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97|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普光居士答问:藥師法門是否可轉定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4 23:4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正能量 于 2012-4-13 17:47 编辑

佛陀證量無邊神通廣大也有三不能
其一就是不能轉定業
敲魚頭的公案眾所皆知也最具代表性
但這其中有強調因果的意味
以此示現勸令眾生勿因小惡而為之
並非定業不可轉

而歷代祖師的看法也多認為定業其實可轉卻也不可轉
這樣的解釋看來似乎很矛盾
但其實不然
瑜伽師地論的論點
定業其實可以轉但是很難轉
這應該是大眾普遍認同的
如果在加入重罪輕報的觀點
也更代表定業可以轉但只是轉的程度上有所差異
其中的差異也在於個人的修行問題
大家也都知道地藏王菩薩的滅定業真言可滅定業
這又就更確信定業是可以轉的

地藏法門特別強調滅定業
但藥師七佛經提到:佛告阿難.彼諸有情.若得耳聞.諸佛名號.墮惡趣者.無有是處.唯除定業.不可轉者.
藥師經則沒有提到(藥師經:佛告阿難.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個人是誦藥師七佛經
每每誦到此都會特別專注這一小段:唯除定業.不可轉者.
如果單單是誦藥師經就不會注意到
個人深信修任何法門都能轉定業
藥師法門亦復如是

大家或許可以探討佛陀為何會特別如此強調:佛告阿難.彼諸有情.若得耳聞.諸佛名號.墮惡趣者.無有是處.唯除定業.不可轉者.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最後也提到: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方等經中的華聚菩薩也提到: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

而藥師法門是否能轉定業?
還是要以其他的角度來解釋?
初信者難免望文生義自生疑惑
這樣的一個討論或許可為初信者釋疑並對藥師法門更加有信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9-12-18 21:57:52 | 只看该作者
三不能
指改變定業、化導無緣眾生及救度所有眾生等三種不可能之事。此乃唐代禪宗北宗僧元珪禪師之語。即:

(一)不能免定業,佛雖具足不執著於一切現象之智慧,然對招感善惡結果之定業亦無法改轉。
(二)不能度無緣,佛雖能了知諸眾生之性質,窮盡無限事,然亦無法化導無緣之眾生。
(三)不能盡生界,佛雖能救度世間一切眾生,但卻無法令眾生界盡。此三者是為三不能。

但依元珪禪師之意,此三不能係對小乘之應身佛而言,若對大乘之法身佛而言,則無所謂三不能者。〔大乘起信論、大智度論卷六十四、護法論、景德傳燈錄卷四)

業有定業與不定業之別。定業,指必受異熟果之業,有善、惡之分,故惡之定業必招受苦果

然眾生若能感念佛菩薩之厚德,心不猶豫,發願淨信修行,則現世惡報及來生,得以佛菩薩之力轉其定業,不使受苦果,而速證無上菩提,此即定業亦能轉。法華文句記卷十下(大
三四‧三五七上):「若其機感厚,定業亦能轉。」

七佛經原文是這樣的:『佛告阿難。彼諸有情若得耳聞諸佛名號。墮惡趣者無有是處。唯除定業不可轉者。』
而藥師經是:『佛告阿難:「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單就字面上意思來看,「耳聞」與「至心受持」的程度是不太一樣的。

而所謂的「轉」與「滅」又不一樣。

《藥師如來念誦儀軌》中說:『若有受持此真言。能拔身中過去生死一切重罪。不復經歷三途。免離九橫超越眾苦。十方世界隨處安樂。自在無礙法應如是。』

《五千五百佛名經》中也有提到:「南無藥師琉璃光王如來:若稱彼佛如來名者,一切殃罪悉皆除滅。」

釋迦佛在藥師經欲終了時,說此經的經名也可稱為「拔除一切業障」。
3#
发表于 2010-3-23 07:30:34 | 只看该作者
佛法釋疑:定業可轉嗎?

問:佛家每天早殿課誦中,都有祝福:『國界安寧兵革銷,風調雨順民安樂』,尤其出家人都是那麼虔誠地念,但是國界也沒有安寧,兵革也沒有銷,風雨也沒有調順。究竟祝福是不是空費?還是眾生業障太重、定業不可轉?

  答:沒有空費,也不是定業不可轉。所謂『定業不可轉,三昧加持力;無始諸障礙,一切皆消滅。』而且唸佛功德也能轉業,那裡是定業不可轉?如果不能轉就變成常法了。萬法皆是無常、不定法,法法因緣生,因緣滅嘛!那有變不了的呢?說定業不可轉也能轉,沒有不轉的;不可轉的是『緣』不具足。當知法法都是相對的,沒有不能轉,不管什麼善惡業都能夠轉變。

  我們不是常說『杯水不能濟車薪』嗎?大家都知道惡業力不可思議,造惡、修善其實不是兩個人,而是同一個心所造的,所以善惡業的力量是相等的:所謂佛力不可思議,業力也不可思議;當然兩者不可思議中的不可思議,還是佛力。怎麼業力就不是不可思議中的不可思議?一個是苦,一個是樂嘛!因為惡業力使你受苦報,身心不安然,總想要求解脫,不會再繼續造惡;善業果報使你快樂、身心寂靜,當然你會繼續修善。

