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心有感 菩萨有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6 15:0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真心有感 菩萨有应

http://www.ddc.com.tw/epaper/C/2007/20070807.htm


感应不神秘 ─ 用智慧观照,一切靠自己

感应,在修行的道路上,
只是信仰过程中必然的副产品,
一切仍需要智慧来分辨与观照,
正信、正行,加上自己不断努力才行。


■ 张锦德
尽管身为E世代的年轻族群,七年级的刘昱君,每次只要参与法会,听法师开示佛法,或是听庄严、安祥的佛教歌曲,眼睛就不自主的掉下眼泪。「我不是一个爱哭的人,但是我一到那种地方,我会感动掉眼泪」刘昱君说。

类似刘昱君这样现象的人并不少见,有很多人参与法会,在颂经、念佛、礼拜佛像,或是参加禅坐,在打坐时不自然的流下眼泪。这样的现象,有人用科学角度解释是因受到环境氛围影响,导致心理感动生理官能;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样的现象非常不可思议,是当事人冥冥之中,与道场,与法会,甚至是与佛菩萨产生感应。

感应,一般人都把它视为一个抽象、神秘、不合科学的经验。因为感应经验具有科学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所以有人趋之若鹜,但也有人把它视为迷信,而忌讳去讨论。

感应,必须先出于自力的要求

其实如果我们脱离神奇与迷信的争执,从心灵层面来看待感应,将会发现感应不只是一种抽象、不合科学验证、逻辑的神秘经验,而是一种很具体、很个人生命的觉知与关照。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欣赏艺术时,当你对艺术品产生感觉,势必会融入艺术品所传达的境界里,那样的氛围是和谐而快乐的。比方说人们在欣赏达文西的画作「蒙那莉萨的微笑」,所要感受的并不是达文西的绘画技巧,或是蒙那莉萨的美丽,而是感受微笑所带来的生命中最实在的片刻。

这样的片刻,并不神秘,但却也是一种既抽象又具体的个人经验。感应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般人欣赏艺术,希望与艺术品产生相应,无非是想从艺术品得到启发。同样的,一般人寄托于宗教,也是希望透过宗教找寻慰藉。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在《禅的世界》这本书里就指出许多人发生重大而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会像宗教上寻求答案,透过念佛、诵经、拜忏、持咒等,希望能与佛菩萨感应,化问题及困难于无形。

众生有所「感」,佛即有所「应」。当人们依愿去求,确能如愿感应,这必有其感应的力量存在。只不过佛菩萨的悲愿、加被力,虽然永远顾念着众生,光照着众生,但是如果众生没有自力,就是自身方面,没有集福报及智慧的资粮,甚至没有真切的信愿,即使佛菩萨的愿力无远弗届,也无能为力。

「佛教不只要信心外的对方──佛、菩萨(圣僧),也要信自己。如果自己没有自信心的话,信对方没有用,自信信他,才能够『感应道交』。」圣严法师指出感应除了对三宝产生信心,也要相信自己。由相信自己的自力引发他力的感应,进而加强了自力的力量。

从法师的话,可以知道自力与他力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如此一来「自助而后天助」,必能在宗教上达到自我安慰感的升华。

只是令人疑惑的是,感应这么殊胜,为何社会上仍不断以负面的价值来判断?

用正念面对感应

问题的探索最终恐怕还是要回到个人的身上。一般人崇敬佛菩萨,想要与佛菩萨感应,如向菩萨许愿,希望菩佛萨佑助,往往是从个人出发,与自身的功利息息相关。这种为个人利益的祈求,是出于人性、自然,事实上也是无可厚非!

然而因利益出发的祈求,也因利益而容易使人有机可乘。新闻上因神通、感应等灵异现象而引发的诈财、欺骗的新闻不断,探讨事件的背后,往往受害者也难辞其咎。

甚至有些人因为祈求而没得到感应、帮助,反而毁诋三宝。就有新闻报导说,乐透彩?发行一来,有不少神像因为无法满足人们的愿望而流落街头,成为落难菩萨。透过画面传送,对照过去民众涌向寺院祈求的情景,此情此景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因此从佛教的立场并不特别强调感应的功用,或者说完全他力,没有理论的基础的宗教感应,并非佛教所特别强调,佛教所认定的他力感应,必须先出于自力的要求。

而且站在佛教的立场,不但相信法界一切有佛菩萨的存在,也承认灵体鬼神的存在,因此如何去分辨他力的感应,是来自于佛菩萨,或者是来自于山、石、树、木等灵体鬼神,这恐怕也是一般人对感应的疑惑。

面对感应,把心端正起来是很重要。因为佛菩萨本身是没有私欲的,而人本身会产生感应多半是与自己的七情六欲有关,也因为有七情六欲,一般人容易被诱导蒙蔽,而产生幻想。

过去禅宗在修行的时候就强调要非常清净的,而有所谓「魔来魔斩,佛来佛斩」的说法。圣严法师指出「任何反应、任何感应都要当成平常现象和幻觉幻境处理,才是最健康最安全的禅修观念。」因为一般人,没有办法判断异常经验是真是假,与其因此患得患失,干脆提起正念一律视为是假是幻,是比较妥当正确的。

感应无法解释,也不需解释

感应难以分辨,除了难以分辨,回到问题本身,分辨了、了解了又能如何?从事信息产业工作的周果强(化名)就曾经有一次在台北县五股乡凌云禅寺做晚课,在不断专心礼佛时,本身有鼻窦炎的他竟然闻到一股香味;「那样的香味比檀香还要香,当时大殿只有我一个人,当我想寻找香味在哪?很神奇的是,念头一提起,香味就没了。」

类似的经验,对于热衷于净土法门,或是时常在拜佛的信众而言,并不陌生。也不少人因好奇开始着手探查香味的来源,或思索香味背后的启示,但追寻最后答案多半都是无解。「对我而言,这股香味到底是什么?好像没那么重要,因为之后我感觉身体,心理也没太大的变化;所以我把这股香味当作佛菩萨对我的鼓励与信心,支持我不断去拜佛、去修行。」周果强说。

的确,感应可以说是佛菩萨对人们的认证,但认证之后,问题依旧存在,修行仍必须继续,一切终究还是要回归到自己本身才行,而这也正是佛教所强调「自力」的用意。

印顺长老就曾在《教制教典与教学》这本书里大声疾呼提到,感应是要用智慧来观照与分别,他说:「多少不是佛法的,都搬到佛法里来了,这不是专重信心,缺乏智慧,不能分辨邪正好坏的结果吗?专讲信佛、信菩萨、信感应、信神通,久而久之,学佛而增长愚痴,也就和一般外道差不多了!」由此是看来感应可以带来信心,但信心也是要与智慧相辅相成。

一直以来,古代高僧大德在劝人修学佛法时,智慧与信心要双管齐下;事实上,不只是佛教,现代医学也强调智慧与信心并重,认为当一个人左右脑平衡时,脑中就会产生一种脑内吗啡(β-endorphin),脑内吗啡就像吗啡一样,让人有幸福感,可以安定神经、放松身心紧张、增加自信心。其中左脑是掌管思维,是逻辑,而感动、信心则是来自于右脑,是非逻辑,看不见的。

同样的,一个健全的学佛者,信与智都是必须的。诚如《大涅盘经》与《大毘婆沙论》所说的:「有信无智,增长愚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在修行的道路上,感应只是信仰过程中必然的副产品,一切仍需要智慧来分辨与观照,正信、正行,加上自己不断努力才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3 00: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