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离尘向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陀十大弟子传——星云大师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1:13:23 | 只看该作者
7.论长者的资格

  迦旃延依照佛陀的教示,宣扬四姓平等的主张,很多的婆罗门知道了都不服气,有机会,他们就来找迦旃延问难,他们想,不把迦旃延难倒,婆罗门从此就不要再想抬头。

  可是,善于巧辩的尊者迦旃延,不管你是什麽权威的婆罗门,只要遇到他,很简短的言辞,不用几句话,总会把问难的人说得心悦诚服。

  有一次,尊者在波罗奈国乌泥池旁和同学比丘们在斋堂裡进餐的时候,有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婆罗门知道了以后,就来向他挑战。老婆罗门倚著拐杖,默默的站在迦旃延的身旁。他心想,迦旃延看到他时,一定要起立让座。可是,很意外的,迦旃延瞧也不瞧他一眼,他等得不耐烦的时候,就大声的责问道:「你们算什麽?你们对我这样老的长者,为什麽不起立让座?」

  诸比丘一听大惊,很多人都站起来让位给老婆罗门坐。可是迦旃延却不慌不忙的对老婆罗门说道:「你是什麽人?这样大声的嚷叫?我们是在奉行著恭敬的教法,可是在这裡并没有我们的长者和前辈呀!」

  老婆罗门很不服气,他举起手中的拐杖,指指面上的鬍鬚,怒气冲冲的说道:「像我这麽大的年纪,可不可以称做长者?你们应该对我恭敬?」

  「你?你是不可以自称长者的,你也不应该受我们的恭敬!」迦旃延轻言慢语的但很有力的说。

  「为什麽你目中无人?」老婆罗门气得暴跳如雷,用手中的拐杖指著迦旃延的脸责问。

  迦旃延面对著老婆罗门,仍然很悠然的说道:「我从你讲话的声音,以及你这样粗气的举动,我才说你不配称做长者,不值得人恭敬。因为就算是婆罗门,到了八九十岁的老年,髮白齿落,而他并没有真正的修道,耽于色香味触,既不能离开贪瞋嫉妒的烦恼,就仍应该称他做青年;假若就算是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皮肤润泽,头髮乌黑,而他已经解脱了爱欲的束缚,对世间没有贪求,没有一点不平的观念,像这样我们可以称他长者,称他老宿士,应该受我们全体的恭敬!」

  老婆罗门听了迦旃延的话,无话可说,就默默的走开。

8.有道不在年高

  说服一个婆罗门,并不是从此就相安无事。迦旃延的名声越大,婆罗门的教徒越是和他过不去。

  又是一个婆罗门,很善于辩论,听说迦旃延对年老的婆罗门非但不恭敬,而且批驳得老婆罗门哑口无言,因此心中非常不服,特地从很远的北方俱尸尼迦罗,访问到迦旃延暂住的波罗奈国来,他一见面就呼名问道:「迦旃延!我听人说,本是婆罗门的迦旃延,现在改宗作了沙门是不是事实?」

  「你说得不错,你看我身上披搭的袈裟!」

  
    「背叛本有的信仰,算不算过失?」

  「从邪执的信仰,走上光明正信之道,不算过失!」迦旃延斩钉截铁的回答。

  「你不是一个默默无名的人,你对婆罗门的摩奴法典有精深的研究,你改宗信仰佛陀,已经不可原谅,但听说你还常常向婆罗门教徒讲说佛法,要他们和你一起改宗,你这种行为简直是无礼之极!」

  「过来人,指点过去同行者的迷津,这是佛陀慈悲的教示!」

  就算是会说话的婆罗门,遇到义正词严的迦旃延,也是没有办法。

  婆罗门还是不肯服输,想到他此来的目的,又再问道:「迦旃延!我再问你,我听说,作了沙门比丘的迦旃延,已不再恭敬耆宿的婆罗门,不起座相迎,也不与座,假若这是事实,就算是比丘也不应该!」

  迦旃延像是胸有成竹,沉著的回答道:「你所问的,事实是如此,皈依正遍知佛陀以后的迦旃延,的确是没有恭敬侍奉耆宿的婆罗门,这是很合乎法理的。因为已经证得圣果的我,你不可以用年龄的老少来衡量,礼和法是不可乱的。」

  婆罗门听了善辩的迦旃延的回答,终于深感羞愧,无法再说,最后只得捨弃邪见,请尊者介绍,也作了佛陀的弟子。

  和这个故事一样,很多当时的外道,在迦旃延巧妙的议论下而改邪归正,接受了佛法的信仰。

  多麽可敬可爱的尊者!

9.解答诤的原因

  真理不辩不明,僧团中有一位佛弟子像迦旃延,使很多想要问难的人,总有几分畏惧。

  有一次,迦旃延走在街上托钵乞食的时候,被一位迎面走来的婆罗门修道者见到,他向迦旃延招呼以后就问道:「尊者!今天遇到你,真是难得的缘分,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你,希望你以客观的态度破除我的疑惑!」

  「请不必客气,你对什麽问题生起了疑惑?」

  「尊者!我看世上,刹帝利相争,婆罗门与婆罗门相争,他们争来争去,究竟是什麽原因呢?」

  「是贪欲在蛊惑!」迦旃延回答。

  「婆罗门和婆罗门相争,刹帝利和刹帝利相争,是为了贪欲。尊者!我再问你,你们比丘和比丘相争,又是为了什麽原因呢?」

  「是我见和法执!」

  婆罗门的修道者,闭起眼睛用手摸著头,好像是在用力的思考尊者的话。

  婆罗门闭起眼睛摸著头的奇怪样子,引起街道两旁的民众注意。本来,比丘和婆罗门在街道中问道,就已经令人注目,何况这位婆罗门的修道者,又做出古怪的样子。

  一位是披著黄色袈裟的比丘,端严庄重的站著,一位是编著头髮身上穿了婆罗门表示苦行的蛊衣,还在闭目,摸著头,四周围著注目观看的群众,这情景像人生舞台上演著最精彩的戏剧一样。

  婆罗门的修道者想了一会,睁开眼,又问道:「尊者!你的回答很公正合理,不过,我想知道世上什麽人才能离开贪欲、我见和法执呢?」

  迦旃延毫不犹豫的回答道:「现时在舍卫城说法的我的老师佛陀,他是应供、正遍知、无上正等正觉者,他没有贪欲的烦恼,没有我法的执著,他是三界的导师,是人天的师范!」

  婆罗门的修道者,很感激迦旃延的说法,他当即要求尊者介绍他皈依佛陀,作在家学佛的居士。

  说服了婆罗门的修道者,围观的群众向迦旃延一阵欢呼,还有很多人跪在地上向尊者顶礼,像是在祝贺尊者的胜利!

  可是,尊者没有一点骄傲自得的表情,他谦虚的向大家答礼,再和那本是婆罗门而今要作居士的修道者告别,仍然过著他托钵乞食的生活。

10.训诫无礼的少年

  由婆罗门出家的迦旃延,和婆罗门往来辩论的公案很多。总是因为尊者在婆罗门教中,有很崇高的地位和名望,一旦改宗信仰佛教,实在震动了那神权的宗教。


  婆罗门的教徒,向迦旃延攻击问难的固然很多,但和迦旃延维持友情,觉得信仰应该自由的婆罗门也不少。

  有一个时期,迦旃延行化到阿槃提国的猕猴室村的时候,在这村裡有一位名叫鲁醯遮的婆罗门,他对已经出家做比丘的迦旃延,仍然非常恭敬尊重。

  有一天,这位鲁醯遮婆罗门的年少弟子们到山上砍柴,走到一个石窟前,看到迦旃延在窟内修行,他们就胡闹的向迦旃延取笑说:「在呀!在呀!你看那光头的沙门在呀!」「看呀!看呀!那光头的沙门有什麽了不起呀!」鲁醯遮的弟子,你一句我一句,在窟外大声的笑闹,其中有一个曾制止说:「喂!你们不要这麽骂人,他是我们师父最尊敬的人哩!」虽然有人这样制止,但顽皮的少年婆罗门,仍然大声笑闹,甚至还有的拿石子往窟内掷。

  静坐的迦旃延只得站起来,走到窟外,训诫那些少年的婆罗门道:「少年们!从前的婆罗门还认真修行,禁止五欲,现在的婆罗门娶妻生子,和俗人没有分别。你看你们的行为,和不学无术的野蛮少年们一样,这就是你们师父的教育吗?」

  迦旃延威严的像狮子的吼声,将婆罗门的少年们慑服得不敢回口,但满怀著瞋恨的心,回去马上就告诉他们的师父鲁醯遮婆罗门,说迦旃延如何的大骂婆罗门不好。

  鲁醯遮听了以后,非常气忿的说:「我对迦旃延那麽尊敬,他反而大骂我们,我一定要找他讲理!」

  鲁醯遮杀气腾腾的奔向迦旃延的石窟来,心想这一次非要给迦旃延难堪不可。可是见到庄严的迦旃延以后,迦旃延把刚才说过的话再重说一遍,鲁醯遮竟惭愧得低头不语。

  迦旃延趁机说法道:「我的好友鲁醯遮!你听我说,我们的信仰和修道,是为了生死的解脱,生命的自由,千万不可把信仰和修道形成职业化起来。现在婆罗门中的修道者,为人祭祀作法,好像当做生意在经营,离开家庭做婆罗门,有几个是真正为了修道的?很多都是为了名闻利养,自己还虚伪的装出信得很虔诚的样子,大家并不是真正为了得救,挂著宗教的招牌,遂其私欲,这是很大的悲哀!

  「今日的婆罗门,都是心外求法,不是求人天福报,就是在宇宙的现象上解来解去,有几个能认识自己?我的老师佛陀,他是宗教歧途上徘徊者的救星,你是我的好友,望你一捨妄执,不要好为人师,用虚怀若谷的心情,共同来跟佛陀学习!」

  鲁醯遮羞愧的说道:「尊者!你说得不错,现在我一切依著你的教示来行!」

  好比是迎面刺来的大刀,非但不能刺中迦旃延,而且被尊者义理的辞锋折断,鲁醯遮只得解除迷妄执著的武装,向论议第一的迦旃延尊者投降!