  講個譬喻:當我們伸手觸了火,一疼自然就縮回來;就像人正在造惡業時,他就是要造惡才高興,怎能化度他?到了闡提(極惡無善的眾生),就是真佛來化度也沒辦法。佛都不能化度了,叫那個來化度?但眾生皆本有佛性,凡有佛性皆當成佛,那造惡業怎麼成佛?佛法不講定法,當他自已造惡業,到了受極大苦報的時候,苦果就會使他自然轉心自度。論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不管怎樣的江洋大盜,到了受惡報臨死時,也會後悔回心向善;由於回心向善,就會一面懺悔惡業,一面修善積德。不錯!佛法雖言:『一切唯心造』,但你同時不要忘了佛言:『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染因緣強就會作惡,淨因緣強就會修善;所謂:『心本不生因境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行要好伴,住要好鄰』,否則心雖好卻做不成好事。

  佛法還有句話:『功不唐捐,德不虛棄』,我們求『國界安寧兵革銷,風調雨順民安樂』;雖然兵革沒有銷,風雨地沒調順,但『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在國家混亂的時候,一些善人修善業,雖然沒有明顯地轉災厄,就算一點也沒有轉,可是發心修善業的人,福德因緣種下去,他在這惡因緣、惡環境中也能勉勵道業增進。這是修善的善業不可思議。

  本來這份善業果報是想和大家同享的,可是眾生的惡業力承受不了善業果報,善人只好自己承受。好像父母有好福報給兒女,兒女不能接受,那是兒女的無福,不是父母對兒女沒有慈悲之心。道理就是這樣平凡,並不玄妙吧!

  佛法當然是靈,如果修的人不至誠那也沒有用。至誠才能感應,至誠才能改變厄難。雖然我們修道的人少,惡業障的人多,我們消不了他們群體的惡業,但一部份的業總是能消的。好像有一百加侖的滾水,我們只有一加侖的冷水,當然不能把一百加侖的滾水都化涼了;但一加侖的冷水倒在這滾水上,它總會融合一點,滾燙的程度就減少了,功還是沒虛棄啊!

  所謂『重報輕受』,整體來說好像是沒有得到利益,但在某個部份來說還是減輕的;假如本來是輕報,大家又有至誠心,善業力大,那當然惡業障全消。好像一車薪的火,你用五、大車的水來滅,什麼大火也能滅掉;如果僅有一杯水,那當然滅不了的。水是滅火的,但一杯水卻救不了一大車的人,那你不能說這水就沒用了,水滅火決定是有用的。

  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持一遍大悲咒都是有用的,這個信心絕對要有。『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修各的因果,你修善得善報,造惡得惡報,乃至大家在一塊共修都是如此。我們現在國家動亂,人心不安,希望大家要多唸佛使人心安定、善心增長,朝裡談國事耍商量,不要惡言鬥爭,要運用良心真正為國家、為人民;做老百姓的也要感恩,不要對國家有太多不合理的要求,卻昧於應盡的義務。試問不存款,如何兌支票?(妙蓮老和尚開示《法海釋疑》)



  問:有人問佛學名詞一句,『定業不可轉』。既然定業不可轉,又說學佛能消災免難添福添壽,何故?

  答:業指造因而言,先由觸塵起惑,歷經作意,計度,實行,而後完成,五者連續而造因成就,謂之定業。因既成就,再希其變更,不可能也。如瓜有種種關係,內瓤結成種子,是種子即將來生瓜之業因,再欲使已成之種子,自由變更,亦不能也。此之謂定業不可轉!有其種因,遇『緣』必定結果,此之謂因果不爽也!上所言者,亦只博地凡夫受此拘束。學佛者,亦是造業因耳,惟造者乃佛業因,當不斷造佛業因時,以前所造之凡夫業因,不遇『緣』則無從結果,不過不失而已。然凡業如冰,佛因如日,久久即可將其融消,此又學佛有消災免難之理,兩不矛盾。豈不聞『罪若起時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亡』,又不聞心能造業,心能轉業之數語乎?(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類編》)



  問:學佛法知道因果可以轉變,但是又說定業不可轉。請問何謂定業?為何定業不可轉?

  答:定業是堅固的執著,不是不能轉,是你決定不肯轉,那就沒有法子,佛也幫不上忙。這個東西是要你自己覺悟,你自己去轉,這才行!佛只能教給你方法,把這道理給你說明白、方法給你說明白,事是要你自己去做的。所以大乘教裡面佛常講,佛不度眾生。眾生是誰度的?自己度的。自己覺悟,自己度自己,這是真的。那要是說佛度眾生,這是迷信,這不是真正的事實。

  釋迦牟尼佛當年一生在世,為我們所示現的就是上課。我們現在叫上課,那時候叫講經說法。現在說講經說法,人家說是這是宗教、這是迷信,那我們就說上課就好了,上課他就不迷信,他就能接受了。所以我們現在對外國,無論是宗教,或者是不信仰宗教介紹,我們都是講的上課、教學。釋迦牟尼佛辦各式各種的班,一生辦了三百多次,上課教學四十九年,這樣他聽起來也很歡喜、很容易接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業一定要覺悟。定業就是比較上有嚴重的執著,我們一般人講不開竅、不覺悟,接觸到聖賢教誨不能相信,這一句話就是「這是迷信」,不相信這個,這就一點辦法都沒有。那我們想想我們自己,在沒有遇到善知識之前,也是這樣固執,什麼樣人給我介紹佛法,我都不會接受,我都不相信,而且一定笑話他迷信。好意介紹,這回饋的是迷信,所以相當不容易!你要遇到真正有緣人。佛法講的是緣分,緣生之法。(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四十三 2006/8/4)
4#
发表于 2010-3-23 07:32:33 | 只看该作者
「定業能不能轉化」及怎麼改命?
陳兵居士
  業因心造,回轉有道 
 
