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6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星云大师《不急不急》四章: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2 22:4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星云大师《不急不急》四章: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等

1在我一生当中,多次与死神擦身而过……我很坦然地接受,因为我知道人生必须要经过千生万死才能走过来,是生是死,是好是坏,我都要去面对。

2工作无分贵贱,只要做者有心,一样能得到欢喜自在;事务无分难易,只要教者有意,自能集合群力,随缘任运,终能肩挑一切重任。

3社会上许多人未富先懒,只知坐享其成,一旦失败就怨天尤人,奉劝大家不要只看他人开花结果,不知播种耕耘。所谓先做“众生牛马”,才能成为“佛门龙象”。

4人生在世,若能时时以“心甘情愿”的态度来实现理想,必能有苦时不觉苦,有难时不觉难,一切困难自可迎刃而解,无事不办,无愿不成。

5人的身体有毛病,会去找医师;东西掉了,也会急着去寻回,但心迷失了,却往往不知不觉……

6在艰困的处境下如何突破难关?怎样才能以宽大的度量容忍诬陷我的人?这就是修行。处人,要处难处之人;做事,要做难做之事。

——星云大师“生命渡舟”系列语录及文章

《不急不急:星云大师说人生的坚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22:53:16 | 只看该作者
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常有人问我:“佛光山僧团人多,事业庞大,究竟是如何管理,竟能上下一心,和合无争?”我往往以一句佛门用语来作答复,那就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曾有记者问:“为什么您总是广受欢迎,不知有什么个人的魅力?”
我不知道自己有何魅力,我只是以“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理念来待人接物,并且以此身教课徒而已。
回想自小在佛门熏习,师长要求我们背诵佛学名相,当时不甚了解其意,只是囫囵吞枣,没想到长大后,遇事触缘,迸发了早年深植在八识田中的种子,使我深深感到佛法的妙用,真是不可言喻。尤其是这一句描述自我法身自性的“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用在做人处世上,更是屡试不爽的金科玉律。
所谓“法身自性”,就是我们本自具有的佛性,在横的空间上来说,世上任何一种东西的大小都有其限制,唯有真理和我们的法身慧命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处不遍,无所不在,故曰“横遍十方”;在纵的时间上来说,虽然我们的肉体有分段生死,但是我们的真心本性却能超越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限制,不生不死,永恒一如,故曰“竖穷三际”。所以,简而言之,所谓的“法身自性”,无非就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真理,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即是真理之用;既然是真理之用,则放之四海皆准,做人处世又何能自于其外?
在佛法的体验上,我所了解的“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则是: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应该三思而行,举凡此事、他事的互动,此人、彼人的关系,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都应该考虑周全。
有时,徒众来向我诉苦:“某人嫌我这件事做不好。”
“他责怪你什么呢?”我问及原因。
“他说我事先没有和他沟通。”
“这就是你不能‘横遍十方’。”
也曾有徒众向我忏悔:“某人说我这场法会办得不如法。”
“为什么呢?”
“他们怪我不先向主管请示,也未曾查询旧例,便莽撞行事,因此纰漏百出。”
“这就是你不能‘竖穷三际’。”
不能“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自然在做事上就会有所欠缺。
我自佛光山退位以来,每逢山上重大活动,继任住持心平和尚都来请示:“今年如何做呢?”
“参考往例吧!”我总是这么回答。
这句话看似平常,却有着很深的意义,早年的活动有我创业的理想,因此注重往例,便是力求与宗风相应,而随着时移世迁,凡事也应有所改革创新,故言“参考”,而不说遵循。“参考往例”,便是一种“竖穷三际”的表现。论及有所兴革,就要商议协调,并且周知四方,开会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程序。佛光山自创建至今,几乎没有一件事不是用民主的开会方式来解决,因此有所谓的员工会议、职事会议、单位主管会议、各院院务会议……有时,学生们要求参加,我也从善如流,从不拒绝。这种“横遍十方”的作风不但减少了做事的阻力,也使得佛光人从开会中学习沟通的艺术。
也曾有徒众向我报告工作缺失:“我常因怠慢客人而被主管责怪。”
“是什么原因呢?”
“我不是开门太迟,就是没有开灯;不是忘了准备茶点,就是不能及时通知相关单位。”
“这就是你不能‘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啊!”
过去在丛林里担任职事,从接待宾客中,我培养了敏锐的觉知,凡是一样事情来了,我就事先从一个点联想到其他的点,然后由点而线,再由线考量到全面,如果对于事物都能有一个整体的观念,将时空都能拿捏得恰如其分,就不会挂一漏万了。后来,我以此教育早期的弟子,如今他们不但在接待宾客上是一流的知客,在策划活动上也是顶尖的高手。
时空上的联系固然应该注重“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人情上的往来也不能偏废此理。我虽然课徒甚严,但是我也很注重个人心理的感受。例如:甲、乙二人工作勤奋,都很值得奖赏,但是我目前只有一份礼物,不知奖励谁好,在左右为难之下,我只得通过甲送给乙,并且对甲说:“我有一个精美的礼物要送给乙,请你替我转送,将来如果还有一份的时候,再送给你。”我这么一说,乙收到了礼物,固然心喜,甲也因为受到重视而感到高兴。如此一来,皆大欢喜。
由于受到“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这句话的熏习甚深,年少时,凡是见到一篇流畅优美的文章、一句金玉良言,我都尽速告知周遭的同学们;凡是听到一则趣闻新知,我也如获至宝,广为传阅,唯恐无人知晓,无形中缔结了许多珍贵的友谊。直至今日,偶然福至心灵,有了一个很好的构想或计划,我往往毫不吝惜地与良朋好友们分享,即使被同道们先行采用,心中也非常欢喜;一趟云游弘法下来,我也总是迫不及待地将沿途见闻告诉徒众学生们。
