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标题: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 [打印本页]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4-10 15:04
标题: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
有人问,依佛法义理,您如何评判历史长篇小说《西游记》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若正确认知这部文学史书,首先把握住“三定”主线,容易理解通篇内容。一是定位;佛法展示为小乘教;即降妖除魔,不分三乘。二是定调;佛学常识文学化;即故事离奇,情节荒诞。三是定向;佛教人物艺术化;即个性夸张,共性因果。
其次,抓住主要人物特点,容易界定表现形象。一是唐玄奘,僧相庄严,志愿坚固;但智慧不足,有时善恶不分。二是孙悟空,离欲则刚,无贪自在;但顽习难除,所想变幻莫测。三是猪八戒,内贪外愚,心无大志;但人兽各半,喜财色图安逸。四是沙和尚,忠厚老实,勤恳无怨;但心智愚顿,行事难以周全。五是白龙马,艰辛负重,洗心革面;但恶行虽改,畜生身不得脱离。
再次,全面认知事物,容易辨明因缘变化规律。一是开始;因缘复杂万端,各表背景特征。二是过程;妖魔鬼怪作乱,主人有失察之责,各有命运不同。三是结局;根据所扮角色与善恶付出各有报应,各得其所,赏罚分明。
最后,须知是文人戏论世间佛法,容易确认真伪义理。一是大众所接受的文化趣味,不是真实的僧人戒修梵行。二是大众所闻知的人间哲理,不是佛教教义法理真谛。三是大众所见知的人事曲折,不是真实又借真实之名。
如是认知是尊重人间佛教文化现象,与戏谑佛教历史人物是两码事。有识之士提醒,不要戏谑佛教历史人物,如歌曲《法海,你不懂爱》等。既是尊重佛教信众情感,又是喝止戏谑现象泛滥,还是教诫各人免召因果。


二零一三年清明节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二】

有人问:如何认知不同人的因缘善根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无始劫来,各人造作所形成业的业习不同,产生当世对佛法因缘善根的不同;又因共业同习的不同,产生当世不同人群的不同因缘善根。众生六道轮回,在生灭法则自然运转中,善恶业习不失,因缘和合时,根芽自然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但在失去自然运转的状态下,有时会失去对佛法的因缘善根,形成断灭;也可能超出生灭法则而进入变易法则,解脱自在。法则为何会失去自然运转常态,根源有二种;一是个人造作大恶极恶重业;即当世遇恶因缘,造作十不善业至无恶不作,造作五逆重罪及伤人慧命,毁谤佛法僧三宝与违犯重戒等;除受常态地狱惩罚外,有的还震碎魂魄,为渐入器世间。二是个人造作大善极善重业;即常作十善业,依法持戒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等;除超出六道轮回证声闻缘觉道果外,有的还出离世间入菩萨品位。

因缘善根,对于不同人也不相同;有的人无因缘,也无善根;有的人具因缘,可无善根;有的人具善根,可无因缘;有的人具因缘,又具善根;有的人具大因缘,又具大善根;皆缘于各人往昔世所种福田与慧田,以及今世发心与行作。佛法的存在,对于一切众生,不管你能与不能见闻觉知,都在你身心内外发挥着作用,掌控着一切福祸造作及生命现象;若随顺善法因缘,广种菩提善根,则依自然法又超自然法,依因缘法又超因缘法,解脱于根尘绑缚,于诸佛净土无为自在乃至成就佛道;若随顺恶法因缘,自毁菩提善根,则依自然法阶段生灭,依因缘法六道轮回,于三界二十五有中不停的改头换面应受。

佛教于世间,如同一座至高无上的大山妙峰,真实存在无限秀美风光。无因缘也无善根的人,身住边地,信息闭塞,对大山妙峰的无限秀美风光无见无闻无知,嬉戏于三界火宅,迷恋色声香味触法诸尘中。具因缘可无善根的人,身住边地,信息灵通,对大山妙峰的无限秀美风光有所听闻;但身不自在,又无资粮,无法亲去游览尽观,无奈于三界火宅,执著财色名食睡诸法中。具善根可无因缘的人,身心自在,信息灵通,对大山妙峰的无限秀美风光听闻信受;但不知路径,不遇善知识指引,还在不同传说中,产生邪知邪见,疑惑是否真实,惧怕行走远路,便寻到周围小山顶峰游览观光,以为山尽一色及云峰究竟,入于外道法中,安乐人天善报。具因缘又具善根的人,身心自在,资粮富足,在善知识指引下,至大山脚下望山生惧,见闻险路横生,只好绕山仰观妙峰,品评风光秀美,乃至疲惫不堪,依法而未真修,持戒而未真行,不得生死解脱,证得诸天福报。具大因缘又具大善根的人,身心自在,资粮富足,在善知识指引下,不畏险路崎岖,不惧身心疲倦,有的精进登临第三妙峰以为究竟,证得声闻道果;有的精进登临第二妙峰以为究竟,证得缘觉道果;有的精进登临第一妙峰,虽未到达,却志愿坚固,行菩萨道不退。对于不同人不同因缘善根的认知,以此比喻一斑,若尽观全豹,尚须深入经藏。至于各人自己是什么因缘善根,依法依戒自己去认知;若自觉修有证悟者,可找明师认证,避免误判而着魔境。

二零一三年四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开示系列】正式上线,
欢迎广大同修到新浪微博@重返论坛的智慈 留言,随缘解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4-12 22:17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三】

有人问:深入经藏与修行证悟,在开启智慧上有差别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深入经藏与修行证悟,二者相辅相承,都能开启智慧。但是,二者存在明显差别;一是理入与行入;深入经藏易理入,修行证悟易行入。二是间接与直接;深入经藏为间接,修行证悟为直接。而在实际参学中,围绕如何开启智慧,能深入经藏未能修行证悟者有之,能修行证悟未能深入经藏者有之,边深入经藏边修行证悟者有之,边修行证悟边深入经藏者有之,不一而论。

能深入经藏未能修行证悟者,为一生入三城数宝,见之而不能实际获得,知佛家真正富贵,客居而不能成为主人;如银行出纳,天天数钱不尽,终不能为己有,只为雇工酬薪;又如慧海数沙,日日算计没完,身尽而沙广博,只是大饱眼福。如此参学者颇多,只顾数宝算沙,品评大小多少,分辨高低贵贱,忘记自己身心时日有限,到头来落得空慧无福。若与不能深入经藏者相比,当然慧超万分,福过天壤。

能修行证悟未能深入经藏者,唯知大城有宝,由挖宝心切而直入,有的入一城得声闻小宝,而不知有二城缘觉中宝;有的入二城得缘觉中宝,而不知有三城佛之大宝;如开矿挖金,得金石而资金与技术能力不足,不能陶冶提纯及加工成器,只为金器的基本原料;又如器皿加工者,技艺精巧无比,日夜忙碌不成主人,终为他人做贵重饰物,不念身心时日有限,到头来落得声闻缘觉福慧。若与不能修行证悟者相比,当然福为三界之首,慧达天人顶峰。

边深入经藏边修行证悟者,尽知入三城路径,按善知识所指方向,精进禅行能达一城二城,发菩提心后可入三城,直至得佛法宝;如人欲远行,行前理知路径方向,遇曲折而少走弯路,见险境而不迷方向;又如向导者,理知实践两不耽误,相互印证明法了义,相互促进证得菩提,性作心之主,心为性之用,往来引度众生。若与只修行证悟者相比,福德可超三界,慧德可至圆融。

边修行证悟边深入经藏者,实知三城宝藏不虚,进一城舍一城,进二城弃二城,不入三城决不罢休,志得宝藏方肯满愿;如善登山者,边行进攀爬边对照路线图,求捷避险方法合适,前行休息合理得度;又如教练员,知轨则合理避让,明法理一往无前,减少身心精力虚耗,避免根尘因缘缠绕,性识自观妙峰空寂,心识觉知常乐法身。若与边深入经藏边修行证悟者相比,各有其长,互为增益。

如此知见,只依个人修行体会与诵经心悟而讲,不为教谁而说,仅供相互平等参学交流。

二零一三年四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4-15 14:05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四】

有人问:为什么说心法是自律法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法为心法,心法也称内法;即离心无佛,即心即佛。心法对于修行人而言,由身心信修法门、受持戒律、圆融事项三部分组合成一体。

信修法门,是修行人依佛传承法门,由思维静虑至禅定止观,或都摄六根至净念相继,突破身根观察宇宙人生真相的维次障碍,空破心识中五十种五蕴魔事,依次第一直精进禅行达明心见性。若心外求法,执著名相即佛,名为学佛人,实行外道法,所修不得究竟道果。现代有人辨别不清法理,见他人言行不和己意,便以情感思维认定他人是外道或邪师等,如同给物品贴标签一样随便,不知自己是否有承担因果的能力。

受持戒律,是修行人依佛所制戒轨,由言行造作至起心动念,乃至于梦中都守戒持戒,直至面临死亡都不舍戒犯戒。戒为止一切恶,行一切善,保护着修行人依法精进禅行,不因违犯规则而落因果,被阶段生灭与轮回惩罚,失去万劫闻佛机缘。若身心放逸,言行不善破犯戒律,相似修行人,实为佛法中贼,因果循环还须自受。古今有人不能明了戒义,仅凭个人知见,以相对功过说四众是非,越过辩法论义的范围,将人与法混为一谈,辩法成为毁辱攻击,论义变作强弱丑恶,有意无意引发、挑动、鼓惑四众乖诤失和。

圆融事项,是修行人依法依戒做事,由事起因终落至效应因果,及劳作应酬至佛事、法事、僧事,一切事项保持正大圆融。圆融为圆满无缺失,融通有度不过患。而在世间法中功过伴生,十事九不周,万事理难全,做事越多遭受责难越多,快马有加鞭,耕牛无夜草,故有智慧的人须有取舍,切不可欲求面面俱到;取之随顺众生守住道德,舍之世俗戏论不泯良心。其实,修行人所依戒法皆通过事项表现出来,事项又依戒法而圆融,还以世与出世大利大益自利利他而圆融,不以世俗知见而圆融,更不以外道邪知邪见而圆融。

由此可见,信修法门、受持戒律、圆融事项,皆以如法、如戒、如是而自律身心,不可强加于人,不能违逆心愿,不应自损损他,故心法是自律法。
二零一三年四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4-17 20:16
5、有人问:信佛修好怎么不见好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踀在家信众中看,多有愿求心信佛,常以望报心修好。怀有这样心态者认为,今世信佛就应该一生顺利,身体健康无病,吉祥如意无灾,升官发财富贵,幸福美满长久,一切愿求满足;今天善心布施修好,明日就应该获得舍一万报,善名传遍天下,人中龙凤受敬,自由自在长寿,子孝妻贤平安,一切希望实现。如此愿求望报的缘由是,诸佛菩萨慈悲如父母,有求必应赛神仙,点石成金不费力,法力无边囊取物,随心所欲无不能。若愿求不能满足,希望未得实现,随即心态扭曲,信谁不如信自己,财力舍他是傻人,投入产出不平等,因果报应谁见真,今刮春风无秋雨;将信佛当成自我心灵向世间讨价还价的资本,将修好当作自我身心向天地买卖交易的物品。
如此信佛修好的人,多为不明教义法理的初学者,主要有二点未弄清楚;一是修学目的不明了;即信佛修好是为身心止恶向善,依法修行,持戒自律,愿求解脱,证悟智慧,自度度人等;不是愿求身外之物、我法名相、显达利养、人天福报、世间享乐等。这样的信佛心不真诚、不坚固、不长久,易改初衷或中途退失;如猫易主人,哪好哪是家。这样的修好心不纯正、不坦荡、不无为,施小恩惠或常有悔意;如市侩见利,患得患失。二是三世因果不明了;今世吉凶、福祸、贵贱、寿命等一切,皆是前世造作所种之因,才有今世因缘和合之果;今世所作形成业习之因,又是未来世因缘和合偿受之果。今世信佛修好,如同种植树木,须有生长发育阶段,待树龄成熟时才能开花结果;信佛修好不见好时,说明所种善因尚未成熟,待善因成熟时一定瓜熟蒂落,结出圆满善果。
虽于人的十分因缘中,有七分先天业习定数,有三分后世身心造化,但若行大善与大恶,也可转变先天业习定数,增损后世身心利益。在不经意的观察中发现,有的人虽不是大奸大恶,寿命却减了几年;有的人虽不是大善大孝,寿命却增了几年;其中缘故,多是了福与惜福、邪淫与少欲、贪婪与洁身、暴戾与清静等,都和行十不善业与行十善业有关。在世间行大善与大恶,在因缘上都有偶然性及特殊性,而行十不善业与行十善业却有经常性及普遍性。由此应知,信佛修好的人,应把握住行大善因缘,更应常行十善业。
二零一三年四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解答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5-4 14:34
本帖最后由 证悟为本 于 2013-5-4 15:25 编辑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六】

有人通过网络提问,“沙湾良哥:阿弥陀佛;自从学佛以来,认识的学佛人多了。从而发现当中的一些人(年轻人)连工作都没有,他们(放生,吃饮,穿)所用的钱都是父母给的,其中有的更是动用香油。 本人的想法是;一个连自已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给的人,他们还谈什么帮别人,帮众生? 请问各位师兄;他们不会去工作,只会滿口阿弥陀佛。他们能往生成佛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我不会使用电脑打字,也不能利用网络与同参道友直接交流,有些所问只能转问而答;若有不妥,请予谅解。

这位同参道友所问,若将其分开无非二事;一为有人自己不去工作,吃穿用都是父母给的钱,还用这样的钱去放生等,这样行做如法吗?二为一个连自已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给的人,只会口念阿弥陀佛名号,能往生成佛吗?

佛于《大般涅槃经》等大乘典籍中,多有劝化世人积极入世,勤学技艺之处;不但要自食其力,还应孝养父母、供养师僧、护育眷属、利益家国等;就是僧尼,除禅七或法事外,日常也有“一日不劳做, 一日不得食” 的传统。但是,古往今来的在家人,个人有个人的因缘与福报,也有各自的无奈与状况,暂时没有工作,或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待因缘和合时一切迎刃而解。而这种状况,不是学佛人善行的障碍,用父母的钱参与放生等法会同样获得福报,也给父母增福,当然如法;只是自己得三分,父母得七分。若不是学佛人,用父母给的钱,去吃喝玩乐胡作,不如法谁又能管得着呢!

当一个人连自已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给时,只会口念阿弥陀佛名号;说明这样的人有向善之心,当涉及身心进退得失时,能够保持平和心态,正常处理身边事务,避免采用激烈极端行为,耐住性情在等待机遇,承住压力在寻求时机,在善心善行感召下,自有善人相助而好事临门,可能还会有大机大用;在《唐宋高僧传》中,有很多高僧年轻时,履历坎坷,怀才不遇而不得志,或放下已有大好前程、富贵等出家苦行;如唐朝时一行法师弃高官而译经。又如近代高僧虚云,当初为太守公子时,新婚之夜夫妻共同离家为僧尼。如是这样的人,当然能往生极乐世界而成就佛道。再退一步讲,应相信学佛人的智慧,不会自甘游手好闲于现状,自当在念佛善行的同时,于无声处在百倍的努力着,将念佛善行不碍于生活打拼。若不是学佛人,为了基本生活或富贵生活,失去道德底线者有之,男盗女娼不乏其例,坑蒙拐骗常有见闻,自利损他招摇过市,贩假吸毒禁而不绝,杀人放火让人畏惧等,人们又有多少无奈呢!

若将其所问综合为一,学佛人应自观身心善行,不见世间过失;应随顺众生因缘,不说他人是非;应增长智慧择法,不将念佛与生活对立;应知人生空、苦、无常法理,不用相对法品评他人所行佛法; 故涅槃路上无朋伴,轮回关头无故人。如是个人知见,仅供交流参考。
二零一三年四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5-4 14:35
本帖最后由 证悟为本 于 2013-5-4 15:25 编辑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七】

有人问:地域间为何有太平与遭灾的差别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地域间除自然生态存在着差别外,还存在着风俗人情不同与众生因缘的差别;如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又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等,都是在表述世间自然法与因缘法的差别。地球上山川原野、江河湖海、地水火风、物产资源等环境条件,于时空中自然存在着相对的稳定性与变化的规律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个人业习因缘的不同,感召到所住地域间的差别,在民间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说。

由于人群居住地域间的不同,自然环境存在着明显差别,随之产生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又形成思想文化、道德观念、价值文明等不同。以此不同又形成个人业习因缘的差别,太平与遭灾又随业习因缘而应现;太平祥和之地域,人们常以所居福地而自豪,多是民风淳厚,寺庙僧尼多,善人孝子多;但局部偶发重灾与时有轻灾,也随个人业习因缘在所难免,只是相对的重灾不重,轻灾更轻;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有一城市相继拆毁几座百年以上寺庙后,从饭店、商场到文化单位、工厂等,接二连三的发生重大火灾,成为火灾多发城市;但多毁财物少伤人,又限于局部。灾难多是指地水火风异动、战争变乱常发、饥饿疫病流行、杀人利器扩散等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危害;现代社会还包含土壤、空气、水源重度污染,食物毒素残留,医药假冒伪劣,毒品走私泛滥等,也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新的危机。重大灾难的发生,从科技观察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但依佛教法理认知,也具有人群共业的必然性与规律性;如地域遭灾有多发区、高发区、重灾区、毁灭区等。

凡此种种现象,纷繁复杂因果;总之差别常在,因人而异不同。人类若要永享太平盛世安乐,免受各种灾难困苦,就应从当下作起,从自我作起,多一点慈悲,少一点残杀;多一点喜舍,少一点贪婪;多一点宽容,少一点仇恨;多一点诚信,少一点奸诈;多一点祥和,少一点暴烈;多一点和睦,少一点纷争;多一点协同,少一点扰害;多一点公心;少一点私欲;多一点文明,少一点野蛮;多一点善行,少一点恶搞。人类若一味索取不厌而不能及时反思顺应规律,天地自然就要以无情的报复帮助醒悟悔改;人类恐会聪明反被聪明误,有自作自受、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时候。
二零一三年四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5-4 15:26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八】
有人问:一位母亲前天为儿子读书成长辛劳过,昨天为儿子升官发财骄傲过,今天为儿子受贿入狱蒙羞过;如何避免或减少这样的因缘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因果循环,世事难料。由于世人因缘千变万化,人生业习百态多端,求而无子、病苦夭折、忤逆相报、横事磨难等屡见不鲜,都需各自承受。面对各种因缘时,见喜则欢庆愉悦,见苦则感伤忧愁,见悲则痛心疾首,见事又踌躇满志,见名又粉饰弄巧,见利又谋化得失等,表现为欣慰与无奈此起彼伏,福禄与祸难相依而生,有时人人在所难免。虽然诸事无法避免,但是因缘可以变化;如重罪轻罚、大事化小、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出现趋吉避凶、增福免灾、因祸得福、转换因果的奇迹。

今世为人,对过去世造作不可重来,所成业因不可更换。那么如何转化因缘呢?只有二种方法;一是善行积福;二是露罪忏悔。善行积福,主要有礼佛供养、修塔造庙、诵经弘法等;如为小儿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可使小儿发育健壮、聪明孝顺等;又如成年人读诵《金光明经》,可使家宅平安、不遭横事等;若再读诵《僧伽吒经》,佛法风轮吹坏业习,重新调换因果等。露罪忏悔,主要有忏悔往昔所作业障,赞佛功德利益人天,改过自新禅修福慧;忏悔业障如借贷停息,赞佛功德如增本获利,改过禅修如轻装前行。如此即依法如法,方便易行。

若就所问因缘而言,父母的业习随和合因缘,以基因遗传的方式,冥中注入并形成新的生命体,婴儿出生后体征连相、秉性相随;用老百姓的话说,“做的什么胎”, 素质因缘已在其中。儿童时又受父母的业习熏染,小到各种生活喜好,大到身心品德修养,言传身教则耳闻目睹入脑,品质素养则潜移默化入心;还用老百姓的话说,“长的什么苗”, 人生格调已经形成。从少年至成年后,接受学校及社会教育,虽然可以改变心灵,但是万变不离本质;还用老百姓的话说,“结的什么果”, 生活品味酸甜自尝。至于学校及社会是品德教育好,还是功利教育好,争来论去谁又说的清,还是举个例子,自己去悟吧;现代农民,自己家人食用的蔬菜、瓜果、粮食,都用农家肥;长相一般,生长自然,产量又低;但品味上佳,安全无害。而商品用时,则用化肥、农药、激素,长相好看,生长很快,产量又高;但品味下降,安不安全、有无公害随它去了。再讲因缘,还是正人先正己,善行福慧自有余庆;还用老百姓的话说,“养儿不用管,全凭德行感”。

二零一三年四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5-4 15:27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
有人通过网络转帖问,“沙湾良哥:近常听佛经,有不明求答,一是蚊叮,世人三做;杀;赶;养。“杀”佛说戒,对得起佛和自己吗,“赶”,对得起蚊吗,“养”,对得起人和社会吗。二是动物植物,佛说众生平等,植物是有生命!只吃植物,对动物平等吗。三是杀;如有人在众前用机枪杀人,死多人,活更多。而我在其后有能杀止杀。能杀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闻法有疑能问,实属难能可贵;贵在释疑解惑,请法利益他人。所问属教义中戒理法相,比较常见,又比较实际。从所问中可以观知,有疑是缘于听经闻法,而不是受戒后愿求如何守戒与持戒等;故不详解戒理法相,只以方便即问所答;若预详解教义戒理,获得戒利法益而增福慧,可参学《优婆塞戒经》及《梵网经菩萨戒本》,或参学法师对戒理法相的释解与开示等。

其一,学佛人对蚊虫叮咬如何如戒处理。于受戒、守戒、持戒的四众而言,根据各自愿行不同,主要的作法有预防、驱离、供养三种。预防,随顺世俗各种作法即可。驱离,除世俗各种作法外,见蚊虫叮咬身体时,轻动或口吹惊走,以不伤及生命为目的。供养,是发起菩提心同时践行大愿的人,对待一切众生心行平等;了知一切众生虽形体不同,皆是佛悲力与众生业力和合而成;佛悯众生,行人要报佛恩,就应以身命财供养众生;同时念佛、诵经、持咒,誓愿求得诸佛加持,转身命财为法供养,使受供养众生离苦得乐生人天;故于夜间蚊虫多集处,脱光上衣专供蚊虫叮咬,日日如此,终生不改。在《唐宋高僧传》中,有如此记述;即一切外财不属我,唯以身命真供养。至于对得起谁或对不起谁,都属于心有差别;如何对治,都在教义戒理中,可依戒处理一切事项。

其二,学佛人只吃植物是否如法平等。这里应先明了法义,即佛说众生平等不包含植物在内;一切植物属器世间物体,虽有生命,却无识性,只有生灭循环,没有识体轮回。虽然如此,于戒律中也有不得随意践踏损坏一切植物,或随意毁坏暴殄一切天物,爱护自然,惜缘惜福。佛教四众倡导素食文化,也是素食的践行者,不但如法,也不违众生平等心行。

其三,学佛人为救多人可否以杀止杀。这里应先明确几个主要前提;一为是否诚心护法,属于护教护国;二为是否怜悯众生,属于见义勇为;三为是否分清善恶,属于惩恶扬善;四为是否正当防卫,属于公心无私。若符合如此前提条件之一者,应慎之正确无误后,方可以杀止杀;为防止误判,应敢于承担责任而自负因果。若违背如此前提条件之一者,不可以杀止杀;杀死一人,为助纣为虐,滥杀无辜,杀业成矣,必召因果。学佛人应以慈悲为怀,走路不伤蝼蚁命,飞蛾扑火纱罩灯,乃至动念应怜悯救护众生;受持菩萨戒的人,即使父母及国王被杀,仇恨不可加报。于诚心护法护教护国上,古有十三棍僧救唐王、僧兵抗倭寇等。于怜悯众生见义勇为上,经有杀一救百,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说。于分清善恶惩恶扬善上,书有济公传记。于正当防卫公心无私上,史有僧众护忠臣及后代事例。即便如是,如此行为仍属逼迫无奈之举,无为而为大方便开遮;如《金光明经》中,有将士信仰佛教,又为保家卫国而上阵杀敌,阵亡者善生天道法义。如是个人知见,仅供交流参考。

二零一三年四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5-4 15:27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十】
有人通过网络转帖问,“阿弥陀佛!顶礼法师!请问法师,如今国家安定,正是弘法利生的好时机。弟子近日心中徘徊,是出家弘法好呢?还是在家弘法方便,心中举棋不定,出家要看因缘,弟子家父早亡,家母有兄照料。在家周围人只能看到五欲而难种佛性。弟子看到众生被五欲魔王所缚心痛不已,望法师慈悲开示,弟子是出家还是在家呢?弟子今年29岁,男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是如语者、实语者,古德也依直心是道场。我们都是佛弟子,相互交流知见理所当然,不必客气示谦。承蒙如此抬爱信任,我也就开诚相见,将拙见坦言相赠。若有不适根基处,望请涵谅斧正。

古往今来,无量四众弟子,都以愿求弘法利生为崇高目标,将其与兴盛佛教大业联系在一起,为法忘躯乃至六度万行,一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终生无悔乃至永世无悔,救度众生乃至回向法界,世出世法乃至成就菩提;如世法有说“不愿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一样,不愿求弘法利生兴盛佛教大业的佛弟子,就不是好弟子。不论出家在家,弘法利生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布施礼佛、精进禅行、持戒典范、拥护道场、举办法会、译印经典、塑画佛像、修塔造庙、创建论坛、解经说法等。若将其崇高目标量化到个人身心实施上,路从脚下起步,应有具体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才能达到愿求目标。

近期目标,应为遍访参学,寻师求法。首先,以俗家弟子身相,到各地寺庙访问交流知见,参学多闻禅语校量法理;同时,亲身体验一下僧人生活,了解明白僧人修行状况,避免以后“墙里的人想出来,墙外的人想进去”。 然后,根据自己根基择选法门,再以择法眼寻求明师;明师不以名相取之,能真修实干具证悟智慧;避免出现“懵懂传懵懂, 一问两不懂, 师父进地狱, 徒弟往里拱”。其次,必须求得法门传承与受戒;一切佛法密义皆在法门中,诸佛护念加持皆是依法持戒修行人;避免误认“以因为果,不依次第禅行,只讲念佛成佛”。最后,明了出家与在家修行的利弊,佛赞出家离欲清净,利于守戒持戒修行,益于增福增慧证道,更有助于弘法利生等;但也有布施难,在当下也受僧人职业化、寺庙商业化等思潮干扰。佛说在家诸多恶因缘缠绕,难以具足守持戒律禅行,修行如同灶台前倒栽垂荫柳,沙漠旱岗植育白莲花;但在家人布施易,若夫妻双修也可离染清净,还可自主掌握禅行时间,若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色究竟天王亲临赞叹,不久又多了一位天人师。

中期目标,应为精进禅行,证悟解脱。修行人若发心利益他人,先应救度自己;如自己未学会游泳,大喊下水救人只是空话。只有依法持戒精进禅行,自破五蕴识中魔事,证悟定空智慧,解脱于根尘束缚,达三界内诸法无我,明了世与出世第一义真谛,才能以究竟智慧弘了义法;否则,只弘人天善法、声闻缘觉权宜法。若达中期目标,需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时间不懈怠、不放逸,还须深入经藏融通义理,还须恭请明师指导与印证,才有望证悟、行入佛知见。

长期目标,应为发菩提心,自利利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自利利他,济度众生;既是今生应当发起,又是永世践行不绝。这一目标,对修行人而言,一生一世无法达到,百生千世也不具足,无量生不可知世还在继续;但当弘传正法时,随时遭受打杀骂辱,古今常有命悬一线事例。若欲详知此中义理,可诵持《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并与证悟智慧融汇贯通,可观方方佛性慧海广博无际,又觉处处续佛慧命联芳不尽;非用文字能述其详,非用语言能说其妙。

至于是否出家,只能随其因缘,乾坤自主,他人无法决定。如是个人知见,仅供交流参考。

二零一三年四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5-4 15:30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十一】
有人通过网络转帖问,“溅之后又是什么呢?还能为人吗?我知道那个字怎样写。只是想知道鬼怎样再成为人。像人,动物,神仙什么的都是要“死”之后才能继续轮回。鬼一般死不了的,那他们怎样继续轮回呢。突然之间就重新投胎了吗,不要经历生死吗?不知道我表达得清楚不清楚”。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我在《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中,略解过此义,没有具体详述。今日有人转问,可能当时生疑的人很多,只不过我不知罢了。故今日解答,恐有延迟,请多包涵。

此义为何略解,没有具体详述呢?缘由是此义若具体详述唯恐有人因疑生谤,于理解所释经典无益;况此义是释经注解,不碍领会佛法义理。此义为何会有人生疑呢?是因此义在三藏十二部中,未见佛具体详述过;只在一些外道典籍中有见,但也不了其详。此义为何会有人因疑生谤呢?是人们受感官认知真理的局限,理念上从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义理,去辨别判断是否谬误;经中未见佛说,只见外道有说,讲解此义者自然是外道或邪师。其实则不然,谁不知不修定空观照明了,妄议法理须负相应因果。世人也不应用已知、能知的有限知识与智慧,人为去给不可知、不可说、不可数、不可算、无量无量、无边无边、无上无上、无尽无尽的佛法义理界定顶底边际;况此义属三界内法则运转范畴,丝毫不违佛法义理。同样法理,佛对外道法的结论是不了义、不究竟,却未否定外道存在世间的合理性,是不同众生不同因缘所致;但今日世间仍然存在外道,不能将外道的存在与佛教对立起来,或用外道法的长期存在去否定佛法正大性。佛经中对此世界火车、飞机、电视、网络等未具体详述过,人们依然享受着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文明;但也不能用今日世界的科技知识,去否定佛教存在的合法地位,用相对法两边性推翻佛法出世间的唯一性。佛教四众弟子,谁也没有天天照着书本讲话,或只说经文上的话;况且是释经解法,更不能照本宣声。但皆知严格遵循教义宗旨,顺应法理内容,绝大多数人都自觉的如法、如戒行作,保持着传统的佛教家风,辩义而不乖诤,举戒而又和合。说实在话,我本不愿具体详述;但为答疑解惑,又不得不讲。

渐(聻)是什么呢?是妖魔鬼怪类,造作极恶获重罪,再重返地狱难惩其过,有的被天王按天律用法器斩杀,有的被护法用法器震碎蕴识体性,形成片片残灵而失去知觉功用状态,能量分散而不能再聚而成形,蕴破识坏似灰飞烟灭;如电子物件的消磁,将蕴识中含藏的恶毒强制净化。故在一些外道典籍中,有妖魔鬼怪类畏渐之说;是用惧死心理,告诫妖魔鬼怪类勿作罪恶。渐入器世间后,依附到草木上,有生命之体,无心理之识。待贤劫后器世间劫火生起而毁灭,又待星宿劫器世间成住时有佛出世依愿而重合,再恢复蕴识体性而入轮回。

佛法中有众生皆有自性,自性不生不灭,怎么还有蕴破识坏似灰飞烟灭呢?佛于《大般涅槃经》中说,“善男子。是故如來於是經中說如是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是名為著。若無佛性是名虛妄。智者應說眾生佛性亦有亦無”。“善男子。若有說言一切眾生定有佛性定無佛性。是人亦名謗佛法僧”。众生自性于蕴识中非内非外, 有如虚空, 无如不见。由于六道众生蕴识,分别于三分组成,一分存于忉利天为法性,一分存于地府为应识,一分存于世间为报身。被震碎的是报身一分蕴识,而天地二分依然存在,天地坏时寄往他方;故有未来佛劫佛依愿力安立法界时,将分散能量与片片残灵重新聚拢,与天地二分重新组合,故众生自性不生不灭。
二零一三年五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5-4 15:46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十二】
有人通过网络转帖问,面对如此评判,有什么可说的吗?即“发现近来,有人打着禅宗净慧长老的旗号,传播另一个同法名的“净慧法师”(一说是东北的比丘,一说是比丘尼,还有说是在家人杜撰的人物)的佛经浅释系列书籍,过失很大,故特意澄清一下。讲解佛经浅释系列的“净慧法师”,并非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的传人(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赵县柏林禅寺退居,湖北当阳玉泉寺住持、黄梅四祖寺住持),其生平不详。有自称是其师弟的净智说:“他(东北净慧法师)的皈依师不食人间烟火,无人知其法名、隐居何处。我们第二位恩师九华山明德法师,坠三楼而无伤,读佛经字字闪金光。最初与之相见时,两人互不相识,喝偈一首便相知。”“印久法师赞叹,‘你(东北净慧法师)是我在世所见修行第一人。“净慧法师是经过当代高僧大德印证,非无师自悟或未证谓证之人。况他在讲【大佛顶首楞严经】时,满室清香;讲【妙法莲华经】时,遍地金莲,祥瑞满堂。从这些描述中,俨然一副得道高僧的气派。然而,他的浅释或是开示,或多或少带有个人的独特色彩,与传统佛教的解释不一样,比如将《大般涅盘经》的经题断句为“大般- 涅盘-经”(传统的断句为“大-般涅盘-经”);又宣称修净土必须念六字佛号,念四字洪名只能结个法缘而不能得度;只有阿罗汉才能往生极乐等。目前,因为是打着“净慧法师”这块招牌,很多佛弟子出于对净慧长老的爱戴,不假思索就转发或是宣传,以讹传讹,这是在佛法中安立相似法,是很大的过失。故此,后学智证,将其主要的著作列出,以提醒各位同修:据最新的资料看,经过其弟子智慈整理的有所谓的十三部佛经浅释、一部札记和一部开示集。(以后学看这些资料的感觉,更多倾向于“净慧法师”是智慈为宣传自己的知见而伪托出来的人物这个观点)十三部佛经浅释有:《妙法莲华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地藏菩萨本愿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优婆塞戒经》、《维摩诘所说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大般涅槃经》、《大日经》、《金光明经》、《优婆塞戒经》、《阿弥陀经》、一部札记:《菩萨戒本》札记、一本开示集:《修行人的支点》、《烦恼与菩提》、《证悟为本》、《达摩与明心见性》四篇法语开示(这四篇文章因为与禅有关,被当做是禅宗大德净慧长老的文章广为流通)。这十三部佛经浅释,现在网上流通时,大多加以“净慧法师认证”字样,比如【《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认证版】,各大网站上宣传时,大多采用这种模式:【《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认证版--净慧法师】。末法时期,最可怕的不是外来的打击,而是有人在佛法中安立相似法,这种破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佛弟子等,明眼鉴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对我如何品评,对我所释解的佛经如何认知,是每位读者的权利;存有不同知见正常,若是没有不同知见就不正常。且我非常感恩如此善知识,诚至顶礼助缘功德。其一,帮助了去释经解法中伴生之过;我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证悟智慧又有限,释经解法中难以圆融无碍,功过伴生在所难免,谁能助道增益,唯善知识才具功德。其二,提醒见闻者具择法眼;凡见闻我释经解法者,应广学多闻,深入经藏,明了教义,明辨法理,参学各宗之长,补己乏法之短,谁设路标示警,唯善知识而无能者。其三,激励四众弟子精勤禅行;每位修行人,若不能依法持戒精勤禅行,证悟定空智慧,只在语言文字等名相上打转转,再去妄谈佛法深义,因果非常具大,谁肯涉身犯险,唯善知识无怨无悔。当然,还有其他,须慢慢自我享用。

第一,关于重名;法号是师父启得,叫了几十年了;当下师父早已圆寂,若自改法名恐对师不尊;故只能这样啦!再说啦,应充分相信四众弟子的智慧,定能慧眼识珠,知名相不重要,明教义、知法理才重要;如世人皆晓俗理,一位平常百姓与一位显赫官员同姓同名,平常百姓说什么碍不着显赫官员怎么说,显赫官员做什么也碍不着平常百姓怎么做,平常百姓不能说与显赫官员同姓同名沾了什么光,显赫官员也不能说与平常百姓同姓同名坏了什么名头,有些事项是不是想多了呀!

第二,关于相似法;按一般义理来讲,是有人借用佛教旗号创立外道邪教,世人将如此外道邪教法,称名定性为相似法。要说在释解佛经中,“安立相似法”,本人才疏学浅,古不见先贤传书有例,近不闻大德著解有说,还是第一次见识到;对所解义理只有知见不同,相互交流各自受益。对此,还是留给信众与世人,自主认知,自由品评,真知灼见自会显现于众前。至于是不是大众在“以讹传讹”,我不将个人知见强加于任何人之上,大众都在心甘情愿的拥护佛法,不是拥戴哪个人;如世俗有一比喻说,“雪里埋孩能有几天”;讹总有露底的那一天,事实终归大白于天下,拭目以待得好。

第三,关于法理;对经名与经文如何理解,各有个人知见,不可能千篇一律,只要不违教义法理即可,佛法中有方便智慧。对净土宗念六字佛号如法,念四字洪名只结法缘,以及只有次第成就阿罗汉道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依经而解,也是根据证悟所讲,字字真实,句句无误;还是那句话,若有谬误,入拔舌地狱是我的事,见闻者的一切业报由我一人承担,功德是大众的,都去往生极乐世界;如世人所说,“炒豆大家吃,砸锅是一个人的事”。不知说此是相似法者,能不能、有无能力承担因果呢?这可不是谁跟谁较劲的事,是佛事、法事、僧事,是高于身心、大于生死的重中之重事啊,请掂量掂量再说为好;否则,个人因果事小,贻误众生是负不起责任的。还有,不是“俨然一副得道高僧的气派”,而是应将佛法中至高甚伟的教义讲出来,这还觉得望妙高而力所不及呢!诸仁须努力,早入涅槃城。

第四,关于破法行为;若释解佛经是破法行为,修行人讲个人证悟知见是破法行为;只有不依次第禅行、不受持戒律、以因为果、念四字洪名、读一本经书才是护持正法,才是弘传正法。对此,不须我回答什么,当下事实已经证明清楚。另外,是不是破法行为,哪个人也说了不算;此篇议论,早已摆在十方佛菩萨面前,也早已摆在各天王、鬼王等案头之上;佛菩萨法眼光明,天王慧眼如炬,鬼王神目如电,早已察查清楚,也早有定论,只是人肉眼不见罢了。若我是破法行为,绝不推卸责任,会主动承受因果,请不要担心啦!愿四众和合,共兴正法。
二零一三年五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5-11 10:03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十三】
有人通过网络转帖问,面对如此评判,有什么可说的吗?即“大家注意,净慧法师有两位,其中一位,根据相关资料,乃是辽宁省凌源市四合当镇卧龙寺的住持。有人说,首先,他的浅释或是开示,的确有不少的谬论,这点是事实。如果不是因为说的法有问题,那我们也根本不会有这个讨论。其次,在宣传的过程中,很多转载者,都是将其误认为是净慧长老,也有同修因此将知见错误之事怪罪于净慧长老身上。当然,这点可以狡辩,说是转载者自己误解,和这位法师及到处发帖的信众无关。但这个狡辩的力量是很弱的。再次,发布这些开示的,就是几个人,原发者好像就是那个智慈,他们在帖子中也有和回帖者互动,但是没有声明过此法师非彼法师,甚至还会加以推波助澜,让人更加误会。最后,只要是出家人,我们都尊重。宣扬大乘法的出家众,更是人天师范,我们礼敬。但是如果有人出家,讲的法却是相似佛法,那么作为佛弟子是有义务出来指出。出家人破戒之事,不可宣说,但是破见之事,就需要指出。遇到这种情况不指出,反而是有犯菩萨修行的。事实上,这位同修发起的这个讨论就是这么一个命题:曾讲解过《法华经》的人(法师),他所讲的法有问题,能不能指出来?最后引用宗舜法师的一段话:一些同修出于慎重和好意,对某些问题有不同意见,或者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菩萨畏因,不等于菩萨怕邪。因果不是拿来吓唬人、不许人开口的。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都可以拿出来讲,何尝又不是在积集成佛资粮?!如果斤斤计较于个的得失利害,不以圣教三宝为念,听任邪说横行,根基既毁,大厦何存!这样的人,说修大乘,其实不如二乘。蕅益大师谓:‘居常谓坏法门者,皆撑法门人。齐桓晋文,尊周适所以坏周。方痛惩之不暇,奚忍蹈其覆辙’!”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这人与上述都是同一位善知识,继续感恩顶礼助缘功德。这位善知识甚是慈悲,对我真是关怀有加;谨以诚至的问侯,辛苦啦!


在通篇品评中,未见实质新意,未举释经解法中于教义法理上有何过失处,值得大众辩理交流,还是关于重名之事;除此之外,还是以号召辞语,鼓励大众敢于指出“所讲的法有问题”,不能“听任邪说横行”。可见爱教之心凿凿,护法之意切切,多么令人感叹不已,还望精勤不懈,怜悯我等贫法之人。


其一,由我“邪说横行”,“将知见错误之事怪罪于净慧长老身上”,这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之外,当要说一声对不起时,传来净慧长老圆寂的消息,缅怀人间痛失佛门泰斗、学人痛失良师益友;同时也在想德高望众的净慧长老,不会由此而怪罪他人。但传闻有众人拜谒净慧长老时,求证释经之事,只是欣然作答,没有释解过这么多部佛经。若真实由此莫虚有受到什么连累,当然罪责由我承担,还其以清白,告慰之寂乐。另外,还连累辽宁省凌源市四合当镇卧龙寺的住持等同法名之人,传闻这位同名住持还在网络上发表声明,已经改换法号;其缘由并不是将“知见错误”之事怪罪于身,而不能承受。但是,虽然此事未加核实,于此我也随顺世间礼仪,深怀敬畏之心,对这位同名法师等人,诚至的说一声对不起,请予包涵,学人给诸仁添麻烦啦!虽说抱歉已于事无补,但自求无愧于心。


其二,不能“听任邪说横行”之论,一切四众人等,都有责任义务如法辩理,以免混淆视听,惑乱世间,贻误众生,破法毁教等。如此事项不论涉及到谁,当然包含我本人在内,都不能泰然处之;应以正知正见破邪知邪见,保持佛教正法久住世间。若大众公认我所释经解法,是所谓的“歪理邪说,”也决不能姑息迁就,该指正则指正,论义明理,治病救人,其功德不可思议!但应摆事实、举例证、讲证据,以正法义理伏人、伏众、伏心。若是我所释经解法,大众公认与“邪说横行”之论相悖,不但适基对缘、法喜充满、愉悦读诵,还珍惜收藏、相互传颂、印书流通等,当首肯其义理,认可其所讲时,究竟是否“邪说横行”,也就不言自明了。


于此,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赠予,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但须改动四个字,为“和颜笑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将我今生领会的教义、认知的法理、证悟的境界、修行定空过程中破魔除障等体会感受,如法真实的表述出来,奉献给同行人参详;没有与人争夺名闻利养的欲望,也没有教诲征服于人的企图,更没有哗众取宠的时间,只愿以心滴之血供众生饮浆。


二零一三年五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5-11 10:05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十四】
有人通过网络转帖问,面对如此质询,有什么可说的吗?即“净慧法师:释讲了那么多佛经,还有几篇开示,还有人制作歌碟传播,要干什么?佛弟子等,明眼鉴别”。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几十年来,处于世间又隐世修行,外显众相又怀清净心,随顺因缘又随缘不变,释经解法又无语离文。眼不见他过,耳不闻是非,鼻不息粗染,口不语无义,身不动常定,意不贪胜境;身心常受禅乐法喜,行如清风无体,住如室飘浮尘,坐如止水浪静,卧如柳絮轻空;定中不知有名字,空中不觉相衣食,观中不见微细事,照中不离自性心。日夜闲中过,时光自然流,身游山水笑,人爽风云收;从未思考过自己要干什么?经这么一问,似是惊雷震醒梦中人;谁人搅动三江水,何又放飞四海云;难为静处散淡汉,复招诸法无心人。思来想去三件事;一是念死,二是解脱,三是还帐。对于看惯了白天鹅翩翩舞姿,听惯了白天鹅美妙歌喉,望惯了白天鹅展翅飞天的人,明眼看仔细了;一只被赶上架的鸭子,只会歪歪扭扭的走几步,呱呱咧咧的叫几声,产卵不知何处去,席餐肉味任品评,羽毛为衣很暖人;鉴别千万别走眼,上架的鸭子解放不了它的命运,不用担心会干些什么,怎么也成不了白天鹅。

念死;通过参修佛法,了知时光迅速,身心生灭无常,逐渐放下人法执着,愿求证悟涅槃寂灭为乐的境界。修行人的一生中,始终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安那般那(观出入息)、念身(观身不净而精勤道业)、念休息(禅乐法喜),又归于念死。如此行作,无非为了不虚此生,求个心安理得于世,来去匆匆空空如也,其中滋味只有个人品尝。

解脱;身根聚合自我绑缚有六结,自然对应偶立因缘有六尘,家贼外鬼内外勾联有六入,十八界里无明烦恼不自由。无始劫来酒色财气迷魂阵,不战而败自愿降服诸魔军,荣华聚散苦乐戏嘻常颠倒,贪来占去用尽心机攒业习。父母兄弟着急帮忙白费劲,众人怜悯救苦济财也无功,明师指路三乘法行戒定慧,自解自救脱离绑缚自在身。人身难得和合因缘今已得,今生不度不知何世度此身,善友助道逆顺赠与皆是宝,冷暖饥饱唯有自知乞法人。如此行作,无非为了自惜自怜,求得吉祥图个安稳,回家无生心见主人,无极彼岸华光无痕。

还帐;诸佛菩萨累劫济度无以报,欠下大重恩债今世愿奉还;众生养育相依为命天大情,欠下久长帐目今生应谢偿。只因本人力单势弱少富贵,仗佛威德借光照亮献萤火;有人转向顺手方便指路径,点滴小事何必大作架炮轰。外道披衣邪师大帽嫌不够,拉下马来再踏万脚怨方消;打杀骂辱忍受无悔了业罪,感恩戴德万谢不足善知识。几篇拙语辞曲送君难周全,大德责罚理所应该须认真;福慧缺失圆融不至当惭愧,干啥吃的几斤几两重自称。如此行作,无非为了了愿了缘,求到愿尽缘销那天,清身卸债寂灭为乐,无为逍遥我净真实。

当下,三件事尚未做好,血肉已经干朽,只剩残年一副躯壳,自愿将身骨敲碎吸出髓质,能为佛教大业兴盛,利乐有情众生,福慧益于世间,贡献最后的点滴微力。愿四众和合,永离乖诤法。

二零一三年五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5-23 11:32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十五】
有人问:能真修实证的人,多是做人实在在,办事傻乎乎,说话直巴巴,让人难以理解,怎么说有智慧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我非为问而答,也非有问必答。因问义无边,故答理无尽。存疑也是参学的动力,无语也为自悟留有空间。既不是轻人,也不是吝法。有时冗法求全,欲美反而不美,浪费自他时间,就是损害寿命。

我知所问,言辞比较委惋。若直达了义,就是修行人受他人打杀骂辱时不动容,还对其低三下四,是不是有点怕人家呀?受他人毁谤攻击时不反应,还对其热心相待,是不是有点好坏不分呀?反过来当他人尊重赞叹时不兴奋,还对其态度平淡,是不是有点善恶不辨呀?当他人亲近供养时不在乎,还对其呵责过失,是不是有点是非不明呀?用世人通俗的话说,这样人的脑袋有点二,平常受欺负,办事尽吃亏,纯粹是山货;不知从哪里憋出几句像是有哲理的话,装一下斯文,撑一点门面,根本看不出有什么智慧。有一位老板对我说,“我老婆信佛,常劝我也信佛,说极乐世界怎么怎么好;我怀疑她怕我有钱有势,在外面乱搞女人吧;我问你,极乐世界有女人随便玩吗?有酒有肉随便吃吗?有牌有局随便赌吗?”我对这位老板讲,佛教中说的极乐世界真实有!你所问的极乐世界中都没有。这位老板接着说,“极乐世界既然没有这些事,往生去那里还有什么意思;我看你们信佛的人,都是脑袋进水了,再不就是让门弓子打晕了,佛像是人塑画的,佛经是人编写的;还有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让干等,谁再怎么说信佛好,我也坚决不信,活着风光快乐就行,死后爱咋咋的随便”。我讲的是真人真事,也是实话实说。

在世间法中,修行人与平常人,所遇生产劳作、生活事物、思想文化、喜好欲乐、悦意欣庆、忧悲苦恼、惊慌恐惧、愤怒怨恨等,基本相同,只是如何认知的观念、对待的心态、处理的方法不同,当然使事物发展轨迹、变化过程、最终结果产生差别。若用荣辱得失、强弱进退等相对法比较,评判标准当然差异巨大,有时还会截然相反。若用心法自律、顺逆因缘等三乘法校量,在观念上众生平等、怜悯无智、慈悲感化、喜舍利乐、救危济苦、和合敬法。在心态上见善行而不生执著,不思善;见恶行而不生嗔痴,不思恶;于美丑诸相不生贪欲,不思法。在方法上方便善巧、礼仪宽容,具体的应忍让一步、转化一把、平和一时、理智一下、装傻一会,不采取对立、激化、冲动、极端、暴力。如此会使事物发展轨迹避免剧烈起伏,变化过程趋向和缓吉祥,最终结果多得增益避害。这只是修行人普遍应具足的智慧,若如法、如戒、如是认知、对待、处理身边发生的各种事项,则为身心具足慧德。

身心具足慧德的修行人,才能成为真修实证的人。只有这样的人,平常无念于分别,止观于善恶,畏因惧果,才能实实在在做人。只有这样的人,念佛名号功德于心,信愿实践于行,法不空过,才能傻乎乎办事。只有这样的人,了知精进于道果处,遇事清净离染,放下人法执著,道场梵行,才能直巴巴说话。若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明了世与出世法第一义谛,更是做人真实诚信不虚伪,办事不苟私念无乖诤,说话实义如语尽直心。欲界染习业重的平常人,如何能理解具足色界禅行境界人的智慧呢?又如何能理解具足出世间禅行境界人的智慧呢?只能发出悠悠万事转头空的感叹,唱出曲曲悲欢离合的壮歌。更是不能领会具足三乘人各自智慧运用中的慧德,无法想象其各自证悟的身心禅悦法喜,早已超越了人间欲乐所谓幸福的百千万倍;如同人不与猴比美,鹏不与雀斗志。故才会世智聪明生疑惑,坐井观天有谤毁;才有遇真人藏相不露人不识,见真人显拙装愚还轻慢相欺,自行远离了大善因缘,又徒增了因果业习。

至于什么是智慧,以及智慧的种类,以前详细讲解过,故这里不再讲解。

二零一三年五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5-23 11:36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十六】
有人问,在您关于“为什么说‘地狱门前僧道多’”的问答中,网络有人发帖评判,您有什么可说的吗?即“净慧法师维护正法的用意虽好,但是这段话却是明显地违背了佛法。这段话在这里不是用佛经的道理来证明,而是用个人的神通来观察,这里面就有很多模棱两可的事情,所有的巫婆神汉或多或少地都能观察,难道巫婆神汉的话也可以相信吗?末法时期,依法不依人,净慧法师依他个人的观察是靠不住的。经师讲经,必须要依靠经典,离开经典而用个人的神通来证明自己所想说的道理,严重违背了依法不依人的传法规制”。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见闻问答法义有疑很好,说明认真读过。但在不明教义法理的状况下,仅以个人见思二惑所生知见,便下结论“严重违背了依法不依人的传法规制”,是否过急过早、准确无误,值得商榷,让闻法大众去评判,才不失公允。若有人依教义法理证明,问答内容离经叛道、义理荒谬误人,地狱等一切极重苦果我皆承受,还愿代受见闻信受者由此而生的一切极重苦果,还会顶礼谢恩善知识的助道功德。

其一,问答属于以个人证悟知见交流,讲解世人所疑句义;用什么依据来证明义理,在不违佛法义理的状况下,完全可据闻法对象不同随缘方便,达到除疑解惑的目的。整日里参访的人很多,与人交流时总不能捧着佛经去照本宣科。若不捧着佛经,就不能与人交流知见;当佛经大义大理所宣,细微义理处不能依证悟知见讲解,既无参访者,又无人做得到,将无人再能弘法利生,也无人听闻亲近善知识,更无人依法持戒禅行证悟智慧,只须死啃书本背诵经文则可。

其二,修行人证悟境界观察与巫婆神汉神通有根本差别,二者不可混淆。修行人依法持戒,证悟定空境界,可入无相、无作、无愿一体三昧,生起三乘不同智慧,遍观法界众生各自因缘;乃至灵能离体可化入十方净土礼佛闻法,属于自性通,无人也无法能阻止。再依闻法对象不同,随缘方便交流证悟知见,化解心中疑惑迷团,去以清净心精进禅行,明了世法与出世法义理,只能让吃不到葡萄的人去说酸吧!而巫婆神汉的神通,是符人体的邪魔鬼秽妖通。这种妖通,属于法界不同众生的报通,也有依邪法修练获得。具有妖通的众生,以及被符体人所生的冥通,能力与能量非常低微有限,地狱之门都无法进入,若进入时则有去无回,只能在山神、土地、福神处闻风望讯而已;忉利天更无法进入,稍有接近界线则招天兵天将驱离,若进入时则是恶行获罪,去斩妖台前受死;当然自在天天魔除外,因不符普通人体,只恼害禅行成就身,但也有金刚护法摄制。

其三,是否“严重违背了依法不依人的传法规制”。参访佛法义理的人,多是依法持戒的修行人,所依法门是诸佛功德成就,所持戒律是诸佛制轨宣说,怎么变化成了依人呢?参访佛法义理的人,与谁参学交流几句,怎么也变化成了依人呢?佛在《大般涅槃经》所说四依法,针对的不是与人交流知见者吧!而针对的是依人自创法门修行,从而舍弃佛法、不依戒律、不按次第、以因为果等。
至于如此评判的用心,唯有自知。在这里,仅能向如此评判者,诚至的道一句,请多珍重,望再教诲!