  這是因果律的第五條定律,說的是若依佛法看破業本質的智慧,則已造業可以轉變,業力可能擺脫,這是佛教因果說的真諦所在。若僅見及前四條業必生果的屬於世俗諦的法則,而未見及於此,則失了佛法的神髓。《華手經》所載佛言甚至說:「以我所說世間正見、順生死理、業緣果報可戲論法為上智慧,是人則為譭謗如來及如來法!」為什麼?因為「因果若決定,眾生不成佛。」(《宗喀巴顯密修行次第科頌》)如果業力因果決定不可轉消,則具有無始善惡業種的眾生,只能業果相續、生死不化,難以擺脫業力之束縛,至多是行善生於人天,報盡還墮,豈有橫流生死之流,到達涅槃彼岸的可能性?何況因果報應,並非佛家孤發獨明,是波羅門教等也都宣揚的世間學說,並非佛家獨有的、核心的出世間之說,以此為最上真理,當然是貶低了佛法,要被斥為謗佛謗法了。 

  因此,佛典中多處宣說:業報可轉,並非決定。如《涅槃經·師子吼品》說:「當知作業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或有重業可得作輕,或有輕業可得作重。」又說,「修習道故,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不定之業非生報受。」轉變乃至消滅已造業之惡報,唯依如實徹了業報真實本性的智慧,由依佛法修道。《優婆塞戒經·業品》說:「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又說:「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惡當有果報,是人能轉重業為輕,輕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現世輕受。」經中把依佛法智慧修道可轉變、消滅惡業果報,比喻為能治療百病的妙藥「阿伽陀藥」和一種據說一擂便能消除諸毒的「除毒鼓」。龍樹《十住毗婆沙論》中說:若人福大而智慧小,雖作小惡,亦必受報,能令他墮入地獄;「而大慧福德者,雖有罪惡事,不令墮地獄,現身而輕受。」比如佛經中所講一個名鴦崛魔羅的外道,殺過許多人,又曾想謀害生母和佛,罪大惡極,墮地獄無疑了,然而竟因聞佛說法,得大智慧,精勤修行,現身證阿羅漢果。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三說:佛經和戒律中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是對缺乏佛法之智慧、不知軒移業報之道者而言,若有大智慧,得佛法回轉業報之道,「則雖定當受果,亦能清淨。」這是《小品般若經釋》中所說的。 

  業報為什麼可依智慧而轉而消?首先,若以智慧掌握因果法則,則可利用因果律「果須眾緣」方能出生的定律,創造條件阻礙業果之出生,便可轉移業報。現代高僧太虛法師《真現實論》說:「雖佛亦不能超越及改變於因果律,然若了知於因果律,則能剏造善業,和集善緣,生於善果。因不值緣終不生果,故因亦非必能生果。或遠其助緣,或別造強因,皆可使此因之果暫不生起或終不生起。」 

  其次,依佛法的智慧觀察,則業、因果緣起無自性而本性是空,空故可轉,就像一張白紙好隨意圖畫。若業有其不變改的自性,那便沒有可轉可消的道理了,而且,業由心造。心這個東西,在佛家看來是世間最為靈妙、最不可思議、力量最大的東西。業力雖大,雖不可思議,但不及心力之大,不及心力之不可思議。心,無形無相,卻具有創造一切有奇妙能力,潛具諸多不可思議的功能、智能。[[[ 華嚴經》偈語:「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能造作一切業,由心固有一切果;如是種種諸心行,能生種種諸果報。」(《心法念處經》) ]]]禪經中說,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中,水的力量大於地,火的力量大於水,風的力量大於火,比風更為輕巧無形的心,其力量大於風。心力雖大,心性本空,與本性空相契合的智慧心,即是真實、絕對,超越時空,不生不滅,超越了因緣生滅的因果界,具有消融一切的巨大力量。《永嘉證道歌》說:「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即應墮入阿鼻(無間)地獄的極重惡業(五無間業),也可因心與實相契合,證入無人無我一切皆空的境界中,於一剎那間被融化消滅。還有,已證實相的佛、菩薩,依實相成就了轉、消眾生業報的巨大能力,依虔敬信心的淨因,仰仗佛菩薩的加持作強大增上緣,也能轉、消惡業果報。 

  關於業隨心轉的道理,清代徹悟禪師語法錄中有一段話,論述頗為精闢: 

  「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則為業縛;業不隨心轉,則能縛心。 
  唯業所感故,前境來報,皆有一定,以業能縛心故;唯心所現故,前境來報,皆無一定,以心能轉業故。 

  若人正當業能縛心、前境來報一定之時,而忽發廣大心,修真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心能轉業,前境來報,定而不定;又心能轉業,前境來報不定之時,而大心忽退,實行有虧,則業能縛心,即前境來報,不定而定。」 

  佛典中不但說轉、消業報之理,而且設計有多種轉、消業果之道和具體操作方法,《菩提道次第略論》卷三總結大乘所說清淨業障罪報之法為依四種力: 

