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菩薩的神通威力詳細介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9 23:44: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佛菩薩的神通威力詳細介紹

http://www.bgvpr.org/other/1/oth_11.htm

節錄自:
瑜伽師地論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諸佛菩薩威力」。
當知略有三種。

一者「聖威力」。
謂佛菩薩得定自在。依定自在隨其所欲一切事。成心調柔故善修心。故是名「聖威力」。

二者「法威力」。
謂諸勝法有廣大果有大勝利。是名法威力。
此中法者。即是六種波羅蜜多。所謂佈施乃至般若。如是諸法有大威力。名「法威力」。

三者「俱生威力」。
謂佛菩薩先集廣大福德資糧。證得俱生甚希奇法。是名「俱生威力」。

又佛菩薩如是威力品類差別復有五種。
一者「神通威力」。
二者「法威力」。
三者「俱生威力」。
四者「共諸聲聞獨覺威力」。
五者「不共聲聞獨覺威力」。

云何諸佛菩薩「神通威力」。
謂六神通。
一者「神境智作證通」。
二者「隨念宿住智作證通」。
三者「天耳智作證通」。
四者「見死生智作證通」。
五者「知心差別智作證通」。
六者「漏盡智作證通」。
是名神通威力。

云何諸佛菩薩「神境智通」。
謂佛菩薩「神境智通」略有二種。
一者「能變通」。
二者「能化通」。
如是二種品類差別各有多種。

云何「能變」「神境智通」品類差別。謂十八變。
一者「振動」。
二者「熾然」。
三者「流布」。
四者「示現」。
五者「轉變」。
六者「往來」。
七者「卷」。
八者「舒」。
九者「眾像入身」。
十者「同類往趣」。
十一者「顯」。
十二者「隱」。
十三者「所作自在」。
十四者「制他神通」。
十五者「能施辯才」。
十六者「能施憶念」。
十七者「能施安樂」。
十八者「放大光明」。
如是等類皆名「能變神境智通」。

1.「振動」者。
謂佛菩薩得定自在心調柔故。善修心故。依定自在普能振動寺館舍宅。村邑聚落。城郭國土那落迦世界 傍生世界。祖父世界人世界。天世界一四大洲。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千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量無數三千大千 世界皆能振動。是名振動。

2.「熾然」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從其身上發猛焰火。於其身下注清冷水。從其身下發猛焰火。於其身上注清冷水。入火界定舉身洞然。遍諸身份出種種焰青黃赤白紅紫碧綠頗胝迦色。是名熾然。

3.「流布」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流布光明遍滿一切寺館舍宅。乃至無量無數世界無不充滿。如前振動。是名流布。

4.「示現」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如其所樂示彼一切諸來會眾沙門婆羅門聲聞菩薩。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 緊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令悉現見。下諸惡趣上諸人天復令現見。諸餘佛土及於其中諸佛菩薩。乃至超過殑伽沙等諸佛國土種種名聲所表佛土。及彼土中某名如來 悉令現見。亦為宣說彼佛土名及如來名齊彼至此。若復過彼諸佛國土及諸如來。隨其所欲乃至所欲。皆令現見亦為宣說。是名示現。

5.「轉變」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
若於其地起水勝解即令成水。如實非餘。火風勝解亦復如是。
若於其水起地勝解即令成地。如實非餘。火風勝解亦復如是。
若於其火起地勝解即令成地。如實非餘。水風勝解亦復如是。
若於其風起地勝解即令成地。如實非餘。水火勝解亦復如是。
若於一切起餘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如於大種互相轉變。色香味觸當知亦爾。
若於草葉牛糞泥等。起於飲食車乘衣服嚴飾資具種種涂香華鬘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
若於沙石瓦礫等物。起於末尼真珠琉璃螺貝壁玉珊瑚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
若於諸山雪山王等起金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若於一切起餘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
若於好色有情起惡色勝解。於惡色有情起好色勝解。於俱非有情起好色惡色勝解。於俱有情起俱非勝解。即隨勝解如實非餘。如於好色惡色。於具支節不具支節及肥瘦等當知亦爾。
如是於餘所有自相可變色物起餘勝解。皆隨勝解一切轉變。如實非餘。是名轉變。

