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0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教青年如何成功立业?(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19 15: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一个佛教青年应该有无限的希望,无限的未来。可是在人欲泛滥横流的世界中,应如何去选择或追求成功的事业呢?本文作者星云法师从责任、节俭、自制、谦卑、理想等方面为佛教青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了理想生命才有意义,人生才有希望,才能使生活充满激情。
一.从发心中担当责任
我们佛教青年经常会说要“发心”,但是很少听说要担当“责任”,更不知道责任的重要。因此,“发心”往往只有五分钟的热度,而不能坚持自己的发心,贯彻自己的发心;我们应该把发心所做的一切,看做是自己理所当然、必需担当的一种责任。 
我们知道“发心”的重要之后,进一步要了解“责任”的重要;比方说船只遇到海难的时候,船就要沉没了,船上的人开始逃生,但是最后一个离开船只的必定是船长。这是为什么?因为维护船上人员生命的安全,就是他的责任。所以当船长的人,甚至于必须与其所负责的船只共存亡。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他的责任。
我们平常认为发心是一种义务,于是,高兴就发心,不高兴就不发心,这是有流弊的,现在,我要在“发心”后面加上两个字“责任”,因为发心就蕴含着责任。
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为什么?他不爱家吗?他不爱老母妻儿吗?是因为责任不容许他放弃自己的职守,为了要完成责任,只有牺牲小我。
《梵网经》说:“菩萨见外道及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为什么听见人家谤佛会觉得像三百矛刺心那么痛切?因为佛法不能兴隆,遭受外来的毁谤,就是我们没有尽到责任,心理怎么能不痛苦?常听人说:“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家务也好,事业也好,都是我们的责任,所以,弘法利生是我们理所当然应该负担的责任。
二.从拥有中养成节俭
平时讲到节俭,大家都会说,我根本就没有什么钱财,还要节俭什么?其实,节俭不光是钱财的节俭,所有拥有的东西都应该节俭。你拥有什么?你拥有了生命、时间,因此,你要好好的利用你的生命和时间,对于你的生命、时间更要节俭。俗语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又说:“大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节俭时间就是爱惜生命。我们浪费多少宝贵的时光在懈怠、放逸、散漫上面?有多少宝贵的时间在颓唐、随便、马虎中而消逝?我们把大好的年华、青春、生命虚度浪掷过去了,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浪费的事吗?
除了时间要节俭外,对于感情也要节俭,我们每人都拥有感情,假如你不节俭,把感情滥用了,那会招受多少烦恼?把感情用在不当不正之处,这不是一个学道者所应有的行为。
佛教并不是不重感情,而是要净化感情,是要以智化情,我们要转化自己的私情私爱而来爱佛教、爱国家、爱人群,以及爱自己未来的前途;儿女情长,那是社会上一般未成熟男女幼稚的行为,我们已经进入佛门,我们的感情已经经过一番磨练与净化,应该是成熟的。有成熟感情的人,应该要知道节俭感情,把节省下来的感情,用在一切众生的身上。
物品要节俭,弘一大师为什么一条毛巾用了几十年?为什么一件破衲衣穿了三十几年?他没有钱吗?不是的。他是在节俭物品,佛教常说“惜福”,惜福能给我们什么好处呢?这就如银行存款,有一定的数目,若不节制用度,随便支付,到头来,终会有取尽存款的时候,这时生活就艰难了。所以,我们应该“有时当思无时”、“有”的时候应该节省,好好珍惜自己的东西,时时记住一针一线,来处不易,一米一饭,得之维艰。
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来到世间上二三十年了,所有的一切是仰赖社会、国家、师长、父母、常住而有的,你们日常所需,都是社会大众成就你们的,你对他们有贡献吗?你能这样浪费吗?印光大师吃饭时仅吃一样菜,弘一大师也一样,你拿二样来他也仅吃一样,为什么呢?他想到:我对社会贡献的有限,我不能享受丰富的物品。
我们佛教青年,不能养成节俭的美德,将来不但不能贡献社会,反而会成为社会的消耗者,大家都知道一文钱逼死英雄汉的这句话,不可以拿不劳而获的金钱充阔老,或者做人情,应该在有限的金钱之下,去学习无限的知识,在很少的金钱之下,完成自己永恒的事业。
三.从物欲中有力自制
从世间物欲的诱惑当中,我们要有力量约束自己,克制自己。一个人伟大与否,倒不是看他的钱财多少,地位大小,而是看他有没有自制的力量。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君子能自制而小人不能自制;快乐与烦恼从那里分别?快乐幸福的人生是由于能自制,烦恼痛苦的人生是由于不能自制。
佛教为什么要讲布施?就是要我们对于金钱物品不要贪着;为什么要讲持戒?也是要我们在生活里面要有自制的力量;为什么要我们忍辱?就是在人事上我们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当然,现在的青年,血气方刚,一切行动往往凭着一时的血气冲动,这样的人并不是勇者,真正有力量的人,是能自制的人,能自己要求自己的人。