我始终认为横向的传播讯息,是广结善缘的妙方;而交流联谊,则是促进彼此进步的增上缘。因此十年前,我就力主佛学院间应举行院际活动,可惜大家太过保护自我,并不能蔚为风气。
早在一九六四年,我已提出团结、统一、动员作为讨论的核心,当时曾引起在场论师们的一致赞同,直到现在,我仍然不停地以此呼吁佛子们要集体创作,期能众志成城,发挥力量。我不但奔走提倡,更付诸实践。
我在信徒里,成立了念佛会、青年会、妇女会、禅坐会、金刚会……大家以会会友,互勉互励,成为红尘里的一股清流;在学者中,每年举办的佛教学术会议,无论是在台湾或国际性质,都能普获学者的肯定;在宗派间,我曾于一九八五年首开先例,举行显密佛学会议,而禅净密三修法会中,每场万人的聚会共修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可见只要以真理的法则来行事,自能到处受人欢迎。
“横遍十方”的空间观扩大了我们的心胸,“竖穷三际”的时间观则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我一方面尊重历史传统,但也主张因时制宜。例如,我过去曾为文批评擅改佛诞的庆祝日期,但也曾撰稿建议改良寺院传统课诵;我反对一些人曲意将神佛混为一谈,我却主张应将附佛外道厘定界限;佛教人士将各种修持方法定得繁琐,我却主张将法会仪式简单隆重化,俾能真正摄受众生;我创办佛学院达二十八载之久,在生活上,我们一向采取晨钟暮鼓、早晚课诵、搬柴运水、典座行堂等传统的教育方式,但是在思想上,我鼓励教师们要注重现代的变迁,给予学生们启发式的教育。
为了弘扬正信佛法,从刚来台湾的单车下乡,到这些年来的汽车代步、空中来回,深深感受到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确实给予弘法上诸多便利,然而适时的恪遵古制,也能使人认知佛教的真义,例如:佛光山从一九八九年起,每隔一年举行行脚托钵活动,不但将佛陀的慈悲与光明带到台湾各个角落,给予善男信女供养种福的机会,对于出家僧众而言,也是一项很好的体验。一九八○年后,我们在台湾北、中、南三区首创的“回归佛陀的时代”活动中,利用现代的声光化电,使数万信众有如进入时光隧道,回到两千五百年前的灵山胜境中,享受梵音的法喜……
四十年来的弘法事业,虽未有很大的建树,但自忖总是兢兢业业,力求远绍如来之遗绪,以竖穷三际,贯通古今的方式,期使广大的信众能真正普获法益,并且借此作为后世徒众的典范。
在教界,我八宗兼弘。我以为佛法里的“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就是要我们大开普门,接引各界人士、三教九流同沾法益。一九八九年,我回到大陆礼拜祖庭、探视母亲,家乡师长亲友,乃至同参学生,无不扶老携幼,拖家带眷,前来拜访,一时之间,门庭若市。凡是与我曾经有一面之缘者,我都出钱资助,广修供养。但愿这一刻的结缘,能带给他们未来得度的希望。
有些人不明白我为何对于所费不赀,屡赔不赚的文教事业情有独钟,其理无他,只因为文字般若能传之千古,而作育英才正足以承先启后,二者均能达到“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效果。此外,我更奖励佛典翻译白话,并且成立英文佛学班、日文佛学班,培养国际弘法人才,期使佛法“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光照普世,润泽群生。也因此,我在海内外广设别分院,其建设由佛殿到教室,由图书馆到会议室;其活动由各种法会到讲经弘法,由礼佛参禅到研读义理;其佛事由消灾祈福到婚丧喜庆;凡是集会联谊,我们欢迎夫妇联袂参加;凡是佛诞庆典,我们邀请阖家一齐光临。因此,说到佛光家庭,总是祖孙三代;提起信徒聚会,也是亲朋好友齐集一堂。
我们也秉着“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愿心来办理慈善事业。为了使医疗普及偏远乡村,我们以数十辆弘法义诊车为医院,每天载着医师护士,在穷乡僻壤来往穿梭。我们以佛陀的慈心悲愿为榜样,不但为病患治疗身体,更为说法慰喻,安抚心灵,从根本上拯救众生“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慧命。
出家以来,愧不能深入三藏,对于世间的学问,也没有博古通今的本领,幸好我能运用“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法则来阅读书报杂志,使我在忙碌的弘法行程中,犹能神游古今中外的典籍。我往往以现在所读与过去经验比较分析,综合组织,并且与日常生活、社会现象加以印证,故能将片面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生命,所以发而为言,也都能旁征博引,虽然自惭未能有所高论,唯自忖尚能深入浅出,不曾误导众生。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曾多次率领佛教团体出国访问、朝圣,我也常常奖励弟子、学生们到各处去参访巡礼。我希望借着瞻仰圣迹,大家能从“竖穷三际”的历史中,激发道念信心,找寻兴衰得失的脉络;借着走访国际,我们能从“横遍十方”的世界里,广为汲取经验,扩大人生的领域。
仔细想来,我一生为所当为的性格不也正是在诠释真如法性的不变随缘吗?例如:我曾撰文维护佛教寺产,也曾谏言民主;我曾与各党各派政要会晤叙谈,也曾和市井小民闲话家常;孙张清扬女士生前对我个人的种种礼遇,我不曾动容,然而由于她在佛教界卓著的贡献,我为了她的后事,不辞辛苦,南北奔波。我觉得既然佛性充满法界,“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故就理体而言,我与佛陀具有同一尊贵的佛性,所以我不必为威武所屈,也毋庸为富贵所惑。而在另一方面,我与众生一体,因此,有时我可以高居狮子座,宣佛妙谛;有时我也可以为大众做牛做马,牺牲奉献。于是,我能大能小,能前能后,能有能无,能乐能苦,能伸能屈,能饱能饿……我虽非生而万能,但是由于“肯能”,我尽力发挥自性的潜力,因而走出一片宽广的天地,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在“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这句真理中,我得到甚深法益,自然也期盼普天下的众生,也能分享真理的法喜。于是,我在一九九二年创立了国际佛光会,聚集世界上有信之士,目的无非是借着交流联谊,实践佛法,希望大家都能群策群力,为“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生命留下历史,为“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宇宙留下慈悲。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22:54:56 | 只看该作者
我是佛

