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學修佛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7 00:0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4年7月15日,海空上師于白塔寺講經堂開示

今天晚上在這非常殊勝的因緣條件下,跟大家一起探討佛法。我今天晚上跟大家講的內容主要是:在現實中如何習修佛法?我們要把佛法運用到我們現實當中去,首先要明白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佛教的真精神是什麼?如果我們在思想上、概念上,沒有弄清楚佛教的真精神,我們在學修佛法當中,就有可能把我們的習修和學習,經常在現象當中產生一個新的變化。我們現代人對佛教的認識,在很多方面都是片面的,有人說佛教是一種信仰,有人把佛教單純作為一種佛教文化,有的是把佛教作為歷史的考證等等。我認為這都是片面的一個方面,事實上佛教的真精神就是外面的八個大字來概括它:開發智慧,覺悟人生。就是八個大字。這八個大字非常簡單,但是要把這八個大字說清楚,那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為什麼呢?就“開發智慧”這一點就貫穿了佛教真精神主要內容,如果我們沒有開發智慧,我們就不可能覺悟人生,那就是盲目人生。



  在我們佛教看來,二千多年來佛教的傳播,經常以世俗的方式流傳至今,也就是我們佛教密宗輿論當中所闡述的,佛教要分為四大部,無論是顯宗還是密宗,事實上,也在這四大部之內,這個範疇當中來進行的。佛教要人們承認他,在人們的生活當中產生影響,所以佛教普遍的在事業上來產生他們的作用,就是佛教在習修當中,在現實生活當中,經常用一種事業的觀點,和對事業產生作用的方式來進行,也就是事業部。所謂的事業部,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寺院做的這一切佛事活動,包括早晚課誦,制定寺院的一些出家人,和我們寺院本身的一種學習制度,還有呢,做一些佛事,
比如說:普佛、消災延壽、放焰口、水陸法會等一切,與社會人類生活相關的這些活動,都要適應。所謂適應,是佛教應世的一種方法,是適應眾生的一種願望的方法。



  第二個就是行持部。行持就是在我們懂得佛教道理後,把它作為我們生活當中的一種習修方法。在行持部中有很多,比如說,我們遵守五戒,還有我們搞一些十善、四攝、六度等等慈善的東西,這些都屬於我們行持部當中的內容和範疇。在行持當中,有修苦行的,也有做善事的,也有對佛教進行探討,做一些勸化的,勸人行善的,勸人修行的,來具足自己的功德,修自己的資糧的這種方式。行持部有很多種類,有修自己的,有發願度眾生的,發大願的。在行持部當中,密宗有密宗的修行方法,顯宗有顯宗的修行方法。比如說,行持部當中,顯宗的修持方法有很多種,淨土宗的念佛,是行持;禪宗的參禪也是行持;還有修止、修觀。在行持當中的種類,根據各宗各派自己的度化眾生的這些方式來進行。我們近代有很多學者,都把這個行持部,按照自己的緣分,和自己適應的條件下,創立了一些修行方法。從古到今,沒有一個時期,佛法的修持是統一的,自從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後面的行持這個方面都有爭論。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按照佛教的記載,五比丘做後面發揚的佛教傳統,都是按照自己的修行觀念,過後通過集結經典,在集結這個問題上,每一個人都堅持他們自己的意見,雖然在集結經典的時候,大家對佛說的法是統一的,但是各自的領悟,各自修證方面,沒有統一起來,所以佛經常說,佛法沒有一個整體、完全統一的、固定的東西。佛為了教化眾生,在行持這個方面,跟佛法產生了一個最基本的觀點,那就是“諸法因緣生”,佛法在各自的因緣條件下,各自的社會狀況下,和各自(每一個人)的修行所需要的根基和基礎下,而設立的一種教法,沒有統一的,完全統一的佛法的修持方式。