  1.依能破力,指懺悔。佛經中多處講,內心對所犯過錯深自懺悔,決心悔改,具有消滅罪障、轉變身心的強大力量。《增一阿含經·馬血天子品》載佛言:「人作極惡行,悔過轉微薄,日悔無懈怠,罪根永已拔。」《金光明經》說:「千劫所作極重惡業,若能至心一懺悔者,如是重罪,皆悉消滅。」《四十二章經》比喻懺悔滅罪如有病出汗,漸致痊癒。《大集經》比喻懺悔滅罪如「百年垢衣,一日而浣,可得鮮淨」。佛教諸乘諸宗,都以懺悔業障為佛教徒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列為修行者的日課之一。懺悔又分事懺、理懺。事懺,是在眾僧或佛像,或自己傷害的人之前,誠懇坦白髮露過錯,表示悔過,「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業,不敢覆藏」(《金光明經》卷二),大乘《觀普賢行法經》說觀專司懺悔滅罪的普賢菩薩而懺悔之法,漢傳佛教界依經編有多種懺悔的儀軌,如《法華懺法》、《金光明懺法》、《藥師懺法》、《華嚴懺法》、《禮念彌陀道聲懺法》、《梁皇寶懺》、《慈悲水懺》、《大悲懺》等,以供佛教徒依法修懺悔。密乘則主要觀密法總管、普賢菩薩的秘密身金剛薩埵,誦念其「百字明」(咒語)而懺悔,這被列為密乘修行者必修的「四加行」之一。事懺懺至罪障消除,有嚴格標誌,稱「見罪淨相」。依《准提陀羅尼經》所說,見罪淨相有看見或夢見佛菩薩、光明,或夢見聽聞佛法、吐惡食、或吐或飲乳及酪,或夢見日月、空行母、猛火、水牛、黑色人、僧尼、乳樹、象、牛王、山、獅子座、微妙宮殿及飛行上升等。理懺,又名「實相懺悔」、「無相懺悔」,即依佛法真諦理,觀業從心起,由心中妄想而生,妄想依緣而生,即生即滅,無實自性,本來是空,如空中風,無所依止。《觀普賢行法經》偈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悲日能消除。」這種理懺,因與絕對真理——本來空性相契合,故消滅罪障惡業的力量比事懺更大。 

  2.對治現行力。即修佛教所說種種能對治業障的法門,如讀誦大乘經,觀空、無我,持誦有消罪力用的真言密咒,及以虔敬心,懺悔心塑畫佛像、供養佛和佛塔、禮佛、持唸佛菩薩名號等。多種大乘、密乘經典中,都盛說此類修行能消罪滅障。如《觀普賢行法經》說若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一彈指頃,除卻百萬億阿僧祗劫生死之罪。」《金剛經》說誦持該經能轉後世重罪為現世受人輕賤的輕報。《觀無量壽佛經》說臨終人至心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觀想佛的形相、淨土等也皆滅罪無量。《大悲心陀羅尼經》說供養觀世音菩薩並專稱其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持誦此菩薩「大悲咒」,一宿滿七遍,除滅身中百千萬劫生死重罪,甚至接觸從虔誦此咒者身邊吹過的風的眾生,也「一切重障惡業,並皆滅盡,更不受三惡道報,常生佛前」,然「唯除一事:於咒生疑者」。密乘經續中此類說法比比皆是,多數佛、菩薩真言皆被說為有消罪滅障之效。這類滅罪法門的神力,來自佛菩薩與真實相應的誓願和歷劫修行所成就的功德,與眾生虔誠敬仰心、懺悔心的因緣之結合。 

  3.遮止力。指嚴格遵守以「防非止惡」為旨的佛教戒律,謹言慎行,不作諸惡,奉行諸善,以實際行動證明已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4.依止力。指皈依佛法僧三寶,發普度、普利一切眾生的「菩提心」,依靠三寶的巨大法力和菩提心的強大願力為殊勝增上緣,自能起到消罪滅障的作用。 

佛教雖說惡業罪障可能依以上種種法門,隨心轉、消,但也說是否實際轉、消,須具嚴格條件。如前所述,事懺修至「見相」,方算見效;理懺則須修至明心見性,與空性真實相契,《永嘉證道歌》曰:「了則業障本來空,末了應該還宿債。」了,指明了自心佛性,證見空的本面,其境界相當高深,非可輕易達到。若不能「了」,那就還得受因果律制約,償還宿世所欠的債。可轉可消之業,重要指非決定心作,作已有悔的的「不定業」。《優婆塞戒經·業品》說:「若時不定果報不定,是業可轉;或果報定應後受者,是業可轉現在受之。」《涅槃經·師子吼品》說:「修習道故,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不定之業非生報受。」沒有說重大定業可以不受。佛典中說,以佛力之大,亦難卒滅定業,但也非絕對不可滅,只不過消滅轉移的因緣難具罷了。智愷《法華文句》卷十說:「若其機感厚,定業亦能轉。」肯定深厚的非常機緣和大感應,可轉、消定業。而且,「一切眾生不定業多,決定業少」(《涅槃經·師子吼品》),因此,可以說業報可轉可消。 

  至於佛教所設各種懺悔滅罪法,雖可奏效,但經論中還是強調作了惡業之後懺悔而淨,與注意防護不作惡業的清淨,兩者大有差別。《瑜珈師地論·菩薩地》說,若破犯殺、盜、淫、妄(語)的「根本戒」(性戒),雖然可以通過深重懺悔滅罪後,重新受戒,但障礙現生證入菩薩初地。有些佛書中說,只有皈依佛教、受佛教戒,以前所造的重大惡業能懺悔而淨,皈依受戒後所造的重業難以懺除。僧尼戒條規定,同性戀等重大惡業是不可懺悔(僧團不接受其懺悔,非驅逐不可)的。這就避免了業可轉消說可能產生的「今天先盡情作惡,明天再懺悔唸經持咒以消滅惡報」等副作用。 
5#
发表于 2010-3-23 07:33:18 | 只看该作者
業力:定業和不定業,共業和不共業,引業和滿業