禅门里有这么一段故事——
有一天,信徒问禅师:“什么是佛?”
禅师十分为难地望着信徒,说道:“这,不可以告诉你,因为告诉你,你也不会相信!”
信徒说:“师父!您的话我怎敢不信!我是很诚恳地来向你问道的。”
禅师点点头,说道:“好吧!你既然肯相信,我告诉你:你就是佛啊!”
信徒惊疑地大叫:“我是佛?我怎么不知道呢?”
禅师说:“因为你不敢承担啊!”
古往今来很多人不敢承认自己是佛。像法融禅师不敢坐在写着“佛”的石头上,道信禅师因而笑着说:“你还有‘这个’在吗?”慧忠国师有一次喊着:“佛啊!佛啊!”侍者四处张望之后,满脸狐疑地望着国师,说:“这里没有佛,您在叫谁啊?”国师回答:“我就是在叫你啊!你为什么不敢承担呢?”
有一次,信徒向我索取一幅字,想要挂在客厅里作为提醒自己的座右铭。我立刻濡墨展纸,写了“我是佛”送给他,信徒立刻说:“我怎么敢当?师父!这一张墨宝我可不敢要!”其实每一个人本来就是佛,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悟道的那一刻,就说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只因颠倒妄想不能证得。”颠倒妄想其实也是幻化无自性的,只要我们向上提起佛的一念,如霜露般的颠倒妄想自会消融。
回想我这一生受益于“我是佛”这三个字的地方非常之多。记得我初入佛门的时候,想到自己应该做好一个佛教徒的样子,所以我认真课诵,严守净戒;后来想想这样还不够,我应该还要担当佛陀的使者、佛教的法师,将真理的法音传播给别人,所以认真研究经教,随喜说法结缘;后来再过一些时候,我觉得做法师也是不够的,我应该进一步做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我要努力行人之所不能行,忍人之所不能忍。有一天,我突然想:“我岂止想做菩萨,为什么不直下承担我是佛呢?我应该行佛所行,为佛所为才对啊!”这样一想,忽然间,心里就豁然开朗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22:55:52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四十多年前刚来台湾的时候,佛教地位低落,佛教徒无论是布教、出访都备受限制,从大陆来台的佛教僧侣三天两头被人盘查询问,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许多同道另谋他路,一些信徒为了寻职的方便及身家的安全也纷纷转信他教。在当年那种复杂的环境下,我凭着一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冒着被抓坐牢的危险,四处弘法,将正信佛教拓展开来。
不久,香港的大本法师捎了一封信给我,表示想到台湾弘法,希望我能帮他的忙。那时要拿到一张从香港到台湾的入境证简直难如登天,而我一无各种人事关系,二无经济来源,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下落,怎么答应他的要求呢?但是想到他曾做过我的老师,而“我是佛”,理应恒顺众生,怎能拒绝别人?于是想尽一切方法,终于满其所愿。从此,我更相信“我是佛”这句话的力量实在是广大无比。
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诚乃不虚之言也!佛陀的法力无边,只要你愿意学佛所行,就会产生力量,何况能真正发心成佛作祖呢?所以,我每次主持皈依典礼时,总是问大家:“你们是什么?”台下的人都不敢作答。我告诉他们:“你们跟着我说:我是佛。”大家起初都很小声地说:“我是佛。”我说:“太小声了,不够力量,你们再大声一点,说:我是佛。”第二次,大家的声音果然变得洪亮了。我接着说:“好,既然大家都已经承认自己是佛,那么你们皈依典礼完毕回家后,夫妻就不能吵架,因为佛陀不会吵架,你们以后也不能吸烟,你们有看过佛祖叼着烟斗吗?……”大家听了,都会心地笑了起来。因为承认“我是佛”,人人都做得到,然而大家万万没想到,这么简单的方法就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力量。
记得我年少时喜欢蹦跳玩乐,有时候还借着几分自以为是的义气,打架闹事,但一出家之后,想到“我是佛”,行止怎么能不庄重呢?所以每当走路的时候,我总是想到佛陀行化时候的威仪,自然目不斜视,肩不摆动;每当站立的时候,我总是想到佛陀顶天立地的圣容,自然收敛下巴,脊骨挺直;每当端坐的时候,我也总是想到佛陀各种端正的坐姿,自然就会正襟危坐;每当睡觉的时候,我总是想到佛陀吉祥卧的样子,自然就会安详入眠。许多人说我无论何时何地威仪都很好。我在心中暗暗想着:“我是佛,威仪怎能不好呢?”
不但行住坐卧如此,我的日常生活也因为“我是佛”这句话而有很大的转变。每当沉思的时候,我想到是佛在沉思,一切的邪念妄想就会一排而空;每当自处的时候,我想到是佛在自处,所有的语默动静都会导向正道。儒家所谓“不欺暗室”的功夫,用一念“我是佛”的想法就能够办得到。日常的穿衣吃饭也莫不如此,一旦想到是佛在穿衣服,无论在人前人后,我都能够保持威仪庠序;一旦想到是佛在吃饭,每一顿饭我都可以吃得安心,吃得自在。古德说:“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过去在丛林里,吃得都是沾满鸟粪的豆腐渣、爬满蛆虫的萝卜干,但是我却从来没有生过病,我想这是因为我是用佛心来吃饭的缘故吧!
心中常存“我是佛”三个字,在待人处事上也可以产生很大的提示作用。每当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我想到是佛在说话,所以我要讲慈悲的爱语,要讲方便的智语;每当向大众开示的时候,我想到是佛在开示,所以我要观机逗教,处众无畏;每当教诲顽劣的徒众时,我想到是佛在教诲,所以我要循循善诱,耐烦开导;每当面对怯弱的众生时,我想到是佛在面对他们,所以我要易地而处,给他们信心,给他们希望,虽然我还是一个凡夫,与佛的境界距离很远,但因为心心念念都是佛,我仿佛蒙获佛陀的加被,也仿佛得到了佛陀的力用。《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诚信然也。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22:58:31 | 只看该作者
古德说:“取法乎上,不中,亦不远矣!”小时候的作文课,老师要我们写“我的志愿”;及至长大,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职业。但,不管你是士、农、工、商也好,不管你是教、科、文、医也罢,我们的自性是佛。如何激发我们自性佛的潜能来提升工作的质量,造福社会呢?如何善用我们自性佛的功用来发挥一己的力量,奉献人群呢?我们必须要在心中建立一个观念:“我是佛!”数年前,荣民总医院的张燕大夫为我做完心脏动脉绕道手术之后,常常到病房来和我讨论佛理。有一天,他对我说:“大师!其实是您在为我‘开心’,过去我每天只能做一个病人的手术,现在我每天可以做两个病人的手术。”因为张医师开发了自己的佛心,所以能早能晚,能忙能闲,因此我们只要时时肯定自己——“我是佛”,当然可以无所不能。