那麼我們今天談到佛法的修持,要按照佛陀所說的諸法因緣生,過去是過去的因緣,現在是現在的因緣,將來是將來的因緣,在每一個時期的時節因緣狀況下的修行和他的行持,都不是一樣的,都是變化的,沒有一個是一樣的,就禪宗而言,從禪宗初祖到禪宗六祖,現在我們禪宗傳下來的,雖然在六祖以後沒有直接的傳承,但在六祖以後,傳到他們現在,傳下來,又都很集中,臨濟正宗就分了很多派,在清朝時候就分成了三大派:天潼、溈仰、昭覺三大派,而修臨濟正宗,到現在為止,發展了46世,每一世還要分很多派。在這個問題上跟大家講,為什麼有很多宗為什麼有很多祖?就是禪宗從一祖二祖到三祖,延至到六祖,每一祖都有新的發現,新的自己的建樹,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建樹,就是說二祖在一祖的基礎上有建樹,三祖在二祖的基礎上有建樹,那就說明了一個問題:發展了!那麼以禪宗這一宗而言,到現在46祖,都是在各自的因緣條件下發展的,沒有固定的東西,所以對於行持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用一個方式和一個觀念、一個模式來說清楚行持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和他的意義,只能說諸法因緣生,根據時節因緣和各人的法緣來弘宗演教。這個問題大家一定要清楚,不然的話,我們在學修這個問題上,談到行持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都說自己的好,沒有說自己的不好,弄得我們學修的人,不論是出家人,還是居士都無所從下手,都要想找一個最好的、至高無上的法來修,特別是我們在學修當中,發現一些學者,一些修行人,本身就學得很好,本身就找到了自己應該修持的方便法門,也找到了自己學修的本尊了,和主要的學修方法,可是一看到這些小冊子,看到這些“佛經書”就亂套了,再加上有些居士,這個說這樣,那個說那樣,這樣一吹,(心)就亂了。所以在行持這個問題上,我要跟大家講,所有的行持都是因緣而生的,我們有緣份遇上什麼方法,得到了傳授,得到了加持,我們就要按什麼方法去學,你是念佛的,就老老實實念佛,你是參禪的,就老老實實參禪,你是修密的就按照你的傳承,你的根本上師所傳授的方法,一直修下去,不要三心二意,千萬不要去自作聰明,這是很重要的問題,所以在行持方面給大家提醒一下,要從一而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10-6-17 00:01:05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個方面是瑜伽部。瑜伽部是專門針對密宗而言的,釋迦牟尼佛曾經預言,末法時期密法度化眾生,最適應,最捷徑,最善巧。為什麼末法時期的眾生,修學密法最實在、最具體、最善巧呢?因為我們末法時代的眾生根基淺,要靠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智慧,去悟出個東西,去悟佛法的真諦,說實在的有困難,所以佛在當時就預言,末法時代的眾生要自力和他力配合,要我們自己的力量跟佛的力量配合起來,來共同產生作用,掃除我們的煩惱痛苦,跳出我們的業力障礙,這樣把握性就最大,得到真實的這一生成就的具體修行方法!但是密法傳承,到現在很多地方,已經有很多成就的高僧大德在傳授,這是我們法緣的問題,每一個法緣都有他自己的優點和他的旨趣。就密宗而言呢,也有各宗個派,不管你是哪宗哪派,黃教也好,紅教也好,他都是以相互融通、相互瑜伽來達到目的。瑜伽就是相應的意思,是配合的意思。瑜伽是梵語,就漢語來講,是相互融通的意思,也就是通過傳授以後,用三密相應的方式,相互瑜伽,就是自力他力配合。我們現在末法時代的眾生,要修學佛法,如果你不通過瑜伽部相互配合,自力他力配合,要靠自己的力量,可以這樣講,很難湊效,以前講開示經常這樣講,我們現在學修佛法,就是妄想很多,總想天上掉個什麼下來,掉個什麼大師,掉個什麼活佛,傳個什麼真言一念,天上馬上就是滿天祥雲了,你坐上去一觀想,馬上就現朵蓮花,好多人都是這種想法,看見一些事情都吹起了。如果我們現在習修,不利用佛的力量,我們現在的眾生就靠我們自己的亂心來降服自己的亂心,那是很難湊效的。