6.「往來」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
隨其所樂於諸牆壁山石等中。縱身往來無有滯礙。廣說乃至往於梵世。乃至上至色究竟天還來無礙。或復傍於無量無數三千大千世界。若往若來皆無滯礙。或運?重四大種身。或於遠處作近勝解。或如意勢速疾往來。是名往來。

7.8.「卷」「舒」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能卷一切雪山王等如一極微。舒一極微令如一切雪山王等。是名卷舒。

9.「眾像入身」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能以種種現前大眾。及以一切村邑聚落。草木叢林。諸山大地一切色像內己身中。令諸大眾各各自知入其身內。是名眾像入身。

10.「同類往趣」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或能往趣剎帝利眾。同其色類如彼形量似彼言音。彼若以此名如是義。亦即以此名 如是義。彼不以此名如是義。亦不以此名如是義。然後為其演說正法。示現教導贊勵慶慰。化事既終欻然隱沒。沒後時眾迭相顧言。不知沒者天耶人耶。如能往趣剎 帝利眾。如是往趣婆羅門眾。若沙門眾。若長者眾若居士眾。四大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先益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 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當知亦爾。是名同類往趣。

11.12.「隱」「顯」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於大眾前百度千度或過於是。隱沒自身復令顯現。是名隱顯。

13.「所作自在」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普於一切諸有情界往來住等所作事中皆自在轉。令去即去令住即住。令來即來令語即語。是名所作自在。

14.「制他神通」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能制伏他所現神通。如來神通普能制伏其餘一切具神通者所現神通。如其所欲令事 成辦究竟。菩薩一生所繫。或最後有所有神通。除諸如來等類菩薩。悉能制伏其餘一切具神通者所現神通。諸餘菩薩所有神通。除入上地等類菩薩。悉能制伏其餘一 切具神通者所現神通。是名制他神通。

15.「能施辯才」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若諸有情辯才窮盡能與辯才。是名能施辯才。

16.「能施憶念」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若諸有情於法失念能與憶念。是名能施憶念。

17.「能施安樂」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說正法時與聽法者饒益身心輕安之樂。令離諸蓋專心聽法。暫時方便而非究竟。又令諸界互相違變能為損害。非人所行災癘疾疫皆得息滅。是名能施安樂。

18.「放大光明」者。
謂佛菩薩依定自在。以神通力身放光明。或有一光往十方面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令惡趣等一切有情息彼 眾苦。或有一光往諸天界。令大威德「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附註:天龍八部)等。住自宮中。蒙光覺悟 皆來集會。或有一光往十方面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令住他方世界菩薩蒙光覺悟皆來集會。以要言之。諸如來等能放無量無數品類種種光明。能作無量無數世界無量無 數諸有情類無量無數利益之事。是名放大光明。

當知如是一切能變神境智通品類差別。一一分別無量無數。由此神通能轉所餘有自性物。令成餘物。故名「能變」「神境智通」。

云何「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
謂若略說。無事而有。是名為化。
能以化心隨其所欲。造作種種未曾有事。故名「能化」「神境智通」。

此復多種。或「化為身」及「化為境」。或「化為語」。或「化為身及化為境」者。「化似自身或不相似」。「化似他身或不相似」。又「所化身若自若他或似不似」。「唯能化作與根相似」。「根所依處而非實根」。

復「能化作相似境界」。
謂飲食等。末尼真珠琉璃寶等。所有色香味觸所攝外資生具。若彼相似若異於彼。隨其所欲一切能化。又所化身與己同類。非一眾多種種差別。或作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色像。或作人傍生鬼那洛迦色像。或作聲聞獨覺菩薩如來色像。