记得我初发慈悲心的时候,只想到尽量地为别人着想,却经常感觉力有未逮,但是后来心中存有一念“我是佛”之后,即使一只小蚂蚁,我不但不敢踏死,还要想办法将它送到安全的地方,因为我觉得这是佛应该有的行为。一只蚊子来咬我的时候,我不再像过去一样举起手往痒的地方拍去,因为我想到:“我是佛。我这一点点牺牲,不能用它珍贵的生命来补偿。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尚且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我何人也?我也是佛啊!难道连这一点点修养都没有吗?”就这样,我的慈悲心才感觉到一点一点地有了进步。
我在修忍耐的时候,最早忍饥、忍寒、忍热、忍苦、忍痛……都还算容易,但是忍气就很困难,常常因为忍不住一口气,和别人发生冲突,事后懊悔不已,但是后来心中起了一念:“我是佛,我能起嗔心吗?我能起无明火吗?”忍耐的力量油然而生。渐渐地,我体会到“面上无嗔是供养,口中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这句话的妙意实在是无穷无尽。
一生之中,曾经好几次遇到蛮不讲理的人口出恶言,存心寻衅,也曾经遇到几次有人欲加害于我,我念佛静坐,安之若素,不知消弭了多少纷争,事后有人说我默然摈置、闭目端坐的样子让大家不得不敬而畏之。其实,这是因为我心中常念“我是佛”,是佛的威德加被,光照四方有以致之啊!
从出家到弘法,一甲子以上的岁月中,不知受过多少伤害、多少冤枉。起初,我心中也会不平:“我是如此地为人着想,如此地洁身自爱,为什么会得到受伤害的后果?”但是后来想到“我是佛”,佛陀不也曾受过多少诬蔑,像战遮女的恶计、提婆达多的陷害、善觉王的问难,以及许多人随他出家造成的误解谣言等,但是这所有的一切,反而更彰显佛陀光风霁月般的品格。于是我学习佛陀坦然的态度,面对一波又一波的讥毁,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多少年后,终于如晓日般破云而出。
既然“我是佛”,十方诸佛都成为我的典范,所以我追随佛陀行化人间的脚步,将佛教的种子散播到世界五大洲;我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疗治众生疾病的精神,设立云水医院等设施,将爱心扩及医疗,带到全省各个偏远的角落,让佛陀的慈悲遍满人间;我效法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方便,在全球各地建设美轮美奂的道场、美术馆、茶坊、书坊……让佛陀的光明普照大地;我发扬当来下生弥勒佛给人欢喜的理念,设立养老育幼、文化教育种种设施,让佛陀的欢喜长存于世。
我不但自己得到佛的受用,我也鼓励弟子们直下承担,从寺院中走出来,从佛殿中走出来,到大街小巷,到高楼大厦,到机关行号,到山巅海滨,到工厂学校度化众生,甚至我在世界各地组织佛光会,让在家信众从弟子做到讲师,让佛陀的法音得以处处宣流,让生佛平等的思想得以落实人间。
所以,当有人问我:信仰佛教会不会得到佛陀的感应时,我总是告诉他们:“人间到处都有感应,例如:喝水可以止渴,吃饭可以饱腹,按下电钮开关,电就来了……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感应,你能够肯定自己是佛,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做,怎么不会得到佛陀的感应呢?”如果你懂得其中的道理,学习佛的欢喜,你不但拥有了佛陀的欢喜,而且也成为一个“欢喜佛”;你学习佛陀的自在,你不但拥有了佛陀的自在,而且也成为一个“自在佛”;甚至你一整天都在实践佛陀的慈悲喜舍,你当下就是“慈悲喜舍佛”了。如果你每天都在奉行佛陀的真理,你还怕得不到佛陀的消息吗?
过去,一个学者问真观禅师:“佛经里面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意思就是花草树木都能成佛。请问禅师:花草树木真的都能成佛吗?”
真观禅师回答道:“你挂念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对你有什么益处?你为什么不关心自己能不能成佛呢?”
大地山河都是从我们自性中流露出来,一旦承认自己是佛了,花草树木怎能不成佛呢?苏东坡的一首诗偈说得很明白:“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世界周遭无不是佛陀示现说法,我们赶紧去领悟、传播都来不及了,哪里有时间去烦恼无明、闭关自了呢?
佛光山从早期大悲殿里面的几千尊佛像,到大雄宝殿的一万四千八百尊佛像,甚至到大佛城接引大佛周遭四百八十尊与人等高的阿弥陀佛像……目的无非是希望大家在瞻仰佛陀的圣容时,激发心中本自具有的佛性,但愚人不明个中原因,反而称怪,还批评说:“佛光山的佛像都是水泥做的,是水泥文化。”我听了十分讶异,为什么我们多年来都只看到佛,没有看到水泥;而他千里迢迢远道而来,只看到水泥,没有看到佛呢?这基本的关键在于心中有没有佛的关系。
也有人问佛光山为什么不请艺术家雕刻佛像,我回答他:“我要用佛心雕刻的佛像。”记得过去一个艺术家拿了一尊佛像来,美则美矣,但断臂缺手,令人一见不无遗憾之感,他告诉我:“这就是艺术。”我觉得艺术家或能容许残缺之美,但信仰是圆满的、庄严的,尤其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我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神圣的象征、完美的典范,是怎样也不能动摇的!古时候的人要雕刻一尊佛像,或者要画一幅佛像的时候,都有所谓“一刀三礼”、“一笔三礼”的仪式,经云:“佛道在恭敬中求。”心中有佛,才能塑造出圆满庄严的佛像。
过去栖霞山的“千佛岭”,传说是由父、子、孙三代相继雕刻而成,第三代的雕刻师雕到最后,再怎么数都是九百九十九尊佛像。再雕,再数,也是九百九十九尊佛像。如是数次之后,他心中动了一念:“我就是佛啊!”于是把自己嵌在石壁上,成为第一千尊佛。姑且不论这个故事的虚实,但它触动了我的心灵深处,让我感动,久久不已。
“我是佛”,多么美的境界啊!
记得有一次我应邀在电视上受访,主持人李涛先生在节目最后几分钟,要我用一句话来告诉电视机前面的观众如何改善社会乱象,我说道:“心中有佛。”事后,许多人告诉我:“这句话言简意赅,太好了!”
的确,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佛”,眼里看到的必定都是佛的世界,耳朵听到的必定都是佛的音声,鼻中嗅到的必定都是佛的气息,口里所说的必定都是佛的语言,身体所做的事必定都是佛的事情,如果人人如此,这就是一个佛的世界,家庭怎能不幸福安乐呢?治安怎能不安全良好呢?国家怎能不富强康乐呢?
所以,让我们每一个人从今天开始,都自我期许“我是佛”吧!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22:59:46 | 只看该作者
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