11.畅说无常之理

  迦旃延的辩才无碍,长于议论,没有人能和他相比,在僧团中以及社会上,鼎鼎大名,没有人不知道的。

  佛陀欢喜弟子们有办法,只要稍有可取,总是加以提拔讚扬。现在迦旃延是这麽一位不平凡的圣弟子,佛陀看在眼中,听在耳裡,自是欢喜异常。所以,有一次在阿槃提教化的时候,佛陀就曾以迦旃延代座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无常的道理。

  迦旃延先向佛陀顶礼,然后说道:「诸位大善知识!一切聚者都有离的时候,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世上有为诸法,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一切都脱离不了无常的法则!」

  「见到春天的百花开放,秋风一起,又是黄叶飘零的时候;本是青春美貌的红颜,经过寒往暑来,就是鸡皮鹤髮、老态龙钟。

  「做人如果没有从无常中解脱出来,那短暂的生命实在是孤独和悲哀的,看那花朵上的朝露,它只不过能挨到日出的时候;就算是发出无量光明普照天下的太阳,它仍然消失在黑暗的夜裡。

  「恩爱的眷属,老死来的时候,他们也替代不了;孝顺的子孙,在你撒手逝世时,虽然围绕在你身旁哭泣,可是哭泣并不能唬倒无常,把你再哭活过来。

  「金银财宝也是靠不住的,天灾人祸会把它毁得精光;名位权势也是不实在的,可曾看到世间上有不倒翁的王族?

  「不明白无常道理,就会被五色缤纷的世间欺骗。那自然界,青山绿水;那人生,健康力壮;那社会,灯红酒绿;这一切,看去像是有无限的情趣,实在是害人的陷阱,因为这裡面埋伏了无常的隐忧!

  「仔细想想,世间为了无常作祟,处处都是虚伪的、欺骗的;不虚伪、不欺骗的唯有因果的真理和个人造作的业力,如影随形,无论生也好,死也好,它们都亦步亦趋的跟著我们。

  「所以,诸位大善知识!我们修道者要有向无常之魔挑战的精神,在佛陀慈悲的指导下,我们要加紧修道,认识自己,粉碎无常的世间,证得永恆的生命。我们不要生,也不要死!」

  迦旃延这番痛切的教诫,义理分明,感动了所有在座听讲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为佛陀代座说法,唯有像迦旃延的辩才论议,才有这种资格,才能有这种荣誉!

12.为穷人说发财之道

  迦旃延在阿槃提国宣化后,想回到舍卫国听闻佛陀说法的途中,见到一位妇人手持水瓶,坐在河边大声的啼哭,尊者一见,不觉油然的生起同情的怜悯心,他怕这个妇人因失意的事想不开,而投水自杀。

  因此,他就向前问道:「妇人!什麽事情使你伤心,为什麽在这裡啼哭呢?」

  「不要你管,告诉你有什麽用?」妇人哭的声音更大了。

  「妇人!告诉我,我是佛陀的弟子,我可以帮助你解决苦难的问题。」

  「你是没有办法的,你看世间这麽不公平,贫富如此悬殊,我是一个苦命的穷人,一生都受苦,我被贫穷的苦折磨得实在不想活了!」

  妇人说后,像要往水中跳的样子,迦旃延赶快上前一把拉住她,非常慈悲和同情的开导她道:「妇人!你不要伤心,世间上的穷人很多,不仅是你一人。同时,穷人并不一定是苦或不幸,富人不一定就是快乐。你看那些拥有奴婢和田宅的富人,他们仍然天天为贪欲瞋恚的烦恼所苦。为人只要平安的生活就好,贫穷值得这麽悲伤吗?」

  妇人不耐烦的挣扎著说道:「你是一位出家的沙门,你能看得开世情而我们不能。你要知道,我是这裡大富豪的奴隶,我穷年累日的做著奴隶,衣食不周,没有自由,而我那黑心的主人,悭贪暴恶,没有丝毫慈心。我们做事,稍有差池,便打骂交加,叫我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想到这些痛苦都是由于我的贫穷所致,怎麽不叫人为穷苦悲伤呢?」

  「妇人!既然如此,你不要悲伤,我告诉你一个解脱贫穷和发财的方法。」

  「是什麽方法?」妇人把眼泪揩拭一下,望著迦旃延。

  「方法很简单,你既然为贫穷而受苦,那你可以把贫穷卖给别人!」

  「贫穷可以卖给别人?」妇人惊叫起来:「你不要乱说,如果贫穷可以卖给人,那世间上就没有穷人了。有什麽人肯买贫穷呢?」

  「卖给我,我肯买!」迦旃延回答。


  「贫穷可以卖,而且也有你买,不过世人不懂出卖贫穷的方法。」

  「要布施!」尊者开示道:「你要知道人生的贫富各有因缘,贫穷的人所以贫穷,是前生没有布施和修福;富贵的人所以富贵,是前生肯布施和修福。因此布施和修福是卖穷买富的最好方法。」

  妇人听后,智慧开朗,她到今天才明白了致富之道。但她随后就又苦著脸问道:「尊者!你说得不错,我确实明白了发财的方法。不过我极其贫困,我是一无所有的人,就是我手中的水瓶,还是我那爱财如命的主人所有,你叫我怎麽好布施呢?」

  迦旃延把自己的钵交给女人,说道:「布施不一定要用钱,对别人布施欢喜也可以。现在你持此钵盛水给我,作为你对我的布施!」

  妇人此刻才真正明白布施的意义,当即依教奉行,后来她以供水功德,得生忉利天享乐。

  迦旃延具有说法的方便,所谓论议第一,在比丘中的确是名不虚传!

13.化爱情为慈悲

  有一次,迦旃延离开佛陀,前往很遥远的边国波罗梨园的一位长者的竹林中教化。当时这裡的国王文荼王发生了不幸的事故,就是他最心爱的王妃死了。文荼王万分悲伤,不吃饭、不喝水,连政治也无心再管,每天只是流泪啜泣。

  死了的人,就是有权有势贵为王者,也不能叫死者再活过来。文荼王不能忘怀旧日的恩爱,命令大臣将夫人的死尸浸在麻油裡,不能让她腐坏,他每天就对死尸说:「这张嘴怎麽不向我说话呢?这双手怎麽不来抱我呢?亲爱的!你怎麽看我也不看一下?」

  文荼王的悲哀像没有终了的时候,大臣们急得也无法可想。想要劝谏国王不要过度悲伤,但劝谏的话,国王一句也听不进去,国王说,要他不悲伤,最好的办法就是能让夫人活过来,但是这事谁能做得到呢?

  诸大臣在焦急得没有办法的时候,想起了在波罗梨园的迦旃延,想到以他的威德和善辩的议论,说不定能使王制止伤心,重新鼓起勇气再来处理国政。

  大臣们向文荼王建议道:「大王!在我国中,现在有一位佛陀的弟子游化在此,他是迦旃延尊者,他有大神通、大威德,渊博的知识,无所不晓,连石碑上的梵天文字,都认识!而且辩才无碍,在说话的时候,面上常带著笑容。大王!您去见他,说不定对你有所帮助!」

  文荼王一听,忙问道:「他的神通能不能叫夫人活过来?」

  大臣们很为难,都不敢说,当中有一位听过迦旃延说法的大臣,机警的回答道:「大王!能不能叫夫人活过来,这话我们不敢回答,关于这个问题,唯有去请教迦旃延尊者才知道!」

  文荼王採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即刻就起程,乘著宝羽的王车,带了隆重的礼物,到林中一见面就要求迦旃延把他的夫人救活过来。

  迦旃延在身旁攀折了一根树枝,对文荼王说道:「大王!把这树枝带回供在宫中,要它永久常青,不要枯萎,能吗?」

  「这是不可能的,它已离根了,是不能再活的。」文荼王回答。

  「夫人业报已尽,寿命终了,要她再活过来,这怎麽能够?」

  迦旃延以反问代替回答,文荼王顿时觉悟到死而不能再活的无常之理。


  迦旃延知道文荼王的心,进一步的说法道:「大王!你是国王,是全国人民所有,不是你夫人一人的,你应该把爱你夫人的一念,扩大开来,爱你全国的人民,以慈悲代替私爱,你的国家才能兴隆,人民也才会永久拥戴你为王!」

  文荼王一听,智慧开解,不再悲伤,向尊者顶礼告别,回宫安葬夫人,整顿国政,爱民如爱夫人,全国欢欣,没有一人不感激善说法要的尊者迦旃延!

  今日,邪说的烽烟瀰漫了全世界,我希望论议第一的迦旃延尊者的精神,在佛教的教团中能够复活起来!

2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0 15:17:38 | 只看该作者
佛陀十大弟子传 -9- 优波离 - 持戒第一


优波离 - 持戒第一


1.出身首陀罗族

  优波离尊者能被列入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在阶级森严的印度社会,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优波离出身在首陀罗族的贱族,命运注定他就是别人的奴隶,生为首陀罗的种族,在古印度是被认做「初生」的人,其受社会的歧视,好像一块粪土,不值一顾。

  首陀罗的人,在路上如遇到婆罗门和刹帝利,要跪在路旁让路,如果偷看他们一眼,眼睛就会被挖掉,如果和婆罗门或刹帝利讲说理由,就会被割掉舌头,可怜的优波离,出生在首陀罗族中,就是过著如此悲惨的生活。

  优波离的童年,唯一可给他安慰的就是他的父母,不管怎样被人嘲笑、轻侮,父母爱子之心总不会比人稍差。

  优波离从小就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婆罗门教的摩奴法典,他虽然有心学习,但对生在首陀罗族中的他,这简直是一种妄想。

  当优波离长大以后,父母想让他学一项手艺,以备将来生活餬口。在当时,政府的公职或商行的买卖,生为一个首陀罗族的人,无法参加,而且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要想参加军政商教的活动,也不容易。父母知道孩子的出路,唯有在农工、劳力、奴隶之中选择其一,藉此度过可怜的人生。

  起初,父母本想让优波离学习耕种农田,但后来想到种田过于辛苦,而且种田需要大的力气,从小生来瘦弱的优波离,父母怕他受不住而作罢,继之父母想把他送去做工,为人赶马拉车,但后来又想到马伕和车伕的生活,起早带晚,奔波劳碌,又捨不得让孩子受那些辛苦。天下父母心,为了优波离的职业问题,父母真伤透脑筋!