若所化身與菩薩身極相似者。名「所化身與自相似」。若不爾者名「所化身非自相似」。又所化身與他同類亦有多種。若作天身與彼天身極相似者。名「所化身與他相似」。若不爾者名「所化身非他相似」。如作天身。乃至佛身當知亦爾。

云何此中「化作多身」。
謂佛菩薩於十方面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一時化作種種形類。能為無量無數有情作利益事。如是所化種種 形類。於中或有諸佛菩薩雖滅度後由住持力而故隨轉。或有暫時作利益已化事便息。又佛菩薩或作化事。唯令眾生?見而已。如幻所作不堪受用。或復化作飲食衣服 末尼真珠琉璃螺貝壁玉珊瑚車乘等事與實無異。如是所作財食眾具。令諸眾生常得受用。是名「化身」及「化境」界。

或「化為語」者。
或有1.「化語妙音相應」。或有2.「化語廣音具足」。或有3.「化語系屬於自」。或有4.「化語系屬於他」。或有5.「化語無所繫屬」。或有6.「化語宣說正法言詞所攝」。或有7.「化語誨責放逸言詞所攝」。

1.「妙音相應」者。
謂佛菩薩所說化語。其聲深遠如雲雷音。其聲和雅如頻迦音。能感眾心什可愛樂。又此化語圓上微妙顯了。易解樂聞無逆無依無盡。

2.「廣音具足」者。
謂佛菩薩所說化語其聲廣大。隨其所樂無量種類。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聲 聞菩薩人非人等。無量眾會。一逾繕那皆悉充滿。以妙圓音隨類遍告。又隨所樂小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乃至十方無量無數諸世界中。若近若遠所有眾會。以妙 圓音隨類遍告。於此聲中出種種音。為諸眾生。說種種法。隨其所應各得義利。

3.「繫屬於自」者。
謂佛菩薩所說化語。於化自身出種種音。宣說正法誨責放逸。

4.「繫屬於他」者。
謂佛菩薩所說化語。於化他身宣說正法誨責放逸。

5.「無所繫屬」者。
謂佛菩薩所說化語。或於空中或於所化非情法上而有所說。

6.「宣說正法言詞所攝」者。
謂佛菩薩所說化語。開示正理令諸愚痴於種種法皆得悟解。誨責放逸。

7.「言詞所攝」者。
謂佛菩薩所說化語。為不愚痴獲得淨信。而放逸者責其放逸令生慚愧。誨不放逸令勤修學。如是所說眾多化事略有三種。化身化境及以化語。當知如是一切。 「能化」「神境智通」品類差別。一一分別無量無數。

如是二種諸佛菩薩「神境智通」能辦二事。
一者「示現種種神通。引諸眾生入佛聖教」。
二者「示現種種神通。惠施無量受苦眾生。眾多品類利益安樂」。

云何諸佛菩薩「隨念宿住智通」。
謂佛菩薩以宿住智。自能隨念己之宿住。曾於如是有情類中我如是名。如經廣說。亦能隨念他諸有情身等一切品類差別。如自隨念己事無異。又能令他得宿住智。
能自隨念前際所經若自若他身等一切品類差別。曾於如是有情類中。我如是名。乃至廣說。如是有情轉 復令他得宿住智。能自隨念一切宿住。如前無異。如是展轉令憶宿住。皆如自己於現法中。又能隨念諸微細事所有一切若少若多先所造作先所思惟。皆無忘失。又能 隨念無間剎那。次第所作無間斷故。又能隨念有量有數宿住差別。所知時劫可算數故。又能隨念無量無數宿住差別。所知時劫不可數故。以要言之。此宿住智於如是 處於如是類於如是量。隨其所欲皆無礙轉。如是名為諸佛。菩薩隨念宿住所攝威力。又由隨念宿住智故憶念本生。為諸有情開示先世種種品類第一希有菩薩所行難行 苦行。令於佛所生淨信故。起恭敬故。令於生死深厭離故。又由此智憶念本事。為諸眾生開示種種先世相應業果異熟。為令妄計前際常論一分常論常見眾生破常見故