二零一三年五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5-29 12:43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十七】

有人问,在您关于“为什么说‘地狱门前僧道多’”的问答中,网络有人发帖评判,您有什么可说的吗?即“孔子曰:人弘道,非道弘人。作为法师,弘扬佛法,只允许用神通弘扬佛祖所传下来的大法(像宣化上人、海空上师那样),而决不允许借用佛法弘扬自己的神通,这一点请大家务必要有个清晰地思路”。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这位善知识,尽用高端题目为我创造弘法利生的机缘,搭建展示修行人法躯形像的平台,慈悲之心真是感人至深,有学继续顶礼谢恩助缘功德。于今年正月释解《僧伽吒经》后,有几人拿钱来供养我,被谢绝后告诉他们,以后不要再来见我。随即借缘便躲了四十九天,每日里三至十一时、十五至二十三时,无有干扰,清心禅行,无时不处于禅悦法喜中,不愿再舞唇扰舌。可是不断有人问疑,若不能随缘答疑,便有吝法轻人之嫌;但如这位善知识,实在不敢攀缘,只算是了缘吧!

其一,以儒学知识来认知佛法义理是标准颠倒。《论语》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文人雅士一种道德信仰的境界;其意是人保护道,道不保护人;即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并不能从真理和正义里面得到庇护,而是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须用自己的身心能力去捍卫真理与正义。若有人道貌岸然,藉此作为装点门面、哗众取宠、升官发财的工具,则是以道弘人。若达以道弘人,须具备三个要件之一;一是有所拥势力、能欺骗公论、占据话语权;二是有所依财力、可利用权势、领舆论高点;三是长期受打压、被证明冤枉、骗取公信力。否则,无大道之行,何来以道弘人;如一穷人,维持生济困难,在身无分文财产抵押的状况下,去银行贷亿元现款,其愿望能实现吗?况且,这是儒学知识,表述世间哲理;而佛法义理是经过人依法持戒修行证悟的世与出世智慧,随顺世间哲理又超越世间哲理,依语言文字相又离语言文字相,乃至随顺世间法则又超越世间法则。若用如此世间哲理,去认知所宣佛法义理,其标准岂不颠倒。

其二,用人的思维路数来认证修行人证悟境界是理念颠倒。修行人也是人,具有常人理念,也具有常人修养境界;但经过依法持戒修行,在常人理念上成就了止观,脱离思维又不离识觉,在证悟定空的境界中觉知世与出世因缘;即觉观地、水、火、风、空五大自然法,又觉观识、性二大因缘法。在修行人证悟境界中,既可理入佛法义理,意知实相法;又可行入佛法义理,觉知实相法。如此修行人证悟境界,对于常人的思维路数来说,就是不可思议;如同隔山说路,又如望洋叹舟。若用如此常人的思维路数,去认证修行人证悟境界是否真实及存在谬误,其理念岂不颠倒。

其三,所谓“借用佛法弘扬自己的神通”是缘由颠倒。于《僧伽吒经》中,有谁若谬说邪解经文一句一偈者,将堕入八大地狱各一大劫。何况我释解了十五部佛经,还有戒经札记一部,洒洒百万语句;若“借用佛法弘扬自己的神通”,谬说邪解经文,将堕入大地狱无量劫。若无千真万确的把握,谁“吃饱了饭撑的”没事找事干,将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呢!此举不仅神通未显,反而愚不可极。再有隐世不求何人传名,不图一钱供养,“借用佛法弘扬自己的神通”没有目的,从而失去了以目的为支撑的论据说服力,又使以论据为支撑的观点显得无法立足。若用几句空无实义口号式的言辞,去判定他人犯有罪责,如此缘由岂不颠倒。

平心辨义不求伸,表白实相法供仁;
一切众罪皆吾过,德缺慧少未圆融。
证悟有别异知见,笑闻隔道风雨声;
慈氏憨态我不及,赵州和尚吃茶去。

二零一三年五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十八】

有人问,在您关于“为什么说‘地狱门前僧道多’”的问答中,网络有人发帖评判,可予释疑吗?即“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只是大家都害怕犯了谤僧罪下地狱而不敢正确面对。这个问题是:地藏菩萨审判罪人,这是严重的大妄语!地狱乃是业力的感应,《地藏经》上记载了地狱里面只存在业力辨对,即罪人对号入座,不存在审判的问题,更不存在地藏王菩萨审判罪人,任何一部真正的佛经上都找不到地藏菩萨审判罪人的记载(道家伪造的佛经上有),净慧法师以“神通”观察,竟然可以信口雌黄,违背经教,大家不读佛经,个个都用神通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用不了几十年,佛法就没落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这位善知识接连问疑,有学继续顶礼谢恩助缘功德。若解法释疑,“依文解义,三世佛怨”;即依文解义,难见法义真谛,不明诸法实相,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误认一斑即是全豹活体;故言语道断。于解法释疑中,只要证悟知见暗合经文义理则可,不求照抄照搬;虽未照抄照搬,又未离经一字;即“离经一字,如同魔說”。稍有修为的四众弟子,皆能明了此义,故不详述。


其一,“地藏菩萨审判罪人,这是严重的大妄语”。于古今高僧大德开示中,不乏有提醒四众弟子,若因毁犯重戒、造作恶行,当罪识堕入地狱,面对一殿阎君审查判定善恶时,须牢记并告之皈依三宝时的法名,表明四众弟子身份。也是修行人依定空法理,对《地藏菩萨本愿经》义理的证悟知见,根本谈不上什么“信口雌黄,违背经教”。况且,地藏菩萨所审查判定的罪恶人识,前提是以地藏王身,对出家二众特定人群而言;既表示对出家二众的慈悲关怀,又体现对出家二众审查判定的准确。即便是根据修行人对实相观察认知,在顺应佛法义理的前提下,也根本谈不上什么“这是严重的大妄语”。至于佛门无量公案、古今大德传记、开示、法典等浩如烟海,含藏义理涉联甚广,不但佛法没有没落,还强力推动着走向兴盛与未来。


其二,“以‘神通’观察,竟然可以信口雌黄,违背经教”。将修行人定空观察境界,误判为身心神通自在力;如观众席上吹口哨,发令有点不专业。将修行人随缘开示,定性为信口雌黄;如在楼道里贴广告,方式有点太随便。将修行人所用方便智慧,结论为违背经教;如《水浒传》中武大郎服毒,手段有点太强制。在《大日经》浅释中,我讲“由于修行人法门不同、根基不同,觉知加持力的形态、功用也不同,同修而不同得,同室而不同觉。如一切菩萨智力,不离佛力加持,才有仗佛威神境界。有人可能认为,这是迷信,不可能存在;或是虚幻假说,如同神话等。但是,对于真修实证的人,只是平常的善境界,非常自然的知见觉。我不能因有人怀疑或诋毁,而不讲真实存在的境界;也不能因有人怀疑或诋毁,而阻碍少数人对宇宙无尽智慧的探究;更不能因有人怀疑或诋毁,而剥夺人类见闻佛法真实义理的权利”。


开店常迎大肚客,华山论剑有群英;古训枪打出头鸟,头雁领行仍不穷。
木秀于林风必摧,老子不敢天下先;观音具足无畏力,河沙妙德在心源。


二零一三年五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十九】

有人问:在网络论坛上有人提出,“生灭法修行,念佛有用吗”? 不知能否解答,为我等除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在此世界中,六道众生皆处于生灭法则中。生灭法则,又称因果法则、无常法则。生灭法则,为六道众生生命现象阶段生、阶段灭,循环往复不息。因果法则,为六道众生以善恶业因、结善恶缘果,又以缘为因,又以因为果。无常法则,为六道众生个体生命现象每时每处都处于变化状态,不能常久住世。故修行人处于生灭法则中,生命在于呼吸之间,前念生、后念灭五蕴片刻不停,三心了于当下而不可得。那么,修行人静坐念佛、禅修密行,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修行人身心虽处于生灭法则,但有自性、法性二种真常。自性为内有,法性为外入。内有,为六道众生皆有自性,自性随蕴识轮转,被无明遮蔽,又结业生习,欲望生烦恼。外入,为自然法与因缘法七大法性,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形成主观意识与客观意识,意识又通过潜意识传导作用于心识,形成净染自性。修行人身心依法持戒,是明了生灭法则中有不生不灭,又明了利用法性外入作用于内有自性;即借假修真,去染纯净。故佛隐真常法性报化身,显化身示现身;即为教化众生,随顺生灭法则,广宣因果法则,明了无常法则;说法三藏十二部,传承八万四千法门。


随顺生灭法则,出世法不坏世法,出世智不坏世智;世法中含出世法一体二用,世智中藏出世智无二同功。在此世界的修行人,身心若离世法则无出世法,若离世智则无出世智;即无为法隐于有为法之中,有为法显于无为法之外;中道藏于两边智之中,显两边智又无中道可言。故一曰,修行人必依生灭法修行,供养礼佛、静坐禅行、念佛诵经等,不但功用十足,而且不可舍离;还应加倍精勤,一日不可懈怠。


广宣因果法则,世与出世法离因无果;即无无果之因,又无无因之果。善恶因缘,如影随形,一刻不得分离;苦乐受报,丝毫不爽,只是来早与来迟。在此世界的修行人,身心受因果律调控着命运,住世与出世必依因果法则;若离因果律的调控,则达诸法无我;否则为六道轮回众生。只有众生畏因惧果,对身所行善恶生起敬畏心,才能止恶向善,由善行向慈悲,由止恶向喜舍,再依次第三乘法成道而出离世间。故二曰,修行人必依生灭法修行,供养礼佛、静坐禅行、念佛诵经等,不但功用十足,而且不可舍离;还应加倍精勤,一日不可懈怠。


明了无常法则,世法相对无常,显常态相而无常住体;即山河更迭,沧桑巨变,人物朝露,新陈代谢。在此世界的修行人,深知得人身难,难于盲龟遇浮孔;更知遇佛闻法难,难于掌中树叶比量十方世界土。故真修实证的人,与人生时间赛跑,与住世命运争夺,借一念清净可乘菩提愿往生净土,入一时定境则观十方法界唯佛至尊;哪有时间与人说长论短,玉宇澄清无埃离是非,还是留给可怜悯者去忙碌吧。故三曰,修行人必依生灭法修行,供养礼佛、静坐禅行、念佛诵经等,不但功用十足,而且不可舍离;还应加倍精勤,一日不可懈怠。


菩萨以法性报化身,游戏世间弘法利生,是依苦乐法修行;缘故是菩萨化身,早已解脱于生灭法则,示现于因果法则,远离于无常法则。菩萨化身依苦乐法修行,是依共愿上报佛恩、下化众生,又依别愿不舍因地修菩萨行。故不是在此世界的修行人可以比较;就是来此世界示现的菩萨行人,身心所证悟境界,也不是在此世界的修行人可以比较;前后二者皆不可同日而语,超出平常人通过感官见闻觉知的思维范畴。示现众生相而无四相心,身似受众生苦而身实受三禅乐,唯以心性知见觉,才觉实相妙法妙一分;如我等不与迦叶尊者同负累嘱传钵,又不与达摩初祖平分论辈传法等。故在此世界的修行人,若言离生灭法修行尚早,须依生灭法又远离生灭法,才能证入依苦乐法修行境界。


生死苦逼尽呻吟,暴烈剧然态万端;贪著私欲难暂舍,因果法则善恶间。
业习相缠绑缚紧,亲友相帮舍俗难;枷锁随身唯自解,佛法义理首楞严。


二零一三年五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6-12 15:00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二十】
有人问:在网络论坛上有人提出,“邪师说法你我都有份,尤其是喜欢‘讲经说法’的人最有份!”?不知能否解答,为我等除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在网络论坛上,这样内容的帖子最好敬而远之,不闻、不见、不理、不传、不论、不议,预防沾染业缘;如人见路中狗屎,须绕行足不可踏,须掩鼻以防熏染。若见闻疑而不惑,则为绕行掩鼻,再请法除疑则为不受熏染。不是身心分别垢染,而是身心清净不受;如佛与魔可同世两存,但不可同心两立。
至于邪师说法谁自认最有份,他人无法解答,谁自己言行造作了什么善恶因缘,他人无法知晓。但对“尤其是喜欢‘讲经说法’的人最有份”,却不能不解答。缘故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杆子打翻了一船人,涉及到从大迦叶尊者至现代与后世无量讲经说法人,都与邪师最有份,或谁不能排除不是邪师。那么,试想一下,除佛一人外,其四众弟子中讲经说法人都是邪师,其邪师所教化大众岂不都是邪人;再由邪师邪人组成的佛教四众,还是佛教四众吗?现代若无人讲经说法,众生菩提善根岂不断除吗?后世若无人讲经说法,佛法义理岂不终止传承吗?面对如此言论,我等对事不对人,只认知义理无害恼其心,可辨明法理而不容毁佛灭教。如此言论,在借邪师之名,说“讲经说法”人的是非,其目的我等不去推论,其发挥的作用,虽说不能撼动佛教住世存在,但对其危害不得不明;佛教四众谁都有责任、有义务站出来护教护法,不能听之任之,高高挂起于佛门之外;尽管我等解答的不圆融,但须表明心迹醒示世人。

在《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中,对邪师有确切定论,不容随意混淆世听;“复次文殊师利。世间多有邪师外道。不知善恶因果。不达轮回报应。一向狂心信邪。倒见尊命神鬼。行鬼教法。诳惑世人。广杀猪羊牛马。禽兽畜生身命。自贪食肉。妄称祭天祭地。祭神祭鬼。求福求寿。保家保身。托鬼为由。干人财食。又有书鬼符牍。传授世人。妄称功力。度人生天。要人财物。活自邪命。若杀命。救得命。王侯常在世。若符牍。能度人。邪师得上天。世上迷人。信此邪见。大家相连。同入地狱。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何以故。求福莫过斋戒布施。求寿莫过不杀放生。求慧莫过广学多闻。求安莫过省禁是非。是故欲求正道。莫信邪师。欲出轮回。莫犯因果。罪福报应。如影随形。邪正道殊。苦乐各异”。

同时,对外道也有确切定论,不容随意创造毁人;“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云何是外道六师。世尊曰。如来灭后。多有波旬入我法中。住我寺院。剃头被褐。称佛弟子。相共檀越。饮食酒肉。食污漫净地。第一外道。复有牵妻带子。住佛伽蓝。偏学瑜珈教相。自称遗法弟子。饮食酒肉。与人修斋。不僧不俗。第二外道。复有邪人。上无师传。下无师证。被鬼迷制。邪悟聪明。不加修功。自言成道。外托佛教。内行邪法。乱惑世人。同入邪路。灭佛知种。第三外道。复有外见。偏学有为。行符咒水。驱鬼遣神。惑乱世人。增长恶见。灭佛正见。第四外道。复有道依休咎。学问吉凶。占卜鉴形。先兆祸福。惑乱世人。灭佛正眼。第五外道。复有妆模作相。空腹高心。未证言证。未悟言悟。一言半句。便为究竟。不食油盐茶果酱醋。执持邪戒。惑乱无智。不用看经念佛。不用作福参禅。不用出家受戒。不用投礼别师。偏指色身。与佛无二。诳惑无智。同入黑暗。断善根苗。灭智慧种。执著痴顽。第六外道。此等六师波旬外道。于后末法。入我法中。坏佛伽蓝。毁佛正法。灭佛教相。佛敕大乘愿力菩萨。随方应现。或为人王帝主。或为宰官长者。具大威德。各作一方。佛之檀越。摧灭邪道。护守正法。无令外魔。得其方便。依佛说者。是佛弟子。随顺邪者。即是波旬。相同毁谤大法。入阿鼻如箭。一失人身无有出期”。

古往今来,悠悠华夏,四众弟子,皆以见闻释经解法,为往昔世大因缘、大善根;又为今后世大福报、大功德。对释经解法人,皆以能亲近供养为荣,能得受教化善导为幸,能续结法缘传承为尚,能获益法体戒体为殊。而今末法,出现如此言论,大众切莫强辩法理,先求自清自醒;再渐明危害,相信佛教四众具择法眼。另外,自有龙天护法与其算计,功过善恶已在铁卷案头。如何处之呢?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修罗大身王参礼,将士息争俯首怜;敬畏人间有大智,低垂玲目闻教音。
狂牛抖角逞霸道,醉象贱踏毁法名;金刚密迹撑天钩,牵缰鼻臼有降伏。
二零一三年五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二十一】
有人问:在网络论坛上有人提出,“如果‘涅槃境界’能用语言描述出来,佛祖为什么不说出来?故,凡是回答涅槃境界的人,都是贡高我慢者”?不知能否解答,为我等除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涅槃境界,是禅行人证悟得,三乘人证有不同涅槃境界。佛在《大般涅槃经》及其他经典中,都有详说。涅槃境界,离言说相,言语道断;但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佛解其义理,教化其四众。

此疑涉及佛祖,故我须依《大般涅槃经》而答,“佛言,善男子,為心不悔故。何故不悔,為受樂故。何故受樂,為遠離故。何故遠離,為安隱故。何故安隱,為禪定故。何故禪定,為實知見故。何故為實知見,為見生死諸過患故。何故為見生死過患,為心不貪著故。何故為心不貪著,為得解脫故。何故為得解脫,為得無上大涅槃故。何故為得大般涅槃,為得常樂我淨法故。何故為得常樂我淨,為得不生不滅故。何故為得不生不滅,為見佛性故。是故菩薩性自能持究竟淨戒。善男子,持戒比丘雖不發願求不悔心,不悔之心自然而得。何以故,法性爾故。雖不求樂遠離安隱真實知見,見生死過心不貪著。解脫涅槃常樂我淨不生不滅,見於佛性而自然得。何以故,法性爾故”。

从佛法义理中,我等应知“凡是回答涅槃境界的人”,不但不“都是贡高我慢者”;而且是有禅行证悟的人。此疑回答似乎可以结束,其实则不然;惑意不仅于此,绝不是说句谁“贡高我慢者”那么简单,含藏深意重于言表;其一,是涅槃境界唯佛祖证悟得,禅行人则不能证悟得;若不能解其疑意,势必阻断初行人的禅行路,不能解脱生死,不见自心佛性等,将佛法义理停留在语言文字相上,任由世人争来辩去,再以人间思想替换教义,使其改良适应世俗世论需要而生存,将佛法体权留其躯壳,掩其佛性常乐我净法实相。其二,是涅槃境界不能解其义理,教化四众;若禅行证悟的人皆作哑羊,则不能显示法理人人可修可行,必将佛教法藏束之高阁,成为世人观赏而不可及之体,久而久之势必失去信众,促其从末法走向灭亡。对惑意之人,不加评判测度,只对其作用见思明辨,达到四众明教义、知法理则可。

在选择真理与谬误中,我等只能付出身心、命运、财富,追求正大、捍卫正义、维护正理,从中心得安稳、身得力量、愿得满足;而不能侵吞公正、占有真理、毁灭良知。

绿树成荫显美景,山河壮丽载英雄;谁堪毁林木炭灰,何忍水涸破碎峰。
阳光雨露法自然,大道无我从简宽;乖诤无义徒落罪,早有先例史册前。
二零一三年六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二十二】
有人问,为什么有很多僧人,不接受攀缘供养,从而主动离去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在修行人中,不分出家在家,皆有不接受攀缘供养,从而主动离去事项,只是在佛家公案中记述僧人较多而已。至于具体什么人,什么因缘如此,不去揣度推论,各依意愿而行。但从事项发展轨迹中,不难发现有因缘可寻,主要是遇十种状况之一时,即应主动离去。十种状况,为于周围人中,有毁法、犯戒、破僧、邪见、外道、贪欲、放逸、乖诤、失德、不善。
于周围人中,有十种状况之一时,其财供养为心有染,有染供养为攀缘。若真正依法持戒禅行人,接受攀缘供养,为污法缘、染净缘、结俗缘、落业缘。若禅行人,即生无功德力了去攀缘供养人的业缘时,或攀缘供养人命终后堕入三恶道时,其财供养如何消化,其缘业牵如何了断,恐怕那时自己做不了主啦,只能随顺法则而去承担。那么,自己能做主时,只有关头一刻,主动离去;“冻死不求缘,饿死不攀缘”。其中义理,可详参《维摩诘所说经》中有关禅机。

据我所知,于在家修行人中,如此事项也不乏其例;如一对夫妻拜会一位居士,于闻法受教感谢之余,奉送财物供养;当这位居士推之不掉的状况下,观之这对夫妻虽有因缘信佛,却无根基修行,还有外道邪习,三恶道业无法了去,便借故由他人代劳慰问,奉还其财物折合供养额本息,自己做主谢债减荷,不受业染熏习。还有一位女士,曾受一位居士依法救化,如法驱离符体之秽,为表示谢意奉送财物供养;当这位居士推之不掉的状况下,便另借他故奉还其财物折合供养额本息;他人不解,问其缘故?这位居士说,“自己做主了业缘,免去后世鼻被牵;世人皆知金钱好,枷锁囚身受此联。虽有了义语一句,可消日供万两金;仍须安贫守其道,防心底线避虚耗”。

即使是菩萨行人,愿力殊胜,利乐有情不舍一众生;可不执著一众生,也不为一众生。供养不着相,亲近莫攀缘;平常心是道,如法结善缘。一钱众生血,财物身命关;净业我慎独,福田种佛前。再讲一真实事例,有一在家人于我这里供养一僧人后,夫妻由此吵架,妻子指责丈夫借钱供僧,家里日子怎么过?共同来此后,我告诉他们夫妻俩,那位僧人未接受供养,走时钱还放在原处,请收回吧!其实,暗中有人垫付,只是不让他人知晓所行而已。

一生煮粥怕鼠粪,米有偷放分不清;任凭天下千般理,当事责任第一人。
清浊混淆众人口,防患未然避乖诤;毁名辱人虽事小,染法污佛业不轻。
二零一三年六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二十三】
有人问,在网络论坛上有人提出,即“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山中。共摩訶比丘僧二萬二千人俱。其名曰慧命阿若憍陳如。慧命摩訶謨伽略。慧命舍利子。慧命摩訶迦葉。慧命羅睺羅。慧命婆俱羅。慧命跋陀斯那。慧命賢德。慧命歡喜德。慧命網指。慧命須浮帝。慧命難陀斯那。如是等二萬二千人俱。共菩提薩埵摩訶薩埵六萬二千人俱。”请问法师,当年的王舍卫城能支撑这么多比丘的后勤补给吗?不要说两千多年前的印度小城,就是现代大都市,要组织一次这么多人参加的法会,都白吃白喝的,请问容易吗?何况当年印度的王舍卫城,说是一个城,可不比咱北京城,那不过是个较大的镇子而以,并且当年印度生产力水平与今天能比吗?今天要做这样的事情都是非常困难的,何况当年落后的印度。还口称正法!你去看看相应部经典里面是否动辄会调动这么多人搞什么法会,自己用脑壳想想就明白这都是后世那些无知者的吹嘘,所以此经的内容根本都不必看下去,光看前面这谱摆的就不是个正经路数。 不知能否为我等解答除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此疑所涉为《僧伽吒经》开头部分原文,是由我释解义理引发,也是向我请法,理应答疑解惑,同增福慧二德。但其所疑,是通过事项否定,再否定大乘法存在的真实性;是用现代人生活理念、方式、习俗,以推理设定事项,否定历史某时期特定僧团道场的形式、规模、能量,再否定佛教正法住世的合理性;如世俗相貌取人,不问来历,不辨真伪,见面乾坤,“瞧你长的那样,一看就不是好东西”;或“瞧你这身穿戴,好也好不到哪去”。那么,佛教历史果真“都是后世那些无知者的吹嘘”吗?佛法义理果真如“此经的内容根本都不必看下去,光看前面这谱摆的就不是个正经路数”吗?

我等后学,不能以人判教、以相定法、以今断古;也不应以现代化的观点,去证明史实存在的不可能;以学术化的理念,去推论典记经文的不真实;以模式化的概框,去锁套衡量事项的不发生。即人用感官见闻觉知世间一切事物,皆有可能;但因时间的不逆转,又有个体与群体的不同,还有局部与全局的差别等,古今事项发展有规律可循但不可错位,地域文化局限与全部有关联但不可替代,佛教信众活动有特殊方式但不可僭越。怎样才能答疑解惑呢?依经判教,主要应依《大般涅槃经》遗教为准绳;依经定法,主要应依《大佛顶首楞严经》法理为依据;依经断古,主要应依《大日经》通义为定盘等。若离经判教、定法、断古,则失去准绳、依据、定盘,既为佛教信众所不能容受,又为因果巨大无人承担得了,还为正法音声广大共鸣术术不可阻拦。具体一点讲:

其一,僧众数量二万二千人,为法会实际参加人数;菩萨大众六万二千人,还有龙天数量等,在道场中只具其化形,占据虚空空间,不碍世人行作,不食人间烟火,不须世俗生活接待,不可以数量巨大而生误判,再由误判而发妄议种种。至于菩萨与龙天大众等,是否真实存在,早已超出平常人用感官见闻觉知世间一切事物的范畴,用有为法更不能测定其究竟,只有修行证悟的人才能实知实见实觉,心观一真实一切真实。

其二,二万二千人僧众,来自各国各地;但生活方式简单,随遇而安,日中一食,夜宿山林;除人间供养外,还有天人供养,人不见其所食,唯所食者自足,于后可三日一食,也可七日一食;除此供养外,还有佛与菩萨悲力化现食物等,不一而述。若人用感官见闻觉知世间一切事物不足为奇,若离开感官知见觉世与出世妙一分才为奇。

其三,两千多年前的古印度,国王赞叹佛教,宫殿皆可斋僧,再以全国财力拥护道场;还有全民信佛,家家出资,人人出力,别说供养二万二千人僧众不成问题,就是几日内供养几十万人也完全做得到。民心民力,不可用小城与现代大都市比拟,什么人间奇迹皆可创造。

再有,佛教弟子记述佛经时,众僧聚集,如语真实;后世弟子,遵教守制,不改一字,保持原义。我宁可相信,有一蚊以口吸干大海水,也不相信佛经义理有欺;我宁可相信,天有把柄、地有抓环,也不疑惑佛教大乘法藏真实;我宁可相信,虚空可用尺量、绳索系住狂风,也不认为佛法一偈一句虚幻。

天高空高心已超,三界法外任逍遥;第一义谛人不觉,戴着蒙眼走磨道。
世智聪明自为是,众生颠倒业习娇;无明遮蔽菩提性,断灭善根无芽苗。
二零一三年六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6-18 12:43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二十四】
有人问,在家修行可以证悟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依《大佛顶首楞严经》法理,证悟世与出世间智慧,不分出家与在家修行,皆可正戒不招群邪,正定胜境不作圣解,依三乘法破我执法执,中道菩提入六十品级菩萨行,直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在修行证悟智慧过程中,身心精进大禅行须善知识指导功用,净行离染自破五十种五蕴魔事,逐一去除见思二惑扰动,以根尘识入因缘解脱于五浊恶世法障碍,自我生死搏杀时时不可懈怠,自见胜境美妙处处不可留心;“难!难!难!十担芝麻树上摊”;“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在现实生活中,在家修行证悟智慧,其难度远可超乎想象,故世人有疑也在常理之中;可是超乎想象还可有,常理之中还有特殊例外,不可一概而论,也不可否定一切。


在一次参访中,我见闻一件奇事。有几位在家人与一位老僧,在一起辨明法理;其中一位在家人说,“都说出家人有道,在家人无道;那我问你们,僧人整天吃的什么饭,拉的什么屎,拉屎干什么,是不是吃人饭,也不拉人屎呢”?这位老僧笑着说,“问这类事干什么呀”! 另一位在家人说,“你是不是找茬吵架呀!还不把出家人都吓跑了”!周围的人,也默默无语,不能解其意。这时,又有一位在家人说,“这是修行人的禅机,渗透出证悟智慧,不可俗见世解。若让我回答,寺庙僧人整天吃的十方供养诸佛食,拉的证悟智慧法方便,念佛诵经加持化众生,还增益植物利乐有情;若能如此认知,是吃人饭不拉人屎;若还是吃人饭拉人屎,那就是没有消化十方供养食,弄不好还要披毛戴角还”。众人无不称赞,居士不可小视,下下人有上上智,不可以相取人。


修行人的证悟境界不同,当面对同一禅机法理时,所表示智慧知见也不同。证悟境界中还有出家与在家相吗?当然没有!智慧知见中还有出家与在家差别吗?当然也没有!证悟境界,只能是谁修谁得,不修不得。智慧知见,只能是谁行谁证,不行不证。二者一体妙用,皆不可相得相证,只能身行入心妙圆。故在家修行人,切勿妄自菲薄,着相自轻身心,错过禅行因缘,只种善根理入,空过世间一场。


出家在家依因缘,具足善根证悟禅;理入是佛空欢喜,行入中道真证得。
常与佛住维摩诘,化来法座罗汉叹;千劫多闻仍数沙,不如一日无漏学。


二零一三年六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6-26 13:45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二十五】
有人问,您随缘答疑解惑,却有人说“错把问题当了答案”,是这样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于随缘问答中,有对我疑惑的内容,本人态度一是不回避、不沉默,坦然应对,智慧方便,穷尽究竟,理达了义;二是答疑解惑不自辩理、不求己白、不伸我屈、不为人过,明了教义法理,由见闻者自主认知;三是直心交流知见,不为答而答,不为解而解,有发菩提心者欲从中观察慧德而受教;四是大我无私可虑,不怕丢面子,不畏掉架子,凡指责过失者皆良师善友,顶礼谢恩助缘功德。

在《大般涅槃经》中,有诸外道诋毁攻击佛,并联合起来至国王处控辩;佛依法理伏之,有诸外道自忏悔过皈依法义。古往今来,一些高僧大德因弘扬正法,而受诋毁攻击者屡见不鲜;诸高僧大德为保四众和合,多依佛法默然,不辩不应;再以慧德忍之,不闻不理;使之口唾吐天,自消自灭而离乖诤。而今末法时代,社会发展状况改变,网络平台全球关注,信息传播人类共享,不再是封闭式的诋毁自消无害他人,也不再是简单化攻击自灭无损大众;而且有的良师善友,将事项推向绝处,不应视为默认,随缘问答又“错把问题当了答案”,大有裤裆抹黄泥不是屎也是屎之势;还不如将所表教义展现于平台,在关注中止恶扬善;将所示法理开入传播,在共享中避害趋利;同时,也将各自德行曝光于大众面前,是人是鬼立剥伪装显出原形,仍然不碍于四众和合。

前一段时间,有几人在网络上见闻我释经解法,进行诋毁攻击后,主动通过网络向我求忏悔。我对他们讲,你我素不相识,无个人恩怨相结;只因释经解法知见不同,各依因缘证悟有别,其根源是由佛法义理引发;那么,向我求什么忏悔呢?我无法接受忏悔,也承受不起忏悔。你我若求忏悔,应在佛前忏自己,再于众前露业悔醒他人。否则,虽忏无益,悔亦无功;如有二人形似姐妹,清晨一步一叩向山顶寺庙拜去,围观的人很多,议论纷纷不绝于耳;有的说,“年纪轻轻遭了什么大难了”;也有的说,“是不是中了什么人的邪呀”;这时,有人上前合十,口称:“阿弥陀佛!请问你们姐妹二人是发了什么愿心,如此拜山?”其中一人答道,“我们在修忏悔”;这人接着问,“在修什么忏悔?”一人继续答道,“一切罪过皆忏悔!”再问, 却不再具体露业回答, 众人在议论中继续疑惑,没有起到悔醒他人功用。

再有,凡指责过失者,是对我的真慈悲。若在释经解法中,有谬说邪解处,自己尚未觉察,有良师善友匡正,及时忏悔更正,使其所负因果降至最小,报在当世,以免后世重报,故我顶礼谢恩助缘功德。还有,凡对我诋毁攻击者,皆以逆缘助我成就道业,是此世界难遇难求喜舍法;如考场中主考官与监考官,若考场中没有了这二位,还是考场吗?没经历考场考取成绩,就是没有通过验收的水平,没有被他人承认的资格,不能跃上新的高度起点等,我尊重道场中主考官与监考官,故我顶礼谢恩助缘功德。这绝不是世俗的虚言假套,而是发自深心境界的真实写照,助缘功德万世求之难得,有求恐生贪念染法;如世俗有压力才有动力,与高手对决方显英雄本色。只是如此良师善友,仅停留在口号式的指责过失,或用戴帽子式的诋毁攻击不明其的,就是不举人赃俱获的证据,不摆捉奸捉双的事实,难免让人大失所望;如一警察对一伙歹徒说,“是因犯罪才有了警察行当,又是因犯罪才有了工资奖金,还是因犯罪才有了功勋奖章;但警察不欢迎歹徒,也不希望犯罪”。

损毁反增益,破坏反助力;弄巧反成拙,声东反击西。
增益正身心,助力正戒行;成拙正倒忙,击西正帮功。
二零一三年六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二十六】
有人问,“现代人文化高了,素质低了”,依佛法义理如何认知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所问之题,由于地域不同而有差异,也由于认知标准不同而有失衡。在不同地域里,可能是现代人文化高了,素质也高了,文化与素质成正比例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但在不同地域里,可能是“现代人文化高了,素质低了”,时代价值观发生了扭曲,金钱至上,道德滑坡。还有,由于社会背景不同,认知事物标准也不统一,如此议论也多以民众层面口头表达,以街头巷议的形式存在,以日常接触事物为兴奋点,以身心感受体会而发泄与期盼等。还有,所问之题涉义广泛,需要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宗教家、佛学家的共同智慧,综合面对现实,化解大众心理,促进素质与文化共同提高。佛教四众,既是社会成员一分子,又是道德文明的倡导者与践行者,当然不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理应为人类道德文明精勤奉献。如何行作呢?个人认为,广宣教义,自我节欲;敬畏因果,淡化功利;与人为善,修养身心;顺应自然,和合因缘。当然还有其他,这里仅为抛砖。

广宣教义,自我节欲;佛教博大精深,义理广泛无际。在广宣教义中,须将佛法义理转化为佛教文化,以义理为内含,以文化为载体,以大众为依托,以需求为动力,以方便为恒顺,以慈悲为初始,以道德为定位,以文明为方向,以乐见为目标,以信受为根本。佛教四众应人人自承责任、自担义务,从自身为人处世做起,自身表现学佛人的风格,此地无声胜有声,就是广宣教义。人的欲望犹如深壑,永远无法满足,只能自我身心节制,如法勤行劳作获得衣食,禁用一切非法谋求私利。有人问我,人生有什么欲望?我告诉他说,我来时光着身子,走时穿着衣服,足啦!人生过程中,衣食住行,赶上什么条件都是捡来的,得而不贪,失而不怨,安稳快乐过好每一天。看一看周围总跟自己较劲的人,有人有钱有人有势,最后身体垮了、后院起火了等,生活得幸福吗?虽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方方面面有牵制,还须德行当先,莫亏欠了良心,留下业债篇篇。

敬畏因果,淡化功利;敬畏之心不可不生,起因落果如影随形;道德滑坡皆为功利,人心淡化依教奉行。因果的轮子,在功利驱使下,无时无处不在转动,无有敬畏的争夺者,一会是获益者,一会又成受害人,在得失荣辱中互为高下,难以幸免;只有人心淡化者,以敬畏之心面对一切、处理一切,尽以善念善言善行为因,畏惧贪嗔痴慢疑恶行之果,才能避免人生迭荡起伏的精神困惑,才会避免极端强暴产生的心理反差。在淡化功利中,安稳人生,觉悟人生。众人交谈时,从幼师、医生的红包到商品流通各环节的回扣,再从假学历、假证书到形象工程、豆腐渣项目,还从买官卖官到行使公权力的等价交换,乃至从僧人职业化到寺庙商业化等,见不到敬畏之心的影子,尽是功利相互利用的勾当;面对如此,有人问我如何对待。我告诉他说,滚滚红尘迷魂阵,世法如此谁之过;清者自清莫糊涂,浊者自浊不明白。他人功利他因果,自淡自化守道德;我行我素禅乐食,心灯传灯种不灭。至于苦乐因果,当须各自尝受,只是来早与来迟;如同罪犯入狱,想去不想去,由法不由人,更新改造故;又如患者住医院,花钱遭罪,不愿去也得去,由命不由身,治病救人故。

与人为善,修养身心;首先心存善念,身行善事;然后再提高身心修养境界,提高道德水准;再有善待一切人,善待一切众生,善待一切环境;最后相互促进,言行一致,诚实做人,诚信大众。其实,这只是道德文明的一种理念,个人身心修养的一种节操;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自觉的行持这一理念,自愿的恪守这一节操呢?又有没有营造出行持这一理念,恪守这一节操所需的各种氛围呢?还有民族传统美德是继承发展下去,还是丢失中断呢?再有处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信仰与利益交流能否截然分开呢?如此种种,都与人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既相关在当下,又相关在未来;即相关在个体,又相关在民族。在各种媒体中常有报道,从插足骗婚到卖淫嫖娼,又从拐卖妇女儿童到倒买倒卖人体器官,再从公权暗用到贪官成批落马,还从犯罪年龄、数量到绑票诈骗、跨国作案等,事事触目惊心,件件惨不忍睹,完全与道德文明相悖。面对如此,有人问我如何认知。我告诉他说,这些事项皆是业习因缘,一件也不归我管,我一件也管不了;只管好自己的心,不起恶念;只管好自己的口,不说恶语;只管好自己的身,不作恶行;一切事项皆有起处,自有落点,天不藏奸,法不留情。

顺应自然,和合因缘;顺应不强取,自然依秩序;和合家国兴,因缘是心关。顺应须智慧,自然有道德;和合暖人心,因缘理当先。强取为造次,秩序维持难;国兴即福祉,心关法度限。从历史以来,佛教不干世事,佛法不与世争;但国家兴盛则佛教昌明,世间和平则佛法远播。故四众爱国爱教是尽其本分,维护国泰民安是尽其义务;茅蓬寺庙是国土,云游四方为国人;他方地域也有国,人类本应一家亲。肤色不同心相通,善恶事物分得清;佛教至今有不闻,佛法传播任在肩。可是在当下,人类面临危机此起彼伏,从动物种群灭绝到自然生存环境污染,从饮水、食物、药品安全到生产贩运毒品,从恐怖事件到战火不断,从自然灾害频发到人为祸端等,都与人类自身的欲望、贪婪、私念密不可分,不知有多少有识之士发出了“谁来拯救人类”的叹言!面对如此,有人问我个人知见。我告诉他说,佛教有良方,经有金光明,人感天地恩,天地益人间。人天不互损,节欲莫贪婪,正法治世道,德行宜友善。相信有那一天,佛教教义将被其他宗教逐渐认同,佛法法理将被不同民族逐渐信受;佛教教义不排斥其他宗教教义,相互融合又保持宗教教义原貌;佛法法理不否定民族信仰理念,相互贯通又维护民族信仰理念不变;只增益其他宗教信众大义,只彰显各民族不同信仰大理,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共同造福世界人民。

随缘问答,即兴而发,学人论道,言浅义深。
若有不妥,匡正教诲,为善无心,引玉抛砖。
多元文化,各张义理,一管之见,难表其全。
佛教昌盛,文明世间,增益大众,赛过康乾。

二零一三年六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二十七】
有人问,修行人与平常人有病一样痛苦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修行人与平常人有病的苦受,有三同三不同;三同,为发病起因、治疗过程、康复状况相同。三不同,为发病起因的认知、治疗过程的境界、康复状况的功用不同。

发病起因相同,为所依相对生灭法则相同。治疗过程相同,为身体病理药理感受相同。康复状况相同,为以科学技术评判标准相同。三同,是修行人与平常人的共法,共法法理运转变化规律相同,人人主观意识无法改变客观规律存在;即生老病死,自然法则,诸法平等,各依因缘;苦乐个受,轻重存异,缓急有别,寿有短长。

发病起因的认知不同,为往昔造作善恶所生业习不同,故有身体健康状况不同,病症表现不同,愿力承受不同。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三世因果法义,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在《金光明经》中,有众生共业个业法义,共业同受三灾八难不分年龄,个业承担有横死、恶疾、瘟疫、饥荒、战乱等,生死有命,富贵天成。在《维摩诘经》中,有众生之病即我病的法义,若有发菩提心者,业习所生苦果我皆代受,愿其往生极乐世界。特别是修行人愿力承受功德不可思议,是行菩萨道的具体体现,于冥冥之中,定空化入不同众生法界,代受有缘人三恶道苦果,有时预知身体生病,亦无怨无悔,也不让受益者知而感恩。

治疗过程的境界不同,为身体三禅乐,心法喜充满,知痛乐中过,有苦喜甘甜。租房暂住客,舒适理当然,清扫室明净,主人笑自在。在知痛中禅乐不失,禅乐中立知痛定;如亿万富翁丢失千八百元如同打小费,小小意思啦!在有苦中喜悦不散,甘甜生起,喜悦中说苦之名,甘甜中闻苦虚幻;如天空飘浮几片云朵,云上见云艳阳天。还在苦名中了去无量业,善福重来于清净身心,更加明了身相无常,勤行道业不舍当下一念间。还在苦幻中满足无量愿,功德增益于无相彼岸,更加明了自性真常,识知见觉唯佛具足圆满。租房付店钱,吃穿不赊欠;客居知冷暖,感恩在人间。舒适不杂乱,幽雅点缀显;花木去枯枝,不碍艳自然。清扫除尘垢,欣赏轻音传;插曲增浪漫,明净得悠闲。主人性自我,无明是陪伴;治疗矫邪正,定空自在观。

康复状况的功用不同;一为声闻四果中几番生死往来,于人道中有超越,须付出以身命财为代价的境界转化。超越的前提条件,是自我坚固禅行道心不退,所发菩提愿心不退;还须在善知识引导下,弘法利生,自利利他;可使近似生死边缘的病症转化为康复,在心理上知生死而不畏生死,知身痛苦而心无苦受,证得即生成就,往生极乐世界。二为缘觉四相中,于人道中境界转化,以身心定空超越时空,进入涅槃境界。还有,若值遇佛住世,发菩提心,在因缘上知生死而念死,知身痛苦时而心喜乐受,于十念间可求得往生极乐世界。三为佛化身示现身,于人道中示疾,说众生诸苦法,又教化众生三乘离苦法,又示现入般涅槃境界;还有,诸菩萨往来世间,于人道中以身苦相,而身心皆无苦受境界,演绎众生苦法与离苦法。

在修行人的三不同中,平常人无法接受,仅是在祈盼幸福中受到了病苦的伤痛,在追逐快乐中见到了忧悲的无常,在愿求满足中尝到了苦果的汁浆。如此三不同境界,对处于初始或未证声闻一果的修行人,为不可思议,而又依修行次第真实存在。这些真修实证的人,具实以身心承载佛法,念不退,行不退,道不退。如此三不同境界,绝不是停留在语言文字意理上,而具体体现于修行人身心感受实义上,故行入证悟的修行人,才能明教义、知法理,了见诸法实相。修行人不求无病,也无怨无悔的承受病苦,使之看破人生无常,觉知身有诸苦相逼,体悟佛法妙理真实,快速放下我法执著,证得金刚不坏之躯。

高僧传中皆高僧,高僧之中多神通;只见神通尽弘道,不见神通毁道行。
今日境界成神通,诋毁次第证悟行;少见高僧出世智,多闻人间义理声。
二零一三年六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二十八】
有人问,如此求皈依如法吗?即“有一老比丘尼,因冠心病住在一家诊所病房,夜晚二十三时后,于病塌上朦胧之际,只见房门大开,室灯明亮,有一中年男子,手握一把尖刀,来到近前跪倒在地,将刀架于自颈部,大声说:‘师傅,我想皈依佛门可以吗’?老比丘尼于惊骇中回答说:‘可以!但今晚身体不适,又已休息,有些不方便;而且你好像喝酒啦,等明天吧’!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手起刀落,男子刺向自身手臂,鲜血喷洒遍地;并大声说:‘我是好人,也有诚心皈依佛门’!老比丘尼大声喊,‘快来人呀’!这时,值班医生与护士一起,将中年男子领到诊室处理伤口。老比丘尼也立即离开了这家诊所,于第二天付清医疗费,暂回原寺庙;几日后,又转他处治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如此求皈依者不如法、不如戒、事项不圆融,无论有什么缘由,皆是善心结恶果;应立即于佛前与老比丘尼所住寺庙大众前,公开忏悔;否则,业报不可思议。

不如法;一是佛法传承应依因缘,以和敬法求得皈依;而非冒然行事,自残相逼。二是皈依师应观察根基,知其愿求,随缘开示,依轨而行;而非随便结缘,背离法理。三是佛事、法事、僧事道场庄严,仪轨祥和;而非人之俗事,世理相论。古虽有二祖断臂求法,但有前因才有后果;即“天降红雪”之说,为其至心忏悔,方可成为载法之器。而今日所求皈依者,与其相比不是一回事,存在着本质差异;既有大众不可接受之行,又有惊吓僧尼之过等。

不如戒;一是时间不适宜,夜闯僧尼单人住所,使其形像失去威仪,又易遭他人非议,与比丘尼戒不合。二是地点不适宜,病房非禅房,医室非净室,在诸庄严俱不具,又在僧尼无法从卧塌而起的特殊状况下,如此求皈依,与比丘尼律仪不合。三是方式不适宜,互不相识,如此相逢,愿求虽善,后果难料,易使僧尼加重病情,或惊扰清净心,由此若一念嗔起,与菩萨戒不合。在家人未皈依三宝前,虽无戒律约束,但使僧尼处于与戒不合的境地;如同世俗好心办坏事,帮人倒忙成害人。

事项不圆融;一是行为不符常理,本应善求如善法,即随顺世俗常理,又符合佛门礼仪。二是心理不符常态,本来不如此也可如此,不须多此一举,自然顺理成章。三是言辞不符常规,用诚心皈依佛门来证明我是好人,诚心过于情绪化,证明过于简单化。佛家事项如金刚,圆融无碍如戒法;佛虽慈悲有不怪,护法生嗔定不容。人随常理水顺势,心符常态草随风;语遵规则守章法,诸多事项自圆融。佛事非俗事处之,法事非人情应对;僧事非世理认知,智者应分清辨明。偶然现象不为奇,见闻解义是警示;如法认知不放大,无心之过也是失。

还望这位求皈依者,如法忏悔后,再如法求得皈依,做一位合格的居士,共同为佛教正法中兴精勤善行。
二零一三年六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7-16 15:35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二十九】
有人问,学佛人求见明师有用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在学佛人中,有普通信众与修行人之分。明师为善知识与大善知识,是超凡入圣的引路人。如此请法,不知有何缘故?

请法者回答说,“在一家医院病房中,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妪,瘫痪在床大声呻吟。这时,有一位六十岁左右的男人说,‘我这老丈母娘(岳母)有病还不消停,想当年可能折腾了,在儿子家住好好的,非要信佛;不管她儿子(我小舅子)卖鱼怎么忙,领起儿媳就上庙烧香拜佛去;我小舅子对我说,有一次去庙上求做法事,娘俩放下买卖就走,在庙上赔和尚睡了三天觉(在寺庙住三宿),回来后夫妻大吵一架,时间不长离婚了;离婚后一个女儿又患重病,花光了家中积蓄,还借亲友二十几万元;我这老丈母娘也被赶了出来,由女儿养老’。这位男人的妻子接过丈夫的话说,‘我也信佛念佛,一句佛号;由于他定的规矩,在家中不能烧香拜佛,也不能上庙或接触信佛人;否则就离婚!多年来也习惯了,见什么明师也得自己修,也得过自己的日子’。面对信佛人种种境遇,故而有此一问。”

老妪、儿媳、女儿三位信佛人,都是未见闻善知识开示,不知如法处理好家庭生活与信佛修行的关系,才感召如此因缘,结果有信无修,还导致家庭关系破裂,对身边亲人造成身心伤害,也对周围人造成不良影响。不仅如此,还导致一些不明佛教义理的人,于有意无意之间,造下了严重口业,为后世果报种下了恶因。于以前的问答中,讲过《在家人修行如何面对亲友》,故对如何处理好家庭生活与信佛修行的关系不讲,只对所问而作答。

佛教四众,不论出家在家,依善知识传法授戒修行,见闻善知识开示,都非常重要,乃至不可或缺。当然,处于不同阶段的信佛人,求见善知识的愿心不同,其功用也不同;若是愚夫愚妇,见同不见,闻同未闻,无法领受法义,无法接受法理,无法感受法光明,无法应受加持力。善知识以不同身相住于世间,又多隐修于平凡人中,不声不响不露脸,无作无相无名闻,平常人很难辨认相知,只能随因缘相遇。

第一,普通信众见闻善知识开示,可加深对佛教义理的理解,增强自身敬畏心,容易理顺家庭、工作与信佛的关系,于信仰中开启智慧、种下善根、广行十善,为自己积福,为家庭增福,为社会造福。

第二,处于初始阶段的修行人,须依善知识传法授戒,开启法门及得法体,加被戒衣及得戒体;并释疑解惑排除身心障碍,培植福德慧德利益禅行。

第三,处于行至中途的修行人,须依善知识指导功用,破除身心智障法障,放下我法名相执著,勇猛发起菩提愿心,明了出世第一义谛,坚固不退行菩萨道。

第四,具有修行证悟智慧,即生成就道业的修行人,须依善知识印证菩提,确立身心清净梵行,舍小向大自利利他,六度万行慈悲喜舍,开权显实弘法济生;还须接受真善知识的逆助缘,打杀骂辱为题目,诋毁攻击是考验,在不同次第中升华境界。

私欲使人颠倒,烦恼绑架愚痴;无明囚禁性识,因果惩罚身心。
修行弃舍业习,依法入门次第;持戒圆满福德,不离善友功绩。
二零一三年六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7-16 15:35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三十】
有人问,如何理解恒顺众生与如语者、实语者的关系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恒顺众生,为普贤行愿之一,是菩萨愿力持之以恒、悲心不变,以平等心、大悲心随顺众生因缘,随顺中以法转化,平等饶益众生成就供养如来功德。缘故是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诸佛,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诸佛欢喜。因诸佛以大悲心而为体,故于众生而起大悲,于大悲生菩提心,于菩提心成等正觉;如旷野砂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佛道,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如语者、实语者,为诸法如义,义理相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真语者,为依真相存在而方便说法。实语者,为表实义不虚而方便说法。如语者,为示法理真实而方便说法。不诳语者,为不以假义欺瞒而方便说法。不异语者,为一语无二真谛而方便说法。缘故是如来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于无所住而生其心。

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字意上看似矛盾,在实际生活中也似矛盾。若从实义上认知,二者所表法理一致;在随顺因缘中,以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法转化众生,才能平等饶益众生。若在实际生活中,应以方便智慧法化众生,随顺因缘而不随便言行,慈悲众生而不感情用事,有义时平等交流,有理时观机善巧,有据时点到为止,有节时保持礼仪;否则,轻慢引人反感,不智弄巧成拙,过度易伤自尊,失礼前功尽弃,有时还会帮倒忙,使其善心走向反面;如一位婆婆与儿媳,为如何教育孙女,发生争吵,导致互骂,当婆婆打儿媳时,躲闪不及儿媳推婆婆一把,结果婆婆倒地抽搐,送进了医院抢救。儿媳一气之下,带着女儿回了娘家。当婆婆苏醒后,血压居高不下,心脏跳动过速,便在医院住了下来;其间,婆婆的丈夫、女儿、亲友等,于探望病情过程中,纷纷指责儿媳不孝;并将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叫回,共同逼迫儿子与其离婚。儿媳欲探望婆婆病情,一并认错被拒绝。连续几日,尽是如此,连同病房的患友也同情婆婆的遭遇,各自发表意见,支持其儿子离婚。婆婆当众对儿子说,“你若不同她离婚,我就喝农药,或者去上吊,非死给你看”。儿子要与妻子离婚心有不忍,不离婚妈妈不依不饶,眼看着美好姻缘被拆散,一个幸福家庭要离析。这时,一位同病房的患友对其儿子说,“你妈现在火头上,亲友都在气头上,你又常年不在家,发生这种事情,应主动将全部责任承担下来,一方面向母亲及亲友认错,媳妇没能教导好,使其消火解气;另一方面劝导妻子,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否则,离婚后再娶一位,能保证婆媳不争吵吗?若舌头碰到牙,你妈就寻死觅活,还应怎么办呢?”听后照做,逐渐消了母亲和亲友的火气,直至婆婆病愈出院,再没提及儿子与儿媳离婚之事。

其实,在实际生活中,能说一句真言实话、直言心语,不但需要智慧,还需要勇气、正义、担当、责任,有时存在很高的风险,须付很大的代价;特别是对不相干的人,或有利益与矛盾相争的人等,能给予无畏施,或证明其清白等,非常难能可贵。能听得进、听得懂一句真言实话、直言心语者,分得清、辨得明一句真言实话、直言心语曲直者,不但需要智慧,还需要胸襟、气度、雅量、见识等;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听惯了阿谀奉承,能接受反面意见的人,也非常难能可贵。故行菩萨道恒顺众生难,如语者、实语者更难;对初行人应善语、呵责、善语,小草经不住大雨;对修行渐有成就者应呵责、善语、呵责,古有严师出高徒。

恒顺众生随因缘,如语真实法当然;方便智慧含悲心,善巧义理佛化转。
菩萨愿力持之久,义理相合不欺瞒;智者惠施饥得食,话赠知人辟蹊径。
二零一三年六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7-16 15:36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三十一】

有人在网络论坛上请法说,“您在释解《妙法莲华经》中讲,读诵《普门品》与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功德相等,不知从法理上如何认知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读诵《妙法莲华经普门品》,为诵经功德。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为入修行法门,法门是菩萨名号功德。若从名相上理解,应是二种功德。若从义理上认知,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为知其然;《普门品》中,显示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二应身,有求必应,救度众生三灾八难之苦等,为知其所以然;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承,功德相等。故《妙法莲华经》中云,“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佛不仅在《妙法莲华经》中,赞叹观世音菩萨功德,还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云,“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还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云,“世尊,我複以此聞薰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

在佛教公案中,有很多读诵《普门品》的人,于危难之时,得观世音菩萨冥中护佑的记述,不需我讲。我只讲一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功德的实例;有一企业基层老板,每当年终述职、竞聘演讲,或大型会议汇报、交流,面对上级领导、同级同事、职工代表等数百人时,心中不免有些紧张;这时,心里称念几声“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后,不但这种紧张感立即消失,而且思路清晰,讲话圆融,发挥尽意,身心无倦。从此不论是坐车、乘船、坐飞机,还是公出、旅游、度假等,心里总在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几次有惊无险,或化险为夷。当然,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灵感事例,有求子得子、家宅平安、病愈康健的等,无须赘述。


其实,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功德不仅如此,还可善生人天受诸妙乐,乃至诸苦解脱往生极乐世界。
二零一三年六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三十二】
有一比丘尼,在寺内经常有人打她、骂她、毁她、辱她,可她从没放在心上,还给对方顶礼谢恩,说“有错没错都是我的错,你过他过还是我的过。在大众前我皆忏悔。”一日,住持师问她,“多年来,凡是打骂毁辱你的人,怎么凭空生病、摔伤、祸事、闹心,渐渐离开本寺呢?”比丘尼不知其详,请我为其除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我想先问问他们什么缘故打骂毁辱你呢?

