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灣學術界對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之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6 23:3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法 音》 1997 年 第 5 期

  印 順 思 想 在 台 灣 佛 教 中 的 地 位

  近 年 來 , 台 灣 學 術 界 對 「 人 間 佛 教 」 的 研 究 ,大 都 與 社 會 關 懷 、 社 會 批 判 以 及 建 立 台 灣 佛 教 的 主 體 性 有 關 。 前 者 是 「 人 間 佛 教 」的 具 體 展 開 , 而 後 者 則 是 針 對 「 中 國 傳 統 佛 教 」 而 言 , 尤 指 「 明 清 佛 教 」 。 明 清 佛教 的 明 顯 特 征 是 : 庶 民 佛 教 的 影 響 強 過 了 教 義 佛 教 的 發 展 。 一 是 義 學 不 興 , 明 清 時代 的 義 學 研 究 沒 有 創 造 性 , 大 抵 是 「 三 教 合 一 」 、 「 禪 淨 合 一 」 、 「 教 在 華 嚴 , 行在 淨 土 」 之 類 的 綜 合 與 重 復 ; 二 是 佛 教 的 民 俗 化 脫 軌 的 發 展 , 使 佛 教 的 信 仰 形 態 與教 義 的 距 離 日 益 加 大 , 佛 教 成 為 民 眾 性 、 世 俗 性 而 精 神 內 涵 模 糊 的 庶 民 信 仰 。

  這 一 傳 統 對 台 灣 佛 教 的 影 響 , 並 未 因 日 據 時 期 而 減 弱 , 中 國 南 方 的 佛 教 ( 即 明 清佛 教 傳 統 ) 仍 繼 續 傳 入 台 灣 , 並 在 台 灣 生 根 、 發 展 。 1949 年 以 後 , 大 陸 籍 僧 人 大量 入 台 , 在 國 民 黨 政 府 支 持 下 , 取 得 台 灣 佛 教 的 主 導 地 位 。 這 時 傳 入 的 中 國 佛 教 ,基 本 上 是 民 國 佛 教 的 移 植 。 一 系 是 明 清 佛 教 的 延 續 , 如 印 光 、 虛 雲 、 諦 閒 、 弘 一 等; 另 一 系 是 批 判 明 清 佛 教 以 求 建 立 純 正 佛 教 的 運 動 , 以 太 虛 、 歐 陽 漸 、 印 順 為 代 表。 民 國 時 代 的 佛 教 史 之 發 展 與 演 變 , 反 而 在 台 灣 這 一 隅 之 地 繼 續 下 去 , 成 為 一 種 相對 的 地 域 特 殊 性 。

  革 新 派 的 三 位 代 表 人 物 , 真 正 對 台 灣 發 揮 影 響 的 是 印 順法 師 。 自 從 他 1952 年 入 台 以 後 , 通 過 最 初 十 二 年 活 躍 的 弘 法 化 俗 , 以 及 後 來 不 斷的 寫 作 , 他 對 台 灣 佛 教 持 續 而 深 入 的 影 響 已 經 超 過 四 十 個 年 頭 了 。 尤 其 是 《 妙 雲 集》 在 七 十 年 代 以 後 結 集 出 版 , 以 其 文 筆 流 暢 、 說 理 深 入 淺 出 、 筆 鋒 帶 著 宗 教 感 情 而引 人 入 勝 , 更 重 要 的 是 它 對 現 實 的 明 清 佛 教 傳 統 , 具 有 溫 和 但 卻 十 分 犀 利 的 批 判 。這 種 對 他 所 認 識 的 「 佛 法 」 與 現 實 佛 教 之 間 的 判 分 , 隨 著 他 的 影 響 力 的 不 斷 擴 大 和深 入 , 勢 必 造 成 對 傳 統 佛 教 的 極 大 挑 戰 , 並 在 台 灣 佛 教 界 產 生 出 新 的 佛 教 思 維 。 (溫 金 柯 , 12 頁 — — 見 文 後 附 錄 的 參 考 文 獻 , 下 同 )

  用 台 灣 大 學 哲 學 系 教 授楊 惠 南 的 話 來 說 , 印 順 的 思 想 中 心 , 是 在 闡 述 「 佛 在 人 間 」 的 哲 理 , 是 在 弘 揚 「 以人 類 為 本 」 的 佛 法 , 他 一 生 所 致 力 的 , 即 是 「 人 間 佛 教 」 這 一 理 念 的 推 廣 。 ( 楊 惠南 C , 174 頁 ) 當 代 台 灣 佛 教 的 改 革 運 動 與 「 人 間 佛 教 」 思 想 具 有 非 常 密 切 的 關 系, 特 別 在 台 灣 對 傳 統 佛 教 深 感 不 滿 的 青 年 佛 教 徒 中 , 產 生 了 重 大 的 影 響 。 也 正 因 為如 此 , 印 順 法 師 的 「 人 間 佛 教 」 思 想 , 也 成 為 富 於 爭 議 性 的 課 題 。

