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4 12:19: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來源:《佛光教科書 星雲法師》  

    經濟是一門“經世濟民”的學問。人類的生活運作,總括說來,就是一部經濟史。舉凡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沒有一項可以離開經濟。經濟與民生息息相關,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厚實經濟,富國裕民,則慈悲道德也難以獲得重視。因此,春秋時代管仲曾說:“倉廩實,知榮辱。”孔子也說:“富而好禮。”佛教則以實際行動來推行各項社會福利事業,例如北魏的僧祇粟與僧祇戶,幫助政府解決了人民的饑饉;南北朝的寺庫、唐代三階教的無盡藏院,以及曆代所從事的油坊、當鋪、旅店、碾硙業等,都是繁榮經濟、便民利國的福利事業。

  經濟是民生命脈之所繫,過去原始佛教的行者雖然不重視經濟而輕財富,重清修,追求樸素淡泊的生活,倡導清貧思想,認為簡樸才是修行,淡泊才是有道。然而從大乘佛教的經典來看,例如《阿彌陀經》的極樂世界,黃金舖地,宮殿樓閣皆為七寶所成,極盡莊嚴堂皇,菩薩莫不寶冠頂戴,瓔珞披身,富貴無比。因此,修學佛法不一定要以窮苦為清高。佛教鼓勵在家信眾可以榮華富貴,可以營生聚財,但要積聚有道,要合乎八正道的正業與正命,如《雜阿含經》說:“營生之業者,田種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只要能將本求利,勤勞賺取,無論是農牧收成,或是經商貿易、企業經營、投資生息所得等,都是佛教認可的經濟營生。

  反之,非法所得的財富,例如:竊取他物、違法貪污、抵賴債物、吞沒寄存、欺罔共財、因便侵佔、借勢茍得、經營非法、詐騙投機、賭博淫業、放高利貸等,則為佛教所不許。

  佛教對錢財的看法是“非善非惡”,佛教並不完全否定錢財,黃金是毒蛇,黃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資糧。根據經典記載,佛教的信眾中不乏大富長者,如須達長者佈施精舍、毗舍佉四事供養等,都受到佛陀的讚美。因此,佛教不能過分倡導貧苦思想,因為樸素淡泊用來自我要求是道德,用來要求別人則為苛刻。

  財富有清凈的,有染污的;有外在的,有內心的;有一時的,有永久的;有現世的,有來生的;有個人的,有共有的。大乘佛教主張個人可以清茶淡飯,所謂“三衣一缽”、“衣單二斤半”、“頭陀十八物”,但是寺院團體不能不要財富。自古寺院建築,朱檐碧瓦,雕梁畫棟,富麗莊嚴;亭臺樓閣、廊院相接,重重疊疊,幽遠深邃,因此有謂“佛門凈土”,佛門其實就是一個清凈莊嚴的世界,一個安樂富有的世界。

  佛教不但重視一時的財富,更重視永久的財富;不但重視現世的財富,更重視來生的財富。佛教認為錢財是五家所共有,錢用了才是自己的,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因此有了財富,還要懂得規劃。《阿含經》四句偈云:“一施悲和敬,二儲不時需,三分營生業,四分生活用。”佈施如播種,要有拔濟奉獻的精神。佈施財富則要不自苦、不自惱、不勉強、不比較、不計較,要能做到隨喜、隨緣、隨分佈施,如此才不失佈施的真義。

  此外,佛教對於經濟的觀點,首先以“因緣果報”說明財富的獲得,應從培福修德、廣結善緣而來。因此,寺院經濟的管理人要有因果觀念與常住觀念,例如“有權不可管錢,管錢的沒有權”;並且強調“要用智慧莊嚴世間,而不要用金錢來堆砌”;“要能運用財富,而不為財富所用”;尤其本著六和僧團的精神,重視“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現代人共有、共榮、共用的觀念。這都是佛教經濟觀的特色。

  至於佛教的經濟來源,在過去印度佛陀時代提倡供養制度,傳到中國,曆代禪門提倡農林生產,到了近代太虛大師又再提倡工禪合一,現在則有基金制度;未來,以原始佛教的供養制度,結合農禪、工禪生產而發展出適合現代的經濟制度,例如:果菜園林、房租田佃、生產事業、佛書出版、書畫流通、佛像法物、法會油香、經懺佛事、餐飲素食、推廣社教、弘法贊助、參觀門票、慈善服務、安單靜養、互助標會、護法委員等,則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金錢是學道的資糧,也是一切佛化事業的基礎。佛學院、禪堂、念佛堂、學校、醫院、電臺、雜誌社等,都需要金錢才能推動。所以,金錢並不完全是毒蛇,佛經所謂“凈財”、“善財”、“聖財”,只要能善用金錢來弘法利生,其功德比裝窮學道更大,更有意義,更有智慧。因此,學道並不一定要貧窮才是有道心;若是心里的貪慾不除,外表裝出苦行的樣子,也不足取法。把金錢用在造福大眾的事業上,用在修學的慧命上,則錢財不是毒蛇,而是凈財。是以佛教應該重新估定經濟的價值,只要是合於正業、正命的凈財,應是多多益善;只要能對國家民生、對社會大眾、對經濟利益、對幸福快樂生活有所增益的事業,諸如農場、工廠、公司、銀行等,佛教徒都應該去做。因為有錢並不可恥,貧窮才會招來罪惡。

  佛教不但重視狹義的金錢財富,尤其重視廣義之財,例如:佛法、信仰、慈悲、智慧、健康、歡喜、人緣、自在、慚愧、發心、道德、人格等。這些無形的財富比有形的財富更好。佛教不但重視私有財富,尤重共有的財富,例如:道路、公園、河川等公共設施,以及花草樹木、日月星辰、天地萬物的生態維護,並且主張以享有代替擁有、以智慧代替金錢、以滿足代替貪慾、以思想代替物質,發揮普世的觀念,建設共有的胸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7-5 00:3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