摘自:濟群法師《十善業道經》的啟示

「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一切眾生,這個範圍很廣,眾生的概念用現在的話來說,包括人和一切動物。「眾生」是五蘊眾緣和合而生的意思。眾生,在佛經中,又稱為有情。情,是情識,即有感覺的、有情緒的、有思維的稱為有情。反之,不能思維的、沒有情緒的、沒有感覺的稱為無情。所以佛法把世界分為兩類:有情世界和無情世界。有情,是眾生另外的一種稱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心想,是心裡的想法,包括思維、念頭。眾生因為思維的方式不一樣,念頭千差萬別,「由是故有諸趣輪轉」。世界的差別根源是什麼?誰決定世界的差別呢?在佛法看來,它既不是神決定的,也不是別的東西決定的,更不是偶然的,它是取決於眾生的心念差別。在二時課誦中,引用了一首《華嚴經》中非常著名的偈子,闡明了這種道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說明成佛、菩薩、羅漢、緣覺乃至天道、人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都是取決於有情的心念差別。那麼,可以這麼說,世界的一切差別,都是由於心念的差別。平常有這樣一句話:人心如面。每個人的面孔長得不一樣,是因為每一個人心中的想法不一樣。所以在《阿含經》裡說,「心種種故,色種種」,因為心有種種的差別,所以顯現出來的世界才有種種差別。

再從人類社會來說,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別很大。原因是東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不一樣。而思維方式又取決於觀念、思想、心念。另外,世人的想法都不一樣,譬如,有的人學佛,有的人不學佛。學佛跟不學佛的差別在哪裡呢?因為心念不一樣,想法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對佛法感興趣,有的人對佛法不感興趣。同樣,在信仰的範圍內,有的人信佛教,有的人信基督教,有的人信伊斯蘭教。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因為每個人的「心想異故」,思維不一樣,思想觀念不一樣。同樣在沒有信仰或有信仰的人裡邊,各種人選擇的職業不同,有的人喜歡做生意,有的人喜歡從政,有的人喜歡學術研究,有的人喜歡教學。為什麼會有這許多差別呢?理由還是「心想異故」。所以,世界的差別,是根源於人類心念的差別。

  從心念的差別到世界的差別,需要有業的力量。業,是行為。人們的想法不一樣,所以人們的行為也不一樣。有情的行為,佛教把它區分為三種:善的行為、惡的行為、無記的行為。一種行為產生了以後,不是結束,不是什麼都沒有了。當行為發生了之後,會折射成影子,回歸到思維裡邊,保存到意識中,人的生命在延續過程中積累下許多的經驗。所以,一個人當他活到七、八十歲的時候,人生經驗就很豐富了。生命是無盡延續的,除了今生今世,還有前生、前生、更前生……生命中有許多經驗是無始以來的積累,而這些經驗又會影響著未來的生命,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業力。

業力,是直接推動生命延續的力量。在有情生命延續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佛法中所說的業力,簡單地說,有善業、惡業兩種類型;還有定業和不定業、共業和不共業、引業和滿業。

1.定業和不定業

業受不受報,有兩種情況,即定業和不定業。有一種業是固定的,將來一定要受報的,稱為定業。還有一種業是否要受報,或者報輕報重都不一定,那是不定業。判斷定業和不定業,可以通過兩種情況:一是看你造業的行為是不是故意的,如果是故意的,這就屬於定業。反之,無意造的業力,譬如無意踩了一個蟲,無意傷害了別人,雖然也造下了業,但這種業力是不定業。將來可能受報,也可能不受報,可能報得重,也可能報得輕。

還有一種情況,當我們造了業之後,假若懺悔了,即使是定業,也會變成不定業。相反,假若沒有懺悔的話,那就是定業了。這是根據懺悔和不懺悔來區分的。所以,佛教提倡懺悔法門,它能消除業障。一個人造了業之後,只有通過懺悔,就像幹了對不起他人的事,只要去道歉、賠不是,人家或許會原諒的。假如原諒,業力也就消除了。如果不原諒,或者你也不去求懺悔,甚至還為自己犯下的罪行,自鳴得意,對方就會加深對你的仇視,將來得到的報應就更重了,所以通過懺悔,可以消除業力。

2.共業和不共業

佛教又把業分為共業和不共業。共業和不共業,主要是根據它的結果來說明的。由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環境,如大家都生活在蘇州,一樣的天時,一樣的空氣污染,刮颱風的時候,大家都一樣的遭殃,這就是共業。至於不共業,是個人所能感受到的,譬如個人身體的美醜、強弱,居住的條件好不好,收入高不高,這些都屬於不共業。共業取決於共同的行為,或者叫相似的行為,或是利益相關的行為。譬如同在殺豬場工作,不是說每一個人都殺豬,有的人殺豬,有的人是財會人員,財會人員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殺豬的行為,認為殺豬的罪業,肯定與他沒有關係。其實,他也有一份。為什麼呢?因為,他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殺豬的行動,但每月開工資的時候,他也照樣拿一份。那麼,將來招感果報的時候,他也要承擔一份。所以,他只要參與了殺豬場的工作,得到了共同的利益,將來感受業力的時候,他是逃脫不了的。有的人在烤鴨館或燒雞店工作,他也可能沒有直接參與烤鴨燒雞的具體工作,但由於他參與了烤鴨店或燒雞店的工作,在領工資發獎金時他也得到一份,將來招感果報的時候,他也肯定有一份。又比如說,你參加了一個詐騙集團,雖然你沒有直接參與詐騙活動,但是詐騙集團也給你了一份利益,將來招感果報的時候,你照樣有一份。這些都屬於共業。不共業,是自己造的,跟別人沒有關係的行為。所以,業力有共業和不共業,由共同的業力招感共同的果報,由不同的業力招感個別的果報。大家共同生活的環境,譬如說交通混亂,喧鬧不堪,社會不安定,這都是共業的結果。

