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佛七第五天。昨天提到發菩提心的四種因:
一、先天的條件─善良的本質。
二、後天的教育─善知識的教導。
三、多起慈悲心。
四、對長時難行苦行的菩薩道,精進、無怯畏。
菩提心要保持不退轉,有種種方便,其中念佛法門可說是大乘法門中,三根普披,上、中、下根都很適合修習的。例如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發菩提心,向五十三位善知識學習。其中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智光普照─智慧的光明普照。憶念一切諸佛,可以信心圓滿,智慧的光明普照。主要就是藉由念佛,以信眼,對於所看到的眾生或環境產生慈悲心,自然就容易與智慧的光明相應。(T10, p. 332)
如「讚佛偈」所說:智慧的光明中,化佛、化菩薩,無量無邊。
昨天也講過,如何培養對善法、對菩提的「勝解心」及「善法欲」。因為有勝解心,就能決定、印可、瞭解自己及所有眾生有成佛的可能性,並堅定不動搖。然後配合對菩提的善法欲(願),就容易精進。這兩種心理作用加起來,就能產生信心。
菩提心的生起和保持,也需要善巧方便。如《金剛經》提到,須菩提雖然是解脫的阿羅漢,但是當他要發菩提心時,仍不免有種種疑惑,所以他請問佛陀要如何安住、降伏其心。
佛陀回答:雖然菩提心的對象很廣大,包含所有的眾生;目標很深遠,要讓一切眾生都成佛,但是心無所住,無住無相的般若智慧,如同金剛,能斷疑生信。金剛是十分堅硬猛利的,就像韋陀菩薩手握的金剛杵一樣的堅固鋒利。
菩提心發起後,要堅持並不容易。在《大智度論》講到,就像芒果樹,開花時,滿枝都是花苞,卻只有少數能真正結成果實。又如魚兒產卵,一次數百萬顆,但是最後能順利生存,孵化成魚的,也是少之又少。
所以不退轉菩提心,是淨土法門很重要的目標。《阿彌陀經》提到,西方淨土的眾生,在彌陀願力的成就下,有種種因緣能夠保持不退轉。在修禪定的方法中,我們也藉念佛三昧的因緣來練習發菩提心,保持不退轉。就像平常身業、口業、意業,自己不容易覺察,注意力都是向外,注意順逆緣,注意他人的缺點,注意環境是否順我意,不容易反過來觀照自己的三業。
借著修念佛三昧因緣,我們比較容易可以練習觀照自己,如同照鏡子一樣。雖然自己與所有眾生皆具有自性彌陀,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如此莊嚴的自性彌陀或西方淨土的功德,如果沒有反省觀照,就好比沒有用鏡子照出影像一樣,自己看不到,別人也看不到;如果能照得到、觀照得到,顯示出莊嚴的功德,所有眾生都有這種可能性,自然會生起歡喜心、信心及願心。所以《大乘莊嚴經論》比喻說︰「譬如莊美質,臨鏡生勝喜,妙法莊嚴已,得喜更第一」(T31, p. 590c)
所以念佛時,一句句佛號,一支香、二支香的持續下去,讓「心念」成「心鏡」,照出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莊嚴功德一樣。所念出來的就是《阿彌陀經》所描述淨土的依報及正報,種種莊嚴的功德。所念的「讚佛偈」,包含種種功德,是否越念越清楚,就像照鏡子一樣。這面鏡子越磨越磨,越來越清楚。
鏡有很多種,有以水為鏡,也有銅鏡;水要清、要淨,銅鏡要磨,才能照清楚。身心若有種種障礙,就像混濁的水一樣,不安定。心念、心理作用一念接一念,剎那相續不斷,就像水在流一樣。心水要清淨、安定才能成鏡,才有辦法觀照自他的心性。有信心、願心,心水就可以清淨明澈。有時也可能只清淨一下子,一會兒又混濁了,表示注意力仍不穩定。但是不要緊,散亂、混濁了,再讓它沈澱、靜止下來,就又能變得清澈。
久久練習,就能靜止下來,看得清楚。就像看書一樣,一字、一句、一頁……越看越清楚、越看越有滋味。也好像在內心演「成佛」的電影一樣,一幕一幕,開始時散亂失焦,後來越看越清楚,一幕接著一幕,構成完整的菩薩行故事。