  为别人做奴隶,也要找个好主人,要想找到好主人,还得自己先学一项专长的技术,父母商量的结果,选来选去,就送他去学做一个剃头匠。

  优波离是一位很易于接受教导的孩子,他的天赋性情有虚心和服从的良好习惯,虽然是剃头的手艺,不要多久,他就能把各种髮型,各种剃法,全都学会。

  学会了手艺,父母又为他托人介绍,好不容易,迦毘罗的王宫,允许他前去剃头理髮。

  优波离虽然是一个理髮匠,但他的心地纯良,本性忠实,终于获得释迦族的信任,让他在宫中,专门负责为一些小王子们理髮。

  像跋提王子、阿那律王子等,都是优波离为他们理的髮,这些小王子们见他理髮细心,不但很快,而且不痛,大家很欢喜他,他也很尊敬大家。

2.为佛陀理髮

  优波离大约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还是一个小理髮匠,此时正是佛陀成道后的第三年,佛陀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的时候,大家就介绍优波离为佛陀剃头理髮。

  为佛陀理髮,让优波离受宠若惊,他想到佛陀是大觉者,听说有三十二相,佛陀的头髮一定与人不同,他不敢为佛陀理髮,怕万一有什麽触犯怎麽得了。他竟然跑回家中,向母亲诉说不敢为佛陀理髮的原因,出身于首陀罗族的优波离,从小就自卑感很重,佛陀,是王子成道的佛陀,他看都不敢看,哪敢为他理髮呢?

  母亲安慰他,叫他不要怕,告诉他佛陀很慈悲,还经常对苦难的人说法,佛陀不会有势利的眼光,一定不会看不起首陀罗族的人。母亲虽然这麽说,但优波离恐怖的心仍不能减少,母亲没有办法,就告诉优波离说,明天去为佛陀理髮时,她要带他去。

  学会了理髮的手艺,去为别人理髮时,还要母亲陪著去,这真是一个大奇闻!

  从这里我们不难想像优波离的个性与为人!

  第二天,母亲带著优波离,先去拜见佛陀,然后就叫优波离为佛陀剃髮。

 优波离谨慎、小心的、缓慢的为佛陀剃髮,他的母亲在旁边看著,理了一会,母亲跪在佛陀面前问道:「佛陀!优波离剃髮的手艺怎样?」

  佛陀经这一问,注意优波离一下,说道:「身体好像显得太弯了!」

  大概是由于优波离对佛陀的恭敬,弯著腰,不敢直起来,但经佛陀这麽一说,他集中心力,据说他就有进入初禅的功夫!

  过了一会,他的母亲又跪下来问道:「佛陀!此刻优波离剃髮怎样?」

  佛陀对于他母亲的再问,回答说:「现在身体好像又太直了!」

  优波离被佛陀这麽一说,不敢妄想稍懈,一心一意,据说,他这样就有进入二禅的功夫!

  不久,他的母亲再问:「佛陀!现在优波离剃髮怎样?」

  佛陀不假思索的答道:「入息太粗了!」

  优波离一听,竟想不要入息,把心力集中在出入息上时,据说,他这样就已有了进入三禅的功夫!

  最后,他母亲又再问道:「佛陀!现在优波离剃髮怎样?」

  佛陀回答说:「出息太粗了!」

  优波离竟然此刻一念不生,忘记手中的剃刀,据说,他此刻就有了进入四禅的功夫!

  到了这时,佛陀赶快对身旁的比丘们说:「你们来一个人,把优波离的手中剃刀拿下来吧!他此刻没有想念,已进入第四禅,再过来一人把他扶著,不要让他倒在地上!」

  像这样的记事,我们可以知道优波离对于自己的工作是如何的细心,每受人家的忠告,都肯认真的改正。因为他有多虑和严肃的性情本质,所以生活很容易受外人左右,在他身上,决不愿给人有一句非的和恶的批评,故此,他后来被推为持戒第一,不是没有原因。

3.先出家为师兄

  佛陀回乡,在王城中普洒法雨,种子入地,就会发芽生长,释种的诸王子,听了佛陀说法以后,有些竟然要跟佛陀出家。

  王子当中,有的是获得父母允许的,有的父母不准许,他们相约偷偷的出走,到尼拘陀树林中找到佛陀,出了家以后再说。

  就这样,有七个王子要出家,跋提、阿难、阿那律、均在其中。为了出家必须要剃髮,他们不得不瞒著人把优波离带去。在一个树荫下,优波离为跋提王子们剃髮时,眼泪就滔滔的流下来,阿那律看到时,他以王子的身分责问优波离道:「你看到我们出家,应该欢喜才对,为什麽要流泪?」

  优波离惶悚的回答道:「阿那律王子!请您宽恕我没有礼貌,因为跋提王子待我很好,现在他和你们一同剃髮出家,出家以后,一定云游四方,我就没有办法看到他,想到这里,我才情不自禁的流下泪来!希望王子不要责怪才好!」

  阿那律听后,很是同情,对优波离安慰道:「你不要难过,我们会帮助你的生活!」

  阿那律说后,又回过头来对大家说道:「诸位王兄王弟!优波离服待我们很久,他很勤劳、忠实,我们今后出家,自然要把他的生活安排一下。这裡有一张毛毡,请你们把身上的装饰品完全除下来放在上面,我们出家后用不著这些东西,就把这些东西赠送给优波离吧!」

  阿那律的话,大家都非常赞成,他们立刻把上衣珠宝都脱下来送给优波离,并且叫他返回迦毘罗卫城,而他们都去找佛陀了。

  优波离此刻本想回王城去的,但他忽然转念想道:「现在如果我接受这些珠宝衣服回去王城的话,老王和释迦族中的王公大臣,一定会怪我让王子们出家而杀我,那麽,我怎麽能轻易的回去呢?而且,如此尊贵的王子都能捨弃世间的荣华而出家,何况像我这下贱的人,对世间还有什麽可留恋呢?我应该也去找佛陀出家!」

  优波离这麽想后,下定决心,如同被磁石吸引的铁一般,没有丝毫犹豫,将珠宝衣服挂在树上,任过路的人去拿,他要去出家!

  他走了一程,想起他的出身,心里忽然又悲哀起来,他坐在路边流泪自语道:「我怎麽有资格出家呢?他们都是王子,我是奴隶的身分,我怎能和王子一样的去出家呢?」

  他怨叹世间的不平等,怨恨自己的命运不幸,正哭得伤心时,忽然耳边有人问道:「你为什麽哭得这麽伤心?」

  优波离抬头一看,见是舍利弗尊者,他揩拭一下眼泪,跪在舍利弗的面前问道:「尊者!您是佛陀的大弟子,您随佛陀回宫的时候,我就知道您,请问您,像我这首陀罗身分的人,不知可不可以做佛陀出家的弟子?我这样的妄想真是太大了。」

  舍利弗问道:「你叫什麽名字?」

  「我叫优波离!」

  舍利弗记起佛陀以前剃髮时,有一个理髮师青年曾入过四禅,想就是此人,当即说道:「佛陀的教法,是自由平等慈悲的,不论智慧的有否,不分职业的高低,只要能遵守清淨的戒律,是谁都可以做佛陀的弟子,是谁都可以出家,是谁都可以证得无上的正觉。你跟我来,佛陀一定很欢喜的允许你出家,允许你做他的弟子。」

  优波离很欢喜,跟在舍利弗的身后去见佛陀,佛陀很欢喜的为他剃度,为他授具足戒。「百川河水,同流入海;四姓出家,同一释姓。」这是佛陀在法制上规定的精神,现在能由优波离的出家而实现佛陀的理想。

  佛陀嘉许优波离说道:「你很有善根,我知道你将来一定能宣扬我的正法。在你来此以前,跋提王子等已先来此要求剃度出家,我虽然已允许他们做我的弟子,但他们要经过七日的修行,等他们忘记王子的身分,真正知道是我的弟子时,我才允许他们剃度,他们才会有礼貌和你见面。」

  优波离感泪涕零,他过去虽然替佛陀理过髮,但想不到佛陀是这麽慈悲,他发愿今后要好好做佛陀的弟子,好好的跟随佛陀学习。

  经过七日,佛陀叫出跋提王子等七人和大家见面,在众多师兄弟之中,他们意外的见到优波离的比丘相,大家都很惊奇,都踌躇不知如何对优波离招呼才好。

  佛陀威严的对他们七人说道:「你们踌躇什麽呢?出家学道之法,首先就是要降伏憍慢之心,我先许可优波离出家,他先受戒,你们应该向他顶礼才是!」

  跋提王子等七人,听闻佛陀说法后,都很虚心的向优波离顶礼,他们都觉得此刻出家的信心大为增强。相反的,这麽一来,优波离倒反而感到拘束不安。

  佛陀对他说道:「你应该以兄长的身分对待他们。」

  优波离像平步青云,感动得只是向佛陀顶礼。

  一个被人认为下贱的佣人,出家后的名次在他过去服侍过的王子之前,在法上能受到和诸王子同等的待遇,在当时阶级悬殊的印度社会,这是破天荒的事情。

  优波离的出家,使佛陀制定的法制逐渐实现,在社会上儘管阶级悬殊,在佛法僧的教团里,却没有四姓的分别,优波离后来的成就,也没有辜负佛陀准许他出家的恩惠!

4.一段本生谭

  就在优波离出家的那年夏天,僧团内举行安居的时候,优波离因精进修道而开悟了,因此,他自然的成为教团中的上首,受出家在家二众的尊敬,当然,因为这个事实,使很多人惊奇,一个首陀罗贱族的人,他的根机是这麽敏锐,这不只是首陀罗族之光,而且也是佛教的平等之光。

  佛陀为此,特别叙述了一段优波离的本生谭:「过去,有两个人,他们是朋友,都生在贫穷的家庭,不过,他们虽然贫穷,但没有忘记布施行善,以这样的功德因缘,后来再生的时候,一个做了国王,名叫梵德;一个生在有崇高名闻的婆罗门家,名叫优婆伽,优婆伽娶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非常爱她。有一天,大概因为优婆伽对别的女子表示亲切的态度被他太太看到,所以她很不高兴,开始嫌恶起丈夫来,起初几天是大哭大闹,后来就终日不和优婆伽讲话。

  心爱的妻子,她的疑心妒心是这麽重,优婆伽没有办法可想,只有闷闷不乐。春日花开,夏天炎热,就是在夫妻不讲话的这年春夏之间,妻子忽然对丈夫说道:『请你今天到街上去买些鲜花回来,装饰装饰我们的房子!』

  多情的丈夫,听到妻子的话,非常欢喜,随即到市场里买花,归途中,正值火伞似的太阳照著大地的时候,因为重新获得妻子的爱情,而充满喜悦心情的优婆伽,在路上不禁就大声唱起恋歌来。

  这时,梵德王正在王宫的楼阁上眺望风景的时候,优婆伽从王宫的城牆下经过,歌声传进梵德王的耳中,他听了以后,觉得奇怪,心想:看他的装束,是一个婆罗门身分的人,在这样大炎热天能悠然的唱著恋歌走路,他一定是很乐观的人。国王一时的好奇心,就派人去把优婆伽叫来,两人一谈,国王大喜,愿将很高的官位送给优婆伽,从此非常宠爱他。

  「优婆伽受梵德王的信任,权威一天大似一天,到后来,人民有的只知道有优婆伽,而不知道有梵德王。优婆伽并不就此满足,他竟想在梵德王睡午觉的时候,把他刺死,自立为王,当他有了这样企图的时候,有一天终于自己反省觉悟,深深的感到名位权欲的可怕,他把自己的恶念完全坦白的告诉梵德王,梵德王仍嘉许他的忠实,但优婆伽愿捨弃权柄,忏悔出家,他修行不久,就证得神通!