我們舉個例子,我們在座的能達到一心不亂,五蘊皆空嗎,你們能達到嗎?問你們能不能達到一心不亂、五蘊皆空?(眾答:達不到!)達不到,那就說明你心是亂的,你用你的這個亂心去降服你的亂心?能降服好嗎?用亂心降服亂心,越降越亂。你不去降服他,還有一個亂心,你如果用亂心降服他,沒有的事都會冒出來,沒有的跡象都現出來,所以我們經常在參禪的時候,“哎呀我一坐,什麼都看到了,什麼煩惱都出來了,工夫也產生了……”,這就是我們現在末法時代,我們的根基淺,我們的定力不夠,不如說,我們在累生累劫當中,我們的福德慧命不夠。為什麼有亂心呢?就是我們的資糧不夠,福德慧命不夠,所以在行持的時候,心不能定下來,我們的福德不夠,資糧不夠,我們在行持的時候,魔障來干擾,所以在行持部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力與他力相結合,怎樣來結合呢?就是三密相應的方式,通過念咒、結印和觀想來達到自力和他力配合,這就是瑜伽部。




  第四個方面是無上瑜伽部。無上瑜伽部是針對我們在學修當中,根基比較好的,善根比較好的,在學修當中有一定建樹的人,還有我們在學修當中能夠達到得定的,一定成就的這方面的人,就是能夠達到得定開慧。就是我們的智慧逐漸增加,起碼在禪宗當中的參禪能夠達到初定,如果沒有達到初定的話,就不可能修無上瑜伽部。無上瑜伽部是指什麼呢?我們修行人本身就具備了這種根性和福德智慧,那麼在上師向你傳授的時候,在與佛相應的時候,上師有一個意念,你就能接受,還有你在自己觀想和行持當中,只要有一個念頭,就可以與佛接通。無上瑜伽部不是一般人能修的,你首先要具足我們的功德和資糧,定道要有資糧,我們現在好多學修的人,學佛的人,剛一皈依,剛一學法,剛一授戒,就要求:我要灌大圓滿,我要求師父給我傳最好的法呀,摸一下我馬上業障就排出來了,還有的說,你如果要我相信你這佛法是真的,那麼你一定要看到菩薩是什麼樣子的。如果你真看到菩薩是什麼樣子,那麼你有上乘根性,你就可以修無上瑜伽,如果你能夠看到上師是怎麼變化的,你知道上師的來歷了,那你就可以修無上瑜伽部了。這一點,你要知道上師的來歷,你要是看到菩薩的化身,你首先要看到你自己,能明悟自心,照見本性這種基礎,如果說你還不能明悟自心,還不能照見本性,想修無上瑜伽部這是妄想,這要跟大家講清楚,我們不要整天想入非非,一天總想我馬上要得到了哪個活佛,成天全國去跑,今年哪裡有個活佛,就跑去摸頂,哪裡有個法王,又跑去授法,哪裡有個堪布,一看見堪布來了,兩個腿就軟了,這種人呀,我見得很多,在全國見到很多數不清的這樣的人,我可以這樣肯定的講,沒有一個人成就了,沒有一個人得到真正的智慧了,為什麼呢?心亂了!他連自身都還沒有照見,智慧在哪裡呀,自性在哪裡呀?沒有明悟自心、照見本性,想修無上瑜伽部,想得到大的加持,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說無論你修瑜伽部也好,無上瑜伽部也好,得到上師的傳承也好,你修念佛也好,參禪也好,一個最起碼的鑒定手段:你學佛要認識佛是真的。如果你要皈依哪個師父,你拜誰,你要認為這個師父是代表佛,你不要看到哪個師父學修好有點,哪個師父講得好聽一點,你認為怎麼樣,你如果常常造分別心,你永遠得不到成就,這個問題我們要注意!好多人在學修當中犯這個錯誤,無論是顯宗、密宗,這個都是最起碼的常識,特別是密宗要把上師認為是佛法僧的總代表。如果你沒有這個概念,你把上師看成跟凡夫一樣,跟你自己一樣,那上師說的法,你就生不起恭敬心,如果你能看到上師頭上的光環,像菩薩一樣放五彩光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你已經成就了,不說十地菩薩,至少是五地、七地了,你才能看到。你現在自己都還是一個分別心,還到處尋找哪裡有一個竅門,你怎麼能看到呢?看不到!你滿腦子都是“我”、“我見”、“我的認為”,這是不可能見到的,所以我們在學修當中,要認識到佛教的真精神,就是要我們自己開始,要開發自己的智慧。開發自己的智慧,首先要從自己開始第一點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備自己的資糧,具足自己的慧命,就是要培福,培養自己的福報。沒有福報,你修什麼都有障礙,你修什麼出現什麼障礙,這是我們講的第一個問題。