云何諸佛菩薩「天耳智通」。
謂佛菩薩以淨天耳。能於種種天聲人聲。聖聲非聖聲。大聲小聲。辯聲非辯聲。化聲非化聲。遠聲近 聲。皆悉得聞。聞天聲者。若不作意。下從欲界上至色究竟宮。其中受生諸有情類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若作意時。過是已上諸世界聲皆亦能聞。聞人聲者。遍於一切 傍四大洲受生有情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聞聖聲者。於諸如來聲聞獨覺及諸菩薩。若從彼聞展轉為餘諸有情類。宣說種種示現教導贊勵慶慰。勸修諸善勸舍諸惡。所有 音聲皆悉能聞。又於一切無染污心。受持讀誦論議抉擇。無倒諫誨為作憶念教授教誡。及餘所有善言善說能引義利種種音聲皆悉能聞。如是等類名聞聖聲。聞非聖聲 者。於諸有情虛妄離間邪綺?獷。生下惡趣。生上天趣。生傍人趣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聞大聲者。謂於大眾生聲大集會。聲種種苦具所逼切聲。大號哭聲相呼召 聲。大雷吼聲諸螺貝聲。諸鼓角等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聞小聲者。下至耳語諸微細聲皆悉能聞。聞辯聲者。於義易了種種音聲皆悉能聞。聞非辯聲者。於義難了種 種音聲謂達羅弭荼種種明?。風鈴樹響鸚鵡?鵒。百舌鸝黃命命鳥等所出音聲皆悉能聞。聞化聲者。謂於一切得心自在具神通者。依神通力所化音聲。皆悉能聞。聞 非化聲者。謂於種種異彼音聲。皆悉能聞。聞遠聲者。除佛菩薩所住聚落城邑等中所有音聲。於餘乃至無量無數世界中聲。皆悉能聞。聞近聲者。聞所除聲。

云何諸佛菩薩「見死生智通」。
謂佛菩薩以超過人清淨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時妙色惡色若劣若勝。及於後際生已增長諸根。成熟身諸 所作善惡無記差別而轉。又現見知諸光明色諸微細色諸變化色諸淨妙色。下至無間上至色究竟宮。不由作意皆能見知。若作意時能見上下無量無數餘世界色。亦能見 傍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一切諸色。乃至能見彼彼佛土彼彼如來安坐彼彼異類大會宣說正法。顯然無亂。

又佛菩薩以淨天眼。普見十方無量無數諸有情類身之所作淨不淨業。既見彼已隨其所應隨其所宜。施作種種利益安樂。以淨天耳。普聞十方無量無數諸有情類語之所作淨不淨業。既聞彼已隨其所應隨其所宜。施作種種利益安樂。是名略說諸佛菩薩天眼天耳之所作業。

云何諸佛菩薩「知心差別智通」。
謂佛菩薩以他心智。遍知十方無量無數諸世界中他有情類。若有纏煩惱心。若離纏煩惱心。若有隨縛有 隨眠煩惱心。若離隨縛離隨眠煩惱心。又遍了知有染心邪願心。謂諸外道心及有愛染心。又遍了知無染心正願心。謂與上相違心。又遍了知劣心。謂生欲界諸有情 類。下至一切禽獸等心。又遍了知中心。謂生色界諸有情類諸所有心。又遍了知勝心。謂生無色界諸有情類諸所有心。又遍了知樂相應心苦相應心不苦不樂相應心。 又能以一知他心智。於一有情如是所有。如是體性。如是品類。如是行相。如是分齊心起現前。於一念頃並如實知。又能以一知他心智。於多有情如是所有。如是體 性。如是品類。如是行相。如是分齊心起現前。於一念頃並如實知。又佛菩薩此他心通。知諸有情諸根勝劣。知諸有情種種勝解。知諸有情種種界行。隨其所應能正 安處趣涅槃宮種種正行。當知是名此所作業。