  在这时,王宫中有位理髮师,名叫恆伽波罗,听到梵德王讚歎优婆伽的出家,生起随喜的心,他也发愿出家,做了优婆伽的弟子,一心修道,终于同样的获得神通!

  优婆伽和恆伽波罗,同样有了神通,同样都是圣者,所以当有一天梵德王到高山森林里供养优婆伽的时候,他顶礼以后,心想,对圣者不可以过去的出身来衡量,因此就以身作则的自己先向优婆伽顶礼,然后又叫跟随的数百大臣,也向恆伽波罗顶礼。

  出身下贱的恆伽波罗,由于法的威力,能使国王向他跪拜。

  以上虽然是过去古佛时的往事,但法是永久不变的,在佛法里无论谁的出身怎样,这不是问题,开悟证果的人就应该受人尊敬,而证悟又是不分阶级的!」

  佛陀说到这里,郑重的告诉大家:「当时的优婆伽,就是我身;理髮师恆伽波罗,也就是现在的优波离!」

  像这样单调的本生谭的故事,若是仔细的吟味,就知道他暗示的含义。为了权欲,生起杀害的心,当佛陀因中修行时也起过这种念头,首陀罗族的贱民优波离,现在开悟证果,成为教团的上首,受大家的恭敬,这并不是首次,在过去世,他就有这样的本因。

  佛陀像这样的说法,才能让今人对优波离的疑念完全消除!

5.行化中的遭遇

  优波离证悟以后,因其个性拘谨,对于生活上最注重行住坐卧的威仪,佛陀所制定的戒条,他都能一一遵守,从不毁犯,不久,在同学比丘中,他就被大家一致公推为持戒第一!

  说起持戒,真实发心修道的人,对严持戒律的长老,当然欢喜恭敬供养,但那些不守规矩不持戒的人,就不会喜欢持戒的人,这是很自然的事。

  因此,优波离在僧团中,有些人对他不欢迎,甚至也有批评他的人!

  一个持戒的比丘,住在家中,恭敬他的人,自会跑上门来,若是出外游化,不一定会受各地僧俗的欢迎。

  有一次,优波离和一些持戒如法比丘到各处去行脚弘化,他们发扬持戒精神,对于诃责羯摩、驱出羯摩、依止羯摩、举罪羯摩等的忏悔法,经常举行,有一些比丘听到优波离来,就非常不欢喜,他们商量说:「现在优波离持戒比丘将要到来,他来了以后,一定会教诫我们什麽应作,什麽不应作,反而增加我们的疑悔,我们应该设去阻止,使他不要来!」

  「当他来时,我们可以把门户关起来,把卧具挂在门口,不理睬他!」

  「当他来时,我们可以到别处去!」

  优波离在各地,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因此他决心不要到外面弘化,但佛陀又常常鼓励他。

  尤其有一次,有一位偷兰难陀比丘尼,竟然当面骂优波离道:「这不是真修道的人,专门喜欢兴风作浪,为什麽要常常请问佛陀,这是二部僧持,那是一部僧持,此项应作,彼项不应作,使我们生活增加不少困难和苦恼!」

  遇到这样的情形,优波离总是行忍辱不睬他,一个持戒比丘,有真信仰的人,总是恭敬;表面上修行的人,总不欢迎。

  佛陀很关心优波离,有些从各方游化回来的比丘,佛陀见到时就会问他:「你有见到优波离比丘吗?」

  「佛陀!我见到了,他正在各处弘化!」

  「他行脚的地方,大家很恭敬供养他吗?」

  「佛陀!有些地方对优波离尊者的恭敬供养实嫌不足,在家信徒不知道他是持戒比丘,出家比丘总不愿和他见面,甚至还有比丘起瞋骂他!」

  「这是为什麽呢?」佛陀怀疑的问。

  「因为和持戒比丘在一起,大家感到很多不便!」这位比丘诚实坦白的回答。

  佛陀听后,很不高兴,马上召集诸比丘,说明戒的可尊可贵,持戒的人,就像一盏明灯,品行端正,身心清淨的人自然欢喜在光明之下,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才不要光明,喜欢黑暗!

  佛陀又特地派人把那些对优波离无礼的比丘及瞋骂优波离的比丘尼找来,佛陀问道:「你们对优波离比丘拒绝欢迎,甚至对他避不见面,瞋怒恶口大骂,真有这样的事吗?」

  这一群比丘、比丘尼在佛陀之前不敢说谎,只得承认说道:「佛陀!是真的,我们确曾对优波离比丘无礼!」

  佛陀严肃的诃责道:「你们真是愚痴,不恭敬持戒比丘,还有谁可恭敬?戒是汝等尊师,戒在则法住,你们不对持戒比丘恭敬,就证明你们有非法的企图!」

  为了爱护持戒的优波离,佛陀非常不客气的诃斥那些对优波离无礼的比丘及比丘尼,由此可知,优波离在佛陀心中,是占有如何重要的位置!
2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0 15:38:35 | 只看该作者
6.奉派去息诤

  在僧团里,依法修行证果的人很多,但犯戒的人也不少。像比丘中的迦留陀夷、提婆等,比丘尼中的修摩、婆颇、偷兰难陀等,都是常常犯戒的,他们的恶行、恶名声,常常让佛陀烦心,佛陀总是劝大家以优波离持戒比丘为模范!

  僧团本来是清淨和合的,但恶性难改的比丘,有时非法起诤,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影响大家的修行,也影响僧团的名誉,每当各地有僧众间起诤事的时候,佛陀都要派一位上座长老前去调解纠纷,像这样的人选,非但要德高望重,而且更要能明辨是非,主持公道的才行,各处的诤事,每次佛陀都是命优波离前往调解。拘眼弥国的诤事,沙祇园的诤事,优波离都曾做过和平使者,像和暖的春阳,他的光芒所照之处,那凝结的冰块,自然就会溶解。

  优波离跟随佛陀,经常住在舍卫城的时候多,舍卫城的比丘很和合,因为大家常常亲近佛陀的关係,一师一道,水乳交融,从来就不曾有过芝麻绿豆大的不愉快事情发生,优波离了解佛陀的心意,每当他奉命去息诤的时候,他有个原则:「彼处诤事彼处断」,他不把共诤的话拿来这边说,他不把起诤的人带到这边来,那里的是非那里了,他不会扩大诤事,他把诤的结解开,不留下痕迹!

  像这样的和事佬,真不愧是持戒的比丘,不愧是教团上首的长老!

  曾经有一次,正是安居的季节,佛陀派他到沙祇国息诤,优波离就推辞不去,佛陀问他道:「你为什麽不去呢?」

  优波离觉得这次诤事,非要佛陀前去调解不可,他不好这样要求,只得藉故推辞道:「佛陀!我的袈裟僧伽黎很重,假若路上遇到雨,一时不易乾,再带一件放在身边,在安居期中,这又不合戒法,请佛陀慈悲,这次不叫我去好吗?」

  佛陀听后,思索了一下,他希望优波离先去调查一下,所以就再问道:「你此去要几天才可以往还?」

  「佛陀!如果是非要我去不可的话,从舍卫城到沙祇国要两天时间,在那边要停留两天时间,回来也要两天时间,总计要六天时间才可往还一次!」

  佛陀听后,点点头,说道:「从今以后,夏安居期中,比丘留衣二件以内,可以六天为限!」

  为了要优波离去调查诤事,宁可将已制定了的戒条重新修改,这不是以法来迁就人,而是在法上优波离是如何的重要!

  佛陀派优波离调查诤事,息灭诤事,而且好诤的比丘,佛陀总是叫优波离为他们作忏悔羯摩,优波离在事先总是郑重的告诉大家:「诸位大德!奉佛陀的慈命,要我为你们好诤者作种种羯摩,治摈汝等,到时候请你们不要怪我,不要心里不喜欢!」

  有些比丘听到优波离这有权威的声音,不敢再住在那里,宁可他去,不再相诤,也不愿给执法如山的优波离作严厉的羯摩,因此,一场诤事,往往化之于无形,这真是一位善于息诤的和平长老!

7.向佛陀问戒

  在僧团中有著这麽重要地位的优波离,而且被公认为是持戒第一的尊者,关于戒法,他经常向佛陀请示讨论,这在藏经的律部里随处可见,因为那都是片断的,或者都是枯燥的戒条,我们很难用故事的体裁把它写出,现在只能搜集一二,加以叙述,以此可去推想一斑。

  在迦毘罗卫城的释迦族,国中有一条法律规定,凡是释迦族的女子,不可以嫁给别族,否则当治重罪。

  这时,有一个释迦族的黑离车女,年纪轻轻的,正是所谓花容月貌的时候,很不幸的是丈夫死了,年轻的女子,一旦寡居,难度晨昏的寂寞,恰巧不少异族的青年向她追求,黑离车女有心答应,可是丈夫的弟弟从中作难,想占她为自己的妻子。


  是这位夫弟的品行不端,还是黑离车女的另有新欢,她再三不肯答应,夫弟非常气愤,发誓说:「她大概另有私情,我一定要把她杀死!」

  夫弟在酒中放下药料,黑离车女吃得烂醉如泥,夫弟就把她殴伤,向政府报告说:「这是我的妻子,她和外族青年私通!」

  黑离车女醒来,知道有口难辩,有了这样的罪名,必被处死无疑,她就乘人不备的时候,逃向舍卫城而来。并且在舍卫城跟随比丘尼出家。

  迦毘罗卫城释迦族的政府,到处搜查黑离车女,都不知下落,后来听到情报说黑离车女逃到舍卫城,他们即刻作书给波斯匿王道:「我国有一个罪女她犯了国法,听说她现在已逃亡到贵国,希望贵国能将黑离车罪女送还我国,以后贵国如有犯罪的人逃亡至我国,我国亦当送回贵国办理!」

  波斯匿王收到这封国书之后,就问左右道:「黑离车女真的逃来我国了吗?」

  大臣们回答说:「启禀大王!黑离车女确实已逃亡到我国,不过,她现已跟比丘尼出家。大王当初曾有禁令,若人犯比丘比丘尼,当治重罪,现在她已出家,无论谁也不敢去触犯她,请问大王,这怎麽办呢?」

  波斯匿王再三考虑以后,就作书回答说:「黑离车女确实已逃来我国,不过,她现在已经出家,不可追罪,若有馀事,敬如来示。」


  释迦族的政府,接到这封回答,都愤愤不平,大家觉得,一个女人犯罪,都无法制裁,以后的国法还有什麽用呢?