  1988 年夏 天 , 在 台 灣 「 東 方 宗 教 研 討 會 」 的 年 會 中 , 當 時 尚 在 台 灣 大 學 歷 史 研 究 所 攻 讀 碩士 學 位 的 江 燦 騰 , 發 表 了 《 台 灣 當 代 淨 土 思 想 的 新 動 向 》 , 認 為 印 順 1951 年 冬 講於 香 港 的 《 淨 土 新 論 》 ( 收 在 《 妙 雲 集 》 下 編 之 四 , 《 淨 土 與 禪 》 ) , 雖 然 曾 在 台灣 佛 教 界 引 起 激 烈 的 反 對 聲 浪 , 但 可 說 是 對 中 國 近 世 佛 教 的 總 反 省 。 江 燦 騰 在 文 中論 述 了 印 順 與 太 虛 在 佛 教 思 想 上 的 重 大 差 異 , 引 起 了 學 術 界 的 矚 目 。 同 時 , 江 氏 在文 中 認 為 印 順 法 師 對 淨 土 思 想 的 批 判 , 缺 乏 對 中 國 佛 教 產 物 下 之 淨 土 思 想 的 同 情 ,他 說 : 「 ( 印 順 法 師 ) 本 身 對 中 國 的 傳 統 社 會 環 境 , 所 加 諸 於 佛 學 思 想 和 佛 教 信 仰的 歷 史 條 件 , 未 全 然 有 深 刻 的 理 解 , 即 加 以 毫 不 寬 容 的 批 評 。 」 他 認 為 , 印 順 作 為當 代 中 國 佛 學 成 就 的 第 一 人 , 都 無 法 保 證 其 《 淨 土 新 論 》 的 法 門 普 及 全 社 會 , 「 可見 理 想 和 現 實 是 有 差 距 的 。 正 如 大 乘 思 想 的 最 後 變 質 一 樣 , 聖 者 的 理 想 , 在 常 態 分配 下 , 中 庸 資 質 的 人 口 佔 最 多 數 的 結 構 裡 , 實 行 起 來 , 就 不 免 七 折 八 扣 的 情 況 發 生啦 ! 」 ( 江 燦 騰 A , 213 頁 )

  印 順 法 師 讀 了 此 文 後 , 也 在 《 當 代 》 第 三 十期 (1988 ? 10) 發 表 《 冰 雪 大 地 撒 種 的 痴 漢 — — 台 灣 當 代 淨 土 思 想 的 新 動 向 讀 後 》, 對 江 文 的 看 法 提 出 補 充 意 見 , 列 舉 了 自 己 與 太 虛 大 師 的 四 條 不 同 之 處 。 針 對 江 文中 所 說 「 理 想 與 現 實 的 差 異 」 , 指 出 自 己 從 不 指 望 寫 一 本 書 就 想 讓 台 灣 ( 或 他 處 ) 佛 教 界 廣 為 接 受 。 他 引 述 自 己 自 傳 性 的 文 章 《 游 心 法 海 六 十 年 》 說 : 「 虛 大 師 所 提倡 的 改 革 運 動 , 我 原 則 是 贊 成 的 , 但 覺 得 不 容 易 成 功 。 出 家 以 來 , 多 少 感 覺 到 , 現實 佛 教 界 的 問 題 , 根 本 是 思 想 問 題 。 我 不 像 虛 大 師 那 樣 , 提 出 教 理 革 命 , 卻 願 意 多多 理 解 教 理 , 對 佛 教 思 想 起 一 點 澄 清 作 用 。 」 在 文 章 最 後 , 印 順 不 無 感 傷 地 說 : 「我 只 是 默 默 的 為 佛 法 而 研 究 , 為 佛 法 而 寫 作 , 盡 一 分 自 己 所 能 盡 的 義 務 。 我 從 經 論所 得 到 的 , 寫 出 來 提 供 於 教 界 , 我 想 多 少 會 引 起 些 啟 發 與 影 響 的 。 不 過 , 也 許 我 是一 位 在 冰 雪 大 地 撒 種 的 愚 痴 漢 ! 」 ( 參 見 江 燦 騰 A , 224 - 225 頁 )

  楊 惠 南 認 為 江 燦 騰 文 章 中 蘊 含 著 對 現 實 妥 協 的 傾 向 , 他 質 問 道 : 「 腐 敗 的 現 實 我 們應 該 妥 協 嗎 ? 壞 的 社 會 和 壞 的 文 化 要 素 我 們 應 該 容 忍 嗎 ? 當 一 個 教 派 為 了 維 護 他 們自 己 的 信 仰 和 私 利 , 甚 至 用 焚 書 、 密 告 來 對 待 異 己 , 我 們 不 應 該 反 省 嗎 ? 」 ( 楊 惠南 A , 42 - 43 頁 ) 他 認 為 這 種 不 滿 是 造 成 他 撰 寫 《 台 灣 佛 教 的 「 出 世 」 性 格 與 派系 紛 爭 》 一 文 的 動 機 之 一 。 在 文 章 中 , 楊 惠 南 引 述 道 安 法 師 日 記 等 資 料 , 詳 細 披 露了 台 灣 佛 教 界 中 持 傳 統 淨 土 信 仰 中 的 一 些 人 不 但 以 耳 語 、 焚 書 等 做 為 批 判 印 順 的 方法 , 而 且 還 針 對 《 佛 法 概 論 》 一 書 , 向 國 民 黨 當 局 密 告 , 迫 害 印 順 的 事 實 。 ( 楊 惠南 A , 26 - 30 頁 )

  江 燦 騰 於 1989 年 11 月 又 寫 一 篇 《 論 印 順 法 師 與 太 虛大 師 對 「 人 間 佛 教 」 詮 釋 各 異 的 原 因 》 , 進 一 步 從 對 佛 教 思 想 本 質 的 詮 釋 上 探 印 順與 太 虛 的 差 異 。 此 文 是 對 《 台 灣 當 代 淨 土 思 想 的 新 動 向 》 一 文 的 進 一 步 展 開 和 補 充。