我们看唐朝玄奘大师的传记:“言无名利,行绝虚浮。”玄奘大师说出来的话,没有一句为了名或为了利;他的行为绝没有一点轻浮暴躁的样子。我过去曾经认识一位法师,他一见到人,就说:“啊!那位张先生很有钱。”“呀!好久不见了,在那里发财?”“喔!那个人有地位啊!”他始终把金钱名利看得那么重,说出来的话,都是钱呀!名呀!利呀!不客气说,我那个时候就对他不屑一顾,因为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视名利如浮云,是没有资格做出家人的。
玄奘大师,难道不知道世间的名利重要吗?他有自我克制的力量,到了名位之前,他更加的虚心,更加的谨慎。但他并不因此而没有“名”,唐太宗每次要驾幸各地,第一个邀请的就是玄奘大师,他的生活都是国家供养的,朝中文武大臣谁不恭敬他?不过他在这种名利之前,也并不是绝对的拒绝,有名利没有关系,但是在名利丛中,他知道自我约束。
我们要培养自制的力量,我们的生活才能快乐,我们有了自制,今后面临任何诱惑,才有力量对付;关于“自制”,我也为它下了三个定义:
四.从谦卑中长养自尊
我们人要有自尊自重的心,但是自尊自重,并不是傲慢与贡高,我们的自尊自重要从谦卑中去陶冶。古人说:江海所以能成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居卑处下,不拒多少。
与人相处,最得众望的人,就是懂得谦卑的人。我们做为一个佛教徒,所从事的是教义的传播,不但要有自尊自信的意念,而且更须要培养谦卑的美德。
过去的出家人,“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能够上与君王同坐,那是因为他具有尊贵的德行,得到君王的爱戴;肯与低贱的乞丐并行,那是因为他明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虽然是乞丐,人格并没有欠缺,所以能够本着谦卑的态度去纳受他们;一个伟大的人物,一定是谦卑的,唯有不成熟的人,才会趾高气昂,贡高我慢。
谦虚不是要我们畏怯退缩,不是要我们卑劣懦弱,也不是要我们对一切事情推诿而不负责任,谦卑更不是要我们自暴自弃。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一个自暴的人,不可和他讲话;一个自弃的人,不可与他共事,儒家说培养浩然之气,主要在从谦卑中养成自尊,佛法也是一样。
大家都知道,印度的比丘是以乞食为生的,为什么要比丘像乞丐一样挨户乞食呢?为的是要出家人在与众生接近之中,以培养谦卑的美德。平常我们至诚礼佛,把尊贵的头匍伏在地上,以双手接近佛陀的脚,就是要我们袪除我慢贡高,养成谦卑的习性。
为什么我们要谦卑?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为什么要自尊?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以懦怯的。
西方有一位哲学家说:“一个人如果骄傲,即使是身为天使,也会沦为魔鬼;如果谦卑,虽是凡人,也会成为圣贤。”所以我常说成熟的稻穗一定要低垂下来,“宇宙有四尺五寸高”,我们六尺之躯的人,要生存在宇宙中,大家都必须要低一低头。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上,我们要学习常不轻菩萨的德行,过那低头而向前的人生。
五.从笨拙中启发灵巧
我们一向把笨拙与灵巧看做两回事,现在我告诉各位,真正的笨拙就是灵巧的根基,聪明智巧不是从投机取巧中得来的,真工的灵巧是从笨拙中增长的。很多老和尚自称老拙,“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他自乾了,你也省力气,我也少烦恼。”老拙真的这样胡涂吗?这是老聪明!真正有智能的人,看起来好像很笨拙,这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
三十年前,杭州武林佛学院院长会觉法师(太虚大师的弟子)在开学典礼上说:“我一生最讨厌的是聪明的人。”为什么聪明的人他讨厌呢?因为多少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笨拙,可以脚踏实地的慢慢做,所谓慢工出细活,不从笨拙中启发灵巧的聪明是靠不住的。所谓笨拙者,为学不求急取,做人不想取巧,一板一眼,稳稳当当,你笑我傻瓜也好,你笑我笨拙也好,我就是本本份份的做人做事。
我们中国人常笑日本人很笨,呆板不懂取巧。有一次,我在日本一家饭店的楼上,看到一辆卡车开到十字路口,刚好红灯亮了。这时候四周静静的,正是清晨两点的时光,一点声音、一个行人也没有,那辆卡车停在那里等了一分多钟,等到缘灯亮了才开车。有人一定会觉得他很笨,这时深更半夜的,那里有行人?尽管往前开车就是了。是的,这时候没有行人,我通过去,养成闯红灯的习惯,下次就要出车祸了。他就是守着规矩,虽然笨,但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可以安全。现在日本的社会很进步,是世界第三个经济强国,如果说日本人不聪明,为什么他们会富强呢?因为他们的国民从笨拙、守法之中,养成不取巧、守本份的习惯,所以社会就有秩序,国家就会强盛。
我常看到有些同学念书,正楷还不会写,就先学草字,龙飞凤舞,写到最后乱七八糟,不成字样。如果能够承认自己笨,慢慢一笔一划的写,自然而然的就会运用灵巧了。
六.从理想中实践抱负
说到理想,我不禁感慨万分,今日的佛教青年最缺少的是什么?没有理想,没有抱负。你问他将来的理想抱负是什么?没有几个人能够回答?一个人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可以说这就是没有未来,没有未来性的青年人,这会有什么成就呢?
