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婚礼是佛化家庭的基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3 17:3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婚礼是佛化家庭的基础
      法鼓山的理念是为了"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可是,想要提升人的品质一定要站在人的立场,以人的身分完成人的高尚品格,然后"人成即佛成"。当人都成佛时,人所处的环境就是净土。同时,在其他的人都还是凡夫的时候,只要个人内心净化、生活净化、品格提升,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建设人间净土的人,也能享受体会人间净土。这是靠自己来建设净土,并且将净土分享给别人。
    人的出生是由于父母的结婚,父母的结婚就是建设佛化家庭的基础。一个家庭纵然没有儿女,也要有夫妇两人的共同生活,如果没有夫妇俩共同的生活,就不成其为家庭。
      人类的社会是依靠人与人的结合,互相支援关怀,彼此呼应照顾,共同合作努力,才能成为一个和谐安祥的社会;而其中的成员,就是以男性与女性相结合的家庭,为组成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基本单元。如果在一个社会体的结构中,男女之间没有夫妇的分际,也没有家庭的伦理,一定会制造出许多的乱源。所以世间不论任何的宗教和哲学,乃至于现代的社会学都主张要有正当的夫妇关系。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既能维系人类社会的和谐,也可促成人类子孙的绵延。
       男女的结合是人生的大事。结婚的仪式是证明一对男女已经成长成熟,必须负起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也是建立另一代人伦关系的开始。从两个单独的个人而成为一对夫妇,他们彼此之间必须共同遵守信诺、责任、义务。所以一个人在结婚之前和结婚之后,对于人生的体验和责任的承担,是完全不同的。
     由于结婚的行为,成为风俗和习惯之后,男女结婚,举行婚礼,便形同演戏。目的只是在向亲友宣告,或者是为了取得法律上的认可;在忙碌、铺张、应酬、花钱的过程之中,不但自己花钱,也让亲友花钱之外,并不能为一对新人在观念和心理上产生神圣、庄严和负起责任的教育功能。因此,凡是有儿女结婚,父母都很劳累,也让亲友破费,造成一种浪费的礼俗。而在结婚之后也不能促使这对新人,产生互爱互敬、白首偕老的共识,这是非常可惜和遗憾的事。
     佛教徒可分为出家和在家的两大类,而我们举办佛化的联合婚礼,更能符合环保节约的精神,而且使得参加婚礼的男女居士,在隆重,庄严、祥和、喜悦的气氛中,感受到婚姻是一桩神圣的责任和崇高的义务。也能让新人的父母亲友们,在佛化婚礼的参与过程中,分享到新人的圆满和幸福。更能让新人感受被欣赏、赞美、勉励的幸福。所以,佛化的联合婚礼,具有净化人心、净化家庭以及净化社会的多重功能。

伦理是佛化家庭的要素

     结婚之后的男女居士,必须要对婚姻关系的维护负起责任;要尊重并体会到对方是另外的一个独立人格,不要以自己的兴趣、个性、尺寸来要求对方:无论在任何情境之下,不可怀疑、批评、指责对方;发现冲突和矛盾,暂时不要处理,等待双方心平气和时,再解释、沟通,以取得对方的信任和谅解。同时,在任何时候,你又是配偶的一部分,所以没有权利单独处理家庭中共同的财产、物品、生活方式,尤其对于管教子女等的问题,必须取得配偶的同意:若出远门或已出远门,必须让自己的另一半知道你往何处,你在何处,是否平安、健康;要随时而适当的关心对方的身心状态和生活情况。
     婚后至少要负起关怀三个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第一,是夫妇两人自己的家庭;第二,是公婆的家庭:第三,是岳父母的家庭。不能因为自己娶妻或嫁人,就忽略了年长的父母及原来的老家。同时也要关怀自己的兄弟姊妹亲属的家庭,和他们的婚丧喜庆,否则会让年老的父母不安,也让亲戚朋友批评。不要期待父母亲友的援助,却要时时刻刻想到父母亲友是否需要关怀。最忌讳的是让父母说:"娶了媳妇,丢了儿子。"也不要让岳父母说:"嫁出去的女儿,等于泼出去的水"。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变成忘恩负义的大不孝。
      一旦生孩子,不论是男、是女,都应该感到欢喜,欢迎,悉心扶养,教育成人。夫妻不是冤家,子女不是讨债鬼,他们来帮助你成长,来促成你履行父母的义务,所以是你的小菩萨,要对子女付出耐心和慈悲心,要因材施教,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照顾。不可将子女当成自己的财产来支配;更不可将子女视为自己的替身来指望。尤其不可有养儿防老,期求反哺及回馈的心。虽然当教导儿女知道孝心,可是站在做父母的立场,则但尽责任,不存企图,那是最健康的心态。
     现代的家庭,多半只有未成年的儿女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旦成年,不论是否结婚,求学或就业,绝大多数会离开父母而过他们独立的生活。所以,当儿女快成年前,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到那时候,夫妇俩已是中年或步人老年,正好可以利用照顾子女的心情和时间,去关怀社会大众的福利,以义工的方式来奉献自己。最好是参加宗教团体的活动,一方面可精进修学佛法,同时也将对于子女的一份执著,转化为对众生的关怀和慈悲。所以在印度,人生可分为四个时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晚年期。少年及青年期是过家庭生活、求学和求业,中年及晚年期是过社会的生活和宗教的生活。
     就佛教而言,婚后除了遵守三皈、五戒,更可以利用假期或假日,参加定期的修行,学习著过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的修道生活。比如:到寺院参加佛七、禅七或受持八关斋戒,虽然如此,但自己依然过著有夫、有妻的在家形态的生活,那确实是夫唱妇随、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不是彼此的纠缠,而是互相的提携,做一个愉快、自在,和使自己满意也让他人敬仰的在家居士。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7:39:46 | 只看该作者
何谓随缘: “ 所谓的随缘,随不是随随便便,而是要顺其自然,不怨恨,不急躁,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而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相反,随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是人情的练达。随缘是一种智慧,可以让人在狂热的环境中,依然拥有恬静的心态,冷静的头脑;随缘是一种修养,是饱经人世的沧桑,是阅尽人情的经验,是透支人生的顿悟。随缘是一种随着形势发展而行事的观念,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现,是一种美满人生乐观的心态。”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7:43:21 | 只看该作者
何谓“随缘消旧业”?答:这句话,我这么多年讲了很多经,你多听听,因为这一句两个小时讲不完。随缘消旧业是你的功夫真正得力了,无论是善缘,真的消业障,善缘怎么?不生贪恋。生贪恋的心就是业障,不生贪恋就消了。恶缘你会生瞋恚,恶缘来的时候不生瞋恚,不就消了吗?如果善缘来的时候生贪恋,恶缘来的时候生瞋恚,这不但不能消业障,天天在造业障,在增长业障,麻烦大了!所以我告诉你,随缘消业是功夫得力了。消业障确实是在随缘,如果离开缘,你的业障到哪里消?没地方消,消不掉。真正修行在哪里?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

