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藥師法門真實懺悔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12 21:5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藥師寶懺云:『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於是斂念正觀,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一切法空如實相。雲何名觀一切法空?行者諦觀,現在一心。妄心隨所緣起,如此之心為因心故。心為不因心故,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為在三世,為在內外中間有何足跡。在何方所。如是等,種種因緣中,求心必竟不可得。如夢如幻,無名無相。爾時行者,尚不見心是生死,豈見心是涅槃。既不得所觀,亦不得能觀。不取不捨,不依不著,亦不住寂然。言語道斷,不可宣說。觀心無心,則罪福無主。罪福性空,則一切法皆空。心無所心,法不住法。作是懺悔,名大懺悔。名破壞心識懺悔。以是因緣,心心寂滅,唸唸無住。如太虛空,虛空亦不可得。究竟不可得,亦不可得。自然超出三昧,光明照耀。萬法顯現,通達無礙。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

  「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一心。於是斂念正觀,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一切法空如實相。」此是慈悲藥師懺中,最難理解的地方。一般學者只是唸佛禮懺,至於經義則很不瞭解。此段文在藥師經中雖無記載,但這一段是所有懺悔者應特別知道的。因為經文涵述「懺悔的究竟」。平常我們說懺悔,以懺悔之有一個能懺的心,及所懺悔之罪障,業障。即能懺之心和所懺之罪。一個是主觀的心,一個是所懺的罪惡。大乘佛法裡懺悔,是要達到最高的境界,瞭解罪性本空的道理。

  「罪性本空由心造」,是指一切罪的特性本來是空的,沒有自性。但怎麼會產生罪惡呢?此是由於眾生的心在起業造罪;心非指肉團心,是虛妄分別心。凡夫心與煩惱相應。因為與煩惱相應,就沒有智慧,也就造成了許多殺、盜、淫、妄等一切罪惡;這一切罪惡本來不會生起,可是因為內心有煩惱就引發成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乃至種種害人的事情。若心中沒有煩惱就不會造業。所以造罪的罪魁並不是心,而是煩惱。好比水本來是清淨可以飲用;但因為水中存有泥沙,被髒東西污染了,使這盆水不能使用。然而水的本體是很清淨的;只因水中有髒東西把它染污,所以水就變成染污骯髒水。吾人的心也是如此,本來是清淨,由於和煩惱相應,自己作不了主,被環境所引誘,內心生起了煩惱,也就造成許多的罪惡。所以要唸佛、拜懺去修正。當然唸佛、拜佛都是修正我們身、口、意三業;可是這個分別妄想心到底有沒有?此罪性到底實在不實在?這要在修空觀時可以瞭解。當觀一切法空時,心亦不實在。妄心本不實在,又那有罪業可言?

  在禪宗公案中:五祖參訪四祖時,五祖罹患全身風濕病,他請求師父替他消除罪業。五祖請求四祖說:「師父!我罪業深重。」四祖問他:「仁者罪在何處?」答曰:「罪由我心所造。」四祖說:「把心拿來我看」,五祖到處尋心,並對他的師父說:「心不可得!」四祖說:「你既然沒有心,與汝懺悔竟。」意思是說一切萬法唯心所造;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亦不可得。在剎那剎那變化不得停中,能找到一個真心嗎?只有妄心、虛妄分別。既然瞭解心不可得,所造之業罪本性亦是空。但要瞭解罪是由心所造,是從種種因緣而來;有了所造的心遇到所對的境,促使我去造罪。如無此心,即無此境,心不起煩惱的話,就不會去造罪。反之罪性是實在的話,再如何去懺悔也沒有用。重點在於罪性本空,它才能懺悔滅罪。懺悔文中「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從身語意三業不清淨而造成了罪,再由身口意三業去求懺悔。身體犯了殺盜淫;口出兩舌、妄語、惡口;內心起貪瞋痴三毒根;三業所造的種種惡業造成後,還是得用身口意三業去懺悔。