  为了一个罪女的出家,使两国种下恨因,优波离知道后,就把此事请问佛陀道:「佛陀!犯了国法的人,我们可以收她出家吗?」

  佛陀回答道:「优波离!国法的合理不合理,那是人民与政府的事,假使犯了国法,在没有宣判无罪前,僧团不可收她出家!」

  那位收黑离车女出家的比丘尼,被佛陀严厉的诃责一顿,这不是佛陀不慈悲,不救罪人,因为在清淨的僧团,若犯了戒律,还是要被摈弃出去;犯了国法,自应受国法制裁,佛法不能包庇罪人,为了健全僧团,为了使戒法不抵触国法,优波离和佛陀才作了如上的问答。

  优波离有一次还问了佛陀一个有趣的问题:「佛陀!比丘和比丘尼可以为社会男女做媒吗?」

  佛陀回答道:「优波离!若比丘、比丘尼持男意至女边,持女意至男边,乃至介绍,这就犯了僧伽婆尸沙,需要悔过。」

  「那麽,佛陀!僧团里的比丘、比丘尼,对在家信徒的婚事,应该採取什麽态度才对呢?」

  「不要多管!如果是合法的,可于佛法僧三宝之前为其证明!」

  戒,就是防非止恶的意思,就是为了要规范身心的,而男女问题,是最易引起纠纷,最易给身心带来烦恼与不安,所以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向佛陀请示的戒律中,关于限制男女问题的为多。

8.慰问病人法

  如何慰问病人?优波离有一次请佛陀详细的解说过。

  有病的时候,虽在病中,如何病得合乎戒法?问病的时候,如何问得合乎戒法?优波离很关心这个问题。

  曾经,优波离跟随在佛陀身后,见到一个病比丘卧在粪秽之中不能自起;优波离又知道有一次一个病比丘卧在路旁,有一比丘明明看见,却特地绕道而行,不愿看病,但佛陀制戒应看比丘病;还有,病了的比丘,以为不须持戒,就随意行事。为了这些事实,优波离提问题请问佛陀道:「佛陀!若有大德比丘病时,应该怎样前去慰问看视?」

  佛陀回答道:「优波离!大德比丘生病的时候,不应该给他住在陋小的房中,应该住在阳光空气流通的房中,他的弟子要常侍在左右,洒扫房中,插花烧香,随时听他的呼吸,若有同学比丘前来问病,应以饮食供养问病比丘,若有所问,病者应答;病人力弱,没有精神讲话,侍者代答。慰问时要能随顺说法,能为病人服务一切,能满足病人所需饮食汤药。若是在家信众前来问病,请其坐后,即为说法;若有供养,即为念佛祝愿接受。如病人要大小便利,问病者要赶快退出。病房中除有人侍奉外,门口亦应有人,不得让人卒入。

  「优波离!大德比丘病,应照此看视!」

  「佛陀!小德比丘病了,请问您,我们应该怎麽样来慰问看视呢?」优波离又请问佛陀。

  「优波离!小德比丘病时,不应该卧于显著的地方,不可以让臭秽薰到房外来,他的师长或弟子都应该来看视,假使他没有师长弟子,同住的僧众应该差人看病,看病人数在三人之间,病人如要医药饮食,看病的人应该服侍供给,若是没有,大众应供给,大众也没有,应取病人有价值的衣钵易取饮食医药,若病人爱惜不捨,应禀告大德长老,轻语说法,使其开解,然后贸易,若无法贸易,大众应乞化供给,如不能乞得,在僧食中应取好的给予,僧食中没有好食,看病的人应持二钵到聚落中乞食,将好的供养病人!优波离!看小德比丘的病,应该如此!」

  关于有病的比丘,他的饮食、汤药应如何规定,甚至圆寂以后的遗物处理,优波离都曾请问过佛陀,他能对病人关心得那麽仔细,可见他慈悲为人的精神,这也就是持戒的精神!

  一个出家的比丘,割爱辞亲,远离家庭故乡,加入僧团,病了的时候,如果没有人照应,当然很苦,但从优波离请问佛陀的话来看,生病不见得是苦事,因为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师长、师兄、师弟、弟子都可以照顾他的,从优波离对佛陀的问话中,生病的问题,在僧团中可见是多麽重视了。

9.破僧与和僧

  优波离站在他持戒的立场,关心法制的问题,关心男女的问题,关心老病的问题,尤其他最关心的是破僧与和僧的问题。


  六和敬的僧团,戒和才能同住,一个持戒的比丘,最关心的就是僧团和合的问题。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优波离想到僧团的团结问题,就走到佛陀座前,顶礼佛陀问道:「佛陀!请问什麽叫做破和合僧?」

  「优波离!」佛陀喊了一声,回答说道:「若大德比丘如法如律善解深理,诸弟子们无论是出家的或在家的,都应该礼拜恭敬随顺他的教导,若有人轻视、嘲笑、讥讽、毁谤,就是破和合僧;若在家信徒,对出家僧团,妄分人我,或在僧团中挑拨离间,或製造纠纷,是名破和合僧;若军政大员,强以权力,干涉寺院,驱污僧尼,是名破和合僧。」

  「佛陀!破和合僧的人有什麽罪过呢?」优波离又这样请问。

  佛陀没有考虑就说道:「优波离!破和合僧的罪过,一劫之中堕在地狱中受苦!」

  「什麽叫做和合僧呢?」优波离问。

  「优波离!礼拜、恭敬、随顺如法、如律的比丘,以及能够发心助僧、讚僧、和僧,是名和合僧。」

  「那麽,和合僧的人有什麽功德呢?」

  「和合僧者的功德,一劫之中,升入天界享受快乐!」

  和僧、破僧的功罪,优波离不是不知道,他要借佛陀的金口宣说,增强话的力量,他就是这麽一位谦虚、守法、明理的人,他的作风,他的态度,使我们对他生起无限的敬爱!

10.结集毘奈耶

  在平时,能够处理僧团纠纷,能够为犯戒的比丘忏摩,能够和佛陀问答戒律微细的地方,渐渐养成崇高声望的优波离,在戒律方面,他已经成为权威。在僧团里,佛陀说他是持戒第一,比丘们也公认他是持戒第一!

  有些比丘和比丘尼,对戒律有不解的地方,请问佛陀又感到不便,总是请教优波离尊者,他像默默的大钟,平时虽不多发议论,但一到叩打的时候,他就会发出洪亮的声音。

  优波离的一生,因为他是持戒比丘,所以和俗世的人士很少往来,他没有到社会上去弘化,戒律是因僧团而设的,优波离的生活,从来也没有离开僧团。所以关于他的记事,我们也只能限于僧团之中。

  佛陀涅槃的时候,优波离大概已经有七十多岁的高龄,诸大弟子们在耆闍崛山的毕波罗延石窟中,由大迦叶为上首,公推阿难陀结集经藏,优波离结集律藏,但当请优波离结集律藏的时候,他谦虚的推辞道:「我不敢担负如此大任,请再推其他长老!」


  大迦叶支持优波离,见他推辞,即说道:「尊者优波离!请你不要客气,虽然今日在座的五百人都是长老比丘,但佛陀当初授记你成就十四法,除佛陀以外,僧团中以你持戒第一,现在律藏还是请你诵出吧!」

  优波离不再推辞,他先提出很多原则性的问题,要大家共同遵守,然后他就诵出律藏。

  他升座诵律的时候,一一条目都说明此戒佛陀于何时、何地、对何人,以何因缘而制,以及犯了此戒有罪无罪的程度,参加结集的长老,对他的细心记忆,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个出身下贱种族的优波离,在僧团里有那麽崇高的地位,实在不是偶然的,最后能由他主持结集三藏之一的律藏圣典,受著万世人的敬仰礼拜,使苦难的民族增强了信心,使佛法的平等之光万世千秋的照抚著一切众生!

24#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09:55:59 | 只看该作者
佛陀十大弟子传 -10- 罗睺罗 - 密行第一


罗侯罗 - 密行第一


1.人间第一幸福儿

  佛陀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是迦毘罗卫国的太子,曾经娶拘利城耶输陀罗公主为妃。

  太子和公主同是在十九岁的那年,生下罗侯罗,太子很欢喜,这不是一般人生了儿子的欢喜,而是因为太子曾向父亲淨饭王数次要求出家,均未获允准,淨饭王曾说,除非有了王孙才肯让他出家,现在太子真的生了儿子,他可以达到出家的愿望,心中怎不欢喜呢?

  当太子要离开王城的那天夜里,正是二月初八日,是罗侯罗出生的第七天,耶输陀罗妃正伸著玉臂让罗侯罗睡在上面,自己也在睡意朦胧中,就在这时,太子探望了他们最后一眼,即把心一横,乘著白马,踰城出家去了。从此,罗侯罗失去世间上父亲的疼爱。

  不过,太子出家成了佛陀,父亲一变而为老师,能令后来的罗侯罗修成圣果,这也正是天下第一的父亲哩!