有人把人分成上根、中根、下根的三种等级,上根的人凭着崇高的理想而行事,为理想而辛苦工作,为理想而牺牲奉献;能否达到目的是另外一回事,我就是为我的理想而贡献一切;中根的人,凭经验行事,做到那里说到那里,认为理想太空幻了;下根的人,凭需要而生活,我有面包才会不死,我有老婆儿子才满足,所以下根的人能努力做事,是只讲需要不谈理想经验;禽兽凭本能,如牛马除了寻找水草作为食物以外,就不会有其它的要求。
我们青年,尤其我们佛教青年,可以只求满足生活上的欲望,而抛弃一切理想吗?如果这样,又与禽兽有何分别?佛陀告诉我们,众生是无边的,烦恼是无尽的,法门是无量的,佛道是无上的,人生有那么多的无边、无尽、无量、无上,等着我们去追求,我们还能做一个没有理想的行尸走肉吗?人要是有了理想,工作就不会觉得辛苦;有了理想,吃点亏也不会去计较;有了理想,生活中就有好多力量。所以大家要有志愿,要有抱负,要有理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15:27:41 | 只看该作者
星云法师:佛教青年如何成功立业?(下)
编者按:一个佛教青年应该有无限的希望,无限的未来。可是在人欲泛滥横流的世界中,应如何去选择或追求成功的事业呢?本文作者星云法师从威仪、淡泊、结缘、悲愿等方面为佛教青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了理想生命才有意义,人生才有希望,才能使生活充满激情。
一.从威仪中训练自然  
讲到威仪,大家不妨先反省一下,对于佛门中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我们做到了多少?平常的行住坐卧,身心的语默动静是否与威仪相应?有的人,小心努力的学习威仪,走路的时候,一板一眼,步伐姿态,毫不随便;坐着的时候,眼观鼻,鼻观心,像入禅定一般,这是训导处平常要求各位的威仪。 
现在,我进一步要告诉各位,威仪并不只是作出一个样子,也绝不是要你装模作样;重要的是要你能够自然的流露,不必做作,毫不勉强。譬如讲话的时候,自然低声轻语,不会口沫横飞,旁若无人;笑的时候,牙齿自然不露出来,而内心也自然感到欢喜。能够养成这种习惯,即使独居处,没有外人,也一样可以具足威仪;那么在众人面前也不必再做作。 
我看目前的佛教青年,有的人发心要学习威仪,可是又装得不像;有的人根本就不曾发心学习,还是带着一般人的习气,和社会上的青年男女没有两样。 
二.从淡泊中体验乐趣 
追求快乐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有的人追求物质的快乐,有的人追求享受大自然的快乐,有的人则在物质之外,从淡泊中获得快乐。我们学道的人,在人欲泛滥横流的世界中,应如何去选择或追求快乐呢?无疑的,当然要在淡泊的生活中去体会乐趣。物质的快乐,绝对不能长久;唯有在淡泊的生活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谈到淡泊,淡泊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举出下列三点,说明之: 
(一)淡泊可以启发良知 
翻开报纸,常可看到一些杀人抢劫的事情,为什么那些人会昧着良知去做这种损人利己的事呢?观其缘由,大都是对于物质不能满足的缘故。不甘于淡泊的人,为物欲所蒙蔽,行事自然就没有良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上,大家不妨自己反省一下,我们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少?我可以产生损人利己的心思吗?一个人,如果对粗茶淡饭能觉得满足,则物质条件再缺乏,相信也能够优游自适,当然不会产生有害社会的念头来。内心的念头能够纯正,则“人欲净尽,天理流行”,良知也自会显露出来。 
(二)淡泊可以招致高贵 
历史上的许多高僧大德之所以能受人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良田千顷,华屋万间,而是在于他们的甘于淡泊,他们不贪安逸,不务奢华,只是在淡泊之中,使僧格不断地升华、滋长。众所周知,净土宗慧远大师,朝中王宫大臣请去供养礼拜,他拒绝。一个人粗衣菲食,在小关房茅棚中修行,而且三十年不下山,因此他的德辉照耀于万世。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虽然没有华衣来庄严,没有美食来饱暖,但是由于他甘于淡泊,无所需求,人格自然就会高贵。 
(三)淡泊可以带来快乐 
有的人认为有钱就能够快乐,殊不知世界上的大富豪,往往比一般百姓有更多的烦恼;有的人认为锦衣玉食能够使人快乐,其实,这是任何人都不敢贸然认可的事;另外有些人认为名位权利可以使人快乐,事实上,名位权利所招致的烦恼,常常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三.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不一定是没有“钱”,甚至也不一定是“有病”,那么是什么呢?是身心无所安置。有的人说,上了讲台,手没有地方安放就感到身心不自在;孤魂野鬼的最大悲哀,是他们没有一个皈依的所在。的确,身心无处安顿,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现在让我告诉各位,身心应该安放在那里? 
