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则悟法师:佛教需要新世纪的“百丈清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20 15:3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佛教组织的管理,自僧团创立以来,即有健全的管理系统。管理首重团体的和合共识原则,这体现在佛教僧团的管理方法“六和敬”之中,“六和敬” 管理成为僧团最高的行为准则。僧团六和敬管理法在僧众之相互关系、僧团的律治精神、基本伦理价值观念和财富的公平处置观等方面做了高度的统一和管理示范。另外佛在世时由于僧团不断出现一些问题,因此佛逐渐制定了僧人的各种戒律,这作为全体僧人共同遵守的规范。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现实的需要,僧团在管理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唐朝百丈怀海禅师契理契机,综合大小乘戒律,创意禅制,制定《百丈清规》,在思想意识上导之以德,在行为准则上齐之以规,在工作分配上分工明确,在组织架构上层级简单等等。由于它是最早的禅门清规,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制定禅门清规的圭臬,成为各禅林及佛教诸宗寺院的基本制度模式。下面我们来认识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概要。  
百丈清规制定之后的几百年间,就出现了十几种清规,历代丛林清规都依百丈清规为蓝本,作了一些权宜性的增减。 
禅宗各派发展至元代,由于受到元代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统治阶级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使得元代寺院和僧尼的人数的增加,佛教宗派林立,出现不同的禅宗各派寺院的组织形式。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而以往清规的内容各不相同,虽各具特色,但已经不能适应元代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下对佛教管理的需要。时代需要一部更加能适应佛教发展的禅林清规,以满足寺院在组织形式和管理方面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元顺帝元统三年(1335年),德辉禅师以百丈山祖庭的实际制度出发,参照《禅苑清规》、《丛林校定清规总要》、《禅林备用清规》三本清规,重新考察其内容,并编目列次,著成《敕修百丈清规》,最后由金陵大龙翔集庆寺住持笑隐长老等校正。《敕修百丈清规》,完善了寺院的组织规程,使丛林制度基本定型。从此以后,禅宗寺院的组织规程及日常活动,基本是遵循《敕修百丈清规》的原则进行。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从上述我们不难看出,各种禅林清规皆是因应社会发展,佛教发展和众生根性等外缘变化而制定的,又应这些因缘而变化的。历代祖师大德这种契理契机,根据不同的时代因缘来进行教制创新和敢于承担与变革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这个时代学习和借鉴的。    
二、现代佛教发展的基本状况  
1、当代佛教发展的现状  
传统佛教向现代化的转化,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通过杨文会、太虚、印顺等一批佛教居士、法师们的艰苦努力,富有新时代意义亦即具有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人间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航标。其主要是立足人间解决人生的各种烦恼,同时运用适应时代的方式提升人们的精神层面。这可说是回归佛陀的本怀,“佛陀出生……在人间”,佛教的目的是烦恼的断尽,而达到此目标的过程中可以使人生的烦恼不断减轻,从始至终都是以人为根本,以人的精神提升为本。  
2、 寺院的传统管理面临严峻的挑战  
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传统的佛制戒律与丛林清规是寺院的基本准则,也是寺院得以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然而,随著时代的发展,信息资讯泛滥,众生根器每况愈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许多的变化,现代的理念包括现代化管理理念也随之影响寺院,基于农业化时代特征下的寺院传统化管理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5:33:14 | 只看该作者
三、现代佛教发展的核心与突破  
1、百丈清规的现代启示:应发展之需要而设立,应时代之需要而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做到真正的契机契理,即契合佛教之理又契合社会时代之机。  
2、现代寺院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佛教寺院在现代化管理的挑战中积极应对,注意吸收现代化管理理念,注重传统佛教管理思想与现代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加强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存在著一些有待探讨的问题。由于寺院的管理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做到了传统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有机结合,给寺院工作带来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堵塞了不少漏洞,从中体现出来的效益是传统管理无可比拟的。寺院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寺院的发展。  