  我們在佛教這個問題上,不要把佛教僅僅作為一種教育來看待,佛教對人類是一種教育,但是佛教是通過這種教育,讓我們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內容的教育,這是我們學修佛法首先要明白的一種概念。在我們認識佛教當中,有三種:第一種就是廟堂佛教。廟堂就是我們寺院裡看到的佛教現象,在寺院看到僧人每天念經、做佛事、參禪、習修,寺院專門做佛事的,專門修持佛法的,主持佛法的僧團,都是有僧團的這些地方所舉行的佛事活動,把它稱為廟堂,還有一種就是文化佛教,也就是專門經典的傳播,佛教當中傳播的方式,有很多種類,流傳到現在,還是依靠經典來作為傳播的方式和途徑,由於這個傳播方式用文字記載下來,很多人都把它當作文化佛教、文字佛教。文字佛教就是我們通常見到的,其實我要跟大家講清楚,文化當中所流傳下來的佛教,只能是一種經典,別人的經典,是過去已經證得了智慧和覺悟的,有成就的人、比丘和佛,他們所證得的一些東西,我們學修他,只能說我們對過去的佛和菩薩、比丘的一種成就的認識和承認,認識他、承認他,然後產生我們的信仰,如果說我們把過去的佛和菩薩、比丘、成就者,所積累的經驗,把他當成一種學術,一種信仰,一種歷史來研究,他跟你是沒有關係的。他是他,你是你。如果沒有把這些經驗,把這些佛經,來對照自己,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去習修,要念好我們自己這本經,比三藏十二部經更有用,這才是真正成就的經。你們平常說的無字真經,就是我們自己這本經,如果說我們不把自己的這本經念好了,不運用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去,我們就算能夠把三藏十二部經全部背得來,全講得來,跟你沒有關係,並不是你能成就什麼,只能成就一點,成就智慧,但是沒有成就功德呀,功行沒有圓滿呀。比如說,前次寂雯講經就說了,有些人很有智慧,但是沒有福報。你看,我們有些出家人,非常聰明,什麼都能講,講得非常好,就是沒有福報,講一生經,走到哪裡,哪裡出毛病,要不就是生病,要不就是環境條件與他不相適應,要不就是有障礙,(講經)一生,聽經的人又多還沒有人供養他,他沒有具足這個福報,很窮,什麼都知道,這就是光有智慧沒有福報,這就是沒有具足資糧,所以說我們學佛的人呀,還是要從培福報開始,從自己修行發心開始,等一下我專門跟大家講發心的問題。
3#
 楼主| 发表于 2010-6-17 00:01:26 | 只看该作者
還有民間佛教,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那些,民間的各種各樣的對佛教產生信仰的一些做法,燒香、拜佛等等。民間佛教的種類很多,應有盡有,但是這個地方,不要接觸,你看那西藏,他有很多民間佛教,你看有很多小的法術,比如,西藏過去有一種神通,他是專門抓小偷的,如果小偷在家裡面把東西偷了以後,他們每個人家裡有個磨,他邊念咒,邊推磨。你們知道農村的這個磨,石頭做的,一般都是順著轉,他邊念咒,則反著轉,小偷心慌就跑回來了,他以為東西掉了,跑回來了,就被抓了,西藏就有很多這樣的東西。這樣的東西,它不是佛教正典,不是真正經典當中記載,它是傳下來的,所以不把它叫做正門,把它叫做旁門,它不是正道,把它叫做左道,也就是左道旁門,其實左道旁門怎麼樣呢?它不是一個非常不好聽的名字,左道旁門就是說在佛教形成當中,在經典中沒有記載的,它產生了伏藏,一運用到民間,有些就說:哎呀,經典上都沒有,你是左道,你是旁門,你是外道,這個問題呢,我們不要一概而論,它是左道也好,它是旁門也好,但是它能夠在人們當中產生作用,群眾信仰,特別是民間最信仰,這稱為民間佛教,屬於民間宗教當中的一個範疇。當然今天晚上的時間非常短,我只能是大概的介紹一下基本常識,要把佛教的真精神講清楚,今後有這個機會,但是我相信有這個緣分,我要把佛教的真精神跟大家講清楚,起碼要用兩個禮拜的時間,來講佛教真精神的這一個題目,今天晚上我只能是介紹一下。