大家都知道,诵经礼佛可以安顿我们的身心,三藏十二部经典的义理大海,以及大众的事务上都可以安放我们的身心,除此以外,我再告诉各位,“宁静”也可以安放我们的身心。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淡泊的道理,前文已叙述过,而“宁静”,也自有一种意境,从宁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更宽广的世界。 
所谓“宁静”,并不是要外在的一切现象停止不动,譬如说飞机不飞,车子不跑,人不要讲话;主要的是要你内心自然没有声音,而不是要抹煞外在的一切声音。同学们每天晚上要“禁语”,这个禁语不但要做到嘴上不讲话,手接触东西没有声音,脚下走路没有声音,甚至于要做到心里没有声音,即使在热闹场所中,心灵仍然澄澈灵明,丝毫不为外境所动。这个时候,就是心灵的宁静,就是心灵的庄严;道德就可以完成,人格就可以升华。 
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15:28:49 | 只看该作者
四.从信仰中发掘能源 
前几年世界的经济危机,曾带给世人一阵不安与骚动,为什么呢?因为能源缺乏,汽油涨价了,汽车不能常出去跑,电灯不能随便开用,冷气必须尽量节省,钢筋水泥,一切物质都供应不上。物质文明这么发达的二十世纪,居然会产生能源缺乏的危机,可见科学与物质文明的效用是有限制的。然而,我们心里的能源,则没有缺乏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无限的宝藏,人人都可以自由去开采,那么要如何才能开采自己内心的能源呢?我认为,应该用“信仰”来开采。 
佛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仰就是力量,一个有信仰的人,内心充实,他看这个世界,到处一切祥和;可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他的心境就不一样了,他没有心灵的皈依处,他感到这个世界很贫乏,甚至会觉得人很空虚。有信仰的人生是美满的,可是,信仰与能源又有什么关系呢?以下用三点说明: 
(一)信仰可以发掘智海的能源 
最近报纸上曾刊载一则消息说:探测队在高雄外海,已经发掘到海底有油气,据说高雄外海的海底可能有油矿。此外,在宜兰附近的地下能源也正准备开发。由此可见,世人对于海底的能源与宝藏极为重视。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如大海的智能宝藏,深邃广阔。据报上消息,高雄外海海底的宝藏,价值约新台币二百亿元。这个数目虽然很多,但是这还是一个可说的数字。 
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智能能源,如被发掘出来,岂只是二百亿元新台币的价值?四句偈佛法的功德就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了,由此可知,智能的拥有不是物质上的财宝所能比拟,而这个智能的大海,则必须用“信仰”来发掘的,所以说“信仰”可以发掘智海的能源。 
五.从合群中广结人缘 
诸位离乡背景,割爱辞亲,从不同的角落、不同的环境,聚集到这里来,大家一齐过团体的生活,在这个团体里面,如果没有合群的性格,便不能体会团体的乐趣。有时候,我看到一些人,他虽然处在团体里面,可是他却很孤独,不论什么事情,他都不关心;不论什么好事,他都不中意。这种冷漠的人,在团体里面,可说是残忍的根苗。现在的教育,有所谓“德、智、体、群”四育,其中的一项“群育”,在现代社会中是极为重要的。我们身为一个佛教徒,在团体里不能没有合群的习惯与德行。下面我举出三点加以分析: 
(一)人不能离群索居 
《维摩经》上说:“佛法在众生身上求”。因为没有众生就没有佛道,尤其对于与我们思想、意志、立场不一样的人,也要容忍他,并且要有殊途同归,并肩合作的气度。英国有工党与保守党两大主要政党,工党因执政太久,保守党就慢慢地衰微,这时候,最担心的不是保守党而是工党,因为如果保守党衰微下去,工党在没有敌对党的情势下,就不能再进步了。这故事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与我们立场、意见不一样的人,应该感谢他。佛法说这是我们最好的逆增上缘。天下是大家的,不必要求每一个人都和我们一样。世界既然是千万众生共同的世界,我们又何必要离群索居,单独生存呢? 
有个故事说:有一天,世界战争了。先是这个阵营打倒那个阵营;其次是这个国家打倒那个国家,打到最后,世界上只剩下二个人。由于二个人的立场不同,因此还要再打,再打的结果,其中一人死亡了,现在只剩一个人。当这个人高喊“我胜利了!”的呼声之后,他口渴了,想喝水,可是没有水可喝;肚子饿了,可是没有人做面包,这时他才想到世界上应该多留一些人,毕竟自己一个人不能独立生存,才觉醒到需要有别人,需要有团体的存在。所以说一个人离开了团体,是不能单独生活的。十年前,我刚创办寿山佛学院的时候,听说台北有太虚佛学院,由很多人经营合办,而且办得很好。我得知了消息以后,内心不但不嫉妒,反而很欢喜,除了高兴佛教教育日渐兴隆之外,也高兴有一个竞争的对手,可以互相观摩,为了不输别人,我就必须更求进步。所以,我觉得有人比我们好不是障碍,而是可以促成我们进步的增上缘。 
现在,基督教又办医院,又办学校,又是监狱布教、电视宣传。对于这些,我不但不讨厌,反而从心里感谢他们。近十年来,佛教界像一头睡狮慢慢地醒过来了,逐渐地也开始从事电台广播、冬令救济、创办医院、筹设学院、宣传布教等社会事业,你们说,这是谁促成的呢?这是基督教的功劳,如果没有基督教的刺激,佛教界的人士还在老僧入定,还没有人想到去从事社会工作呢! 
(二)人要靠因缘生存 
人所以能存在,乃是靠众多的因缘关系。在佛教里面,常有这些现象发生:这个宗派放不下那个宗派,男众看不起女众,出家看不起在家人,老的看不起小的。其实这都错了,佛教人士是彼此需要的,刚才曾说,基督教对我们都有帮助了,何况是佛教内部的人士呢? 
十几年前,演培法师曾对我说过一句话:“某人在那里建庙、起精舍。” 
我说:“这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他说:“我们从此又多了一个地方可以弘法,我们又多一个地方可以挂单吃饭,多了一个寺院就又增加一个使佛法振兴的助缘啊!” 
