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共修必看:共修的意义和功德(为什么参加共修功德大、力量大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5 13:0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位同修、师兄:
   阿弥陀佛!
   共修功德不可思议!很多经书中记载过的,比如七个人一同发心造一座佛塔,那么他们以及随喜他们的每个人都分别得到造一座佛塔的功德,如果七个人一同杀一条生命,那么他们以及随喜他们的每个人都分别得到杀一条生命的果报。也就是说参加此次共修的同修每人都可以得到此次整个网络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共修活动的功德。
    《俱舍论.业因果品》中,世亲菩萨曾以比喻如是开示共业之相:“军兵等为同一事,一切人均如作者。”众志成城,业山可移,千万人同心熏修,其修力必为千万人共修之力,纵然日可冷、月可热、山可崩、海可竭,此共修缘起之力决无空耗之理。诸位道友应发信解,决定信此大众共修之力过于凡夫一人独修之力百千万倍。         
   愿勿虚发,发必实行,若仅流于虚言,心口不一,则于上师三宝重境之前戏言妄语,将获大罪,而且,不仅涉及个人,与全体大众之共修均有关系,譬如一人发心一亿,如不实行,共修者每人所得功德总和均减少此一亿功德,其罪过将同归于此虚愿者一身。全知麦彭仁波切《二规教言论》云:“何人事前所承诺,终无变更誓坚定,若坚誓愿获自利,他众亦信此人语,以善观察所承诺,坏劫之际亦不舍。”望于誓愿坚定不移。

共修之理
共修的好处------


     按照经论记载,尤其据《俱舍论》中教证指示,如有三人一起造了杀人的恶业,这三人都得到同等的杀人业果;或如有三人一起建造一座佛塔,每人最后都得到建造一座佛塔的功德。众志成城,业山可移,千万人同心熏修,其修力必为千万人共修之力,纵然日可冷、月可热、山可崩、海可竭,此共修缘起之力决无空耗之理。诸位佛友应发信解,决定信此大众共修之力过于凡夫一人独修之力百千万倍。因此参加共修活动者,每个人都将获得共修总数的功德,这是一人独修多生累世中都很难获得的殊胜善根!

     晋美彭措法王谆谆教导:作为一个修行者,我们理应相信佛陀的教言,特别是对因果要生起坚定的信解,以后再值遇大型法会时,一定要积极参加,从而得到大家共修的善业功德,这同个人修持的利益相比,相差十分悬殊。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与法王等高僧大德们共修可当下证悟、或几年后证悟,都是不一定的,还要看自己当前的修行状况。但可以肯定的是,与法王等高僧大德们共修,由于他们具有不共的殊胜发心,使你获得修持上殊胜的缘起加持,故具有极殊胜的意义。平时我们应尽量跟随法王等高僧大德们共修,他们倡议放生,我们就尽量跟随参加;他们劝众共修念诵,我们也应尽量去念,随力所做一切都要以菩提心来摄持。”
  
     希阿荣博堪布也开示如下:“现在大多数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平时不一定有很多的时间修行正法,而要广泛地利益众生就更不容易。所以现在有这样一个与这么多人共同发愿利益众生的机会,我想是很难得的。因为这么多人当中,有出家人、在家人,大家都是发了菩提心去利益众生的,这么多人当中,肯定会有佛菩萨,而与这些人一起行持功德善法,这一功德肯定直至菩提之间也不会灭失。”


   共修有什么好处呢?

共修最大的好处是结缘。一起共修的人如果有一个人成就了,他势必要救下面的人,因为他们曾经在一个法会上共修过。

共修就是结缘,因为共修当中,没有谁比谁高,大家都在一起,都是同学。
......
第二、同样的一些人,在共修时法力更大。众生是因念力而生,一念一念一念,念念相续,如果有一个人,他的念头是妄念而正好别人是善念的时候,互相之间就有一个帮助,能把他带动起来。
......
第三、在这个过程中,大凡共修者,均是宿世间曾经在一起发过善缘的愿,这时又发了一个善缘的愿,这是续善缘。也许他们曾经发过一起给佛烧过香的愿,这样,就有一个缘份到一起共修。因佛缘聚。通过共修是加强佛缘聚,而有若干人是减少佛缘聚,譬如有人在团队里不好好修行,就是减少佛缘聚。而共修是加强佛缘聚,越加越厚。
一直讲:要多结佛缘,只结佛缘,就这个道理。其实共修就是一个最好的结佛缘的方法。


   为什么共修功德大、力量大呢?