在菩提心生起的因緣中,慈悲心可說是它的主因、基礎。能長時間精進,難行苦行,需要種種的方便,念佛法門可說是一大方便。平常對自己親近的人,比較容易發起慈悲心,拔苦與樂。有什麼好的東西,很容易想到要買給父母、子女,讓他們享用。對其他無關的眾生,甚至冤家仇人,則不容易發起。而這種分別、障礙,正是修念佛三昧需要突破的,如此才能發起菩提心、堅持菩提心。
在《阿彌陀經》中,有提到臨命終時,若能一心不亂,就能往生淨土。我們應知無常,時時刻刻產生力量,不放逸。因為臨命終並不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後的事情,很可能就在今天,也有可能是下個剎那,總是會有這樣的一刻。所以應念無常,應該觀想今天有可能是最後一天,最後一次發菩提心,最後一次產生慈悲心,最後一次布施供養的機會。
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在臨命終時,或許容易起善心、說善的言語。所以念佛的時候,藉由種種的方便,時時提醒自己產生力量,比較容易穩定而不退轉,如果只想靠他人來提醒,比較容易退轉。如何建立時時提醒自己的能力?可運用勝解力、觀照力。
在無常的法則中,每個念頭、因緣、場面,其實都是剎那在變化,它們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正因為每個剎那都是最新的,所以它有種種的可能性,無量無邊的可能性,不需要受到過去的惡法、失敗所束縛、障礙。因為因緣會改變,上一秒做不到,下一秒未必也做不到;上一念做不到,不代表下一念也做不到。相同的,上一秒保持住,要注意,後一念可能會失去正念,就在一念之差而已。
在無常的真理中,每一念因緣都不同,身心在改變,眾生的身心在變,環境也在變。如何面對最新且最後的,稍縱即逝的一剎那?
慈悲心的培養也是如此。把所有眾生都看成是自己的父母、子女一樣,對眾生的感受,不管是痛苦或快樂,隨時做自他交換的心理轉變,將眾生所有的感受當成是自己的感受,便是同體大悲。
由這慈悲心產生喜樂─布施、供養的快樂,所以說助人為快樂之本。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就比較容易產生。「無量」是指不只是對一兩位眾生,或者只對父母、子女慈悲喜捨,而能將範圍擴大到無量。要知道,在無量劫生死流轉中,其實所有的眾生都互為父母、子女,只是換了一個身體就不記得了。
念佛也是如此,不但一念兩念如此,每一念都該是無量光、無量壽。
在律典中談到一則故事:離婆多尊者有一次想解決一個戒律問題,就走很遠的路前往一座禪寺。到達時已十分疲勞,僧團安排他掛單。但是因為有很多人前來掛單,禪房不夠,不得已只好安排他與一位上座長老同住。
長老入睡前,有修三昧、入定的習慣,就打坐修習三昧。離婆多雖然很疲勞,想要休息,看到年紀這麼大的長老如此精進,不睡覺的在打坐,就不好意思躺下去睡覺,他也打坐修三昧。
長老本來想打坐一小段時間,就準備要休息,但是看到離婆多也在打坐,心想:「這位尊者走那麼長的路,那麼疲勞還不休息,實在很精進。」他也就繼續打坐。
離婆多看長老打坐,想:「這位長老打坐這麼久,我也應該繼續打坐。」兩人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休息,就這樣一直打坐到半夜。
長者問離婆多尊者:「您這麼疲勞,還能打坐這麼久,到底是修什麼三昧?」
離婆多說:「我修慈心三昧,依慈悲心的三昧產生法喜、產生喜捨,所以雖然疲勞,但是還支持得住。」《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T22, p. 193c)
所以慈心三昧可產生法喜及輕安。今天講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