但也应看到,在加强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新旧观念和知识上的差异,新老僧人在现代化管理问题上时有碰撞,年轻僧人对新事物接受相对较快,对现代化管理容易接受,相对年老僧人来说稍有困难。因此,要正视在现代化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如世俗化、商业化等,并要妥善处理由此引发的矛盾。  
3、观念更新是加强现代化管理的先导  
改革开放使中国迈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东西文化交流的格局之中,中国的佛教同样受到挑战,面临严峻的考验,同时也为佛教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从传统上看,佛制戒律与各丛林清规是管理者所遵循的条文,也是寺院得以正常运行的最有力保障。然而,随著时代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知识结构、审美情趣都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切都披上“现代化”的“华衣”。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具体要求,且在现实中无法实施,往往有名无实。就寺院管理来说,当前寺院传统化管理受到严峻的挑战。  
因此,也不能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吃老祖宗的饭。只有积极地去研究新世界,努力探索寺院管理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充分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化的管理成果,给寺院注入新的管理内容和手段,它绝对不是一种世俗化的堕落,而是一种专业化的提升。社会的现代化迫使佛教的现代化,已是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势。寺院管理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择善而从,既要善于继承行之有效的传统管理方法,又要在丛林化管理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化管理观念,用科技手段实行现代化管理,做到传统管理与现代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四、现代寺院管理的解决之道  
现代社会强调物质,商业发达,而商人大都以物质利益为基础进行交换,这种思想也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强调精神、强调无私奉献的佛教要教化社会,无疑要求更高。物质发达、知识普及,给佛教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针对现代中国社会,佛教团体如何有效地管理,以更好地保证佛教在新世纪发挥内修与外弘功能,这是教界和社会都应重视的问题。下面提出一些思路,以作抛砖引玉。  
1、以佛教的戒律精神和基本要求,结合中国现代社会特点,重新建立符合时代特点的,切实可行的丛林清规。如作为僧人要求遵守基本的五戒,根据汉传佛教寺院特点规定基本的行持准则等。  
2、建立寺庙的一系列详细具体的制度,如图书制度、财务制度、人事制度等,同时使用电脑等现代化工具。这些方面在港台的几大佛教团体以及大陆部分寺庙,做得很成功,大陆佛教寺院和团体可以借鉴和吸收。  
3、规定僧人修行的时间和地点,如禅堂、念佛堂、讲堂及教室的有效利用,以保证不失佛教之本,以此提高全体僧人的素质。  
4、建立弘法中心,针对时代特点,众生根机,开展有利的、通俗易懂的弘法活动,以法利益信众、利益社会,提升大众的精神风貌。  
5、建立慈善处,弘扬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以慈善的方式引导教化社会。  
四、结语  
任何事物的发展其规律都是要遵循时代的脚步,也就是当前所谓的“与时俱进”,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改革开放使中国大陆迈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东西文化交流的格局之中,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了政企合一的局面,必然在经济底层环境扫除旧宗法制度的残余,为佛教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并改变著佛教的存在形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代化过程与宗教并不对立,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现代化给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但同时带来了精神上更多烦恼,而佛教正好弥补这种缺陷,同时也可借助现代科技的工具迅速广泛地传播佛法。然而,社会上的强调物质发展的思想也冲击佛教的传播环境,因此需要更多的善巧方便去教化和引导人们。  
对一所寺院来说,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将直接影响一所寺院发展前景和管理风格。目前寺院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按照唐代《百丈清规》所规定实施的,一千年来的管理模式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可以肯定其中必然有它的合理因素,我们站在当前管理思想角度似乎更多的是赞赏,而不是一昧地批判,客观的态度是既要肯定它的合理,也要看到它的不足。  
总之,一位成功的寺院管理既可以善于保持传统管理方式,又能运用现代化一些管理成果,他的思想认识是敏感性和前瞻性的。只有深刻认识到外部的挑战,才能更好地调理内部的结构。

来自:http://fo.ifeng.com/guandian/detail_2010_07/20/1800165_0.s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17 13:0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