一九四六年七月,太虚大师主持中国佛教会会务人员讲习会,我有幸参加,大师在会中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们要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这句话给我很大的震撼。
回想我刚出家的时候,长老法师们常和我说:“你要好好修行,赶紧去了生脱死啊!”当时我才十二岁,在佛学院里读书,他们的话虽然听来语重心长,却在我方寸中起了一个很大的问号:“为什么不鼓励我多闻熏习,将来弘法利生,反而要我赶快了生脱死呢?”后来,我在课余时充当知宾,遇到一些信徒来到佛门,经常说:“三界如火宅,娑婆如苦海,我要赶快脱离啊!”我更觉得纳闷:“人间的责任都还没有完成,却急着要去脱离,这样的人生观不是很奇怪吗?”如今听太虚大师一席话,令我心开意解,我体会到: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在人间,他的一生正是人间佛教性格的体现;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不是对神仙、鬼怪说的,也不是对地狱、傍生说的,佛法主要还是以人为对象,所以它的本身就具备了人间佛教的性格。所以,人间佛教不是太虚大师的创说,而是佛陀的本怀;人间佛教也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复兴佛法的根本。我们忝为佛子,想要绍隆佛种,光大圣教,就应该先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
数年之后,我来到台湾,目睹佛教的没落,更觉得唯有太虚大师那句“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才足以振衰起弊,挽救颓势。这时,经典中胜鬘夫人宫廷设学,教导幼童的耐心;大爱道比丘尼谆谆善诱,教化妇女的慈悲;马鸣菩萨披上白毡,奏曲度众的方便;道安大师四处讲学,接引青年的智慧;法照大师发明五会念佛,度化朝野的善巧……一一浮现在我脑海里。我以先贤作为榜样,“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率先成立了星期学校、学生会、青年会、读书会、念佛会、妇女法座会、佛教歌咏队……在教学时,尽量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及例子,让大家了解佛法就在我们的生活里。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23:01:07 | 只看该作者
记得有一次,煮云法师到南方澳去布教,呼吁那里的渔民要放弃妈祖信仰,转而皈投佛教,结果引起当地居民的抗议,他们说:“这么多年来,我们都说自己是佛教徒,但佛教却没有一个法师来为我们说法开示,都是妈祖在护佑着我们,现在你一来,凭什么就要我们放弃对妈祖的信仰呢?”当我得知此事时,心中顿觉惭愧无比:身为佛弟子的我们没有到各处去弘法布教,化导众生,辜负了佛陀美好的教义。另一方面,我更深深感到:无论是哪一种信仰,都必须能帮助人们处理生活上的问题,才足以感召大家自动来归。
佛教其实有很多法门都可以为世人解除疑难,只可惜许多佛教徒不但没有好好应用,反而以讹传讹,误导了大家,例如称夫妻为冤家,说儿女是讨债鬼,视功名富贵如浮云,责怪男女情爱是业障,还有鼓励大家要遗世独居,了生脱死等等。试问:这样的佛教如何对社会有所贡献,如何能够得到大众的支持呢?回想佛世时,佛陀时而在皇宫官邸和国王大臣说法,时而到乡村陋巷托钵,化导布衣百姓,为的是将佛法的喜悦传播给大家,为什么后世的佛子却要违背佛陀普济社会的人间性格,将自己与人间大众孤立起来呢?佛陀告诫玉耶女要孝养公婆,敬顺丈夫;告诉善生如何支配收入,如何事上待下;教育阿阇世王富国利民,安居乐业之道;劝导波斯匿王多食淡味,强健体魄之法。佛陀以其平易可亲的人间性格,解决大众现前的问题,因此所到之处,人人匍匐欣仰,为什么后来的佛教徒却自私自利,反其道而行呢?此外,佛陀并不因为自己已经证悟宇宙真理而排斥其他的神祇,相反地,佛陀给予诸多礼遇,不仅让天龙八部做佛教的护法,而且让他们站在身边,一起听闻真理。这种包容异己,自他互易的心量,将“人间佛教的性格”发扬到极致,我们又学到了多少呢?
念及佛陀的“人间佛教性格”,我觉得自己有责任身先力行,以扭转误导的观念。所以,除了更加精进地迈开脚步,走遍世界各个角落,发扬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怀之外,举凡信徒有了家庭纠纷、人际不和,只要找到我,我都本着佛陀平等和谐的原则排难解纷,总要让大家都能皆大欢喜,才觉得善尽己责。信徒生儿育女,我为他们提取名字;信徒子女结婚,我也为他们主持婚礼。新年到来,我为信徒们写春联;信徒们家有丧事,我也前往助念。甚至我还应信徒的请求,为他们教育子女,为他们排难解纷。我不但常常在开示时,鼓励信徒求取净财,奉献社会;我也常常在说法时,告诉大家群我和谐之道,家庭美满之道。我不但经常应邀主持佛化婚礼,我也在各地提倡佛化成年礼、佛化寿礼、佛化丧礼。议会开庭之日,请我主持洒净,我欣然前往;公司股票上市,邀我为其开示,我也乐于赴会。我不但在工厂、公司、大厦、水库的动土、落成典礼中主持洒净仪式,让佛陀的法水润泽各行各业,我也抽空作“家庭普照”,让佛陀的光明照亮每个家庭成员。
多年以来在各地云游弘法,我深深体会到:佛教徒应该当仁不让,主动担负起净化社会的责任,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先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前年,我赴马来西亚弘法时,告诉当时担任马来西亚佛光协会的秘书长陈瑞莱居士:“你能热心从事公益活动固然很好,但是也要注重家庭生活,因为在一个家庭里,先生需要太太的关怀,儿女需要母亲的照顾,佣人需要女主人的鼓励。”她的丈夫梁伟强先生在一旁听了,高兴得一再鼓掌,此后对于佛光会更加护持。去年,我再度应邀到马来西亚作了九场的演讲,承蒙那里的林良实等多位部长的护持,不但每场必到,而且紧紧地跟着我。最难得的是,他们虽然都不是佛教徒,但是在皈依典礼时,都不约而同地站起来和大家一起合掌称念三宝。
8#
发表于 2010-10-23 19:36:38 | 只看该作者
{:3_115:}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3 23:21:16 | 只看该作者

