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上人著作《净因三要》
修学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说「百善孝为先」,修净因、净业的目标,是要达到佛与圣人的境界,但仍然要从做人开始。做人要饮水思源:我的身躯从哪里来?父母如何为我付出爱心,我应该如何回报父母?
回报亲恩就是孝养父母。《论语》中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孝养父母,儒家所讲的孝养父母是尽人事、形态恭敬、殷勤、顺从,不让父母烦恼,这就是孝。
子女让父母操心者,可分为:自我行为和身体二方面。
多数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能在社会上贡献所长、成就事业。然而,有的子女不懂得安分守己,却将自己强健的体力用于不正当的行业,困扰自己、破坏社会,使父母心烦、焦急,并换来社会人群的唾弃辱骂,使父母蒙羞,这就是「不孝的行为」。有的人虽然很孝顺,但却让父母非常操心,为什么呢?因为不懂爱惜生命,毁伤自己的身体使得父母为其担忧操心。
恭敬心即为孝 和颜悦色即为顺
父母爱子女的心是无微不至,这就是「慈母心」。我们若能以关爱子女的心,来孝养父母,即是真正至高无上的「孝心」。
有一次慈济发放日,全省各地许多会员回来,大家聚集在这里,每个人所提出来的困难,希望我提供的意见,都离不开,「如何才能让子女得到真正幸福?」「如何做回向,才能让子女受父母福德的庇护,得到福报」。每个人的话题都围绕着子女,大家都是关心自己的子女,却少有为父母尊长造福,将功德回向高堂。
有位年轻妇人,因宗教信仰未获家人认同,也提出问题问我,我告诉她:「学佛不可整天跑道场,只顾着自己拜佛、听经,丢置家事而不管,对公婆未克尽孝道,对子女没有付出母爱,如何叫家人不反对?」
她回答:「几天前我还寄半斤人参给我的婆婆呢!」我说:「孝顺不是用半斤人参就能表现。『孝』,必须以恭敬心来对待父母、公婆,父母不是让我们用『养』的,而是必须以恭敬心孝敬他们,将内心的恭敬形于外就是『顺』,为人子女者应和颜悦色、顺从父母,让父母得到心灵上的欢喜,而不是只供给丰富的物质就叫孝顺。」
物资奉养非孝顺 陪伴身边较重要
反观过去所谓的「孝」,除了使父母衣食无缺之外,还要晨昏定省,问候尊亲。说任何话,一定要先察颜观色,仔细思量自己说的话,是否令父母欢喜?还是生气?若看到父母眼神含有怒气,所说的话到此为止,赶紧转移话题,不令父母生气。
现在有很多为人子女者,当父母和他说话时,他连回个头看看老人家的脸,都觉得是多余!甚至很多人为了提高生活水平,离乡背井、远离父母,在外打拚奋斗,以自己的事业、家庭为重,往往忘记在故乡倚门望子归来的双亲。
现在很多父母常往国外跑,不论是美国、英国,即使路途遥远,他们都不辞辛劳地去探望子女。然而在台湾,从都市到乡村去探望父母,孩子却感到路程遥远,认为自己事业要紧,没有空闲的时间。若是对子女的爱念,则不会因时空遥远而受阻,如果能用爱子女的心来孝养父母,即是人性本能的崇高表现,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清净善心。
孝养父母心 清净佛陀心
孝养父母是百行之先、万善之门,没有孝养父母的心而想追求佛心,是不可能的事,要修持学习佛心,必须先培养孝养父母的心,所以说,孝养父母之心,就是清净的佛心。舍离「孝」远离「佛」,不念父母也无佛可念,这是佛陀教育众生非常强调与重视的一点。
「孝」字实为众妙之门,所有无上甚深微妙法,皆由「孝」入门。如果没有「孝」,我们的心门就是封闭,因为欲念及贪、瞋、痴等污染心,障蔽我们的心门,唯有以孝开启心门,才能真正走入学佛之门。总之,佛陀所说的教法、所施行的教育,可以说是以「孝」为宗,佛教的一切经典,也是以「孝」为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