云何諸佛菩薩「漏盡智通」。
謂佛菩薩如實了知煩惱盡。得如實了知若自若他於諸漏盡已得未得。如實了知若自若他所有能得漏盡方 便。如能如實了知方便。於非方便亦如實知。如實知他於漏盡得有增上慢。如實知他於漏盡得離增上慢。又諸菩薩雖能如實了知一切漏盡功德能證方便。而不作證。 是故菩薩於有漏事及與諸漏不速舍離。雖行種種有漏事中而不染污。如是威力於諸威力最為殊勝。又佛菩薩由漏盡智自無染污。亦善為他廣分別說壞增上慢。當知是 名此所作業。

云何「法威力」。
謂「佈施威力」乃至「般若威力」。
此佈施等諸法威力。應知一一略有四相。
一者「斷所對治相」。
二者「資糧成熟相」。
三者「饒益自他相」。
四者「與當來果相」。

「佈施四相」者。
1.謂諸菩薩修行惠施能斷慳?。施所對治。是名第一。
2.即此惠施能作自己菩提資糧。亦即能作佈施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3.施先意悅施時心淨施已無悔。於三時中心常歡喜。以自饒益亦能除他飢渴寒熱種種疾病。所欲匱乏怖畏眾苦以饒益他。是名第三。
4.於當來世在在生處恆常富樂。得大祿位得大財寶。得大朋黨得大眷屬。是名第四。
是名佈施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持戒四相」者。
1.謂諸菩薩受持清淨身語律儀能斷犯戒。戒所對治。是名第一。
2.即所受持清淨屍羅。能為自己菩提資糧。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3.受持淨戒。舍離犯戒。為緣所生怖畏眾罪怨敵等事。寢寤安樂以自饒益。又由淨戒無悔歡喜。乃至心定以自饒益。受持淨戒不損惱他。普施一切有情無畏以饒益他。是名第三。
4.由是因緣身壞已後。生於善趣天世界中。是名第四。
是名持戒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忍辱四相」者。
1.謂諸菩薩修行忍辱能斷不忍。忍所對治。是名第一。
2.即此忍辱能作自己菩提資糧。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3.由此忍辱濟「打-丁+犬」自他大怖畏事饒益自他。是名第三。
4.由是因緣能令菩薩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離隔。無多憂苦。於現法中。臨命終時心無憂悔。身壞已後生於善趣天世界中。是名第四。
是名忍辱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精進四相」者。
1.謂諸菩薩住勤精進。能斷懈怠。精進所治。是名第一。
2.即此精進能作自己菩提資糧及所依止。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3.勤精進故得安樂住。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雜亂。後後所證轉勝於前倍生歡喜。以自饒益勤修善品。不以身語損惱於他。令他發生精進樂欲以饒益他。是名第三。
4.由此因力於當來世。愛樂殊勝士夫功業。是名第四。
是名精進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靜慮四相」者。
1.謂諸菩薩入靜慮時。能斷煩惱語言尋伺喜樂色想等隨煩惱。靜慮所治。是名第一。
2.即此靜慮能作自己菩提資糧及所依止。亦即能作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3.現法樂住以自饒益。其心寂靜最極寂靜遠離貪愛。於諸有情無損無惱以饒益他。是名第三。
4.由此因緣智得清淨能發神通。於當來世生淨天處得靜慮果。是名第四。
是名靜慮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般若四相」者。
1.謂諸菩薩具足妙慧能斷無明。慧所對治。是名第一。
2即此般若能作自己菩提資糧。能以佈施愛語利行同事攝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3.於所知事如義覺了。能引廣大清淨歡喜。以自饒益。普為有情稱理說法。令其獲得現法當來利益安樂。以饒益他。是名第三。
4.由是因緣攝諸善根能正所作。於當來世能證二障離系。謂煩惱障離系。及所知障離系。是名第四。
是名般若威力四相。此外無有若過若增。