  我們現在在座的,有僧人,有寺院的護法居士,也有到處來學修佛法的,在這種因緣條件下,我跟大家介紹一下,僧人的習修與生活,就是我們寺院的僧人如何習修?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我們的僧人分兩種:一種是比丘,一種是沙彌,那是大僧,二僧就是比丘尼和沙彌尼,比丘在寺院裡,三人以上叫做僧團。僧嘛,三人為眾,就可以成僧團了,也就是說在我們中國寺院開放,起碼的條件就是僧人三個以上,才能合乎開放的條件。僧人是主持佛法,把寺院當作自己修行和學習的主要場所,他是職業性的,他一生當中就是這一種職業,也就是你們社會上來說,他是脫產的,是專門住持佛法的一種職業性的僧人,那麼僧人在寺院,他有他的佛制僧規,有250條戒律,他主要是按照戒律來作為他生活的標準和習修標準,僧人的戒律是非常嚴格的,不僅是我們平常看到的早晚課誦、念經,做一些佛事,他們的本身,修行當中是有戒律的,戒行,比如說守戒,還要做一些行善、佈施、教化等等之類的工作,寺院僧人要做的一些事情,那麼沙彌呢,他是到寺院出家以後來懺悔,自己準備具備成為比丘的一種學修僧,好像是學修班或者是培訓班,通過授戒以後,考試以後,完成了,具備了他的條件,具備了他的戒行了,堂堂正正地受了三堂大戒了,比丘戒了、菩薩戒了,沙彌戒了,那就是比丘了。在還沒有授戒之前,在寺院裡用一種非常簡單的話來講,就叫培福,但是他的生活方式,跟僧人比丘一樣,還是要遵守寺院的一些佛制僧規,這是我們出家僧人的生活方式,出家僧人所慣于的,他是按照僧團制度生活的,跟社會上不應該有沾染,所以說我們僧人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有次序的,而且僧人由於他們生起了出離心,又發菩提心,表面上很艱苦,事實上他們內心非常寬廣,非常歡樂,如果他們自己有煩惱是自己的事情。應該說生起了(出離心),是很快樂的,還有一種,就是在寺院裡面培福的護法居士,寺院裡面有很多在家人,他們是幹什麼的?他們是培福的,他們是護持佛法的,幫助僧人做些力所能及寺院事務,和社會上融洽的那些轉化關係的一些事務,凡是在寺院裡的僧人也好,居士也好,把他歸納起來,他們都是屬於在寺院裡修行的專業的或者半專業的習修佛法的行者,這個我們要把它弄清楚,那麼我們在座的也有不在寺院裡專門習修的這種居士,即在家居士,剛才說的是在寺院裡護法的半脫產、半在家的居士,有些說在寺院,有些說在家裡,半脫產的,有些說在家的,這種與在家人有些區別,但是我們在寺院裡護持佛法的居士,前一次我們專門講了這個問題,他們不干涉寺院僧人生活、學習和習修,那麼在寺院裡習修培福的居士,他有學修上的迷惑和學修上的有些問題呢,可以向僧人請教,那麼我們不在寺院的居士,也可以向僧人請教,也可以向在寺院培福的居士請教,這個關係我們要把它分清楚,但是說了這麼多,無論你是在寺院出家的僧人也好,比丘也好,在家的居士也好,護法的居士也好,一個最起碼的東西是什麼呢?如果說我們學佛的人,首先要認識因果關係,也就是說我們不識因果的,不承認因果的,不懂得因果的,那麼你就不是一個學佛的人,不管你是出家人也好,居士也好,如果我們說在家的居士,那麼生起出離心,他還有個過程,他學佛呀,他還沒生起,他還可以去學,如果說我們是比丘了,我們沒有生起出離心,那麼你這個比丘,還是掛牌的,不是真正的比丘,你沒有生起出離心,你為什麼出離家呢?出家是假的。你穿著一身大領衣,是為了在寺院找份工作,找個飯吃,就是這樣的,所以說我們學修的,寺院裡住持佛法的僧人,必須要生起出離心,這是最起碼的。要生起出離心了,才能發菩提心啦,如果說你沒有生起出離心,不算一個真正的出家人,你沒有發菩提心,你不算真修行的,你沒有發菩提心的人,你的修行,無論是修顯宗還是密宗,都是沒有結果的,不可能說是成就了,你連結果都沒有。所以我們在學修這個問題上,不要老是去尋求我自己的感受,不要去尋求這個,我們不要去尋求我們自身所產生的一點反應,比如說有病了我一學佛病就好了,還有我運氣不好,學佛運氣好了,這個不是佛教的真精神,只能說是學佛得到福報了,你積累了一些功德嘛!減少你的障礙嘛!消除了你的一些障礙嘛!