  罪性到底有無?經中說到:對一切有情,要起利益安樂,慈悲平等的喜舍之心。這時要斂念正觀。斂即是把吾人之內心收斂起來,用智慧去觀察,所觀察的非指開悟而言。「不斷結使」,結與使都是煩惱的別名,煩惱能束縛身心,而結成苦果稱為「結」,能隨逐驅使眾生生起一種力量去造業稱「使」。在凡夫的境界,因有煩惱又怎樣修持呢?這裡又需講到:雖未斷煩惱,但又不要住在使海裡。何謂使海?非生死之海,是指八萬四千煩惱如大海一樣滂渤洶湧,修行者不要安住在煩惱裡,被煩惱所淹死。所以雖未斷除煩惱,但也不要住在煩惱使海中。接著要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上面所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造罪、造業。心是本空,但又不是住於頑空之心。可見心是有,有心才能造業。因此要觀一切法皆空,這要達到很高的境界。所以要開悟必先觀我空、破我相。開悟後再修,斷除了法相、證法相空。金剛經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教我們觀我空、觀法空;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空,是觀人空,五蘊(色、受、想、行、識)非有,即是觀法空。心經亦云:「觀自在菩薩,行經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我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謂空是去除眾生對外相執著和內心妄想煩惱,而真正的智慧功德是不空的。用智慧去觀察一切法空如實相,即是用如實智慧去觀如實之理。如者即不動意,真實不虛。因凡夫心境是於虛妄想分別當中,起種種執著,種種妄想。又如何能開悟而見到真理呢?所以要開悟要能觀察一切法性本不生,不生不滅,即證無生法忍。有能觀的心,所觀的境,生起一種執著,此是凡夫的分別心,不是智慧。所以智慧與認識是不同的;認識的境界有生有滅,有去有來,有長有短,有真有假,是個相對的境界。在絕對的境界裡,用智慧來觀察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諸佛所證的空相。真正達到如實者只有最高究竟的佛,即使菩薩、小乘也只得到一部份而已。

  「雲何名觀一切法空?」禪宗六祖大師得到五祖法後到南方廣州法性寺,正好在拜懺法會;古時寺院拜懺都要豎旗杆,掛長幡,召請十方孤魂野鬼,這時有風吹動幡,有兩人在爭論,一說風動,一說幡在飄動,此時六祖大師見到兩人爭得不可開交,就告訴他們說:不是幡動亦不是風動,而是你們兩個人的心在動。眾生心向外取境,被境界所動,而不知自心在動。如何觀一切法空?瞭解一切萬法皆空,心即空。執有外在境界,心就不空,煩惱生起就造業。

  「行者諦觀,現在一心。」「行者」指每一位修行人。「諦觀」是要看清自己的心在何處。禪宗教人參話頭、起疑情,當下了知身心處。收攝一心,心不動則已,一動境界則生。好的境界就歡喜,苦的境界即生煩惱,不好不壞起愚痴。這都是妄心。「隨所緣起」,隨一切外境而生起,不能作主;作不了主就隨境所動。故要先瞭解心在何處。要知道一切法皆由心生,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即是唯心也是所現假的東西。故不瞭解此心,而認為是外在境界實有所生。譬如飛蛾撲火,飛蛾看到火或燈光就會飛過去,它認為光溫和,但不知道一碰上火或光就會被燒死。凡夫也一樣,由於不瞭解外在六塵的境界,好看、好吃、好玩、好相處,這都是外塵境界欺騙我們。所以禪宗教我們,不被六塵所轉,六根就能放光動地。由於有智慧,不被境界所轉,否則六塵會把一切功德奪走。「妄心隨所緣起」,修行當然要先懺悔,眾生造業是由心而造,故一切一切的罪惡是虛妄分別而有,莫把外界認為是真實。

  「如此之心為因心故」。此「因」是指妄心分別。「心為不因心故」,一切煩惱即是由妄想心而起,心就是一切煩惱業障的根本。要知道心無境界又如何生起?心不能孤獨生起,必緣境而生,無境即無生,故說「心為不因心故」。境界不生,即無視無聽,心亦不生;心不動就不會生煩惱。假使有心而無境界亦不會造業。故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此皆是因緣。有能緣之心,定有所緣之境;境界不現前,心又如何生?「心為不因心故」,心雖能動,若無境界又如何動?「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雖然心動能生起種種煩惱,但也不完全是心的作用;還要有所緣的境界。所以「亦不因心故」。也不是有一個能造的心去造業,也要有境界的對象。此境界是什麼呢?就是煩惱!因為心不起煩惱就不會去造惡業;如有心,有境界,而起煩惱那就要造業了。所以「心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不能單獨生起。雖然有境界,但沒有煩惱,也不會去造業。以下要講的是用時間來破此心。

