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藏“燃灯节”缅怀宗喀巴大师 大昭寺内锣号齐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1 11:15:1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燃灯节,是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圆寂的日子。(图片来源:中新网)
  2011年12月20日晚,西藏拉萨大昭寺内灯光闪烁,人头攒动,锣号齐鸣。是日为藏历十月二十五日,称为“甘丹阿曲”,又名燃灯节,是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圆寂的日子。
 宗喀巴本名洛桑扎巴,1357年出生在青海宗喀地方。16岁时从青海到西藏师从萨迦、噶举等教派高僧,潜心修行、精研佛法,15世纪初创建藏传佛教格鲁派,1419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在甘丹寺圆寂。
  傍晚时分,环绕大昭寺的八廓街上桑烟袅袅,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众口中念念有声,以转经的方式祝愿祈福。大昭寺金顶四周摆满酥油灯。
  益西扎巴20多天前从昌都来拉萨朝佛,每天都到大昭寺门前磕长头。益西扎巴说,从早上到傍晚,他一共磕了2000多个长头,他祝愿宗喀巴大师能够佑护他和家人平安、幸福。
  在大昭寺出家20年的喇嘛平措次培说,今天下午在大殿里已经举行了法会念经缅怀,晚上100多名僧人上到屋顶举行灯供,灯供结束后,还会去吃素面疙瘩。
  晚上8时许,大昭寺屋顶上6000余盏酥油灯全部点燃,伴随庄严的法号、悠长的锣声,众僧人高声念诵怀念高僧大德时才诵读的《米孜麻》经。大昭寺外信众驻足在寺前,双手合十缅怀宗喀巴大师。
  宗喀巴生活的年代,藏传佛教戒律松弛,僧人妄语恶行、怂恿信众为祸的现象层出不穷。为正本清源、剔除流弊,他主导推动了当时藏传佛教改革,著《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要求僧人严守戒律,并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创立了格鲁派。“格鲁”意为“善规”,该教派持戒严格,虽为最晚创立的教派,但此后众多高僧大德系该派僧人。
  大昭寺民管会常务副主任拉巴喇嘛在屋顶主持法会。他说,宗喀巴大师作为格鲁派的创始人,在藏传佛教传承、严格戒律以及修行次第方面功德显赫,深为佛教弟子尊敬,举行燃灯节既是缅怀他的功德,更是向大师表达弟子们弘法利众的决心。资料介绍
  宗喀巴改革藏传佛教 黄教兴起
  元末明初,西藏佛教各教派不同程度出现戒律废弛的现象,许多僧人生活奢靡、喝酒玩乐,彼此争吵,寺院戒律松弛,一些修密法的僧人,吞刀吐火,民众多有议论。
  在这种形势下,“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应运而生。宗喀巴名叫罗桑札巴,出生于青海西宁附近。西宁一代古称宗喀,后来人们称他为宗喀巴,意为宗喀地方的人。宗喀巴七岁正式出家受沙弥戒,十六岁到西藏求法学经。他拜各教派高僧为师,吸取各家之长,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书,佛学造诣很深。
  公元一三八八年冬天,三十一岁的宗喀巴在讲经时,一反往日习惯,头戴一顶持律者所戴的黄色僧帽,表示他下决心从自己做起,重整戒律,振兴藏传佛教。此后的一些年里,宗喀巴主要致力于两件大事,一件是著书立说,另一件事就是开展宗教社会活动,主要是:
  一,提倡僧人严格遵守戒律,不应干涉世俗事务,不要娶妻和从事生产活动;
  二,大力复兴寺院,兴建寺院,先后建成一大批寺院,并把一些噶当派寺院纳入格鲁派的属下;
  三,每年定期举行传昭法会,在会上讲经传法,主张僧人修习先显宗后密宗,规定必须修五部经论,创立了辩经、考试、授以格西学位的制度。
  一四0九年,宗喀巴第一次创立的祈愿大法会在拉萨大昭寺举行。法会为期十五天,场面隆重宏大,施物众多。这次法会不分教派,不论高低贵贱,兼容并蓄,给藏传佛教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新的活力。此后这种法会每年都举行,成为惯例,一直沿袭至今。
  同年,宗喀巴在拉萨以东的达孜县境内建立了甘丹寺,正式创立格鲁派。随后,他的弟子又在拉萨建立哲蚌寺和色拉寺,连同甘丹寺并称拉萨三大寺。加上后来在日喀则修建的扎什伦布寺和在青海湟中县修建的塔尔寺,遂成格鲁派五大寺。这些寺院成为宣传宗喀巴宗教改革思想的窗口。
  在藏传佛教的各教派中,宗喀巴创建的格鲁派是目前影响力最大的一支。由于格鲁派僧人都戴黄色僧帽,所以又被称为黄教。
  宗喀巴弟子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名叫根敦珠巴,被后世追认为一世达赖,相传系观世音菩萨化身。另一个名叫克珠杰,以后被追认为一世班禅,相传系无量光佛化身。(来源:中新网)藏传佛教 五大教派之格鲁派
  藏传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西藏民众信仰的是本土宗教苯波教(简称“苯教”)。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佛教开始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迎娶的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都信仰佛教,佛教在吐蕃王朝支持下迅速发展。但苯波教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佛教在与苯波教的激烈斗争中取得胜利,但也被迫放弃了一些清规戒律,用苯教的某些元素武装自己,以缓和与苯教信众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具有西藏特点的藏传佛教。
  由于在公元9世纪中叶发生过朗达玛灭佛事件,佛教徒纷纷逃往他地,佛教在西藏腹地接近衰亡。数十年后,逃往他地的佛教徒得到了发展并返回西藏腹地重新弘扬教法。由于佛教徒在逃往他地后的发展过程中所依附的政治团体的政治主张和利益有别,故出现采用不同教义和解释方法,加上服饰等的不同而形成若干派别,后经融合成为五大教派,即宁玛派(俗称红教)、噶举派(俗称白教)、噶当派(后改宗为格鲁派)、萨迦派(俗称花教)、格鲁派(俗称黄教)。
  由此可见,格鲁派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教派,并不是藏传佛教的全部。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兴起最晚的一个教派,由宗喀巴创建于15世纪初。因该派僧人穿黄色僧衣戴黄色僧帽,故俗称“黄教”。在宗喀巴弟子中,后传出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进北京朝觐,1653年清廷册封其“达赖喇嘛”名号,赐金印金册。18世纪中叶,清廷又令七世达赖喇嘛掌握西藏地方政权,此后格鲁派便成为西藏地方的执政教派,至1959年3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止。
  目前,西藏共有寺庙等宗教场所1700多所,僧尼等宗教教职人员4.6万人。除噶当派并入格鲁派外,其他各派都在延续,其中信奉格鲁派的信徒最多。(来源:中新网)
http://www.dadunet.com/24-32-view-32-201112-51994-1.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17 06:0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