當然你的病好了,你的運氣也比以前好了,但是這個不是佛教的真精神,佛教的真精神就是要生起出離心,要發菩提心,只有發菩提心才能真正的、完全的、徹底的減輕或消除我們累生的一些障礙,如果我們沒發菩提心,光靠念一點經,行一點善,做一點好事,幫助一下人,要把我們累生累劫的障礙消除,這是遠遠不夠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你光是行一點善,做一點好事,勸一些善,具足一點功德,只能是個人自己的這種情況,得到回報也是有限的,如果我們發了菩提心把我們所有的修行的功德,都回向給眾生,特別是回向給那些冤親債主,受苦受難的六道眾生。我們學佛不是為了我們自己這一生成就,不是為了我們自己解脫煩惱和痛苦,要發這個心,看到任何眾生,看到任何有緣的和無緣的、結緣的眾生,都生起悲心,大悲心,把我們的功德回向給他,由你產生這個念頭,生起這個信心,這一刹那間,哪怕你只有一天,你生起這一天的心,都可以免掉,可以肯定的講,你可以免掉至少一百劫的罪業,一百劫指多少?就是你變人變了一百次了,所造的罪業,都可以在生起一天的菩提心當中把它減除掉。我一點都沒有誇張,跟大家講,如果你沒有生起菩提心,一味的尋求自己成就的方法,不但非常困難,而且很多障礙,因為你不知道你累生累劫犯了什麼錯誤,犯了什麼罪,你還不知道你累生累劫造了什麼業,你不知道你就無法去想像,用什麼辦法能夠把它化解掉,哪些重的,哪些輕的,唯有一個最具體的、最安全的,就是發菩提心,只有把我們的業障消除,我們的功德回向給眾生了,那麼我們現在的行持、功德,才能夠圓圓滿滿的,屬於自己,如果你沒有消除,你的功德還在消災,消你自己的業障,所以這個問題,我一再強調,所以我們學修的人,我們既然出家了,我們就要這一生成就,要生起出離心,我們既然生起了出離心,作為一個僧人,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就要求成就,不要對社會上的世俗觀點和現象,成天打轉,爬不出來。社會現象和社會圈子,把我們整個修行耽擱了,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那麼我們今天已經出家了,已經得到了佛法的傳授了,已經有自己修行的法門了,借助因緣,可以這樣講,百千萬劫難遭遇,已經遭遇了,已經得到了那種非常珍貴的,一定要珍惜這個佛緣,所以說我們出家不容易呀,一百人,他都沒有一個出家,再說具體一點,在我們整個中國一千個人當中有一個出家嗎?沒有!一萬個人也沒有一個。所以難得呀!所以說今天晚上我們講佛教的真精神的時候也講到,知道了我們精神所在,真正的精神是不但要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們也要發心解決別人的問題,要解決了別人的問題,消除了你的障礙,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是連貫的。如果你的問題沒有解決好,你的智慧怎麼能開發?你的智慧沒有開發,你看到還是現象,還在現象當中,所以說我們出家人一定要珍惜這個善緣,特別是對出家的沙彌來說,我們要儘量的培好自己的福報,具足我們的戒行,成為比丘,這一生當中弘楊佛法,在寺院培福的居士,也不容易,首先你要擺脫你的很多困難和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的環境、個人的思想,一定要把它處理好,寺院裡護法的、培福的居士,有一個最起碼的條件必須適應寺院的生活,適應不了寺院的生活,你就不如回家去修行,寺院的生活那就是說,必須按照寺院的佛制僧規,不能違反,你自己心亂學不好不說,你的言行影響了僧團僧人的生活和他們的習修,那種罪就大了。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4#
 楼主| 发表于 2010-6-17 00:01:41 | 只看该作者