  與 此 同 時 , 在 台 灣 年 輕 一 代 的 佛 教 學 者 中 , 雖 從 印 順 著 作 中 吸 取 了 大 量思 想 養 料 , 並 對 台 灣 佛 教 界 現 狀 持 不 妥 協 的 批 判 態 度 , 但 是 , 這 些 人 中 走 禪 定 修 證道 路 者 , 對 印 順 法 師 亦 有 所 不 滿 。 這 種 批 評 以 現 代 禪 的 創 始 人 李 元 松 和 現 代 禪 教 團的 理 論 骨 干 溫 金 柯 , 較 具 有 典 型 意 義 。 1990 年 12 月 , 楊 惠 南 在 佛 光 山 舉 辦 的 「 國際 學 術 會 議 」 上 , 宣 讀 了 《 佛 在 人 間 — — 印 順 之 「 人 間 佛 教 」 的 分 析 》 , 在 這 篇 三萬 余 字 的 長 篇 論 文 中 , 全 面 闡 述 了 「 人 間 佛 教 」 的 思 想 來 源 、 「 人 間 佛 教 」 的 內 容和 本 質 、 印 順 的 佛 身 觀 、 教 判 和 淨 土 思 想 等 重 要 課 題 , 是 迄 今 最 為 系 統 的 研 究 印 順「 人 間 佛 教 」 思 想 的 力 作 。
  筆 者 謹 就 視 野 所 及 , 對 上 述 幾 位 作 者 的 論 文 作 些 概 略 介 紹 。

  「 人 間 佛 教 」 的 思 想 來 源 和 基 本 內 容

  江 燦 騰 指 出 : 印 順 法 師 的 一 生 學 佛 、 著 述 、 弘 法 , 皆 有 個 人 獨 特 深 感 的 時 代 意 識在 , 這 可 追 溯 到 《 印 度 之 佛 教 》 。 1942 年 10 月 3 日 在 四 川 合 江 法 王 學 院 寫 下 的 《印 度 之 佛 教 · 自 序 》 , 論 述 其 編 述 之 緣 起 、 方 針 與 目 的 時 , 歷 述 了 自 己 的 心 理 變 遷, 以 及 所 回 應 的 時 代 壓 力 。 從 早 期 的 深 信 圓 融 方 便 為 中 國 佛 教 獨 得 之 秘 , 到 拒 斥 之為 佛 法 末 流 , 是 印 順 抗 戰 時 避 難 四 川 縉 雲 山 時 所 興 起 的 反 省 結 果 。 在 與 師 友 談 論 間, 印 順 深 感 於 中 國 佛 教 之 信 者 眾 , 而 無 以 紓 國 族 之 難 、 聖 教 之 厄 。 1938 年 冬 , 梁漱 溟 來 山 , 自 述 其 學 佛 中 止 之 機 曰 : 「 此 時 、 此 地 、 此 人 。 」 更 使 印 順 反 思 號 稱 圓融 方 便 的 中 國 佛 教 , 是 否 在 教 理 上 有 未 盡 之 處 。 讀 到 《 增 壹 阿 含 經 》 所 說 : 「 諸 佛皆 出 人 間 , 終 不 在 天 上 成 佛 也 」 , 深 有 感 發 : 「 釋 尊 之 為 教 , 有 十 方 世 界 而 詳 此 土, 立 三 世 而 重 現 在 , 志 度 一 切 有 情 而 特 以 人 類 為 本 。 釋 尊 之 本 教 , 初 不 與 末 流 之 圓融 者 同 , 動 言 十 方 世 界 、 一 切 有 情 也 , 吾 為 之 喜 而 淚 。 」 ( 印 順 B , 1 - 2 頁 ) 江燦 騰 認 為 , 印 順 法 師 一 生 的 治 學 態 度 , 可 以 說 皆 由 其 返 歸 印 度 佛 教 本 義 一 念 而 發 。此 所 以 他 對 「 真 常 唯 心 論 」 素 無 好 感 ; 對 中 國 的 三 教 同 源 論 , 斥 之 為 末 流 。 印 順 的思 想 可 概 括 為 : 師 事 龍 樹 革 新 僧 團 之 志 , 立 本 於 根 本 佛 教 之 淳 朴 , 宏 闡 中 期 佛 教 之行 解 , 攝 取 後 期 佛 教 之 確 當 者 , 也 許 可 以 復 興 佛 教 而 暢 佛 之 本 懷 ! ( 江 燦 騰 A , 204 頁 )

  楊 惠 南 認 為 印 順 導 師 「 人 間 佛 教 」 的 這 一 理 念 , 共 有 五 個 思 想 來源 : 一 者 來 自 於 他 早 年 對 於 三 論 、 唯 識 法 門 的 鑽 研 心 得 , 二 者 受 到 了 太 虛 大 師 所 提倡 的 「 人 生 佛 教 」 之 啟 發 , 三 者 來 自 於 《 阿 含 經 》 和 廣 《 律 》 中 所 含 有 的 「 現 實 人間 的 親 切 感 , 真 實 感 」 , 四 者 是 以 時 空 變 化 來 考 察 佛 法 之 流 變 的 日 本 學 者 , 五 者 是宋 、 明 以 來 「 出 佛 歸 儒 」 之 新 儒 家 學 者 的 辟 佛 風 尚 。 ( 楊 惠 南 C , 182 頁 )