  罗侯罗在没有丈夫的母亲和老来失去儿子的祖父热爱之下成长了,生为独一无二的王孙,天天在宫殿里无忧无虑的过著日子,到了他懂事的时候,在他小小的心灵上也知道没有爸爸可唤的悲哀。不过,他在年轻美貌的母亲照顾下,母亲就是他唯一的光明、唯一的慰藉、唯一的保护者。

  失去了丈夫的妻子,在寂静的深宫里,春夏秋冬,度日如年,唯一给她人生希望的就是罗侯罗,母子相依,打发著悠悠的时光。

  有人说,耶输陀罗是苦命的女人,罗侯罗是可怜的孩子,但这只是从世间的俗情上来讲,她的苦命,他的可怜,不过是短短的时间而已,有大的牺牲,就有大的收穫,到后来因为佛陀的度化,耶输陀罗的出家开悟,罗侯罗的出家证果,这是最荣耀的女人!这是最幸福的孩子!

  佛陀在告别王宫的时候,本想把正在睡觉的爱子抱在怀中亲热一下,但怕惊醒了耶输陀罗妃而来阻止他出家,所以佛陀在看最后一眼的时候曾说:「等我成就佛陀的时候,再回来探望此子吧!」佛陀视一切众生都如罗侯罗,一个罗侯罗不要紧,无量无数的罗侯罗在等著佛陀的慈爱,佛陀给众生的是大慈大悲,生为罗侯罗的环境,更容易获得佛陀的慈悲,所以,我们不要为罗侯罗从小没有父亲可喊而可怜,他是大圣佛陀之子,是抚育在以天地为爱情的摇篮中,所以我们要说他是人间第一的幸福儿!

2.不识父亲的孩子

  佛陀成道的第三年,从南方的摩揭陀国回到故乡迦毘罗卫城。上自淨饭王,下至释迦族所有的人等,都到城外欢迎佛陀,这中间没有参加欢迎行列的唯有耶输陀罗和罗侯罗。

  在耶输陀罗心中想:他去出家,为了他我受尽寂寞辛苦,他在外穿了褐色的衣服,我在宫中也和他一样,我听到他一日一食的苦行,我也马上学习照做,我这样对他,还有什麽对不起?假若他想到我,自然会到宫中来相见。

  是的,十多年不见丈夫的耶输陀罗,实在不愿在公众的场所见到佛陀。当然,这时耶输陀罗妃心中,比什麽人都急于要见佛陀,但是,为了礼法、为了自尊,她不得不忍耐著。她走到宫中的一座高楼上,想从门窗的隙缝中先见一见被人迎接的佛陀。

  正在这时,十多岁的罗侯罗走来,对耶输陀罗说道:「妈妈!爸爸回来了!祖母(憍昙弥)叫我告诉你!」

  不太懂事的罗侯罗,这时怎样也想不出母亲心中的感慨,他只觉得母亲今天威严得令人不敢亲近,不过,这终究是自己慈爱的母亲,他又天真的问道:「妈妈!你看宫门口来了那麽多的人,爸爸一定也在里面,爸爸究竟是什麽样子呢?」

  已经十多岁的孩子了,从他的口中还不知道爸爸是什麽样子的人,这样的问话,听在耶输陀罗心中,真是感慨万千,大人的心里、大人的情感,做孩子的总无法完全知道。

  耶输陀罗颤抖著声音,一手抱著罗侯罗,一手指著遥远的宫门外,眼眶中含著泪水,回答罗侯罗道:「你看!在那一群沙门中,显得最庄严的就是你的父亲。」

  这时候的罗侯罗,两颗明亮的眼睛张得大大的,很惊奇的说道:「我不认识我的父亲,我所知道的唯有老王,还有最疼爱我的妈妈!」

  耶输陀罗含在眼眶中的泪珠掉下来,滴在罗侯罗的头上,她紧紧的捏著罗侯罗的手,退回自己的宫中。

  离开十多年的佛陀,耶输陀罗还是第一次偷偷的见到,这十多年来,像梦似的,就这麽无声无息的过去了。

  耶输陀罗此刻的心,像一塘池水投进一块大石头,掀起了巨大的浪花,一点也不能平静,正在她哭著等的时候,佛陀察知她的心,匆匆和众人招呼后,就带著舍利弗和目犍连到内宫中探望她。

  一个是成了正觉的佛陀,一个仍是很年轻的美妃,像这样的相逢,为很多人所关心著,庄严的佛陀,静静的一瞬间,是同情、是怜悯、是慈悲的看著耶输陀罗。多情美貌的耶输陀罗,是爱,是恨,是千变万化的情绪交织在心中。耶输陀罗哭著,佛陀默然的立著,等到她那激动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她才觉悟到她和佛陀之间有一条不能越过的鸿沟,想到佛陀是佛陀,不会再用一些甜蜜的温言来安慰她,她这才拭乾眼泪,扶著罗侯罗,在佛陀的足前跪了下去。

  佛陀很慢很慢的,一字一字的对跪在地上的耶输陀罗说道:「让你辛苦了,虽然我对你是抱歉的,但我对得起一切众生,请为我欢喜,我现在已达到历劫的本愿!」

  佛陀说后,又再看看罗侯罗,很慈和的抚摸著他道:「真快!已经长大了!」

  佛陀像是没有情感,又像是有太多的情感,佛陀的话,佛陀的态度,就是开悟的舍利弗、目犍连,听了都感动不已!

  十多岁的罗侯罗,现在不知怎样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爸爸吧!那麽神圣庄严的佛陀,自己实在不好意思出口;称呼佛陀吧!不知应该不应该。看到那麽多沙门比丘跟随著佛陀,聪明的罗侯罗心中想著:佛陀已不是我一人的父亲了,佛陀是一切众生的大慈父!

  才十多岁的年龄,就甘愿把自己一人的父亲奉献给一切众生作大慈父,多麽有善根而不平凡的孩子!

3.最初的沙弥

  佛陀在王宫中暂住了几天,佛陀这次回宫,宫中没有美女,没有音乐,没有醇酒,只有一千多名比丘跟随著他。庄严堂皇的宫殿暂时成为僧房精舍。

  佛陀知道初学道的比丘,在王宫中住久了,容易对淡泊的僧团生活,生起动摇的念头,过不了几天,佛陀就带大家住进离迦毘罗卫城不远的尼拘陀林里。

  佛陀虽然住在尼拘陀林,但佛陀还是常常进宫托钵乞食或说法,幼年的罗侯罗常常毫无惧怕的样子,天真可爱而亲热的对佛陀说道:「佛陀!我真高兴常常和你在一起!」

  这句话说明,父子的天性并不是十多年不见面就可以被时间拉开,佛陀也为这句话深为所动似的说道:「孩子!总有一天我会让你常常在我身旁。」

  就在佛陀说过这句话不久,罗侯罗就真的出家,永远跟随佛陀去了。

  原因是还在深深恋爱著佛陀的耶输陀罗,自己无法亲近佛陀,常常逗著孩子罗侯罗去跟佛陀玩。她想以罗侯罗为缘,或能打动佛陀的心,对她增加一些情意。所以她常常给罗侯罗打扮得天真活泼的样子,穿著华丽的衣服,对他说道:「你去跟你父亲要求遗产,他有我们都没有见过的宝贝!」

  因此罗侯罗就常常跟著佛陀身后说:「佛陀!请施给我您的遗产吧!」

  这一天,佛陀正好乞食后回到尼拘陀林的时候,佛陀在前面走著,罗侯罗在后面追赶著,奇怪,就没有一个人阻止他,他老是跟在佛陀的后面叫著:「请施给我您的遗产吧!请施给我您的遗产吧!」

  耶输陀罗妃眼看著唯一的爱子跟著佛陀走去的背影,深怕罗侯罗被叫去出家,急得不觉掉下眼泪!

  真的,佛陀一回到林中,便将舍利弗叫来说道:「舍利弗!年少的罗侯罗,老是向我要求我的遗产,我不喜欢给他不真实的幸福和财宝,我所希望给他的是无量宝,所以,舍利弗!就请你收他出家,让他做僧团中最初的沙弥!」

  佛陀说后,就叫目犍连为罗侯罗剃头,并叫罗侯罗礼拜舍利弗为戒师,舍利弗为他授沙弥十戒,这就是僧团中有沙弥之始!

  罗侯罗的出家,对耶输陀罗的打击太大,罗侯罗是她唯一的希望,她如自己的生命一般的爱他,丈夫远离她,现在孩子又遗弃她,这种悲哀,使她顿觉得日月无光,天旋地转,她怨恨佛陀的残忍,十多年来,她所以勉强过著单调无味的孤独生活,就是为了罗侯罗,现在从她手中把孩子夺走,她怪佛陀口口声声的讲说慈悲,怎麽佛陀又忍心给她嚐恩爱别离的苦毒!

  当大家阅读到这里的时候,一定为耶输陀罗的悲切,深深的感动和同情,甚至也有人和耶输陀罗一样,以为佛陀的作为,似乎有些太过。不错,这就是我们大家所谓的人情!可是,真理与人情是背道而驰的,降伏人间的弱点──人情,才能与真理法性契合!

4.调皮的童年生活

  罗侯罗出家做沙弥了,耶输陀罗妃怎样也不甘愿,可是事情已成事实,又没有办法改变,淨饭王看了也很伤感同情,他就走向佛陀建议说道:「佛陀!希望你能够规定,今后要出家的青年,必须有父母的允许才可以。」

  佛陀觉得父王说得有理,就很欢喜的採纳。

  万念俱灰的耶输陀罗,对人间已经没有生存的兴趣。不久,佛陀的姨母憍昙弥夫人加入僧团做比丘尼,耶输陀罗随著很多释种女众,也赶去毘舍离剃髮出家。

  由于耶输陀罗恋慕佛陀太甚,初加入僧团,一点也无法感受到僧团中无执的清淨法乐,可是,由于被佛陀伟大的圣格感化,没有几日,耶输陀罗就开悟了,她恢复了生意,在法乐中过著安稳自在平和的生活,她很欢喜,很感激佛陀,佛陀也很欢喜,到今天,佛陀对她才像放下身上的重荷!