  《楞嚴經》中七處徵心,十番顯見。七番破妄識心的不實在自體。心是有!因為心生種種法生。但是指的是過去心?未來心?還是現在心呢?這裡講「心為在三世」。也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過去之心已過,未來心尚未到來,而現在心則是剎那剎那變化。沒有一分一秒停止,怎能說是實在的存在呢?它是沒有實在的自體。由於它不斷的變,如大海的波浪,如電池充電一樣,沒有停止。又云:「為在內外中間」。指我們能造的心在何方呢?在外面?裡面?或中間?假如心在裡面,沒有外在的境界,心又怎麼能動?如沒有內,沒有外,又那來的中間?中間是因為有內外分別才有中間。凡夫眾生因為找不到心在何處,就一天到晚向外找心,而不向內去尋找。非但不停向外找,甚至夜裡還作夢,作夢還是打妄想。可知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過去三世亦不可得。又「有何足跡,在何方所。」不見心的因,無影子,虛妄沒有實在,如空花,水月。所以如此到處去找,到最後了知「如是等,種種因緣中,求心畢竟不可得,如夢如幻,無明無相。」這種種因緣就是指心依外境,依靠心王、心所,不是孤獨生起。

  佛法講「因緣」。是對事物的認識有個印象,如果對它從來沒有印象,不認識它,那與自身就無任何關係;因為不會被它所牽拉。所以從此去找妄心是無自體的,如夢如幻。譬如作夢,夢中見到種種,或見到買樂透,中了一千萬,高興得醒了,結果方知是大夢一場。又如魔術師,一會兒變手巾,一會兒變鴿子,這都是魔術幻法。心亦如此,是假不真實的,也沒有名字,沒有項目。假如心有名相,那麼心一動瞋火,如果心有相,就如大火一樣燃燒起來,身心就被燒死。

  「爾時行者,尚不見心是生死,豈見心是涅槃。」前言「罪性本空由心造」。心既然是假的,那「心若滅時罪亦亡」。心去造罪,而心是假的,如此罪業即無根。妄心不生,罪之本性亦不存在。因為執著有個心,才有造罪的衝動。不執著此心,罪既無所依,那時生死涅槃皆是如夢如幻,沒有對待。因生死對涅槃,煩惱對菩提。所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在修行中觀察能觀的心不可得,所觀的境亦不可得;所以尚未了知心是生死,不知心是生死故不見涅槃。生死是何物?它是煩惱所造成的一個苦果啊!因為煩惱而造業,造業即受苦,受苦即生死輪迴,生死不已。瞭解由心造業是生死之根本,心是生死的話,那麼要如何了脫生死呢?要靠智慧,不起煩惱,不造業,生死自然了了。由此可知心不可得,不執著,無生死輪迴,所以「不見心是生死」。修行者了知生死如幻如化;生死與涅槃相對。生死不可得,涅槃亦不可得。在凡夫境界上,生死是染污的,涅槃是清淨的;染污對清淨,是兩個隔絕的對待,不能統一。到真正開悟,觀一切法空以後,生死是如幻如化,涅槃亦是如幻如化。生死既然不可得,涅槃也就不可得,這是第二層境界。生死如果是實有,那就不能了脫。如造了罪,罪如果永遠不能消的話,那永遠不能消除罪障!禪宗說是千年暗室,在一千年當中,此房子都是黑暗,沒有一點光明;但是當開關一開時,光明照耀,黑暗即消失了。此表示般若智慧如大火聚燒盡一法不留。無智慧的人,就如黑暗中的房子,要靠摸索;智慧顯示後,千年來的許多煩惱、妄想黑暗則頓時消除。好比寒冷的冬天,遍野冰霜,透過陽光照射,一切冰霜都消失了。太陽如光明智慧,冰霜如煩惱。想開悟,要瞭解妄心不可得。妄心沒有了,生死也就不可得。瞭解罪性本空,妄心是生死的根本;妄心不可得,真心自然而生。真心是對妄心而言,真妄兩俱空。真有妄無,此真亦不可得;故生死涅槃是如幻如化。