问者回答说,“打时说我老实,打也白挨打,不能如何;骂时说我会讨住持师欢心,自己找挨骂,一天像傻子似的;毁时说我外道,不分黑天白日总打坐,独自行作不合群;辱时说我邪师,众人喜欢听我讲法,会哗众取宠。”

据我观察,有三种状况、三种行人,经常发生如此现象。

三种状况;一是精进禅行,内有五蕴魔境自损,外有魔法、魔律、魔咒惑人干扰。二是身心承载正法正戒,修行渐有成就,已得法体戒体,内有清净光明发出,毁坏魔子、魔民宫殿,故其前来惑人恼害。三是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了业,命终时可往生极乐世界。三种状况下,由于自智不开,不能观察因缘,不明禅行法理,不知其中缘故;凡夫僧不修证悟,以肉眼见闻人相,身心生颠倒知见,自沦为破戒杂僧,才接受魔法惑乱,打骂毁辱清净僧,造作恶业而不自知,逞强好胜而不自悔。

三种行人;一是修头陀行人,苦行不计苦,乐行不着乐,有身不执身,心念清净念,逆五蕴浊流而行,口少无义语,无争人高下,显与常人格格不入。二是证得声闻道果人,知苦苦诸法本然,明苦集相有因缘,了苦解脱于寂灭,悟道真实常住乐,我法二执虽未破尽,但其境界凡夫难以领会。三是乘愿再来人,以身心承受示现忍辱,以无怨无悔演绎戒行,打骂毁辱不退其道,自利利他精勤不疲,见有名相已空名相,悲心怜悯常不轻仁。三种行人,常得诸佛护念,常得诸菩萨护佑,常得诸龙天护法,常得金刚神护戒;而破戒杂僧天眼不开,法眼不明,慧眼不具,见思二惑迷乱炽盛,沦为魔王子民而不觉知,遭受护法驱离悠然不醒,得到护戒金刚神惩罚还无敬畏。

你属于哪种状况、哪种行人,自己慢慢理解其中义理,毁辱不惊,赞颂不喜,不以言表于形,觉了暗明于心;依然说平常话、干平常事、做平常人,万万不可以道示人,切记再难不退所发菩提心。

我讲法时,经常提醒闻法人,不应轻慢身边人。于周围人中及所见人中,不可以相貌取人,特别是老实人、勤行人、弘法人,更应尊重善待、赞叹拥护,善结法缘,今世获益,后世得福。否则,一旦毁辱圣人,染法污僧,不但自误,还教他人,察查记录在案,难逃因果报应。

打骂毁辱一剂苦良药,逆耳忠言难闻世稀少;
治愈无始业习贪嗔痴,唤醒迷识自性心头坐。
成就道业逆缘难离舍,快刃利锋须用硬石磨;
顶礼谢恩善友大代价,以德报怨名相皆放下。
二零一三年七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三十三】
在网络论坛上有人请法说,“我想请上净下慧法师鉴证一下《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是否是真经。”能否为其除疑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在此之前,我没有见闻过此经。经此一问,才供养、礼佛后,读诵一遍《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一并了解一下有关因缘。其实,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弘一大师已有定论;即“有一本叫做《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这一本是伪经,不适宜流通”。至于弘一大师如何印证的,我未知其详;但我相信律宗大师的智慧,知其误判佛经的因果,若无十足把握,不会轻出此言。
还有,张总、林疏影二位学者,近年来从事佛教史专题研究,对地藏文化的研讨也历时多年。二位学者,于二零零零年八月,中日佛教文化交流题目中,也有过专题论述;即“《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是传入日本以后再创而成。这一点日本学者如塚本善隆、泉方璟等,已有明辨,景耀之《考信录》卷四,就认为此经是平安末期或镰仓初期,由日人据传本而撰述。”“是日本佛徒所伪,原因是其文句较拙劣低俗,经中数处渗入日本语及文法,且死天山即日本古俗中的死出山”。“敦煌本数十种《阎罗王授记经》,仅一册有藏川署名。因而将原创归自藏川,本身就绝难成立”。“内容与敦煌本相差颇大”。“至于经尾题记,严佛调说此经并非出自(修)多罗,从北天竺至支那国、经文殊传递等,更是欲盖弥彰地体现其伪撰的特点”。
对于上述大师的印证,与学者的论述,我很赞同。之所以如此引用,是我知问者其意;既鉴证此经真伪,又鉴别我证悟知见正邪;故我只有画蛇添足,表明印证知见,此经确属附佛伪经。所据有三;一是依经判经,二是义理认知,三是感应定观。
依经判经;即此经记,佛在鸠尸那城提河边沙罗双树入涅槃处,前分之后,遗教之前。于此相关时间点,有二部经至关重要。其一是《妙法莲华经》,经云:“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惓。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从中可以看出,佛说《妙法莲华经》后,于入般涅槃时,又说一部《大般涅槃经》,说此经的时间值得考究。其二是《大般涅槃经》,经云:“爾時,世尊知已,即告憍陳如言,阿難比丘今為所在。”“憍陳如言,世尊,阿難比丘在娑羅林外,去此大會十二由旬,而為六萬四千億魔之所嬈亂。”“世尊,阿難今者極受大苦,雖念如來無能救者,以是因緣不來至此大眾之中。”从中可以看出,阿难尊者不在双树林处,记述此经之人也值得考究。

义理认知;即此经除文辞粗疏、道教影子、风格不符外,义理不符法印。其一,此经无译者,又于闻法大众中,声闻、菩萨、龙天诸趣,没有为首者名称、数量、来处,只用五十二类云集代过,词未达义。其二,此经阎魔王是来自十方世界,还是仅此欲界,含混不清,与理不合。其三,此经云,“世尊,还内光明,告阎魔法王言,是娑婆国一切众生,根钝障重,不孝父母,不信因果,以心为师,造作五逆四重十恶,皆悉堕在阎魔地狱。”其义在人,而非一切众生;如饿鬼知孝父母吗?畜生知信因果吗?天人造作五逆四重十恶吗?其理谬误,于人道中有利根除障、孝顺父母、敬信因果、以戒为师、行十善法者,怎么不分善恶,都含在一切众生之内,皆堕地狱吗?其四,此经云,“三种魂识,一名胎光业魂神识,二名幽精转魂神识,三名相灵现魂神识,于阿赖耶识开为三魂。”将三魂推定为入胎、转生、名相,一体三阶段;阿赖耶识的一体三阶段,即为三种魂识。其义理不合,十法界中,唯佛法性识、报身心性识、应化心性识,三身合一妙用;其他九法界自性心识,皆三分分立;否则,法界如何安立?六道众生如何轮回运转?其五,此经云,七种魄识各为神识。其义理混淆,七种魄入体为识,离体无识,只是各为不同神秘能量;其中,六种魄入体为一潜识,传导意识入心识,反传导心识作用意识,一种魄入体为性别;各自界定六根功用维次,生成延续生命活体物质。若各为神识,皆有妙蕴,岂不六根互用,阴阳不分。其六,此经云,“哀亡人言,于诸经中造法花经,龙女出海无垢成道,于诸佛中造阿弥陀佛光明遍照除热寒苦。”其中,经中造经,其义不实;诸佛造佛光明,其理不真。当然,还有多处义理不符法印,不一一列举。

感应定观;其一,读诵此经感应;供养、礼佛后,读诵此经时,与读诵佛经相比,如阅览世俗文章,身心无一丝感应道交;即无佛加持力,无菩萨护佑力,也无护法护持力。其二,定观此经境界;即用比喻说,如见一广大桃花园外,有一簇桃花,高约一米左右,只有几根枝条无主干,用手触摸花中带刺;偈曰:“园外桃花枝条开,凋谢野木无护理;矮小孤单不结果,观赏折摘游人来。”

如此印证,身边的人,很担心成为诋毁攻击者的口实;自我认为,口实很多,也不差此一件;只愿承担误判此经的因果,谁若替我分担所负,永将至心顶礼谢恩。
二零一三年七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三十四】
有人问,为什么修行人起一不善念,所生邪见非常可怕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人天众生皆依十善业为基本正行,才不失人天善福。修行人若于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十不善法中,起一不善念,不知观止、忏悔、改正,则失人天正报,何谈成就道业;只能无福空慧,随业流转。故佛于《大般涅槃经》中说,“善男子,汝見眾生樂殺乃至樂行邪見,當觀是人即地獄人。善男子,若有眾生不樂殺生乃至邪見,當觀是人即是天人。”特别是所生邪见,不易觉知;自损损他,非常可怕。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即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惟归依佛,非余天等;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常生人天,不更恶道;无量福慧,转转增胜;永离邪道,行于圣道;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住无碍见;不堕诸难。

正见,是人对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诸法因缘、一切事物的存在、变化、发展、终结、循环、功用,用正等智慧观察其过程、原理、意义等,通过剖析、校量、判定,所作出的决定解、明了知、究竟觉。由于不同人所具能量与智慧不同,正见可分四种;即世间正见、二乘正见、菩萨正见、如来正见。世间正见,为依一切善法为根本,由正行所生正智,再由正智观察诸法变化规律,所生正见、了见、能见、遍见、次第见、别相见。二乘正见,为依四谛、十二因缘法为根本,由正戒正定所生正智,再由正智观察诸法因缘与六道轮转,所生正见、了见、能见、遍见、次第见、别相见。菩萨正见,为依十度万行为根本,以了知世与出世法、明知世与出世智为究竟,以方便慈悲喜舍一切众生,所生正见、了见、能见、遍见、次第见、别相见。如来正见,为依一大因缘来此世间,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根本,以常、乐、我、净法为究竟,方便化导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所示正见、了见、能见、遍见、次第见、别相见。因人次第不同,正见、了见、能见、遍见、次第见、别相见,虽文字相同,义理却不同;其中,存在着有染无染、有漏无漏、有学无学、世与出世的无量差别。总之,识与智相应,法与道相合;身与心一体,佛与性真如。标准四依法,义理利有情;正见心受益,智慧光明行。

邪见,为无明生相,有我生心;心生疑惑,惑生邪见。故佛于《大般涅槃经》中说,“因是疑見生六種心,決定有我、決定無我、我見我、我見無我、無我見我、我作我受我知,是名邪見。”邪见之人为行外道法,外道法中有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取;由五见生六十二见,见见以触为缘而生,见见以断常无见为根本。其具体内容,可详见《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

邪见表现须认清,危害身心菩提行;万事之前先有我,触境攀缘思惑生。
善星比丘失四禅,禾稼遭灾毁全工;又有损人反害己,行道时处须警醒。
保持正见靠自己,三十七道品在经;修行不离戒定慧,依法禅行基本功。
离染无漏明真谛,有学不止利有情;正智生起戒光明,自在如意法不共。
二零一三年七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三十五】
有人问,“我是一名医生,不信佛教,请不要给我讲法理;只想请教一下,上班时单位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怎么也处理不好;回家后孩子不好教育,有逆反心理,内外忙活丈夫还不理解;若是信佛人,应该如何处理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我问你三件事;一是你的人生定位是什么?二是你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三是你是否在单位事事走在前面,唯恐落在他人后面,还想在领导心里留下好印象;结果是事没少做,同事背地说是非,领导不认可成绩。在家里见孩子不爱学习要管,贪玩要说,从穿衣、吃饭、走路、上学、睡觉等,见面就管,天天说不完;休息日又是洗衣物,又是打扫卫生,抽空还要看望父母;结果是孩子不爱听你说话,见面就烦;丈夫躲着你,借故往外溜;是不是这样呢?

问者回答说,“我从未研究过自己的人生定位,追求目标谁都有,常想同样工作,有机会时求个一官半职;同时,教育好孩子,伺候好丈夫,管好家庭,过好日子。但是,您怎么知道我的状况的,与您所说完全一样。”

根据你的气质、性格、作风、学识等,心理表现形式外柔内刚,遇事反应敏感,又善于观察人的脸色、言行、态度、方法,心里警觉这根弦绷的太紧,故符合这类人群的状况,活的能不累吗!

面对如此状况,主要应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学会适应,适者生存;需要改变、调整、理顺、提高的是自己,使之适应社会、单位、家庭、亲友等环境;在适应中找准位置、看好角度、把握分寸、做好事情。二是人生定位,自知之明;首先清楚自己的能量能力,做官有做官的政治规则,身心也应有政治的担当,与搞专业技术不是一回事,与凭想当然做事也存在根本差别;故顺其自然的好,可遇不可强求。然后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医生的优势在于诊疗技术专长,重点在于精益求精,虚心向同行学习,诚意搞好业务交流,进入高水平的学术行列,患者的治愈率、满意度,才是成绩的真正评判师,形成社会民众认可的知名度,自然赢得同事、领导的赞扬;否则,面面俱到,样样平平,还费力不讨好。同时还须处理好患者、同事、领导的关系,以热心、诚心、敬心对待患者、同事、领导,保持平常心对待自己,所行问心无愧;做好自己该做好的事,做好自己该做好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合理安排,宽松生活;将洗衣物、搞卫生的时间,安排在晚间,周末陪丈夫带着孩子逛一逛公园,吃一点风味,陪伴一会父母,增加生活情趣;这样牵住了丈夫的身心,拉近了亲子关系,放松了自己情绪;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增强了丈夫的责任感,鼓励了孩子的求知感,实现了自己的幸福感。这样的工作生活,说起来容易,实做起来难,须保持常态,养成习惯,成就自然。

问者说,“这样的话,今生头一次听到,工作生活里还有这么多门道,佛教确实含藏道德与智慧。可是,还有一事请教,我那孩子脾气暴躁,有办法改变一下吗?”

人的性格除先天因素外,与后天饮食习惯有关;暴躁的人一是多吃肉食类,二是多吃葱蒜类。食用过多时,易引人发怒,情绪不稳定,急躁、烦恼、爱动等。应多喝一点牛奶,多吃一点素食,少食一点辛辣;并保持经常,合理饮食,孩子的性格会自然改变。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动物,凡是食肉动物,多是性情凶残,很难人工驯化;凡是食草动物,性情相对温顺,容易人工驯养。在佛法中,有五辛之物生食生嗔、熟食生淫之义。同时,环境影响也很大;父母言行应注意方式方法,缓和紧张气氛为祥合,疏泄紧张学习心理压力为顺畅,营造出舒适的家庭生活环境,孩子的性格当然能有所改变。

问者说,“听您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茅塞顿开,受益匪浅;看来我须重新认识佛教,尊重信佛人。”
二零一三年七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youyouhe    时间: 2013-7-18 07:36
{:3_127:}{:3_124:}{:3_127:}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8-3 15:50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三十六】
“我是一位蒙族人,今年八十一岁,不信佛教;但几十年来,有两件事一直在心里疑惑不解。第一,我一见到在家的信佛人或僧尼,心里就有一种高兴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第二,我见过两个人,活着时都很平常,走时却非常明白。一位是个喇嘛,从我出生时,就被父母请到家里为我诵经,每月一次,一直到我十三岁上初中时,这位喇嘛说,‘我不再来为你诵经了,给我磕个头吧!’这位喇嘛回寺后,将财物分赠与人,七日后传来其圆寂消息。另一位是我老叔,因病六岁时送到寺庙,做了小喇嘛;三十六岁时,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僧团解散回家;父母为其娶妻,生育二儿一女;于七十岁时,一晚二十二时左右,突然起来,叫醒小儿子说,‘快点起来,去通知你大哥,我要走了’小儿子说,‘您不睡觉,去哪里呀?’我老叔回答说,‘走了,就不回来了。’当大儿子来到时,见老人家穿好妆老衣裳,端然正坐在炕上,便对其说,‘白天还下地干农活,什么病也没有,好好的人折腾什么呀?’说话中间,见老人家不言语,便上前一摸,老人家已经走了。第二天清晨,家人去寺庙给做法事时,一位老喇嘛说,‘已知你父亲走了,赶快回家去,将你父亲生前一套衣服烧掉,是其女儿买的,免其挂念;兜里有三十元钱,拿来寺内做法事。’家人找到那套衣服,果真翻到三十元钱;奇怪的是,家人都不知其事,这位老喇嘛是怎么知道的呢?不知能否解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您这种高兴感,是自心不自觉的真实情感流露,是前世今生的佛缘、法缘、善缘;既有前世所种善因,又有今生父母请喇嘛为你诵经所结善缘。前世所种善因,为感召今生礼僧闻法,为其消灾免难、增福增寿;只是于冥冥中,自心无法知觉而已。今生所结善缘,为喇嘛每月诵经;虽不记知经文义理,却有佛法光明照触身心,作用于意识,才有自心不自觉的真实情感流露,见到在家的信佛人和僧尼,心里产生这种奇妙的高兴感。虽您不信佛教,但闻法功德福不搪捐,法音印藏于蕴识中,当因缘和合时,想与不想,都会自然产生随喜。

您对修行人“走的明白”这种奇妙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对佛法义理的无知;在佛法义理中,对生命现象的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的善恶报应、世与出世的解脱自在等,都有详尽的开示;而您的见闻觉知,局限于学习、工作、家庭、儿女等事物中,世间各种知识理论满目冲耳,只知生命断灭,不知宇宙人生真相。二是对天地法则的无知;在天地法则自然运转中,众生的神识真实存在,不因人的阶段生灭而销失,随自己造作的善恶业习而流转,只是受人的身根障碍与法则维次阻隔,无法知见觉人死后中阴身进入地狱与生天等轮回过程;只知唯物感知的各种事物与其变化规律,局限于有色、有声、有香、有味、有触、有思的情感中,不见法则运转的另一面及全部原理。三是对证悟境界的无知;在家与出家的修行人,证悟境界不可思议,可于定空境界中观察各种因缘,预知自己什么时间离开此身,或见到佛菩萨与善道接引状况,是很平常的事;只知他们平日里素食,不知他们平日里如何禅行;只见他们与平常人没什么差别,不见他们如何依法持戒所成就道业;故见闻如此现象,才感觉奇妙,心中产生疑惑,始终不能解释,几十年来忘怀不下,直至今日方弄明白。

问者说,“听这么一讲,八十年来如空过,是是非非似昨日;人生就同一场梦,两手空空有还无。看来,在我临死前,也得学一学佛法,不能白来人世走一遭。”
二零一三年七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三十七】
有人问,“我是一位农民,信佛多年,家中有菜园不想用农药杀虫,可不杀虫各种蔬菜就不能生长,不知有什么办法,既驱虫又不杀生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家中菜园所种蔬菜,若使用农药,不但杀灭各种虫类,也有毒素残留,伤害人类自己。于现今时代,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有的地方河水黑臭,各种鱼虾类不见了,毒蚊子却常见了;不但饮用水源受污染,还用河水灌溉污染土壤,所种各种农作物,既有化肥、农药残留,又有污染毒素残留;还有空气污染物飘移,人若淋雨则皮肤发痒;各种植物于光合作用时,空气污染物也可被植物吸收,酸雨同样润泽植物。各种农作物、植物果实枝叶,又去喂养各种动物,最终还是进入人体。一些污染严重的地方,出现了癌症村、恶疾村等;在城镇里,医院越建越大、越多,患者仍人满为患。形成这种状况,皆是社会发展中,人类自我急功近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顾当前、不顾长远,不计后果产生的后果。

据我所知,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农民,对蔬菜等各种农作物,均使用土办法驱虫;今天这些土办法,可称得上是环保无公害了。简单介绍三种,供你参考使用;一是用黄烟梗子熬水;二是用干辣椒或花椒熬水;三是用大蒜熬水;三种水单独使用,浓度酌情掌握,用于喷洒叶面或灌根。各种作物害虫,嗅其气味、身受辣味等刺激,自动离去,达到了既保护蔬菜与各种农作物,又不杀灭各种害虫的目的。当然,各地有各地驱虫的土办法;只是效果慢一点,操作费点事。若有一天,科学家能研制出一种,既无公害,又能驱虫的产品,将是人类之幸。

如此作法,有些人可能不理解,认为信佛人怎么对各种作物害虫的生命,还这般怜悯呢?其实,人类在保护其它动物生命的同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试想一下,河水里有鱼虾类时,还用担心饮用水源安全吗?土壤中有蚯蚓类时,还用担心毒素残留吗?天空中有各种鸟类时,还用担心空气污染物吗?各种作物有害虫留下的疤痕时,还用担心农药药害吗?各种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消灭各种动物生命的同时,人类终将毁灭自己。不论有些人是否承认,人类延续至今,以及延续至未来,佛教与宗教理念,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再试想一下,有一天人类失去信仰理念、人性良知、道德约束时,社会犯罪、战争及使用毁灭武器等如何控制,毁族灭种的事件可能发生;加剧毁灭地球家园的同时,人类还能长久生存延续下去吗?难道当今世界频发的各种天灾人祸,与此无关吗?

借你所问一件小事,我却讲了这么多话;不是瞎操心,而是想一位农民都懂的道理,那么多的精英难道不懂吗?人类不值得反省一下自己吗?希望更多的人,从自我做起,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家园,保护地球,保护幸福。
二零一三年七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三十八】
有人问,在网络论坛上,有人见闻法语问答后,说您是“自性流露大智慧,无能不答”等,不知如何对待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古今高僧大德讲法,后人将其所讲义理,均用“开示”为题弘传利生,以显如法尊重佛法与法师。我嘱托弟子,在刊出所讲义理时,须用“随缘问答”为题,表示与大众平等交流知见;只须弘法,不能弘人;只重实义,轻藐虚名。法是佛家大藏实体,人是无常虚妄标签;法藏恒传三世相继,人相生灭何等甚微。

况且随缘问答,是自己理入行入法藏,将所悟义理,与体悟证悟境界相互融汇,形成身心贯通知见;即学习知见、证悟知见、观察知见。再以方便的平等交流方式,随顺因缘有问作答,将自己身心修行过程中真实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法供养大众。根本谈不上什么“自性流露大智慧”,也根本做不到什么“无能不答”。

对于弘法心切者而言,可能是将自身感受认知,以形式化表述引人注意,加大弘法功效作用,让更多的同行者从中获利受益,其用心目的无可厚非。但是,就其效果而言,有二个不可忽视,不可不见;其一,是将讲法人推向众矢之的;部分人普遍有一种逆反心理,一些未修证悟的法师名相执著很重,见闻如此言辞后,身心产生反感难以自处,便找发泄渠道热情超之或冷默观之。其二,是易引发某些人的诋毁而自伤;由于不懂佛法义理的人,难以理解理入佛法人所知见觉的境界;只有理入佛法义理的人,难以理解行入佛法人所知见觉的境界;只有理入与行入佛法的人,难以理解理入行入佛法人不同次第所知见觉的境界等;加之心态固执作用,移泰山易,移秉性难,势必引发乖诤知见;若无千真万确的把握,妄议佛法生邪见,定会自伤菩提,失去善法因缘。

有人会想,随意赞叹几句话,他人求之不得,而你避之不及,至于吗?对我而言,特别是在赞誉面前,更应保持清净心,更应有自知之明;同时,认识到赞誉的二重性,及负面效应与危害,避免伤害自己,也避免伤害他人。故不敢忘失我的人生格言,平淡一生,一生平淡。不论何时何处,应保持住说平常话、办平常事、做平常人的心态。

随缘问答是方便,言语道断不能答;自性流露大智慧,凡夫之人不敢担。
赞叹美誉赠他人,盛名之下实难符;老实做人依戒法,六度万行乐不疲。

二零一三年七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三十九】
有人问,依佛法义理,如何认知正信与迷信的本质区别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正信,也称智信;是依佛教正法的信仰理念。正信以信、愿、行为一体,与邪信相对应。邪信,是依附佛法存在,实行外道邪法的信仰理念。邪信,在这里不涉及其他宗教的信仰理念;也不包含信仰其他宗教而生的正信理念。迷信,是依民间盲目崇拜产生的信仰理念。迷信与科学相对应,在哲学中属于思想与意识形态范畴。在佛法中,对义理不解盲从为迷,信而不知其然与所以然。现代一些人,由于对佛教正法的信仰理念缺乏深刻了解,有时将正信与邪信、正信与迷信、邪信与迷信相互联系在一起,在本质特征上难以辨别清楚,故有此一问。

正信的内含,为佛教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正信的本质,为善恶报应的因果律。正信的次第,为修行的信、解、行、证。正信的特征,为依戒、定、慧正行的闻、思、修。正信的印证,为三法印与实相印。正信的根源,为无始劫来众生所种善根与所结法缘。正信的表现,为佛事、法事、僧事活动。正信的益处,为人天正报、二乘圣报、彼岸妙报。

邪信的内含,为外道六师邪法、邪律、邪论。邪信的本质,为杀、盗、淫广无因果论。邪信的次第,为祭鬼神、书符牍、求福寿、人生天。邪信的特征,为依贪、嗔、痴的邪行而毁佛、惑世、恶见。邪信的印证,为执色身、持邪戒、偏有为与邪功法。邪信的根源,为无始劫来众生所具因缘与所结业习。邪信的表现,为借信佛之名行外道法之实的活动。邪信的危害,为见蝇头小利而失自我身心慧命,自损又损他人。

迷信的内含,为世间礼鬼秽、信巫术、求先知。迷信的本质,为一切愚痴无智的心里反应。迷信的次第,为信其有、避灾祸、损财物、颠倒行。迷信的特征,为对巨大未知空间的认识局限,所产生的痴顽、惘然、盲目。迷信的印证,为鬼秽附体、卜知吉凶、测病求财与惑乱恼害。迷信的根源,为身心垢染所生欲念与所有言行。迷信的表现,为邪、魔、鬼、秽作祟活动。迷信的危害,为恋俗染、损身心、毁家庭,自害又害他人。

    正信、邪信、迷信的载体,共为人的身心。正信、邪信、迷信各自独立存在,因素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状态;如一人似是既正信,又邪信、迷信,或既迷信,又邪信、正信等。这时,应知此人正信不真,邪信伪诈,迷信是实。在实际中,如何辨明、把握、界定,唯依法理准绳,各依因缘鉴别与自认。“信而无解,信是无明;解而无信,解是邪见。”

正信了义究竟,邪信左道旁门,迷信恋着红尘,善心善行自存。
正信也有魔障,邪信披法外衣,迷信依存俗理,本源众生蕴习。

二零一三年七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四十】
在网络论坛上,有人“急问净慧法师:当前炒作的沸沸扬扬的佛教四大名山要上市,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这是好还是坏呢?”不知能否解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对佛教四大名山要上市的原委知之甚少,确实没有时间关心窗外时事。经这么一问,深感惊叹之余,环视一下周围,稍有一点名胜古迹地方的寺庙,在其交通要道上,皆有拦路收费处。四大名山要上市,是为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搭台,利用股票形式唱戏。但四大名山,仍为有数量;而在市场看不见的手作用下,全国有多少被拦路收费的寺庙,谁又能说得清、道得明呢!虽然采用形式不同,但其目的与产生的效应大同小异。

如此现象,“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可以准确的讲,没有影响!佛教已经形成教义、教理、教体、教轨等法藏,“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就是经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十年浩劫,对佛教也没有影响!受其影响的是信众活动,还有失去闻法因缘的大众;再者是有损于各地“看不见的手”操纵者之形象,并降低其在人心中的信任。缘故是佛教信众活动场所上市,国际无此先例,境内开创先河;各操纵者利用看不见的手,世人心里有杆看不见的称。不是谁在担心什么,预料结果必成事实;防患未然众献良言,人作天看历史评判。

如此现象,“这是好还是坏呢?”不能用好坏来认知,只能用因缘来校量。因缘显而易见,无须赘述重复。只能四众明心,恒顺因缘法理。仅提三点建议,供养同门共参;一是随缘不便;名山上市而道场没上市,主要在事项上,做好佛事、法事、僧事,随顺世法而不染世俗,顺从因缘而不昧因果。二是保持传承;名山上市而僧人没上市,在依法传心、如法护身、彰显法理、参学教义的同时,人人有责承受如来家业,各有义务承传法藏宗门。三是守护戒律;名山上市而信众没上市,以戒为师不可更改,精进禅修不可放逸,依教奉行不可忘失,如来家风不可舍弃。

事项难圆有兴衰,正像末法随缘来;教体无损不增减,众生福报依因缘。
言语道断难张口,方便无声净心观;正法中兴在当世,池水生莲艳更鲜。
好坏利弊涉是非,功过得失尽有为;大块文章史作笔,山河妙义醒后人。
如来家业三世风,一脉相承彼岸同;虚空不老法常住,世间空留大劫名。

二零一三年七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四十一】
有人问,佩戴诸佛菩萨像,进入浴池洗澡如法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进入浴池洗澡的人中,不仅有佩戴诸佛菩萨像的,也有佩戴经、咒的,还有佩戴各式念珠的。于诸佩戴者中,有的是信众,有的不信佛;有的为护持身心,有的为装饰美观;虽目的各有不同,其愿求平安吉祥相同。但是,无论佩戴何种圣物,出于何种目的,有意无意,皆应如法;否则,于己诸行不利。

进入浴池洗澡的人,无论佩戴何种圣物,皆应请下来,挂在高洁处,或放入上衣兜内挂起;不可随意丢放,防止其它内衣等物品压在上面,或防止有人踩踏坐卧于上,造成对各种圣物的不尊与损毁。若于无意中,忘记将所佩戴圣物请下来,当发现时应立即改正如初,尚有开遮可免不利;不可心存侥幸,无动于衷,继续佩戴圣物洗浴。

佩戴各种圣物,如同顶戴诸佛菩萨真身,又同顶戴自己父母。若需擦拭时,应选专用新洁物品;若沐浴诸佛菩萨像时,应诵咒加持严净。诸佛菩萨虽没有分别心,但其护法见其如法欢欣,乐护其法,利于身心;见其不如法生嗔,将圣物等同俗品,不知尊重礼护,当以惩罚告诫。若是受持菩萨戒之人,护法见其不如法,则加重惩罚告诫,使之自省醒悟,以免后有再违。《大智度论》中有云“戒摄身口,禅止乱心;如人上屋,非梯不升;不得戒梯,禅亦不立。”

佩戴诸佛菩萨像进入浴池洗澡时,其水不洁,其境不雅,其过等同污佛。佩戴经、咒进入浴池洗澡时,其经、咒为佛法,其水不洁,其境不雅,其过等同污法。佩戴各式念珠进入浴池洗澡时,若其有僧诵经、咒加持过,其水不洁,其境不雅,其过等同污僧;同时,失加持力。若佩戴各式念珠进入浴池洗澡的人,不信佛教,只是装饰美观,其过虽小,尚有失仪。如此过失,多以现世报为主,当下惩罚告诫;如有的人当时在浴池滑倒、碰头、失物等;还有平地摔倒、污水泼头、诸事不顺等;还有吵架互殴、头面受伤、损物耗财等。

粗绳常断于细处,千里溃堤在蚁穴;无意失仪也是过,护法惩罚有告诫。
不是小题故大作,佩戴圣物法护人;功过伴生须注意,平安吉祥佑诸仁。
二零一三年八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四十二】
有人问,如何理解每个人的福寿,都是有数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对普通人而言,每个人的福寿都是自有定数,由前世因缘决定。在佛教公案中,有一位和尚,为逃避肮脏饭铲子所污饭食,七天后反而吃了剩饭所酿甜酒,因而悟到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此言不虚。前世因缘中决定因素占七,今世因缘中决定因素占三;即七分天命,三分造化。故有二种人,福寿可以增减;一是恶行,二是善行。

恶行,有极恶、大恶、中恶、小恶之分。极恶行人,造作极恶之事,滥杀无辜,丧失人伦,极恶暴烈,福寿加剧自减;如投毒放火、制造恐怖事件、杀害多人生命等,遭受天谴横死之人。大恶行人,造作大恶之事,私愤报复,歹毒凶残,十恶不赦,福寿加速自减;如杀害父母、他人,贪赃枉法后果严重,侵损财物数额巨大等,犯罪依法执行死刑之人。中恶行人,造作中恶之事,荒淫无度,偷骗强欺,害人害己,福寿加大自减;如性病、吸毒损减福寿之人;又如各类违法犯罪服刑之人。小恶行人,造作小恶之事,日积月累,习以为常,损人累积,福寿加快自减;如争名夺利、阴谋算计、暴利假伪、不择手段、世人共愤、广泛议论事例等。有人算尽机关想当官,因福寿有数,结果官没做几年,出现了夭亡、重病、犯罪、毁家等。有人弄虚作假晋职称,因福寿有数,结果晋职称多挣的钱,用度没有太长,出现了短寿、患病、丢失、灾祸等。有人巧取豪夺财物,因福寿有数,结果不是好道来的钱,也没能从好道上花出去,出现了横事、多病、败子、霉运等。当然,恶行有当世报、下世报、未来报,损人福寿,自减福寿,只待因缘和合时,各自表现不同。

善行,有极善、大善、中善、小善之分。极善行人,造作极善之事,持戒禅行,证悟解脱,发菩提心,福寿加剧自增;如弘法利生、广种悲田、济度众生慧命等,行菩萨道之人。大善行人,造作大善佛事、法事、僧事,法益众生,利乐有情,十善具足,福寿加速自增;如礼敬诸佛、供养三宝、孝顺父母、广种福田、精进禅行、严守禁戒等,依次第证得二乘道果之人。中善行人,造作中善之事,广修十善,利益他人,博爱公正,福寿加大自增;如皈依三宝四众之人;又如道士与信仰各种宗教之人。小善行人,造作小善之事,好心与人,常做好事,乐行不疲,福寿加快自增;如礼让谦下、大公无私、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众人赞颂、人间正气事例。有人进退顺其自然,因福寿有增,结果运气昌明,出现了多福、无病、如意、兴家等。有人吃亏礼让,因福寿有增,结果一时少得的钱,暗里超额补充,出现了事顺、少病、外财、平安等。有人布施财物,因福寿有增,结果大富大贵、众人拥赞、财源广进,出现了长寿、康健、孝子、享乐等。当然,善行有当世报、下世报、未来报,益人福寿,自增福寿,各自因缘不一,表现也有不同。

人的福寿是活的,若能依佛法善行,可增福寿;若背离佛法恶行,可减福寿。借用一句古话形容此义,“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和事,仔细品味一下善恶造作结局,皆是自因自果,苦乐自受。可在定观中发现,在一些地域内,损减福寿的人多,不减不增福寿的人少,增加福寿的人极少;另在一些地域内,不减不增福寿的人多,损减福寿的人少,增加福寿的人也少;而在一些地域内,不减不增福寿的人多,增加福寿的人也多,损减福寿的人少。

大德可有凶化吉,小人得志苦厄应;天理昭彰赞助善,丝毫不爽恶遭谴。
老实吃亏暗添还,奸邪诈取神计算;善行吉庆享安乐,恶行损福寿难长。
因落缘来缘作因,时局局鲜弄化人;众皆败在时间手,一步走错满盘输。
七分天命应珍惜,三分造化把握明;造作大恶脱常态,难离法网总章程。
二零一三年八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8-11 16:31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四十三】
有人问,在网络论坛上,有人“请大德作答,如何看待交光祖师的《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恳望开示。”不知能否作答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曾释解过《大佛顶首楞严经》,却没有见闻过交光祖师的《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经此一问,才查阅一读;因文本有限,只读诵三十四卷,仍没有因缘读诵完毕。虽对交光祖师个人事项知之甚少,仅知是“明京都西湖沙门”; 但足以认知所疏,纯属正脉法流,开示正见达义,明法正知无谬,可以导引后学。由于受宗门局限,在见地认知的表述上,易引起其他宗门争议;属于交流辩义范畴,不伤所疏义理主旨。易引起其他宗门辩法之处有二;一是斥识用根;二是一迷为心。请求作答者,问意在于此,故重点讲解,息过度解读。

斥识用根;即“如來雖設三學。理惟一定。蓋戒為定之前導。慧乃定之後功。無異體也。定有二。一曰識心定。二曰根性定。識心定者。謂未見性者。姑制雜念。令其不起。外道。諸天。小乘羅漢。權教菩薩。皆居此定。此定虛偽非真。靜則成。動則壞。非常住大定。終不成無上菩提。此經初即破妄心。禁止斯定。教人舍而勿修。為其似是而非。恐妨性定也。根性定者。謂近具六根。遠該萬法。總是寂照無邊之體。因帶無明。結為六根。六根體用雖同。而見聞最勝。故悟由於眼。修依於耳。然此根中之性。本不動搖。亦無生滅。既非修之而成。亦非制之而定。知之既真。功惟一守。守其本有。不假多方。然此性於未悟之前。未嘗不定。既悟之後。安有動移。動靜之境無礙。起滅之念無干。故曰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然須辨別。令其根識分明。方可決擇。”在性相上讲,理入可如此;若以唯识说,行入不可能。缘故是渐修识心定为基础;即由思维修达意识止,由静入定得念佛三昧。顿悟根性定为捷径;即由六根性定达圆明无碍,由定入明得首楞严三昧。对于渐修者如神秀大师,学人多如此根器,理可顿入,道须渐修。对于顿悟者如惠能大师,学人少利根大器,闻经开悟,道心早成。六道众生,自性有识具足功德而被无明遮蔽,性转心识未成智慧而被蕴习牵引,蕴心转意识迷执诸有而被颠倒欺瞒;故妄心杂念须静虑,根定明心识成智,了见真性证菩提。若对初学者而言,斥识用根如同隔着玻璃罩见食物,看得见、拿不到、吃不着,在那里着急想办法,破罩立食,达根性定。若对成就者而言,斥根用识如同大学生上小学课,搭身子、费时日、无功效,在那里着急想办法,考研升博,达自性定。二者各依法理,各有因缘;不可相互否定,不可相互替代;只能相互交流,共同依存兴教;只能相互促进,各自修行证悟。其实,识与根的关系不可分离,性识一体安法界,心性妙有坐道场,心识成智化众生;识离根则无本,无色界识定终堕落;根离识则无用,无想树木器世间。

一迷为心;即“世间邪师开示于人。犹言身为房舍。心是主人。甚可痛哉。然此在内。乃是本计。观后经云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是也。其余六处。但是因佛一时破夺。逼成转计。于中亦有同外异计者。故须尽之。”在性相上讲,了义可如此;若以唯识说,法理不可能。缘故是言身为房舍、心是主人者,当为权解,以方便义理教化世人,破贪习离迷妄;再以识智义理教化有学,破我法执著离见思二惑。定知身为房舍,心为功用,性是主人;若舍心用性,世人迷妄生谤,说心尚不信解,离心说性遥不可及;二乘见思二惑生毁,说心尚可修证,离心说性易退菩提。故以此认知为邪师开示,理为一迷为心,义为无法接受,必起辩理论义。其实,是表述辞未及深义,将意识心与性识心义理混同;“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者,所说为意识心;而法师开示于人时,所讲身为房舍、心是主人者,义理为性识心。二者所含甚深义理不同,只是文字意思相同;但是世人难以理解深义,法师也须辩理释疑。若知义明理后,方知二者所示,义理同一无矛盾,相得益彰归于经;殊途同归依于智,方便慧用不依识。文字义理应心解,甚深智慧证悟知;见地不同可辩法,无碍行人戒定功。

这里,还用《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序中一段法句,作为此答结束语吧;即“而楞嚴全體大用。始復其初。無不自在矣。厥後七趣五魔。大意惟以警淹留。護墮落。而一經妙旨終矣。經文十卷。可一言而蔽之曰。斥識用根。四字而已。以依識不得漏盡。依根得成菩提故也。至哉楞嚴。歸真捷徑。”斥识用根四字,须应正解;斥识为斥妄识、利净行、起净念,不离戒定且转识成智;用根为用定根、明净心、起净念,方破无明显性识具足。正解不立知见,同参共悟依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雲何是中更容他物。”

都摄六根斥妄识,六根体用闻最胜;万法总是明寂照,僭言知見如法供。
长夜迷途是非远,大方广正敬先贤;不空随缘真起妄,首楞严定通宗门。
正因佛性奢摩他,自性慧海功德具;晓妄识心非性心,藏性真如舍无明。
众生迷执心有体,妙定方明意外心;法理俱周因至果,言穷义尽性归元。
二零一三年八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四十四】
有人问,经常见人将随顺因缘与随喜功德混为一谈,二者义理有差别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随顺因缘与随喜功德不可混为一谈,二者义理有差别;一是所含内容差别;二是适用对象差别;三是产生根源差别。

随顺因缘所含内容。随顺,为跟从或适应,不可逆反或颠倒。因緣,为身心善恶造作形成的苦乐果受。随顺因缘,为从应自我身心善恶造作,形成的顺逆果报,召感的苦乐世受。所含内容比较广泛,从生灭时间与劫数,到所处世界与地点,及过程条件与法则,方方面面,无所不包。具体表现从生存国度与家庭生活,到师长同事与眷属亲友,及贫富贵贱与健残寿病,处处在在,遍周一切。身心感受上从聪明智慧与愚痴暗钝,到酒色财气与恩怨情仇,及肉体苦乐与精神爽忧,时时刻刻,如影随形。为什么不可逆反或颠倒呢?其一,时间不可逆性;一切身心善恶造作,因果已经按时空阶段法则程序排列完毕,有形化入无形,有形可轮回循环,无形却流向未来,看不见、摸不着、动不得、留不住;如昨天、前日,一切身心造作,无论是快意还是悔意,都成因落缘为历史及过去世,人为无力随便改动。其二,地点有逼迫性;由因感缘得此身,生存环境不由人,东西南北任折腾,地留双脚无奈何;如生身父母,无论是如意还是不如意,只能依善恶业习召感,只有无条件接受,自己无法选择。其三,条件具独受性;自己吃饭自己饱,他人享乐他人受,不可能相互替代,只有同思不同想;如去医院治病,跟从医生,适应药物,才有身体痊愈的希望。总之,随则顺畅,逆则障碍;观基逗教,不违因缘。

随喜功德所含内容。随喜,为跟从赞叹。功德,为福慧具足。随喜功德,为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赞叹诸佛具足功德。所含内容,为随喜一切众生一切善行功德;随喜一切声闻缘觉有学无学所有功德;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随喜十方三世一切佛刹及微尘数诸佛,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及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无量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彼岸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功德。

    随顺因缘适用对象。适用,为适应用途或符合实际需要。对象,为相互对应的一切众生与事物。适用对象,为适应实际需要的一切众生与事物。一切众生各依法则生灭,各有生存之道,身心皆是因缘感召。一切事物新生、发展、变化、终结过程,各依规律运转,是自然法与因缘法相互作用而成立。对修行人而言,不同道次的人,有随顺因缘,也有不变因缘;有我空因缘,可以转化因缘;有法空因缘,可以解脱因缘。未修定空的人,于随顺因缘中,不正思维起于诸行,执着于我常求有无,积集增长善恶业习;证得我法二空的人,于随顺因缘中不动心,故可转恶为善,解脱于因缘又不离因缘。随顺不执着,适应不强求;遇善不躁进,逆恶不悲观。

随喜功德适用对象,为十方三世十法界,善行、四谛行、因缘行、菩萨行、诸佛行的一切众生。

随顺因缘产生根源。产生,为一切众生生存需要。根源,为一切众生维护身心的本能欲望。产生根源,为一切众生有身,三界依心,本能欲望,需要维护生存。广义地讲,是一切众生为适应生存,需要趋利避害;也是身心本能欲望,需要满足愿求。具体地讲,为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即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根尘入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爱,爱摄不舍是取,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随喜功德产生根源,为菩萨所发菩提愿力,是菩萨行的具体表现。菩萨大愿力,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业习尽、烦恼尽,随喜菩提愿力无有穷尽。

随顺因缘与随喜功德,所含义理甚深,讲起来理性太强,一些初学者很难理解,需要慢工细品;况且还是略讲,简而概义。但应明了,随顺因缘中含善行、恶行,随喜功德中只含善行、福慧行。随顺善行易生贪执,随顺恶行结集业习,不可不慎。随喜功德为菩萨愿力,增长所发菩提心,常行莫失。
二零一三年八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四十五】
有人问,人能战胜时间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对于时间的概念,从不同版本字典,到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哲学家,至宗教家、佛学家,各有不同认知,没有统一定义。对于时间的观念,不同人也有不同解读,形成各自不同的境界;如不同人对时间的不同解读,对人生是生命,对事物发展变化是过程,对世界历史是阶段,对生活是苦乐,对工作是效率,对商贸是金钱,对善恶业习是因果,对不同命运是因缘等。故只能参学佛法义理,综合各家之长,以个人知见,谈一下时间的概念。时间,是宇宙空间一切世界中,一切生命现象存在形式的普遍规律,一切物质不断生灭循环往复中发展、运动、变化的固有法则。

在此世界的空间里,时间具有一维性、顺序性、恒常性、阶段性、不逆性、普遍性、平等性、价值性、虚幻性、无常性,只有从过去流向现在与未来,而一去不复返。《无常经》云,“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法,不被无常吞。”在彼世界的空间里,时间还具有差异性;如四王天一日一夜等于此世界五十年等。

生活在此世界空间里的人,依时间特性而阶段生灭,此死彼生,随业轮回,改头换面,无一幸免。就算道士能活千岁万岁,也无法逃离阶段生灭的法则。天人寿命十劫、百劫、千劫,仍然生活在有限时间内,也终将轮回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寿命达八万四千大劫,若不能发菩提心往生极乐世界,也只是与时间请了个长假,当其色身定力消失后,还将堕入轮回。以此缘故,三界火宅内,五浊恶世中,不管是什么人,无人能战胜时间,无法摆脱时间对身心的约束,苦乐各自承受,于无常力面前,统统是手下败将;包括心內与心外的空间,也随之破坏。

生活在十方诸佛国土,各种极乐世界空间里的一切菩萨,其色相身依功德化现,依时间特性与差异性而变易生灭,于心念动转之间生灭已了,其色相身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苦名尚不可闻,何来苦受之说,一切皆是极乐,直至成就佛身。以此缘故,一切菩萨能战胜时间,能摆脱时间对身心的约束,于无常力面前,统统是常胜将军;包括心內与心外的空间,也随之常住。

生活在十方世界的一切佛,在一真如法界中,其法性身依具足功德力存在,缘起性空,诸法不共,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真实常住,真身受乐,真心自我,真光明寂。以此缘故,一切诸佛彻底战胜时间,究竟摆脱时间对身心的约束,超越一切法则无常力,统统是大雄领帅;包括心內与心外的空间,也随之不动。

当然,生活在不同世界的生命体,对时间观念的感受也不同。一切苦受众生,度日如年;一切乐受众生,度年如日;一切苦乐同受众生,度日如日,度年是年;一切妙乐众生,不知过年度劫;一切妙有妙乐众生,不觉时日,心性真空。其中身心苦乐滋味,唯有证悟不同境界的人,知知、见知、觉知;否则,唯用思维想像事物的人,只有受知、感知、闻知;无法明了知、真实知、究竟知。

苦哉!好心与人骂辱不领情。哀哉!善言相劝诋毁打杀攻。
怜哉!众生轮回痴迷唤不醒。悯哉!魔网大张尽收后备军。
幸哉!有佛示现说法经律论。喜哉!菩萨往来济度有缘人。
乐哉!四众相继三世植善根。庆哉!法不唐捐有发菩提心。
二零一三年八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9-2 19:24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四十六】
有人问,我曾是一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现退休在家;每逢同事相聚时,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不知有些人到底怎么啦,一是做人缺乏道德,二是想事缺少理智,三是言行缺欠规矩;大家都很茫然,虽不信佛,但想知道依佛法义理应如何认知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法不离世间法,也不碍世间法,更不坏世间法。缘故是佛不与世争,法不离缘起,缘起性空。问中所指,皆是表面现象,不是事物的本质;虽形成因素很多,但其根本是一些人缺乏信仰、缺少自律、缺欠觉悟。故在社会中经常出现一些奇闻怪事;如一度流传的“不比兵龄比狱龄”,“不拼搏只拼爹”,“不追求好追星”等。与国家主流民意相悖,与社会文明发展不符,与佛教戒行善法违逆。

人年龄大了,经历了人生始末的全过程,阅历丰富,兴趣多样,认识问题比较深遂,视野比较广泛,喜爱将一些事物的前因后果,及与相互关联的因素,全面、系统、完整的进行观察分析,得出合乎实际状况的结论。有的人认为,“老年人认识问题,看积极因素少,爱看社会发展的阴暗面”;“吃饱了、喝足了,玩好就得了,就爱管闲事瞎操心”;“家里的事说不完,周围的事说不够,还关心起国家大事啦,有用吗?这分明是闲得吗”?其实则不然,人老身老心不老,具有独立完整的人格,不但关心自己生活幸福,还关心下一代人乃至后代人身心健康,需要将积淀的德行与才智发挥出来、传递下去,除留物质遗产外,还应留下精神财富;而且精神财富重过物质遗产,可能千秋万代不朽。老年人不是赶不上形势,而是看惯了春花秋月,事在哪起时,已知将在哪落,采用什么花样都瞒不过眼睛。故应尊重老年人,爱护老年人,注意向老年人学习;老年人也需自我保护,正确参与,奉献一生。我从爷辈人嘴里知道清朝时,真实的民间生产生活状况;从父辈人嘴里知道建国前,民国时期的真实的民间生产生活状况,多么宝贵;与文人笔下的清朝、民国,是有理论与实际差别的,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对于所问做人缺乏道德、想事缺少理智、言行缺欠规矩,是大众共同关心之事;若不能及时化解,担心有漫延势头。当下现状,有历史原因,也有当前因素,情形比较复杂,化解将是一项长期的事,很难一朝一夕奏效。在一些人心里,即得利益衡量一切,谁占便宜谁英雄,谁守道德谁无能;谁敢胡来谁占先,谁太理智谁受欺;谁脸皮厚谁得够,谁讲规矩谁吃亏。这种观念危害极大,可以丢国格、降家格、失人格,还可以少朋友、多障碍、无信誉。信佛人也有国、有家、有友,切不可与我无关、独善其身、置身事外。

就佛教四众而言,天天所修所行皆是自律法,用实际行动忠于事业、孝顺父母、善待亲友,于时时处处以身心体现道德文明,并影响着周围的人和事;如一家有兄弟姐妹六人,老母亲瘫痪卧床多年,只在两位信佛的女儿家侍奉,其他人不出钱、不出力,还有一大堆说头,相比之下,熟悉的人都赞叹学佛的人好。勤于学习,增长智慧,节制欲望,克服浮躁,办事不跟风、不盲动、不急功、不近利;如一位信佛的女老板,因丈夫偷养小三,没打没闹离了婚,将企业家产留给前夫,自己带着两个孩子租房住,一人作三份家庭保姆,将两个孩子从初中供养到大学毕业,又办起了一家企业,还买了新楼,熟悉的人都赞叹,唯有学佛人才能做到如此忍辱、让人、吃亏、再起。一言一行,遵法守纪,公共场所讲秩序不取巧,买卖公平缴税不欺人,一切不图给人看,不能亏欠了良心;如一位信佛的企业技术人员,年节值班我的事,苦活累活走在前,评优奖励让他人,遇到安全问题敢与领导争到底,自认对得起企业给的工资奖金钱就行了。当然,信佛人不一定什么都做的好,所做也不一定都让人满意,只能是相对守住一些底线。不信佛的人,也有各方面做的很出色,成为世人学习的榜样。

缺乏道德人失准,缺少理智愚痴行,缺欠规矩乱秩序,当然人人有责任。
信仰教义守善心,自律文明利大众,觉悟公德讲礼仪,恒常持久莫放弃。
二零一三年八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四十七】
有人问,您的生活目标是什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日中安稳饱食一顿饭,夜晚安稳睡足一个觉。
问,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您怎么放不下呢?
在人间法相上,这两件事都放下的人有二种;一是入定的辟支佛与大阿罗汉;辟支佛隐修于人迹罕至处,无大因缘者难得一见;如佛教公案中,唐玄奘法师取经途遇山洞入定人;即转世窥基大师者。大阿罗汉,护佛法住世或肩负佛旨的人,隐世不现;如云南鸡足山入定迦叶尊者。二是死人,六根功用消失,形同枯木瓦石。对于精勤禅行人,饱食睡足不为贪,无心离执已放下,食物法味疗形枯,眠不昏昧心念佛。而世俗之人,贪著名相纵五欲,言行造作染诸行,荒费食物加时日,当是地狱五条根。
问,生活目标是不是太简单了?
简单才是生活,复杂就为尘累。你观察小孩儿,饱了就玩,累了就睡,此为童贞。从简单学复杂易,将中老还童贞难;是是非非因缘绕,恩恩怨怨不了情。善恶业习成烙印,惯已定型难改动;生生世世皆如此,因因果果常轮回。人听言说、看文字,太抽象乏味;若能进入定空境界,无闻而闻心受妙音,无见而见领略妙义,才觉法味十足;如人赏画,无非墨染,似山水非山水;若能进入画家心中,观山水是山水,画乃自然。故古德曰,大道从简,童贞入道。
问,目标为何不是愿求往生极乐世界及弘法利生呢?
无愿而愿,无求而求,净心念佛,诸佛接引,自然往生极乐世界。愿求强烈,福慧不足,妄心染行,无佛接引,极乐世界距离甚远如何往生。弘法利生随因缘,也不是愿求强烈之事;见闻善行我皆随喜功德,见闻恶行我皆离怨无嗔;否则,欲行弘法先见谤,不等利生已毁人,根基浅薄著名相,我法第一佛是谁。故十方世界无非净土,身心净则佛国土净;无一法可说,无知见而立,似有言说而离言说相。
问,如此生活有何乐趣呢?
于内,身有禅乐无穷,心有法喜无尽。于外,与诸位交流佛法义理,直心而论岂不快哉!五欲之乐低趣味,无法比拟妙乐身;法喜大心包太虚,不觉诸有世出世。众生着迷于乐趣,嬉戏色声香味触;业习如同滚雪球,除受怜悯无实义。
问,有人害怕刨根问底,为何成为乐趣呢?
地位显赫的要人,光环耀眼的名人等,如同宝光流彩的钻石,常暴露于众目之下时,恐有什么闪失。华夏民族,道教传统蒂固;庄子曰,自古“善骑者坠于马,善水者溺于水,善饮者醉于酒,善战者殁于杀。”故人心中,常防人有失手、马有露蹄。而我如同路边旷野中的一块顽石,随处可见,无有珍贵,不怕有人惦记,也不怕失去什么;谁若好奇,高兴之余,拾起抛出,博得一笑,我的乐趣在其中矣。
问,是政治在保护宗教,还是宗教在利益政治呢?
政治在保护国家、团体、个人的利益;宗教与佛教团体个人的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宗教与佛教的教义法理,自有存在、发展、灭失的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不需要政治保护。宗教与佛教的教义法理,在不同的政治格局下,有时可利益政治,有时受政治排斥,随众生因缘而用。宗教与佛教团体个人的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同时,也受国家法律的约束;特别是文化现象,需要适应国家意志;同时,也具有反作用。政治利益虽广泛存在,但又有局部及历史的差别,与民族信仰的不同;而宗教、佛教,不但普遍存在,还超越局部限制、跨越历史阶段、融入不同民族。再进一步讲,宗教与佛教的教义法理,是否利益政治,不取决于前者,而决于后者。特别是佛教,教义法理不与世争;团体个人的活动,各自避开政治。
问,您不是在谈政治吗?
这是你在问政治,我在依教义法理谈文化。你问有政治意义在其中,我答只有诸法缘起、名相俱空。
二零一三年八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四十八】
有人问,出家人讲威仪,在家人也讲威仪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合十)

威仪,为律仪或戒仪的具体体现。律仪为自我约束标准,所表现出的程序与形式;主要有仪表、仪容、仪礼、仪仗、仪式、仪规。仪表要端正严洁,仪容要大方和顺,仪礼要彬彬恭让,仪仗要威严肃敬,仪式要庄重严肃,仪规要次第严谨。出家人的威仪,为守戒持戒的表现形式,戒中有仪,仪中显戒,显现僧像庄严,好做人间之师。在家的学佛人,也受持三皈五戒、八戒、菩萨戒等,也应讲究威仪,注意言行形像,显现学佛人礼貌、气度、标准,为周围的人做好示范作用。

有人可能不理解,认为出家人与在家人,只要注重实际修行就可以,形式不怎么重要。其实则不然,实际修行在于心,表现形式在于身;一言一行的表现,不仅显现自我身心形像,也时处以体现的形式,代表着佛菩萨的形像。当人们赞叹僧像庄严时,赞叹的不仅是哪个人,同时也使佛像增辉;如一位僧尼,勤于禅行,心情舒展,谈吐不凡,礼仪有度;在僧尼中共认有修证,在僧侣中称颂修的好,在知识分子中有以皈依此师为荣,在行脚交流中给众人留下了僧人清净智慧的印像;感招到各行各业的人,自觉前来皈依、礼拜、闻法、供养。当人们毁辱个别破戒杂僧时,毁辱的不仅哪是个人,同时也使佛像蒙羞;如媒体报导泰国一位僧人炫富,有谁知道这位僧人如何状况;只见此僧失仪的形像,评论出家人如何,非议佛门中如何,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难从挽回,自损菩提的身心伤害也无法估量。当人们颂扬在家学佛人时,颂扬的不仅是哪个人,同时也赞叹诸佛;如一位在家人,严持戒律,依法修行,乐于助人,礼仪谦让;若去寺庙住持长老称赞大居士,僧众争先与其探究佛法义理;若于各行业的人交往中,称赞世间真有大好人,学佛人的智慧不可思议。当人们毁辱个别在家学佛人时,毁辱的不仅是哪个人,同时也将佛捎带上;如一位老妪,手拿念珠念佛,一见就知是信佛人;一次其女儿,将一件放在门外的物品当垃圾丢掉,这位老妪不知,当寻找不到时,便开口骂街,脏话不堪入耳;周围的人便议论,信佛人怎么信的这样,不信佛的人也不至于如此,纯粹是在亵渎佛法。

言行举止形像,在一些人眼里是小事;但对修行人而言,一言一行的表现,是弘扬佛法的大事。诸佛形像,八万威仪,是因地修菩萨行时,集聚无量功德而成就。故不但出家人讲威仪,在家人更应注重威仪。

礼仪谦让尊重人,气质形像显身心;一夜可成暴发户,绅士雅量修养功。
失仪无礼遭毁辱,不整浮躁显慢轻;拔出萝卜带出泥,自损事项联有情。

二零一三年八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四十九】
有人问,经常听到一些学佛人,懊恼生在末法时代,应如何认知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十)
人生在什么时代,是前世因缘感召,是无量善根所致,不随个人意志转移。佛法中有得人身难,值佛住世更难之义。人生在末法时代,若能见闻、信受、修行佛法,仍为庆幸,不应懊恼。

末法时代,是人心为末,法不增不减,与正法、像法时代一样,谁能严持戒律,大精进禅行,仍是十人修行十人得道,万人修行万人成就。于正法时代,仍有修行不能成就者;如法华会上五千离席的劣根声闻,及四禅而堕的善星比丘等。

末法时代,只是于佛法道场中缺少了正法氛围,依法持戒修行证悟者少,能以证悟智慧讲正法者也少;修行人心态发生了扭曲,不肯精进禅行,只图安逸享乐,说道者多而实行道者少;守持戒律环境发生了变化,不能严持禁戒,只为名闻利养,受戒者多而守持戒者少;加之世俗世论的干扰,寺庙商业化,僧人职业化,解经文字化,辩法学术化等,注重形式者多而深入实践者少。修行人身心若如是顺从法流,言行则自然处于末法时代;但不应懊恼生在末法时代,应懊恼自我身不能慎独、心志不坚固。修行人若能自行正法、自持正戒、自坚正道,必然能自我成就;修行人若身修无末法,心行无染垢,把握住生死大事不放松,瞬间开悟有可能,往生极乐有一定。这时,末法时代在他那里,不在我这里,身心中哪里还有什么时代的影子,只有拼命争取修行时间。有人会想,现在有这样的人吗?请仔细观察一下,在家人有修出家头陀行者,寺庙中有苦行僧在大精进禅修,终南山等地有万人闭关禅行的茅蓬,不同关房中有不同闭关的人等,有谁在懊恼自己、报怨时代呢!

