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宗教與世博會 —— 淺談佛教與世博理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3 21:5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常 進
人類社會是由不同類別的人群構成的互相聯繫的整體。社會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如人與家庭的矛盾,人與單位、團體的矛盾,人與國家的矛盾,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矛盾,不同民族的矛盾等等。二○一○年世博會將在上海舉行,其理念:「理解、溝通、歡聚、合作」。這一理念,能在協調社會關係、緩解社會矛盾,即在推動家庭和睦、人際和諧、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與佛教中的一些理論不謀而合。佛教中的哪些理念反映了這一理念呢?

一、和合而敬求理解

和合是講事物之間以及人們之間的和諧關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六和」的精神,即:身和同住,是行為上互不侵犯,互不排斥,平等共居,互不歧視,互相尊重,平等無分別;口和無諍,是要做到語言的親切有禮,尊重別人的人格,讓人聽起如沐春風,讓人看到光明和希望,讓人感覺到親切和溫暖;意和同悅,是心意相通,以善良的用意,坦蕩的胸懷,互相溝通,互相認同,互相接受,無疑無妒,緊密團結,為共同的目標而奮鬥;戒和同修,是人人平等,共同遵紀守法,不搞特殊化,才能攝受別人,贏得別人的信賴和擁護;見和同解,是彼此求同存異,達成共識,祇有思想上統一了,行為上才能一致;利和同均,是制約世間人際關係的根本,祇有在利益上平等分享,既無特權,也不製造貧富差距,人們才能團結在一起,否則影響人際關係的和諧、社會的不穩定。

六和中的前三「和」主要表明和諧的狀態,後三「和」則側重達到和諧的途徑。「見和同解」是思想原則上的一致,是「和」的前提;「戒和同修」是在戒條、法制、規章等方面的共同遵守,是「和」的關鍵;「利和同均」是經濟生活領域的公平分配和同甘共苦,是「和」的基礎。其實,現實社會中,一切的不和諧往往都是由思想、制度、經濟這三個方面的不一致、不公正、不協調所造成的,因此,六和實際上也適用於整個社會的人際關係,並為世博會理念提供借鑒作用。

二、平等謙讓利溝通

平等謙讓,是人與人交往和溝通的助力,是互相信任的橋梁,世博會需要有寬容美德的支撐。

1、平等尊重以待人。《大般若經》曰:「上從諸佛,下至傍生,平等無所分別。」意思是說,眾生平等、萬法一如。萬法一如指所有現象之間的相通與平等,關鍵在於打消對現象差別相的執著,並在實踐層面上盡可能從修行者心理上完成萬象平等相通的認識。眾生平等不但是為了打破人類與其他動物界的對立,也是為了衝破人類各階層之間的等級差別。因此,眾生平等在實踐層面上,應相互間彼此尊重、恭敬,不可用分別的眼光來看待他人,不以權取勝,不因自己站得高就蔑視比你低的人。祇有你尊敬了別人,才能從別人那裡得到應有的尊重。世博會從這一觀念出發,提出相應的理念,有利於促進人與人的和平共處,促進社會的和諧共榮。

2、寬容謙讓以待人。寬容謙讓是一種人生的智慧,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是聰明人的處世原則,「大肚能容,容世上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在生活中,如果能擁有寬容忍讓的美德,遇事多一分冷靜,多一點理智,寬宏大量,豁達大度,和氣待人,放得下、想得開,化干戈為玉帛,就能讓你的朋友越來越多,敵人越來越少。寬容忍讓是我們心靈成長的動力,祛傷解痛的良方,能讓我們生活變得更加輕鬆愉快,讓我們擁有更多的朋友,收獲更多的友誼,否則,不寬容謙讓,與人結怨,自己的路會越走越窄,所以說寬容忍讓就是善待自己。

三、誠實守信促歡聚

誠實守信是一切社會運作的根本,是所有人道德思想、品質素養的最基本體現,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生存共依的紐帶,也是共同協作、共同創業的合力和途徑。因此,世博會祇有在誠實守信下,才能彼此歡聚一堂。

人與人之間相處,維持一種可靠、可信度的穩定關係,就靠一個「誠」字。有誠乃可信。佛教要求人們應當尊重、認同和遵循客觀的事理,按照人的本質去生活。「誠」是自然規律,追求「誠」是做人的準則,是做人的基本規範。所以,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不能誠實守信地做事,為天理所不容。

信的最大的特性在於其相對穩定而深刻的心理屬性。這種心理屬性的各種表現可能對理論與實踐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如果理解錯誤、把握不當、引導偏頗,很可能嚴重影響到社會的進程。因此,我們應當重視這種心理屬性,準確地把握它的特徵,正確引導,使其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精神動力。

總之,誠實守信,對內是社會安定、百姓幸福的基礎;對外是國際交往、立足世界的準則。佛教講「信為道源功德母」。人是走在正道上,還是走在歪門邪道上,這是人格和理想的源頭,也是人格和理想的結晶。

四、緣生圓融達合作

世博會的「合作」理念是在緣起和合和圓融無礙的基礎上誕生的。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因緣聚合而生,因緣散失而滅,其本身沒有獨立性。根據這一法則,事物就是諸多因素的組合,凡事都是一種關係的組合。既然是關係組合,祇有因緣具足,才能和合而起,事物才能存在和發展。事物在發展進程中需要兩種因素:一是內因,是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運動的主要原因,決定了事物的性質、規定了事物發展的方向;二是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運動發展的外部條件,加速或延緩事物發展進程,局部地改變事物發展的面貌。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外因缺一不可。緣起的萬物由因緣聚合而生,即緣起共生,有著多重的共生條件和互存關係。這就邏輯地肯定世界的多樣性,肯定世界的多極格局,由此也必然提倡多邊合作、和諧共贏,也必然打破任何人我之別,否定自我中心和單邊主義的思維。

與緣生相聯繫的則是「圓融」,這同樣是能夠相容和諧、調和適應的方法。圓融要求尊重事物的不同因素,尊重差異各方的共存共榮。因為世界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多元化的統一整體,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各個階層並無高下之分,也並不存在相互衝突的必然性,都應獲得尊重與合作。

總之,世博會的八字理念,理解是前提和基礎,溝通是手段和方法,歡聚是橋梁和紐帶,合作是必然的要求和趨勢。我們祇有在這八字理念指引下,才能達到社會的各階層、各群體相互理解,相互溝通,和諧歡聚,通力合作,才能達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願望。


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97/597_08.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7-9 04:5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