  罗侯罗出家后,叫他要和大人一样的认真修道,那是不可能的,在他出家后的不久,因为僧团中有了沙弥的制度,舍利弗又收了一个名叫均头的孩子做沙弥,这两个孩子常常玩在一起,没有人的时候,他们也喜欢玩玩儿童们的游戏。

  一个年轻的孩子,每天生活在严肃的僧团里,假若是自己愿意的倒没有话讲,如果是环境压制的关係,其心里有著种种变化就很难讲。罗侯罗的出家,他并不感到新的僧团的快乐,不过,他的口上是没有讲过不满的话,一个孩子在十五岁以前,对大人所指示的言行,自然是百依百顺,但一过了十五岁以后,那天赋的本能,对世间自会有不满现实,以及反抗现实的念头。

  那是在罗侯罗十七八岁的时候,他的性情很温和,工作也很热心,但十七八岁的少年,也最调皮,罗侯罗还像小孩一样,常常喜欢说谎骗人。

  罗侯罗这个时候是住在王舍城外的温泉林,有很多宰官、长者、居士来探问佛陀住在什麽地方,他总欢喜和人家开玩笑,当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他就说在耆闍崛山,佛陀在耆闍崛山的时候,他就说在竹林精舍,因为这两地的距离,约有两里多的路程,罗侯罗开玩笑的心,使大家徒劳往返,结果仍然是拜见不到佛陀。当那些人失望著回来的时候,罗侯罗还笑著问他们道:「你们拜见过佛陀没有?」

  「大德!你何必开我们的玩笑?」

  「谁开你们的玩笑?我不过是不放心而已!」年轻调皮的罗侯罗,仍然不肯承认自己的错。

  有钱有势的富家子,总是仗著父母的势力和地位,喜欢为非作歹,生为王孙佛子的罗侯罗,虽然在平等的僧团里出家,因为他是孩子,总有很多大人对他非常宠爱,因此,在我想,罗侯罗或许也有些娇生惯养的习性,有些仗著人势的心理。

  像罗侯罗这样说谎,一次两次,或许纸老虎还不会给人揭穿,可是次数一多,以说谎来取笑人,这样的风声终于传到佛陀的耳中,是慈父又兼严师的佛陀,听了以后非常不喜欢,因此有一天就独自的走向温泉林来,佛陀想好好的来教诫他一顿。
5.佛陀严厉的教诫

  这一天佛陀走到罗侯罗住的温泉林来,那种威严的样子,让罗侯罗感到很意外,他整衣恭敬迎接,等佛陀坐下来的时候,他就拿水给佛陀洗足。佛陀一句话也不说,等到洗足以后,才指著洗足的盆对罗侯罗说道:「罗侯罗!这盆裡的水可以喝吗?」

  「佛陀!洗足的水很污秽,不能喝的。」

  「你就和这个洗足的水一样!」佛陀训斥道:「水本来是清淨的,洗了足就很肮髒!好比你本来是王孙,远离世间虚假的荣华富贵,出家做沙门,虽然你还没有受比丘戒,但你毕竟是受了十戒的沙弥。你不精进修道,不清淨身心,不守口慎言,整天讲玩笑话骗人,三毒的垢秽填满你的心中,同清淨的水里有了垢秽一样!」

  佛陀从来没有这麽声严厉色的对人说过话,罗侯罗低头不敢仰望佛陀,佛陀招呼他把水拿去倒掉,他这才敢移动身子,但等他倒了水回来,佛陀又再问他道:「罗侯罗!你去拿这个盆盛饭来吃可以吗?」

  「佛陀!洗脚的盆不可以盛饭吃,因为盆裡不淨,上面有垢秽粘著,所以不能装东西吃!」

  「你就是和这个盆一样,虽然做了清淨的沙门,但不修戒定慧,不淨身口意,满心藏著不实的垢秽,大道之粮怎麽能装进你的心中呢?」

  佛陀说后,用脚把盆子轻轻一踢,盆子就滚滚的转起来,罗侯罗很害怕的样子,佛陀就问他道:「罗侯罗!你怕把这盆子踢坏了吗?」

  「佛陀!不是!洗足的盆,是很粗的用物,坏了也不要紧。」

  「罗侯罗!你不爱惜这个盆,等于大家也不爱护你一样。你出家做沙门,不重威仪,戏弄妄言,这个结果将使谁都不爱护你、珍视你,就是到了命终的时候,也不能觉悟,你会处在迷中更增迷!」

  罗侯罗全身流汗,惭愧得无地容身,他发誓以后要努力改变自己的心。

  佛陀说完了严厉的教诫,又再说了一个譬喻给罗侯罗听:「过去,有一个国家养有一隻大象,这隻大象勇猛善战,每当国王兴兵征伐的时候,就给大象穿上铁铠,牙上缚好利矛,耳朵放剑,曲刃捆在四脚,把铁挝繫在尾巴上。大象虽有这麽多的武器,但真正交锋的时候,牠都把鼻子藏起来,因为象的鼻子很软弱,中了剑会死亡,为了保护生命,不得不保护鼻子。

  「罗侯罗!你也应该和这隻大象保护鼻子一样,慎守你的语言,假若你戏弄妄言,将会和大象伤了鼻子一般,你的慧命就会死亡,不为众人爱护,不为智者所喜,临命终时,更会堕入三途受苦!」

  像佛陀这麽尽理、恳切、严厉的教诫,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击中罗侯罗的心,他发愿今后要重新做人!

  再好的稻穀,把它碾成米,里面仍有些糠末,必须要用淨水淘洗,才能洗淨。像罗侯罗虽然有很好的种姓和善根,但必得要佛陀的法水为他洗涤一番,才会清淨无染。

  从此罗侯罗真的像换了一个人!
2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09:59:39 | 只看该作者
6.沙弥比丘可同宿

  佛陀住在瞿师罗园的时候,罗侯罗和均头沙弥一起,也跟师父舍利弗随侍佛陀闻法。

  罗侯罗每天早晨打扫庭院,清洁环境以后,才可以研习佛陀的言教。一大片的园地,清扫一次要费很多的时间,有一天他打扫后,去听佛陀说法,等到黄昏到来,他回到自己房间的时候,有个管理宿舍的比丘,就将他的房间让给作客的比丘住,那个比丘便将罗侯罗的衣钵放到外面,自己则安住在里面了。

  佛陀的僧团里,有一人一室的规定,别人把自己的寝室占去,该怎麽办?尤其他还是沙弥,在僧团里,沙弥是要敬重比丘的,还有佛陀忍辱教示,使他不敢前去问那位比丘为什麽要住他的房间,他痴痴的站在门外,感到进退为难。当时忽然阴云密布,落起滂沱的大雨来,罗侯罗没有去处可以躲藏,就进入厕所,虽然空气不好,也只得坐在那里,他此刻感到无家可归的寂寞,他悄然的端坐在那里,努力想著佛陀的言教,无论在什麽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无论遭受什麽麻烦挫折,都不要起怨毒的心,罗侯罗的修养,真的是进步很多。

  这时,外面的雨越下越大,低的地方都被水淹没了,藏在附近洞里的黑蛇,因被水淹而爬出洞来,渐渐的游到厕所里来了,热带的毒蛇,其毒是非常厉害的,罗侯罗一点都没有注意,这时候他的生命真比风中的残烛还更危险。

  佛陀在静坐中忽然想起罗侯罗,佛陀以天眼察知到罗侯罗的危险,即刻走到厕所,佛陀先咳嗽一声,里面也咳嗽一声,佛陀问道:「里面是什麽人?」

  「是罗侯罗!」

  「出来!我要跟你讲话!」

  罗侯罗想不到是佛陀的声音,赶快从厕所中出来,不知不觉就拥抱住佛陀,双目滔滔流泪,年轻的罗侯罗,感情仍然不免是脆弱的。

  佛陀问罗侯罗为什麽要坐在厕所里,罗侯罗把经过告诉佛陀,佛陀就叫他先到自己的寮房住。

  罗侯罗的欢喜,像从地狱里走进天堂一样!

  年幼的孩子,割爱辞亲,加入僧团,确实需要年长比丘的照顾,佛陀以此因缘,规定还没有受具足戒的沙弥,可以有两夜和比丘在一室同宿,佛陀的爱,再微细的地方,他都照顾得到。

  本来,师父收弟子,应该要负起教养弟子的责任,罗侯罗的师父是舍利弗,舍利弗经常在外面弘化,对于罗侯罗就无法常常照顾到,但自从这次事情以后,舍利弗就让罗侯罗常常和自己一起行动!

7.忍辱的美德

  罗侯罗自从被佛陀严厉的教诫以后,又常常跟师父舍利弗在一起,接受他的开导,在修行上,进步很快。

  佛陀在讲经时,舍利弗总是带著罗侯罗前去听讲;舍利弗在静坐时,罗侯罗总是跟著坐在身旁;佈教时,舍利弗也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学习一些为法为人的经验;每天托钵乞食,罗侯罗更是跟在舍利弗身后,在僧团中被誉为第二佛陀的舍利弗,实在是罗侯罗最好的恩师。

  有一次,罗侯罗跟舍利弗在王舍城乞食,路上遇到一个流氓恶汉,那个恶汉用沙投进舍利弗的钵里,并且用棍棒打破罗侯罗的头。

  罗侯罗头上的鲜血,一滴一滴的流下来。

  恶汉见了不但不知错,还骂道:「你们这些沙门,总是以托钵为生,满口慈悲忍辱,我打破你的头,看你能把我怎样?」

  十七八岁的罗侯罗,现出咬牙切齿的面容,但舍利弗安慰他道:「罗侯罗!如果是佛陀的弟子,应有忍辱的精神,心中不怀瞋恨的毒,当以慈悲怜愍众生。佛陀常教诫我们,有荣誉的时候,不能使心高举;受侮辱的时候,不能使心生恨。所以,罗侯罗!压制著愤恨的心,严守忍辱,世间上没有比能忍辱的人更有勇气,天上人间,不管多大的力量,也不能胜过忍辱!」

  罗侯罗听完师父舍利弗的开示,默默的走到水边,水里现出他的颜面,他用手掬水洗去血迹,然后自己用布巾把伤口扎起来,见到这情形的舍利弗,心中既安慰又难过。

  罗侯罗忍耐著,仍然走在舍利弗的身后,跟著托钵乞食,在回来的途中,罗侯罗对舍利弗说道:「我想到刚才的疼痛,此刻已不把它放在心中,不过,世间有太多的恶人,到处都遍满了可厌的事物。我不对世间生气,只想到世间上没有办法的人太多。佛陀开示我们对人、对世间要大慈大悲,但狂暴的人往往就欺侮我们;沙门比丘行忍积聚高德,而狂愚的人反而轻蔑我们,而尊敬残酷的人。佛陀真理慈悲的教示,他们倒反而认为是臭的死尸,天降甘露给猪,猪还是爱吃臭的东西,住在臭的地方。佛陀所宣讲的真理,慈悲的言教,对那些凶恶以及没有善根的人来说,也没有什麽效果。」

  罗侯罗第一次把自己的修行,以及对世间的看法,向师父提出报告,舍利弗听后很欢喜,把罗侯罗在路上说的话,告诉佛陀,佛陀也非常高兴,称讚罗侯罗很好,对恶人的态度,应该那样;对世间的看法,就是如此,佛陀又再说道:「不知道忍的人,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瞋世恨人,是背法远僧,常堕于恶道之中轮迴,能忍恶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灾难之祸。有智慧的人,能见到深远的因果,克服瞋心,多行忍辱,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真义,和世俗的看法不同。世间上认为珍贵的而佛法认为不好;佛法认为好的、对的,而世人不肯实行。忠与佞不能相容,邪的嫉正的存在,恶的不喜善的并行。贪欲的人不高兴无欲之行,在这种情形下,修道者唯有忍辱,忍是助道的增上缘,可使你早证圣果;忍像大海中的舟航,能够度一切灾难;忍是病者的良药,可救人的生命之危。我能成就佛陀,独步三界,受人天的敬仰,是因为我的心能够安稳,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贵!」

  因为罗侯罗被恶人无缘无故的把头打了出血,而他在血气方刚的少年时代,就能像圣者一样的忍辱,给师父很大的安慰,给佛陀很大的欢喜,并且能够引起佛陀对忍的说法,舍利弗听了非常感动,罗侯罗听了含著眼泪,更感激佛陀!