懊恼自己、报怨时代的修行人,于正法、正戒、正行、正道前,只能是懈怠者、愚痴人、懒惰汉、懦弱夫;输给了自己,败给了魔法、魔律、魔事。当然,末法时代的修行人,败者多,胜者少;但是幻想靠时代、混日子、不出力、欲成道的修行人,永远难出尘劳。同时,应知凡是证得身心自在者,一定是能大精进禅行的人,皆是大丈夫所为。

好汉做事靠自己,赖汉失败怨他人;由头说辞一大堆,不如实际卖真力。
佛法妙山勤为径,彼岸无崖苦作舟;一了永尽无后有,末法时代正法人。
二零一三年八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五十】
有人问,现在社会离婚率很高,部分人认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依佛法义理应如何认知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婚姻,为男女双方以信任依托为情感基础,以长期性、稳定性、伦理性、合法性为道德观念,以共同生活为美好目的,以夫妻平等为组合形式,以承担责权义为实际内容的一种自愿的身心结合。婚姻的本质,为夫妻共同相爱、生产生活、繁衍生息、追求幸福而形成家庭。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是形成伦理、道德、文明、文化最基本的元素,是产生情感、财富、愿求、满足最基本的动力。家庭状况,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生死的全过程,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全方位;一切社会活动皆以人为本,一切人的生存皆以家为源。

维系婚姻基础的要素很多,其主要方面有十种;一是财产共有;二是私产继承;三是家庭功能;四是定性生活;五是相对稳定;六是情感融合;七是伦理关系;八是道德约束;九是价值观念;十是法律节制。任何一种维系婚姻基础要素的破坏,都有可能导致离婚现象的发生。离婚现象,中外有之,古今有之,不足为奇。但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发生离婚高发,一定有其深层次诱因,各种社会学家自有考究,无需我论。若依佛法义理认知,只能从其中折射出的责任义务、伦理道德、传统观念、大众心理等方面,察知不是社会进步的正确表现,而是相反的负面现象。婚姻家庭的不稳固,其危害性不仅在于当代,还会影响未来;社会成员人人不可绝对幸免,父母子女相互牵挂,亲朋好友相互关联;冲击着人身财产的安全与法律秩序的稳定,造成社会不合谐的音符。

于佛教文化中,有夫妻相敬、和睦相处、平等信任、共同命运、终生厮守、白头偕老等,还有遵守孝道、奉养双亲、善护子女、哺育成长、眷属相依、亲友和顺等。在《优婆塞戒经》中,皆有义理可供参详。并有不邪淫戒律,明了邪淫习气的极大害处,及邪淫造成的极重果报;除堕各类地狱报应外,还有鸟兽畜生报;若生人中妻不贞良,夫不操守,眷属违逆。故佛教提倡稳固婚姻,稳固家庭。虽然现代人离婚率很高,有其前世因缘感召,也有今世染污造做;但是仍需坚守节操,自尊自重,婚姻大事不可儿戏,家庭离散不可草率。

于佛教四众中,出家二众也是父母所生,出自家庭,同样也有六亲眷属;况且社会的不和谐,也会干扰清净修行。当然,出家二众中,既有离婚后出家为僧的,也有出家后还俗结婚的,还有私自破戒行淫的。故出家二众,应做洁身自爱的榜样,清净梵行的示范,自觉弘扬佛法义理,主动广宣佛教文化,大力提倡佛化婚姻,积极促进家庭稳固。在家二众,身心处在浊世之中,直接感受各种染习冲击,时时需要谨慎面对,处处需要如法言行;即应做佛化婚姻的榜样,还应做清净修行的示范;夫妻双修就是在弘扬佛法义理,家风文明就是在广宣佛教文化。不可否认,于在家二众中,既有离婚再婚的,也有破戒邪淫的,还有破坏婚姻圆满致使自己与他人家庭离散的。特别是破戒邪淫的人,既给信佛人脸上抹黑,又在污损佛教于人心中的形像。

佛法是自律法,一切言行造作皆是自约、自束、自省、自觉、自尊、自受、自利、自尚、自因、自果。特别是在家二众,应经得住富贵权势的考验,担当起夫妻家庭的责任,转化了美色、金钱、官位等优越环境的诱惑,耐得起独立空间情感的寂寞,坚守住以情感婚姻为首的一份奢侈富贵,创建出幸福家庭生活的最后一个温馨堡垒。身体是自己的,不可将廉耻一起出卖;性情是自己的,不可以三者共同享用;古有传统观念良好持节操,今有道德文明做人守底线;切莫求完美偶像而生疲倦,禁忌纵欲好奇玩弄新鲜感;沧桑巨变崇尚道德没有变,现实隐私尴尬贞节莫舍失。童心天真幽默亲昵多沟通,欣赏浪漫海枯石烂旦誓言。婚前多听谏言少凭想当然,惨痛教训死伤事例摆眼前。最后劝人还是学佛修行好,出家在家如莲在污而不染。

禅行密修悟义理,人间佛教文化鲜;深邃义理示功用,思想文化显正听。
婚姻家庭无小事,珍重富贵莫看轻;休妻毁地老不济,古语警醒心长声。
不务正业毁家室,邪淫坏法业习重;礼仪之邦倡廉耻,正人君子应正命。
做人底线十善法,人天之乐靠德行;清净梵行心离欲,身心禅悦乐妙受。
二零一三年八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10-3 18:10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五十一】
有人问,2013年4月25日,河南洛阳偃师龙华欢乐园新建一尊“佛像”,因为貌似留着大背头的弥勒佛,在网上引起热议。据悉,洛阳龙华欢乐园位于洛偃快速通道,该佛像是该园正在安装的一幢企业家雕塑,貌似弥勒佛。不知这么做如法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功德圆满相好庄严。就佛相发而言,是佛因地行菩萨道时,以慈悲喜舍心,连肤顶髻布施乞者,功德善根回向一切众生,成就无见顶塔髻,证得绀青发、金刚发、细软发、润泽发、密致发、不侵鬓额发、柔软发、尽于鬓额而生发、如卍字发、螺文右旋发,净妙永离烦恼业习,为光明、无乱、无染着发型。菩萨相好,是所修菩提善业之果报,转轮圣王也有相好而漏体功德不具足。一切世间人天福报,不能与佛的一毛功德相比。故如此行作,不仅不如法,还为污佛污法;主要策划者等业报不可思议。

《优婆塞戒经》云,“不應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具足。當密覆藏。勸人令治。治已具足。然後顯示。”而今已将雕塑身不具足的佛像,安装在欢乐园中,公开显示于大众观览,业报成已。世间人大背头发型,非佛无见顶塔髻型;将佛相好庄严随意为世俗平庸,造成大过。世间人像发,表示为漏体有垢染烦恼业习;将佛光明、无乱、无染着发型随意为暧昧、乱意、迷执,造成大失。况且在建造过程中,从选地、设计、施工、用料、调色等,系统皆应如法严净道场,诸人身心依戒端正,离诸过患,保持清净祥和的状态下,得佛加持力;不可随意为世俗雕塑工程,凭借个人好恶,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有人会想,我们雕塑佛像,也是仰慕佛相好庄严,也在传播佛教文化,也符人间佛教思想,怎么无有功德反有过失了呢?或者还会想,我们用自己的钱,想怎么雕塑,就怎么雕塑,碍着他人什么事呢?其实则不然,佛教文化不离佛法轨制,人间佛教思想不违佛法义理;若偏离佛法轨制,则与律仪不合;若违背佛法义理,则与事项圆融不符;既为大众心理所不能接受,又为社会舆论所不能容忍;既在挑战佛教传统观念,又为毁坏佛教庄严神圣;势必形成好心办坏事,坏事毕竟还是坏事;无心之过也是过,过失毕竟已成过失。故自己的钱,怎么用碍不着他人什么事;但雕塑佛像,显示于公众前,就已经碍着他人的事,也已经碍了自己的事。

所雕塑的不如法佛像,应如何如法处置呢?应恭请僧人,亲临现场,如法明示天地护法后,如法拆除,不再显示,或重新雕塑;不可私自拆毁,或改为他用,又增加罪业。若不能如法拆除,如此雕塑的不如法佛像,存在世间一日,罪业增加一日,自损福寿一日。同时,决策者还应在佛前求忏悔,向大众公开悔意,以求免除自我与他人所造重业,改为人天善报。

如此知见,既为置答,又为建议,无他用心。
只愿作者,成就善业,增益福寿,利乐有情。
二零一三年九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五十二】
有多人通过网络问,“您如何评价净空法师呢?又如何认知《汇集本》呢?我知此事争议太大,但又困惑不解;若为难可以不回答,或单独发私信。”不知能否为之答疑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如何评价净空法师;弘法精神可嘉,自我有所不及。随顺末法因缘,难免缺失了义。于我而言,第一,尊重每一位弘法人,讲法随顺因缘,各有方便善巧,闻法对象根基不同,所讲义理权实不同;相互若有不同处,只是证悟不同,知见不同。第二,从不指名道姓评价现世的每一位法师,可以相互交流知见,共参佛法义理,独自承受弘法功德,各负误导众生因果,不说个人是非,远离乖诤法。第三,随喜功德一切人的善行,谁劝他人闻法一句、闻戒一句、念佛一句、善行一句,我皆随喜,功德回向法界;要比教人贪欲、嗔恚、痴行、邪见等,强过百千倍。

弘法各依佛法义理,个人知见仅供闻者参考,不观法师种姓、贵贱、名闻、过失等,于择法眼中适根受教,不对根基可选择远离,不必执著法师名相,乃至围绕个人是非争来辩去,只能浪费禅行时间,又于法理空无实义。法师之间,共弘佛法,未弘我法、他法、人法、世法,无个人名闻利养之争,也无个人争夺徒众多少之意,唱得是一台戏,演绎角色有不同,出场次序有差别,表演场地分南北;况且生旦净末丑,供观众自乐欣赏。法师讲法,观基逗教;闻法者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根基不同;故不能用过人法去诋毁攻击法师,遇同一义理有不同知见时,择上善了义而行,不必栽一棵树时砍一棵。在讲法过程中,一字不可离经,法理合于教义;谁若不解作师,谬说邪解佛法,自有龙天护法不容,也有国法王难相随。故我心底里从未敢称师,所谓法师,他人为尊法所称假名而已;永远是众生出题目,做好老老实实应考的小学生;经常忏悔自己根基愚钝,智慧不足,自愿承担所讲不如法、不如戒、事项不圆融的因果,功德留给大众,回向法界众生。

如何认知《汇集本》;《汇集本》就是《汇集本》,是由佛经汇集而成,又不是佛经原文。不同版本佛经,原文各有删减。于原文删减中,难免义理不全;又有闻法对象不同;如《阿弥陀经》中的闻法对象,为“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无出家与在家四众具足等;而《汇集本》中,有“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有出家在家四众具足等。闻法对象不同,佛说法义不同。《汇集本》对初学劝善可以,但依法修行需诵持原经。另外,据我诵持原经感应,佛加持力非常强;而诵持《汇集本》时,没有感应到佛加持力。至于喜乐诵持《汇集本》者,应随顺各自因缘,不必强求他人放弃,只要专心念佛、清净修行,无有不可。

在《阿弥陀经》百问录中,曾有人问,“佛说法时,都是四众弟子具足;这里怎么没有在家二众呢”?我回答说,“明确佛说法对象很重要,在理解经中法义时,以免将自己等同于圣人,混同于大贤行列。”“在其它经中,佛说法时,多是四众弟子具足。此经从法相形式上,属于契经;而从法义实旨上,却是佛法性藏。佛说法性藏时,甚深境界,法理妙义,四众弟子难解难信,易生疑惑。”接着问,“您说的四众弟子有什么特别含义吗”?我回答说,“这里,主要是指凡夫僧与凡夫人。凡夫多无圣心、无圣行、无圣德、无圣智,而贪求圣果。又易失初心,易生曲心、执有心、著相心,而舍本逐妄。一世佛缘几世福,一世法缘种善根,一世僧缘未解脱,仍是生死轮回人。凡夫也存睿智者,依圣心、修圣行、证圣德、悟圣智,而不问圣果。又坚固初心,常生直心,看破有心,放下相心,而返本还源。一世佛缘永世福,一世法缘足善根,一世僧缘当解脱,谁是生死轮回人。”如此问答,其义非常明确,提醒闻法者摆正位置,明了义理,达“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目的。
二零一三年九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五十三】
有人问,对《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争议很大,有的法师认为,“谤净土藏,说相似法,贻误众生,害人慧命,不可流通。”地方有关部门要求“认真查封”;我等特别困惑,不解错误出在哪里呢?还是有人肆意毁谤,立统官制众呢?恳请慈悲,万难示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近几年来,不断有人问及此事,我皆如法耐心释解,尽量为其消除疑虑。今又提及此事,您与徒众又长期坚持头陀苦行,头上磕出了老茧,承蒙信任,别说难与不难,都应解答。

对《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以下简称笔记本)的争议,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笔记本中的定性认知不准确;二是由此产生他人误判。若能明了笔记本中的定性认知,他人误判也会随之消除。若笔记本刊出前,请教善知识加以印证,争议可能避免发生。

笔记本中所记,墓林僧头陀苦行、悲心愿力、托钵乞食、严持禁戒、不惜名相、舍身求法等,可谓正法住世精神,可为我等学习楷模,可以激励无量后学,可传后世公案佳话。对此认知,大众知见相近一致,未见有何争议。笔记本中易引他人误判处,依据法理坦言知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头陀苦行不为苦而苦;古今头陀苦行者不乏其人,从迦叶尊者至虚云长老,乃至无数住茅蓬隐修者。于头陀苦行者中,名为苦行,实为身有禅悦之乐,心里法喜充满;苦不言苦,苦中有乐,乐中有法,法中有行,行中有证,证中有悟,悟中有智,智中有慧,慧中有慈悲喜舍,慈悲喜舍中有利益有情等。大众喜见头陀苦行者威仪,三千戒德,显于一身;大众见行不闻其苦,德熏大众不见其怜,法化大众不生其悯,大众受教不畏其行。而笔记本中,苦中悲情,曲折九死,众生怜悯,畏惧心生。必须明确,苦行不是道,只是助修道;知身体无常,觉法性真常。

二是所拜恩师证悟非佛境界;笔记本中,墓林僧所拜恩师证悟法语,明显缘觉知见;从“自己化身来接引,”到“不知自己三身,都属幻化。但见自己化身接引,变肉身为化身。”至“净土假设方便。”及“禅净双修,品位极高”等,皆非佛悟境界。于佛经中多见十二因缘法,与缘觉人修行方法,很少见闻证悟境界。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有缘觉人识蕴区宇未破的境界;即“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于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諸緣獨倫不回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淴-心+目]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故声闻人无法尽知其详,只知所说知见与佛经法藏不符,如何不起争议。

三是文殊菩萨化名“倭林”拉车有牵强;笔记本中,从所拜恩师化身相救,到文殊菩萨化名“倭林”拉车,及鸭子随其拜佛等,皆有可生误判之嫌。头陀苦行者,有诸佛菩萨护念,有护法善神护佑,不足为奇。若不能心见其实,仅相见推测认定,难免自生误判;如所拜恩师化身相救之事,据其证悟境界,可以印证未证化身成就,可有神通显隐身形;况且,还可有护法善神化现其形像等可能。“倭林”拉车之事,可以留给大众想象空间;无法证明,是否真实文殊菩萨化名,难免让人生疑。鸭子随其拜佛;常有鸭子围绕生人叫唤之事,或随人欢戏可称吉祥之象;若说随其拜佛,难免有附会之想。

四是念佛一千万句决定往生之说可商榷。笔记本中,“呼吸五音念佛法”,对治心意散乱念佛的人,可有以音摄意、以动制动的功效。若用动中禅观与静中禅观比较,静中禅观易生起谁在念佛;古今禅净双修者,多选静中禅观;但是,不排斥动中禅观,八万四千法门适者为上。若过度夸大其功用,念佛一千万句决定往生,用数量确定效果,舍弃持戒善行、事项圆融过程,所依为法有相,义有顶底边际,只能为权益方便,不为了义究竟法理。人见当然辩法,以免误人正听。

虽然如此认知,不否笔记本存世价值;故我建议,笔记本的作者,应考量多方知见,重新修改其内容,并请善知识印证后,再流通于世,可功德无量。仅此个人知见,愿负所讲因果;欢迎诸仁匡正,以减误判载荷。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五十四】
有人问,见闻您讲法后,感知是那么回事;而我们什么都敢想,却不敢说,这是为什么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对于法藏,性海甚深。修行人欲进入法藏,知见觉性海三宝,有理入与行入之分。于理入中,对修行人而言,若达理相圆通,说法论义无碍,可以称为理悟。于行入中,对修行人而言,可分为体悟与证悟。体悟者可达理相圆通,说法论义无碍;但一禅不知二禅境界,乃至四禅不知一果罗汉境界。证悟者可达理相圆通,说法论义无碍;但也有声闻不知缘觉境界,缘觉不知菩萨境界,菩萨不知诸佛境界。故修行人应证到哪里说哪里话,知哪里境界有不同。

什么都敢想,却不敢说;这是典型的理入现象,佛法见闻多了,佛经读诵多了,凭思维、记忆、逻辑、推理、综合、哲理认知诸法,心里想的头头是道,阿罗汉应什么样,辟支佛应什么样,菩萨与诸佛应什么样;而实际修证一点功夫都没有,就是常说的无福空慧。于修证而言,定力就是福,定力浅就是小福,定力深就是大福。敢想不敢说的人,心里有戒,怕负因果;但想已不知不觉的藏入蕴识,形成蕴识力,须在修行定空时,逐一破除区宇蕴习。修学净土法门的人会想,念佛靠佛力接引,哪有破除区宇蕴习的事呢?《僧伽吒经》中有云,“若有善男子。闻此法门生信心者。于千劫中不堕恶道。五十劫中不堕畜生。万二千劫不堕愚痴。万八千劫不生边地。二万劫中生处端正。二万五千劫常得出家。”这里,应知反问,一世出家不知念佛吗?诸佛为何不接引呢?为何还需二万五千劫呢?可能还会想,修学净土法门的人,难道没有即生成就的吗?肯定有,而且还有很多!但一定是具足大因缘、大善根,肯于精进修行的人。敢想敢说的人,现在世太多了,心里根本不知害怕二字怎么写,用老百姓的话说,“碟子里扎猛子,不知深浅。”敢想敢说,一旦妄议法理,诋毁圣人,误人正修,混淆路径,业报成已,当负因果。故理入法藏的人,最好有行有说,或多行少说;待行入后有说不完的时侯,不说都不行。

行入法藏的人,知佛法不在文字言说上,言语道断;知精勤依法持戒修行,老实做事;知诸法妙义皆在身心中,转识成智。理相圆通未行入如画饼充饥,说法论义无碍自有法印尺度。法师讲法,不是凭敢想敢说就能讲法;而是将理悟、体悟、证悟境界,依据法理认证,知见觉诸法实相,才能知之为知之,不知引用他人知,不敢离经一字。若把话说的再明白一点,知道哪句话该说,哪句话不该说,话说到什么程度,掌握选词用句气氛的火侯;既能表明教义,又符诸佛法理;既能被大众信受,又经得住历史考验。古今高僧大德讲法,字义严谨,句理清淅,开示确凿,圆融无碍。特别是达摩祖师所讲之法,义境高深,理性无际,师德风范,后世敬仰。

从问意中,还暗含着一层,问者含蓄,没好意思直接说我什么都敢说。我自己不能不好意思,有什么说什么嘛。我所讲一些证悟境界,只是真实观察觉知的一部分,大部分为不可说,只能自觉知,明白的修道。可以试想一下,古今无量的修行人,若舍下家庭、富贵、权势等,还伴古月青灯苦行,只为虚无缥缈的信仰,一切皆空无实义,能骗得了谁呢?佛教连产生的可能都没有,何况二千五百多年的传承呢!我不为迎合一些人的好奇心、求感应、喜灵异、乐玄机而讲,只透露出一些修证中的佛法妙有妙义,让见闻者知病树前头尚有万木春。

嘴有把门戒看守,佛法谁敢瞎忽悠;除非活的不耐烦,地狱无门自来投。
一言谬误大因果,若无真确宁喊山;闲来哪肯自玩命,白痴傻子都不干。
二零一三年九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五十五】
有人通过网络问,“去年年底到今年此时,往生了许多位高僧大德,怎么看待这个因缘呢?不知净慧法师能否开示一下。”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此问已过几个月了,今日才有时间回答,对问者只能说一句抱歉!从本焕长老至净慧长老圆寂的一年时间里,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先后有十多位高僧大德圆寂,引起一些人的关注,欲知其中有何特殊因缘,对四众的佛教活动产生何种影响,是非常自然的事,完全可以理解其心境。

诸位高僧大德,皆为承载佛法栋梁,人天眼目,教化一方。各依因缘,善结法缘,喜舍俗缘,利乐有缘。皆依因缘生,阶段身相灭,佛所种善根,妙有续慧命。特别是本焕长老,为虚云长老后的又一代证悟高僧;一生事迹功德,自不必我说,大众早已详知;虽生前无缘亲近,却见闻过讲法牒子,于三言五语间,便觉知证悟智慧,并感应出讲法道交,所讲为正法、正知、正见,所行为正戒、正定、正命,不愧为佛门泰斗,一代宗师,法脉流长,梵行高远;受其教化者,当得戒利法益,当为现代幸事,当有后世法缘。

诸位高僧大德先后圆寂,共依愿力因缘,各有阶段因缘,随顺众生因缘,显现无常因缘。愿力因缘,为闻法受教,奉行佛嘱,弘法利生,发心形成。阶段因缘,为住世时代,寿命时间,各方行脚,法事缘起。众生因缘,为三世善法,和合相济,功在当代,利于后世。无常因缘,为诸行相续,谢灭为性,色心暂有,还无假立。身心随四种因缘和合缘起而生;即人看似自然生,实则自然合因缘;前世与之有缘众生,未能值佛住世,只能值法住世,信受有缘善知识教化;众生随业习受报,高僧大德依愿力相应;众生中也有逆缘相随,名为诋毁攻击弘法者,实为干扰破坏一些众生善行因缘,使之生疑惑、生散乱、生放逸、生退心。身心随四种因缘阶段散失而灭;即人看似自然灭,实则人与人顺逆因缘有限;在此世界,一切诸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尽都无常,依他缘生诸法有生灭起尽,圆成实性之法亦含运转变化;《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中,有十二种无常相,为“非有相、坏灭相、变异相、别离相、现前相、法尔相、刹那相、相续相、病等相、种种心行转相、资产兴衰相、器世成坏相” 故应知不执著诸名相,离诸有相而生其心,于念念无常中结法缘,于相续无常中惜善缘。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辈有人才出;佛门人物也如此,承前起后有来人。当下虽处末法中有正法中兴的转折时期,人类社会天灾频发、人祸不断,致使心绪有些躁动,意志有些慌措;当知众生因缘如此,无须大惊小怪,不用胡乱猜忌,切莫过度敏感,保持住平常心。和平发展大局主流,提倡文明人心向善,小曲乡调不伤大雅,色香餐宴五味俱全。佛法光明如日中天,福报善缘降临世间;安稳生活美梦成真,物富粮丰为期不远。诸位高僧大德先后圆寂,对四众的佛教活动,短暂影响而不碍法运成趋势,生灭亦作法事又益佛教兴隆,相互辅呈法语甘露润泽后学,正行示范垂慈激发菩提愿心。踏着前人足迹精进禅行不懈,携手并肩共担如来家业重任,诸恶莫做小失过大自伤身心,众善奉行布施第一惠济有情。
二零一三年九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五十六】
有人问,您从小就信佛吗?未皈依三宝前造过什么业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说来惭愧,儿童时期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别说信佛,就连个佛字都没听过,佛像没见过,佛经没闻过;只听闻过某处大庙做了学校、医院、商店;还听闻过某某曾是和尚、尼姑,某某信教遭批斗等。接着就是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闹革命,眼见红卫兵破“四旧”,挨家挨户搜查,翻出私藏古书就烧掉,找出私藏佛像的人就游街。家人多背地说话,既防着外人,又背着小孩,唯恐被打成牛鬼蛇神。

在少年时期,经常背着父母,与小朋友一起,用铁夹子打鸟,下河水里摸鱼,偷摘街坊果树上的杏、桃、梨。在青年时期,在家里杀过鸡、鸭、兔、猪等;而且能吃肉,特别喜欢吃鱼、虾、鸟类;见到不吃肉的人,还自豪的说,四条腿的不吃板凳,两条腿的不吃人肉,这个不吃、那个不吃,肠子肚子多亏呀!这时,才知道父母信佛;并于家中仓房墙壁一张纸后面,用黄纸写着供奉阿弥陀佛之位,供奉观世音菩萨之位;于过年过节时,才偷偷的点燃一支蜡烛,供养一杯水,三五个馒头、水果等。父母劝我向佛菩萨牌位磕头,求保佑一年诸事顺利;而我不但不磕头,还与其争辩说,一张纸写个名就能保佑一年诸事顺利,你们太迷信了吧!供奉佛菩萨能顶吃还是能顶穿,还不得靠劳动过这穷苦日子;什么也不信的人,照样有钱有势,身强体壮,日子过得比我们好。你们说有佛有菩萨,谁见过呀!你们将佛菩萨请出来,让我亲眼见一见,然后我就相信。正在争辩中,我奶奶急勿勿赶过来,在母亲耳边嘀咕几句;我母亲急忙将供奉佛菩萨的牌位请了下来,放在房梁上。突然,院门大开,走进几个人来,正房仓房搜个遍。我问他们搜查什么?回答说,“新时代,树新风,过革命化节日,看一看有没有人搞封建迷信活动!”这几个人走后,我便将供奉佛菩萨的牌位拿下来,一把放入锅灶内,欲将其烧掉;并对母亲说,多危险呀!让他们发现咱家供奉佛菩萨,批斗游街还是小事,我们兄妹几人的前途可就完了,不许出工、参军、上学什么的。母亲急忙拦住我说,“你小孩子懂什么呀!我们就指望信佛菩萨活着呢!要不然这穷苦日子过得什么劲呢!”见母亲急成这个样子,又将供奉佛菩萨的牌位从锅灶中请出来,放回原处,再不过问父母信不信佛菩萨这件事。

如此实话实说,表示有二;一是发露罪业,修忏悔法。由于业习缠绕,平日里爱发脾气,恨这个人,怨那个事,所行诸事不顺。皈依三宝后,在师父的指导下,开始忏悔毁谤三宝、忤逆二亲、杀盗贪嗔等业障;每年专门诵持《地藏菩萨本愿经》,功德回向所杀所食众生,愿其早离三途,善生人天受乐;还保持每年放生,爱护动物,珍惜生命。二是造业可怕,醒悟不迟。当人顺生死流时,心迷意乱,执着欲乐,相杀相食,循环不息,不知造业,哪知可怕。当人一旦素食,进入静坐念佛的修行状态,开始身心不受,浊味不能相嗅,肉色见之畏惧,方知戾气十足。若能定观索命,或求怜悯救度,及其干扰诸事,乃至往生障碍,方知醒悟,悔不当初;故应积极断除恶法,增长善法,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
二零一三年九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五十七】
有人问,上游有人放生,下游又有人网捕,如此放生有意义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有人网捕杀生,才会有人放生;杀生与放生,是一对长期存在的矛盾,不是当下才有,也不是以后尽无;就是没有放生,也不会没有网捕。其实容易理解,如同一个人,有生就会有死,当遇生命危险时,一定要尽力抢救;不能说人早晚会死,抢救有意义吗?一切众生都有存在的价值,其功能作用有时还是不可替代的;包含人类认知的有害物种,与此有害,于彼有益,其功能作用只是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故一切众生的生命,于常态状况下,能延长一日是一日,能延长一年是一年。况且,放生的意义不仅如此,还另含深义。

深义之一,救赎身命,济度慧命。学佛人放生,不为放生而放生;而是依《金光明经》,本尊释迦牟尼佛因地行菩萨道时,身为流水长者子,见泡泽将要干涸,大量鱼类将要死亡,便发慈悲心,运水投食救赎身命;并代为忏悔,授与皈依,念佛名号,诵持咒语,开示佛法,继发愿心,承王宝力,得生人天,见佛闻法,慧命得度。故放生前与放生后的动物,虽仍是畜禽本身,而心识仗佛威神力,由暗钝转清明,由昏迷转觉醒,一旦命终后,便脱离畜禽身。于冥冥中,心识发生了根本改变,减轻了业障,增长了福慧。同时,也是学佛人慈心的一种流露,善行的具体表现。

深义之二,求福增寿,修行方法。“求福莫过於斋戒布施。求寿莫过於不杀放生。”戒杀放生,是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慈心不杀的人得四种善报;一是今生得安乐;二是今生少烦恼、少恶梦、少嗔恨、少怨家;三是未来世常得富贵,财物自在;四是常闻善法,成就道业。放生可以得八种善报;圆满人天的善行、种姓高贵、形色端严、长寿无病、缘分优异、财势富足、智慧广大,植诸德本。杀业重的人有十种果报;短命、多病、多贫穷、多苦恼、多怨家、多嗔恨、多恶梦、多鬼神扰、多横死、多堕三途。故古德云,“物我同来本一真,幻形分处不分神,如何共嚼娘生肉,大地哀号惨煞人。”

深义之三,改良世风,有利和平。一是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素食文化;当下近海与江河,几乎无鱼可捕,有些物种濒临灭绝,都是这张嘴惹的祸;只有践行素食文化,少食才能少杀,给自然物种留出一线生存机会。二是加强尊重人权,倡导道德文明;一个连动物都不忍心伤害的人,怎么会去忍心伤害他人呢!一个能够尊重动物生存权力的人,岂不更加尊重人类的生存权力;这就是学佛人用身心行动,倡导道德文明的无声语言。三是消除战争诱因,促进永远和平;“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战争的诱因在杀,前世因果相食相杀,今世因果相怨相杀,怨怨相报,永无终了;唯有停食止杀,以德报怨,放生救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战争诱因,永享世界和平,或感召至永无战争的世界。

当然,学佛人放生,应适时、适地、适条件如法而行,注意无定物、无定日、无定处,防止他人增加新业。
二零一三年九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五十八】
有人问,一位居士脊骨多处被砸伤,医嘱需卧床治疗半月以上;而这位居士卧床第一天,便挣扎着欲起床拜佛,医护人员与家人都不理解,可又阻拦不住;如何处置为妥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这位居士挣扎着欲起床礼佛,是表示信佛诚心,修行坚固。医护人员与家人阻拦,是关心病体安危;不予理解,是信佛人应有智慧,为何如此执著名相呢?这里在理相上,便产生了如何区分诚心礼佛与执著名相的关系。首先应明确,世间一切信众活动,主观意志要与客观实际相适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凡是脱离客观实际,超越时间、地点、条件限度,所表示的诚心,应为执著名相。然后应认知,表示诚心不在一时一事表相上,而是长期诸事圆融上;表示诚心不在名相形式上,而在内心法要上;一时冒着身体致残的危险,一事不顾他人身心的感受,任意强行的诚心效应,很难得到大众认同。对此处置有二;一是遵医嘱,身心配合治疗;二是心礼佛,知身空苦无常。

遵医嘱,身心配合治疗;身体患重病,为业力现前,是修行障碍;也为修行人出现魔考,也是禅行的福报不足。修行人的身体,与平常人一样,重病需要专业人员、专门技术、专用药品的治疗,根据病理特点,采用专门护理。治疗中应尊重专业人员的意见,护理中应遵循规定程序,才能收到良好疗效,使病体早日痊愈;如同撞坏了的汽车,不管是什么品牌,也不分主人是谁,同样进厂修理;若开带病车,既容易毁坏自己,也容易伤害他人。修行人的身体,不因信佛禅行就发生了器质改变,只能是发生了器质转变;转变不改自然法理,不改功能作用,只是突显了心性主人的妙有;如人住的房子,平常人认为房子就是我,谁拥有房子就拥有自己;而修行人知房子不是我,只是心性主人暂时的租户;但不管对房子是拥有还是租户,其功能作用是一样,需要维修护理,也需要清洁舒适。故修行人应知,遵医嘱就是遵从法则,佛法不坏世间法,不是简单的遵从哪个人;身心积极配合治疗,就是积极利用神力化业力,去除禅行障碍。

心礼佛,知身空苦无常;当身不能礼佛时,应知用心礼佛。心礼佛时,双目微闭,双手合十,替代跪拜,用心念佛,号不出口,如同平常,功德相等,诚心不减,人天赞叹。同时,修行人应知不求无病,人无病则骄奢易生。当人生病时,苦受的同时,有二事相随;一是了去前世业,或闻法后增益功德,后世因果重报改为现世轻罚;即福兮祸相依,祸兮福相随。二是了知人生是空,权势富贵带不走,终了唯有业随身;四大色身是苦,苦受苦聚相伴,以苦作乐颠倒,乐受是苦不知;身命生灭无常,自然如同朝露,随有因缘离分,贪染执著为迷,速修诸法无我。

本来相逢一笑,无有一法可说;可又缘起相叙,心地骤起风波。
三言两语可明,却又絮叨许多;智人无须自扰,放下名相执著。
二零一三年九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五十九】
有人问,“求慧莫过于广学多闻,求安莫过于省禁是非。”又为什么说,“累劫多闻,不如一日修无漏学”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在一寺内众僧中,有一青年聪明僧,有一中年笨功僧。聪明僧肯于学习,将高僧大德所讲名言名句,记录本中;并很会运用发挥,四众中多人赞叹辩才无碍。为求广学多闻,独自离开本寺,开始参访名山名师。五年时间里,走遍了大江南北几十座寺庙,参访了几十位高僧大德,智慧大有长进。一日回归本寺,探望皈依师与同门兄弟,高谈见闻广义,阔论知见超凡。可是,众僧中不见那位笨功僧,便问师兄他在做什么呢?师兄说,“他除早晚上殿、中午过斋、当值劳做外,就将自己关在寮房里,整天静坐念佛,很少与众人来往。”师兄的话,引起了这位聪明僧的好奇心,五年前是这个样子,现在还是那样,一定要探访究竟。

寮房的门敲开后,二人便交流起来;聪明僧谈吐见谛,如数家珍,玄机妙理,头头是道。笨功僧说,“你讲这些知见,让我深深受教;可我要问,哪个境界是你亲自证悟的呢?”聪明僧说,“能汇集他人证悟知见,不可以成为自己的智慧吗?”笨功僧说,“我每日里读诵佛经,能说佛经是自己的智慧吗?只能是替人数宝、入海数沙,唯有自己证得一分是一分,悟得一寸为一寸。”聪明僧说,“你这些年证悟到什么啦?”笨功僧说,“哪里敢说证悟呀,只是使点笨劲,下点苦功,屁股坐出了老茧。”聪明僧说,“使笨劲下苦功,靠得不光是毅力,一定是尝到了什么甜头吧?”笨功僧说,“谁不知道清闲好,欢喜自在任逍遥;可是人若图清闲、乐逍遥,出得什么家呀?既然岀家欲了脱生死,就须实打实的干,方渐知身心法味十足。”聪明僧说,“身心乱意如何控制呀?”笨功僧说,“佛法不离六根,以禅行都摄六根,禅乐生起诸苦空,净念生起无乱意。”聪明僧说,“你太让我惊呀啦!原来东跑西颠的,不如坐守本地风光。”第二天,聪明僧来到住持处,要求归来住下,不再云游参访。这是真人真事,其中义理自参去吧!

广学多闻,关键在于自身根基,应知需要见闻什么,才能莫过求慧。开始参访前,应明确目的,各自选择适应,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寻找明师,求得禅行密修法门,以加快解脱根尘绑缚速度。二是指导功用,有针对性的排除身心障碍,避免盲修瞎练。三是心地受戒,具足守持千佛大戒,通达戒理戒相,获得戒利戒益。四是释疑解惑,各人习气不同,禅行中见思二惑种种,一灯可破千年暗,一语点醒梦中人。五是排忧解难,生活中遇到某些麻烦,采用合理调节避让,以求相安无事。六是认证境界,蕴识魔境五十种,声闻缘觉有不同,菩萨六十品级路,皆需门头明白认证。若将广学多闻,仅停留在言辞名相上,则无实义。

修无漏学,为具足持戒,精进禅行,戒体无失,法体无缺,身心无动,根尘无起。都摄六根,是具体的修无漏学;光意念佛,身无禅行,只摄意根,五根未净;若談无漏,恐为戏论;只有都摄六根修无漏学,才易净念相继往生净土。故广学多闻如学生听师讲课,修无漏学如学生自我练习。广学多闻不离修无漏学,修无漏学不离广学多闻。
二零一三年九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六十】
有人问,在网络论坛上,有人用小乘法否定大乘法,认为诸大乘经典非佛说,是后人胡编滥造的伪经,极乐世界假以虚幻,阿弥陀佛有名无实等;并否定历代高僧大德功绩,认为皆是骗子,根本无法相信;不知您对此等说法,如何认知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去年,在一段时间内,于网络论坛上,出现过个别诋毁藏传佛教的言论,后又出现过个别毁灭佛教的言论,今又出现了个别否定大乘法、否定历代高僧大德功绩的言论。出现如此现象,既有众生前世因缘,也有当下时代背景。于前世因缘中,众生业习感召末法时代,众生心中佛法衰微,贪著欲乐魔法兴盛。于时代背景中,当下人类祈盼道徳文明,同心维护世界和平,愿求佛教正法中兴。在相互矛盾、相互转化过程中,自然出现邪知邪见的干扰破坏。干扰众生愿求佛教正法因缘,破坏佛教法脉体系完整。对于前二种言论,在佛教信众护教正知、护法正见的强力护持下,邪知自销,邪见自灭;并在辩法中,擦亮了信众的择法眼,增强了信解佛法的智慧,稳固了行证解脱的道心。但是,邪见之人魔法作祟,还会变换手段、重找目标,继续干扰破坏众生闻法因缘;故出现了第三种言论。

第三种言论,是邪见之人,妄图利用南传、汉传、藏传三大佛教体系之间,相互教义法理交流辩知的缝隙,使用斗争坚固的魔法伎俩,挑动信众相互诋毁攻击,达到毁灭佛教正法的目的。于三大佛教法脉流传中,无数高僧大德远见卓识,为避免法理有差别处引发误判,将小乘法流传区域定性为南传佛教,将大乘法流传区域定性为汉传佛教,将密行法流传区域定性为藏传佛教。三大佛教体系之间,相互交流,各守宁静,源远流长,方兴未艾。三大佛教法脉同根同源,基本教义相通,基础法理相同;虽有各表知见,乘别有不同处,而义理无对立、不排斥,相辅相承,各有所学,包容共济,兴衰一体。故佛教机体健康,佛法基础稳固,任何图谋都将破灭,任何伎俩皆尽无功。但是,广大信众不可掉以轻心,应时刻保持清醒警觉,不可被邪见图谋绑架,不可被邪见伎俩利用,及早识破其伪装诡计,防止相互诋毁攻击的事件发生,避免毁灭佛教正法的倾向出现。为防患于未然,重点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借用佛教名词,利用半解字意,说是论非,欺骗大众。邪见之人,无修无证,不解佛教菩提深义,不懂法藏心受大理;以邪知见包藏禍心,以南传佛教名相去诋毁攻击汉传佛教义理,或以汉传佛教名相诋毁攻击藏传佛教义理,或以藏传佛教名相诋毁攻击南传佛教义理。意欲搅混本自清净法水,引发信众间相互乖诤,从而丑化佛教形像,将世与出世法沦为世俗世论。

二是以学术化的方式,耍言论自由幌子,无所禁戒,肆意妄为。邪见之人,或以信众名相,或以大众面孔,或以各种相似方式,名为言论上研究讨论佛法,身心不依戒法修行;实则以文化名相攻击义理实相,妄心妄行自毁毁他;并将经中看似文字矛盾、而内含圆融无碍的差别处,以相对法人为加以扩大,再以否定之否定的逻辑思維,臆想收到蝴蝶效应。

三是诋毁佛教人物,动摇教本根基,用心险恶,手段阴毒。邪见之人,知世代传承佛法在人,授受守持戒轨还在人,历代高僧大德功绩存世,于大众心中便立佛法丰碑,层出不穷演绎验证真含法要,示范依法持戒修行解脱实例,开示义理广宣行人真实境界,弘法利生佛教慈悲度人等;故夺人先夺其眼,欺人先欺其心。其实邪见之人,不知历代高僧大德若是骗子,喜舍世俗一切享乐,不是在骗他人,而是在骗自己;更不知邪见本身,就是在骗自己,而不能骗取他人;还不知毁谤三宝者,因果必堕无间地狱,不是文字一说吓唬人,沦为实足可怜悯者而未觉,还在无惧诡辩乖诤。

三乘教法各依真,法华化品有三城;声闻缘觉显权义,一门超出为究竟。
修行小乘是基础,二乘缘起性未空;无二法门言语断,方便了义大智慧。
二零一三年九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明州白衣智证    时间: 2013-10-6 11:51
请注意:这个帖子中的文字开示并非虚云祖师法嗣、禅宗五脉传人净慧长老所为

请各位同修注意


贤善成就,普愿吉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10-18 13:24
本主题是东北的净慧法师正在--在线答疑。

阿弥陀佛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10-18 13:24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六十一】
有人问,佛教认为有身是苦,为什么又教人爱惜生命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有身是苦与爱惜生命,各含义理不同,是对不同闻法对象、不同众生因缘而说;二者含义不可直接联系,但又有相互矛盾关系。
有身是苦,因缘来自四位新出家的比丘,于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安住时,在精舍门外树下闲谈;其中,有一比丘问,世间事物,你们认为什么是最快乐的呢?一比丘说,当春回大地,花草带着嫩绿芳香,在原野无忧逍遥时,最为快乐。另一比丘说,和自己喜欢的亲人在一起,品茗谈心、欣赏音乐、轻歌伴舞,陶醉在情绵意幽中,最为快乐。第三位比丘说,多有财宝富贵,随心所欲生活,车马服饰美食,显赫使人羡慕,最为快乐。三位比丘问,你是怎么想的呢?提问比丘说,娇妻美妾服侍,彩服熏香芬馥,令人恣意纵情,最为快乐。又有一比丘问,那世间什么是最苦的呢?一比丘说,欲乐淫欢最苦。另一比丘说,寒暑饥渴最苦。第三位比丘说,瞋恚痴行最苦。三位比丘问,你是怎么想的呢?提问比丘说,身心惊恐最苦。佛陀见闻四比丘谈论世间苦乐后,便对四位比丘说,你们所谈之乐,皆是忧悲无常之事,不是究竟解脱之法。春荣冬衰的大地,亲友欢乐的别离,财宝车马的聚散,妻妾美色的爱憎,怎么可以说是最为快乐呢?在那短暂不实的快乐中,隐藏着诸多苦恼,故不能认作快乐。唯有断除欲念欲习,身心中定空清净,才是真正快乐。你们所论之苦,也不是真苦,苦本莫过于有身。你们应知,饥渴寒热,瞋恚色欲,皆由身起;故身是众苦之本、祸患之源。只有淡然离妄,身心正行,禅入寂灭,才能究竟脱离世苦。否则,色身存在,永远是苦。四位比丘听了佛陀开示叹言,天下之苦,莫过有身;世间一切,苦空无常;唯有修行,余无实义;寂净涅槃,是为最乐。
爱惜生命,因缘来自受持戒律,慈心不杀。从五戒十善,至菩萨具足戒,第一戒条都是戒杀;同时,提倡素食,不食众生肉。缘故是证悟不同境界的人,对不同形体众生生命所处的状态,有着层次不同的理解与认知。若站在宇宙人生真相的高度,来认知不同形体众生生命的状态,应为诸佛依愿力安立法界,众生依业力感召不同形体、不同世界。众生皆依不同形体,在不同世界报应业习;又结新缘,又作新业,又续轮回。不同形体众生,皆有灵性,喜生惧死。若于生命中途,杀害众生身命,则破坏了诸佛慈悲救度的愿力,也破坏了众生了除业习的次序;又增加了所杀所食众生的业习,又增加了被杀被食众生的嗔恨。故使地狱不空,轮回不息;还使世间灾难遍起,战火连绵。
有身是苦与爱惜生命,于相互矛盾中,身体与生命有紧密关系;即身中有命,命中有身。有身虽苦,苦受可以了业,觉苦而后知俢,知俢而后觉道,觉道而后离苦。爱惜众生生命,既是学佛慈悲,又是救度自己;既是爱惜众生,又是保护自身。不应将二者对立起来认知,有身是苦就不爱惜生命,爱惜生命就去执著身乐;或有身是苦就去自害生命,或爱惜生命就去放纵欲望。于相对法中,有我有众生差别相,就有生灭苦乐颠倒相;若诸法中无我差别相,就见常乐我净真实相。
二零一三年九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六十二】
有人问,“我是一个离婚再婚的女人,离婚前看丈夫,处处不如意,事事不顺心;离婚后儿子不理解,下岗后又无工作,可后悔已经来不及。在心灰意冷时,又遇上现任丈夫,再婚后夫妻关系很好;可现任丈夫的儿女,常来家中无理取闹,想拆散我俩,怕其父财产有纠纷;弄的我俩经常想跳楼,都六七十岁的人了,还生活在困惑中,人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人的身心所处时空环境条件不同,感悟思想境界不同,对生命存在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认知。一个人一种活法,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其人生的价值观;各自愿求欲望的满足感,形成了百态千形的人生意义。

你们夫妻俩,现在有退休金,生活有老保,生病有医保。根据你们所处时空环境条件,生命的意义就是存在,存在的意义就是生活,生活的意义就是幸福,幸福的意义就是善行,善行的意义就是宽容,宽容的意义就是积德。有时间接受一些佛法理念,学会超脱生活、淡然世事、轻藐现实、缓减压力、放下执着、转化境界,多给子女们一点同情理解。同情理解他们生活重担的艰辛,是非争辩的侵扰,激烈竞争的残酷,苦苦挣扎的现实,人心不古的险恶,迷茫无智的幼稚;他们也处在一种钓者是收获成功的享受,被钓者是一种不幸的不公平待遇;他们都很平凡,缺点是趣味,过失是点缀,相逢一笑,安慰有缘;财产早晚属于他们,日子过一天算一天,不应与之太过计较。如此一来,你们夫妻俩还想跳楼吗?再看一看周围的人,哪一个是处处如意,事事顺心的呢?前几日听人说,有一对农村年迈夫妇,丈夫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不幸又晚年丧子,更是孤苦无依。七十多岁的老人,仍然不屈不挠,靠捡些废品和邻里接济,始终细心照料丈夫度过风烛残年,直至生命的最后不离不弃。如此对比,你们夫妻俩生活的多幸福呀!

依世间法的人生意义;无论是谁,都会多次这样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呢?忙来忙去不就是些柴米油盐、吃喝拉撒那些事,财色名食睡困扰终生,又下一代人重复上一代人的故事,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有些人生来富贵,不愁吃穿,过着奢侈放荡的生活,大肆挥霍于灯红酒绿之间,这样的生活又有何意义呢?有人提出,爱是永恒的人生意义;昨天、今天、明天,无论成败得失,无论悲喜哀乐,无论精彩平淡,无论贫富骄奢,只有挚爱生活才能享受其中乐趣,拥有过程的精彩而不是结果的短暂。生命总有一天会消逝,而爱是永恒,幸福将属于懂爱的人;爱生活,生活就会快乐;快乐没有理由,生活没有理由!否则,空自悲切、空自责怨。有人提出,奉献是完美人生的意义;奉献是不顾苦乐、不问得失、不计成败,尽身心利益他人、团体、国家。利益是相互的、平等的舍得,奉献出什么就能回报什么,播种什么种子就能收获什么果实,给予什么支持就能有什么帮助。否则,孤独无助,唯私相伴。有人提出,价值是理想人生的意义;生存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实现追求价值;价值的实现,既是自我的实现,又是事业的归宿;有理想的支撑,生命才有动力。否则,悲欢离合,怨悔烦恼。人生意义这个话题,答案太多;各种宗教还有不同说法,只能靠各自心境领悟吧!