  在 《 契 理 契 機 的 人 間 佛 教 》 一 文 中 ( 印 順 D , 47 - 49 頁 ) , 簡 略 地 歸 納 出 「 人間 佛 教 」 所 應 有 的 四 個 含 義 。 它 們 是 : (1) 「 論 題 核 心 」 , 是 「 人 · 菩 薩 · 佛 — — 從 人 而 發 心 修 菩 薩 行 , 由 菩 薩 行 圓 滿 而 成 佛 」 。 也 就 是 說 , 「 人 間 佛 教 」 的 第 一 個要 件 是 : 從 「 人 」 ( 而 不 是 鬼 怪 或 天 神 ) 為 出 發 點 , 向 著 菩 薩 、 佛 陀 的 境 界 , 浩 浩前 進 。 (2) 「 理 論 原 則 」 是 : 「 法 與 律 合 一 」 、 「 緣 起 與 空 性 的 統 一 」 , 以 及 「 自利 與 利 他 的 統 一 」 。 (3) 「 時 代 傾 向 」 是 「 青 年 時 代 」 、 「 處 世 時 代 」 、 「 集 體 ( 組 織 ) 時 代 」 。 為 了 適 應 「 青 年 時 代 」 , 佛 教 應 該 「 重 視 少 壯 的 歸 信 」 , 「 必 然 的重 於 利 他 」 。 為 了 適 應 「 處 世 時 代 」 , 佛 教 「 應 該 做 利 益 人 類 的 事 業 , 傳 播 法 音 」。 而 為 了 適 應 「 集 體 ( 組 織 ) 時 代 」 , 「 不 但 出 家 的 僧 伽 , 要 更 合 理 ( 更 合 於 佛 意 ) 化 , 在 家 弟 子 學 修 菩 薩 行 的 , 也 應 以 健 全 的 組 織 來 從 事 利 他 而 自 利 」 。 (4) 「 修持 心 要 」 , 「 應 以 信 、 智 、 悲 為 心 要 」 。

  在 以 上 所 說 到 的 四 點 當 中 , 第 (1) 點 最 足 以 看 出 「 人 間 佛 教 」 的 特 色 。 印 順 甚 至 認為 , 像 這 種 「 從 人 而 學 習 菩 薩 行 , 由 菩 薩 行 修 學 圓 滿 而 成 佛 」 的 「 人 間 佛 教 」 , 是「 古 代 佛 教 所 本 有 的 」 , 因 此 , 把 它 提 出 來 , 「 不 是 創 新 , 而 是 將 固 有 的 『 刮 垢 磨光 』 」 ( 印 順 C , 頁 99) 。 楊 惠 南 在 文 末 還 用 專 門 一 節 , 論 述 了 與 在 人 間 成 佛 的 思想 相 應 , 印 順 提 出 了 「 創 造 淨 土 」 和 「 人 間 淨 土 」 的 淨 土 觀 。 即 做 為 眾 生 之 一 環 的「 人 」 , 必 須 試 著 去 和 佛 、 菩 薩 , 共 同 在 「 人 間 」 創 造 新 的 淨 土 。 相 反 地 , 不 是 在「 往 生 」 到 他 方 的 世 界 去 「 逃 避 」 現 實 世 界 ( 五 濁 惡 世 ) 的 煩 惱 或 不 幸 。

  「 人 間 佛 教 」 與 「 人 生 佛 教 」 的 差 異

  一 般 都 認 為 : 印 順 的 「 人 間 佛 教 」 , 是 對 太 虛 「 人 生 佛 教 」 思 想 的 繼 承 與 發 展 。江 燦 騰 則 認 為 印 順 是 在 太 虛 「 人 生 佛 教 」 的 「 舊 瓶 」 裡 , 裝 了 自 己 的 「 新 酒 」 。 他指 出 : 「 印 順 法 師 的 思 想 , 絕 非 承 襲 太 虛 大 師 , 而 是 對 其 批 評 , 並 展 開 自 己 的 理 論體 系 。 如 不 理 解 這 一 點 , 縱 然 讀 盡 印 順 法 師 的 所 有 著 作 , 亦 是 枉 然 。 」 ( 江 燦 騰 A , 205 頁 )

  太 虛 對 印 順 《 印 度 之 佛 教 》 , 先 後 寫 了 《 議 印 度 之 佛 教 》 和 《再 議 印 度 之 佛 教 》 二 篇 批 評 文 章 , 以 後 者 的 批 評 最 能 看 出 太 虛 的 佛 教 立 場 。 太 虛 認為 印 順 能 闡 述 印 度 佛 教 之 流 變 與 說 明 政 治 和 社 會 的 關 系 , 是 其 優 點 ; 「 然 亦 因 此 陷近 錫 蘭 之 大 乘 非 佛 說 或 大 乘 從 小 乘 三 藏 ? 譯 而 出 之 狹 見 」 。 正 是 在 這 思 想 史 觀 點 上的 不 同 , 太 虛 在 「 人 間 佛 教 」 這 個 問 題 上 對 印 順 作 了 批 評 : 「 佛 法 應 於 一 切 眾 生 中特 重 人 生 , 本 為 余 所 力 倡 , 如 人 生 佛 教 , 人 間 佛 教 , 建 設 人 間 淨 土 , 人 乘 直 接 大 乘, 由 人 生 發 達 向 上 漸 進 以 至 圓 滿 即 為 成 佛 等 。 然 佛 法 究 應 以 『 十 方 器 界 一 切 眾 生 業果 相 續 的 世 間 』 為 第 一 基 層 , 而 世 間 中 的 人 間 則 為 特 勝 之 第 二 階 層 , 方 需 有 業 續 解脫 之 乘 及 普 度 有 情 之 大 乘 。 」 因 而 在 解 脫 的 對 象 裡 , 不 能 將 「 人 間 」 單 純 地 割 裂 出來 , 「 原 著 以 《 阿 含 》 『 諸 佛 皆 出 人 間 , 終 不 在 天 上 成 佛 也 』 片 言 , 有 將 佛 法 割 離有 情 界 , 孤 取 人 間 為 本 之 趨 向 , 則 落 人 本 之 狹 隘 。 」 ( 太 虛 A , 51 - 52 頁 )