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北港天后宫想要参加台湾佛教会,但不获准许,我建议主事者应当慎重考虑,因为台湾人向来拜妈祖的、拜城隍的都称自己是佛教徒,可见他们都将佛陀视为是最高的信仰,佛教应该摄受他们,为他们定位。像过去拜火教的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信奉怀疑论的舍利弗、目犍连,率领众弟子们皈投佛陀之后,佛教马上就多了一千两百五十位生力军,他们在佛法弘传初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佛陀教舍利弗、目犍连必须尊重他们过去的外道老师删阇耶毗多罗尼子,教师子将军应继续奉养他以前的外道老师,凡此不但无碍于佛教的发展,反而更让人敬佩佛陀的通情达理,这不正是“人间佛教性格”最好的写照吗?

苏东坡、柳宗元、白居易、王维、谢灵运、岳飞、郑成功、梁启超、章炳麟、蒋维乔、丁福保、杨仁山等,虽然都是饱读诗书的儒者与武将,但由于他们对佛法的尊重,佛教界一直和他们保持友好的往来。他们赞美佛教,护持佛法的诗偈文稿脍炙人口,不但有助于佛教的发展,即使在今天,我们仍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佛法的广博涵容及当时佛教的活跃状况。因此,有容乃大不正是“人间佛教性格”的体现吗?