依出世间法的人生意义;在宇宙人生真相中,十法界众生,人处于第五法界。人法界由想化色,色又生相,四大和合,因缘受法。佛教认为,十法界众生,除四圣道外,人身难得。人生虽苦乐间杂,但知苦易修道,苦行易觉道,证悟境界可通十法界。而天道易执享乐,修罗道易执斗习,很难修道;三恶道易执愚迷,无法修道。故佛教倡导积极入世与出世,入世不碍出世,出世不碍入世;若对行菩萨道的人而言,其境界是无入世与出世的差别,入世即是出世,出世即是入世。但是,无论入世与出世,都珍惜生命,爱护身体;只有身心一体,才能善行一切事项,才能承载承传佛法,才能依法持戒修行证道,才能利益六道有情众生。若遇一时苦恼而自杀的人,业报加重,比起人道所遭苦受,还要增加千万倍;遭遇一时苦恼的人,应看开一点,想远一点,享福是了福,受苦是了苦。
二零一三年九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六十三】
有人问,“我从少年时就爱下河捕鱼,退休后每日以捕鱼为主,除自己食用外,多拿去市场上卖;最近我发现很多捕鱼人脑袋易生病,先后有十几个人都因此而死,又有几人半身不遂了,心里总犯嘀咕,不知为什么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捕鱼与人脑袋易生病,在医学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或说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在一些法师讲法时,却有一说;即张网捕鱼,鱼游网纲,为逃活命,全力跃起,头撞而回,拼命挣扎;鱼死后,其心怨恨,寻找结网人、捕鱼人、食鱼人索命;故与其结缘的人,脑袋易生病。这种方便说、因緣说,在大众口中也有流传;如我遇见一位既结网又捕鱼食鱼的人,四十多岁便瘫瘓在床,脸色黑沉,问他年岁不大,怎么得了这种病;回答说,“报应啊!妈曾劝我干这行业重,可年轻什么也不信,现在信不信也这样啦!”又如一位在医院相识的人,家住水库边上,是位农民,身体强壮,却得了无名头晕症;问他饮食有什么习惯,回答说,“就是爱吃鱼,一日三餐总有鱼,咸菜中都有鱼。得了病后,犯病时就头撞墙,医生一时也不能确诊病因。”这些说法,是宁愿信其有也好,还是因缘巧合也罢,只当参考;若心里总犯嘀咕,就应立刻停下来,以免后悔不及。

在佛经中,却有捕鱼人业重之说。说其业重,为其杀业极重;一网下去,成千上万条生命将死;还有母鱼怀籽,更是不计其数;同时,还有虾类等。《优婆塞戒经》中云,“便得殺者。得根本罪。”“婆藪仙人說。咒殺人殺羊祀天不得殺罪。是義不然。何以故。斷他命故。癡因緣故。若見人死心生歡喜。當知是人得成已罪。見他殺已心生歡喜。出財賞之。亦複如是。”杀业重的人,果报为短命、多病、多贫穷、多苦恼、多怨家、多嗔恨、多恶梦、多鬼神扰、多横死、多堕三途。业报时期有四种;一是现世报;二是后生报;三是后世报;四是不报。业报形式也有四种;一是时定报不定,如这个业明天就惩罚,但怎么惩罚不定;二是报定时不定,就是做杀业这个业报定了,但什么时间报不定;三是时定报也定,是时间定了,果报也定了;如杀父弑母死后必堕地狱;四是时间、果报都不定;这个业轻,等无量劫后,因缘会合再报。业报时期中,重转轻和轻转重,因缘在于作业人的善心与智慧;业报的形式中时定与报定转化,因缘在于作业人有无悔心改正。

在短命报应中,含有眷属离散。在多病报应中,被多种重病的痛苦所逼迫。在多贫穷报应中,含有遭遇三灾八难。在多苦恼报应中,经常被贪欲、嗔恚、愚痴三恶习所缠绕。在多怨家报应中,被心里充满怨仇的人不断的恶行所伤害。在多嗔恨报应中,诸事不顺,怨天尤人。在多恶梦报应中,经常被恐怖惊醒。在多鬼神扰报应中,家宅不安,人生怪病。在多横死报应中,被随时险难导致的横死所追逐;即一是有人病情虽轻,可是不遇良医,没有医药,又没有护理者;有时,虽遇良医,但不授给或没有药品;本不应该病死,却又病死为横死。又有人相信占卜,向巫医讨问吉凶祸福等;由此杀鸡宰羊等,供奉鬼神,作法祭祀,向邪魔鬼秽等请福祈恩,以求延长寿命;而始终不能得福延寿,被愚痴、迷信、颠倒的知见,导致妄死为横死;这种横死的人,神识堕入地狱,求出无期;二是触犯国家法律,罪大恶极,被执行死刑为横死;三是喜爱狩猎、赌博、淫乱、饮酒、享乐等,过度的耗损精力致死为横死;四是被火焚致死或战火致死为横死;五是溺水致死为横死;六是被虎狼、蛇蝎等恶兽致死为横死;七是堕落山崖致死为横死;八是被毒药、魇魅、诅咒、起尸鬼等伤害致死为横死;九是被饥渴、寒热致死为横死;十是各种非正常死亡为横死。在多堕三途报应中,于命终后被恶业召感,遭受地狱极大的剧烈痛苦等。

在现世报应中,还有善人远离。《妙法莲华经》中云,“屠兒魁膾。畋獵漁捕。為利殺害。販肉自活。炫賣女色。如是之人。皆勿親近。”若善人不能远离,受其熏习影响,易生恶念,转作恶业。若与结缘,自有恶因缘缠绕,求救度其离苦;如人爱生节令病,情绪暴烈不稳等。
二零一三年十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六十四】
有人问,虚云长老说,“自古法王大于人王”,可法王也是人,不知如何理解大于人王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法王,为佛教说法主,是对佛的尊称。佛为法门之主,王有最胜及自在义;佛依最胜法门,自在化度众生,故称法王。如《无量寿经》中云,“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随心所愿皆令得道。”《法华经》中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也可对菩萨称为法王;如《大宝积经》中云,“菩萨有四事名曰法王。何谓为四?一曰不舍道心;二曰亦复劝化他人发意;三曰以诸德本劝助道心,所可闻者意广无极;四曰一切释梵及四天王,其诸声闻并缘觉地,至于无极无坏,弘广无穷之业。”也可对地藏王称为法王;依法判定冥界众生之罪,并给予相应惩罚。还可引申为佛门高僧大德;如藏传佛教之萨迦派、格鲁派的上首喇嘛,分别称为“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虚云长老自称法王,既有法理依据,又符合真实身份,还可被四众公认。

虚云长老,依佛功德藏,行菩萨道法,具足诸僧事;于诸法中证得自在境界,以方便智慧与弘深誓愿,弘法利生,堪当一代宗师,故可称为法王。在此世间,虚云长老虽现人相,但应离人相认知法王。是人秉承佛旨,承传法门,广做僧事,教化一方;还可依法救度地狱、饿鬼、畜生业重众生,化度修罗、人、天、声闻、缘觉有缘众生。同时,佛门有佛门轨则,虚云长老讲此法义,一定有其特定因缘;人王若皈依佛门,或兴办法事,及请僧问义,须依佛门轨则办理;不可破了门风、坏了轨则、乱了纲常。《梵网经菩萨戒本》中云,“若受佛戒者。應護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

虚云长老虽现僧相,却还是人,生活在国度里,应遵从法度,爱国爱教;但不是“兵奴之法”,必须伏从王者个人。而且,虚云长老如此法义,不是以四相心,在争名闻利养,是对人王有益,维护人王福寿正报;如《梵网经菩萨戒本》中云,“善學諸仁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于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位轉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墮三惡道中。二劫三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以是不應一一犯。汝等一切諸菩薩今學當學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八萬威儀品當廣明。”在佛教公案中,有一位国王,几次带领侍者,拜会一位证阿罗汉果比丘僧,其僧不迎不送,国王不解生嗔,欲杀害其僧;其僧曰,迎送有损国王福寿正报,若杀害老僧,必失王位,今起恶念,必遭报应;国王怀恨离去,七日后有他国兴兵,不久国王被其杀害。

人王,为一国一域之主,只是依德统民,依法治国。权势于国至高无上,地位于民至尊至贵。若信仰佛教,依佛教理国,可利乐人天众生,则国运昌盛,人民拥戴,天少降灾,人少祸乱;如《金光明经》中云,“世尊。若有人王。欲得自護及王國土多受安樂。欲令國土一切眾生悉皆成就具足快樂。欲得摧伏一切外敵。欲得擁護一切國土。欲以正法正治國土。欲得除滅眾生怖畏。世尊。是人王等。應當必定聽是經典。及恭敬供養讀誦受持是經典者。”若不信仰佛教,只利益人道有限众生,无益于龙天众生,更谈不上救度其他道有情众生。还有,人王尊重信仰,尊重宗教轨制,尊重德高人士,就是尊重历史文化,尊重民族传统美德,尊重人民意愿选择;故在宪法中,有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法王与人王,是人法差别,不是权势差别;是法大于人,不是王大于法。如此理解,既为尊教重法,又为爱护人王。
二零一三年十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六十五】
有人问,佛教文化讲超凡脱俗,可以雅俗共赏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教教义法理,为四众弟子自律聚徳、内修增慧总持。若以文化形式,展现于社会大众平台之上,仍不离内含法要,讲究超凡脱俗;不但可以雅俗共赏,而且还是有教无类。

一切言行文明为雅,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切言行低级为俗;即原始状态,简单重复。人需要雅的文化,但离不开俗文化;越俗的文化,越接近实际生活。但是,佛教文化有净染差别,无雅俗之分。净则身心道徳文明,人以德为本,徳行大于天。德分福徳慧德;福徳为身善行证得,又为有身享乐妙用;慧德为心念修得,又为心性妙有功用。染则身心欲乐业习,贪著五欲之乐作业,执着荒迷无度成习。业为身行造作得,又为三世有身相隨;习为蕴识积聚得,又为无明烦恼惯力。雅俗不离身心,闻法受益于身,雅者不增,俗者不减;法性流入于心,雅者无净,俗者无染。

超凡脱俗,世解为人的境界高雅,脱离尘事困扰;表现为气宇轩昂潇洒,谈吐自然得体。法解超凡为修行人的证悟境界,超出凡夫境界,可达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如来境界;脱俗为修行人的身心清净,脱离欲界困扰,定境可入色界、无色界,还可岀世入佛净土。表现为气宇淡然自在,谈吐如法悦心。是人由欣赏佛教文化受益开始,渐入教义法理善行启修,再次第证入不同禅定境界。超凡脱俗不排斥雅俗,雅俗无碍于超凡脱俗。身心文化分雅俗,身心善行无雅俗。雅者可无善行,俗者当有善心;俗者亦可无善行,雅者亦当有善心。

有教无类,世解为人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种族肤色,均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表现为将相本无种,知识无国界。法解为接受佛教文化熏习,人心思善向上,身有高低贵贱之分,佛性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别;身有东西南北之别,佛法慈悲无东西南北之差。身有黑、黄、白肤色之分,心有黑、黄、白肤色之想,道徳文明无黑、黄、白肤色之差,崇尚善行无黑、黄、白肤色之别。表现为种族不同,文化相通;地域不同,心性相通。

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佛教文化以其独特的内含法要,以其随顺因缘的方便形式,以其正大光明的善良形像,被各族人民普遍接受,在欣赏文化的同时,法不唐捐,身心熏习潜移黙化于无形,种下菩提善根;如佛教文化提倡世界和平,与各族人民普遍心声发生共鸣;又如佛教提倡素食文化、保护生存环境、爱护众生生命、继承优良传统等,已经融入地球村的大家庭。佛教文化源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融入本土,不斥本土,教义各表,形成了儒释道国学文化;也可以在世界各地,形成各自的国学回释文化、耶释文化。佛教文化以人、天人、声闻、缘觉、佛为五乘道法,以十善业为基本善行标准,以积极入世的态度,以清净出世的境界,以尊重知识的风范,做人做事,兴邦兴国,利自利他。
二零一三年十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六十六】
有人问,有的地方文物保护单位,将一些寺庙用作餐饮场所,从事商业经营活动;一方面僧人多无处安身,另一方面佛教四众活动场所太少;有的僧众筹款,几人不等的购买居民楼兴办道场,不知应如何对待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在各种新闻报导及各种传闻中,都听过这样的消息;至于全国各地共有多少这类事件,具体数量不得而知。状况比较严重的,是有的地方将一些寺庙群,改为他用,或毁坏掉。一些寺庙交由地方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一来是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时期形成的产物,加之国家有关宗教财产归属政策落实的不彻底,自然产生这种状况。再有,从古至今,寺庙皆是僧众筹建,寺庙产权属大众捐献的十方佛财;况一些古寺庙的僧众,遣散还俗后,再无人主张产权,只能借助公众舆论,故解决当下状况比较困难,将有关政策落到实处不容乐观。

这种状况的产生,对佛教本身无有伤害,只是众生感召因缘如此,也是人类佛教文化事业发展史中的时代悲哀。寺庙产权蝇蝇小利,蒙住了一些利令智昏人的眼睛,不见中华文化兴盛大益;只见局部的经济利益,不见损伤信众情感与民心的大害。谁去争取解决,谁来真正解决,只有等待众生增益福报,转化因缘。如何对待,僧人再多自有静闲处,有寺无寺都修行;四众活动场所再少道场自有百刹屋,有庙无庙都弘法;还是耐心观之,凭命由天。这不是消积态度而是淡化心性,这不是悲观失望而是种平常心,这不是无奈之举而是随缘方便,这不是自找台阶而是法步跃如。

若依佛教义理认知,不论寺庙是有僧事活动,还是改为他用或毁坏掉,皆有护法善神累劫护佑,利益人还是恼害人,全凭一方人的福报因缘。若是寺庙历史悠久,说明先人具有福报因缘,护法善神护佑善根如此。若是寺庙有僧事活动,说明一方人续有福报因缘,护法善神护佑善根不断。若是寺庙改为他用、或毁坏不得修缮,说明一方人缺失福报因缘,护法善神护佑原址本土。再把义理讲的浅显一点,一些寺庙用作餐饮场所的,及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或改为他用的,从租赁方到经营人及消费者,于冥冥中自有护法善神,仍用伽蓝佛事、法事、僧事轨制标准,分别察查校量善恶,一切与其相悖的言行造作,因果报应与损福损寿各自受之;至于一方人的福报因缘,仔细观察一下是否频发灾祸便知,何须明言。

据民众口传与见闻,一些寺庙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易发生值夜班人员被杀、火灾等案件,老不消停。一些寺庙从事其它活动的,易发生管理人员夭亡事件,工作人员易心里烦恼害怕等。最近,看到一篇摘自《文史月刊》2009年02期、王柏详记述的文章,文章记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文革中为给林彪修建别墅,在山西五台山,将二百三十名僧人勒令还俗,连炸五郎庙、金刚窟两座古庙。从设计到施工一年多时间,便发生了“九一三”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都让人产生不同联想;是不是因果报应无人能知,只能天知地知自知吧。

当下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化兴盛势在必然,佛教文化自在其中,相信国家有关政策会逐渐得到落实,将寺庙交还僧团兴办僧事,正常发挥伽蓝功能作用,给一方大众带来平安吉祥!
二零一三年十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六十七】
有人问,我读诵过《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也学习过有关开示,可仍不能知外道六十二见,如何是邪,邪在哪里,能明了略解一下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中,“佛言。我所知法。深奥深照。我悉晓了之。”即佛法中道,远离二边;三界七大法性真常,一切有为色相无常;三界有边,虚空无边;劫有阶段生灭,又有循环相续;众生蕴识有想,定空又有无想;诸法缘起性空不碍有因,智慧不足只见缘起不见有因;有四众辨法择法,也有邪见异问异答诡辩;有智慧通达三昧定观,也有浅根漏智推论观察;有众生因缘生色相,也有蕴识因缘离色相;有世间涅槃,也有出世涅槃。先明了佛法十类正见,易破解外道十类邪见。同时,身心无邪见,不入人罪法,修清净梵行。

六十二见,有经典不同,文字也不同,但各有十类,义理无差别。于《佛说梵网六十二见经》中,将外道所执分为本劫本见、末劫末见。于《大品般若经》中,将外道所执分为过去五蕴、现在五蕴、未来五蕴、身神断常。《大般涅槃经》(南传本)中,将外道所执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五蕴,我见与边见。外道以思维推论与有限定智,观察有限时段、有限范围内,世界与生命体的关系,所生认知见解。究其根源,都是以触为缘产生;即触以受为缘起爱,缘爱起取,缘取起有,缘有起生,缘生起老死忧悲苦恼。由此生颠倒;凡夫常颠倒,无常认为有常;乐颠倒,以苦当作乐;净颠倒,以不净为净;我颠倒,无我认为有我。二乘无常颠倒,于涅槃之常而计无常;无乐颠倒,于涅槃之乐而计无乐;无我颠倒,于涅槃之我而计无我;无净颠倒,于涅槃之净而计无净。诸外道,“故不得道行精进。乃知是习因缘。不习因缘。用是因缘成。用是因缘不成。不得其处。”

为方便理解六十二见,可分十类逐一略解。(一)世间常存论四见;外道禅定,不知破五蕴区宇境事,以妄为真而起知见,与佛法相悖。(1)有外道能忆识过去二十劫内之事,计其中天众常住不灭。(2) 有外道能忆识过去四十劫内之事,计其中天众常住不灭。(3)有外道能忆识过去八十劫内之事,计其中天众常住不灭。(4)有外道以捷疾智或天眼,计现在天众及世间为常住。

(二)世间半常半无常论四见;外道禅定,只观来处生处,自妄为真而起知见。(5)自梵天没而来,生于人间后,得宿住智,观来处大梵天王自然为常,而人间众生为无常。(6)有天众以戏忘天以外的诸天为常,转生处的众生为无常。(7)有天众以散陀天以外的诸天为常,转生处的众生为无常。(8)有外道以捷疾智分别思量,以眼、耳、鼻、舌、身中之我为无常,心、意、识中之我为常。

(三)世间有边无边论四见;外道禅定,能观不同星系边际,妄生边见。(9)观此世界周围有边际,而起有边见。(10)观此世界周围虚空完全无垠无边,而起无边见。(11)观世界有边亦无边,上下有边,横侧无边。(12)推论世界非有边非无边。

(四)异问异答论(诡辩论)四见;外道之人,以无知、谄曲、恐怖、愚钝心,矫乱问答,入于诡辩。(13)因确实不知世间因缘,而恐错答堕为妄语,对有无善恶因果,无法正确认知。(14)因确实不知有无他世,而恐错答堕为取著,对有无因果循环,无法正确回答。(15)因确实不知善与非善之法,而恐错答遭遇诘难,对有无善与非善因缘,不予肯定或否定。(16)因暗钝愚冥,对他世、化生众生、善恶业果异熟的有无、亦有亦无、亦非有亦非无,以及如来灭后存、不存、亦存在亦不存在、亦非存在亦非不存在等一无所知,无法接受问答。

(五)无因而有论二见;外道禅定,执著空境,妄谈空理,说我及世界无因而生。(17)从无想有情天死后转生人间,修习禅定观世间无因而妄计为有。(18)通过推论,世间无因而误执为有。

(六)世间有想论十六见;外道禅定,想蕴区宇坚固,依未来世而起苦乐想。(19)计死后有色身而想念。(20)计死后无色身而想念。(21)计死后亦有色身有想念,亦无色身而有想念。(22)计死后非有色身而有想念,非无色身而有想念。(23)计死后世界有边际而有想念。(24)计死后世界无边际而有想念。(25)计死后世界亦有边有想,亦无边有想。(26)计死后世界非有边有想,非无边有想。(27)计死后有乐有想。(28)计死后亦有苦有想,亦有乐有想。(29)计死后非有苦有想,非有乐有想。(30)计死后有想与无量想。(31)计死后有无量乐想。(32)计死后有一向苦想。(33)计死后有一向乐想苦想。(34)计死后有一向不苦不乐想与无量想。

(七)世间无想论八见;外道禅定,妄执空色法理,说死后我无想又应色身。(35)计死后有色而无想。(36)死后亦无色亦无想。(37)死后亦有色无想,亦无色无想。(38)死后非有色无想,非无色无想。(39)死后有边际而无想。(40)死后无边无想。(41)死后亦有边无想,亦无边无想。(42)死后非有边无想,非无边无想。

(八)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八见;外道禅定,观身是苦本源,说死后我非想非无想。(43)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有色。(44)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无色。(45)死后非有想非无想,亦有色亦无色。(46)死后非有想非无想,非有色非无色。(47)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有边。(48)死后非有想非无想无边。(49)死后非有想非无想,亦有边亦无边。(50)死后非有想非无想非有边非无边。

(九)众生断灭无余论七见;外道禅定,无法观察识体定力消失后,堕落地狱轮回,于现有生存众生,说死亡、断灭、消失。(51)我今此身为地、水、火、风四大所成,父母所生,衣食养护,是为无常,终归断灭。(52)我今此身不得灭尽,生于欲界天,乃终断灭。(53)欲界天之身,意未得灭尽,至色界天诸根具足,报尽究竟归于断灭。(54)我在色界地中未得灭尽,生于无色界之空无边处可断灭。(55)我在空无边处中未得灭尽,生于识无边处可断灭。(56)我在识无边处中未得灭尽,生于无所有处后可灭尽。(57)我在无所有处中不可灭尽,生于非想非非想处报尽,断灭无余。

(十)现在生中涅槃论五见;外道禅定,无法观察无余涅槃境界,只说有余涅槃为最上。(58)以我处于五欲自恣时,为现在最上涅槃。(59)以我入于初禅,离诸根欲,离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时,为现在最上涅槃。(60)以我入于二禅,灭其觉观,内心静安,心得一境,定生喜乐时,为现在最上涅槃。(61)以我入于三禅,除喜住舍,正念正智,内意寂定,自知身乐时,为现在最上涅槃。(62)以我入于四禅,舍离苦乐,灭前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时,为现在最上涅槃。
二零一三年十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六十八】
有人问,修行人禅行中魔境、鬼扰、生病等如何对治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有一部《治禅病秘要法经》,对治由禅行而生十七类病。智者大师还有《观病患境》一文,详述了病相、病因及治疗方法。若结合起来读诵,受益效果更佳。虽然古印度与中国,修行人存在着地域的生活习惯、禅行环境、卫生条件等差异,但诸禅病的四大不调、饮食不节、坐禅不顺、鬼神得便、魔所干扰、业习生起六种病因相通,修三昧、修止观、调息、用术、持咒、用药等治疗法则相同。故对禅病如何对治,不须重述;只对禅病如何预防,简要说明。

一、预防乱倒心法,“因五种事发狂者。一者因乱声。二者因恶名。三者因利养。四者因外风。五者因内风。”一是有专门禅房、静室;若住茅蓬,可远离市井;或以噪杂声为音律,与心念佛声相应,转烦恼境为清净心。二是淡化名闻,放下假名妄执,以生死解脱大事唯大,谁人背后无人说,逆缘助道真善友。三是金钱业债早认清,有为供养带染行,今若不能证悟道,披毛戴角还万倍。四是两耳不闻是非声,口意不辩对错名,任凭江海风浪起,稳坐禅台心无惊。五是智观万事转头空,炽盛五蕴害英雄,强霸好胜成殇曲,平淡无诤念佛名。

二、预防四大风法,“内声者。因于外声。动六情根。心脉颠倒。五种恶风。从心脉入。风动心故。”即由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扰动,动心生成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故遇喜时须冷静,莫要张狂事看轻。若易怒时抽釜火,嗔恨痴行是祸根。若有忧时不愁嘁,光明正大乐观心。若须思时留分寸,从容大度且饶人。若见悲时有止足,纠结无用苦自尝。若遭恐时念观音,十四无畏安稳行。若闻惊时先稳神,事再紧急不毛躁。否则,吃不下、睡不着、总闹心、太失落等,空自悲伤生禅病。

三、预防火大三昧法,“欲行禅定。宜当善观四大境界。随时增损。春时应入火三昧。以温身体。”禅行者身体应顺应四时季节,合理增减衣物,调整时令饮食,保持平和心态,切莫躁动不安;若入定空火光三昧,早晚清凉易久坐。

四、预防地大法,“秋时应当入地三昧。”若入定空地相三昧时,应净念一句佛号,守住方寸之心,不理观中所显幻境,山归山,土归土,尘劳不生。切莫贪恋境景秀美,气凝损伤关节百脉。

五、预防水大法,“入水三昧者。自见己身。如大涌泉。”若入定空水光三昧时,应净念一句佛号,见水止水,清水如潭,净心光中,幻境不显。切莫贪求胜境,流气荡动伤神。

六、预防内风大法,“若行者入风三昧。自见己身。作一九头龙。一一龙头。有九百耳无量口。身毛孔耳及口。如大溪谷。皆出猛风。”若入定空内风三昧时,应净念一句佛号,见风动先静心,则风恬静不动,习风舒缓适宜,闻佛说法觉明。切莫随风浮动,气虚力弱劳心。

七、预防四大粗涩法,“若有行者。四大粗涩。或嗔或喜。或悲或笑。或复腹行。或放下风。”如此境界皆属蕴习,见觉幻境为尘所致。或嗔或喜者,平常脸皮薄,爱慕虚荣,他人说不得等;做人应放下强烈自尊,切莫遇事反应过激、过敏、过度、过力。或悲或笑者,骨子里强硬,人事总不服,易大起大落;应转慢习为随顺,再转强硬为耐力。或复腹行者,精力充沛,血气方刚,阅历不足;应谦下求学,励练身心。或放下风者,性情豪放,不计小节,律仪易失;应谛观明心,文雅言行。

八、预防噎法,“若阿练比丘。用心大急。数息太粗。眠卧单薄。因外风寒。因动脾管脾肾等脉。诸筋起风。逆气胸塞。节节流水。停住胸中。因成激血气发头痛背满诸筋挛缩。”一是平常心是道,禅行不急不慢,守窍数息用缓。二是注意保暖,防受风寒,爱护戒法之体。三是节量食,过午不食,饭后间隔一小时再上座。四是加强运动,助于消化,增强体质。

九、预防贪淫患法,“若行者入禅定时。欲觉起贪淫。风动四百四脉。从眼至身根。一时动摇。诸情闭塞。动于心风。使心颠狂。因是发狂。鬼魅所著。昼夜思欲。如救头然。”一是多坐,转化身体能量,减轻欲望压力,禅悦无贪淫。二是保持略有饥饿感,营养不易过剩,淫心不起。三是下坐后用手按摩腰下部十至二十分钟,或按摩肛门几分钟,淫根不动。四是睡眠不易过热,被子不易过重,身体不易过疲。五是长坐不卧,或侧卧曲腿,或和衣半卧。六是不看爱情书籍、电视、影像,不思美色,不求欲乐。还有一些方法,须依师承方可,故此不述。

十、预防利养疮法,“若有行者。贪火所烧。利养毒箭。恶风吹动。以射其心。以贪因缘。心或颠倒。昼夜六时。思念贪方便。如猫伺鼠。心无厌足。”一是闭关静意,远离市井,淡化贪心。二是常参与往生法会,知人生死无常,转化贪欲。三是得少为足,知道力化业力,自止贪习。四是多行布施,严持戒律,苦行愿心。

十一、预防犯戒法,“若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学戒女)。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受佛禁戒。身心狂乱。犹如猿猴。种植之法。未及生长。灭枝毁根。七众(四众加学戒女、沙弥、沙弥尼)亦尔。”一是缄口慎言,不傍圣贤,不毁法义。二是广学多闻,理入法藏,增加智慧。三是亲近善友,举罪生欢,闻呵则喜,四是明了破戒危害,佛法中贼,木石无心。五是常行忍辱,怜悯愚人,打骂了业。六是勤修忏悔,自露罪业,醒示他人。

十二、预防乐音乐法,“若四部众。乐诸音乐。作倡无厌。因是动风。如纵逸马。亦如秋狗。似伊尼利鹿王。耽惑愚痴。心如黐胶。处处随着。不可禁制。”一是勤行精进,身心无厌,甘守寂乐。二是以法摄心,身不懈怠,心不放逸。三是佛音于耳,余声不杂,闻者生怖。四是佛像庄严,光明满眼,余则染垢。

十三、预防好歌呗偈赞法,“若行者。好作偈颂美音赞叹。犹如风动娑罗树叶。出和雅音。声如梵音。悦可他耳。作适意辞。令他喜乐。因是风向。贡高憍慢。心如乱草。随烦恼风。处处不停。起憍慢幢。打自大鼓。弄诸脉零。因是发狂。如痴猿猴采拾花果。心无暂停。不能数息。”一是诵持经典咒语,常发正声法音,赞叹诸佛功德。二是深解佛偈法义,自知好作愚痴,自明曲心逢迎。三是念佛摄心内求,忏露业习种子,智逆烦恼风流。四是转境悦耳梵音,明了因果报应,百鸟骄慢高飞。

十四、预防水大猛盛因是得下法,“若有四众。入水三昧。遍体水出。不见身心。犹如大海。出定时。饮食不甘。患心下热。水脉增动。患下不止。”一是下坐后,用双手握拳,轻敲腰部与下肢,放松肌肉神经,速使身体恢复常态。二是下坐后走动,缓解久坐腿部疲劳。三是唱几段佛教歌曲,舒缓一下心绪,改变大脑紧张感。四是常与他人交流,分散几分注意力,破定境执著力。

十五、预防因火大头痛眼痛耳聋法,“若行者。入火三昧。节节火焰。大肠小肠。一时火起。烧动火脉。出定时。头微微痛。诸脉掣缩。眼赤耳聋。因是发病。”一是防止便秘,定时排出大便,有屁就放。二是适量吃些水果,利于所食食物下行,又增维生素类,加强内分泌调节。三是注意适量饮水,加快体内毒素排谢,防止堆积。四是下坐时,两手相搓,热后放于面部,揉动五官。五是禅行时气沉丹田,不守丹田,不留头部。六是轻揉胃部,敲打背部,气脉通畅。

十六、预防入地三昧见不祥事惊怖失心法,“若行者。入地三昧。见四方面黑山。诸山严间。有无量无边诸鸠槃荼(食精气鬼)。蹲踞土埵。现丑恶形。身根分端。复有五山。夜叉竞来。争取彼山。诸鸠槃荼。痛急惊怖。发大恶声。”定观如此等等恐怖境界,出定后胡言乱语如失心疯病。一是勤行法布施,增加大福德,形成无畏力。二是见闻法师开示,受教开明心智,增强慧德力。三是增强定力修行,魔来魔斩,不予理会。四是发菩提心,救度一切众生,不恼害干扰众生。五是回向功德,将一切功德回向法界,愿其离苦得乐。六是诵咒或念地藏王菩萨名号,心增法光明,能破诸冥暗。

十七、预防风大法,“若行者。入风三昧。自见己身九孔之中。如大溪谷。出五色风。复见己身。三百三十六节。白如雪山。节节风出诸蔼吉支(起尸鬼)。诸蔼吉支。手捉铁棒。以千髑髅。为身璎珞。与诸龙鬼九十八种。至行者所。行者见已。心惊毛竖。因是发狂。或白癞病。”此是往昔毁谤大乘法与弘传大乘法师,于定境中业力显现。故应专修一段忏悔法,有惭有愧,赞佛功德,痛改前非;并发大愿济度被己谬见所误一切众生,代受应担一切苦果,以现世身苦了去前世业,使风息不起,诸龙鬼自退。
二零一三年十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六十九】
有人问,修行人禅行中鬼魅附体如何对治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在《治禅病秘要法经》中,有《初学坐者鬼魅所著种种不安不能得定治之法》,“摩诃迦叶。教千比丘。数息静处。鬼魅所著。见一鬼神。面如琵琶。四眼两口。举面放光。以手击擽两腋下及余身分。口中唱言。埠惕埠惕。如旋火轮。似掣电光。或起或灭。令于行者心不安所。”如此六十三种,鬼魅害身邪念夺功德,魔破定观净心毁慧命。圣严法师所讲《鬼魅附身的禅病》,并有几点补充,知见可供参学;但切莫急于求成,有的一七日、三七日、七七日至半年方见成效,还有个别不见成效,皆属各人福报因缘。
“所谓鬼病,是由于打坐的人,阳气不足,或者是心态不正而惹鬼上身。有人说,打坐可以使阳气上升,其实阳气不足就是因为自信心不够,意志力薄弱。由于先天上的体能较弱、依赖心、怀疑心及社会观念的关系,使得女人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多半不及男人。虽然今天是男女平权的社会,男人做的事情,女人也有能力做,然而经过一次又一次失败而能坚持做到底的宗教家、学问家、事业家等,还是男人较多。”
“古来东西方的鬼魅与人间发生关联时,多半以女性为媒体。所谓妖巫,所谓怪力乱神,多系藉着阴气晦气的人体,而活动于人间。身体不好的人不一定没有阳气,只要他的心志坚强,鬼魅就奈何他不得。相反地,有人虽然长得高头大马,如果心志涣散,便是阳气不足;这也就是许多大人物、大事业家为什么都是无鬼无神论者,因为他们根本感觉不到有鬼神的存在。”
“如果为了一时安全感的错觉,而把命运交给鬼神,这将为你带来无限的困扰,那些被民间称为阴神的鬼魅,虽也能为人们解决一些问题,可是惹上之后,衰运便会接踵而至,所谓的‘请鬼容易退鬼难’。”
“若因阳气不足,惹上了鬼魅,如能以错觉、幻觉来处理而不予理会,鬼魅也会自行离开。意志力加强,鬼魅就无法接近。鬼魅是飘荡浮游的幽灵,他们是微细的物质体,可以穿墙过壁,东没西出,有其一定的活动范围,没有固定的住宿之处。”
“鬼并不是随时随地可以看到人的,跟他有缘的媒体,他才看得见。那些无神论的大人物,鬼是碰不上的,因为他们的身体周围,有一股由强大自信心和意志力所形成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用精密的仪器测定出来)保护着。阳气不足的人就缺乏这种力量,鬼魅都需要依草附木。因此,当他们遇到这样的人就会趁虚而入,附在人们的身上。缺乏阳气的身体,就像没有精神体的草木一样,而比草木更具有吸引力,因为你还是个人,他要利用你的身体,指挥你的头脑,来发展表现他的力量,这就是惹鬼的原因。因此,常常心虚胆怯的人,打坐时鬼就容易上身;但正确的打坐方法能使意志力坚强起来,坚信自己可以突破一切困难而修行成功,能够这样,鬼魅根本看不到你了。”
“如果打坐时,甚至还没有开始打坐,就准备求感应、灵验和鬼神保佑,打坐到神智恍惚之际,先是若有若无、似真似幻地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或感觉到什么;进一步由于心有所求,便会感应到飘浮在你周遭的幽灵上身,而渐渐地扩展他的灵力,到了将你的身心运用自如之际,你就成了幽灵显现神力的工具。这也正是佛法不重视鬼神,修行不可为求感应的原因。因为知见不正,神佛不分,便得不到佛法的利益,甚至会失去健康的身心和正常的生活环境。所以修习打坐的人,先要持戒忏悔,不得增长贪欲、瞋恚等不清净的念头。”
“另外一类鬼病是神经系统上的。有一些人身体较衰,意志力薄弱,自信心不够,经常期待着救济和帮助,他们打坐时若听到不正常的声音或怪声,便会引发神经错乱而疯狂,这种病比一般的精神病严重,所以很难治。这种有鬼魅附身而精神错乱的病人,只要对三宝、对师父有信心,能够接受师父的指导,照着师父的命令来调身、调息、调心,那是很容易退治的。如果被鬼魅控制,失去了理智,丧失了自主能力的话,就比较困难了。只好暂时用镇静的药物使他的神经松弛,安睡休息一阵就好;假如着鬼已很严重,药效一失,他马上又会发狂,最后只有用“他力’的方法,为他念咒(最好是请持咒已有效验的人,否则临时为了赶鬼才学念咒,恐怕没有大用的);或代他拜忏修功德,若为小力鬼魅,请人用民间信仰的‘收惊’来帮助他,也是办法之一。可是有这种问题的人,他们往往不会承认自己有鬼病,那只有靠他人的帮忙了。所以修行禅定,最好不要一个人独修,应该与较有修行经验的人共同修持,或请老师就近指导,也就是修行人需要有人护法。”

在此基础上,补充几点;一是修忏悔法的同时,将赞佛、念佛、忏悔所生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怨亲眷属,仗佛威力,愿其早日离苦得乐。

二是发菩提心,愿早日成佛道,以菩萨行救度法界一切众生,种植善根,早登彼岸;以得怨亲眷属宽容,不再纠缠干扰。

三是在禅房静室,七日内诵持《楞严咒》一百零八遍,建立道场;并于早晚二时,各诵持《楞严咒》三遍,以清道场、净身心、或结界、或严净等,保持环境清净,保持正人、正心、正行、正业、正命、正法,鬼魅自然远离。

四是每日早晚二时,各诵持《涅槃降魔咒》七遍以上,以咒力音声,使魔类鬼类生欢喜心,自动退出,另去他处。

五是受持具足菩萨戒,在家人须不食肉类与五辛之物,依戒护身,依戒护心,身心清净,无鬼魅存身之处,岂不远离。

六是求得善知识如法驱离,一般状况下,善知识几句开示,鬼魅礼拜而退;也有善知识仗佛威力,将其度脱善道,离开鬼魅之道;也有善知识依护法力,对不听劝告者,或以死恼害者,并观其人有大善根、大善缘时,可依法强行驱离,或依天律清除。

七是手结子午印,如法护身,关闭身体出入门戶。当然,若能真正皈依密宗上师,自得法体,自护戒体,鬼魅无法近前。

八是诵持佛号,在《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中,七佛名号自选对根基之一,长期念诵;也有诵持地藏菩萨名号者。诸佛有共愿,也有别愿,切莫疑惑。
二零一三年十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明州白衣智证    时间: 2013-10-20 15:10
请注意:这个帖子中的文字开示并非虚云祖师法嗣、禅宗五脉传人净慧长老所为!

请各位同修注意



“正本清源”---发心护持各大佛教网站中“净慧长老开示”专辑的纯净性
http://www.folou.com/thread-1357208-1-1.html


贤善成就,普愿吉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11-9 20:15
下面引用智慈回复楼上大德的一段话:

明州白衣智证大德,

这个帖子中的文字开示确实并非禅宗传人净慧长老所为。关于这一点,广大同修心知肚明。如果有人在净慧长老圆寂前还有所误解的话,在他老人家圆寂之后,恐怕再无人会产生此错觉了。毕竟净慧法师随缘问答隔日更新,与时俱进。

您请大家注意的问题,想必大家都注意到了。

那又怎样呢?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11-9 20:17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七十】
有人问,如何理解地狱是愚人真正的家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首先,应明确什么样的人是愚人;对于愚人,此身已成长,被无明蒙蔽及被贪爱束缚。就是由过去世的无明与贪爱,造成今世的蕴识与名色,才有了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及色、声、香、味、触、法,根尘识入成触,起乐受或苦受的缘,执著于此为愚人。然后,应明确什么样的人是智者;对于智者,广修十善业道,善生人天享乐;还有,智者为了灭尽诸苦,在欲界过着梵行生活,当身体四大分离时,慧命已经解脱生死,不去轮回转生。无明已被舍断,贪爱已被灭尽,涅槃是苦的尽头,也是生死轮回的尽头。就是人天众生中有智者,阿罗汉、辟支佛为智者,菩萨、如来为大智者。

愚人与智者的差别;《相应部·愚人与智者经》中说,“诸比丘,愚人的特征、愚人的相、愚人的本质有三个。是那三个?于此愚人是思惟恶念、说恶语、造恶业之人。如果愚人不是如此,智者如何能够知道,这人是个愚人,不是真正的人。然而,由于愚人是思惟恶念、说恶语、造恶业之人,所以智者知道,这人是个愚人,不是真正的人。”决定差别的是因缘、业习与善根,主要有十种表现;一是愚者毁谤三宝,辱骂圣贤;智者礼敬三宝,尊重他人。二是愚者喜乐乖诤,得失荣辱;智者以戒为师,不执名相。三是愚者口不择言,妄语绮语;智者缄口慎言,如语真实。四是愚者羡媚权贵,曲意逢迎;智者随缘方便,心行平等。五是愚者骄慢张狂,虚伪藏奸;智者谦下大度,诚实利他。六是愚者贪嗔痴行,不修十善;智者我法二空,众善奉行。七是愚者懒惰放逸,享乐恶劳;智者精勤道业,禅悦苦行。八是愚者烦恼忧伤,常遭惩罚;智者清净离染,人天拥赞。九是愚者世俗世论,迷恋五欲;智者第一义谛,解脱自在。十是愚者枉自苦受,不知轮回;智者涅槃境界,常乐我净。

愚人以造作十不善业为业习,地狱以业习为因才有轮回之果;因果轮回不息,才有愚人以地狱为真正的家。故当愚人造了身、语、意恶业,在命终后堕入恶道、苦趣,甚至是堕入地狱,这是愚人最愚蠢之境遇。特别是毁谤三宝,辱骂圣贤,造作五逆重业等,除现世遭受痛苦外,还将堕入大地狱受报,并辗转于各小地狱受报。即便从地狱出,转入饿鬼道,仍为地狱所摄;或转入畜生道,又常于地狱轮转。故在人道时,只是万劫中的一刹那;而又长期处于幽冥世界,苦受求出无期。

愚人不知珍惜人身;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既是依占有人身时间而说,又是依种植善根因缘而说。这不但是佛揭示的宇宙人生真相,这也是无量修行人证悟验证的实相。可是,愚人受根尘障碍,受意识思维局限;既逃不出因果律的惩罚,又受自然法则、因缘法则调控。人只有命终堕入地狱时,才后悔做人时没有善行,召感极重果报,但已经太迟了。苦受中盼望万劫后再生人,可入胎之迷锁精真,追求欲乐幸福又造业,还是成为地狱常住者。

    唯有佛教,指明了愚人的危害,也指出了智者的利益。这是一种真正的智慧,既可为今生带来幸福,也可为来世带来快乐。愚人颠倒,常以能招来挥去、任意胡为、名闻利养、酒色财气,才是幸福快乐;而智人明知,如此恰好为自己埋下了祸根,慈悲善行才能真正长久大福妙乐。
二零一三年十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七十一】
有人在网络上问,“某师兄家有一孩子,到了该吃饭的年龄,但是该师兄信奉佛教,常年食素,他深知食素无论从因果上、身体上对人十分有益,但是害怕遭到全家人反对,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十分苦恼,请问法师,应该怎么办?”能为其解答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素食有益身体健康,今世既不种恶因,来世又不受业果,当然是件大好事,一片善心难得,值得我等赞叹。但是,因一时未能如愿,便心生一些烦恼,是否对法相太过执著,对子女爱护过度等,容易让人产生疑问,大可不必如此。信佛觉悟不愚迷,学佛法藏生智慧;十分苦恼为愚迷,心力不足少智慧。对此,将一些在家信众的通常做法,加以汇集供养,促其善行增长。

一是随顺因缘;人的食物结构组成,有几千年历史文化在其中,这种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也不是哪个人一时一事可以挑战成功;还有家人呵护隔辈人的心情在其中,学佛人在没有改变家人心态的状况下,预想先改变子女命运,家人反对在所难免。故应随顺家人与子女因缘,不可强行让子女素食,也不可违逆家人意见,保持家庭成员和睦,子女素食事项缓待因缘成熟。

二是成人自愿;子女刚会吃饭,年龄尚小,心无分别,不能自立,更无主见。父母应尽养育的责任,更应尽监护的义务;但不应剥夺子女食物的权力自由,也不应父母信佛强求子女必须同样信佛。这样做的善心初衷虽好,但将来事项发展效果未必如愿。还是待子女长大成人时,是否信佛,是否素食,由其善根因缘,自主选择决定为妥。信愿行三资粮,是以个体为单位累积,他人只是助缘功德。

三是如戒行作;若信佛慈悯不杀,以众生如父母念子想,勤护身口意不造业,可以坚持不杀。《沙弥尼戒经》云,“何谓不杀。护身口意。身不杀人物蚑行喘息之类。而不手为。亦不教人。见杀不食。闻杀不食。疑杀不食。为我杀不食。口不说言。当杀当害报怨。亦不得言。死快杀快。某肥某瘦。某肉多好。某肉少也。意亦不念。当有所贼杀于某快乎。某畜肥某瘦。哀诸众生。如己骨髓。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无差特。普等一心。常志大乘。”或称为食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鸟残的五净肉;即不得亲自杀一切众生而食其肉,不得亲闻他杀嚎叫之声而食其肉,不得他为我杀而食其肉,动物非他人打击谋划致死而得食其肉,动物被弱肉强食剩余而得食其肉。这是为一些欲茹素者,一时办不到而开遮的特立所为方便法,减少所犯重业,逐渐达到茹素。

四是如法行作;对五净肉及一切肉类、肉制品类、蛋类,买回后放在案板上,首先诵念七遍以上《往生咒》;若是在饭店用餐,或作客他家用餐,诵念《往生咒》不方便时,可在心里默念七遍以上《往生咒》,或心里默念七遍以上《南无地藏王菩萨》名号;以功德回向被杀而食的众生,化解其戾气,愿其快速离开畜生道,仗佛威神力而善生人天;然后再加工而食,或与他人共食。如此行作,可改恶因缘为善因缘,可改逆因缘为顺因缘,可改俗因缘为法因缘。顺便讲一点,在家修行而素食的人,因菜分辨不清,误食肉蛋类时,可参照默念方式,也为如法行作。
二零一三年十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七十二】
有人在网络上问,“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气功师,其中很多以骗人骗钱为主。但是真正的气功,尤其是以德为修行根本的气功,是佛家的高级功夫,也是通过刻苦修行才修到的。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行骗的气功师的出现,气功在人们眼中就成了“迷信、骗人”的代名词。请问,您是怎么看待的?”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在中国的一切气功,皆源于佛教与道教;后又扩展到武术运动与中医理论,现在又形成了一些社会气功流派。

在依佛法修行中,身体四大有地、水、火三大坚固,唯风大柔软;可以风大调动地、水、火三大,而达到改变身体状态,恢复童贞,入定禅观等;故有静坐观息、禅行调息、密行功法,并有结合修行的武术运动、护法神功等,是其助缘,不是心缘。其特点是师徒传承严格,次第结合心法,戒德要求苛刻,修行目的明确。也有少数修行人,在遇五蕴魔事时,飞行精灵与各类鬼怪等,入其窍控制身心,突显神通并乱用,预测灾难蛊惑人心,手到病除骗财骗色等;但在一至五年内,精灵与鬼怪等厌离人身时,骗术失灵,必遭王难。

在道教的道士修炼中,强调意念能量(精化气)与肢体操作相结合的天人合一,常会练习导引、内丹术功;以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达到延年益寿、开发潜能的目的;并有结合修练的武术功法、防身武功等,是其助道,不是心道。其特点是修炼对象稳固,成功时间较长,道规约束严格,功能作用专业。但也有个别借擒妖抓怪为名,行骗财骗色之实等事发生,自有国家律法治理。

在武术运动中,气功是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主要有动功与硬功;动功能使身体轻巧灵活、爆发力专一、增强耐力等,硬功能产生爆发力、增抗打击力、有持久耐力等。其特点是在国家律法约束下,注重武德修养,强身有利事业,文化传播四方,古老智灯不灭,传承发展光大。但也有个别人以此恃强凌弱,打斗伤人等事发生,切不能因噎废食。

在中医理论中,气功是以养生益寿、针灸通络、推拿按摩等增强体质,增进疗效,保持健康。中医理论与道教理念,从其内容上,有着相近之处;而且利益了古今无量大众,还会延续下去利益未来人类。其特点是专业人员操作,技术标准很高,对症治疗效果,无病益于养生。虽疗程有些缓慢,但副作用极小,且功用不可替代。

在现代流派中,气功的种类繁多,因素也较复杂,成份更加多样,真伪界线不清。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那种行骗的气功师的出现,气功在人们眼中就成了“迷信、骗人”的代名词”等,问题都出现在这里。无限夸大了气功的作用,有蒙骗大众之嫌;或打着练气功旗号,行鬼魅惑人之事等。其特点是具有大众性、普及性、自发性、盲目性。若不加以正确引导与认知,容易受骗上当而误入歧途。故应以锻炼身体为主,不搞轰动效应,顺其自然合理发展,不争论是否迷信、骗人等名词。有智慧的人自然明白,不因科学具有两面性,就不相信科学,乃至否认科学的存在。
二零一三年十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七十三】
有人问,一些经典中记载,有人见佛闻法,或见闻善知识受教后,立刻得证一果阿罗汉,乃至速证十地菩萨果位,其中义理是什么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此义甚广,此理甚深,世人难知、难信、难解,故佛只说其法义,不详说其法理;古今高僧大德,证悟知其法义,也不详解其法理。众生根器浅陋,谁若详解其理,先是疑惑不信,随之诽谤诋毁,外道的帽子先给扣上,邪师的棍子再打过来,故而失去闻法因缘。缘故有二;一是有人自不修证、依文解义,不明法理自然,将无为法误认是有为法;如饭食无想,谁吃谁饱,可食者心有分别。二是有人心术不正,自谓是佛菩萨再来而行骗世人;另外易引发愚者盲目追崇,不知依法持戒次第修行;如世人追星。若略解一二,也只能用现代名词比喻说,法供养参悟者。

佛确实在《僧伽吒经》与《维摩诘所说经》等多部经中说过此法,其中义理真实可信。但时至今日,众生无见佛功德,只有闻法因缘。而在闻法因缘中,尚有无量菩萨示现世间,虽不能认知谁是,却可从尊重礼敬周围大精进禅行的人入手,仍可获得法益大利;也是今日略解其理的因缘所在,以克减其骄慢心。佛教公案中记,“昔有比丘聪明智慧。时病危顿。弟子问曰。成应真未。答曰未得。不还未也。问曰和上道高名远。何以不至乎。和上告白。已得频来(入流果)。二果未通。问之。已得频来碍何等事不至真人(无漏阿罗汉)。答曰。欲睹弥勒佛时三会二百八十亿人得真人时。及诸菩萨不可限载。弥勒如来巨身至尊长百六十丈。其土人民皆桃华色。人民皆寿八万四千岁。土地平正衣食自然。阎浮土地广长各三十万里。意欲见此不取真人。弥勒佛时二尊弟子(侍者)。一曰杂施。二曰数数。复欲见之。知何如我。弟子复问。从何闻此。和上答曰。从佛经闻。弟子白曰。生死勤苦。弥勒设有异法当往待之乎。答曰无异。六度四等(经云诸佛,或解为四圣道)四恩四谛宁有异乎。答曰不也。设使一等(三乘教法,唯一佛乘)彼此无异。何为复待。今受佛恩反归弥勒。亦可取度不须待彼。和上言止。卿且出去。吾当思惟。弟子适出未到户外。已成真人。弟子还曰。何乎。师曰。已成真人。弟子礼曰。咄叱(惊怪呵责)之顷已成果证。”其中,师自谓证入流果,显然为权宜方便,实相应为菩萨示现世间;而弟子礼敬侍奉病危之师,谦下请法受教是实,平常定为精进禅行之人,故而速证果位。今日虽值末法时代,若有大善根基之人,能遇菩萨示现世间而谦下受教,仍有如此殊胜效应。

是什么力量能产生如此殊胜效应呢?是功德力。可以将功德力比喻为,福德慧德一体的光合能量场。若求能量值,普通人的正常能量值,可为二百能量单位;随着善恶言行上下浮动,超过或低于二百;六根功德不可累加,形成一个低弱能量场。而新发意菩萨,或菩萨示现世间,能量值可为六千能量单位;六根功德可累加,形成一个法光合明的高强能量场;如《妙法莲华经》云,“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这种光合能量场,若身心不动时,可保持在十由旬(约百平方公里)之内;若身心精进禅行时,累加护法功德力,可保持在百由旬之内;若为人讲解佛法时,累加护法、闻法功德力,可保持在千由旬之内;若为人释解大乘经典时,仗佛威神力,可保持在万由旬之内;同时,近距离谦下受教的人,身心可受光合能量流的冲击,增长所植善根,冥中感应道交,及其速证道果。诸佛示现身的光合能量场,遍周法界,无所不至;如佛教公案中,有一只被鹰追逐的鸽子,躲到舍利弗的影子里,身体仍然在发抖;可是躲到佛陀的影子里,立即就安稳下来。

这种功德力,源于自性所具功德。而众生自性被无明遮蔽,故功德力低弱;只有读诵大乘经典发菩提心,与依佛法愿缘行菩萨道,及依法持戒大精进禅行的人,才能显露自性功德,形成身心功德力,法光明利益他人。身心功德力,内聚可生禅乐法喜,又可为命终舍利;外显可为相好庄严,又可为定力智慧。
二零一三年十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七十四】
有人问,为什么不观法师名相与过失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只见闻法师所讲佛法义理是否了义究竟,不观法师名相与过失等,是智者醒悟之语,不可不慎,妄言是非,必落因果。缘故是法师以不同名相行于世间,需随顺各种不同众生因缘,需示现不同名相以隐其实相;既以方便弘法利生,又可掩护得以自处。当下,特别在网络媒体上,观法师名相与过失者甚多;如某人曾是什么出身,某人曾有何历史问题,某人曾与什么人来往过等等;然后用其否定修行功德,给其戴上外道、邪师、恶人的帽子。这种以世俗世论的标准,或以思维感受的认知,来评判法师所讲佛法义理,及其修行功德形像,难免发生误判凡圣,又易引发他人乖诤,从而失去大众公信,又影响其闻法因缘。