我去了三次澳洲,有很深的感觸,覺得澳洲的自然環境真好。很少有地震或颱風光顧,整個國家都處於風調雨順中。澳洲的社會環境為什麼搞得這麼好呢?後來我發現,澳洲人對自然界(包括很微小的動物)有一顆真誠的愛護心,他們不會去傷害動物,乃至一草一木,大自然回饋給澳洲人的環境是安靜、平穩。反之,我們不懂得愛護動物,愛護大自然,一天到晚,一會兒在這裡開發,一會兒又在那裡開發,結果會怎麼樣呢?把大自然的生態環境給破壞了,把森林給破壞了。所以今天這裡發大水,明天那裡刮颱風。

3.引業和滿業

業力又分為引業和滿業。什麼叫引業和滿業呢?根據業力招感的果報有總報和別報,引業招感的是總報。在有情生命的延續過程中,生到天上、人間,或下地獄、做畜生,是由引業決定的。引業牽引我們去投胎,就像火箭推動衛星上天一樣。大家知道,衛星上天,必須要有火箭,假如沒有火箭,衛星根本就不可能上天。同樣,有情的生命生到哪一道中去,要有引業的推動,假若沒有業力,生死也就結束了。在《唯識三十論》裡有這樣兩句話:「前異熟既盡,復生余異熟」,前面的業力結束了,新的業力又產生了;新的業力結束了,更新的業力又產生,業力無盡,生死無窮。因為眾生從無始以來,不斷地造業,業力也就沒完沒了地推動著有情去招感生死果報。所以,只要有業力,就有生死。

滿業,作為有情生命來講,同樣是人,人與人不一樣,有的人長壽,有的人短命;有的人貧窮,有的人富貴;有的人長得莊嚴,有的人長得很醜陋;有的人處境好,有的人處境不好。這就是說,人與人相比是千差萬別的,這是因為滿業的關係。滿業,決定有情命運的差別。

  有情造了業力,並非馬上就能招感果報。根據因緣的不同有現報、生報、後報、不定報。有些業力造下以後,現世就能招感報應,叫現報;有些業力造下以後,要等到來生才能受報,叫生報;還有些業力造下以後,要等到無窮無盡的生,乃至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受報,叫後報;前面講的有一種不定業,它招感的報應沒有一定的時間,就叫不定報。從造業到招感果報,重要的因素是因緣。有情造了業力,就像播下的種子。種子要等待因緣,等待水份、陽光、泥土等條件充足,才能發芽、紮根、長苗、開花、結果。
同樣,有情造了業力之後,它也需要等待因緣的充足,業力才能招感果報。因緣什麼時候成熟,卻沒有一定的時間。有的可能馬上成熟了,馬上就招感果報。像一個人犯了罪,立即被公安局逮捕,那就是現報。而有的人犯罪後,可能公安局一時抓不到他,過了十年、二十年才把他逮捕,那他要十年、二十年後才招感果報。還有些人做了案之後,公安部門根本就發現不了,這一生沒有招感果報,他覺得很得意,知情人也很羨慕他。於是,有的人就會抱著一種僥倖的心理去幹壞事,認為某某人作案沒有被公安局破獲,他也跟著去作案。其實,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雖然今生報不了,但來生來世總會招感果報的。「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我們造下了善業或惡業,它總會招感果報的,只是受報時間的早晚問題。

「由是,故有諸趣輪轉。」由於每個人「造業亦異」,所以才有了「諸趣輪轉」。諸趣是指五趣或六趣。五趣指天道、人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五趣構成了生命處境和狀況的五種類型。在五種類型裡,天道的眾生要比人道的福報大一些,處境在五趣裡是最好的。其次是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叫三惡道,生活條件一道比一道差,地獄道的生活處境是最差的。天道、人道和三惡道合起來叫五趣。那麼,五道的差別取決於什麼呢?它的根源就是「心想異故」。因為眾生的心想不一樣,幹出了種種善惡業,所以才有「諸趣輪轉」。有情的生死輪迴主要根源於心念。這樣看來,佛教似乎是唯心的,主張心造萬物。這是不是就是西方哲學上講的唯心論呢?不是的。西方哲學唯心論學派所說的心,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精神實體,作為第一性的存在,它具有永恆不變的內涵,是神的代名詞。而佛法所講的心不具有永恆性。另外,西方哲學所說的心,能派生萬物,不從他物所生;佛教說心是緣起的。在《成唯識論》中說到:「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舌身三識七緣生,意識五緣生」。總之,佛教認為:心的存在不是獨立的,不是單一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心與物是相互依賴地存在。所以,佛教所說的唯心,與西方哲學上的唯心論是不一樣的。「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佛陀現在提醒龍王,就叫一聲龍王的名字,告訴他,「汝見此會」。什麼叫「此會」?是佛陀當時說法的法會。就像這次西園寺講經,當然,佛陀的說法場面比我們壯觀多了!有八千大比丘,還有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而我們現在只有幾百人。參加這次講經法會的聽眾,除了大菩薩大比丘之外,還有大海中的「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因為佛陀是在龍宮說法,所以提醒龍王說,你看這次法會,除了大菩薩、大比丘以外,還有魚、蝦、螃蟹、烏龜、鯊魚、鯨魚等眾生都來聽佛陀說法。在鹹海中有種種眾生,形色種類千差萬別,從最高級的生命佛陀,下來是大菩薩、大比丘,到比較低級的生命龍王,都在這次法會上。龍王雖然神通廣大,但它屬於畜生道。龍王在畜生道里生命層次是比較高的,再下來是魚、蝦之類,真是千差萬別。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所有的這一切,都根源於眾生的心,首先「心想異故」。因為有情的念頭,思維方式不一樣,造下了善不善的業力,由此招感不同的果報。有情造業的渠道主要有三個方面:身業、語業、意業(即行為、語言、思想)。對一般人來說,表達出來,能直接傷害到別人的主要是身業、語業。比如說你罵別人,對方聽了會難過。你幫別人做事,對方能得到利益。可是意業就不然,你討厭別人,恨不得把他殺掉,但你見了人家滿臉堆笑,他卻不知道你在恨他,甚至認為你對他很好呢。但是,如果是修行有成就人,他的意業就可以直接殺人了。一個有修行的人,他的意念是經過訓練的,和一般人不一樣。不要說那些高僧大德,古代修行有成就的仙人,或社會上那些練氣功的人,有的人練得特別好,練出了特異功能,可以用意念把樹枝折斷。