所以,我不但在伊斯兰教国家的马来西亚鼓励一个人可以拥有两个信仰,在基督教国家的美国、澳大利亚,我也允许当地人士可以不放弃原来的信仰,而又皈依佛教。我相信慈悲伟大的佛陀一定能够了解我的心意,懂得这种方便。近几年来,前往佛光山欧美各道场请益佛法的当地人士越来越多,我也设法改善这些地方的学佛环境,例如规定诵经要用英语,集会场合以英语为主,安装同步翻译设备,提供翻译人员服务等等。

在西来寺的一次讲习会中,我告诉大家:“以后美国人参加法会、课诵,不一定要跪拜,可以另外找个教室,设置一些桌椅让他们坐着诵经。”没想到话语甫毕,在座的美国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都欢呼叫好。下课之后,有人问我:“这样的做法是否会有不良的影响?”我回答他:“不会的,一旦他们有了信仰的感情,就会自动地对诸佛菩萨五体投地。”

记得三十多年前,我刚到高雄时,建了一个寿山寺,最初许多白领阶级人士慕名而来,但只肯上香,不肯跪拜,我就将沙发椅搬到大雄宝殿去,邀请他们坐着诵经。此后,前来参加法会的人日益增多,一些原来不肯跪拜的人,后来不但每天都准时参加早晚课,行礼如仪,而且成为忠实的信徒。经云:“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佛教四摄法门里的同事、利行,四无量心里的慈、悲、喜、舍,无非都是“人间佛教性格”的具体延伸,都是自利利他的无上法宝。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8 09:55:04 | 只看该作者
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北港天后宫想要参加台湾佛教会,但不获准许,我建议主事者应当慎重考虑,因为台湾人向来拜妈祖的、拜城隍的都称自己是佛教徒,可见他们都将佛陀视为是最高的信仰,佛教应该摄受他们,为他们定位。像过去拜火教的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信奉怀疑论的舍利弗、目犍连,率领众弟子们皈投佛陀之后,佛教马上就多了一千两百五十位生力军,他们在佛法弘传初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佛陀教舍利弗、目犍连必须尊重他们过去的外道老师删阇耶毗多罗尼子,教师子将军应继续奉养他以前的外道老师,凡此不但无碍于佛教的发展,反而更让人敬佩佛陀的通情达理,这不正是“人间佛教性格”最好的写照吗?
苏东坡、柳宗元、白居易、王维、谢灵运、岳飞、郑成功、梁启超、章炳麟、蒋维乔、丁福保、杨仁山等,虽然都是饱读诗书的儒者与武将,但由于他们对佛法的尊重,佛教界一直和他们保持友好的往来。他们赞美佛教,护持佛法的诗偈文稿脍炙人口,不但有助于佛教的发展,即使在今天,我们仍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佛法的广博涵容及当时佛教的活跃状况。因此,有容乃大不正是“人间佛教性格”的体现吗?
所以,我不但在伊斯兰教国家的马来西亚鼓励一个人可以拥有两个信仰,在基督教国家的美国、澳大利亚,我也允许当地人士可以不放弃原来的信仰,而又皈依佛教。我相信慈悲伟大的佛陀一定能够了解我的心意,懂得这种方便。近几年来,前往佛光山欧美各道场请益佛法的当地人士越来越多,我也设法改善这些地方的学佛环境,例如规定诵经要用英语,集会场合以英语为主,安装同步翻译设备,提供翻译人员服务等等。
在西来寺的一次讲习会中,我告诉大家:“以后美国人参加法会、课诵,不一定要跪拜,可以另外找个教室,设置一些桌椅让他们坐着诵经。”没想到话语甫毕,在座的美国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都欢呼叫好。下课之后,有人问我:“这样的做法是否会有不良的影响?”我回答他:“不会的,一旦他们有了信仰的感情,就会自动地对诸佛菩萨五体投地。”
记得三十多年前,我刚到高雄时,建了一个寿山寺,最初许多白领阶级人士慕名而来,但只肯上香,不肯跪拜,我就将沙发椅搬到大雄宝殿去,邀请他们坐着诵经。此后,前来参加法会的人日益增多,一些原来不肯跪拜的人,后来不但每天都准时参加早晚课,行礼如仪,而且成为忠实的信徒。经云:“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佛教四摄法门里的同事、利行,四无量心里的慈、悲、喜、舍,无非都是“人间佛教性格”的具体延伸,都是自利利他的无上法宝。