末法时代,仍有菩萨依愿密行世间,承载佛法大任,化度有缘众生,示现不同身像。而众生业习深重,根尘法障重重;既有攀缘贪执,又可嫉妒害杀。若人遇之,诚心受教,心无分别,可获法益,速增善根。若人遇之,分别名相,观计过失,则被障眼,则失善缘。佛教公案中记,“昔罽宾国。有一菩萨。始生堕地。地有大动。父母皆惊。时有真人。低头面礼。华盖供散。后长出家。明哲辩慧。然多荡泆。乃无法度。所说闻者。辄令得道。时有二人。共为比丘。精舍守戒。清白积年。意不开解。天神语之。彼国有比丘。多所化度。二人即往。故远归请。时此比丘。彼国有比丘。与淫女通。二人求现。一人先入。礼敬却坐。淫女故卧。端正极世。专心听经。无他异念。便得道迹。稽首还。复使一前礼。调讯坐听。见卧淫女。心念此人。秽辱不良。唐苦远来。便弃出外。比丘曰。何愁乃尔。知有邪见。曰乃误我曹。涉旷辛苦。师此污浊。有是荡行。曰卿为大。非学士法。但当正心。听受慧解。焉讥是非。自生恶念。令无所得。更自端心。共入听经。复得道迹。一得应真。师为设宾。便还本国。”

佛教有教无类,心性平等,慈悲化度,六道众生,不分形体,何况淫男淫女。请先摘下有色眼镜,莫用凡夫心去测度他人,或被圣人所施障眼法蒙蔽,自生邪见,自伤菩提。比丘若与淫女交往,身心必定有染,其中必有奸情,尽是世俗推论,难免有圣人方便施教,又自摄身心,他人不能察知。圣人示现与淫女交往中,可身根不动,心念不起,清净言行,不伤戒本,且无过失,法缘殊胜;并有意挡住知见障重的人,不能频来讨扰,而浪费身命财。若真通达随缘法义与无我执义,如二祖当入酒肆淫坊,即入酒肆淫坊。吾心即道,身行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身心俱无染行;愚者为物欲而失却本心,聪者为知见而失却本心,离道甚远。

若未证道心,身心犯戒行淫,或贪著名闻利养染行,自失法体戒体,因果当堕地狱。如此何来“所说闻者,辄令得道”之说。故今行者,在不观法师名相与过失的同时,切莫盲目效仿,法师说什么我说什么,法师做什么我做什么;因不解内含法要,法师能化解什么我化解不掉,法师能承担什么我承担不起,结果失度不察而由因落果;如有一老和尚锄草时不慎杀蛇,他人不知其中化度因缘;又如南泉禅师斩猫与赵州和尚顶鞋公案,明了误判纠纷本末倒置。
二零一三年十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七十五】
有人问,修行人命终后亲友哭祭有用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人命终后亲友哭祭,皆是情感流露,寄托哀思,怀念善行,记忆有德。在世俗法中,通过文明节俭的祭祀形式与纪念活动,可以教化人的善行,激发人的意志,承传优良传统,光大丰功伟绩等,有着积极引导向上的一面。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文明节俭的祭祀形式与纪念活动,也可提高成员的责任义务感,增益情感和睦氛围,继承先辈文化遗产,遵守社会公徳法纪等,其中也有合理成分。佛法不离世间法,若修行人命终后,同修善友,亲人眷属等,通过如法、如戒、如事的祭祀形式与纪念活动,可追福亡人,助其善生天道或往生净土;如用香、花、果、灯等供佛礼佛,及诵经念佛,或请法师讲大乘经典,举办法会等,减其罪业,增长功德;详可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

若人命终后,家人借祭祀形式与纪念活动之机,铺张浪费,耗工敛财,杀生食肉,大修陵墓等,又给亡人追加罪业,将其亡识推向三恶道,并增加在三恶道还债时间。若在家修行人命终后,亲友不如法、不如戒、不如事的祭祀形式与纪念活动,也追加亡人罪业,推迟善生天道的时间。若是亲友哭祭,徒伤悲情,毫无作用。佛教公案中记,“昔有贤者。奉法精进。得病奄亡。妻子嗥恋。无聊有生。火葬收骨。埋去既讫。废忘经道。香灯不设。家财饶富。月旦晦朔。烹杀馔啜。上冢集会。相哭哀摧。悲悼断绝。亡者戒德。终乃升天。天眼遥见。愍其笑之。愚痴之至。便作小儿。于边牧牛。牛便卒死。儿便嗥哭。刈草著前。晓喻令食。复打呼起。对泣自传。如此终日。众人怪笑。共往呵问。汝谁家子。牛死当归语家。嗥哭何益。牛死岂知乎。曰我不愚也。牛死尚在。犹可有望。汝父早死。设百种食。共向嗥哭。焦骨何知。众闻霍解。曰吾本汝父。蒙佛生天。故来释卿。因还复天身。欲得如我。加进道供。已忽不现。妻子内外。便还精进。戒德布施。拯济一切。不复忧愁。皆得道迹。同时生天。”

人阶段生灭,在阶段生灭中,自作善业恶业,灭后又随业流转。普通人灭后神识如痴如醉,但自知人身死亡,顺从业习因果法则进入下一道阶段生灭。修行人则不然,有的身未死亡时,预知时日;待佛菩萨前来接引时,心识清醒,十念之间入莲台,身觉苦的几秒钟内,便已往生净土;待魄散时,身无识知,已不觉苦。有的善生天道时,心识如常,身先魄散;神识于身内需几小时至三十六小时不等,觉知身体极度痛苦;但仗善行功德力,离体后心光大显,快速善生天道;即便因恶业堕入地狱,神识也不糊涂,能明白辩对罪业。

世人皆以权势地位、金钱富贵受到尊崇,也是善行人应得的福报。而有人为争夺权势地位,兄弟反目,朋友成仇;有人为得到金钱富贵,伤天害理,不择手段。更有甚者,滥用职权,横行无忌,贪赃枉法,草菅人命;依贵轻仁,荒淫无度,悭吝不舍,奸诈虚伪。若不能利用权势地位、金钱富贵善行,它则不是善生天道或往生净土的通行证,只是进入三恶道轮回的敲门砖。故世人皆应生阶段身心向善,多行益于国家、益于民众、益于他人的事,灭后遗愿文明节俭举办祭祀形式与纪念活动。修行人更应率先垂范,看破名相,放下执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并先告之,如法、如戒、如事处理后事。
二零一三年十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七十六】
有人问,修行人速证道果有捷径可走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修行人速证道果的捷径,是苦行,或称大精进禅行。三乘法中大精进禅行是正法所行,是修行人的基本功。大精进禅行,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寻找善知识,传承修行法门,指导功用解惑。二是受持具足戒与菩萨戒,以戒护身心、增福益、达无漏。三是发起解脱生死流转大苦心与菩提心,坚固不退。

古往今来,修行人中,凡是速证道果的人,都是能大精进禅行的人,绝对无一例外,也绝不可能有例外。否则,道果说不来、想不来、盼不来、等不来。佛在雪山六年,常修十种苦行;第一种苦行,是日食一麻一麦等七七四十九日,看一看自心能否忍受。第二种苦行,是由于第一种苦行,身瘦如柴,其目如井底之星,肉尽肋出等;在这种情况下,不退菩提心;为破众生之苦,让众生得到安乐,内财、外财以及身命,如弃乱草一样供养给众生。第三种苦行,是剜身肉为灯,受此大苦还自责其心修持的有差距;认为这样的苦不及地狱苦的百千万分之一;这样的苦只是一时之苦,而于地狱受大苦恼是百千万劫;认为这点轻苦都受不了,还怎么能于地狱中救度众生。第四种苦行,是为法因缘能以头目脑髓手足血肉供养给众生;为法因缘能忍以钉钉身、投崖赴火等无量诸苦。第五种苦行,是为破众生苦恼,愿作大畜生身,以血肉供养众生;此时还对众生起怜悯心,让众生不要再生杀害之想;虽愿受其畜生身,而无畜生之业。第六种苦行,是为度脱畜生道众生,发大誓愿到畜生道受身,受熊、鸟、鹿、兔、羊、猴、鸽、蛇、龙等身,受畜生身而不作畜生恶业,为畜生演说正法,让听闻到正法的畜生快速转离畜生身。第七种苦行,是若于饥荒之世,为救众生苦,受龟身、鱼身等无量身;愿众生食我肉时,离饥饿苦,发菩提心。第八种苦行,是若瘟疫流行,愿作药树王,让众生取其根茎叶花果皮等,让众生远离病苦;愿食此药的众生信受佛法。第九种苦行,是若有众生为鬼所病,愿受鬼身,大鬼健身、多眷属身,使病鬼见闻后离去,使得病众生离病苦。第十种苦行,是修六度万行之行,不求六度万行之果;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往生极乐世界,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受诸苦恼时,其心不退不动不转,速证无上正等正觉。

速证声闻道果,
也须实修苦行。佛教公案中记,“海中有一国。名私诃叠。中多出珍宝。唯无石蜜。时有贾人。持五百余车石蜜。往念欲上王。所得赏报。必胜市卖。便以石蜜置王宫门。作事自陈。如是月日之中无有问者。恚曰。彼王亦是人。我亦是人。眼耳鼻口四大俱尔。乃不可得一见与言语也。何则王福德胜人故也。吾亦当作功德。当令王不觉来归我。时遂行作沙门。以蜜供养三尊。求一静处思惟苦空非身。使其未半。意解无缚得六通道。诸能一处不移成罗汉者。地为震动。帝释诸天应来慰问。于是天帝诸天人皆下作礼助其欢喜。比丘问天帝。卿等天上尽何所为。答曰。天上有四戏观园。三处是五欲处。一处是道德。在中或论佛贵典。或时论天下四辈精进持法者。比丘曰。论持者为一等也。为有深浅乎。天帝曰。普论善人耳。佛泥曰以来有三人诸天持论未曾废舍。比丘曰。斯何人也。天得与我一一说之。天帝言。波罗柰国有一人作沙门。自誓言。当经行仿佯不得应真终不卧息。于是昼夜经行。足坏流血百鸟逐啄。三年得道。诸天称察无不奉承矣。有一人在罗阅只国亦作沙门。布草为蓐坐其上。自誓曰。不得道终不起。而荫盖来但欲睡眠。使人作锥长八寸。睡来时便刺两髀。以疮痛不睡。一年之中得应真道。天亦叹未曾有也。复有一人在拘睒尼国亦作沙门。在山石室峻险。卒无能得往来者。时魔波旬见其精进。便化作水牛。在比丘前鸣鼻角目。以欲触之。比丘甚畏而思曰。此间牛所不能得至。何以有此。得无是魔所为也。即[口*戒]言。汝是弊魔所为耶。魔谓已知便服本形。比丘语魔。卿恐我何求。魔言。见道人精勤恐出我界去。故来相恐矣。比丘说言。我所以作沙门者求度世间。佛有相好欲见之耳。佛以去世无能见者。闻魔能变作佛身为吾现之。吾便不复精进也。魔其当然。即化为佛在前立。思惟即得应真。诸天空中称善无量。魔悔愁毒。即时灭去。天帝语比丘。是三人诸天所叹于今未休。比丘语天帝。此三人者。明识苦空是以朽身。吾本无意为人所轻。遂行求道得出三界。亦复奇妙亦得应真。诸天报曰。今还天上以道人上头第一。于是诸天作礼而去。于是国王闻石蜜主勤行得道。即往稽首叩头谢过。遂为国师。兴隆三宝国致太平。得福得度不可复计。”


当下,一些寺庙都保持着打七的传统,提倡静坐禅行,行持夜不倒单,坚持头陀行,日中一食等,都是在大精进禅行。若能常年坚持,每日大精进禅行,在十二小时以上者,必定速证道果。大精进禅行是捷径,别无捷径可寻;佛陀成道如此,古德证果如此;过去世人如此,未来世也如此。文人都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何况佛法中速证道果乎。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七十七】
有人在网络上问,宗教人士都是癫痫患者吗?即有关学者撰文说,“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宗教教派领袖开悟得道或突然得到神启的传说、故事: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坐了七天七夜,身心交瘁,然后突然悟得佛法;圣保罗在去大马士革谋杀一个基督教使徒的路上感到被来自天上的光笼罩,跌倒在地,听到耶稣对他说话,失明了三天之后,变成了基督教使徒;洪秀全25岁时第三次参加科举落第,大病一场,病中听到有人奉上天旨意命他到人间斩除妖魔;美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创建者埃伦 祠在9岁时脑部被人用石头击中,昏迷数周,醒来后看到了“天堂”……这些传说、故事如果是真实的话,有一个很好的解释:这些人大脑中一个叫颞叶的区域发生了病变,出现癫痫发作。有多项研究表明,颞叶癫痫患者比一般人更具有宗教情怀。例如,一般人对与性有关的词汇(例如‘性爱’)非常敏感,听到后会出现皮肤出汗等反应;而颞叶癫痫患者却对这类词汇毫无感觉,比中性词汇(例如‘桌子’)还不如,相反地,听到宗教词汇(例如‘上帝’)却会让他们非常激动。有的颞叶癫痫患者,在患病之前是很世俗的,发病之后突然变得超凡脱俗,从此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乃至见桌子不是桌子,见椅子不是椅子,见到的是这些东西上面一些常人不会注意的美丽细节,为此感到造物主的伟大和神奇,虔诚无比,到处诉说。那么,如果一般人的颞叶区域受到某种刺激,会不会暂时也有了宗教情怀?加拿大神经科学家迈克尔珀辛格认为会。他与另一个神经科学家斯坦利科伦合作发明了一个头盔(人称‘上帝头盔’),戴上后可对颞叶区域施加电磁刺激。按他的实验结果,80%的受试者戴上‘上帝头盔’后,出现了幻像,觉得房间里有某个神秘人物、神秘力量与其同在,包括一些信天主教的受试者感到耶稣或上帝的存在,甚至声称看到耶稣出现在房间中。世界新无神论运动的四骑士之一、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匠金斯也去试了一下,只是觉得呼吸和四肢运动受影响,并没有见到幻像。有研究者试图重复该实验,但未能成功。也许珀辛格的实验结果未必可靠,但其他的研究表明颞叶的状况的确与宗教情感有关。但是颞叶并不是唯一与宗教情感有关的大脑区域。神经科学家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可以看到人们在某个时刻大脑区域的活跃情况。在喇嘛打坐入静时,或在修女虔诚祈祷时,观测其脑部的血流变化,发现大脑额叶区域变得活跃,这是一个与注意力有关的区域,表明这些喇嘛、修女在专心致志做某事。但是大脑右顶叶区域的活跃度却急剧下降。右顶叶是位于右耳上方的一个区域,其功能之一是让人有三维空间感,可以判断出周围物体与你的距离。这个区域的功能如果丧失,你对周围的世界就失去了距离感,觉得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进入了物我两忘的超然状态。修炼、祈祷也许是进入这种无我状态的笨办法,更简单、快速的办法是让右顶叶受伤。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调查了右顶叶受创伤的患者,询问他们对上帝的亲密程度、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是上帝计划的一部分、参与宗教服务的频率、观看宗教演出的频率等。结果发现,右顶叶受创伤越严重,患者的宗教情怀也越严重。把神经生物学的这些研究综合起来看,可知所谓的开悟、神启其实只是大脑某个区域发生病变的结果,超自然的异象乃是大脑在不正常的状态下虚构出来的幻象。‘上帝’不在天上,而在于某些人的脑中。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13.8.2。”不知能否为其答疑解惑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教不与世教争,佛法不离世间法。首先,不应用情绪化的观念,来认知文章义理;有关专家学者,用现代科技手段,来研究探讨宇宙人生真相,或佛教与宗教存在的真实性,尽管有时观点相左,仍然是件好事,会引发很多无神论者的好奇心,也为佛教信众与宗教教众提出了新的课题。然后,用佛教智慧的理念,相互交流知见,法理各表,求同存异,去伪存真,利益众生。

第一,迟来的验证。在藏传佛教传承中,千百年来,就有破瓦法、针刺穴位引发神通等。在南传佛教传承中,有用鼻吸水洗脑法,引发大脑清静功用等。在汉传佛教中,有精进禅行三至七日后,大脑出现各种奇妙幻觉,乃至定境中出现五十种五蕴魔事等。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只知其事,而不知究竟。只有在当代,发达的科技手段,从反面提供了迟来的验证,人的大脑中确有其功用。但是,在大乘佛法中,一切有为法尽可舍去,止观幻觉,破除魔境。这就从根本上超越了科技研究探讨的范畴,也从本质上超越了人的大脑意识领域。同时,文章中所述大脑宗教敏感区,不同人的感知不一样;依佛法义理认知,是不同人的往昔不同因缘、不同善根,心识通过魄传导折射反应度的不同;自然在用科技手段测试中,无神论者无反应;信天主教的感到耶稣或上帝的存在,甚至声称看到耶稣出现在房间中;喇嘛打坐入静、专心致志时,脑部区域血流变化及活跃等。无神论者无反应的缘故,是心识反应度弱,魄传导折射能力低;乃至心识无反应,魄障碍只能逆传导,只有大脑意识最强的效果。

第二,神通可见性。在佛说各部经典中,皆有真实记载,佛有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佛说法时,为四众弟子、国王百官、外道信众、社会大众,当场示现神通境界、他方世界、不同形态众生、各种时空法则等,闻者立见,如临其境,感未曾有,不可思议。并以不同化身形像,在摩酰首罗宫说《大日经》,在十天中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在忉利天中说《地藏菩萨本愿经》等。佛教才为各国国王大众相信,才有无量四众弟子跟随,才能如是记载流传经典。这些实证法理,早已从根本上超越了科技研究探讨的范畴,也从本质上超越了人的大脑意识领域。若仅凭“颞叶癫痫患者”的言论,或用大脑某区域意识臆想,也只能是个体内在思维,不能将其示现于外与道场中闻者共见。古人再无智慧,也不至于相信几位“疯子”的话吧,也不至于二千多年来自愿接受几位“疯子”的教化吧;当下,全世界七十多亿人口中,有近六十亿人信奉宗教,也不至于都是“疯子”吧;其中,也不乏大量的各类专家学者,及国王百官等众。

第三,证悟人实知。古今依法持戒修证的高僧大德,以三昧定观智慧及神识离体观察,实知天堂地狱、诸佛净土、因果规律、六道轮回、圣道涅槃、法界形态等真实存在,诸佛所说宇宙人生真相真实不虚。无论什么人,只要依法持戒修行,都可有理悟、体悟、证悟;其中,有体悟、证悟的修行人,都从根本上超越了科技研究探讨的范畴,也从本质上超越了人的大脑意识领域;如四加行、不同道果、禅乐法喜等各种境界。否则,谁肯舍去五欲之乐、家庭事业、亲友眷属、荣华富贵筹,去修清净梵行呢?佛教公案中记,“昔有比丘得定意时。野火烧不烧。人见之谓是鬼。便斫之刀折不入。用心一故不入。柔软故不烧。有人得定者。弟子呼之饭不觉。因前牵其臂。臂申长丈余。弟子怖便取结之。意恐结不可复解之。师禅寤苦臂痛。问弟子。白如是。师言。汝不解寤。我折我臂。人得定意。柔软如绵。在母腹中亦尔。”还有达摩祖师、布袋和尚、道济禅师等,高僧传记人物事迹,皆是用全部生命谱写的华章,活生生的摆在世人面前仅供参详。

主要讲其三点,权为法食供养,也为交流之引。若有不妥处,可匡正教诲。当然,世与出世,法理无穷,诸家参议,各抒己见,明了究竟,追求真理,是人类共同的永久话题;找到心灵依止处,有一个恒常安稳的家,是每位善行人的美好祈盼。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七十八】
有人问,“我常将人分成三六九等,办事看人下菜碟,见到有钱有势的人,笑脸相迎;见到如意奉承的人,心里高兴;见到与我作对的人,说话尖酸刻薄十二分,还觉得不够劲。现在刚上点年纪,好日子才开始,昔日的张铁嘴变成了张口喘,得了肺心病;昔日的大才子变成了睁眼瞎,得了白内障不敢手术;昔日的能张罗变成了紧张罗,一闭眼就恐慌的不能睡觉,一年时间八九个月住在医院里。有朋友说我是现世报应,让我忏悔;可我不明白怎么回事,能开示一下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在所问中,你已经知忏悔,也知业在哪里。个人有个人的不同业习,个人业习有个人不同的果报。果报以因缘和合为主,又取决于福报是否享尽。像你这种病情,既有业习增长为因,身体素质差为缘;也有所积福报将尽,又有今世未积大福;故而病没治好,反而越治越多,并逐渐加重病情。医学治病不治命,佛法医心病又医慧命。心理因素健康了,物化医治才增疗效。但光知嘴上忏悔还不够,业由心生由心忏,佛前求忏,众前求悔。光知业在哪里还不够,还应知业习之根在于心不平等,之源在于贪嗔痴慢疑。

心不平等,在人群中具有普遍性,只是表现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依佛法义理,你今世之病,为前世做人时造作杀业所致,与你心不平等的处世风格无直接联系。处世风格,是前世业习的表露与延续,也是今生与他人的因缘和合。故而看似现世报应,实而未及现世报应。现世报应,为善行人的福报一种,也为恶行人的一种惩罚;对普通人而言,除大善大恶外,应转下世及后世报应。心不平等的危害,在于轻慢三宝、毁谤善贤、易远君子、亲近小人等;若有因果报应,应为不得如意眷属、乖诤辩论、讼习坚固、常被轻贱等;而不致于多病重病缠身,久治不愈。

若对修行人而言,心不平等,危害极大。用眼不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如饮痴水;智人见慢,如避洪水一样远离。慢习业力召感有血河地狱、灰河地狱、热沙地狱、毒海地狱、铁丸地狱等,从地狱出又入饿鬼道。佛教公案中记,“目连于道中仰视虚空冁然而笑。其弟子问:‘何因缘笑?’目连答曰:‘卿欲知者,须还到佛所,可更问也。’于是乞食讫还到佛所,其弟子更问目连向所笑意,目连答曰:‘我见上虚空中有一饿鬼,身极长大其状丑恶,有七枚热铁丸,从口中入直下过去,既下过已还从口入,举体火然苦痛婉转,绝倒复起,起复还倒,是故笑耳。非我独见,佛亦见也。’弟子问言:‘以何因缘受苦如是?’目连答曰:‘汝自以是,问佛世尊。’其弟子即时白佛。问其因缘。时佛答言:此饿鬼者,前世曾为沙弥,时世极俭,以豆为食,沙弥者为众僧行食,至其师前偏多七抆豆,以是罪故,受饿鬼身苦毒如是。”故修行人见到什么人都应谦下、平等、慈悲,对穷与富、贵与贱、亲与怨、大与小都应平等相待。

若对愿求人而言,心不平等,难得成功,易遭破坏,常受考验。佛教公案中记,“昔有迦罗越。常愿见文殊师利。迦罗越便大布施。并设高座讫。便有一老翁。甚大丑恶。眼中眵出。鼻中洟出。口中唾出。迦罗越见在高座上便起意。我今日施高座。高尚沙门当在其上。汝是何等人。便牵著地。布施讫。迦罗越便然灯烧香。著佛寺中言。持是功德现世见文殊师利。便自还归家疲极卧。梦有人语言。汝欲见文殊师利。见之不识。近前高座上老翁。正是文殊师利。汝便牵著地。如是前后七反见之。不识当那得见文殊师利。若人求菩萨道。一切当等心于人。求菩萨道者。文殊师利便往试之。当觉是意。”

若想从佛法中受益,在忏悔功德的基础上,你应发大愿心,受三皈八戒,素食不杀生,礼佛念佛修善,布施贫穷,救济灾难,举办放生法会等,以大善行可能现世增福延寿,恢复身体健康。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11-30 12:11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七十九】
有人问,在网络媒体上见闻,“畏惧披毛戴角还的人,他是不敢修行的。鼓吹此生不了道,就要披毛戴角还的人,一定不是正信的佛教徒,更不能体认到大乘佛法的襟怀。这种观念阻止许多人出家修行,也使许多已经出家的人感到沮丧和失望,更使得许多出家人变成自私自利,急于自了,不能够产生利益众生、净化社会的愿望,所以,佛教被人指为消极、逃避、悲观。最初这种‘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的观念,本不出于佛教,乃是出于破坏三宝的阴谋。因为即使佛在世,也没有要求所有的出家僧众必须即身成就,因此,正常的佛道,是不恋生死,也不畏生死的。”不知您是如何认知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众生的一切供养,皆带有血汗业力;哪怕是自食其力的清净财,也间接有血,直接有汗。一切修行人,不论出家在家,若接受众生的身力财物供养,一定要精进修道,以功德力化其业力;否则,一定要以身命财为代价,得一还万报。出家人不修行道业,不求自我解脱生死,用什么功德利益众生,有什么德行净化社会。误指出家人修行道业,为消极、逃避、悲观的观点,是借用大乘佛法名词的诡辩;三乘佛法为佛所说,大乘佛法以二乘为基础。至于“这种‘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的观念,本不出于佛教,乃是出于破坏三宝的阴谋,”则更无依据。《维摩诘所说经》云,“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時維摩詰取我缽盛滿飯。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不滅癡愛起於明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于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于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時我世尊。聞此語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缽欲出其舍。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缽勿懼。于意雲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修行人若此生不了道,仍为六道轮回众生;若再无大善因缘继续修道,披毛戴角还债是自然;畏惧不畏惧,都将如此。宣化法师讲,“所谓: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吃了不修道,披毛戴角还。”“出家的目的,为了生脱死,而不是为了享受。既然出了家修行,又何必贪图物质的享受呢?有贪享受的心,又何必出家呢?”“我说这话,一定会有人不愿意听,可是呢,我不管你愿不愿意听,我是为佛教的前途著想,所以说出令人讨厌的话。再说一次,凡是讲究享受的出家人,对于修持方面,根本谈不到。不过是挂著假名而已。希望道友互相勉励,互相警策,不要做掩耳盗铃的事,睁著眼睛说瞎话。”

这种义理,出于佛教,目的在于激励精勤道业。佛教公案中记,“昔佛泥曰后五百十年。有一国王。精进勇猛世所希有。供养六万沙门三月一时。甘香肴膳极世之味。最上座道人博综群籍探古达今得应真。去此国东四百八十里有一国王。供养五百婆罗门。亦尽世之美。作百种幢幡装校缯彩绵洁金宝杂物。一幢直五百两金。以此伎乐而娱乐之。其有能作此技艺者。便以与之。诸国贫人闻彼国王有此宝物。各各四面云集合五百人。路由精舍。各习技艺欲取彼宝。粮食乏尽不能得达。便诣上座前求作沙门。上座即观之。乃惟卫佛时贤者家奴客。曾为道人作食饮。又闻法言。从是以来天上人中受福自然。福今始尽法言故存。此等可度。便下须发授以戒法。将入宫食还大欢喜。师知其意为说此饭不可妄食。人无至诚而食此饭者。当累劫为王作牛马奴婢。五百新学比丘。闻此恐怖。厉志精进。九十日皆得应真。”

修行人一切言行,皆以法金刚、戒金刚、事项金刚具足为圆融。佛事、法事、僧事等一切弘法利生活动,皆以彰显教义、法理、戒益为内容。修行人成就道业,才能具足福德圆融,才能慧德无碍,真正能益于有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八十】
有人问,修行人为什么要远离权贵之士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修行人若住于梵行,应修知法、知义、知时、知足、自知、知众、知尊卑七种善法。知法为知契经、重颂、授记、颂偈、无问自说、因缘、比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义三藏十二部经。知义为于一切语言文字中广知其义,依语言文字,又离语言文字相。知时为菩萨根据时代时间要求,做好修行寂静、精进、舍定、供养等安排。知足为在饮食、衣服、医药上等要知节俭,在行住坐卧睡语时要知自省,不要干扰他人或使生烦恼。自知为知本份、知方向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努力方法,有坚固的信、戒、闻、舍、慧、来去、正念、善行、问答等,如法行作。知众为应知众生的根基因缘、心理习惯,知诸外道所说经论法义,知世俗世论等,才能如法修行及弘法利生。知尊卑为应知人善为尊,不善为卑。若具足梵行,自当远离权贵之士,才能保持清净身、清净心、清净行;同时,避免骄奢淫逸,不受倾覆牵连,远离名相是非。

避免骄奢淫逸;修行人若依附权贵之士,易受环境熏染,气势骄慢,衣食奢华,歌舞伎乐,身心放逸,从而远离梵行。古有高僧悟达国师,皇帝供养他一个沉香宝座,心生一念骄慢,认为天下众僧,唯我受此尊贵;一念骄慢心起,失掉十世修行功德,护法远离,怨鬼缠身,膝盖上生个人面疮,几乎送命。还有达摩祖师,直心与梁武帝讲法,话不投机,不辞而别。当梁武帝得知消息后,深感懊悔,马上派人追赶。而达摩祖师见有人赶来,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离去;后又几番相请,仍是毅然不回。还有慧能大师,武则天遣内侍持诏迎请,而上表辞疾,愿终老林麓。

不受倾覆牵连;世事常生变故,权贵名相无种,历史反复多见,时局更迭不鲜。修行人若依附权贵之士,易受倾覆牵连,百口莫辩清白,覆巢岂有完卵,不利道行自愆。佛教公案中记,“昔有一比丘被摈,懊恼悲叹涕哭而行,道逢一鬼,此鬼犯法亦为毗沙门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所摈。时鬼问比丘言:‘汝有何事涕哭而行?’比丘答曰:‘我犯僧事,众僧所摈,一切檀越供养尽失,又恶名声流布远近,是故愁叹涕泣耳。’鬼语比丘言:‘我能令汝灭恶名声大得供养。汝可便立我左肩上,我当担汝虚空中行,人但见汝而不见我身。汝若大得供养,当先与我。’彼鬼即时担此比丘,于先被摈聚落上虚空中行。时聚落人见皆惊怪,谓其得道,转相谓言:‘众僧无状抂摈得道之人。’时聚落人皆诣此寺呵责众僧,即迎此比丘住于寺内,遂大得供养。此比丘随所得衣食诸物,辄先与鬼不违本要,此鬼异日复担此比丘游行空中。正值毗沙门天王官属,鬼见司官甚大惊怖,捐弃比丘绝力而走,此比丘遂堕地而死,身首碎烂。”如此比喻修行人,宜应自修所向,不应恃托权贵,一旦发生倾覆,与其遭遇无异。

远离名相是非;梵行无贪求,我法应观空,放下执著有,身心自清净。修行人若依附权贵之士,权贵为名相,曲直尽是非,迷妄行染法,古今一体同。虚云长老,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外敌侵略北京,京城大乱时期,皇帝、太后、大臣等逃难长安(西安),受庆亲王请求,而伴驾西行,以保佑平安。为禁止活人吃死人的现象,发动富户捐粮施粥救济灾民。又为防止伏天因尸体腐烂而瘟疫流行,于长安卧龙禅寺组织一场祈雪法会,果真降雪而消除瘟疫。慈禧太后冒雪亲临道场,见虚云长老坐在风雪中持咒施法,感动落泪;并跪在雪地里,叩头礼拜。当请其同回北京住于宫内,便于请教佛法时,虚云长老视名利如浮云,悄然离开,后隐居终南山。当朝代更迭后,仍保持了清誉。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八十一】
有人问,末法时代,见闻法师以证悟知见释解大乘法义理,一些人不但疑惑不信,而且诋毁攻击。虽说法不唐捐,但这样人还能受益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末法时代,有证悟的修行人,非常少见;有证悟的法师,能以实相了义释解大乘法义理,更是难闻;如香山问鸟巢大师:“何为佛法大义?”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香山道:“三岁小儿都道得。”鸟巢大师对曰:“八十老翁行不得。”由于少修证悟,很难信受了义法,难得闻诸法真谛;因不能行而心生畏惧,智障重生,继而疑惑不信,诋毁攻击。可大乘义理法不唐捐,这样人如此言行后,当自损功德在先,而后仍能获法益。但喜乐见闻法相所生思想、文化、常识、名词,及喜乐接受最快捷、速成就、不费力、无次第等义理。

  见闻法师以证悟知见释解大乘法义理,若能生稀有想,能喜乐受教,能依教奉行;则为具足因缘善根、已发菩提愿心、身心依法持戒、真正精进禅行的修行人。如此之人,当自增法益在先,又能获功德于后。缘故是没有浪费增长慧命的时间,又缩短了成就道业的时间。佛教公案中记,“昔有伎儿作种种伎乐,从一富长者乞牛,长者了无与心,故语之言:汝能如是勤作伎乐昼夜不息满一岁者,我当与汝牛。伎儿答言:能。复语主人:能听不?长者亦言:能。于是伎儿闻是欢喜,一心作乐,三日三夜未尝休懈。长者厌听已,即敕子弟牵牛与之。”如此比喻,修行人增长慧命、成就道业的时间,不以劫数限远,不必皆经数劫,可以精勤疾至,功德速超次第。在人道中,故有依善知识教,速超声闻次第,短时间内证阿罗汉者;也有速超菩萨品位,短时间内证十地者。

如何认知自损功德在先、后仍能获法益呢?法师讲法,多讲疑惑不信与诋毁攻击大乘法义理所生业报,先有自损功德;少讲或不讲后仍能获法益,见闻大乘法义理所生功德。因疑惑不信与诋毁攻击大乘法义理者,心地贫瘠荒漠,不宜生发菩提芽苗;需经过沙化治理与改良土壤后,费时费力,又费资财,时间太过久远,很难取得成效;还要分人的因缘善根,若是因智慧不足,所生误解误判的修行人,才有后仍能获法益;若是因缘善根不具、有心曲解、恶意诽谤的人,虽然大乘法义理的菩提种子种性不失,但是佛法广大不度无缘之人,雨露普泽不润无根之草,故不讲后仍能获法益。佛教公案中记,“在昔过世无量尘数之劫,时有菩萨名曰喜根,于大众中讲摩诃衍。文殊师利时为凡人,出家修道专精苦行,行十二头陀福度一切,遇值讲法,因而过听。喜根菩萨说实相法言,淫怒痴与道不异,亦即是道,亦是涅槃。文殊尔时,闻而不信,即便舍去。到喜根弟子家,为说恶露不净之法,喜根弟子即时难曰:无所有者法之真也,诸法皆空,云何当有净与不净?头陀比丘默然无对,含瞋心内,遂成愤结。时喜根弟子说七十偈赞实相法,头陀比丘闻一偈,瞋恚生一增,竟七十偈,瞋恚七十增。说偈适竟,地即劈裂,无择泥梨,于是悉现,头陀比丘即堕其中,过无量劫罪毕乃出,然后乃知不信妙法其罪重也。后为比丘,专精学问,得大智慧解空第一。”

为避免自损功德,若见闻法师以证悟知见释解大乘法义理时,先打破宗门理念局限,再以广学多闻的心态,放平身段听一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既可谦下请法,又可交流知见。在佛法性慧海中,高深无顶底,纵广无边际;修行人只有证悟不同,知见不同。切莫眼高手低、轻法慢师、不求甚解、盲目诋毁;否则,自损功德业报苦受事小,误导损毁殃及他人罪大。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八十二】
有人问,修行人贪求名闻有什么过失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教故事大全》中记,佛住世时,舍卫城外有一座广阔茂密的森林,称作舍贪庄严林。夏天,佛陀带领弟子们进入林中。不久,很多在家弟子追踪而来,并带来很多供养。为了使弟子们不被利养诱惑,佛陀将所有的比丘集中在一起开示说:“诸比丘,利养是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已证初果的人,也常被它所诱惑。所以,千万不要贪求利养。此外,还有名闻与恭敬,都要看作障道法,应该淡而处之。”一位弟子问道:“佛陀,我们有了名,弘法的时候不是有更多的人听吗?有了利,做事不是更方便吗?受人恭敬,不是会有更多的人起信吗?为什么说名闻利养是障道法呢?”佛陀答道:“诸比丘,名闻、利养、恭敬是修道者的三关,其害处,能破持戒的皮、禅定的肉、智慧的骨和微妙善心的髓。”弟子们闻法,信受奉行,只备三衣一钵,安心在林中修行。那么,如何认知名闻是障道法呢?贪求名闻主要过失有三;易破妄语戒、易生嫉妒心、易堕入地狱。

易破妄语戒;修行人贪求名闻时,首先心有所想,禅中胜境易作圣解,未证谓证,大妄语成。然后蕴习增长,禅中五蕴魔事不能破除,易遭群邪,虽得名闻一世,但魔毁道万劫。其次他人吹捧其为阿罗汉、菩萨、佛时,心里欢欣,口不吐实,自以为是,不加反驳;并以阿罗汉、菩萨、佛身,为四众说法,法不见谛,自欺欺人,自误误人。还有以世法标新立奇,妄言灾祸吓人恐慌,以因为果说法等,导引他人恭敬,自障道而不知,破戒行而不觉,有过失而不忏,常掩饰而不悔。

易生嫉妒心;修行人为贪求名闻,心易生过人法,以名相说长短,以是非论高低,以我法争第一。若遇善行大德、善友大智的知见觉,超越自我见闻觉知时,慢习速增,嫉妒立起,诽谤攻击,打杀骂辱。若遇四众请法时,不懂装懂,不解作师,照猫画虎,授人戒法。若遇有人问难时,循章摘句,他人名言,哗众取宠,心无证悟。若遇直心助缘时,无明火先起,嗔恨心相随,报复加乖诤,自毁功德林。总之,我为人师,他人说不得;老虎屁股,谁也摸不得;有我在此,一切无所畏。

易堕入地狱;修行人贪求名闻亦为贪,贪为心恶之首,杀为身恶之先;莫要不以为然,当有惩罚大愆。佛教公案中记,“昔有兄弟二人出家学道,兄常念行禅精专修道,得罗汉果六通清彻。其弟常念广学多闻,好卖名声欲己自荣。其兄常晓喻弟言:人身难得,佛世难值,既得人身,宜曼时为。弟语兄言:须得广学具足三藏堪任人师,尔乃行禅。兄复为弟广宣非常之义,出息不反便属后世,弟故执其本意不肯随教。未久之间弟得笃疾,良医数十不能加救,医知其必死小小舍去。弟便恐怖自知当死,语其兄言:在昔愚短不用兄教,今将命终知适何道?涕泪交流向兄悔过,未久之间其人命终,兄即入定观其所趣,见处长者胎。彼长者家接近寺庙,兄便数诣此家求作善知识,欲度其弟故。长者儿始年三岁,便持布施为作弟子,至四岁乳母抱诣师所住寺,寺在山上累石作道,乳母抱儿不坚失手落地,头侧石上脑出而死。儿临终时便生恶念,恨其抱不坚以致此祸,因起瞋恚命终径堕大地狱中。兄复入定观之,见生地狱,于是慨叹此必了矣,地狱苦切难可度也,诸佛尚不能奈何,何况我乎?”如此比喻,修行人贪求名闻后,法障而不能修禅,罪责完全自我承担,堕入恶道苦受时,虽父兄至亲得道,也不能相救业识。

这里,须明一个误区;即我为弘法利生,求名闻不应为贪。如此想法,如同掩耳盗铃。弘法须如法,利生须如戒,一切事项须无为;否则,护法与你算计,法则没有人情,伪装终将剥去。还是掂量一下兜里证得多少资粮,有多大本钱办多大的事比较实惠,才能自利利他。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八十三】
  有人问,佛教强调福慧双修,又为什么以智慧化度众生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智慧,为人普遍具有的认识事物、辨别是非、判断善恶的能力。对修行人,照见为智,解了称慧;观察辨明为慧,通达明了称智;即断除无明烦恼,证得解脱为智慧。有智慧的人,才能福慧双修。智慧不足的人,只知修福,易落诸有;若不修福,无福空慧。福慧双修的人,才能解第一义谛,证悟出世间方便智慧。具足方便智慧的人,才能以智慧化度众生。诸佛具足法界一切智慧,于诸法中得大自在,通达法界自然法与因缘法实义,为方便度脱法界一切众生,住法界、正等觉、化现相。佛说一切法,所有相皆具空性,于空性中又显有相。佛以方便智慧,一切身业、口业、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见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无障,超越三世限度,以无相离相普现各类众生色身,十方坐道场承办一切佛事,于一念顷能坏一切生死业习种子,成就烦恼解脱菩提种子。有智慧的修行人,具足一切善巧方便,心缘一境不颠倒,以此成就众佛事,行不著于相,作不思于有;身一切行作与起心动念处,去除障碍与慈悲相应,身心寂然不为外缘所动,自然增益福慧。

六道众生,无明遮蔽自性,烦恼充满身心,愚痴颠倒言行;既无出世福德,又无彼岸智慧。若不以智慧化度,则不知修福,自心常随业习力处于空、苦、无常的轮回状态,自身处于断灭、相有、分别、生灭的见闻觉知中。佛教公案中记,“昔佛与诸弟子,入舍卫城欲乞食,道边见有一坑举城污露,诸不净物悉在其中,见一老母猪将诸肫子,共卧不净坑中。时佛微笑现四十齿并出四牙,从四牙中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周及十方,其光明还绕佛身三匝从胸上入。诸佛之法,说地狱事光从足下入,欲说畜生事光从膊入,欲说饿鬼事光从髀入,欲说人事光从敄,欲说诸天事光从胸入,欲说声闻事光从口入,欲说缘觉事光从眉间相入,欲说诸佛菩萨事光从顶入。阿难见光从胸入,知佛欲说诸天事,即时长跪白佛请问其意。佛语阿难:过去无数劫有一长者,乏无儿息,唯有一女端正殊妙聪明辩慧,其女父母甚爱重之。女年既大,便说一偈问父母言:一切驶水流,世间苦乐事,本从何处出,何时当休息?父母闻之庆其奇雅,不知何言以答此偈。其女欲解此义而不蒙答,便大愁忧不复饮食。父母见女愁忧,便大恐懅,即时为设大会,请诸婆罗门及多智长老,众人云集。供设既毕,于众会中施一小床,女坐其上,还说前偈以问众人,众人默然无能答者。长者即以七宝盛满一盘而宣令曰:其有能答者,以此与之。时有一婆罗门,形体端正而智慧鲜少,贪其珍宝便言:我能答也。其女闻之即说偈以问婆罗门,亦不解此偈义之所归,直言:此事都无所有也。女即思惟,即得无所有定,便自唱言:此真大师益我不少。女后命终上生无所有处,过四十劫,尽彼天寿来生此间。尔时长者女者,此老母猪身是也,天福已尽宿命罪至,于此世受猪形也。此女本说偈问时,若遇明师即可得道;此女虽行禅定无有智慧,定报既终还堕恶道也。”

修行人应知,一切善行皆以增长慧命为主;慧命解脱,一切解脱。故在修行证悟微妙智慧与慈悲愿行过程中,安住忍辱、柔和、善顺地,于定空中知诸法无我,自离法我,以究竟实相法之正理降伏其心,保持菩提坚固。同时,兼学世间各种综合技艺,以此为善巧恒顺众生;再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彼岸智慧,通达声闻、缘觉、佛三乘教义,善解法理,了知一切众生因缘心,以智慧化度之;否则,自无智慧,何以度人。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八十三】
  有人问,佛教强调福慧双修,又为什么以智慧化度众生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智慧,为人普遍具有的认识事物、辨别是非、判断善恶的能力。对修行人,照见为智,解了称慧;观察辨明为慧,通达明了称智;即断除无明烦恼,证得解脱为智慧。有智慧的人,才能福慧双修。智慧不足的人,只知修福,易落诸有;若不修福,无福空慧。福慧双修的人,才能解第一义谛,证悟出世间方便智慧。具足方便智慧的人,才能以智慧化度众生。诸佛具足法界一切智慧,于诸法中得大自在,通达法界自然法与因缘法实义,为方便度脱法界一切众生,住法界、正等觉、化现相。佛说一切法,所有相皆具空性,于空性中又显有相。佛以方便智慧,一切身业、口业、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见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无障,超越三世限度,以无相离相普现各类众生色身,十方坐道场承办一切佛事,于一念顷能坏一切生死业习种子,成就烦恼解脱菩提种子。有智慧的修行人,具足一切善巧方便,心缘一境不颠倒,以此成就众佛事,行不著于相,作不思于有;身一切行作与起心动念处,去除障碍与慈悲相应,身心寂然不为外缘所动,自然增益福慧。

六道众生,无明遮蔽自性,烦恼充满身心,愚痴颠倒言行;既无出世福德,又无彼岸智慧。若不以智慧化度,则不知修福,自心常随业习力处于空、苦、无常的轮回状态,自身处于断灭、相有、分别、生灭的见闻觉知中。佛教公案中记,“昔佛与诸弟子,入舍卫城欲乞食,道边见有一坑举城污露,诸不净物悉在其中,见一老母猪将诸肫子,共卧不净坑中。时佛微笑现四十齿并出四牙,从四牙中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周及十方,其光明还绕佛身三匝从胸上入。诸佛之法,说地狱事光从足下入,欲说畜生事光从膊入,欲说饿鬼事光从髀入,欲说人事光从敄,欲说诸天事光从胸入,欲说声闻事光从口入,欲说缘觉事光从眉间相入,欲说诸佛菩萨事光从顶入。阿难见光从胸入,知佛欲说诸天事,即时长跪白佛请问其意。佛语阿难:过去无数劫有一长者,乏无儿息,唯有一女端正殊妙聪明辩慧,其女父母甚爱重之。女年既大,便说一偈问父母言:一切驶水流,世间苦乐事,本从何处出,何时当休息?父母闻之庆其奇雅,不知何言以答此偈。其女欲解此义而不蒙答,便大愁忧不复饮食。父母见女愁忧,便大恐懅,即时为设大会,请诸婆罗门及多智长老,众人云集。供设既毕,于众会中施一小床,女坐其上,还说前偈以问众人,众人默然无能答者。长者即以七宝盛满一盘而宣令曰:其有能答者,以此与之。时有一婆罗门,形体端正而智慧鲜少,贪其珍宝便言:我能答也。其女闻之即说偈以问婆罗门,亦不解此偈义之所归,直言:此事都无所有也。女即思惟,即得无所有定,便自唱言:此真大师益我不少。女后命终上生无所有处,过四十劫,尽彼天寿来生此间。尔时长者女者,此老母猪身是也,天福已尽宿命罪至,于此世受猪形也。此女本说偈问时,若遇明师即可得道;此女虽行禅定无有智慧,定报既终还堕恶道也。”

修行人应知,一切善行皆以增长慧命为主;慧命解脱,一切解脱。故在修行证悟微妙智慧与慈悲愿行过程中,安住忍辱、柔和、善顺地,于定空中知诸法无我,自离法我,以究竟实相法之正理降伏其心,保持菩提坚固。同时,兼学世间各种综合技艺,以此为善巧恒顺众生;再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彼岸智慧,通达声闻、缘觉、佛三乘教义,善解法理,了知一切众生因缘心,以智慧化度之;否则,自无智慧,何以度人。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八十四】
有人问,经常听闻修行要见本来面目,到底有没有本来面目呢?若有不是相吗?若没有不是骗人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本来面目一词,出自《六祖坛经》,比喻众生自性;即“不思善,不思恶,这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若问究竟有没有本来面目?可以了义的讲,既有又没有。讲没有,是对世间解;众生的本来面目,若能以相见,即为有相;世间一切有相,皆是虚妄不实。讲有,是对出世间解;众生的本来面目,可空中存妙有;修行证悟的人可觉知,十地菩萨可见知,诸佛可实见实知。众生称自性,声闻缘觉称圣性,菩萨称天性,诸佛称佛性。众生的自性,虽与佛性相同,但存在着被无明遮蔽与善功德具足的根本差别。

众生自性,法性于天(欲界),心性于身、化性于地(地府),故有六道轮回。声闻缘觉圣性,法性于天(欲界),心性于圣、化性于地(地府),故有色身证圣,法性、化性尚未成就,唯一佛乘得解脱。菩萨天性,法性于天(诸佛法界增益),心性于报(诸佛净土变易身)、化性于天(十方道场熏修)。十法界中,唯佛法性、报身心性、应化心性,三身合一妙用;法性身依报身愿力安立真如法界,报身依功徳力主宰一佛法性所成就世界,化身依众生业力应现无量数不来不去。若详参学,可读诵《大日经》等。

如此依经讲解证悟知见,初学者乃至未明心见性者,以世智思维不能理解,以理悟体悟很难信受。若不如此依经讲解证悟知见,此问又无法了义究竟作答。只能随顺上上根者因缘,以观照实相方便讲解,能否领悟各自由心吧!佛教公案中记,“外国时有恶雨,若堕江湖河井城池水中,人食此水,令人狂醉七日乃解。时有国王多智善相,恶雨云起王以知之,便盖一井令雨不入。时百官群臣食恶雨水,举朝皆狂脱衣赤裸,泥土涂头而坐王厅上,唯王一人独不狂也,服常所著衣天冠璎珞坐于本床。一切群臣不自知狂,反谓王为大狂,何故所著独尔?众人皆相谓言:此非小事,思共宜之。王恐诸臣欲反,便自怖懅语诸臣言:我有良药能愈此病,诸人小停,待我服药须臾当出。王便入宫脱所著服,以泥涂面须臾还出,一切群臣见皆大喜谓法应尔,不自知狂。七日之后群臣醒悟大自惭愧,各着衣冠而来朝会,王故如前赤裸而坐,诸臣皆惊怪而问言:王常多智,何故若是?王答臣言:我心常定无变易也,以汝狂故反谓我狂,以故若是,非实心也。如来亦如是,以众生服无明水一切常狂,若闻大圣常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无相者,必谓大圣为狂言也。是故如来随顺众生,现说诸法是善是恶、是有为是无为也。”

众生颠倒知见,无智迷妄为真,执著色身为本来面目;心即意识,性为欲望。什么法性识、报身心性识、应化心性识,因根尘法障、智障、业障而不能知见觉。一切思想活动,仅限于唯物的见闻觉知,存在蕴心而不能觉知,存在自性而不能明见;反笑智者愚痴,嘲弄行者迷信。与上述所比喻,“一切群臣不自知狂,反谓王为大狂,”何其相像。故对如此义理,若有毁谤,不足为奇。

一笑传心在拈花,唯有会意离言说;本来面目存妙有,器世空无性识知。
佛语真实不欺瞒,禅行定空智慧观;无相三昧全体现,心中之心天外天。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11-30 12:23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八十五】
有人问,我信佛有二十年,素食、静坐、礼僧、供佛、念佛也有十多年,前些年经常与僧人一起给人送往生,近几年也没少听经闻法,还坚持每年放生;可老婆越来越看不起我,儿子越来越不听话,身体又四次脑溢血,怎么修好不见好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法性平等,网捕屠宰之人,有家庭幸福、夫妻和睦、身体健康、富贵长寿者。出家人中,也有诸事不顺、被人轻贱、身体多病、短寿夭亡者。故不能用世间荣辱得失的有为法,来等量认知所修善行的无为法。《维摩诘所说经》云,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毗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舍轉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

佛住世时,尚有余业受报;即为头痛三日、脚趾出血、乞食空钵等。还有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被外道所杀;业力大于神通,神通不及业力。还有一位比丘尼,证得四果阿罗汉,有大神通;被一对偷情的淫男淫女杀害,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还有玄奘法师翻译经典时,身体疼痛难忍,超过常人所能忍受;自观察为过去生中做国王时,在位期间滥征税费,又挥霍财物建造宫殿,今生才有如此业报。若以因果认知,你前世犯有两舌戒,口业太重,才有今世不得如意眷属;你前世慢习深重,轻师毁人,才有今世常被轻贱之事;你前世杀业过重,贪食众味,才有今世重病在身。你今世所修善业,与前世所作恶业,功过各报,不能相抵。你今世所作恶业,也不能与所修善业功过相抵;待未来世因缘和合时,也应受报。

若说修好不见好,也不尽然。据我观察,你三年前应寿尽命终。由于你的善行,将今生所损一年寿命,已经补上;现又增寿二年,寿命还在增长。况且,你现在还能静坐念佛等,天地恩赐修行时间。还有,你现在已证色界天境界,还可精勤道业,后世还可享天福妙乐等,这些不是所修善业功德吗!佛教公案中记,“昔有一大国王,身得重病十二年不差,一切大医无能治者。时边方小国统属大王,有一医师善能治病,王即召来令治己病,未久之间即蒙除降。王便念欲报此师恩,屡遣使者宣令彼国:此师治王病差,应有大功宜应赏赐,象马车乘牛羊田宅青衣直人严饰之具,皆给与之。彼小国王奉宣上命,为设舍宅高堂重阁,给其师妇衣裳饮食珠环严具,及象马牛羊一切备足。师在王边无有语者,师便思惟:我治王病大有功夫,未知王当报我与不?复经数日王转平复,其师请辞欲还本国,王便听之,给一羸马乘具亦弊。师大叹恨:我治王病大有功夫,而王不识恩分不相料理,令我空去。循道愁叹以为永恨。适至本国见有群象,问象子曰:此谁家象?象子答曰:此是某甲师象。复问象子曰:某甲师何从得此象?象子答曰:某甲师治大王病差,功报所得也。小复前行见有群马,问马子曰:此谁家马?马子答曰:某甲师马。小复前行见有群牛羊,问群牛羊子曰:此谁家牛羊?羊子答曰:某甲师牛羊。小复前行见其本舍高堂重阁殊异本宅,问门人曰:此是谁舍?门人答曰:此是某甲师舍。便入其合内,见其妇形色丰悦身服宝衣,怪而问曰:此谁夫人?直人答言:此是某甲师夫人。从见象马及入舍内,皆知是治王病功报所得,便自追恨,本治王病功夫少也。”

从如此比喻中应知,王病如留难福德,医师如修福人,医治王病如行人能修福,王病痊愈如福德已成,王宣令赏赐象马室宅如积福成报,望速患迟如人朝作福夕望报,医师既见赏赐如知追恨治病功夫太少。故修行人应多亲近善知识,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切莫以所修无为法求得世间有为事。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八十六】
有人问,我信佛念佛多年,经常读诵一部《汇集本》,每当与人交流佛法时,只能听人演说,自己知法太少;又不敢读诵其它经典,怕影响一门深入;不知您是怎么认知的,能为我讲一讲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时至末法,众生业习加重,戒不具足;特别是在家人,五戒八戒十善业,能受不能具足守持,能说不能具足实行。由于戒不具足,故无闻经功徳,只读诵一部《汇集本》,才有闻不具足。佛于《大般涅槃经》中说,“是人不具信戒二事。所修多聞亦不具足。雲何名為聞不具足。如來所說十二部經。唯信六部不信六部。是故名為聞不具足。雖複受持是六部經。不能讀誦為他解說。無所利益。是故名為聞不具足。又複受是六部經已。為論議故。為勝他故。為利養故。為諸有故。持讀誦說。是故名為聞不具足。善男子。我于經中說聞具足。雲何具足。若有比丘身口意善。先能供養和上諸師有德之人。是諸師等於是人所生愛念心。以是因緣教授經法。是人至心受持誦習。持誦習已獲得智慧。得智慧已能善思惟如法而住。善思惟已則得正義。得正義已身心寂靜。身心寂已則生喜心。喜心因緣心則得定。因得定故得正知見。正知見已于諸有中心生厭悔。悔諸有故能得解脫。是人無有如是等事。是故名為聞不具足。”

由于不能深入经藏,当然智慧不足;又没有静坐禅行,缺乏证悟智慧。在既无理入又无行入的状况下,如何与人交流佛法知见,又如何增长智慧呢!佛教公案中记,“昔有一国王子,年始七岁,便入深山求学仙道,未曾知朝廷百官之任。后国王寿终,便无堪任为国王者,群臣共议:山中仙人本是王子,兼修道德,以此为王,万国有赖也。率土臣民皆出诣山,拜此仙以为国王,乘以王舆迎还本国,宣敕食官妙馔盛味以飨大王。王以食味可口故,其余诸物,事事从厨士索之。群臣具皆笑,故谓王曰:百官之任各有所主,厨官自主食、衣官自主衣,兵事宝藏各有所司,不可以食美故责备一人也。此喻明众经各自有所明,不可责备于一经也。彼若自明诸法实相,阿毗昙(三藏中的论藏)明诸法有,各各相异,勒相无相而说也。”

至于读诵经典,怕影响一门深入,是针对一些心意散乱的初学者,不能专心修行,只在文字相上转来转去,最后空无所得,又回到初始启修。故修行人应遵师嘱,师应量根施教;对特定对象而说法,而不是泛泛之普遍如此。如果心意散乱者,专心修行一段时间后,心意初定,便可边理入边行入。当修行人如法读诵经典时,不管能否感应道交,都有佛菩萨加持力,自当护念修行。若初学者能专心修行,便可直接边理入边行入;在理入中,用佛智慧去除法障碍,加快行入速度。

读诵经典与一门深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切不可自我设置障碍。一门为法门,法门为佛据众生善根而设立。众生根基不同,选择法门不同。佛设八万四千法门,众生有八万四千选择。初学者可一门深入,专心者可无量法门誓愿学,成就者方知门门相通,都可修行除障得解脱。在身心除障中,读诵经典开启智慧,可除理念中的法障碍,指引精进禅行方向,察觉言行过失忏悔。在一门深入中,静坐禅行入定空,可除身心中的智障碍,生起清净智慧光明,实际证悟成就道业。

如此讲解,不分宗门,修行哪个法门的人,皆可实用。如此讲解,不是凭空而论,而是根据古今无量修行人的实践;其中含藏着无量过来人的滴滴心血,显现在佛教公案与高僧传记中,各个用鲜活的生命为例证,各个用法句的音符谱写华章,会深深的印入见闻者心识,自觉的落实在精进禅行上。这就是我粗浅的认知,也是如语真诚的供养,做为沧海一栗,仅供参学校量。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八十七】
有人问,佛为最胜福田,为什么又说供养弘扬正法的法师,功德如同供养十方诸佛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值佛住世时,佛福慧具足,若有供养者,增无量福报;特别是成道时牧羊女所修供养,与入涅槃时纯陀所修供养,功德要大于大梵天王的功德,即生可证十地菩萨品位。《大般涅槃经》云,“純陀。汝今皆已成就菩薩摩訶薩行。得住十地菩薩所行。具足成辦。”佛教公案中记,“有能敬佛三尊。监通三世。明天堂之福。审太山之罪。至信三宝以塞三涂。强智慧之力以消三界痴冥。修六净神水以荡六患之秽。故能轻财损身口分行等之施。以树来世之本。施一万报疾若响应。故言大道三界之良田也。何以明之。昔阿育王曾作小儿时。道遇佛不胜欢喜。以少沙土至心奉佛。由此之福故得为圣王。典主四十万里十六大国。以此明之。佛最为良田。昔佛弟难陀。乃往昔惟卫佛时人。一洗众僧之福。功德自追生在释种。身佩五六之相。神容晃昱金色。乘前世之福。与佛同世研精道场便得六通。古人施一犹有弘报。况今檀越能多行者乎。普等之行必逮尊号。加增欢喜广度一切。”佛入般涅槃后,供养舍利塔、佛形像、经典等,所得功德一样。

佛入般涅槃后,经律论三藏由人传承,并代代授受与弘传,所释经解法,不违教义,契佛法理,无有错谬,其功德唯佛知。若有人以恭敬心,能供养弘传正法的法师,与供养十方诸佛之功德无二。《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云,“悟者觉也。悟人觉知自己是佛(自有佛性)。慕道修行。三业无亏。六根清净。有方有便。无我无人。自度度他。同成佛道。虽住世间。世法不染。坐尘劳内。转大A法A轮。化娑婆界。为极乐邦。变地狱为天堂。指迷徒见佛性。作诸佛事。度脱有情。不舍慈悲。誓相救拔。若有众生。得供养者。所得福德。如供养三世诸佛功德。等正无二。何以故。自觉觉人。名为正觉。说法利生。妙用神通。与佛无二。能开众生。佛之知见。能指众生。悟佛知见。能引众生。入佛知见。能究众生,成佛知见。”

《大方广佛华严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法师演讲正法,有二大因缘;一是受佛嘱累,乘愿再来,开化人天,续佛慧命;二是为报佛恩,报众生恩,修苦乐法,法施甘露。但法师弘传正法时,皆权宜方便而讲,不以实相示人。世人少修证悟,不具足择法眼;故对法师所讲之法,难知难辨是正是邪。多有世智聪明者,对弘传正法法师,若与己见不合,便误指为邪师;而对弘邪法之师,可与己见相合,便认为正法之师。这时若对正法法师加以亲近供养,其功德即是供养十方诸佛功德;若对邪师加以亲近供养,则是花冤枉钱买通三恶道。莲池大师有云:“参方须具眼!”浙江天台山佛学院本幻法师,讲的也具深义;“然具眼亦不易也!倘以迷为悟,以盲眼为具眼,则险之险矣!虽言依法不依人,然非具眼者,非善达佛祖之义者,诚恐邪人学正法,无法不邪也(借用正法名词而行邪业)。故而学人,总要于祖师言谈,善加体会,处处谨慎,处处谦虚,不可妄下定论,不可妄加批评,则方可免险矣!然此事非宿具善根者,亦恐难也。”“故而学佛,定要从善知识,倘遇明师,切不可轻易视之。当敬之如佛,倘恶意相向,即是恶意向佛也。此等之人,岂能得善报。今日之世,善知识难得也!哀哉!哀哉!然倘遇善知识,尚自以为是,狂妄自大,不加恭敬,反生轻慢,而致招罪。如无手之人,入于宝山,因无手故,空无所获,更为宝伤。则更为哀哉矣!”