的确,佛教要靠众多的因缘才能发展,彼此都是息息相关,大家应该互相提携,彼此合作。 
(三)人要靠众缘成就 
世界上很多成功立业的人,他所以能够成功,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力量所成,实际上,他的部属也是很重要的关键,因为成功的人,常是由部属把他塑造起来的。譬如打胜仗而成名的将军,他的伟大,不知是多少部属的血汗造成的,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佛教界有很多人崇拜印光大师,这是因为有很多在家信徒,因为敬仰印光大师而拥护他成为一个楷模;太虚大师所以成为现代佛教的偶像,是因为现代佛教青年了解大师的抱负,而把他做为效法的对象。 
《成佛之道》书中有一句话说:“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就要广结人缘,所谓“未学佛道,先结人缘”,因为广结善缘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很多有学问有势力的人,做起事来,却处处不顺利?其原因何在?那是因为人缘不够所致。由此可知,欲成就一件事情,必须众缘和合,因为独木难撑大厦,所以广结人缘是非常重要的。 
六.从悲愿中奋勉学习 
诸位到佛光山来做什么?当然是为了学佛法。为什么要学佛法?学了佛法可以赚钱吗?学了佛法就有衣服穿吗?学了佛法就有饭吃吗?真是“会得香云盖,到处吃素菜”吗?学佛法是为了逃避现实吗?只求做一个自了汉吗?不是的,当然都不是的。我们学佛法是为了净化自己而来,是为了发大悲愿广度众生而来,为了复兴佛教而来。

laiyuan:http://fo.ifeng.com/guandian/detail_2010_08/18/1976523_1.shtml
4#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4:22:05 | 只看该作者
大学生活五个天平的轻重(下)
编者按:又是一年开学时,各路学子已纷纷准备新学期的校园生活,此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那些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高考幸运儿们,他们是对新环境最期待也是最陌生的一群人。本文作者明海法师,现任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赵州柏林禅寺方丈,他通过对学业比恋爱重要,未来比现在重要,别人比自己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走路比找路重要这大学生活的五个天平的精彩讲座,使这些即将进入大学的学子能更快地适应大学环境。
第三个天平,别人比自己重要
别人比自己重要是说什么问题呢?是说我们在大学生活中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很多的朋友,希望有很多、很好的友情。你刚才说第四者,我们希望有第五,第六,第七......,很多的朋友。然后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自己在一个集体中能够得到肯定、得到接纳,这个也是我觉得在大学生活中很重要的一课。那么我们这一课要上好呢,就要养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把自己的心向他人开放,养成这种习惯。现在中国独生子女很多,独生子女容易形成一个习惯就是只考虑自己。因为在家庭里面,几辈人都把爱心、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他身上,因此他容易形成这个他就是世界的中心。那么到了大学,都是世界的中心。咱们在座四十八个中心,最后究竟谁是中心呀?谁也不是中心,谁都是边缘。当你认为你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就把自己边缘化了。你认为你比所有的人重要其实你就被边缘化了。反过来说呢,我们如果能把心向别的人打开---这个向别人打开呀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生活习惯:就是你要多观察周围的人,你要学会首先是要学会观察了解周围的人有什么苦呀、有什么困难呀;当然他们有快乐要随喜,要跟他一起欢喜,他们有困难你要注意到。哎?这个同学今天为什么没有上课呢?为什么迟到了?为什么他进屋子的时候眉头有点皱呀?或者为什么他吃饭的时候不跟我们一起吃呢?所以你养成一种总是关注周围的人的习惯,你的心量就像周围的人开放了,当你关注周围人的疾苦的时候,其实你自己的问题就被克服了。
在佛法来说,我们心里一切人、我们心里的烦恼本身都是假象,我们的心在不断变化之中,我们的烦恼来自于我们内心对某些东西特别在意,特别执着。所以当你把你的心向周围的人开放的时候,而且在付诸行动去关心帮助他人,哪怕是简单的问候、简单的安慰、语言上的安慰的时候,你发现你的心里呢,得到一种新的快乐,得到一种滋养。所以我觉得在大学生活里要养成那种团队的精神,这种团队精神不仅对我们自己的成长有好处,对我们思想和情感的健康发展有好处,而且对你未来事业的成功有好处。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能打下江山,不管你做什么事业,还需要协同作战,协同工作。所以说这一点呢,我讲的是一种团队精神的养成,和一颗开放的心。我们的心其实就像水一样的,一个湖泊、一个江河,如果它的水是封闭的,那么他会干涸,不管它的水量有多大;如果它的水能跟大海融为一体,那么就永远不会干涸。所以我们的心也是一样。那么一个人的心消化问题他的消化力总是有限的,如果你能跟周围的人把心都沟通了,那么他就能有很强的消化力。可能我们在学校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学业的、各种情感上的烦恼,你还要学会把这种烦恼能跟别人分享。这要来自于你平时养成跟人交流思想的那种良性循环之中。因此你不认为说我这个烦恼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不可以跟人说的,你已经养成这种自己跟他人是一体的这种概念了,所以你有什么困难就会跟人讲,你会表现出来,同时你也会得到反馈,因为平时别人有问题你也是这么反馈的,于是他就形成良性循环,这个是佛教讲的因缘,缘起。你一向是这样,还有布施也是一样的,你一向认为我的钱就是别人的钱,肯定别人也会认为当你没有钱的时候我也会来帮助你的。你认为这个是可以流动的,可以交换的,当你这样认为的时候他就是这样。那么心灵、思想、情感也是如此。