  本 身 極 力 提 倡 「 人 生 佛 教 」 或 「 人 間 佛 教 」 的 太 虛 , 批 評 印 順 的 「 世 間 」 看 法 有「 落 人 本 之 狹 隘 」 , 除 了 佛 法 上 的 見 解 不 同 之 外 , 另 亦 有 現 實 所 存 在 的 二 層 憂 患 :一 、 但 求 現 實 人 間 樂 者 , 將 謂 佛 法 不 如 儒 道 之 切 要 ─ ─ ( 如 ) 梁 漱 溟 、 熊 子 真 、 馬一 浮 、 馮 友 蘭 等 ; 二 、 但 求 未 來 天 上 樂 者 , 將 謂 佛 法 不 如 耶 、 回 之 簡 捷 。 而 這 二 層, 都 有 可 能 使 「 佛 法 恰 須 被 棄 於 人 間 矣 。 」 ( 太 虛 A , 52 頁 )

  印 順 後 來 自 述他 的 「 人 間 佛 教 」 與 太 虛 「 人 生 佛 教 」 不 同 的 原 因 , 其 中 說 到 了 太 虛 之 所 以 提 倡 「人 生 佛 教 」 , 一 是 「 對 治 的 」 , 以 糾 正 一 向 重 視 死 後 ( 往 生 極 樂 世 界 ) 與 鬼 神 的 傳統 中 國 佛 教 ; 二 是 「 顯 正 的 」 , 為 了 時 代 的 適 應 , 應 重 視 現 實 的 人 生 。 約 顯 正 方 面說 , 二 者 大 致 相 近 ; 而 在 對 治 方 面 , 則 有 重 大 差 別 。 印 順 認 為 , 所 以 特 提 「 人 間 」二 字 , 不 但 對 治 了 偏 於 死 亡 與 鬼 , 同 時 也 對 治 了 偏 於 神 與 永 生 。 因 此 , 「 天 神 化 」的 對 治 與 否 , 是 「 人 間 佛 教 」 和 「 人 生 佛 教 」 的 分 野 。 ( 印 順 C , 103 - 104 頁 ) 。

  印 順 在 《 冰 雪 大 地 撒 種 的 痴 漢 》 , 列 舉 了 自 己 與 太 虛 的 四 條 不 同 之 處 :

  一 、 大 師 的 偉 大 是 峰 巒 萬 狀 , 而 自 己 只 能 是 孤 峰 獨 拔 。
  二 、 大 師 長 於 融 貫 , 對 有 些 問 題 「 點 到 為 止 」 , 不 要 說 得 太 清 楚 ; 而 自 己 卻 偏 於 辨 異 , 總 覺 得 還 是 說 得 明 白 些 好 。
  三 、 大 師 說 「 人 生 佛 教 」 , 一 般 專 重 死 與 鬼 , 特 提 示 人 生 佛 教 以 為 對 治 ; 而 自 己說 「 人 間 佛 教 」 , 佛 法 以 人 為 本 , 也 不 應 天 化 、 神 化 。 不 是 鬼 教 , 不 是 ( 天 ) 神 教, 非 鬼 化 非 神 化 的 人 間 佛 教 , 才 能 闡 明 佛 法 的 真 意 義 。
  四 、 大 師 以 「 真 常唯 心 系 」 為 大 乘 根 本 , 所 以 說 早 於 龍 樹 、 無 著 ; 而 自 己 則 認 為 在 佛 教 歷 史 上 , 「 真常 唯 心 系 」 是 遲 一 些 的 。 而 且 自 己 世 界 性 的 傾 向 更 多 一 些 , 不 為 民 族 情 感 所 拘 蔽 ,因 此 不 會 尊 重 受 「 怪 力 亂 神 」 、 「 索 隱 行 怪 」 等 後 期 印 度 佛 教 所 影 響 的 中 國 傳 統 佛教 。 ( 參 見 江 燦 騰 A , 222 - 223 頁 )

  楊 惠 南 認 為 , 要 了 解 印 順 與 太 虛 的分 歧 , 就 必 須 更 進 一 步 了 解 印 順 的 「 佛 身 觀 」 和 「 判 教 」 思 想 。 印 順 認 為 歷 史 上 真實 的 佛 陀 , 不 是 ( 天 ) 神 而 是 人 。 佛 陀 的 色 身 之 所 以 走 上 ( 天 ) 神 化 , 則 是 由 於 「佛 涅 盤 後 , 佛 弟 子 對 佛 的 永 恆 懷 念 」 , 以 致 「 不 免 漸 漸 的 理 想 化 、 神 ?」 。 在 《 從依 機 設 教 來 說 明 人 間 佛 教 》 一 文 中 , 印 順 把 印 度 佛 教 天 神 化 的 流 變 過 程 分 成 三 個 階段 : 「 初 期 佛 教 以 聲 聞 乘 為 中 心 , 中 期 以 人 ( 天 ) 菩 薩 為 中 心 , 後 期 以 天 ( 菩 薩 ) 為 中 心 。 」 ( 印 順 D , 43 頁 ) 經 過 三 期 的 流 變 , 以 「 人 間 佛 教 」 為 特 色 的 佛 身 觀, 逐 漸 起 了 本 質 上 的 改 變 。 這 一 改 變 , 即 是 平 實 、 朴 素 之 佛 身 的 ( 天 ) 神 化 。 而 引生 其 變 質 的 觸 媒 , 則 是 重 視 天 神 祭 祀 的 婆 羅 門 教 。 純 正 的 佛 法 , 在 流 變 當 中 , 大 量引 進 了 婆 羅 門 教 的 「 外 道 」 思 想 和 儀 禮 , 以 致 失 去 了 原 初 之 「 人 間 佛 教 」 的 色 彩 。而 中 國 佛 教 由 於 受 到 後 期 佛 教 ( 真 常 唯 心 論 ) 的 深 重 影 響 , 因 此 也 是 一 個 天 神 化 的宗 教 , 充 滿 了 後 期 佛 教 迷 信 、 衰 敗 的 「 老 態 」 。 並 在 這 一 點 上 , 指 出 他 和 太 虛 的 不同 之 處 :