当下, 最主要的不是以恭敬心供养弘传正法法师之事,即使有供养之心,未必有供养之缘;而切不可以名相心、是非心反生邪见,任意诋毁攻击弘传正法法师之事,即便没有诋毁之心,未必不造诋毁之因。末法时代,弘法难,弘正法更难;其中缘故,除众生业习增重外,还有邪师说法多如牛毛,增加了辨法难度。好在佛法慧灯住世,自有知义明理智人;择法于邪魔最盛处,高举火炬长夜引路。诋毁法师法师无损,有亏正法正法难兴;自损慧命又损他人,可守口德不可不慎。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八十八】
有人问,我在家信佛多年,边信佛边拼命挣钱,因为有了钱才能广修供养或参与放生法会等;但我不解的是,很多在家的信佛人,不想去拼命挣钱,只诵经拜忏或静坐禅行等;可当遇到修塔、建庙、救灾、供僧时,兜里比脸上干净,我拿几万元不算事,而他们拿几百元都费劲,不知您是如何认知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于在家信佛人中,有一部分非常富贵,在以财力供养诸佛事、法事、僧事活动中,确实随心如意,能够广种福田。今生富贵,也是前世所种善因;今生广修供养,又为未来世积福。其余大部分虽财力不富贵,生活只维持在自足有余状态,可每日能诵经拜忏或静坐禅行等,证明身心安稳,精神境界非常富贵;虽他们在遇到修塔、建庙、救灾、供僧时,兜里比脸上干净,拿几百元很费劲;可他们是在以身命在广修供养,钱少时难舍能舍,为已尽清净财供养之力,与富贵者所俢供养同样庄严。

佛法在于无为清净、平等慈悲,供养在于真心至诚、愿力殊胜。财力供养只是广修供养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供养;而且排在身命供养之后,不及无畏力供养,与法财供养无法相比。在以财力供养中,虽同样花钱,可由于发心不同、愿求不同,所得果报,也有差别。佛教公案中记,“昔者天竺有一住处有十万沙门,五万余人已得阿罗汉,六通清彻诸漏已尽,余有五万人,或有得下三道(一至三果阿罗汉)者或未得者(未证果)。有一长者欲求人天中福乐自恣,来诣塔庙施设饭食供养众僧。时有一上坐得六神通大阿罗汉也,其人极老,须白齿落形体枯朽,于十万人中最为上首。为此长者咒愿毕,饮食已竟行澡水讫,便语长者言:檀越(施主)!今施方得大罪。于时会中未得道者皆谓:上座老故出此狂言耳?上座答曰:其事实尔,非狂言也。众人问言:此人种福,云何得罪?上座答曰:汝等识其一未识其二。此人种福复受人天中乐,于受乐中大生憍慢,自谓为足,不求解脱,睹佛不奉、见经不读、见沙门无虔敬之心,放逸自恣,食福既尽,当堕恶道无量阿僧祇劫,罪毕乃出,所以得种大罪者,因受世俗大报故也。若拟心圣道而为此福者,后受报时终无此报也。”

在以财力供养中,还有以清净财供养与不清净财供养之分,所得果报也有无间杂与有间杂之别。以清净财供养,所得果报为无间杂;以不清净财供养,所得果报为有间杂。无间杂果报,为清净安稳享乐;如一生事业发达,顺利无事故。有间杂果报,为有不祥和因素干扰享乐;如做生意常遭罚款,做官摊事又烦恼等。据我所知,你现在虽做生意发财,可当初得“第一桶金”时,也有压价收、高价走等行为,故现有财富为不清净财。你信佛后,知有因果报应,故修供养;各处建庙,你用几千或上万元种福田;在修供养的同时,还有求保佑发大财等,这些有求供养,都为有间杂。应将财力供养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愿众生皆富贵享乐;同时,忏悔业障,化不清净财供养为清净财供养,化有间杂果报为无间杂果报。若一位农民、工人、商贩、艺人等普通人信佛后,遇某处建庙时,随顺能力供养几十或几百元,可心里无求想,又为身力所挣清净财供养,所得果报当然无间杂。故不应以为有钱,能修大供养而生骄慢心,说其他普通钱少信佛人的是非,各依因缘为好,随顺因缘自律。

这样讲法,可能不好接受,也可能不好理解;但讲的是实话,佛法不是你法、我法、他法,是宇宙公平法则。我也无私心,不求不收你的布施,也不希望谁感恩与传名,只当是相逢一笑,一出门就可忘记;至于受益不受益,全凭自心领悟吧。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八十九】
有人问,信佛的人得死,不信佛的人也得死;同样是死,二者还有区别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人身是阶段生灭,早晚得死,这是自然法则。自然法则面前,人人平等,信佛与不信佛,同样是死,二者没有区别。但是,由于存在着信佛与不信佛、修行与不修行身心状态的不同,仍然存在着本质差别,只是不信佛的人无法观察了知而已。

生时与死时的身体状态不同。身体进入修行状态的信佛人,身体器官发生了器质性改变;由此产生了暖、忍、顶、世间第一的四加行法等,使身体柔软轻盈、禅悦喜乐、清净无染、定力十足、智慧生起、无有烦恼,明白、快乐、轻松、自在的活着,了知生命价值所在的真谛,不再颠倒,轻财济世,广修供养,梵行已立,诸事已办,不复后有。当预知死亡时日将至,不慌不乱,无畏无惧,坐脱立亡,瞬间走掉,身体无痛苦表情,向丢掉鞋子一样,进入死亡状态。就是身体有病的人,也知是以苦受在了业,身苦而心不苦,不贪恋欲乐,不执著我身,生死皆一如,持念佛名号,死为解脱苦。佛教公案中记,“昔天竺国有二贫人,营生计俭常卖酪自存,二人各头戴酪瓶诣市欲卖。时值天雨道路泥滑,一人有智自思惟言:‘今日泥雨道路难行,我或倾倒瓶破失尽,今并出酥,若我当倒所失无几。’一人少智全持诣市,中路泥滑二人俱倒,一人愁忧涕泣宛转卧地,一人都无愁色亦不懊恨。有人问言:‘汝等二人酪瓶俱破,所失亦等,彼此无异,何故一人独愁涕泣懊恨,一人静然都无恨色?’一人答曰:‘我所持酪都未出酥,今日瓶破所失荡尽,是以懊恨不能自胜。’一人答言:‘我所持酪先已出酥,今瓶虽坏所失无几,是以坦然无所恨也。’瓶喻身也,酥喻财物也。”不信佛的人,身瓶顿坏财物失尽,懊恼追恨悔无所及;信佛的人,其心坦然无所追恨。

生时与死时的心理状态不同。一是对生命现象认知不同;人身生命无常,存在呼吸之间,况且有身是苦,岁月病老相逼。唯有解脱绑缚,方能逃离轮回,证得慧命真身,常住涅槃大城。佛教公案中记,“从前有一人获罪于王,畏罪潜逃,国王命令一只醉象追他,这个人惊慌之中,堕入枯井,身体在半空时他发现井底有凶恶的龙,吐出毒汁,旁边还有五条毒蛇。于是他抓住一把草不放,免于坠井。可偏巧此时有黑、白二只老鼠啃他手中的草,草就要被啃断;醉象在头上,时刻准备用鼻子袭击他。就在恐怖万状时,又有了新情况,他头顶上有一棵树,树上有蜂窝,蜂蜜滴滴答答落到这个人的口中,甘甜清爽,使他暂忘危险处境。”信佛人如此观察人生现象,以井比喻生死,以醉象比喻无常,以毒龙比喻恶道,以五毒蛇比喻五蕴识,以一把草比喻救命绳,以黑白二鼠比喻日月,以蜜滴比喻欲乐,以罪人得蜜滴暂忘险境比喻人生得欲乐而不畏诸苦。二是对待死亡态度不同;时刻面对死亡威胁,保持当下一念清净,臭皮囊随时可舍去,成就道业无寿者相。同时讲究死亡艺术,事先明白临终须知,心里安稳坦然面对,早登法船速回家乡。不以忧恼恋财顾眷,无有诤讼放下诸有,心空一切净念不空,自入莲台诸佛接引。证悟智慧不必看尸,可用身灭兴办法事,太子饲虎悲悯众生,自利利他就是价值。三是神识离体去向不同;世间有大功德修行人,活体住世而心识早已往生净土,返还七魄于诸天,真正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化身往来十方法界,以不同身像利益众生。还有修行证悟智慧的人,预知时日,观到诸佛菩萨接引之事。还有定空中,观到往生声闻诸天宫殿之事。就是普通的信佛人,广行五戒十善业道,心里也知善生诸天享乐等。

不信佛的人,死亡时身心状态,身苦如生龟剥皮,意知苦受无法言表;神识无主恐慌万状,业力现前讨债催命。还有地府阎罗审判,罚罪刀山剑树无间,苦受无期万劫不复,一言难尽何须再谈。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youyouhe    时间: 2013-11-30 19:03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12-12 14:02
本帖最后由 证悟为本 于 2013-12-12 14:02 编辑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
有人问,信佛的人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我见到的、听到的尽是相反,官商勾结、心狠手辣、假冒伪劣、污染环境的人发大财,荣华富贵几代人都享用不尽;而老实恳干、不干坏事、善良听话、任人摆布的人都受穷,拖欠的工钱都不好讨;正所谓“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冇尸骸。”事实在那儿明摆着,难道不是这样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社会上的事,纷繁复杂,彼此起伏,各依因缘,自有定数;你也别怨天尤人,我也不谈论是非。还是坐下来,先静心稳神,再探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法理,权当坐而论道,为起而行之吧!
《缨络经》云,“又问目连:何者是行报耶?目连白佛言:随其缘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义为人的言行自有因果,善恶必有报应,是劝人多做善事、莫行恶事。若说善恶未报,那是时间没到;时间一到,一切皆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故而信佛的人还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做善事终究有报一件少不了,做恶事终究有报谁也逃不掉。佛教公案中记,“昔有大姓。家富巨亿。常好惠施。所求不违。后生一男。无有手足。形体似鱼。名曰鱼身。父母终亡。袭持家业。寝卧室内。又无见者。时有力士。仰王厨食。恒怀饥乏。独牵十六车樵。卖以自给。又常不供。诣此四姓求所不足。曰累年仰王饮食。常不供足。恒抱饥饿。闻四姓资财巨亿。故来乞丐。鱼身请与相见。示其形体。力士退自思惟。力石乃尔。近不如无手足人联取其物。往到佛所问其所疑。世或有豪尊如国王者。死无手足殖富乃尔。近我筋干国中无敌。而常抱饿饮食不足。何缘如此。佛言。昔迦叶佛时。鱼身与此王共饭佛。汝时贫穷驱使助之。鱼身具所当得已与王行。而谓王言。今日有务不得俱行。废此事为断我手足无异故。时行者今王是也。不行失言者鱼身是也。时贫穷佐助者汝身是也。于是力士心意开悟。即作沙门得阿罗汉道也。”闻此比喻应知,用“断我手足”为誓,说了一句妄语,果报尚且如此;故不应以一时富贵与贫弱,定论善恶有报与无报。
今世善行,尚处贫穷,为善缘尚未成熟。今世恶行,仍然荣华富贵,几代人都享用不尽,为前世所积善福尚未报尽。因果律为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缘未和合时,相差一日一时都行不通。人间绝对平等的事没有,可谓处处有不平;人与人的因缘也没有绝对相同,可谓处处有差别;只能是在时空条件允许的状态下,求得暂时的相对平等,以及暂时的近似相同。世间的无常力时时破坏成功,法则的运动力时时推陈出新。事物的潮起潮落,因缘的生灭合散,皆以善恶业力形成规则,看似无形又制约或促进有形。佛教公案中记,“昔有屠儿,诣阿阇世王所求乞一愿。王曰:汝求何愿?答曰:王节会之际宜须屠杀,愿王见赐我当尽为之。王曰:屠杀之事人所不乐,汝何故愿乐为之?答曰:我昔为贫人,因屠羊之肆以自生活,由是之故得生四天王上。尽彼天寿来生人中续复屠羊,命终之后生第二天上。如是六反屠羊,因是事故遍生六天中受福无量,以是故今从王乞。王曰:设如汝语,何以知之?答曰:我识宿命。王闻不信谓是妄语,如此下贱之人何能识宿命耶?后便问佛,佛答曰:实如所言非妄语也。此人先世曾值辟支佛,见佛欢喜至心谛观,仰视其首俯察其足善心即生,缘是功德故,得一一生六天上。下生人间自识宿命,福德以熟得故,六反生天人中也。罪未熟故,未便受也。毕此身方当堕地狱受屠羊之罪,地狱毕当生羊中一一偿之也。此人识宿命浅,唯见六天中事,不及过去第七身故,便谓屠羊即是生天因也。如是但是识宿命,非通非明也。”
江河不直流,人心古难平,自当节欲望,祥和化戾气。
劳作为福报,生活清净财,善行当本份,身心益康泰。
起伏有落差,轮转存高下,水流无常势,守仁悲利他。
随缘莫攀比,位高险也大,贫僧少忧恼,一福是清闲。
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一】
有人问,现代人与人之间,相互缺乏信任感,遇事往坏处想,多舍情义求利益;弄得父子难得同心,夫妻隐私相瞒,朋友酒肉利用,同事阳奉阴违;听说僧人也有相互争斗,还有假僧尼等,不知依佛法义理如何自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僧团总体和合,各依戒法自律,身心清净修行,可为世之师表。但是,于少数人中,有相互争斗现象不足为奇;那是僧团内部事务,自有上座如法约束。我等不可议论,免遭是非因果;只赞叹丈夫行,在家自愧不如。至于假僧尼等,自有法度处置。故问为缘起,就事项论义,依经法讲理,以诚心相见。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属于道德范畴,是人的真实形象证,是日常言行交流的友好通行证,是自身价值的核心品质证。体现着人的诚实度、可靠性、责任感、公益心。是正直善良、心态健康、品德高尚、表里如一、远见卓识、作风大度的人,才能具有的宝贵财富。人类在自身生存与发展合作的过程中,只有坚守道德诚信,才能够相互信任;只有相互信任,才能长期合作发展。这种意识中的真诚相待,不以虚假信息于人,不以掩盖事实真相骗人,相互尊重对方的权益,信守承诺,履行约定,忠于职责,尽心竭力,形成言行准则与诚信规范。而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新鲜词汇,非常刺于耳、伤于情、痛于心、害于人;如亲情危机、坑爹、杀熟等。不知有多少人对此发出了哀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在新闻媒体中常见,亲子鉴定热折射出的家庭信任危机;食品、药品、物品假冒伪劣折射出的生活安全危机;水、空气污染折射出的生存环境危机;偷盗、诈骗、凶杀案件折射出的人身财产危机;虐待、遗弃、拐卖儿童与不孝双亲折射出的道德信仰危机;贪污腐败、弄虚作假折射出的官德信认危机;网络谣言、虚假广告、虚假新闻折射出的媒体公信危机等;都说明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在逐步丧失,新的道德信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尚未建立。一切向“钱”看、惟利是图等,成为影响人群言行重要的价值准则。为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绞尽脑汁,欲望发展到极端时,就是采取欺诈手段。当善良屡屡被不诚实所欺诈,守信被逐渐淘汰放弃;并恶性循环与扩展,必然出现各类信任危机。诚实守信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可能是无用的别名,视为吃亏的代名词。在如此背景下,谁都不是一座孤岛,都有可能被侵害。
学佛的人,见闻如此现象时,又观知众生因缘,不为所动,守持戒律,善行道德,看破放下。你欺我时还以诚,你骗我时待以信,因缘和合偿业债,德化众生为济度。贫到极时不偷盗,理至辞穷莫妄语,十善做人是底线,一念为贪便沉沦。佛教公案中记,“昔北天竺有一木师大巧,作一木女端正无双,衣带严饰与世女无异,亦来亦去亦能行酒看客,唯不能语耳。时南天竺有一画师,亦善能画,木师闻之,作好饮食即请画师。画师既至,便使木女行酒擎食从旦至夜,画师不知谓是真女,欲心极盛念之不忘。时日以暮木师入宿,亦留画师令住止,以此木女立侍其侧,便语客言:故留此女可共宿也。主人已入,木女立在灯边,客即呼之而女不来,客谓此女羞故不来,便前以手牵之,乃知是木,便自惭愧,心念口言:主人诳我,我当报之。于是画师复作方便,即于壁上画作己像,所著被服与身不异,以绳系颈状似绞死,画作蝇鸟着其口啄,作已闭户自入床下。天明主人出,见户未开,即向中观,唯见壁上绞死客像,主人大怖便谓实死,即破户入以刀断绳。于是画师从床下出,木师大羞。画师即言:汝能诳我,我能诳汝,客主情毕,不相负也。二人相谓:世人相诳惑,孰异于此?时彼二人信知诳惑,各舍所亲爱出家修道。”
末法时代,众生业习加重;欺诈就是业习之一,切不可随波逐流。若随波逐流,可能一时得利或不吃亏,但可一世失德或亏本心;吃亏事小,失德事大。若不随波逐流,可能一时失利损财,但可一世增德积福;失利损财事小,增德积福事大。世人难解,失利损财怎么还能增德积福呢?其实不难理解,人生品牌就是增德积福,还有后世天德天福;若是修行人,慈悲利他是德,喜舍财富是福,更有圣道妙乐呢!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二】
有人问,我禅行时杂念不起,唯一清净念佛。可平常遇事易生差别念,权衡利弊关系,择善而行;有时用斋,顺口多吃点,不顺口少吃点;做不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而无心、非而无意。这是业习吗?有因果报应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修行人证此境界,尚未达行住坐卧都是禅,而专心一处、无念而念,仍为定力不足、心随境转、散乱用心、心有差别。若修行人常在定中,六根受都摄,则不受尘扰;应善恶一如,善行不为善,遇恶不生恶,权衡离我执。而于当下境界中,我法不空,妄执名相,虚幻蕴习,不入中道。遇事先有我,法在两边行,差别以利弊,易落是与非。当然为业习,有因自应果;若明无一物,谁去惹尘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而无心、非而无意,为境界中的胜境,我法已空,名相已破,所行何处落业,无业习又何成,无因果在那里,清净自在做人。
用斋顺口多吃、不顺口少吃,为身我业习显现,分别在于法执中,法中有我即绑缚,欲求口福心有贪。引发顺境得快意,若遇逆缘则生嗔,嗔起痴行我慢随,功德林茂遭火毁。还有,当修行人未证道果时,由此所生业习,当随因果流转,失去当世证道因缘,只有守戒之名,未获持戒法益。佛教公案中记,“昔有罗汉。与沙弥于山中行道。沙弥日日至道人家取饭。道经历堤基上行。崎岖危崄常躃地覆饭污泥土。沙弥取不污饭着师钵中。取污饭澡洗食之。如是非一日。师曰。何因澡弃饭味。答曰。行乞去时晴还雨。于堤基躃地覆饭。师默然禅思之。知是龙娆沙弥。便起到堤上。持杖叩擞之。龙化作老翁来头面着地。沙门言。汝何因娆我沙弥乎。答曰。不敢娆实爱其容貌耳。龙言。何以日见其行。师曰。行乞饭。龙言。从今日为始。愿日日于我室食毕我寿命。沙门默然受请。还语沙弥。汝往乞止彼食。勿复持饭来。沙弥日日于彼食。后见师钵中有两三粒饭。香美非世间饭。问和上曰。于天上饭乎。师默不应。沙弥便伺师知于何许饭。便入床下持床足。和上坐禅定意。床相随俱飞到龙七宝殿上。龙及妇诸婇女。俱为沙门作礼。复为沙弥作礼。师乃觉呼出。正汝心勿动。此非常之像何因污意。饭已即将还语之。彼虽有殿舍七宝妇人婇女。故为畜生耳。汝为沙弥。虽未得道。必生忉利天上。胜彼百倍勿以污意。语沙弥言。此百味饭入口即化成虾蟆。意恶吐唾逆反已。乃却饭不复入。二曰妇女端正无比。欲为夫妇礼。化成两蛇相交。三曰龙背有逆鳞。沙石生其中。痛乃达心胸。龙有此三苦。汝何因欲之。沙弥不应。遂昼夜思想于彼不食。得病而死。魂神即生为龙作子。威神致猛。其父命尽。得脱生人中。师曰。人未得道。不可令见道及国王内也(易贪胜境)。”
现代修行人中,一些人只持名念佛,不去静坐禅行,很难领悟如此境界;自然难以信受如此讲法,或有知难而退者。于世人中真信佛难,于信佛人中知修难,于修行人中证悟难,于证悟人中佛乘难;如同勘探、设计、开采金矿,挖出矿石未经冶炼不为真金,真金未经加工不能成器。若以矿石为真金者,即为以因为果,不明次第而自欺,又依文解义欺人。信佛念佛不禅行,多为种善根;如冶炼矿石者说,须去伪存真方为金。可对于精进禅行的人,能证悟人法二空,自入次第道果;如加工金器者说,开矿为前期准备,出石为原料基础,冶炼为提纯成材,加工为匠心雕琢,成器为应机适用。如此讲法当然信受,见闻明了其义理,又知其行中所误,自会勤习定慧力,空掉蕴习舍业习,由禅境得四加行法,入胜境而不作圣解,发菩提心不贪妙景,直奔第一妙高峰。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三】
  有人问,某寺有位出家人,文化程度高,通读过《大藏经》,很有见闻知见;其主持师年事已高,没有文化,却实有德;文化程度高这位出家人明里暗里不伏主持师教导德化,经常几个人抱团,若见有不顺从者,便设计、挤兑使其难堪等,人皆敬而远之,或离寺避之;本不想说僧团内部事务,但心有疑惑,不知这是个别因缘,还是危害教体健康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如此事例,既是个别因缘,又是危害教体健康;不但现代有,未来也会有;就是值佛住世时,于个别寺庙僧团中,也存在类似现象。只是在末法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事例增多,如此现象已被忽略。但是,对修行人而言,不以文化高低论证悟,不以强弱势力定德行;所积福德大于天,所证慧德深于海;人心应伏于德,身行应依于戒,事项应圆于通。《大般涅槃经》云,迦叶“即與弟子疾共前進。至拘屍城北門而入。於其城中入一僧坊。見諸比丘叢聚一處。語迦葉言。汝等遠來深勞苦耶。安坐待食。迦葉答言。我之大師已入涅槃。我有何情安此待食。諸比丘言。汝師是誰。答言。汝不知耶。哀哉痛苦。大覺世尊今已涅槃。比丘聞已各大歡喜而作是言。快哉快哉。如來在世。禁制我等戒律嚴峻。我等甚不堪忍不能依行。今已涅槃。嚴峻禁戒已應放舍。汝且待食。有何急耶。”从中不难看出,对待佛师尚且如此,今日人师又且奈何。虽不说是非,但可说因缘,心各有所安,为使广大信众闻过受益故。

个别因缘;在佛教信众中,虽有共善因缘,共同善根;但也存在着不同因缘,差别善根;出家二众也不能例外,也不是一出家皆成道业;出家只是修行方式、方法、环境、条件的改变,也有戒行时恶因缘减少的缘故。但仍存在着人与天、凡与圣的差别,也存在着毀法破戒堕三恶道与人天善道及修证四圣道的差别。况且各人的业习不同、证悟不同、认知不同,当然身心言行不同、善恶不同、因果不同。可与不同因缘善根的人如法相处,毀法破戒不随缘,不结俗缘结法缘,珍惜僧缘念佛缘;至于各别造作,只管尽心正德,各受善恶因果,唯佛悲力救护。佛教公案中记,“罗云珠者,舍利弗弟子也,本曾夺辟支佛食,以是罪故生饿鬼中,无量劫受苦。毕饿鬼身生人中,五百世受饥饿罪,以末后身值佛在世,出家学道服三法衣,游行乞食无肯施者,或五日或七日不得。目连愍之乞食持与,适堕钵中为大鸟搏去。舍利弗乞食施之,适入钵中变成泥土。大迦叶乞食施之,适持向口,口即时合无有入处。佛以食施,以大悲力故,即得入口气味殊特,复以种种方便兼为说法。时罗云珠。闻上妙法悲喜交集,一心思惟得应真道。”

危害教体健康;以多闻知识为智,以才思敏捷为慧,以抱团势力为德,以顺我者昌为道,必然造成上下失和、僧众不睦、信众离心,不但危害教体健康,而且损害佛教形像,产生公众舆论误导,为诋毁攻击佛教者留下口实,其事为小可罪莫大焉,有则亦忏亦改,无则引以为诫。佛教公案中记,“昔有一蛇头尾自相与诤,头语尾曰:我应为大。尾语头曰:我亦应大。头曰:我有耳能听、有目能视、有口能食,行时最在前,是故可为大;汝无此术,不应为大。尾曰:我令汝去,故得去耳,若我以身绕木三匝三日而不已,头遂不得去求食,饥饿垂死。头语尾曰:汝可放之,听汝为大。尾闻其言即时放之。复语尾曰:汝既为大,听汝在前行。尾在前行,未经数步堕火坑而死。此喻僧中或有聪明大德上座能断法律,下有小者不肯顺从,上座力不能制,便语之言:欲尔随意。事不成济俱堕非法,喻若彼蛇坠火坑也。”

不是小题大做,也非故弄玄虚;法理实相如此,蚁穴可以溃堤。
佛法无有小事,戒行载德大成;团体由人组合,克己德重为尊。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四】
有人问,现在为市场经济年代,一切领域皆讲竞争,不为刀俎,便为鱼肉。而佛教却提倡一切皆应顺其自然,宁为鱼肉,不为刀俎。对此,心里非常矛盾,当官位、职位空缺时,若不托关系、送财物去竞争,或关系不硬、钱送少了都不成;何况在那傻等着顺其自然,恐怕什么事也就没有份了。当跑项目、遇商机、办大事时,若不找门路、不走边锋、不破常理,或门路不广、边锋不准、常理不逆都难成,何况在那守规矩顺其自然,只有等着去喝西北风吧。除非整日无所事事的人,在那里顺其自然的混日子。佛教与现实相差的这么远,相信佛教还有意义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教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心灵的追求寄托。佛教文化所倡导的道德文明,是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科技文明等一切人文理念的基础,也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生存环境等一切终极目标的初发点与落脚点。佛法义理的传承性、修正性、解脱性、归宿性,也为人类认识世界、认知宇宙、觉悟自我、明了法则创造了空间与可能,还为人类提供了善恶因果、六道轮回、不同法界、人生真相的理论基础与探讨路径。现实一点讲,佛教与其他宗教一起,共同担负着对人类社会规范言行、教导善心、转化暴戾、唤醒良知、维护人权、提倡公正、民族平等、扶危济贫、爱护自然、世界和平的责任与义务;况且不可替代、不可弃舍、人人有责、个个受益。特别是广大信众,皆以身心践行,体现着佛教赋予人生过程的真实价值;又以慧命证悟的智慧,随缘方便的发扬光大着佛教人生形像。

在市场经济的年代里,在不同的区域内,有着不同驾驭市场经济的灵魂,也有对市场经济保驾护航的道德,还有人人遵循公正平等的法律,再有自然形成良性竞争的秩序。在竞争过程中,竞争的方式方法、手段程序、财物流转等,信息公开,民众监督,言论自由,规则平等。而在不同的区域内,由于市场经济刚刚建立,规章、制度、法律不完善,社会又处于转型时期,难免运作中夹杂着潜规则行事,有时还处于无序竞争的混淆状态。但是,不能依据一时一事、一地一方的利益攸关,并以此为认知佛教的标准,来确定相信佛教的意义,难免会顾此失彼,或得到现实利益而失去长远法益,或只见到佛教与现实的外在差别而见不到三途与人天内在的连系。信仰佛教而能顺其自然的人,可能在市场经济的不规则竞争中,失去晋升官位、获得职位的机遇,失去即定项目、良好商机、成就大事的机缘;而没有失去做人的道德形像,也没有失去社会正义的良知;获得了身心安稳与平静,也获得了来世再生人天的机会,乃至获得了即生证悟圣道的因缘。否则,人人想为刀俎,个个不为鱼肉,皆用极端的手段谋略去为即得利益无序竞争,恩恵与仇恨相等,送礼与送刀相同,由此而生的荣辱得失,是不是都在凶险中,不言自明。

佛教提倡的顺其自然,是导化世人一切莫执著强求,命运中有的早晚是你的,命运中无的得到也承受不起;不是老天不公道,只待因缘和合时;看似人为成功计,鬼使神差在作俑。由是前生所积福,今世善报不能少;布施追悔有间杂,故显竞争不平等。佛教公案中记,“昔有国王夫人生一女。父母名为月女。端正无比。王与衣被珍宝。辄言自然也。至年十六。王恚言。此是我与。汝何言自然。后有乞儿来丐。王言。此实汝夫。月女言诺。自然便追去。乞人惶怖不敢取。女言。汝乞食常不饱。王与汝妇何为让。便俱出城昼藏夜进。行到大国。国王时崩无太子。夫妇于城外坐。出入行人问曰。何等人汝何姓名何国来。答曰自然。如是十余日。时大臣使梵志八人于都城门行人出入以次相之。唯有此夫妇应相耳。是时举国群臣共奉迎之为王。王夫妇以正法治国人民安宁。诸小王来朝。月女父王在中饮食已去。月女特留父王。月女以七宝作鱼机关。帐牵一鱼百二十鱼现。推一鱼户则开。下为父作礼白父。今已得自然。曰夫人行然臣不及矣。师曰。月女与乞儿宿命。夫妇俱田作。令妇取饷。夫遥见妇与沙门相逢于岸水边止。从乞妇食。则分饭上道人。道人止饭。夫遥见两人。不谓有恶。持杖往见。道人飞去。妇言。卿分自在勿恚。夫言。两分者我与共食也。师曰。夫有恶意故堕贫家作子。后见道人欢喜自悔责故。同受此福耳。”

用一则寓言作为结束语吧;有一只母鸡说,“我整年为主人产蛋,创造了那么多经济价值,可主人还要杀我食肉,这对我太不公道。”老牛听到后便说,“我为主人又耕田又拉车,出了那么多力,可主人还要杀我卖肉换钱,这对我更不公道。”主人听到鸡牛对话后便说,“我养你们就是产蛋食肉、出力换钱,这才公道,不然养你们有什么用!”一位和尚听到鸡牛与主人对话后便说,“你也说公道,他也说公道,强弱无公道,老天最公道。今世他吃你,下世你吃他,苦有逼迫性,轮回你我他。还是出家好,不养也不杀,无有恨怨声,也不说不平。互不欠命债,梵行一身轻,离苦即得乐,脱凡证慧命。”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五】
有人问,为什么太虚大师说“佛教早已名存实亡”,也有人称太虚大师要改变“佛教名存实亡”的状态。只知这么一句无前无后的话,真伪内涵不能确认。但此话流传甚广、影响巨大,解读不一,有多种说法;即有“佛教的名称虽还存在,但佛子们的心,大都背离了佛的教导。”还有“佛陀教导的正法真义已经失传,而假经和邪法却广为流传。”还有“23000卷《大藏经》里面的伪经太多,佛教史里的伪假记录也太多,使人难辨真假,这才是佛教名存实亡的真解。”还有“《大藏经》和《佛教史》里几乎都是邪恶理论的伪装正派,令人进入迷魂阵而不能自拔,这就是形成末法的根本。至于‘相法’之说,更是在搞文字游戏。”还有“佛教就是死人教”、“佛教就是愚弄人”、“佛教早已腐烂透彻”、“佛教名存实亡是真理法语”、“佛陀的教法走上了邪路”等。您是如何认知的,能为我等答疑解惑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太虚大师,是清末民初的近代高僧,为末法时代倡导正法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也为人间佛教的倡导者。至于是否讲过“佛教早已名存实亡”这样的法语,或是在何种时代背景、闻法对象、完整法义等状况下所讲,我也没有去考究。但是,这句无前无后的话,确实是流传甚广、影响巨大,解读不一,有多种说法;乃至被肆意诋毁佛教、执持外道邪法、不明义理真相的人所利用,引发负面效应,干扰破坏了大众闻法受教因缘,也使部分四众弟子生疑。利用这种说法负面解读的人,是在利用四众弟子之矛,刺四众弟子之盾,诱导相互乖诤,以达到“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的目的;如虚云大师所说,“俗有言:‘秀才是孔子之罪人,和尚是佛之罪人。’初以为言之甚也,今观末法现象,知亡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佛法者,僧徒也,非异教也。今因答客问,一发所蕴。”故有智慧的四众弟子,有责任义务澄清义理,还原佛教法相清净,去除四众弟子心中疑惑,恢复大众对佛教的诚心信仰。

自佛教创立之日起,就有劣根弟子不能守持禁戒,也有外道六师诋毁攻击,后又有魔子魔民入佛伽蓝,今值末法众生业习加重,更使欲毁佛灭教者有了滋生的土壤。末法时代的信众活动,存在一些弊端,虽不伤教体,但不可回避;一是缺乏因缘殊胜,受假僧尼与寺庙商业化的影响,在大众心里对佛教的清净信产生了障碍;二是缺乏正法理念,在部分信众中,重轰动效应轻传统继承,重外在形式轻教义法理,重入世文化轻出世愿心,重作为大报轻精进禅行,重奇闻灵感轻深入经藏,重理论新意轻实修证悟;三是缺乏严持戒律,名为受戒而实不能守,要求他人勤劳无过而自破戒舍戒,妄语两舌家常便饭,骂辱诋毀不在话下;四是缺乏头陀苦行,流于一句口头禅,不肯去真修实干,只求现世利益与人天福报;五是缺乏清净道场,相互喜论世俗,我法唯此唯大,谁静坐禅行谁外道,谁讲正法谁邪师;六是缺乏智慧择法,各种邪法花样翻新,投其所好欺瞒人心,不辩随顺被拉下水,邪知邪见又去害人;七是缺乏福慧善根,六根障重,义理不明,惜财吝法,蕴魔炽盛;八是缺乏证道成就,说道者多,证悟者少,难以伏众,如何堪任,大器大用,自利利他。但是,不能以此便判定为佛教早已名存实亡、信众的心都背离了佛教、正法真义失传而假经邪法广流、佛教早已腐烂透彻、教法走上了邪路等。魔法虽盛,邪法虽广,只坏法相,不碍法性,仍有佛教正法住世,仍有无量行人载法;应知弊端的影响力有效而有限,一切破法者只能自伤善缘,终为聪明反被聪明误。佛教公案中记,“昔有田舍人暂至都下,见被鞭持热马屎涂背,问言,何故若是?其人答,令疮易愈而不作瘢。田舍人密着心中,后归家语其家人言,我至都下大得智慧。后家人问言,得何等智慧?便呼奴言:持鞭来痛与我二百鞭。奴畏大家不敢违命,即痛与二百鞭流血被背,语奴言取热马屎来为我涂之,可令易愈而不作瘢。语家人言,汝知之不?此是智慧。”

佛教,可区分为法性与法相。法性为内在规律,依佛愿力与众生业力而存在于法界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恒久常住,不生不灭;佛依法性而真常,六道众生依法性而轮回;佛教既依法性化度众生,又依法性成就十方净土。佛教法藏,即以经律论流传于世,明了教义法理,法供大众参学,导引修行路径;修行法门,又以师徒口传心受传承于世,诵经依文字又离文字相,还为言语道断,方入不二法门;故显学密法相互作用,法流相续不断,岂能刀断法水。佛教信众,依法持戒,以证悟智慧观察诸法实相,实知法相随众生所具因缘而兴衰,又随众生所具善根而起伏,更随众生所具业习而变化,故有正法、相法、末法之别;况且还有无量乘愿再来的菩萨,以不同身像化现世间,遵佛嘱如法教化无余记众生与有余记众生,代代相继不绝;对不具法缘、善根不足的众生,只是随缘方便广种善根,用人间佛教理念教行善法;故而在不具法缘、善根不足的众生那里,身不能为载法之器,心不能生菩提之苗;还有,在断灭善根、失去法缘的众生那里,以及在毁法犯戒的众生那里,身心俱逆善法,言行尽是邪见,于其而言佛教,当然是早已名存实亡,不但不能信受,还会反唇相讥。佛教缘起性空,末法时代一万年,是依佛愿力与众生业力而有规律的发展变化,又值正法中兴未艾,不依个人的意志或言辞就可扭转乾坤,三寸之息岂能扰动天地日月的运行,只手遮天只能是巴掌大的荫,佛法光明依然照耀世间,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佛心慈悲众生,信众不斥逆缘,应生怜悯之心,凡夫愚迷无智;如长处冥暗之人,若遇太阳光明时,有亮而不能令见,只能用物遮蔽眼睛,细心护理照顾,有待缓慢适应;否则,失去双目,造成身体残疾、心灵损伤。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六】
有人问,现代在家的信佛人很多,经常与她们一起上市场买菜,有时买菜差几分钱或几角钱的零头,卖主都说舍去不要了,可他们非得给钱,高低不欠他人的账,或多给人家几角钱不要了;还有,不会顺情说好话,怎么实在怎么说,要么就一言不发,在那里卖呆发愣。我不明白的是,信佛人是不是太死板、不灵光,办事有点傻乎乎的,会不会被人瞧不起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在家的信佛人,多受三皈五戒八戒,广修十善法。在五戒中的第二戒,便是不偷盗戒。众生的一针一草,含公共财产等,一切财物不予不取。偷盗的形式有八种;劫取、窃取、诈取、强取、讼取、慢取、寄借不还、税费不纳。偷盗的内容,不是简单的一拿一取,包含内容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自盗;自起盗心,亲自盗取财物、名誉、知识产权等;同时,包括暴殄天物、挥霍浪费等。二是教人盗;教化或唆使他人行盗,于中得利;同时,包括赞扬巧取豪夺。三是方便盗;巧设骗局,诈财骗利;同时,包括以赌博贿赂等方法,赢得财利。四是咒盗;利用诅咒鬼神巧取或降灾,获取暴利;同时,包括装神弄鬼,愚弄人心而骗财。五是盗因;起心动念盗取财物等,好逸恶劳,不劳而获;同时,包括协助他人行盗。六是盗缘;以盗取名利的相续心,利用亲情、名人、权贵、办事等骗术,助成盗取财物;同时,包括有正当理由的一切盗取和合伙盗取及假僧骗取。七是盗法;利用一切方法而不择手段,获取名利;同时,包括制假货、假币,贩假货、用假币,交易时缺斤短两,以次充好,投机暴利偷漏税费和不合法税费,违背行规盗取或出卖秘密得利等。八是盗业;以盗为职业,以骗为行业;同时,包括贪污受贿及行业回扣,虚假广告等。偷盗业重人的果报,除堕地狱、饿鬼道外,还堕畜生道偿还宿债。若生人中,有二种果报;一是贫穷;二是共财不得自在;共财为财物常为王贼水火和不肖子孙共有;不共财为自修的功德法财。同时,兼有十种报应;财多散失、人多嗔恚、被人欺辱、常被毁谤、常受扰害、恶名远扬、于众心畏、财命不安、悭吝不舍、命终下坠。

由于在家的信佛人,受持戒律,明了因果,故于一切言行中,宁可以财供养天下人,不可欠天下人的财物债。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仁心不盗的人,现生与未来世得十善报;资财丰盈、人多爱念、人多尊重、人多赞叹、不受扰害、善名远扬、于众无畏、财命安乐、惠施众生、命终生天。佛教公案中记,“昔海边有国王行射猎。得一沙门。持作使沙门。夜诵经作梵声。王言。此伎大工歌。有客辄伎歌。时有异国优婆塞贾。往到其国。王请之出沙门令歌。优婆塞闻说深经。内心踊跃即去。国人以千万往赎。至三千万王乃与之。贾人作礼曰。我以三千万相赎在所到。道人即弹指踊在空中。曰卿自赎不赎我也。所以者何。往昔王为卖葱人。汝来于王买葱。不毕三钱。我时任卿。卿遂不还三钱。今此生子息乃至三千万。汝当还本三钱也。主则意解悔过。受五戒为优婆塞。师曰。债无多少不可负。亦不任人也。”

在十善法中,有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语。恶口生嗔恨,两舌生是非,绮语多无义,妄语自堕落。于顺情说好话时,难免他人过失风流韵,还有长短对错是与非,一言不慎便造口业,无心之过也是过,终必和合有报应。还是说实在话为好,就是一言不发,或是卖呆发愣,其实心里透明白,善语积下今世善,因果自生后世福,心中念佛面似憨,总比造下口业强。至于会不会被人所轻慢,那是他人之事,任由品凭论说。世人皆以强势富贵、聪明乖巧为尊重,信佛人皆以德重智高、平凡真实为尊重,心中理念不同,认知自然差别。在家的信佛人,身在世俗,心离尘染,才与世人有别,展现善良风范。若在家的信佛人,都以世俗言行心态,办事只占便宜不吃亏,人前论是说非讲面子,那就不能称名为信佛的人,信佛与不信佛还有什么区别吗!还有,在家的信佛人,有时会被他人所轻慢,同时也会受到人尊重,在轻慢与尊重中,乃至逆缘与顺缘中,皆应如法、如戒、如事项圆融,时刻守住一念清净心,后世才能保住人天之身,以及成就道业。

你虽不信仰佛教,却与佛有缘,能问如此因缘事,又能听我所讲这么多,身体坐的住,心未生烦恼,也是功德不可思议;若喜欢听闻佛法义理,以后有机缘再谈。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七】

有人问,我与几位居士,来到一座深山寺庙参访;这里环境清幽,景色宜人,没有电视,不通网络,交通不便;出家人只看一些法师讲法的光碟,也很少出去到其他寺庙参学。见到主持师施礼后便请法说,您依何种法门修行呢?这位主持师回答说,“在本寺常住的十几位僧尼,除早晚课外,就是磕头拜佛念佛,所问依何法门不是名相分别吗?”又请法说,您出家这么多年,心里有过什么疑惑吗?主持师又回答,“只知出家不容易,一般人出不了;一天就是忙,没有时间去疑惑,有疑惑不是妄想吗?”我听了后很不理解,依何种法门修行是名相分别吗?出家人有所疑就是妄想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法门,有八万四千,是诸佛为不同法界、不同因缘、不同根基的众生所设立;也是依法修行、方便解脱、出离三界的门户与路径。诸佛的护念力,在于所依法门中。不论出家在家的一切修行人,都必须选择一种适应自己根基的法门,依师传承而信受修行。就是磕头拜佛念佛,也是依净土法门修行的一种;只是这位主持师不明义理,缺乏方便智慧,多以修福为主,便误认选择不同法门修行是在名相分别。

这种不辨修行法门,误认选择法门是在名相分别的理念,既是自误,又是误人。将不同因缘、不同根基的修行人,都归于磕头拜佛念佛一种法门中,不能去选择其他适应自己根基的法门,有可能延误其修证速度与出离三界的时间,须承担其弘法不了义究竟的因果,以延长自己修证速度与出离三界的时间,去救度所误有缘众生。故修行佛法,善知识提倡福慧双修;在一门深入的同时,还应无量法门誓愿学;于参学中,可净禅双修、净密双修、禅密双修等,加快修证速度与出离三界的时间。佛教公案中记,“从前,有兄弟二人随佛出家。哥哥每天精进持戒,打坐参禅,却忽略了随众作务,只勤修定慧,少修福德;弟弟则是勤劳工作,布施济众,广修福德,但不能守持如来清净戒律,多有毁犯。后来哥哥往生之后,转世为佛陀的弟子,修得了罗汉道,而弟弟却投生到大象群中,变成了象王。因为这头象前世布施修福,这一生有大福报,不但色泽美丽光滑,更是力大无比。国王非常宠爱这头大象,把大象封为‘百户王’,并用金银珠宝把它装饰起来,并派专人照顾大象的饮食起居,让他在宫廷过着舒适奢华的生活。修成罗汉的哥哥情况就不一样了,一次国内饥荒,罗汉哥哥衣衫褴褛,托钵七日,都是空钵而回,饥饿和寒冷一直困扰着他。他饿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有时只得少许饮食,苟延生命。一日,罗汉哥哥在路上托钵时,看到前世的弟弟投身在畜生道成为一头大象,但却身套缕罗绸缎,匹挂璎珞珠宝游行街道,城里百姓都以美味佳肴来供养它。罗汉知道过去世他与大象的因缘,于是在黄昏时到大象住的地方,对大象说:我和你前世都有罪业,你好好回忆往事吧!大象蒙罗汉哥哥加持,当下回想起过去世的种种因缘。大象自知前世所造的罪业,忧愁不乐,从此绝食。国王知道大象绝食,便派人查明原因,才知道日前黄昏有一沙门抚摩象耳,喃喃自语,当夜大象就不再进饮食了。那沙门到底说了什么?国王有点愤怒的问。没有听清楚他说什么。象王的守卫回答。国王立刻吩咐卫士:你马上带几个人去请那位沙门过来一趟。不一会儿,卫士便将那位沙门请来。尊真的沙门,谓问您跟我的象王说了什么?它自从见了您之后,就闷闷不乐,不再饮食。国王着急的问着。我只与它说,我与你过去都有罪业,并没有多说别的。沙门回答说。沙门并向国王说明他与大象过去的因缘,国王听了以后,深深体会到因果报应,果然丝毫不爽。后来就流传着这么一首偈: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

出家在家的一切修行人,对戒义法理有所疑,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过程,古有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之说法;故修行人对戒义法理有所疑,不能误判为就是妄想。疑而能谦下请法,是一切闻法者应有功德。心生疑问,谦下请法,疑问顿除,自然明了。若初行者,对佛法义理无所疑惑,即是对生死解脱有大疑惑;于生死解脱的修行中,有无数蕴魔障碍,有无数差路歧途,有无数顺逆因缘,有无数禅行境界等,声闻、缘觉、菩萨皆有所疑,初行者怎么无所疑呢?若说“一天就是忙,没有时间去疑惑”是可能的,还没有来得及去思维生死解脱的大事。若说有疑惑就是妄想,这种认知不准,仍为智慧不足,尚未修行证悟。一切修行人,当见闻法师讲法时,应有所疑,才能择法;否则,盲目顺从,盲修瞎练,走上盲路,一世法盲。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12-12 14:03
本帖最后由 证悟为本 于 2013-12-12 14:25 编辑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八】
有人问,一直在读诵您的随缘问答,非常受益;可心也一直悬着,特别是看了如何评价净空法师与《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等句义后,非常担心,您不怕有风险吗?做这种两头不讨好的事,值得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一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众生、无愧于良知的真正弘法人,应站在佛法兴亡一万二千年的过去、现在、未来全过程的历史高度,还应立于佛教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十方法界的传承广度,还应明了一切佛刹的无尽法藏义理的究竟深度,来参学教义法理,来修行证悟智慧,来认知真伪邪正,来评判事件人物;更应做到心口如一、客观公正、符合事实、适宜因缘、增益善根、大众信伏,以具足如法、如戒、如事项圆融为身心言行应负的大因果,一切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罪责独自承受,一切义务尽心竭力,一切众生愿心救济,来入于世间利生,来往于十方行道,来住于清净道场,来去于无业自在。弘法人若不能如此,讲理时瞻前顾后,论义时心存疑虑,遇事时先身安危,除邪时自想好坏,济人时计较得失,护法时在意荣辱,持戒时洁身自好,出离时不度众生等,只能落于声闻乘。