所以这里,别人比自己重要是这样讲,当你一向认为别人比自己重要,一向去这么想、这么去做的时候,你发现大家都认为你最重要。当然你并不是为了这个,这个是自然的。一个认为所有人都比自己重要的人所有的人都会认为这个人是最重要的,一个人认为自己比所有的人都重要的那么他就会成为最不重要的,所以这里是一个反的。同时当你一向以来就是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呢,你会发现你得到的更多,你的快乐会更多,而且你会体验到一种更高级的快乐,就是帮助别人的快乐,你也会成熟得更快。因为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呀,你经常看这本书,你自己就会增长阅历和智慧。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经历和阅历是有限的,但是周围的人都成为你要阅读的书了,那你的学问就很快会增长。所以在这里呢,在别人比自己重要这一点上呢,我们要养成一些生活习惯:第一就是说你要多观察周围的人;第二个呢,你要倾听,你要学会听,听别人讲。佛教里面有一位菩萨叫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是一位永远都在倾听的,倾听别人的声音,倾听他心灵的心声,然后去感受众生的苦---观世音菩萨,然后去帮助众生解决苦,就是这样一位菩萨!所以你养成倾听,养成观察,然后养成伸出手去帮助;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千手就是伸手,他两只手还不够,要伸出一千只手来,实际上不止一千。那我们不要认为说伸出一千只手他就会很忙,其实伸出一千只手的时候他更自在,所以观世音菩萨又叫观自在菩萨,他越帮助人他越自在,他越帮助人他心灵的自由空间越大,为什么呢?因为他对人了解越丰富,他的智慧越来越大,所以他心灵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所以这就是在团队,因为大学生活也是一个培养团队精神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你们都是现在你们一个屋子几个人呀?(六个人)六个人,差不多,一个班多少人呢?通常。(有三四十个的,有七八十个的),有多有少。在宿舍里面,现在你们用开水怎么用呀?(自己去打,打水)自己去打,哎,你可以学着帮助同屋的同学打打开水,你可以学着自己把屋里的卫生多做,多扫地。然后你会说我每天打开水也没有落他们一个好呀?当你做的时候你就快乐了,你在布施的时候,你现在做的时候你就得到了快乐。而且毕业以后,这些人都会想起你,也许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不觉得你好,毕业以后啊,他们就都会想起你来,因为他毕业以后他碰不到给他打开水的人呀,他会想起你来。别人比自己重要。
5#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4:22:2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个天平,情商比智商重要
我们在大学,前面讲到要学知识、学技能,训练我们的思维方式,但是在构成人的基本素质里面呢,智商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智商高的人未必生活的幸福和快乐;智商高的人未必能成功。这个好像也有人调查过,就是说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这有个前提,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现有的教育体制是什么体制呀?就是应试嘛,然后以分数来评价学生能力的高低。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在中国,往往成绩特别好的走到社会上以后,事业并不怎么样。不是绝对啊,当然也有成绩好的社会上也成功的,但是好像比例不多。往往在学校的成绩一般,但是情商方面很丰富、很高的人,成功的更多。好了,对,下面我正要讲,什么是情商呢?情商就是在智力因素之外的构成一个人性格情绪管理的那种素质。自己管理自己那种情绪的一种能力。这里面要广义来说包括一个人的意志力;做一件事情持久的能力、恒心;跟周围的人协调的能力,这很重要;还有就是面对挫折和失败那种反应的素质。有的人面对挫折就蔫了,有的人越挫折越精神,屡战屡败,然后又屡败屡战,这个也是人跟人不一样的。协调关系。另外就是创新的能力,一个人在别人的既定模式之外能另辟蹊径的能力也不一样。所有这些都属于情商。当然还有情操,包括一个人的情操。那么有的人的情操很高雅,很高尚;有的人的情操很低,很粗俗。还有包括心量,心量是不是大,是不是能容忍很多不同性格的人,就是说朋友是不是多。
心量,有的人心量很大,有的人心量很窄。还有佛教有一个词叫愿力,愿力呢,这个词要是用世俗的话就是说你确定一个理想以后,然后你为这个理想奋斗的那种持续的、持久的能力,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这些东西呀都是会影响我们未来的成功的。情操,还有管理自己的情绪,现在我很烦躁,那么我怎么办呢?管理自己的情绪呀,烦躁时有的人可能会知道我现在去听听音乐,散散步,找朋友聊聊天;有的人烦躁可能用一种更低级,更放逸的方式等等,这都不一样。有的人烦躁他能够反观自己:为什么我烦躁呢,噢,知道了,那天那个谁谁谁怎么了......找到原因,然后作调整,他反观自己的心找到原因作调整,他的烦躁就被克服了,被消解了。所以这些叫情商。那么我想讲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体系里面,情商的培养呢是比较欠缺。我们的情商培养,比如说团队精神、个人协调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当然就更少了,因为我们一向都是可能在一个呵护的环境里长大的,遇到挫折比较少,能够容忍周围的人,容忍不同意见的人的也比较少。现在我们接触的很多电影电视都是三句话不投机就可以拔刀相向、可以武力解决,暴力倾向、暴力文化,也影响我们的心量。