們知道蘇小妹的故事嗎?多少人都不知道,蘇小妹是蘇東坡的妹妹,蘇東坡的妹妹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有一次她去拜訪她的師父的時候,她師父正在參禪,在禪堂裡面有108個僧人在參禪,正在入定的時候,蘇小妹穿得非常好,也非常高興,她自己對學修有一定的認識了,她就彙報,她就沒有經過允許就這樣進去了,進去了就說:師父,請接受弟子三拜。拜一下就講一句教法,這108個人的眼睛就睜開了,蘇小妹一看到師父不但不高興,眼淚都快哭出來了,氣得最後她師父就出來了,也沒參禪了,就把蘇小妹接到她禪房就說:居士你今天惹禍了!她說怎麼惹禍了,你惹了大禍了!蘇小妹不解,不是呀,我來彙報,來參禪,頂禮嘛,怎麼會惹禍了?(她師父回答說:)你知道嗎,你進來就叫我一聲師父,大家就把眼睛睜開看著你,這108個出家人心都亂了。正在參禪的時候,大家的心都很集中,看到突然來了一個非常美妙的女子,這樣一看,穿得很好,心全動了,大家生了一個歡喜心,這個歡喜心的結果是什麼呢,就這108個僧人,你在108世當中,每一個都去當一輩子的老婆,當完以後你再學修佛法,證得人身,如果這個你不把它完了,不了結呀,那你就不可能有所成就,蘇小妹當時氣得這該怎麼辦呢? 她的師父就說:你是怎樣在這些出家人當中把他們的心搞亂了,那麼生起信心來對你產生想念,你就要用這種方法讓這些人在他們的心裡,把你的形象排除出去,對你產生一種嗔恨不接受。你說蘇小妹怎麼做的?蘇小妹回去就哭了,就跟她的丫環講:“我這一生的氣數已經盡了,我死後,你們一定要按照我交代的去辦,不然的話,我這累生累劫都難出離苦海了。”她怎麼做呢?第二天,蘇小妹馬上就坐化,就死了,死了以後,丫環就把她擺到什麼地方呢。僧人到觀堂吃飯,要經過的路上、門口,就把蘇小妹擺在路上,還脫得光光的。在開始那些出家人每個人去看得很過癮,到了六七天以後就臭了,臭得每個人都把鼻子捂起來,最後就爛了,爛了過後,大家就不看了,然後出家人就全部繞道走,一想到這個蘇小妹心裡就發毛,就這樣才從這些出家人心裡面把她隔離,因果掃除啊!所以我們在家人在寺院裡,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僧人產生的作用,也有功德,好的功德,就是我們護法呀,做了很多事情,壞的功德就是擾亂了僧團的淨心,這個事情是非常嚴肅的事情,除非你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有成就的,特殊緣分的有成就的人,不然的話,你是沒有辦法改變的,跟你講,說的是個很實在的事情,在佛教的公案上是有記載的,所以我們寺院凡是護法的居士,我們一定要記住這一點,你培福,不要培得滿是包袱,還有不要培福沒陪好,僧團搞亂了,自己帶了滿身罪過,累生累劫永無出期,這是我要跟大家講的寺院的居士和僧人的關係要擺好,你是護法的,你是修行的,你是培福的,無事就不要與僧人來來往往,這點要講清楚!要來往必須正常的,在家人到寺院裡來也要注意這個問題,這是個千真萬確的事情。我們學佛首先要把握自己,當然有些事情,比如我剛才講的蘇小妹本身就沒有心念,連念頭都沒有一個,但是你產生了這種作用,也是有罪過的,也是有因果的,說到這個問題上,我跟大家講一講這個居士和僧人在寺院的關係,或者生活、修行當中的關係要擺端正,我們已經明白了,就該知道僧人該怎麼做,居士該怎麼做,護法的居士該怎麼做!




  至於往生證道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去講,在學修密法的這個問題上,有個最關鍵的東西,你不要學好多咒,你也不要去學好多手印,上師教你一個,你就學一個,沒教你就按照那種學下去,有一點,只要你做到了,我敢保證你這一生成就,就是上師說什麼你要不折不扣的,不要自出心裁的,自作聰明的去做,你按照上師說的去做。只要這一點,不背離上師,不背離佛道,你肯定這一生成就,如果你要自作聰明,自作聰明的本身就是違背了上師的意願。修學密法是這樣,修禪宗也是這樣,修淨土宗也是這樣,你不要去想那麼多,經典上說的,書上說的,它都是跟你們每一個人的不一樣,這次寂猛來的時候,我就跟他講,寂猛就說請上師跟我安排這次閉關的課程。我說你的課程就是每天習修兩個小時,那麼寂瓊為什麼安排那麼多呢?我說:“寂瓊安排的跟你是相反,她就要多你就要少,她每天我跟她安排了十二個小時,你就只有兩個小時,如果你超出了兩個小時,你就會出麻煩,如果她(寂瓊)不按照這十二個小時去行持,她也就不可能達到這一次閉關的效果,因為你們兩個人的習修是相反的,為什麼是相反的,一個是喜歡鬧、喜歡動;一個是勇猛精進恨不得今天就成就,所以這兩個人是相反的。”任何事情都有個過程,但是要配合得合理契機,方便善巧,如理如法再進行,如果不如理如法,一味的勇猛精進,一天24小時都在念,念那麼經咒都幹啥。念佛也是這樣(如理如法)。