  「既不得所觀,亦不得能觀。」所觀是境界,能觀是吾人之心;終至達到「能」「所」雙亡。如唸佛,許多佛被我所念,此時佛是所念的對象,是一個層次;再深一層的境界,能念的佛亦不可得,稱之為「唸佛三昧」。所觀能觀皆是空,此種境界,可以稱「自覺聖智境界」。「以無所的故,菩提薩埵」。有所得的心修行,都是凡夫的妄想執著。以無得的智慧觀照,能觀所觀皆不可得,到時才能「不取不捨,不依不著,亦不住寂然。」有取有舍是凡夫境界,取自所好,棄之所惡。如是分別心,妄想心,即含有貪、瞋煩惱;因此要放下一切後,住於寂然當中。如何「寂然」?取捨都不要,一切放下。但是在寂然當中還是落於空的境界;及時放下,一切皆無所得。這是小乘境界。不著有,又不著空,應如何?不住空,不住有,取中庸之道不落空有才是真實之相!

  「言語道斷,不可宣說」。說就起妄心,講就執著;一執著又是起妄心。「言語道斷,不可宣說」是開悟的境界。說方圓,道長短,分別大小,說似一物皆不中。不說也無所謂,一說倒又成障礙,一執著就有分別妄想。禪宗教人參禪,「離心意識參」。因為由於妄心才有分別,分別產生認識,有認識就有執著,有執著又豈能開悟?因此要觀一切法空。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個字,這不是打妄語嗎?此乃方便說法。至於究竟法是不可說的,要親自去參究,自求開悟。用虛妄分別心去觀一切法,最後得不到最高境界,要「觀心無心」。六祖大師是以「應無所住」而開悟的。第一要「無心」,第二還要「而生其心」。雖然無,但還是要觀。如果認為已無而不觀,那就迷迷糊糊不可得知了。因為心是無常,瞭解心是無常後,則「罪福無主」。。那是否造罪、作福亦無呢?無作者那有受者?了知一切法不可得,罪福存在,但是「無主」。何謂「無主」?即是沒有永恆的。因為罪是因緣所生,因緣滅它就滅,它沒有主宰,不會永遠存在。獲得福報後,不再作福,假使福報享盡,一切也就沒有了。一切世間法皆處於相對境界裡。福與罪即是因緣所造,因緣所造不是永恆存在的。福會享盡,罪會消滅。所以「罪福性空,則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空後,能觀的心不可得,所觀的境亦不可得。則「心無所心,法不住法」。心在何處?沒有蹤跡。如空中飛鳥,飛行於虛空中亦無蹤跡。「法不住法」是法不定法,那個法不是因緣所生?「心無所心,法不住法」是悟後的境界了。「作是懺悔,名大懺悔」,心即不可得,罪也不可得;因為心是妄心,罪也無實在自性,如此才是真正的大懺悔,又稱「破壞心識懺悔」。所謂:「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此則是名真懺悔。」

  「以是因緣,心心寂滅,唸唸無住,如太虛空,虛空亦不可得。究竟不可得,亦不可得。」此道理更高超。前一念心滅,後一念心生,「唸唸無住」,不執著。因為有所住就有所著,無所住即不著;不著即無煩惱。譬如太虛空,太虛空能含一切。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可見心的力量是有多大!一念妄心是凡夫,一念真心即是佛。故說「放下屠刀,立定成佛」。因不用妄識心就能成佛,用妄識心即是凡夫。心能如虛空一樣,到最後虛空亦無法能形容它。一直到最終是究竟不可得,就「光明照耀,萬法顯現,通達無礙,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到此,大家參參看這是何等境界?希望大家把真空不妄之心找出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10-5-15 08:30:04 | 只看该作者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18 17: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