  「 大 師 的 思 想 , 核 心 還 是 中 國 佛 教 傳 統 的 。 台 、 賢 、 禪 、 淨 … … 的 思 想 , 依 印 度 佛教 思 想 史 來 看 , 是 屬 於 『 後 期 大 乘 』 的 。 這 一 思 想 在 中 國 , 我 在 《 談 入 世 與 佛 學 》中 , 列 舉 三 義 : ( 一 ) 『 理 論 的 特 色 是 至 圓 』 ; ( 二 ) 『 方 法 的 特 色 是 至 簡 』 ; ( 三 ) 『 修 證 的 特 色 是 至 頓 』 。 在 信 心 深 切 的 修 學 者 , 沒 有 不 是 急 求 成 就 的 。 『 一 生取 辦 』 , 『 三 生 圓 證 』 , 『 直 指 人 心 見 性 成 佛 』 , 『 立 地 成 佛 』 , 或 『 臨 終 往 生 淨土 』 , 就 大 大 的 傳 揚 起 來 。 真 正 大 乘 精 神 , 如 彌 勒 的 『 不 修 ( 深 ) 禪 定 , 不 斷 ( 盡 ) 煩 惱 』 , 從 廣 修 利 他 的 菩 薩 行 中 去 成 佛 的 法 門 , 在 『 至 圓 』 、 『 至 簡 』 、 『 至 頓』 的 傳 統 思 想 下 , 是 不 可 能 發 揚 的 。 」 ( 印 順 E , 43 - 45 頁 )

  江 燦 騰 與 楊惠 南 一 樣 , 認 為 印 順 「 人 間 佛 教 」 與 太 虛 「 人 生 佛 教 」 的 根 本 區 別 , 在 於 教 理 上 的判 教 : 印 順 持 「 緣 起 性 空 」 , 主 張 返 歸 印 度 傳 統 , 尋 覓 初 期 大 乘 的 菩 薩 精 神 ; 而 太虛 則 屬 「 真 常 唯 心 」 , 將 「 法 界 圓 覺 」 的 思 想 視 為 佛 法 的 最 高 階 段 , 新 的 佛 教 體 系, 正 要 從 傳 統 的 中 國 佛 教 思 想 中 再 出 發 。 但 在 義 理 層 面 , 江 燦 騰 認 為 是 無 法 決 定 太虛 與 印 順 的 觀 點 之 是 非 的 。 而 且 , 印 順 主 張 的 「 人 間 佛 教 」 , 固 然 對 治 了 傳 統 中 國佛 教 常 有 的 重 經 懺 法 會 、 喜 神 秘 神 通 的 流 弊 現 象 , 但 同 時 也 削 弱 了 宗 教 體 驗 的 成 份。 而 建 立 在 宗 教 實 踐 基 礎 上 的 禪 定 經 驗 、 宗 教 現 觀 , 是 不 可 能 為 文 獻 學 上 的 辨 偽 所說 服 的 。 ( 江 燦 騰 B , 153 - 155 頁 )

  印 順 思 想 與 台 灣 佛 教 之 困 局

   1988 年 12 月 , 李 元 松 在 《 我 們 需 要 什 麼 樣 的 佛 法 》 中 , 在 贊 嘆 印 順 在 理 性 、 人 文方 面 的 貢 獻 時 , 提 出 我 們 需 要 「 重 視 禪 定 的 佛 法 」 的 呼 籲 。 差 不 多 在 同 一 時 候 , 李元 松 在 接 受 《 新 雨 》 雜 志 張 慈 田 訪 談 時 , 提 到 印 順 在 《 談 入 世 與 佛 學 》 一 文 中 曾 批評 中 國 佛 教 理 論 的 特 色 是 「 至 圓 」 , 修 行 方 法 的 特 色 是 「 至 簡 」 , 修 證 的 特 色 是 「至 頓 」 , 它 的 批 評 對 象 包 括 禪 宗 , 這 是 他 讀 《 妙 雲 集 》 時 感 到 最 不 以 為 然 的 。 李 元松 直 接 了 當 地 指 出 「 印 順 法 師 間 接 影 響 禪 的 式 微 」 , 印 順 將 禪 列 為 真 常 唯 心 系 , 且含 有 外 道 思 想 , 他 說 : 「 我 覺 得 印 順 法 師 對 禪 ( 包 括 對 密 教 、 對 淨 土 ) 的 批 評 並 沒有 深 及 禪 的 內 在 生 命 。 換 句 話 說 , 印 順 法 師 對 禪 的 批 評 只 停 留 在 表 面 的 思 惟 層 次 。」 ( 李 元 松 C , 26 頁 ) 在 1993 年 5 月 所 講 的 一 篇 《 從 為 什 麼 提 倡 現 代 禪 到 現 代 禪未 來 發 展 方 向 之 我 見 》 一 文 中 , 李 元 松 認 為 印 順 提 倡 的 「 人 間 佛 教 」 即 人 乘 的 菩 薩道 或 凡 夫 的 菩 薩 行 , 淺 化 了 大 乘 菩 薩 道 。 他 認 為 : 「 人 是 充 滿 貪 、嗔 、 痴 、 慢 、 疑、 邪 見 等 煩 惱 的 凡 夫 。 」 故 對 以 凡 夫 — — 人 乘 為 本 的 菩 薩 行 是 否 符 合 大 乘 佛 教 本 意, 表 示 懷 疑 。 ( 李 元 松 D , 278 - 279 頁 ) 。