   1、以祖师大德的教言说明
    汉地《朝暮课诵》云:“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祖师说现前三门清净的僧俗大众共同讽诵诸品秘密神咒,以此善根回向三宝、护法龙天及守护伽蓝的众多圣者,同时回向给三途八难的有情,让他们远离所有的痛苦,四恩和三有的所有有情同沾法恩,国界安宁、战争停息、风调雨顺、人民安乐。大众互相熏染修行希求殊胜上进,顿超十地也并非难事。印光大师云:“今天的灾难,都是大家共业所招感的。如果人人能够念佛行善,则共业可转变、劫运也可消灭。如一二·八上海战役时,念佛人家得到感应的有许多。自己单修都能够有如此感应,何况人人共修呢?由此可知,灾难也可以由众人虔诚念佛而挽回的。”大师又说:“现在的人,有信心的太少,没有信心的太多。如果人人都能发起信心,则哪种灾难不能消除呢?”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住世时,每一次大型法会前夕都谆谆教导我们:“僧众共修的功德非常巨大,远远超胜个人独自修行很长时间的功德。因此,你们不要象独觉阿罗汉一样一个人呆在家中,应当和僧众一起共修。”

    2、以道理说明
    ①譬喻理:
     众志成城喻:绵延万里的长城,并不是成百上千人可以修成的,而是千百万人的血汗才能铸成。同样,巍峨的功德大城,需要无数人团结一心、通力合作从一经一咒才能筑造成功。
    万流成海喻:广阔无垠的大海,并不是几条小河就可汇成的,而是千江万流日夜流淌才汇成的。同样,广阔无垠的功德大海,需要无数人从点点滴滴才能汇成的。
    合资共赢喻:个人的资金有限,独力无法办起大公司大企业,联合起来共办大公司企业,而达到共同赢得大利润。同样,每个众生都想成就今生后世暂时究竟的大利,但是单靠个人独力极难成办,唯有大众同心协力共修才能成办二利。
      千灯除暗喻:茫茫黑暗中一盏孤灯无法消除所有的黑暗,如果能燃起无数的灯盏,就可消除巨大的黑暗。同样,单靠个人修法的力量无法消除个人和众生无边的业障烦恼,需要大众一心共修才能成办。
大军破敌喻:面对大敌,孤军作战很难大获全胜,最多是小范围取胜而已,只有调集百万大军才能一举歼灭强敌。同样,面对共业所感招的全球多种大灾,只有依靠所有佛教徒和爱心人士鼎力共修才能消除灾难、获得和平。
    ②以比量说明
    参与共修大型法会者可以获得不可思议的广大功德,以有情心识互相作增上缘故,如灯互涉。(见《辨法法性论》及《唯识论》)
    参与共修大型法会者可以获得不可思议的广大功德,以给他人修功德或为他人回向七分功德可获一分故。(见《地藏经》)
    参与共修大型法会者可以获得不可思议的广大功德,以依禅定力、神通力、借识力、大愿力、法威德力使人获得功德是不思议的缘起故。(见《宗镜录》)

     如此殊胜的共修因缘如优昙花难值难遇,现在值遇到这样殊胜的因缘需要倍加珍惜。少用时间功用,轻易获得无比巨大功德利益时,失之交臂、坐失良机,悔之何及?因此,再次合掌祈请有缘人珍惜胜缘、踊跃参加。


    大家在一起共修,消业、积福特别快、证悟也特别快
修行有单独修行和共同修行两种方式。自己在家里修也行,这样也好。如果有共修的机缘,我们最好都能参加。

    现在有些人还不理解共修的殊胜之处。共修的时候,大家的力量都汇集在一起,一起修、一起念,这样更有力量!一个人的力量就象点点的火星,它也能烧东西,但是烧不了多少;大家的力量就象熊熊的火焰,烧东西特别快、特别容易。大家在一起共修,消业也特别快、积福也特别快、证悟也特别快,相互都有帮助。每一个参加的人都能得到这种共同力量的加持,共同的力量成为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等同共同的力量,成为一体了,这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共修的殊胜缘份。
佛陀当年也教诲过他的弟子们:要在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修行。不要把精力和时间虚耗在那些怠惰的生活和无益的争论中。我们在一起共修,就两个事:一个是好好学佛;一个是好好修行。

  --------------------------------------------
  应尽量跟随高僧大德们共修放生、念诵(他们倡议,就尽量跟随参加)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  

   参加共修放生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这份功德。这种善法本身就不可思议,如果再加上如理如法地发心和回向,功德就更不可思议,一定能够清净我们所有的罪业。  

    高僧大德们共修善法可否轻易获得证悟?

    答:与上师如意宝等高僧大德们共修可当下证悟、或几年后证悟,都是不一定的,还要看自己当前的修行状况。但可以肯定的是,与高僧大德们共修,由于他们具有不共的殊胜发心,使你获得修持上殊胜的缘起加持,故具有极殊胜的意义。


     平时我们应尽量跟随高僧大德们共修,他们倡议放生,我们就尽量跟随参加;他们劝众共修念诵,我们也应尽量去念,随力所做一切都要以菩提心来摄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4-28 19:0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