所以呢,我跟大家講,要念佛也好,往生也好,成就也好,自身成就也好,自身成佛也好,你們應該做到一點就是念佛的好好念佛,持咒的好好持咒,你們在學習當中,你們做好三件事就能夠成就,第一件事情,學佛的時候就好好的學佛,念咒的時候就好好念咒;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睡覺的時候就好好睡覺;工作的時候就好好工作。把它們分開,不要混在一起,不要念佛的時候念成佛呆子,念書的念成書呆子,弄得糊裡糊塗。也就是或生活、工作、學佛,要把它安排得非常恰當的再進行,這就是我們學佛的人必須要把它搞清楚的,不能混淆了,學佛應該學得非常高興、非常快樂的,解脫煩惱解脫痛苦的,所以好多人學佛,學得越來越痛苦,煩惱越來越多,吃飯就吃飯,如果你真吃飯就不應該想別的,那就說明你吃得很好,你睡覺的時候就睡覺,做事情就做事情,做到這一點就不錯了,這是第一點;
5#
 楼主| 发表于 2010-6-17 00:01:52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點就是學佛學法的,顯宗也好,密宗也好,師父叫你怎麼做的,你不要自出心裁。第三點就是把我們所有的功德不要只為自己,要為了眾生發菩提心,只要我們在座的生起出離心,發菩提心,按照我剛才說的三點來修行,我可以這樣講,你們在座的,今天得到我對佛法修學有建樹的人,你們按照這個方法做了,我可以肯定的講,這一世就能得到成就,無論你以前的罪業多大,罪業多深,多重,你發了菩提心,罪業都能消除,你們現在絕大多數都是學修密法的,通過灌頂的,是密宗的弟子,如果說我是這麼說的,你不折不扣的,不變的去按照我說的這麼做了,你這一生肯定成就,我說的話是要負責任的,如果你自出心裁、口是心非,自講一套,還在那個地方想入非非,按照自己的意圖,在僧團裡把僧團搞亂了,在居士當中把居士搞亂了,那我就不能保證了。你不要說成就,下到什麼地獄,也不知道,如果我是這麼說的,你是這麼做的,當然可以保證,我肯定的說,這一生成就,如果說你按照我說的你都沒有成就,我跟大家講你們不成就,我不會成就,說到這一步了,就是說跟大家講一個開示,我們學修佛法,不但要有恭敬心,要有誠心,勇猛精進心,關鍵是我們發心要端正,發心要正確,就上我們的起心動念要正確,也就是說我們動機要純,學佛的動機要純。如果我們學佛的動機不純,我們得到再好的法,就是釋迦牟尼佛本身、本人在這兒傳,你不按照它去做,也不可能成就,這個道理很簡單,那麼我在這裡跟大家講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句話,如果你認真去聽了,運用到你的修行當中,把它(上師所講的話)作為你的座右銘了,我可以這樣講,這一生當中肯定成就,那麼成就往生淨土方面,把它比較一下,就是說按照我說的去做了,你沒有改變你的成就,你發了這個心,你沒有做到,只要發心,你沒有生起什麼譭謗佛法,沒有犯根本戒,在這一生當中都能夠往生,都能夠往生淨土。你看《彌勒上生經》,對彌勒菩薩拜三拜,對彌勒菩薩產生一個歡喜心都能夠往生,這是真的,但是這拜三拜是真的。所以借這個機會跟大家講個開示,是一個用這種方式見一下大家,跟大家溝通的一種方式,我們在心裡的距離近一點,對佛法的認識明確一點,對我們的行為端正一點,對我們這一生成就把握性大一點,最終呢只有一個目標,還是希望大家有這個緣分,在這一生當中成為師徒關係,我也希望大家在這一生當中有所成就,不要拖我的後腿,希望每一個人,有一個在這一生跟我有緣的這麼一個條件下,能夠在這一生成就,祝願大家每一個人,就是凡是今天晚上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佛法的,能夠在這一生成就,最好是不要拖我的後腿,一拖我的後腿,我也就成就不了,我心疼你們,你們也心疼我,希望大家不要瞧不起我,也瞧不起你自己,在這一生當中,希望大家不要拖我的後腿。所以今天的最後一句話就是見面是一種緣分,既然有緣,都要珍惜,要珍惜這個緣分,不如大家一起在這一生成就,阿彌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7-6 01:2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