多年以前,我远赴东瀛访问,一位日本大学的校长和我说:“你们中国佛教常说要亲善交流,其实你们心里看不起我们日本,觉得我们日本和尚娶妻食肉。但日本和尚学历高,会讲经说法,也不一定看得起中国的出家人。此外,北传佛教看不起南传佛教,觉得他们是小乘行人;但南传佛教也看不起北传佛教,觉得北传佛教的人没有严守声闻律仪。在佛教界,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怎么团结得起来呢?其实每一个地方佛教的发展形态都有它独特的社会背景啊!”对于这番话,我深有所感。佛经中描述净光庄严国的净华宿王佛再三嘱咐妙音菩萨到娑婆世界晋谒释迦牟尼佛时,看到土地秽恶,人身卑小,仍心存恭敬;众香佛国的香积如来甚至命彼国菩萨来到娑婆国土时,必须收摄身上的香气,舍去端严的身形,以免此土众生心生羞耻,自惭形秽。可见十方诸佛都十分尊重各个地方的特性及不同众生的根器。所以,我在世界各国推展国际佛教,也效法诸佛菩萨的“人间性格”,倡导佛教应该本土化,尤其在欧美国家,我鼓励学佛不一定要剃头出家,在家人只要有能力,一样也可以领众熏修。后来我更为全球的在家信众组织国际佛光会,成立檀讲师制度,让他们也有机会发挥所长,从弟子升级为讲师,升级为领导。
佛陀在证悟时说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颠倒,不能证得。”这句“众生平等”的宣言,为黑暗的世间带来无限的光明。可叹古今能真正实践平等教义者能有几人?多少年来,由于佛教徒墨守成规,以致佛教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过去曾有一位比丘,语带气愤地问我:“为什么比丘尼都不实践八敬法向比丘跪拜呢?”一位比丘尼事后闻言,立即向我反驳:“跪拜是出自心中的诚意,那位比丘在佛教有什么样的功德建树值得我们向他跪拜呢?”的确,“八敬法”在制定的时候有其时代背景,时至今日,比丘尼的学历、能力都不在比丘之下,大家应该论功行事。法华会上,八岁龙女成佛,身为七佛之师的文殊师利菩萨还要向她礼拜;维摩丈室中,美丽天女借着散花演说大乘佛法,已证四果的舍利弗尊者也要对她恭敬赞叹。遥想当年大乘佛教能够在印度蓬勃发展,不正因为它符合了“人间性格”吗?
记得四十多年前,我刚到台湾的时候,见到比丘尼们一辈子在寺院里清理洒扫,在家女性也总是躲在道场的厨房里烧煮炊爨,心中颇不以为然。后来我训练佛教妇女们从事各种佛教事业,发觉女众具有耐烦细心的特质,做起事来丝毫不让须眉。所以,初建佛光山的时候,我就喊出“四众共有,僧信平等”的口号,我不但设立佛学院,让有心学佛的男女二众都能入学就读,而且订出规章制度,让比丘、比丘尼们都享有同等权利义务,让在家、出家的弟子们都有加入僧团,参与寺务的机会。
过去曾经有一位同道讥称我为“女性工作大队的队长”,幸好今日女众弟子们都很争气,例如被岛内外佛教界、学术界交相赞誉的《佛光大辞典》,就是由佛光山的一群比丘尼所编辑而成的,而目前海内外的滴水坊也是由佛光山一群在家师姑相继成立的。曾经有人说我太过保护在家众的结果,将使白衣上座的末法时代加速来临。但直至今日,我觉得四众和谐,佛教兴隆,并不让古德专美于前。尤其近年来,佛光山及佛光会由海内各地遍布到世界五大洲,由纯粹中国人的僧团、教团发展到外籍人士的加入,这种迅速的成长过程岂是偶然?若非千千万万的弟子们都能秉持“人间佛教的性格”,实践佛陀的平等教义,何以至此?
记得从前家师志开上人每回写信代我向母亲报平安时,总是称母亲为“亲家母”,直至今日,仍令我难以忘怀。有感于此,我不但对弟子们的父母优待礼遇,而且每年举办亲属会,邀请大家的父母欢聚一堂;同时对佛门有功的居士大德,我也给予安居奉养。我衷心希望大家都能肯定佛光山“人间佛教的性格”,并且和我们一起携手共建人间净土。
记得一九八九年我访问大陆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紧紧地握着我的双手,说道:“让我们共同推动人间佛教吧!”后来他还公开发表了人间佛教的五项特性:一、群众性,有广大的信徒;二、长期性,佛教不会是一时一刻,而是长远为大家所接受;三、国际性;四、民族性;五、复杂性,亦即融和性。最近,乌克兰的新闻学博士斯大涅彻涅扩先生来访,他也说:“虽然我信奉东正教,但是对于佛光山的人间佛教向往已久。”可见“人间佛教的性格”已成为全球人类未来幸福的指标。
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就是在建立美好的人间净土;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就是在建立佛化的清净生活。希望我们每位佛教徒都先从自己开始,建立起“人间佛教的性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6 03: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