在《唯識二十論》記載這樣一個故事:在古代印度,有一位國王,得罪了仙人,仙人起了嗔恨心,一怒之下把國王的城市給毀了。這個仙人靠什麼力量呢?靠意念,用他的意念下了一場冰雹,結果整個城市給毀滅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意念具有傷害的力量,一個修行人不可以隨意起心動念去傷害別人。「意業所致」,眾生的身、語、意業都能產生行為,都能造善和不善的業力。由此可見,世界的差別,是因為心念的差別。心念的差別,又導致了行為的差別。有情行為的差別,又導致了世界的差別。
6#
发表于 2010-3-23 07:34:27 | 只看该作者
業有定業與不定業之別。定業,指必受異熟果之業,有善、惡之分,故惡之定業必招受苦果。

然眾生若能感唸佛菩薩之厚德,心不猶豫,發願淨信修行,則現世惡報及來生,得以佛菩薩之力轉其定業,不使受苦果,而速證無上菩提,此即定業亦能轉。

法華文句記卷十下(大三四·三五七上):「若其機感厚,定業亦能轉。」p3183

惡之定業,雖必受苦果,若眾生之機,感佛菩薩為厚,則以佛菩薩之力轉其定業,不使受苦果也。

理趣釋下曰:「心不猶豫能發淨信修行,則現世惡報及來生能轉定業,疾證無上菩提也。」

「修習道故。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不定之業非生報受。」(《大般涅槃經》)

《瑜伽燄口註集纂要儀軌》卷2:『定業不可轉,三昧加持力,無始諸障難,一切皆消滅。』

普遍光明淸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他敵皆滅壞,所作劇厭禱,咒詛法無效,定業不受報。』

《涅槃經·師子吼品》說:「當知作業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或有重業可得作輕,或有輕業可得作重。」又說,「修習道故,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不定之業非生報受。」

優婆塞戒經·業品》說:「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又說:「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惡當有果報,是人能轉重業為輕,輕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現世輕受。」

總釋陀羅尼義讚:『若與三密門相應,不暇多劫難行苦行,能轉定業速疾易成安樂成佛速疾之道』

一般認為,定業不可轉。但是,如遇到特殊機緣,再加上自己的主觀努力,應該也能轉。如殺人者遇到特赦之時而在現世免於一死,再經過自己的努力痛改前非;又如遇到佛、大善知識指導自己棄惡向善,自己努力懺悔,並用真如佛性等法理觀察、指導自己行為等。

《文句記·十》:「若其機感厚,定業亦能轉。」 機感,就是指眾生皆為具有善根之機,能隨機感應佛菩薩的化導,而佛菩薩也能隨機對其進行教化。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大寶積經·卷一一二》:「百千萬劫,久習結業,以一實觀,即皆消滅。」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由此可見,重罪等定業仍然具有轉變的可能,而不是絕對的「定業」
7#
发表于 2010-3-23 07:35:11 | 只看该作者
問:佛不能滅定業,地藏菩薩胡為有滅定業真言耶?且既達本來罪福皆空,又何謂耶?


答:業之與報,皆是自心現量。心空一切皆空,心假一切皆假,心中一切皆中。特凡夫不達能造所造,能受所受,當體三德秘藏;而以殷重倒心,作殷重惡業,必招殷重苦報,名為定業。彼心既定不可挽回,大覺亦不能即令消滅。故大慈悲巧設方便,令地藏大士說咒勸持,即是轉其定心漸使消滅也。是故菩薩功能,全是佛之功能;佛既不居,菩薩亦不居,究竟只在當人一念信受持咒之心耳;此正所謂既達本來罪福皆空之旨,原非撥無因果;以罪福因果當體即空,亦復即假即中;迷則滅與不滅俱非達本,達則滅與不滅總不礙空也。古人云:如何是本來空?業障是。如何是業障?本來空是。透此二語,便出野狐窠臼矣。


見地藏菩薩聖德大觀,弘一大師編述
8#
 楼主| 发表于 2010-3-23 11:37: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企美诺布 于 2010-3-23 11:40 编辑
以罪福因果當體即空,亦復即假即中;迷則滅與不滅俱非達本,達則滅與不滅總不礙空也。古人云:如何是本來空?業障是。如何是業障?本來空是。
普光 发表于 2010-3-23 07:35


以諸法空相(畢竟空)的角度探討定業問題
如果能白話一點會比較容易懂
9#
发表于 2010-3-23 22:54:18 | 只看该作者
請問法師:

  定業是否能轉?有人說定業不可轉,也有人說一切業尚未形成前,都具不決定性,何種說法才是正確的?