  溫 金 柯 指 出 : 印 順 的 ?究 成 果, 對 於 明 清 傳 統 佛 教 一 般 說 來 具 有 摧 毀 的 力 量 , 而 缺 乏 成 就 的 功 能 。 他 繼 承 太 虛 思想 , 提 出 契 合 時 代 理 性 、 人 文 思 潮 的 「 人 間 佛 教 」 , 當 然 是 值 得 贊 嘆 的 。 但 他 將 重視 佛 法 之 契 證 的 宗 派 , 如 禪 宗 , 批 判 為 「 小 乘 急 證 精 神 的 復 活 」 。 對 修 證 傾 向 的 懷疑 與 貶 抑 , 正 是 印 順 的 「 人 間 佛 教 」 所 以 為 淺 化 , 而 不 符 大 乘 菩 薩 道 真 精 神 的 根 本原 因 。 而 淺 化 的 菩 薩 道 , 可 以 說 是 俗 化 的 佛 教 的 土 壤 和 促 進 劑 , 今 天 台 灣 佛 教 界 俗化 淺 化 的 風 氣 彌 漫 , 可 以 說 與 這 樣 的 「 人 間 佛 教 」 直 接 間 接 的 影 響 不 無 關 聯 。

  溫 金 柯 把 接 受 印 順 影 響 的 佛 教 徒 , 因 修 證 之 學 缺 乏 所 造 成 的 困 局 , 分 成 三 種 類 型 :

  一 、 把 宗 教 熱 情 轉 移 到 學 術 研 究 上 , 這 毋 寧 是 一 種 歧 出 。
  二 、 不 以 義 學 為 滿 足 , 而 仍 有 修 證 渴 求 的 印 順 追 隨 者 , 由 於 很 難 在 印 順 著 作 中 獲得 有 效 可 行 的 修 證 指 引 , 便 仍 然 乞 靈 於 傳 統 佛 教 的 修 行 方 法 。 ( 如 聖 嚴 法 師 在 其 自傳 中 宣 稱 認 同 印 順 法 師 的 思 想 , 但 卻 以 「 禪 」 的 指 導 者 的 面 貌 出 現 在 佛 教 界 。 參 閱聖 嚴 《 聖 嚴 法 師 學 思 歷 程 》 , 正 中 書 局 , 1993 ? 7 , 47 頁 。 )
  三 、 乞 靈於 外 國 佛 教 , 特 別 是 南 傳 佛 教 。 近 五 六 年 來 , 標 榜 原 始 佛 教 或 南 傳 佛 教 的 團 體 在 台灣 出 現 。 這 一 類 團 體 以 「 新 雨 佛 教 文 化 中 心 」 為 代 表 , 後 另 有 宋 澤 萊 所 領 導 的 團 體隨 之 呼 應 。 基 本 上 以 受 過 印 順 《 妙 雲 集 》 啟 發 的 青 年 知 識 分 子 為 主 , 然 他 們 無 法 理解 和 認 同 印 順 對 大 乘 法 義 的 詮 釋 , 又 反 過 來 批 評 印 順 法 師 。 這 一 派 別 , 在 台 灣 佛 教界 是 以 質 疑 大 乘 和 中 國 傳 統 佛 教 而 另 起 爐 灶 的 姿 態 出 現 的 , 它 可 以 說 是 印 順 法 師 與明 清 佛 教 的 鴻 溝 的 進 一 步 具 體 化 , 乃 至 達 到 了 分 道 揚 鑣 的 地 步 。 ( 溫 金 柯 , 16 - 17 頁 )

  小   結

  以 上 介 紹 的 四 位 作 者 , 都 是 在 印 順 法 師 思 想 哺 育 或 影響 下 成 長 起 來 的 台 灣 中 青 年 學 者 , 近 來 都 撰 文 鼓 吹 台 灣 佛 教 的 主 體 性 , 在 佛 學 研 究或 佛 教 社 會 活 動 中 也 都 有 相 當 的 影 響 和 名 聲 。 他 們 對 印 順 法 師 「 人 間 佛 教 」 的 研 究及 態 度 , 大 致 可 以 歸 結 為 三 種 類 型 :

