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癌症不是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4 07:24: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癌症不是病

http://www.wretch.cc/blog/tcm2005/20639853
作者:安德烈.莫瑞兹

癌症不是病,它是一种生存机制!
这本书让你对癌症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一个对现行癌症模式的革命!
一般说来,现时的传统疗法,是杀死、切除癌细胞,只提供患者7%的缓解率,且大多数这些生存者,仅能被「治愈」达5年或更短的时间。巴克莱大学 Dr. Hardin Jones说:「病人不治疗,也会一样好,甚至更好。」报导上关于癌症存活率的统计数据,没治疗跟有治疗的数据差不多,甚至前者比后者好。被癌症治疗杀死的人,比被它们救活的还多。
在本书中,作者证明了癌症只是一种身体症状,来反应我们身体企图处理威胁我们生命的细胞充血和毒性。他表示,移除这些让身体产生癌细胞的背后原因,是完全治疗身、心、灵的先决条件。
这本书告诉你为何传统癌症疗法通常是致命的、到底是什么造成癌症,以及你该如何移除让你身体治疗自己的障碍。癌症不是对你身体的攻击,相反的,这个「致命的疾病」是身体为了拯救你的生命,所做出最后的、孤注一掷的努力。除非我们改变我们对症症本质的观念,否则它将会持续地威胁我们的生命。这本书打开了一道门,给那些希望将「自己是受害者」的感觉转变成活力与自制,以及把疾病变健康的人。

