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15日,海空上師于白塔寺講經堂開示
今天晚上在這非常殊勝的因緣條件下,跟大家一起探討佛法。我今天晚上跟大家講的內容主要是:在現實中如何習修佛法?我們要把佛法運用到我們現實當中去,首先要明白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佛教的真精神是什麼?如果我們在思想上、概念上,沒有弄清楚佛教的真精神,我們在學修佛法當中,就有可能把我們的習修和學習,經常在現象當中產生一個新的變化。我們現代人對佛教的認識,在很多方面都是片面的,有人說佛教是一種信仰,有人把佛教單純作為一種佛教文化,有的是把佛教作為歷史的考證等等。我認為這都是片面的一個方面,事實上佛教的真精神就是外面的八個大字來概括它:開發智慧,覺悟人生。就是八個大字。這八個大字非常簡單,但是要把這八個大字說清楚,那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為什麼呢?就“開發智慧”這一點就貫穿了佛教真精神主要內容,如果我們沒有開發智慧,我們就不可能覺悟人生,那就是盲目人生。
在我們佛教看來,二千多年來佛教的傳播,經常以世俗的方式流傳至今,也就是我們佛教密宗輿論當中所闡述的,佛教要分為四大部,無論是顯宗還是密宗,事實上,也在這四大部之內,這個範疇當中來進行的。佛教要人們承認他,在人們的生活當中產生影響,所以佛教普遍的在事業上來產生他們的作用,就是佛教在習修當中,在現實生活當中,經常用一種事業的觀點,和對事業產生作用的方式來進行,也就是事業部。所謂的事業部,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寺院做的這一切佛事活動,包括早晚課誦,制定寺院的一些出家人,和我們寺院本身的一種學習制度,還有呢,做一些佛事,
比如說:普佛、消災延壽、放焰口、水陸法會等一切,與社會人類生活相關的這些活動,都要適應。所謂適應,是佛教應世的一種方法,是適應眾生的一種願望的方法。
第二個就是行持部。行持就是在我們懂得佛教道理後,把它作為我們生活當中的一種習修方法。在行持部中有很多,比如說,我們遵守五戒,還有我們搞一些十善、四攝、六度等等慈善的東西,這些都屬於我們行持部當中的內容和範疇。在行持當中,有修苦行的,也有做善事的,也有對佛教進行探討,做一些勸化的,勸人行善的,勸人修行的,來具足自己的功德,修自己的資糧的這種方式。行持部有很多種類,有修自己的,有發願度眾生的,發大願的。在行持部當中,密宗有密宗的修行方法,顯宗有顯宗的修行方法。比如說,行持部當中,顯宗的修持方法有很多種,淨土宗的念佛,是行持;禪宗的參禪也是行持;還有修止、修觀。在行持當中的種類,根據各宗各派自己的度化眾生的這些方式來進行。我們近代有很多學者,都把這個行持部,按照自己的緣分,和自己適應的條件下,創立了一些修行方法。從古到今,沒有一個時期,佛法的修持是統一的,自從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後面的行持這個方面都有爭論。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按照佛教的記載,五比丘做後面發揚的佛教傳統,都是按照自己的修行觀念,過後通過集結經典,在集結這個問題上,每一個人都堅持他們自己的意見,雖然在集結經典的時候,大家對佛說的法是統一的,但是各自的領悟,各自修證方面,沒有統一起來,所以佛經常說,佛法沒有一個整體、完全統一的、固定的東西。佛為了教化眾生,在行持這個方面,跟佛法產生了一個最基本的觀點,那就是“諸法因緣生”,佛法在各自的因緣條件下,各自的社會狀況下,和各自(每一個人)的修行所需要的根基和基礎下,而設立的一種教法,沒有統一的,完全統一的佛法的修持方式。那麼我們今天談到佛法的修持,要按照佛陀所說的諸法因緣生,過去是過去的因緣,現在是現在的因緣,將來是將來的因緣,在每一個時期的時節因緣狀況下的修行和他的行持,都不是一樣的,都是變化的,沒有一個是一樣的,就禪宗而言,從禪宗初祖到禪宗六祖,現在我們禪宗傳下來的,雖然在六祖以後沒有直接的傳承,但在六祖以後,傳到他們現在,傳下來,又都很集中,臨濟正宗就分了很多派,在清朝時候就分成了三大派:天潼、溈仰、昭覺三大派,而修臨濟正宗,到現在為止,發展了46世,每一世還要分很多派。在這個問題上跟大家講,為什麼有很多宗為什麼有很多祖?就是禪宗從一祖二祖到三祖,延至到六祖,每一祖都有新的發現,新的自己的建樹,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建樹,就是說二祖在一祖的基礎上有建樹,三祖在二祖的基礎上有建樹,那就說明了一個問題:發展了!那麼以禪宗這一宗而言,到現在46祖,都是在各自的因緣條件下發展的,沒有固定的東西,所以對於行持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用一個方式和一個觀念、一個模式來說清楚行持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和他的意義,只能說諸法因緣生,根據時節因緣和各人的法緣來弘宗演教。這個問題大家一定要清楚,不然的話,我們在學修這個問題上,談到行持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都說自己的好,沒有說自己的不好,弄得我們學修的人,不論是出家人,還是居士都無所從下手,都要想找一個最好的、至高無上的法來修,特別是我們在學修當中,發現一些學者,一些修行人,本身就學得很好,本身就找到了自己應該修持的方便法門,也找到了自己學修的本尊了,和主要的學修方法,可是一看到這些小冊子,看到這些“佛經書”就亂套了,再加上有些居士,這個說這樣,那個說那樣,這樣一吹,(心)就亂了。所以在行持這個問題上,我要跟大家講,所有的行持都是因緣而生的,我們有緣份遇上什麼方法,得到了傳授,得到了加持,我們就要按什麼方法去學,你是念佛的,就老老實實念佛,你是參禪的,就老老實實參禪,你是修密的就按照你的傳承,你的根本上師所傳授的方法,一直修下去,不要三心二意,千萬不要去自作聰明,這是很重要的問題,所以在行持方面給大家提醒一下,要從一而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