是名「法威力」。

云何諸佛菩薩「俱生威力」。
謂性能憶念諸本生事。為欲利益諸有情故不由思擇。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大苦悉能堪忍。為欲利益諸 有情故欣樂領受。能辦有情利益事。苦為欲利益諸有情故。上生第四?史多天。盡?史多壽量而住。有三勝事映彼受生諸天子眾。一天壽量。二天形色。三天名稱。 將欲下生入母胎時。放大光明普照世界。於降母胎入住出位皆正了知。既出胎已即於地上不待扶侍。而行七步自稱德號。於初生時有大威德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 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等。散以種種天妙華香。持天伎樂上妙衣服幢幡寶蓋殊勝供具而為供養。又以無上三十二大丈夫相等莊嚴其身。住最後有最後生中。一切怨 敵一切魔軍一切災橫不能侵害。坐菩提座以慈定力摧伏眾魔。一一支節皆悉備足那羅延力。於稚童時不由習學。自然善巧於諸世間工巧業處疾疾能入。無師自然獨處 三千大千世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索訶界主大梵天王自然來下。慇勤勸請哀愍世間宣說正法。其定寂靜。設大雲雷曾無覺受安然不起。為菩薩時。一切禽獸蠕動之 類。皆極仰信常來歸趣。隨其所欲親附而住。既成佛已下至傍生亦來供養。如彼獼猴獻清淨蜜。世尊哀受歡喜舞躍。龍雲常候洗便降雨。若出遊行止而不落。菩薩如 是。若坐樹下一切枝條並皆垂影。隨蔭其身曾無虧舍。證菩提已於六年中魔求其便竟不能得。常俱行念每恆現前。由此念故受想尋思生住滅等無不覺了。

又佛成就「俱生威力」。或有1.「見便饒益所攝」。或有2.「賢聖行住所攝」。

1.「見便饒益所攝俱生威力」者。
謂諸世間若見如來。癲癇心亂還得本心。逆胎得順。盲者得視聾者能聽。懷貪慾者得離貪纏。懷瞋恚者得離瞋纏。懷愚痴者得離痴纏。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見便饒益所攝俱生威力。

2.「賢聖行住所攝俱生威力」者。
謂佛菩薩常右脅臥如師子王。雖現安處草葉等蓐。一脅而臥曾無動亂。一切如來應正等覺雖現睡眠而無 轉側。大風卒起不動身衣。行如師子步若牛王。先舉右足方移左足。隨所行地高處便下。下處遂高坦然如掌。無諸礫石磚瓦等物。心專遠離而入聚落。隨所入門門若 狹小自然高廣。食所食時有粒皆碎無口不殫。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賢聖行住所攝俱生威力」。

般涅槃時大地振動。眾星晃耀交流而隕。諸方一時欻然大熱。遍滿虛空奏天大樂。如是無量甚希有事。皆是如來俱生威力。非是神通威力所作。如是名為「諸佛菩薩俱生威力」。


云何諸佛菩薩威力。 「與聲聞獨覺有共不共」。
略由三相應知不共。
一者「微細」故。
二者「品類」故。
三者「界」故。

諸佛菩薩於無量無數諸有情類。及無量無數威力方便如所應作諸利益事。皆如實知無不能作。是名「微細」。
一切品類神通威力法威力俱生威力悉皆成就。是名「品類」。
以一切世界一切有情界為威力境。是名為「界」。

聲聞但以二千世界及有情界為神通境。獨覺但以三千世界為神通境。何以故。由彼唯為調伏一身而修正行。非諸有情。是故最極唯以一界為神通境。除上所說。所餘諸佛菩薩威力。當知?相與諸聲聞獨覺等共。如是諸佛菩薩威力。聲聞獨覺尚不能及。何況所餘一切天人異生外道。


諸佛菩薩略有三種神變威力。
一者「神境神變所攝」。
二者「記說神變所攝」。
三者「教誡神變所攝」。
當知此三如其所應攝入三種神通威力。謂神境智通威力。心差別智通威力。漏盡智通威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7-9 03: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