风险,与人生并存,与事业同在,无时处不有;如此相对法则,动静相互交织,安稳无常同住。对于风险,世人谁能跑得开、逃得掉、躲得起,走路有闪腰的,吃饭有掉下巴的,在屋呆着有天降石头的,只能是旦夕祸福,各自随顺因缘吧。风险可成逆助道,佛住世时,提婆达多用山石醉象害佛,佛化金刚力士身,击碎了山石,降伏了醉象,展现了神通力,借此机遇向世人弘传佛法。初祖达摩,先有梁武帝不悦,才有一叶芦苇渡江;又经两次投毒,才有只履奔西方,成就了道业威名。六祖惠能,与猎人为伍隐身,躲过追杀无数次,后有传奇与坛经留世。虚云长老,遭人陷害断肋,艰难不改初衷,无人不敬仰其德。虽然如此,但佛有不冒险游行戒,不入恶国度,不入险难处;故弘法人须遵从佛戒,遵守国法,不可只身冒险、犯险、涉险、猎险。故世间修行有十难;即富贵修道难、贫穷布施难、生值遇佛世难、得睹佛经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广学博究难、会善知识难、随化度人难。

凡是能坚固其心,弘传大乘佛法义理的人,一定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在此世间,能发菩提心的人非常难得,我辈应效仿先贤,坚固行菩萨道之心。佛教公案中记,“昔雀离寺,有一长老比丘得罗汉道,将一沙弥时复来下入城游观,衣钵大重,令沙弥担随从其后。沙弥道中便作是念,人生世间无不受苦,欲免此苦当与何等道?作是思惟,佛常赞叹菩萨为胜,我今当发菩萨心。适作是念,其师即以知他心通照其所念,语沙弥言,持衣钵来。沙弥持衣钵授与其师,师语沙弥,汝在前行。沙弥适在前行,复作是念,菩萨之道甚大勤苦,求头与头求眼与眼,此事极难非我所办,不如早取罗汉疾得离苦。师复知其所念,语沙弥言,汝担衣钵还从我后。如是三反,沙弥怪愕不知何意。前至所止处,叉手白师请问其意。其师答曰:汝于菩萨道三进故,我亦三反推汝在前;汝心三退故推汝在后。所以尔者,发菩萨心,其功德胜满三千世界成就罗汉故也。”而于我身,言行离道甚远,愿发菩提心而未证菩提,愿行菩萨道而未成菩萨,只是一个大凡夫,让人替我担心大可不必,还是保持住平常心、清净心、安稳心,共同参学佛法。

至于两头讨好不讨好,本来就没想那么多,只是与大众相互交流知见,远离乖诤法;与见闻者共同增益法利,促四众和合。一切弘法者,包含我本人所议的功过,都将在尘封的历史开化后,迷雾散去才露真容,任由后人评说论定,历史巨人的法眼慧语,会还原每个人的本来面目,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后,人们会用唯一的真理标准,认知评判功过,无记谁人风险与讨好不讨好;故谁若不能尊重历史、不能尊重良知、不能尊重正义,历史会让谁遗臭万年,良知会自我遣责三世,正义会惩罚本有心识。我等应相信,一切修行人,都具有智慧择法眼,会从善如流;不会用俗见的狭隘心,以个人荣辱得失唯最大,而不顾三世因果报应。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九十九】
有人问,据您观察,于当下的信众活动中,寺庙内部管理上存在什么弊端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参学过很多寺庙,很少直接交流如此知见;但也间接的见闻一些状况,从总体上讲,大多数寺庙内部管理上,都能依据佛教传统家风,建有完备可用的管理机制,并配有一整套轨制。在共同修行、弘法利生、教化信众活动的过程中,管理者有效的开展了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工作,保持了僧团和合,保持了僧众与信众关系的和谐,保证了佛事、法事、僧事的正常开展,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运用,创造了信众心中的正法道场,树立了僧人善行的清净形像,开展了继往开来的佛教事业,增益了福慧善行的大众法利。越是传统道场,越能体现佛教家风;越是大型寺庙,越能实施合理有效管理;越是轨制完善,越能健康开展信众活动;越是公开透明,越能发挥人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少数新建立的、僧众较少的寺庙内部管理上,也存在着不可忽视、不可回避的弊端,有的甚至相当严重;其主要表现是,有关轨制如同虚设或根本没有,家长制领导唯亲是用而排外,财务收支无帐目一人说了算,眉毛胡子一把抓杂乱无序,顺我者昌不顺意就启单,形成了家庙家风家事业。

寺庙内部管理弊端所产生的主要危害;一是容易引发寺庙财产纠纷;寺庙财产本为十方佛财,为常住僧众共有道场;可由于内部管理混乱,产权人格化,金线私存化,为财产纠纷提供了空间与可能;如媒体爆料,一位十六岁出家的僧人,在拥有一座寺院后,娶妻生子,现欲离婚,却面临寺院财产如何分割的问题;又如一位方丈大师非正常死亡,留下数百万财产;这些钱是其个人财产,还是属于其生前所在寺庙?其家属是否有权利继承?在这起财产纠纷中,这位方丈的家属和寺庙双方均已委托律师,争议财产相持不下。二是家属以居士身参与管理寺庙事务;具足受比丘戒与具足受菩萨戒的僧值职位形同虚设,强势打骂代替民主议事自咨,启单是对老弱、不听话者的管理手段,严重违背了佛陀以“出家内弘,在家外护”为教团纲纪、佛法久住的准则;如经常见闻大众议论,这个寺、那个庙的在家人,参与僧尼之间打架,或将某僧尼赶走等。三是上下失和与是非不断;以道弘人,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不同利益的小团体,三三两两你攻他守,离心离德争夺高下,有违伦理有序、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互助合作的僧团轨制;如有的主持只能维持,连日常斋堂做饭的差使都安排不下去,只能雇工。四是僧众不能依法持戒清净修行;除早晚课外,皆以商业化运作为主,根本没有静坐禅行时间,或诋毁静坐禅行者为外道;如抽签看相、符体看病、叠金元宝、供狐仙堂等。五是功能弱化后信众逐渐远离;僧众不能起到如法如戒如事教化信众的作用,僧众轻视信众,信众不伏僧众,四众相互失和,信众自然远离;如有一寺庙,除旅游者与做法事者外,很少见到信众拥护道场,参访者更是廖廖无几,在信众口碑中是不折不扣的家庙。六是僧众表法所示的佛教形像受损;破戒杂僧堂而皇之,清净梵僧忍辱负重,邪法邪者为上,善法善者受辱,使大众误认僧众也不过如此,信仰佛教者又能怎么着呢?如有的在家信众,皈依佛门后又去信了其他宗教,理由不过如此。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为说是,只为讲法。非特指某一寺庙,综合所显法相而论;应引起佛教团体警示,引导自改,强化自律,发挥功用,利益大众。

如何完善少数寺庙内部管理上的疏漏与不足,既在当下刻不容缓,又是任重应常抓不懈。首先,应解决认知上的误区;佛教法藏律仪都在那里明摆着,还有寺庙内部管理轨制,人人自觉遵守就可以了,为什么还须弥补疏漏与不足呢?其实出家人也是人,在未修证悟道果之前,仍为凡夫境界,仍以感官知觉评判事项,法藏律仪与管理轨制的约束力,对身心言行有限,尚未达到一切平等;况且各寺主持的管理方法又多有不同,僧众的因缘善根也不同,刚出家时对僧众生活不了解,期望值过高与实际形成强烈反差,故须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耐心关怀,相互理解。然后,应主动遵守管理轨制;管理轨制对寺庙内部是约束机制,人人明确责任义务;对广大信众是规范教化,展示寺庙传统正规;对机制运转是有序保证,维护道场安稳祥和;杜绝有制不遵、有令不行的现象发生。其次,对身心修行应合理安排时间;经常组织僧众诵持经典,邀请法师开示,使其明教义知法理,自觉化解顺逆因缘所生障碍。还有,对所受戒律应坚持诵戒;半月诵戒时举戒自咨,各依受戒而民主平等,使戒益化入言行中,自觉改正过失。还有,对财务收支应公开透明;定期公布帐目,控制合理支出,人人是常住主人,调动其做好寺务的积极性。还有,对寺内事项应平等公正;防止一切暗箱操作,同人同事须平等,僧与僧相待公正。当然,提高管理水平的方法还很多,不能一一例举。

各地寺庙在内部管理上,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可参访交流,相互促进,保持整个轨制的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操作性,使管理功用再上一个新台阶;不至于因内部管理不善背负因果,以至断送自他慧命。如此话头,值得探索;如此讲解,仅供参考。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
有人问,我见闻过一些寺庙只喜欢青壮僧尼,而将个别老弱病者启单,他们在无处可去的状况下,有的进了托老所(有养老保险金),有的回了子女家,有的还俗成了家等。如此行作虽有因缘,但一定有因果;这样的因果由谁来承担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你说的这些事,我于二十几年前就见闻过了,有一位老僧出了一辈子家,不愿离开伽蓝,且无处可去;却被几位出家人与在家人,打的鼻青脸肿、身体带伤,赶出寺外,用品也被扔出;老僧爬起后带上用品,怏怏而离不知去向。还有,几年前与一位住持交流佛法时,我问他说,您这么大年纪了,生命无常,生死事大,怎么不将寺务交给壮年僧人去做,您好腾出手来,有时间专心修行。他回答说,“这事万万不行啊!除了福慧不具足,让人不放心外,还有难言之隐。我师兄如你所说,将住持位置交给了大徒弟;结果没过几年,大徒弟翅膀硬了,嫌其碍事,将其赶了出来,没有人收留,现在我这里。我的一位同修,也是如此,现在回到了女儿家,虽未还俗,但也不方便修行啦!故在我圆寂前,让大徒弟作事可以,可住持位置不能让。”这种现象,虽属个别,不是普遍,却影响颇大、甚远、极坏。谁也不愿自扬家丑,但为止恶扬善,减少或避免此类现象继续发生与蔓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只好直心而论。

如此行作的恶劣影响;其一,不利于大多数僧人修行;人人有老的那一天,见闻如此现象,今天此僧的下场,就是明天彼等的未来,身心不能安稳行道;如一中年僧人为人看风水、占卜吉凶等,信众都有不同供养;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明知不如法,但也没办法,若手里没钱,又无儿无女的,一旦被启单如何生活呀,也无法继续修行啦。”其二,一些僧尼离寺另辟蹊径;有的在居士开办的佛教用品商店,为佛像、菩萨像、财神像等,装藏、开光、升座,取得不同供养;有的行走于在家人之中,举办各种法事,直接取得供养;有的干脆买了民房,广收弟子,大办道场,收取财物等。其三,阻碍了一些人的出家之路;部分在家人想出家修行,当见闻如此现象后,不敢再出家,怕将来回不了家;如一位在家人带发修行一段时间后,本来决心非常大,可亲见一位老尼被启单后,第二天便离寺回家了。其四,降低了僧人在大众心中的地位;俗人皆知尊老敬老、养老孝老,僧人怎么驱赶老弱病者呢?如一寺庙前几位摊主议论说,“被打骂赶走的老僧太可怜了,在世间也少见这种事;他们的心怎么这样狠,不知佛教的慈悲心都跑到哪里去了。”也有的说,“出家的人,东山一个,西山一个,个性都强,谁是谁的亲近人,出这种事也就见怪不怪了。”

如此行作的因果极重;佛赞出家清净,在家修行有多恶因缘缠绕。而于少数寺庙中,真实存在这种事例,其影响可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自然产生因果,为今世所种恶因;其一,损佛形像;佛怜悯救度一切众生,而如此弟子却不能怜悯救度个别老弱病者,使佛法教义在大众心里产生疑惑,信佛怎么样?不信佛又怎么样?知道的出家人如此,不知道的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呢!看来佛教也不过如此,还是好好过日子吧!其二,污法污僧;在被启单的老弱病者中,除个别毁法破戒的人外,据我观察有乘愿再来的菩萨,也有声闻一至四果的阿罗汉,也有清净梵行的比丘僧、或凡夫僧;但在清净梵行的僧尼中,身心为法体,慧命为真僧,毁辱为污法,打骂为污僧。其三,毁破戒律;佛戒为孝,戒名止恶,孝名为善;佛有救赎戒、看病戒;佛弟子以戒为师,应为遵戒守戒的楷模;而不分善恶、不分凡圣、不分状况,只想甩包袱、图安逸、求顺心,随时可以启单,还是理直气壮,毁戒于不知,破戒后不觉。其四,断人慧命;古德有云,宁杀千人生命,不断一人慧命;特别是被启单后,无奈还俗成家的人,身心无法清净修行,乃至不再信佛;虽有前世逆缘,但今世若遇顺缘,可继续增长慧命;如有母女二位僧尼,母亲被启单后,女儿随其还俗成家,丈夫家无有信仰;若母亲不被启单,后边的事就不会发生。故随意对个别老弱病僧尼启单者,今生难以成就道业,后世将堕无间地狱,因果报应后再善生人天。因果由决策者及参与者共同来承担,决策者承担主要因果。

当见闻如此事例时,我的心在流泪;为一切弱者的悲惨遭遇而伤感。当回答如此请法时,我的心在流血;为一切强者的不计因果而哀痛。不知诸位住持与常住,见闻如此问答后,身心有何感想。大众应知,举其事例,知其根源,才能革除其弊。还应相信,佛教信众有智慧,一定能共同营造出人间清净道场,为世人继承优良传统起到示范的榜样作用。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零一】
有人问,我不太懂佛法,但知世人倡导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奉献人生等价值观,而信佛人却倡导自利利他的人生理念;怎么听着信佛人还不如世人的观念进步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世人与信佛人观念的内含不同,在义理上存在着本质差别;故不能仅凭表面字义,来认知观念的进步与落后;只能是义理各有所表,道德功用相通,身心境界存异。世人倡导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奉献人生等价值观,为世法中社会公德的展现,为世风中大众善行的愿望,是针对身心中自私自利观念的转化,是针对身心中贪婪执著欲望的改变。如此价值观,是身心修养的追求目标,是精神境界的崇高理想,是人生环境的优良标准,是道德文明的具体体现。信佛人倡导自利利他的人生理念,是在世法世智的基础上,依佛戒律停止身心中一切恶念、恶言、恶行,生起身心中一切善念、善言、善行;依佛传承法门修行而破除身根障碍,净化五蕴识心的无明烦恼;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出离世间又入世间,救度众生一起离苦得乐;以出世间法为究竟,又不离世间法;以广修福德慧德为自利,又以福德慧德济度众生为利他。

信佛人自利利他的理念,不在于语言文字上,而在于身心行作上;是建立在自觉、自愿、自律的基础上,次第修证道果所形成的功德。若无大因缘、大善根的功德自利,无法利他,也不可能利他。这里的自利,是获得佛性藏中的戒利法益,是明自心、见自性中的功德利益,非世间法中的名闻利益,也非身心中的私欲利益。这里的利他,除慈悲众生,喜舍一切七宝外财外,还喜舍一切头目骨髓、皮肤血肉等内财;而且不求回报,功德回向法界众生,超出世人想象,为难行能行的利他。佛教公案中记,“昔有一国王深识罪福信有果报,常好布施不逆人意,名流四远无不闻知。时邻境起兵以袭其国,王自思惟,若我出战必伤害,宁自丧身不抂百姓。彼军已至从城东门入,王便从西门出,单独一身逃奔林野。时有一婆罗门从远方来,路由林间遇值此王,即时二人对相问讯,王问婆罗门,汝从何来欲何所往?婆罗门曰,我闻某甲国王,志好布施不逆人意,故从远来欲有所求。王即答言,君所言者,我身是也。婆罗门闻之惊怪,即问王曰,王今如此,其故何耶?时王具以事情向婆罗门说。婆罗门闻之躄地绝死良久,王即扶起以水洒之然后乃苏。王问之曰,何故若是?婆罗门言,我自昔贫穷乏无财,故从远来欲乞财宝,如何今日值王如此?故懊恼不自堪胜。王即慰喻婆罗门,汝莫愁忧,我当令汝大得财宝。彼异王者虽得我国未获我身,宣令遐裔赠募甚重,汝便可缚我身送诣王门,彼王欢喜必重赏汝。于是婆罗门即如其言,以草索绳缚其两手,送诣王门。门人见之速入白王,王闻惊喜,即命令前门士即将所摄王身及婆罗门诣王坐前。王问婆罗门,汝有何术能致此人?婆罗门答,我无他术,此人本为王时志好布施,故从远来欲有所乞。于林树间遇值相见,彼问我言,欲何所至?时我答言,欲至某甲国王所。彼答我言,某国王者我身也。我闻是语即时绝死了不自觉,彼扶我起以水洒之,复问我言,汝何故至此?我答言,宿世不施生世贫穷,故从远来欲乞财宝,本愿不遂故自懊恼耳。彼劳我言,勿生勒念,吾当以身给汝所须。便语我言,汝可持绳缚我两臂送诣王门,彼王自当赏赐汝也。时王闻婆罗门语,即便泪出避席下坐语本王言,汝真人王,我为贼也。于是摄其所领还归本国,前王复位令行如故。此明菩萨本为凡人,所行至德其事如是,若有书持经卷至心如是,天及恶人终不得便也。”

自利利他的人生理念,人人可说;可在实践中,事事难行。特别是在当下,受到市场经济负面的影响,冷酷残忍无情的竞争,身心被贪婪所占据,私欲恶性膨胀,一味索取,一切向钱看,人性中丧失了道德善良,追求声色犬马的奢侈生活,满足于自我生理感官需求的享乐,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现实利益,只利用传统文化与优秀文化的外在形式而缺乏营养吸收;已经对世人倡导的价值观,形成了严峻的挑战;由此衍生出部分寺庙商业化与僧尼职业化,其深远影响也对伽蓝净地形成了垢染的冲击。故应大力倡导弘扬传统文化,学习优秀文化,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文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统一意志的人生信念;再加以自利利他的菩提愿心与佛教文化,化腐朽为神奇,化阴暗为光明,用进步改变落后,用正面转化负面,造福人间,回归心灵家园。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零二】
有人问,前几天有二人,手拿两本书来到我家说,“释迦牟尼佛讲的法不灵了,要学新法;古代的教法不适合现代人了,要改革,把基本的戒律都改掉,废除吃素,合理杀生,夫妻勿戒,发展经济。这两本书就是‘新的佛经’,赠给你诵持。”我翻看了一下,不是佛说,也不是阿难结集;而是一位学者,借用佛名编写。便对他们说,这不是佛经是伪经,这不是佛说是魔说,这不是正法是邪法。这二人听后气愤的说,“你不许诬蔑陷害老师,否则请律师告你侵害个人名誉权,要你承担全部法律责任。”我对他们说,你二人快走,我也不讨论什么新法,你们也用不着告我侵权。我弄不明白“新的佛经”是怎么回事;还有他们怎么说佛经都可以,而依佛法说“新的佛经”几句,怎么还犯法了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据我所知,有的在家人手拿此类书籍,向出家法师请法,印证其真伪时,出家法师皆告知请法者,“快将此类书籍烧掉,以免与其结缘,感召今生后世因果。”于出家人中,尚未发现有信受如此新法者,皆自觉加以抵制。于在家人中,正式受过三皈五戒、广修十善法的人,大多数人也不信受如此新法,怕结魔缘,怕造恶业,怕召因果,见闻此类书籍者,也都拒之门外。有人向我介绍说,“在网络媒体上,也有多种质疑声;如‘胡编乱造,假借佛教的旗号反对佛教,自称是普贤菩萨,其实就是敛财的邪教性质的大魔头。’还有‘魔子魔孙断佛慧命不择手段,破佛戒律,当下无间地狱。’还有‘改革是假,叛教,篡改,敛财是真。’还有‘假借佛教改革恶意攻击信教群众,无耻的篡改了佛教基本教义和五戒。用自己庸俗的想法诋毁戒律,提倡杀生、淫欲,干那些不干净的男欢女爱的快乐修行。本质恶劣,三宝弟子坚决反对。’还有‘警惕邪书之四大天王法门,什么佛魂宏图,又佛又魂的!这些书批判佛陀戒律,鼓吹不吃素可吃肉、不苦修可乐修、可杀生、可邪淫等,这正是《楞严经》里面所讲的附佛外道,所以学佛弟子,特别是居士,不可不慎,把自己辛苦挣来的钱来印这些邪书,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是助长了这些附佛外道的嚣张气焰呀!阿弥陀佛!自重!’还有依佛法戒律十问作者等。”

此类书籍,多在不信仰佛教及初学不明教义法理、不能守持戒律的人中流传。于这类人中,根本不知真正的佛教,也根本不懂佛法义理,也根本不明佛戒律仪;只略知一些佛教常识与文化,以此来填补一下心灵的空虚,抵消一些畏惧因果报应的心理,追赶时髦而装饰一点门面,满足一把精神愿望的需求。此类书籍,虽借用佛教各种名称,却无真正佛法义理之实,完全以世俗观念、世俗理论、世俗知识来创造新法,只能算作一种四不相读物,以所谓的新法思想混淆佛法义理,故只能用世法来吓阻与维护个人名誉权。真正的佛教,对佛法义理可自由辩法,有时法师也常受诋毁辱骂,或常被戴上外道邪师的帽子,可无人以世法吓阻与维护个人名誉权,只以因果法各自承担业报。

对此类书籍之所以讲为四不相读物,可以拭目见其宗旨;即纲要,为“传承、改革、和谐、发展。”佛光普照,“为众生化解灾难、增运、祛病、强身、延寿等。”创建佛净土,为“建成规模、样式、功能等完全与西方极乐世界相同的东方极乐世界。”法宝佛光卡,为“化解灾难、诉讼、外遇、婚灾、恶瘾等;增运子女、学业、事业、仕途、福寿等。”新立四相,为“废除吃素,合理杀生,夫妻勿戒,发展经济。”功德无量,为“培育门生,福国利民。”普度众生,为“为构建道德社会、和谐社会做不懈的努力”等;佛教不像佛教,道教不像道教,儒教不像儒教,文学不像文学。至于是不是伪经、魔说、邪法,我等暂且不急于下结论,还是留给大众去认知评判;让四众在择法中,提高对真伪佛经、正法邪法的辨别智力。此类书籍的出现,有其众生业习因缘,清净与垢染相比较而存在,正法与邪法相混淆而发展,于存在与发展中才突显佛教正法的真与贵。

至于“他们怎么说佛经都可以,而依佛法说“新的佛经”几句,怎么还犯法了呢?” 请先不用情绪化思维此事,可用理智校量因缘;即济度人时须观机逗教,若选对机缘可事半功倍;否则费力反遭殃;如一人遭遇车祸,肇事者逃逸,多人见之避而不救;而一人见义勇为,送往医院救活生命,并通知家属告之实情;可家属反诬见义勇为者为肇事者,便向遭遇车祸者求证,遭遇车祸者说,“当时我昏迷不醒,清醒时只见此人在场。”见义勇为者的清白,只有等待肇事者归案才能证明;在未得到证明前,应承担肇事者的责任。故而应知,度人难、讲法难、讲正法更难,非大勇无畏者而不可为之。其实,应相信四众的智慧,真伪正邪一见便知;其因缘则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若无智慧者,误入也是因缘。佛教公案中记,“有二种贼,一者手力贼。二者方便贼。手力贼手自凿壁,或作师子头或作莲花形,入舍取物不尽持去要少多留,欲令主人得生活也,欲使人称此是好贼。还自变服与诸人俱至失物家看,时彼众人见贼凿壁处,皆言此是巧贼。时有一方便贼微梵志服,亦在其中便作是言,此非巧贼,用力多而得物少,云何为巧?要不用力而得物多尔乃为巧。时手力贼密着心中,待众人去随而问之,云何为方便贼?答言,汝欲知者但随我行,一月余日当使汝见。于是方便贼便方便微梵志服,造一大富长者家,告长者言,我须少物,能与我者不亦佳乎?时长者谓索一衣直,便即答言,当相给与。未得之间续后重往言,君前许我者意定可得不?长者答言,当令必得。如是至三已,便作文书诣官言之言,某甲长者负我十万两金不欲还我。贼便取长者怨家以为时人,时官录其时人并长者身,问时人言,实尔不?时人答言,实尔也。官遂令长者输金与此梵志。”此喻可正解为随喜功德,也可反解为愚人上当受骗。

再多讲一句,学佛人学的不是乖巧华丽的言辞与美妙动听的哲理,而是修行身心证悟的真实智慧,才能解决自我生死大事。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零三】
有人问,依佛法修证中的观知,与世人中的预言家有什么区别吗?若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佛依功德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菩萨依佛功德力,有十种自在;既入世间又出世间,既可纵观三世又可广博十方,既为周流遍至法界又为圆通自在无碍;既能安立不同世界又能化度无量众生。依佛法修行证悟智慧的人,仗佛威神,以三昧定力,慧眼可以观知世与出世因缘、六道众生三世因果。世人中的预言家,可主要归纳为四类;一是天人直接转世;二是智人观星推测;三是利用周易测知;四是各类灵识附体。只能分别略讲,不能详尽其义。

依佛法修证中的观知,定无所思,心无所念,观无所虑,察无方所;即定观之人,无主观意识,只随顺因缘;无私欲可想,只清净无为;无任何挂碍,只依止般若;无特定所指,只离诸相有。随顺因缘,可缘未起时先观知,知后遇因缘,顺而不喜,逆而不悲,一切坦然面对,藏于心中,明了而不显露。清净无为,是身心清净离垢染,无欲漏无作为而为,心无杂念所起,唯净识念而无念念佛。依止般若,为身心智慧生起,无一丝私利私想,见此世界灾祸无动于心,见诸天妙乐如光影心无所记,见地狱惨烈苦受众生不惊不怖,见十方诸佛国土不来不去。离诸相有,为不觉有身又以身相心观,不见心识存在又真实存在,不以一人一事一地一域为执又未离事项。不以观之为能,一切无欲无求,缘起缘落无常,不沦为世俗世论,有可说有不可说,点到为止又多隐语,知众生根基有不同,仅为方便弘法利生;如《六祖坛经》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佛教公案颇多,无须再加引证。

天人直接转世知因缘者,通常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直接见佛闻法,种植善根德本,又于佛前忏悔,愿改前世业习;二是未经地狱轮回,直接转世为人,所具天眼功用未能尽失,五蕴识中心境转入意识。佛教公案中记,“昔佛往到第二忉利天上。为母说经。时有一天寿命垂尽。有七事为应。一者项中光灭。二者头上傅饰华萎。三者面色变。四者衣上有尘。五者腋下汗出。六者身形瘦。七者离本坐。即自思惟。寿终之后当弃天座七宝殿馆浴池园果自然饮食众伎女乐。更当下生于拘夷那竭国疥癞母猪腹中作子。甚预愁忧不知当作。何等方便得免此罪。有天语言。今佛在此为母说经。佛为三世一切之救。唯佛能脱卿之罪耳。即到佛所稽首作礼。未及发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天白佛言。虽知天福不可得久。恨离此座当为疥癞母猪作豚。以是为毒。趣受他身不敢为恐也。佛言。欲离豚身。当三自归言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如是日三。天从佛教晨夜自归。却后七日天即寿尽。来下生于维耶离国。作长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其母娩娠又无恶露。母旁侍婢怖而弃走。母亦深怪。儿堕地语。谓之荧惑。意欲杀之。退自念言。我少子怪。若杀此儿父必罪我。徐白长者。杀之不晚。母即收儿。往白长者言。产生一男。甫初堕地长跪叉手自归三尊。阖门怪之谓为荧惑。父言。止止。此儿非凡。人生在世行年百岁。或八九十。每尚不晓自归三尊。况儿堕地能称南无佛。好养视之慎无轻慢。儿遂长大年向七岁。与其辈类于道边戏。时佛弟子舍利弗摩诃目揵连适过儿旁。儿前礼足言。和南舍利弗摩诃目揵连。舍利弗摩目揵连惊怪。小儿能礼比丘。儿言。道人不识我耶。佛于天上为母说经。我时为天当下作猪。从佛之教自归得人。”但知因缘者,所观边界与时间有限量,多以欲界为主,一世至多世不定,缘尽功用自消。

智人观星推测,也称占星术,古今中外有之。以天体星座变化,引发磁力变化而影响地球;又以天体星座所主神职变化、运动方所,与地球区域相互效应,推测人间祸福;如在中国各朝代,皆有观星台与观星官等,向君主谏言,预测国运吉凶;再如国外的诺查丹玛斯,有很多留世预言等。智人观星推测,一是有地域不同而有误差;二是后世因缘变化无法测知;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当遇大善大恶因缘,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有的提前与延后,有的轻微与严重等,故世人认为,预测有时不准,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利用周易测知,在中国有多种占卜看相、六爻异术、预测吉凶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书籍,有伏羲氏的《阴阳八卦》、姜子牙的《太极图》、铁冠道人的《透天机》、袁天罡、李淳风的《推背图》、刘伯温的《烧饼歌》,还有明末清初《冬明历》等,都是利用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原理,配合天干地支,加以运算推测,透出万事万物运转变化的玄机哲理,变化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化;如民间流传较广的李自成的大顺朝十八年,由于君臣腐化天天过年,仅为十八天(无法印证预言的真伪,这里仅作为一种比喻);再如一人被测知,某年某月某日必死,而被测者第二天皈依佛门,礼佛供养、举办放生法会、忏悔业障、念佛善行等,平安度过预测期而没有死,预测者见之惊呀,并说“你一定遇上高人又做大善事了,过了这道坎寿命又能活几十年呢。”

各类灵识附体的人,也称为巫医、巫术、神汉。虽被世人称为迷信、鬼神、作祟,佛教信众称为外道、邪法、邪众等,但如此现象,于世间真实存在,且流传广泛,民众信者颇多。各类灵识,有的通过身心修炼,有的不须通过身心修炼,皆具有报通,且身心能量场超过普通人体,并能很容易侵入体中,影响普通人的情绪;尤其对极少数体能弱的人,能控制其思维意识,利用人口说话,表达所知事物,或预测过去、现在、未来之事与吉凶祸福。国家有禁止可禁而不止,道术有降伏可伏而不尽,佛法有驱离可离而不灭。这道众生存在,是业力感召;被附体者又与其有缘,报恩报仇者皆有。可是,各类灵识的报通有限,多限于忉利天以下(不含忉利天),主要预测人间之事;又限于被附体人一世。有知其然时不能掌控变化,故有时准时不准等。事例不须我讲,民间一人可富五车。

观知与预言,二者既有相通之处,又有不同差别。相通之处,在于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运与势及特征特性的观知与预言。运为过程,过程有轨迹。势为趋向,趋向有兴衰。特征特性为人物与事件,人物与事件有代表性。但也各有差別,根本差别在于漏尽;有漏者的测知力有效有限,无漏者的智慧力有应无尽。一般差别在于内含上,佛法中的运,为佛法住世的全过程;佛法中的势,为佛法住世兴衰的状态;佛法中的特征特性,为正法、像法、末法,各有不同人物与事项所生现象。世人中的运,为人类历史的过程;世人中的势,为朝代更迭的兴衰状态;世人中的特征特性,为不同历史时期,各有人物与事件为代表。观知可明了预言中的运与势及特征特性,但隐而不显,无为而修行。预言却不能预测观知人世与出世的智慧境界,也不能预测佛法中的运与势及特征特性。依佛法义理,一切有为不究竟,皆为外道邪法,唯证悟岀世间智慧,方为了义。应知一切预言,只能预言灾难,不能转化灾难,若说破此灾难加以防范时,又加重彼灾难,徒增困惑烦恼,又无能为力;唯佛法可增益人天福报,转化灾难为无形不起,降福增寿、物富粮丰于有形常态,只凭人心善恶,众志成城。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作者: 证悟为本    时间: 2013-12-24 13:01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零四】
有人问,我信佛十几年了,通过读诵佛经受益颇多,又坚持静坐念佛身心轻安;当劝一些亲友信佛时,有的人不但不肯信,一说就生气,或诽谤佛法,反倒教训我几句;本来一片好心,可连一句好话都得不到;如果不劝他们,还心有不甘,不知如何是好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你能读诵佛经,为能深入经藏获取法宝,可自我开启智慧,重新确认人生价值,理知三世因果可畏,及六道轮回可惧;又知身命无常,生死事大,能皈依佛门可贵,能众善奉行可赞。在坚持静坐念佛的修行中,出现了身心轻安的境界,为禅行初定的前奏,应继续勤行精进,达到一心不乱念佛。以你现在的修证阶段,只能为初行者,尚未达到真正法义上的自利,不能将佛法义理融会贯通,不能以方便智慧观察因缘善根,仅凭感悟一些佛法义理,就想去弘法利他,当然会出现一些事与愿违、效果不佳、困惑不解、不知所措的状况。

佛法化度众生,语言文字只是名相。当他人无法得知你的真实想法,有时很难一下子就相信所说言词,关键是日常的行为,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特别是身心修行所体现的健康与气质状态,及家庭生活中为人处事的心态,能否让他人钦佩;如世人所说,“打铁必须本身硬。”劝人信佛不是一件小事,人皆颠倒于酒色财气之中,迷恋于身心五欲之乐,贪著于名闻利养之有,沉沦于是非争斗习气之戏;仅凭谁说几句与此不着边际的话,怎么让人去信伏难行的佛法,看破世俗坚固的名相,放下诸多根深的执著。故须加速身心修行,成就道业时再发菩提心,证悟世与出世第一义谛,达到自我解脱的自利,才能做到依戒法利益他人。当利益他人时,须以身命财的付出为代价,外财内财一起布施不求回报,功德完全回向法界众生。佛教公案中记,“昔有一病人。众医不能治差。径来投国王。王名萨和檀。以身归大王。慈愿治我病。王即付诸师。敕令为治病。诸医启王。此药不可得。王问诸师曰。其药名何等。世无五毒人其肉中作汤。服此便得差。何等为五毒。一者无贪淫心。二者无嗔恚心。三者无愚痴心。四者无妒嫉心。五者无克虐心。若有此人者。其病便愈。王告诸师曰。此人来归我。唯我无此毒。即割身上肉。与之令合汤。病者服愈。便发摩诃衍(大乘心或菩提心)。”

劝化亲友信佛时,须观察世俗因缘。在一般状况下,杀业重的人,不宜劝化;如屠宰、网捕者,不请不讲。贪婪心重的人,不宜劝化;如爱占他人便宜、偷摸抢劫者,不请不讲。欲习重的人,不宜劝化;如乱伦、邪淫者,不请不讲。还有对吸毒、赌博、贪酒、傲慢、嫉妒、不善、谎言者,不宜劝化,不请不讲。能观三世因缘,过去世有善根者除外。对普通世俗因缘的人,随缘而讲,不可强讲,多讲浅义,联系世法,信与不信由他,不以情感代替理智。佛教公案中记,“有一大树其果如二升瓶。其果垂熟。有乌飞来住树枝上方住。果落乌头杀。树神见此。而作偈言。乌来不求死。果堕不为乌。果熟乌应死。因缘会使尔。人在世间。罪福会迟速合。无有前却。黠人得罪不怨。得福不喜。尔乃为谛信。佛言受持不离。三界之中。有九十六种道。世人各奉其所事。冀神有益。此诸小道未晓为福。岂能执德。所以尔者。不识三尊之上明。不执五戒之清真。无有八正之深见。岂能祐济于人乎。是以名之薄田耳。”

若欲弘法利生时,在不能观察因缘善根的状况下,易缓不宜急,注意方式方法;先以好言、善利、情义、礼让等,相互产生好感,能够信受劝言,再逐渐善行导化,赞叹世俗良风,斥责无义之习,长期熏习不懈,方能建立善因缘,培植增益善根,产生好心的预期效应;既尽了亲友世俗因缘的责任义务,又为弘法利生的善行愿心。否则,因缺乏善巧,一旦诽谤佛法,未先度人先造业,加重了他人恶因缘,又断了往世细小善根,推入无间大地狱,所谓的好心办了坏事;如一位证声闻果的僧人,见同门师兄弟中,不能依法持戒正行,在不忍心的状况下,冒然讲了几句正法劝化,当即召来打骂毁辱,“谁让你多管闲事,瞎操心还碍手脚”;几位师兄弟不但未受化,反造堕落恶道因缘。只要心存善念,愿结殊胜法缘,则为利益他人,不以数量多少为计。佛教公案中记,“昔者舍卫国有一贫家。庭中有蒲桃树。上有数穗。念欲即施道人。时国王先前请食一月。是贫家力势不如。王正玄许一月。乃得一道人便持施之。语道人言。念欲施来一月。今乃得愿。道人语优婆夷。以一月中施矣。优婆夷言。我但一穗蒲桃施耳。那得一月施。道人言。但一月中念欲施。则为一月也。”若详参如此教义法理,可诵持《优婆塞戒经》。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零五】
有人问,人喜弄巧,追名逐利,鲜廉寡耻,天天说德,可又不知德为何物;在周围一些人的理念中,有钱好使,可以买权,权围钱转,乃至“笑贫不笑娼”,依佛法义理,应如何培养己德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一个德字,广大于天,厚重于地,义理无尽。德载于道,圆通三教,善法本源,无言理念。义贯古今,理通中外,昭示一切,世代相传。感知无形,化入自然,显现因缘,功用至善。自我智疏根浅,只能简义略谈,共同探究真谛,受益八识心田。

德,是人类应具备的内在的品行规范,是人类基本的信仰寄托,是人类伦理的核心价值,是人类文化的根本内容,是人类言行操守的准则。其功用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人的心行,是心的良知,是正大光明,是达到净化和完善个体生命的目的,是与人为善、广行方便、助人为乐、谦下不争、宽容慈善,博爱世间,是理性、祥和、健康、快乐、友善、幸福的动力,是评判善恶的标准,是转变不善习气、妄想执着、私欲贪婪、歪理邪见的定盘。德的内含广泛,三教各有所显。

儒教之德,将一切人类善行美德与知识内含升华到一种文明的文化,形成道义理念的人间正道;以仁为核心,以智、勇为外延,以恭、宽、信、敏、惠与温、良、恭、俭、让为内容。在礼乐文明中,君子以厚德载物,将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儒教之德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形成了儒教文化的价值观,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被礼记教育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纲领。儒教之德的理论思想,融入“仁爱孝悌、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好礼”等传统美德,“子曰成仁,孟曰取义”。其道德修养过程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在总结他进德修业的历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道教之德,将人对天人善行仙德与长生不老仙术的修炼,得到了仙德与仙术,形成了人间道义的大道,道性平等;以道德作为立教阐教之本,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为律己,以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为训诫,表现为人性、人道、良心、良知、道心、慈爱心等。并以此为标准,评判一个人的思想言行是真、善、美,还是假、丑、恶;是善、公、廉、正,还是恶、私、贪、邪。对世间中有道德之人总给予尊重、颂扬、树碑立传、修祠建庙,使他们的风范与精神长存,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对那些不道德之人,则以批判、谴责、口诛笔伐,使他们臭名昭著,警示人们引以为戒。在《道教常识》中言:道教教化的目的在于净化人心,使人心神宁静,好善乐施,积功累德,济世利人。在善恶报应的教义上,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承负意为祖先积德行善,则可荫及子孙;若先人屡屡犯过作恶,后人将无辜蒙受灾祸;即人们常说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道德修养是无止境的,所谓“人无完人。”道教有严格的戒律;如“十善十恶”,“中极三百大戒”,“天仙大戒”,“欲做天仙,要做一千三百善”之功德等。修道应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既为先决条件,又是生静、开慧、与时俱进、成就道业的首要条件。神位按德行修持的深浅分品位,为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贤人。

佛教之德,称为功德,由福德与慧德的圆满而成就。佛教之道,分为世间法与世间智、出世间法与出世间智。在世间法与世间智中,依戒止一切恶、行一切善为福德;依法修定、以定生慧为慧德。戒以孝顺为本,孝顺父、母、佛、法、僧、君、亲、师。孝顺为戒之首,制止心生诸恶,从而奉行众善。孝为慈悲之本,孝为喜舍之源;慈悲是持戒的根本,是仁心对待一切众生的具体体现。孝为尊敬,顺为顺从意志;孝顺为持戒修行的基本准则,也是人性善良的基本准则,还是一切做人德行的基本准则;同时,孝顺也是人格与礼仪的体现。法以自然与因缘法则为基础,依传承法门为路径,精进禅行定慧,得身口意三业清净无染,自我解脱后,再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慈悲喜舍救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证悟无道之道、无为佛道,而成就慧德;故无道则无德,失德则失道。在出世间法与出世间智中,诸佛菩萨不舍众生。诸佛依功德愿力安立法界,救济众生身命,化度众生慧命。诸菩萨化现人王、天王及六道众生,依正法正德示现世间,示范众生自救自度。佛教公案中记,“鹿林昔有五百群鹿,在此林中有鹿王,一是菩萨,一是真鹿王。时有国王出城猎,见此群鹿引兵围之,彼二鹿王共设方计,俱诣人王长跪白人王言,今在王界分受屠割,若王一时并杀诸鹿,啖不时尽或臭烂,意欲日送二鹿以供王食,余者次第当日日奉送不敢有阙也。愿王见听,小得延命,此岂是非大王之恩耶?于是人王听如所白,开围放之。从此以后,彼二鹿王,自相料简遂为次第,日送二鹿诣王厨下。更数日后,有一妊身鹿次应就死,彼鹿诣其王所求待产竟,彼王报言,余鹿次第未至,谁代汝者?彼鹿便诣菩萨王所,白菩萨言,我王不仁,不以理恕,今来归命,愿为理之。菩萨鹿王愍其如此,遂便自诣人王厨下,厨士白王言,鹿王自来诣厨,求代彼妊身之鹿。王乃怪之希有,语厨士言,将彼鹿王来。于是鹿王诣人王所,遂向王广说其意,于是人王信心遂生。禽兽犹尚修德,何况人乎?令一国之内永不射猎,以此林野长施群鹿,从是以来遂以鹿林为名也。”
培养己德,不离三教; “学文化、讲道义、修身心,皆以德为中心。”学文化以增聪慧,才能适应生存。讲道义以增和睦,才能同力共济。修身心以增定力,才能境界高远。做人之德,应依儒德;做天人之德,应依道德(含各宗教);做无为自在人之德,应依功德。三教之德于人,身心各有融合;以儒德为基础,以道德为过度,以功德为究竟。世间一切德行,皆不离三教德本。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零六】
有人问,经常听人说,信仰佛教在修行百福庄严,可我怎么没看见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如来三十二相,一一相皆以百福为庄严。百福庄严,为百思庄严,又为百福德庄严。百思即百心,是菩萨初发五十心,又具足决定成就五十心。如是百心,次第辗转,具足成就清净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胜法广解)论》云,“何谓百福。答此中百思名为百福。何谓百思。谓如菩萨造作增长足善住相业时。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令净调柔。次起一思正牵引彼。后复起五十思令其圆满。”

菩萨以百心成就三十二相,最迟需要百劫,最快需要九十一劫。释迦牟尼佛,因地行菩萨道时,九十一大劫大精进修行百心,速超九大劫,而成就三十二相。菩萨于佛国土,有四种事殊胜;一是菩提愿心炽盛,见众生苦受情不堪忍,当往来拔济;二是智见猛利分明,身口意三业清净,辩才无碍,尊重正法;三是大丈夫身诸根圆满,形貌端严,愿心坚固不退;四是证得一生补处,利乐有情不求报,一切回向菩提。菩萨示现世间,有五种事殊胜;一是证得一生补处,于一切时一切处坐道场,弘法利生;二是最为富贵端严,法财无量,戒福庄严,惠施众生;三是德重智深伏众,喜乐多闻,志性调柔,人天师表;四是随顺殊胜智慧,依佛为师,具足方便,以不同身相化度众生;五是随顺众生因缘,远离世间染垢,身心清净则佛国土净。

菩萨于世间,如何修行百心呢?《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云,“问何者是五十思耶。答依十业道各有五思。谓依离杀业道有五思。一离杀思。二劝导思。三赞美思。四随喜思。五回向思。谓回所修向菩提故。乃至正见亦尔。是名五十思。”十善业道,为永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五十思,从十业道离杀思而起;离杀思,为身口意永离杀业。劝导思,为教化他人永离杀业。赞美思,为赞叹永离杀业善行。随喜思,为随喜他人善行功德。回向思,为一切功德皆回向法界。以下四十五思,义理类同。菩萨初发五十心,为次第修证功德;具足决定成就五十心,为所修功德圆满。至于菩萨所起一一福量无量无边,彼岸愿心,唯佛能知,故不详解。

信仰佛教的修行人,皆以十业道为基础,修行十善法,不舍人天之身,再次第证悟声闻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而于百心,不具足修证初发五十心功德,圆满五十心功德就无从而起。其中缘故,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人天众生未离六道轮回,今生可修十善法,待后世随业轮转时,思维所知五十心尽失,十不善法又随时随地造作,无法具足修证功德。二是人天众生可修十善法,却不能究竟行离杀思、劝导思、赞美思、随喜思、回向思;思维有漏,言行有为;既有身心障碍未除,又有蕴习垢染未净。三是定性声闻未出三界,待定力消失、天福享尽时,又堕入轮回,所修五十心既有缺失、又有间断,功德不能圆满。四是初发菩提心者,福德慧德不具足,能行五十心而不究竟,故而不能圆满五十心功德。从中可以看出,信仰佛教的修行人,尚无百福庄严,何相可见。即使乘愿再来的菩萨,也不能以身像见,只能定中无相观相。只有佛具足三十二相,可见百福庄严。

信仰佛教的修行人,虽暂时不可见百福庄严,但于未来世中有成就百福庄严的可能;只要坚固其心修六度万行,总有成就百福庄严的那一天。若于十业道修行中有缺失,特别是未证定空智慧的人,就不邪见这一条都难行作;如几位出家人交流禅行境界,当谈到定观胜境与得戒好相时,其中一位出家人说,“你们皆是外道,念佛法门中哪有什么定观胜境与得戒好相,纯属胡扯。”另一位出家人说,“哪个法门不念佛!各人依何法门修行你不知道,定观胜境不作圣解,破五十蕴魔不离一部《楞严经》,若修行过程中,没有定观胜境,佛为什么说这部经。得戒好相,《菩萨戒经》中有,一见便知。”说他人外道者反生邪见,误判正法修行者应负因果,实在悲哀。故修行人,应理入行入法藏,早日成就百福庄严。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零七】
有人问,您对本焕长老评价很高,可在网络上见闻到的是,他晚年时年年过寿,还逢人就说,“发财发财发大财,升官升官升大官。”对此,大众评判不一,疑惑很大,不知您是如何认知的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从古至今,很多有证悟智慧的高僧大德,皆能看破名闻身相,放下我法执著,倡导出家人不过寿;并身体力行,以诵经功德回向七世父母,如法报答养育之恩。这种佛门风尚,既节俭信众财物,又节省信众时间;既祥和如意,又如法如戒;故非常值得提倡。但是,每逢诸佛菩萨圣诞日,信众皆以各种方式表示怀德;如有浴佛、放生、诵经、讲法等活动。信众如此怀德,不但没有过失,反而增益功德。只要不执著名闻利养、我法相有;又能随顺信众因缘,如法如戒的将寿诞化为弘法道场;还能以身心胜行为福田,给信众修供养、结法缘、种福田的机缘;更能以“一句了义法,可销万两金”的功德力,化掉信众供养财物所带业力;并且,财物不为己用,用做建庙、修塔、塑像、放生、救灾、济贫等法事增益;不能认知哪位高僧大德过寿,就为过失。故对本焕长老的评价,既应依法依戒,又应客观公正;既应保护信众善行,又应有益四众和合。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本焕长老晚年过寿不违戒轨;据我所知,当本焕长老晚年过寿,并非出自本意;而是众弟子与崇拜的信众,自发的为长老祝寿,借机得以亲近,沐浴佛法光明,道场闻法受教,佛前供养三宝。最近几年内,年年都有自愿为长老祝寿的信众,回来后介绍法会空前,几万至十几万信众瞻仰尊容,见闻长老开示大乘法义,都为能与本焕长老喜结法缘而庆幸,从而坚固信念、发勇猛心、尽此报身而精进修行。并介绍说,“庆典中未见铺张浪费财物、喜乐个人崇拜等违戒过失处。”对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来说,起心动念处是道场,一切时,一切事,处处在在是道场。《维摩诘所说经》云,“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对于信众而言,为闻法而修供养,可增益福慧。《大般涅槃经》云,“佛告迦葉。若有建立護持正法。如是之人應從啟請。當捨身命而供養之。如我於是大乘經說。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恭敬禮拜。猶如事火婆羅門等。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應供養恭敬禮拜。亦如諸天奉事帝釋。”

二是关于“发财发财发大财,升官升官升大官。”此言为本焕长老根据讲法对象不同,善巧方便说。据我所知,本焕长老见各地僧尼时,如法开示,未如此说;见普通信众时,遇有请法,如法开示,也未如此说;只是见到一些老板、官员等富贵之人,随顺大众因缘,令众欢喜,才如此说,以取吉祥如意。我问过多位亲近过本焕长老的信众,与其相见时如何开示,有无如此说法;回答皆是上述之义。故对如此说有异议者,虽关心佛门僧事,却不能尽知内里详情,待明实际状况后,疑惑止于智者。不需谁为之正名,更无需谁为之辩解;事实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三是声闻、缘觉、新发意菩萨与菩萨行人,在世间皆现凡夫身像,所修福德诸相,处于相对法则中。在此世间,除佛一切具足圆满外,其他众生于法相修福上,皆不能具足,故不可以名相观法师种性过失等。本焕长老是人,也现凡夫身像,所修法相当会功过伴生,故不可求全责备。佛教公案中记,“昔有一道士造婆罗门家乞食,婆罗门使妇擎食食之,妇在前立。其妇端正,道士观之心便生变,语婆罗门言,欲味过患出。婆罗门不解,便问言,何等欲味过患出?道士便抱其妇咽共呜呜已,语婆罗门言,此是欲味。婆罗门大瞋,以杖打此道人一下,道人复语,此过是患。复欲重打,道人走到门外,复回头语婆罗门,此是出也。喻人不能玄解义味,要须指事然后悟之也。”

本焕长老,刺舌血、指血抄写血经二十卷,文字二十余万;还有“燃臂孝母”等,皆为古今奇迹。为重法故,不惜身命财物,以“但愿众生得离苦,”而“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提心愿,利益当代、感召后人。不愧为当代佛门领袖、大德高僧、禅门宗师,我辈赞叹钦佩。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净慧法师随缘问答之一百零八】
有人问,当我心情烦躁时,在网络上读诵“随缘问答”后,稍有稳定;当细心读诵第二遍时,完全能平静下来;其中有什么缘故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合十)
有很多人问过此类事宜,有的是对某一问答而言,有的是对感到受益的几篇问答而言,有的是对通篇连续问答而言,状况各有不同,缘故十分简单;既有佛法义理熏陶,又有内心素质作用。若欲详知内含,可以归纳四点;一是直心是道场;二是有佛加持力;三是义理为正法;四是欢喜恭敬心。否则,不但没有如此感应,还不具足读诵因缘,一见标题就心生反感,或如读阅普通文章。

直心是道场;每当随缘问答时,皆依佛经教义法理,结合身心修行证悟,以正直的真诚心,实话实说,不误问者的正心、正行、正见。以直心为一行三昧,不搞形顺心违讲面子,不存虚伪谄曲怕丟名,不能自欺欺人弄玄虚。以直心即是净土,念起义正,口说法直,身行如戒,保持离名相、空爱憎、无取舍、去执著的心态。平等与人交流知见,不分亲疏贵贱,赞叹与毁辱一如,教义共享,法理共参,脱俗不离俗,以心换仁心。讲法大众化,论义以启迪,给人留有思维的余地,提出有义可参的话头,还暗含多重想象的空间,法到了义义未尽,理至究竟理不穷,意境幽深仍不舍,空空大道妙有空;既引起问者关注,又感觉兴趣正浓。如此一来,用佛法智慧,突然冲淡了烦躁的心情;有如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法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有佛加持力;每当整理随缘问答时,都如法供佛礼佛,祈请本师释迦牟尼佛护念;同时,祈请护念见闻者,愿离俗缘结法缘,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在整理问答中,舍弃八相执著;八相为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创造相、知识相、能执法相、所执法相。远离二心迷妄;二心为分别心、疑惑心。不落二边有为;二边为以我法执心计度世间万事规律。在整理问答后,精心认证字义句理,于佛前如法禀明,自愿承受过失因果;然后,再由记录者公开发表。如此一来,用身心空相,化解理顺了烦躁的心情;有如户外运动,吸收新鲜空气,调节新陈代谢,身心顿觉畅然。

义理为正法;在我心中只有正法义理,在随顺因缘中不见像法末法的影子。若遇问义者,只讲正法知见;否则,宁可一言不发,也不讲像法末法知见。讲解教义法理,力求了义究竟,避免含混不清,不让见闻者再去猜谜,知之为知之诲人不倦,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不为衣食无忧而攀缘,不为金钱丰厚而求缘,不为享乐安逸而依缘,不为名闻粉饰而亲缘。攀缘为卖法,求缘为偷盗,依缘为强取,亲缘为伪善。同时,以戒法一体而论,戒利法益一体同受。如此一来,用世与出世的诸法实相,融会温和了烦躁的心情;有如大开门窗,劲风吹散尘埃,清馨满室可意,闷趣无影无踪。

欢喜恭敬心;有如此感受的见闻者,一定是对所讲正法义理生起欢喜心,对佛所说法藏生起恭敬心;不以分别心、疑惑心见闻读诵。同时,于平常修行中,一定是清心寡欲、喜乐多闻、精勤禅行、有智参学之人。其实,修行人不在说些什么,重在各自做些什么。当明教义、知法理后,也应明确自己应做些什么,更应知如何做到些什么;而不是从中分别讲法人有何过失处,或用将其打翻在地、再踏上千万只脚的心态对待讲法人;讲法人只不过是佛法道场中,为大众运送法食的义工,或是值得大众怜悯的乞法者。如此一来,见闻者自心智慧生起,法光明照亮自心,开意转化了烦躁的心情;有如自家宝藏还自家,一切具足无缺少,何须向外东西寻,迷悟不立于无言。

于随缘问答中,由于本人心智尚未通达,所讲义理尚不圆融,定会存在着缺失处;又因一问一答中仓促应答,词句难以周全,还望见闻者匡正指教,诚致顶礼谢恩!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智慈记录整理

回向

天仙不坠,国主清宁,世界和平,人民安康。
法界有情,念佛同音,智心圆成,同证佛境。





欢迎光临 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http://www.ysbh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