那么佛教呢,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开发情商的,在佛教菩萨行,就是说一个菩萨要修行的六度----六个功课里面,你看每一个基本上都是情商。第一个要布施,布施是什么,布施就是养成把自己的东西跟别人分享,包括思想、包括知识、包括温暖、欢喜,包括财物跟别人分享的习惯。布施,这属于情商,因为我们经常看到说这个人真傻,净把东西给别人。你看,我们说他傻是我们认为他智商很低,但是它情商很高呀。第二个持戒,持戒就是约束自己,实际上相当于一种前面讲的忍耐力,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欲望。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知其可为不可为,就是自制力。第三个,忍辱,忍辱就是完全面对挫折了,面对负面经验你的消化能力,因为这个辱在佛教里分成几种:第一,你比如说这个大自然的不合意,这是要面对的,这也是一种忍辱;然后人对你不合意,非礼对我,无故的打骂我;然后就是你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困难,这个都是要忍受的对象,所以忍辱。精进,精进相当于我前面讲的,你按照你的理想持续不断的努力,中间不停,精进不息,勇猛精进,这是精进。在菩萨的精进修行里面,是非常严格的,他除了每天,你们知道我们寺院每天四点半要起床,不能睡懒觉。包括我们任何一个机会,我们可以修福,修慧,我们不要错过。在菩萨的要求里很细,比如说对客人要友好,这些因为都是结善缘的机会等等,不要错过。有人在讲法一定要去听,这是增长智慧的机会。如果你说算了,休息一会儿吧,这就是精进的反面,叫懈怠,懒惰和懈怠。所以说懒惰和懈怠呀,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大敌。有一个外国人呀,他说了一个比喻,我觉得这个比喻很有意思啊,他说一辆火车在轨道上。在那个铁轨上的火车,这个火车很大、很长、很重,对吧。多长、多重呀,但是这个火车如果停在那里,只需要很小的一块木头就能把它挡住,它就不会再往前滑,就挡住了。那么这个火车一旦开动起来的话,不要说这块小木头了,有时候就是一堵墙,它都能撞过去,能把它撞破。
所以比喻什么呢?比喻我们不要休息,这个小木头有时就是我们的:哎呀,我再睡一会儿,没事儿,如果是八点上课,你们要七点起床,你们就说没事儿,睡到七点半(七点五十),啊?什么?(七点五十),什么,七点五十上课吗?(不是,七点五十才起床)啊!是一块大木头!会更能把火车卡住了。到七点五十,然后你就想着我再三分钟洗漱,再剩下的七分钟跑过去......这些啊,就把一列火车能卡住。那一小块木头就卡住了。还有的时候你做事拖拉,你就想:哎,再过一天没事儿。这就是个小木头,因为你觉得一天不重要,最后这一块小木头就堆成一堵山了,整个把火车挡住了。所以说人生都是在这里失败的,失败并不是在大事上,失败就是在那块小木头上,所以精进。禅定,禅定是什么呢?我觉得禅定也是情商。禅定就是专注力。听一个东西学一个东西,专一。因为专注的质量任何人不一样,但是这个专注力呀,有时候会涉及到智商,人的智商高低有时候与专注力有关,但它更是一种情商,专注力。第六个是智慧,般若智慧,这个就是很大了。所以你看在六度里面,起码我觉得都是与情商的培养有关的。那么在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里面,培养情商的机会比较少。
我们要培养情商呢,大家注意团队活动、集体活动,培养帮助别人协调组织的能力,这都属于情商的范围。把不同的意见能够综合起来,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吸收不同的意见里面有益的成分,这些都是情商。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你的方案,这也是情商。所以说参加团队活动,这个是一个提高情商的方法。另外我觉得在学校教育里面,现在来说艺术教育能够提高我们的情操,就是我们高雅的情操,情趣。艺术课,体育,这些我觉得是可以说与情商的提高相关的。在中国古代,都是通过科举取士,那么那时候的科举呢,也没有考物理,也没有考化学,就是有时候:在唐朝呀,唐朝比较重视写诗,一首诗,那么后来有作文;有屮,就是说议论国家的管理,比如盐应该怎样管理呀,水利应该怎么治理呀,北边的少数民族应该怎么弄呀,这也是作文。总的来说在古代科举制度里面,它的这个文的分量比较占的大。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在古代的朝廷呀,古代的王朝呀,动则几百年稳定。现在我们建国六十年,不到六十年的话好像也经历过了很多的风雨,那么古代朝廷一闹就是两百年,过去了。康熙皇帝六十年在位,天下太平,康熙皇帝还不是完全太平,但是到乾隆皇帝六十年,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然后退位以后做了三年太上皇,那起码在这六十三年天下太平,那时真的是路不拾遗呀,在史书上记载路不拾遗、还有监狱里面空了这些都不是假的。当然有其他的原因,但总的来说它提醒我们说:古代科举取士有它的弊端呀,但是他那种人才为什么也能够把局面维持下来呢?就是在那种人才素质的选拔里面是不是它更注重情商?是吧。我们现在,有时候比如说我们看李白的诗、或白居易的诗、或者苏东坡的诗,他们有时候会在诗文里面表现的是很不得志;还有屈原的诗,哎呀,国家,那个意思呀好像他有满腹的才华、很大的才智没有得到施展。有时候我们会怀疑:你究竟有什么能耐呀,你会原子弹吗?你会水利工程吗?你会什么吗?哎,可能他不会那些,但是他的情商高。实际上苏东坡做过一些地方官,我最近刚到杭州去,杭州还有苏堤,西湖啊。那里的人现在还念念不忘苏东坡,就是说它管理杭州还是有它的成功的地方,可能比现在我们要派一个博士去管可能还要管得好一点。所以这里讲情商在我们的自己,自己要培养自己,要注意这些。分数是一个方面,情商呢是另外一个方面。这是第四个天平。