癌症不会让人生病,是人的生病引发了癌症!
•        终止奋战!你需要看待癌症的另类观点!
•        如何对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从「癌症受害者」转变成「健康创造者」?
•        治疗癌症不必以毁灭细胞为代价,而是要移除癌症过度成长的原因!
癌症不是对你身体的攻击,相反的,这个「致命的疾病」是身体为了拯救你的生命,所做出最后的、孤注一掷的努力。除非我们改变我们对癌症本质的观念,否则它将会持续地威胁我们的生命。
如果癌症是身体企图自我毁灭的结果,那么为何身体允许它存在?比起竭尽精力去对抗癌症,身体是否能以自然驱力自我修复?主要问题不在于你是否有癌症,而是你如何看待癌症!你必须知道:
•        不当的生活型态、虐待自己的身心灵,才会形成癌细胞。
•        持续的压力与压抑、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导致消化功能失常,促成癌细胞生长。
•        把癌症当成疾病来治疗,而不移除癌症的成因,只会制造出更多副作用。
•        藉由把有毒废弃物从消化道、结缔组织、血液和淋巴管中排除,就能停止癌细胞生长。
•        配合画夜节奏,每天八至九小时完全处在黑暗中的睡眠,能让荷尔蒙分泌正常、细胞充满健康活力。
•        阳光是多种癌症及慢性病最佳的自然疗方,一周至少三次、一次至少十五分钟接触阳光。
•        永远记住,癌细胞仍是你体内的细胞。以更多的爱及热情,谢谢癌细胞为了你的生存而努力。一旦癌细胞感受到被接纳,它就能回复成健康、正常的细胞。
§ 名人推荐 §
全书遣词用语,浅显易读,擅长将深奥医理,透过深入浅出的基调,藉譬喻、佐实例,呈现丰的科学论述、多彩的人文观察,更不时点出生活中许多被人忽略的观察点,把癌症的另一种面貌,描述得淋漓尽致,实为难得的癌症科普书。
─────────无着健康之道推广中心创办人:姜淑惠医师
这是一本帮助大家远离癌症,甚至从癌症状况里恢复的超重量级著作。彻底打破一般人对癌细胞的错误认知与恐惧,更描述出了癌症存活者(survivors)痊愈的机转与路径。我会将它列入A+级的必读教材。
─────────全球华人防癌长链倡导人梅襄阳医师
§ 目录 §
前 言 勿掉入治疗癌症的陷阱
第一章 癌症不是病
第二章 癌症的物理成因
第三章 揭开癌症的神秘面纱
第四章 身体的行动智慧
第五章 其他主要的癌症风险
第六章 自我疗愈须知
§ 精选节录 §
推荐序 癌的另一个新面向
─────────无着健康之道推广中心创办人:姜淑惠医师
根据统计资料,全球约有一千五百万人罹患癌症。在台湾,每八分钟就有一位新癌友,一年为治癌耗费健保给付约为四百亿。在美国,公元一九○○年,癌症发生率为八千分之一,二○○八年已逼近二分之一,也就是终其一生,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会罹患癌症,意指百年来成长四百倍。
虽然全世界投入数十年的癌症研究,但至今尚无绝对有效的治癌方法。为什么?事实上,人类对癌症的实相认知,犹如群盲摸象,各说各话,各执己见。虽有燃眉之急,却苦无对策。
既然这辈子与癌相逢的机会有如掷铜板般,那么面对癌症时如何能更有把握?机会永远留给准备充足者。依循《内经》「上医治未病」的防癌策略,无疑是最为明智的健康保险。累积对癌症正确认知与见解,是防癌第一步,准备功夫下得愈深,机会当然愈高。
在信息爆炸时代,各种讯息在网络四处流窜,能穿透过滤无法胜数的无用噪声,不被光怪陆离的邪知邪见误导,更能为广大阅读者作眼目,诚为优质的出版业者独到与具慧处。能以抉择眼,汰除糟粕,择选珍宝,这是我乐于推荐本书的动力之一。
其次,本书作者穷毕生三十多年行医经验,凝结为一句箴言:「癌症不是病:而是一种存活的机制」,我怀着无比好奇心与随喜心,先睹为快。
全书遣词用语,浅显易读,擅长将深奥医理,透过深入浅出的基调,藉譬喻、佐实例,呈现丰的科学论述、多彩的人文观察,更不时点出生活中许多被人忽略的观察点,把癌症的另一种面貌,描述得淋漓尽致,实为难得的癌症科普书。
「癌症不是病」,而是身体所能掌控的最后一着,且最为孤注一掷的生存机制。癌症绝对不是身体要自我毁灭的征兆。它为了执行保护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救亡图存计划,委身为癌细胞以便诱引致命的致癌物质,远离淋巴液及血液,进而保护生命重要器官。
曾几何时,这个穷凶恶极的癌症,竟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多得的大贵人。
曾经何时,不断反复提出警讯,不厌其烦的严师,竟遭到无以名状的冤枉。
地球是方?还是圆?不也曾争论不休数百年之久吗?
癌症是病?癌症不是病?消灭癌症或善待癌症?与癌共存或与癌俱焚?在真理实相未全面昭然之前,或可容许有不同的观点与声音。
内文一 要治疗还是对抗癌症?
乔治一年前因癌症失去了一颗肾脏。在进行手术后,医生们给他一张「健康清单」(意指他的身体变健康了)。他们用了众所周知的「我们把它全部清干净了」(we got it all)来告知乔治,这句话对乔治而言意义重大。毕竟,他的整颗肾脏已经跟着肿瘤一起被清除了。然而数月之后,他的第二颗肾脏也开始布满癌细胞,而他们所能给他的唯一「合理的」忠告,就是要他妥善处理后事。
很幸运地,乔治还活得好好的。由于完全违反了医生对他的死亡宣判,乔治觉得一定还有其他事可做,至少可让他多活几个月。在针对他的癌症原因做处置的三个星期后,其癌细胞缩小成一个很小的微粒,且当他在六个月后再度到那家德国医院进行大型检查,竟然完全找不到癌细胞了。十五年后,乔治仍然享受着良好的健康状态,肾脏也没有失去任何功能的现象。
传统医学并不鼓励病人期望他们的癌症会自然消失,医生想要避免给他们一个「不切实」的希望。无论是否有希望,都不能有所谓错误或虚假的希望。未来并非既定事实,世上的任何人均无法能完全正确地预测待会儿或未来会发生什么事。一个人或许可以预测最可能发生的事,但这些都无法有确切地保证。
我只有鼓励并引导乔治注意造成及促使癌细胞生长的各种可能因素。之后,他的身体开始自然地会关注到其他细节,包括缓解症状,在这个案例中,引发癌症的原因不再出现。
乔治的癌症能获得缓解,并不是因为去治疗一个可怕且自我持续的疾病所获得的结果,也不是个奇迹。它仅是一个让身体回复到最自然及正常平衡状态的简单步骤,乔治就这样轻易地终止了其身体必须为生命奋战的原因。就是这么简单,他透过对生命中包括身体在内的所有面向负责,而治愈了自己。我们从乔治的经历学到一件事,唯有停止战斗才能获的真正的疗愈,如我们所看到的,战斗会妨碍真正的治疗。
§ 作者简介 §
安德烈.莫瑞兹 Andreas Moritz
是一位阿育吠陀按摩(印度传统医学)、虹膜学(透过对眼睛的观察及诊断,探知人体健康状况)、指压按摩、及震频能量医学的开业医1954年出生于德国西南部,自小面对很多严重疾病,迫使他学习食疗、营养及各种自然疗法。
20岁时,完成虹膜学及饮食学的训练。1981年,开始在印度学习阿育吠陀医学,1991年在纽西兰取得开业医师资格。莫瑞兹不满足于只针对疾病的症状来治疗,而是尽全力去了解并治疗引发疾病的各种成因。这种全面的方法,让他成功地治愈很多患有严重疾病的病人。
在他周游各国期间,欧洲、亚洲、及非洲等地区及国家的重要政府官员都曾向他提出健康咨询,他也举行了多场关于健康、身心医疗方面的演讲。他也曾在健康网站curezone.com上主持一个免费的健康讨论区:「请教安德烈莫瑞兹」。目前定居于美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9-12-4 12:17:08 | 只看该作者
悼念我那因癌过世的妻子。希望世上没有疾病痛苦。
喃呒药师琉璃光如来!!!
喃呒药师琉璃光如来!!!
喃呒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薄伽伐帝,鞞杀社窶噜,薜琉璃 ,钵喇婆,喝啰阇也,怛他揭多耶,阿啰诃谛,三藐三勃陀耶,怛姪他,唵,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三没揭谛,莎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6 02:3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