三寶弟子合十

中台世界的回覆


  所謂業報是由於過去所造善惡業而招感的果報,種善因必定得善報,惡因必定得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因果法則,乃這世界不變的真理。因此祖師大德云:「欲知過去因,今世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世做者是。」在<溈山警策>中也提到:「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此定業難逃。

  若所受果報及時間均已確定即為定業,但若果報或時間仍不確定,則為不定業。不過業有輕、重之分。《瑜伽師地論卷九十》提到,造作諸業中,有三種因緣而成為重業,此三種因緣為:(1)由心念意樂而作業:造業之動力為猛烈煩惱,或是經過深心思惟而造作的,此令所造業成為重業。(2)由種種加行而作業:無間斷而殷重的造業,長時積集,或是作勸他人造重業等加行,所成者也是重業。(3)所作業對象為恩田:即造業之對象為對己有恩之父母、師長,或是對眾生有恩之出世間的聖賢,不論是善業、惡業,此所造者為重業。具有上述三因緣中任一種業,屬於重業,不容易轉,不俱上述因緣,為輕業,則容易轉。

  業有善惡之分,惡業才需要轉,惡業中定業、重業並非完全不可轉,所謂業由心生,只要至誠發露,慚愧懺悔,發大願心、發長遠心,勤修善法,如念佛、誦經、布施等,仗三寶慈力加被,必能消除罪障,重報輕受。

  乃至於更究竟了知一切法為空性,回歸自心,不起心,不動念,寂然不動,這才是真正的空,空中又不妨礙有種種妙用即妙有。如果契悟當下這念心,心時時清楚明白,處處作主,清楚明白即定,處處作主即慧,一切時、一切處都在定慧之中,所謂「三昧加持力,定業也可轉」,達到定慧等持,即便受報,但因心不受外境所影響,依然自在,此即重報輕受。

  而該如何契悟這念清淨心?佛法有事有理,平時除必須多親近三寶,薰修佛法的道理,進一步還要將佛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不斷觀照自己身、口、意三業,於平時確實做到反省檢討、改進,讓心中善法日增,惡念減損,心中沒有貪瞋癡等雜念、妄想,自然就會與清淨的法相應。而菩薩就是深信因果道理,了解心性,知道一切萬法都不離當下這念心,不斷在因心上努力,而能斷煩惱,身心任運自在,若人人都能了解這道理,在因上努力,修習種種善法,自然能轉除業障,修行之路也能愈走愈光明。
10#
发表于 2010-3-23 22:55:15 | 只看该作者
《信 佛 之 後 該 如 何 修 行 ?》  夢參老和尚:

第四、消業
如果業障不消除,你一事無成。有的人說帶業往生;有的人說業不能帶,帶著著業生不能極樂世界。為了這個問題,在台灣的大德辯論很多,也有人到美國問我。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這樣,根據我的解釋,如果業不能帶、業不能轉的話,沒辦法生極樂世界,我們不能帶業;如果說業已經清淨了,我還生到極樂世界做什麼?已經成就了嘛!這說明瞭是可別而已。蓮池海會那些菩薩都還有九品蓮花,九品就是等級,九品裡面下下品的業還是很重的。所以說,業是可能帶的。但是怎麼樣帶?現行的惑業必須消除,如果你現在還是充滿貪心、嗔恨、嫉妒、障礙,煩惱多得不得了,你能到極樂世界去了?在這個世界你都得不能自在,還到極樂世界去啊?根本不可能。

佛教有這麼兩句話,業如果能轉的話,便沒有因果了,還講什麼因果呢?我前生造了很多業,今生一定要受報的。如果我假藉佛的力量把它轉了,因果就沒有了。業如果能轉的話,因果論就不存在。但是,如果業不能轉的話,沒有一個人能成佛,永遠是眾生,業還是不能轉。這個問題非常的微妙,大家想一想,如果業能轉了,業如果消了,所謂定業不可轉,能轉的是靠三昧加持力;你要是能達到三昧,就沒有這業了。這兩個問題可以做這樣解釋,當你明心見性,業性本來是空的;罪性本空,是我們的心造的,『罪性本空唯心造』。我們現在參悟了、學佛了,連我們自己的心都不存在,還有什麼罪業可依呢?所以說:『心若滅時罪亦亡』,心都滅了,罪也就沒有了;『心亡罪滅兩俱空』,心也空,業也空;『是則名為真懺悔』。要這樣的消業,這樣的帶業。

因此,要怎樣消一切的業?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念皈依佛,並不是單純念藥師佛,也不單純念阿彌陀,也不單純念釋迦牟尼佛。皈依佛,是皈依十方法界一切諸佛。你念皈依佛,就是十方一切諸佛;皈依法,表示十方一切諸法;皈依僧,意指十方一切賢聖僧,除了我們所見的剃髮染衣的僧眾,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其他的聖僧。起碼還有釋迦牟尼佛的阿羅漢大弟子。釋迦牟尼佛令一萬六千個大阿羅漢不准入涅槃,他們都在這個世界當大菩薩,行菩薩道。你要是有德了,有因緣了,就會遇見他;你沒因緣,當面就錯過了。文殊、普賢、諸佛菩薩,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我們是去求諸佛,見不著,因為你的心跟佛不相應。為什麼不相應?你的心是貪、嗔、痴、慢、疑的心,不是清淨心,所以你得消業。我在這裡先講四種,第一皈依,第二發心,第三學佛,第四消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7 04:1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