8.开悟的历程

  罗侯罗对占去他房间的比丘,自愿让步;在路上被恶汉打破头,他能忍辱;仅仅这样的修养,距离开悟还有一段历程。

  聪明乖巧的罗侯罗,对于修行非常精进,欢喜和人开玩笑的沙弥,现在一变而成为有庄严仪表的比丘,就在他年满二十岁的那年,佛陀允许他受具足比丘戒。

  年轻的罗侯罗,在僧团中不见得活跃,他好像很老成持重,公共的集会里,不容易见到他参加,总是默默的用功修行。

  可是,不管罗侯罗怎样用功,他还没有开悟是真的。最大的原因,大概他荣耀的念头不容易断除。不管怎样,他总是佛陀的爱子,是淨饭王的王孙,除了教团中上首的弟子以外,其他的比丘有不少都在敬重他、羡慕他、讚美他,动听的美言,很容易打动年轻修道者的心,讚美的言词,像是可怕的恶魔,使用功精进的罗侯罗不能开悟。

  甚至有些比丘,为了罗侯罗的开悟问题,请问佛陀道:「佛陀!罗侯罗比丘严持戒律,精进修道,小罪都不犯,为了求开悟,他好像什麽都不挂在心上,但是,为什麽他还不能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呢?」

  佛陀坚决的回答道:「持戒淨心,持身端正,一定可以渐渐证道!」

  佛陀对罗侯罗能否觉悟的问题,没有挂在心上,佛陀满怀著信心,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好几次,罗侯罗像是开悟的样子,但他仍没有开悟,他把自己修行的心得向佛陀报告,佛陀总是说他不行,并教他以后常和人讲说此身为五蕴和合假相的道理,并要他自己思维我慢、无我、苦乐等法。

  有一天早上,佛陀和罗侯罗一同到舍卫城的大街小巷行乞,在路上,佛陀回顾罗侯罗说道:「罗侯罗!你要观色是无常的,受想行识也是无常的;你对人的身体和心念,以及世间上的一切森罗万象的事物,都应作无常之想,不要执著。」

  罗侯罗听到佛陀这几句话后,心地好像恍然开朗了,他告别佛陀,中止行乞,一个人独自的回到精舍,结跏趺坐,一心思维这深刻的意义,他又用慈悲观除去瞋恚的心,用不淨观抛掉贪欲的心,用数息观平息散慢的心,用智慧观对治愚痴的心,罗侯罗深入禅定,机缘成熟的时候,他就开悟了。

  佛陀行乞归来,走到罗侯罗坐禅的地方,佛陀又对他说道:「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来对人对事,心量就可以扩大起来;把一切众生容纳在心中,就可以灭恶;数息观心,可以获得解脱。」

  罗侯罗随即起座,顶礼佛陀说道:「佛陀!我的烦恼已尽,我已证悟了。」

  佛陀此时的欢喜,更甚过罗侯罗,佛陀讚歎他说:「在我的弟子中,罗侯罗比丘是密行第一了。」

  所谓密行,就是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罗侯罗都能了知,都能奉行。

  想到当初罗侯罗向佛陀要遗产,现在他的开悟,就是佛陀给他的无尽法财!想到他当初很小就进入教团,不知有多少地方让佛陀烦心,现在他捨离了世间虚假的欲乐,而获得真正的法乐,算是罗侯罗的幸福,也算是佛陀对世间人情的交代,我们应该给罗侯罗恭喜,更应该给佛陀讚美!

9.赠送精舍的制度

  罗侯罗开悟以后,在教团里的地位更加地提高,尤其在家的信徒,对他更是另眼相看,不容否认的,在比丘中,要以罗侯罗所受的供养最多。

  本来供养多了,物质生活过得丰富,反而障碍修道,不过,罗侯罗现在是觉悟的圣者,身外之物拖累不了他,凡是有双份的东西,他总是转赠给别人。

  有一次,佛陀在迦毘罗卫国一个聚落说法的时候,有一位长者皈依了,这位长者和罗侯罗很投缘,或许这位长者还有地域观念吧,他要为罗侯罗发心护法,凡是罗侯罗有所需要,他总是为他做到。

  后来,长者特地建筑了一座精舍供养给罗侯罗,罗侯罗也就在此安住下来。因为那时行脚的比丘很多,罗侯罗住的精舍里就常有比丘挂单,可是那位长者以为精舍是他布施的,总喜欢干涉精舍里的事,罗侯罗后来报告佛陀,请问佛陀怎麽办?佛陀告诉他道:「罗侯罗!在我的法中,僧团中的事,在家信徒是不可以管的。在家信徒发心布施精舍,不可因为是他布施的就横加干涉,你可告诉那位长者,问他供养精舍的目的何在?如果是施僧,施出去的东西就不是自己所有的,如果他要管理,告诉他精舍不是商店,精舍由出家人住持,信众护法是可以的,管理则不可以。」

  罗侯罗把佛陀的话告诉长者,可是,没有深解佛法的人,往往会被权势冲昏头,或是过分热心而执著,要教这位长者不过问精舍,他实在不能完全放下,就这样,他和罗侯罗的感情有了芥蒂,过去是他尊敬的罗侯罗,现在反而成为他的眼中钉。有一天,当罗侯罗有事到舍卫城,刚好那位长者来访视罗侯罗,一见无人,屋子里是空空的,于是,乘罗侯罗不在,便将精舍再供养给其他的比丘。

  在家信徒,出尔反尔的分别心,实在是违背法则的,所以当罗侯罗把事情办完回来的时候,精舍已为别的比丘所住,他就再回到祇园精舍里,佛陀问他为什麽很快又回来精舍,罗侯罗如实的把情形告诉佛陀,佛陀听了以后,非常不高兴那位长者的作风,佛陀慨叹不能深切了解佛法的人,要他忠实的奉行佛法,实在很难!

  佛陀马上召集诸比丘说:「曾经一度布施给人的东西,即使施主要再送给你,你也不应该接受。」

  这不是佛陀护著罗侯罗,教团的法则,都是为了免去未来的纠纷,不幸的是佛陀的话言中了,今日佛教中寺产的争执,大都就是为了这个原因。

  罗侯罗在做沙弥的时候,房间被人占去了,他躲到厕所里避风雨,为了住也不和人争,现在他是开悟的比丘了,一度赠送给他的精舍,又再赠送给别人,在阔达如海的圣者胸中,一点也没有不平的波澜兴起,倒是佛陀所定的赠送精舍制,我们今日有再重视的必要。

10.可讚美的入灭

  在僧团中,成为龙象人物的是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阿难陀等,而不是罗侯罗。一个严肃于密行持戒的人,他只是默默无声的修道,默默无声的与世无争,或者,因为罗侯罗是佛子的关係,佛陀对他有特别多的限制,我们知道罗侯罗有柔顺的性格,有坚强的秉赋,但我们也知道他的比丘生活,并不是怎样的活跃!

  所以,关于他热心说法,以及与外道议论的事迹,在经典里都不见记载,也不见流传。正如佛陀所说的,罗侯罗是一个严于禁戒细行的人,是一个密行第一的人!

  关于罗侯罗什麽时候入灭,这正如他的出生,有两种说法,有的说佛陀十九岁时,生子罗侯罗;有的说,佛陀二十五岁时生子罗侯罗。说到入灭,也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在佛陀涅槃数年前就已入灭;一是说佛陀涅槃时,他还服侍在佛陀的座前。

  印度是一个不重史实事迹的国家,我们中国也有不少喜夸大的翻译者。在经典里零星记载著的佛陀及圣弟子们的事迹,实在需要有一番剪裁的工夫!

  根据经里可靠的记事,罗侯罗的母亲耶输陀罗比丘尼是七十八岁入灭的,而罗侯罗的入灭还要较早些。那是一天晚上,耶输陀罗想著很多事情,她想:「憍昙弥、莲华色都已入灭,爱子罗侯罗也进入涅槃,我是和佛陀同年出生,今年已经七十八岁的高龄,听说佛陀八十岁那年将涅槃,本想和他同日入灭,虽然现在对佛陀只有法情而没有私情,可是这仍大不尊敬,还是早些入灭好。」

  耶输陀罗获得佛陀的允许,向佛陀顶礼感谢之后,现神通腾空而去,当夜于自己的房中,在定中入灭。

  依据耶输陀罗入灭的记事,罗侯罗是早在父母涅槃之前就已入灭,照这样来说,罗侯罗入灭的年龄应该不会超过六十岁,大概只活了五十岁左右而已。

  当然,觉悟的圣者对死的看法,无论迟早,都视之是很平常的。捨去虚幻不实的色身,把生命安住于法性理体之内,这不但不必悲哀,反而是很幸运的事!修道者的证悟解脱,就是要把生命栖息于安稳的住处!

  罗侯罗的入灭,并不是「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罗侯罗在他二十岁那年就觉悟证果,这是人生最大的目的,他已经达到了,所以他安心微笑著入灭。

  让罗侯罗的天真、温和、忍让、坚强、沉著等的美德和风范,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吧!让我们对这天下第一的幸福儿,表达最虔敬的讚礼吧!


  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17 22:0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