一 、 楊 惠 南 教 授 作 為 印 順 法 師 的 俗 家 弟 子 , 在 撰 文 中 堅 持 學 術 規 范 , 力 圖 從 對 義 理和 史 實 的 剖 析 中 , 為 「 人 間 佛 教 」 思 想 進 行 學 理 上 的 論 證 。 而 在 字 裡 行 間 , 又 在 在可 以 看 出 作 者 強 烈 的 現 實 關 懷 和 社 會 批 判 態 度 。
  二 、 江 燦 騰 先 生 目 光 敏 銳, 每 能 發 人 所 未 發 且 多 有 創 獲 。 但 在 理 想 與 現 實 、 學 術 研 究 與 宗 教 體 驗 的 關 系 上 ,往 往 是 王 顧 左 右 而 言 他 , 正 如 楊 惠 南 所 批 評 的 , 有 向 現 實 妥 協 的 傾 向 。
  三、 李 元 松 居 士 和 溫 金 柯 居 士 早 期 都 得 益 於 印 順 法 師 的 義 學 研 究 成 果 , 但 在 後 來 走 上了 修 證 的 道 路 , 並 從 修 行 者 的 角 度 , 對 印 順 法 師 的 學 術 化 道 路 提 出 質 疑 。 對 台 灣 這半 個 多 世 紀 來 實 踐 「 人 間 佛 教 」 的 理 念 , 有 可 能 帶 來 的 負 面 影 響 , 提 出 了 值 得 引 起重 視 的 另 一 種 聲 音 。
  參 考 文 獻 :
  1 ? 太 虛 A : 《 再 議 印 度 之 佛 教 》 , 《 太 虛 大 師 全 書 》 25 冊 。
  2 ? 印 順 A : 《 人 間 佛 教 緒 言 》 , 《 妙 雲 集 · 佛 在 人 間 》 , 台 北 : 正 聞 出 版 社 , 1987(7 版 ) 。
  3 ? 印 順 B : 《 印 度 之 佛 教 》 , 台 北 : 正 聞 出 版 社 , 1988(3 版 ) 。
  4 ? 印 順 C : 《 人 間 佛 教 要 略 》 ; 《 妙 雲 集 · 佛 在 人 間 》 , 台 北 : 正 聞 出 版 社 , 1989 。
  5 ? 印 順 D : 《 從 依 機 設 教 來 說 明 人 間 佛 教 》 , 《 妙 雲 集 · 佛 在 人 間 》 , 台 北 : 正 聞 出 版 社 , 1989 。
  6 ? 印 順 E : 《 契 理 契 機 之 人 間 佛 教 》 , 台 北 : 正 聞 出 版 社 , 1989 。
  7 ? 江 燦 騰 A : 《 台 灣 當 代 淨 土 思 想 的 新 動 向 》 ( 發 ?於 《 當 代 》 第 二 十 八 期 , 1988 ? 8 ; 收 入 江 燦 騰 : 《 人 間 淨 土 的 追 尋 — — 中 國 近 世 佛 教 思 想 研 究 》 , 稻 香出 版 社 , 1989 ? 11) 。
  8 ? 江 燦 騰 B : 《 論 印 順 法 師 與 太 虛 大 師 對 「 人 間佛 教 」 詮 釋 各 異 的 原 因 》 ( 收 於 《 現 代 中 國 佛 教 思 想 論 集 ( 一 ) 》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司 , 1990 ? 7) 。
  9 ? 楊 惠 南 A : 《 台 灣 佛 教 的 「 出 世 」 性 格 與 派 系 紛 爭》 ( 發 表 於 《 當 代 》 第 三 十 、 三 十 一 期 , 1988 ? 10,1988 ? 11 ; 原 文 以 《 當 代 台灣 佛 教 「 出 世 」 性 格 的 分 析 》 , 刊 於 《 東 方 宗 教 研 究 》 新 一 期 , 1990 年 ; 收 入 楊惠 南 : 《 當 代 佛 教 思 想 展 望 》 , 東 大 圖 書 公 司 , 1991 ? 9) 。
  10 ? 楊 惠 南 B : 《 從 「 人 生 佛 教 」 到 「 人 間 佛 教 」 》 ( 發 表 於 1989 年 12 月 在 香 港 舉 行 的 「 太虛 誕 生 一 百 周 年 國 際 會 議 」 ; 收 入 楊 惠 南 : 《 當 代 佛 教 思 想 展 望 》 , 東 大 圖 書 公 司, 1991 ? 9) 。
  11 ? 楊 惠 南 C : 《 佛 在 人 間 — — 印 順 之 「 人 間 佛 教 」 的 分析 》 , 收 入 由 聖 嚴 法 師 、 恆 清 法 師 等 主 編 的 《 佛 教 的 思 想 與 文 化 — — 印 順 八 秩 晉 六壽 慶 論 文 集 》 ( 法 光 出 版 社 , 1991 ? 4) 中 , 亦 收 入 楊 惠 南 : 《 當 代 佛 教 思 想 展 望》 , 東 大 圖 書 公 司 , 1991 ? 9) 。
  12 ? 李 元 松 A : 《 經 驗 主 義 的 現 代 禪 — — 李 元 松 居 士 訪 談 錄 》 , 現 代 禪 出 版 社 , 1990 ? 12 。 13 ? 李 元 松 B : 《 與 現 代人 論 現 代 禪 》 二 集 ; 本 書 1994 年 再 版 時 , 改 名 為 《 現 代 人 如 何 學 禪 》 。
  14 ? 李 元 松 C : 《 我 有 明 珠 一 顆 》 , 現 代 禪 出 版 社 , 1993 ? 9 。
  15 ? 李 元 松 D : 《 禪 的 修 行 與 禪 的 生 活 》 , 現 代 禪 出 版 社 , 1994 。
  16 ? 溫 金 柯 : 《 現 代 禪 對 台 灣 佛 教 的 影 響 及 歷 史 意 義 — — 建 立 台 灣 佛 教 的 主 體 性》 , 《 生 命 方 向 之 省 思 — — 檢 視 台 灣 佛 教 》 , 現 代 禪 出 版 社 , 1994 ? 12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7-5 06: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