6#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4:23:04 | 只看该作者
第五个天平,叫走路比找路重要。
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毕业了。前面都讲大学,现在要讲毕业。
毕业以后我们要找工作,当然在学校的时候就会要琢磨以后要做什么。鲁迅有一句名言你们都记得: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世界上的路,所谓工作么,首先是一条路,是一条谋生的路、一个职业的道,那么这种道路呢,实际上是从古到今人们不断地创造的、发现、走出来的。
那一种走现成路(找路)的人呢,可能恐怕很难有很大的成就。当然这个路又是相对的了,比如说我毕业以后去做一个计算机工程师,这是一个路吧!这是现成的,但这个工程师究竟怎么做呀?有一些问题要怎么解决呀?下面又有细的路,你在下面的路有创造,那你就是个杰出的人。所以我觉得我们要对于未来呢,你现在要努力地去积累、去提高自己,然后未来你要有一种勇气。就是说不要等现成的、人们走好的路你去走。这一点跟做生意一样,你看大家都发财了,你也也去做,你看到大家都发财了你再去做,你发不了财了,你已经晚了。那么讲发财来说都是人无我有。什么意思呀?我自己走出一条路来。现在企业界还有一句话叫:二流的企业卖产品,一流的企业卖标准。标准就是路。就是有些企业,这种的产品的标准、规格、技术指标,那就是他厂里制定的,那你说他不会是独霸天下吗?不是占据绝对的主动权吗?当然我不是说让你们每个人现成的路不去走,刚才我讲就是要有创造性。
那么这种创造性来自于发现。来自于你们发现:我怎么样才能走出一条路呢?
你们发现,发现什么?发现这个社会和众生的需求。众生和社会的需求是什么呢?就是他的苦,就是佛教讲的苦。苦就是需求,需求没有满足就是苦。如果你能够在各行各业,在众生的生活、社会生活、个人生活,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不断地发现他们的苦--你看我们人类的交通工具是怎么进步的呢?就是不断地有人认为太慢了、太慢了,慢之苦。效率太低了,然后就发明了飞机,下一步不知道还有什么。所以你们也要想一想,有时候你要自己做一些思维训练,英文叫BRAIN STORM,汉语翻译成叫头脑风暴。你要狂想,就是说你要敢想,你不断地发现众生的苦。我曾经做过一个狂想: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报纸,当时山东威海有一个轮船失事,很多人死掉了。哎呀,包括那个很早以前英国的泰坦尼克号,所以我就想海上的救生要琢磨一个办法。那么因为海上都是有了困难用船嘛,大船上派出小船、汽艇,但它还是源于水,对吧!所以咱们能不能发明一种:这个船一旦有困难,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一种气球能把你升起来,有一种升空装置,但不一定要升很高,离海面三四米就行了,三四米就能离开巨浪嘛!那么飘、飘、飘,总会遇到船嘛,伸一根长杆就会把你拽下来。所以说你们要多做这种狂想。你看现在街上的交通很拥挤,有时候我就狂想,交通拥挤都是在走这条路,咱们现在能不能腾空呀,发明一种不要太高,有一点安全装置的腾空,大家在空中飞,慢慢再下来。所以说你要从众生的苦里面---当然要在每一个你的工作,你的行业,你的专业里面,这个不是天马行空,就是你在你的专业范畴,人们遇到的问题,社会众生遇到的苦里面去琢磨:哎呀,我能做什么?这样你就会发现呢,你不会失业,你会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这就是我讲的寻路,有的人就是只是去走,别人走什么路,然后你也去走;那么有的人呢,敢于自己找一条路,所以我希望你们能够成为一个能够自己找出一条路的人,而不是盲目的跟在别人的后面走。
要能够自己找出一条路,就是要有创新,也算一种情商嘛!还要面对压力、面对挫折、能够耐得寂寞。刚开始你总是很寂寞的,第一个搞计算机的人很寂寞的,第一个造飞机的人也很寂寞的。最多人们看看热闹;有的人嗤之以鼻,等待你的失败。兴许你真失败了,你再来,又失败,再来,哎,终于成功了。所以是这样的,所以说不怕失败,敢于去创造,你就会走出一条属于你自己的路来。
因为现在好像大学毕业找工作就业是一个问题,很多人呢,找不到。当然我讲的意思不是你把你的专业抛开,你还是在你的专业里,运用你所长,多去观察。就是你到了一个单位,到了一个部门里面,你也要多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管理学上有一句话嘛,那些解决问题的员工比只是提出问题的员工更重要。你要发现,同时要发现苦、解决苦,而不只是去发牢骚。兴许你刚刚找到了一份工作是一个很不重要的,大家不注意的,但是你能够在那里面创造性的发现问题,找到一些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快你就会在那个行业内就会成为权威、成为专家,或者成为一颗腾空的新星,大家就都知道你了。
那么要创造,要走出一条路呢,你要善于突破你的思维框架,突破你在书本里、在学校里面得到的那些既定的思维模式和框架。并不是说那些东西没有用,有的东西的用处呀仅仅是在于我们得到以后再把它扔掉。这样就跟甘蔗一样,没有那个把甘蔗吃了以后咽下去,我们把它的那个甘水呀--你们吃过甘蔗吧--咽下去以后把甘蔗就吐出来了。所以我们学到的知识、还有一些思维方式也是一样的,你学了以后要能把它突破、能把它放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2 16: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