  你看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叫随缘消旧业。你真懂得这个意思,决定一生圆满成就。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把自己贪瞋痴慢统统消掉,把自己的七情五欲全消掉,到最后把自己妄想分别执着也消掉,一生圆满成佛。会修行的,他懂得,不会修行的,随缘造罪业,在佛门也不例外,可能在佛门里头造的罪业更重。为什么?佛门里面,这个我喜欢他,那个我讨厌他,天天在造罪业。佛门里面修福快,造罪业也快,比一般场合快多了,问题就是你会不会?

  由此可知,经不能不听,教不能不学,不学你在佛门里天天造罪业,自己不知道。有心去造的是罪,无意去造的是过,罪过!要清楚。这是要很长的时间,我自己是个过来人,前十年,老师常常在身边看着,我感谢李老师;十年之后,离开老师,自己已经养成习惯。所以在境缘当中能舍、能放下,才有这么一点成就,这是许多同学都看到的。虽然看到,你没有学到,这很可惜;看到要学到,那你就很有受用。(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六十六 2007/5/4)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7:45:52 | 只看该作者
有缘 无缘 惜缘 随缘:
  茫茫人海 冥冥之中总有一个人在未知的地方等你到来 而你来到这个世间也只是为了遇见他 与他(她)牵手 好好珍惜彼此 对待彼此 成就一世情缘 这就是缘分.
  起初 对你的出现 并不以为然 可随着时间的流失 慢慢的在不知不觉中 被一种情绪而左右 总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朦胧的喜乐 只希望能为你做点什么 每次见到你 心中竟涌起丝丝柔柔的喜悦
  以蝴蝶的姿势 寂寞的寻你 是不是因为我的翻飞 在风中 是你长久的芬芳 思念是牵引着心绪的梦幻 思念是盘旋与情与爱的哭泣 风烟依旧横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 怎能不恋眼前人
  是怎样破解不了的缘系缘牵 你和他掌纹叠印掌纹.眉同蹙同展 心同喜同嗔 .你和他欣喜允诺一生 携手走向红地毯的那一端 共同面对春风花草香 秋至蒹葭霜冷.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这样的缘分是一朵绽放的红玫瑰 美丽在岁月的枝头上.
  无缘
  我们总是错过花季和奇迹.
  一错过就是永远
  他可能是你一辈子刻在心里的初恋情人;也可能是你在网络红尘中遇到的知己;或仅仅是偶然出行中邂逅的让你心折不已的人……
  错过的人和事就成了异乡的风景 短暂时间里焕发出固有的美丽 之后就因为现实的种种原因萎谢凋零.
  其实 能够在茫茫人海中和你有所际会 就算有缘!只不过缘浅罢了.
  惜缘
  世上 并没有命定的情缘.凡缘 皆属偶然.现实和网络对于情缘的聚散起落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现实中所有的甜蜜和默契 网络也具有;
  网络中所有的心痛和失败 现实亦存在.
  区别的只是程度而已.因为 不论是现实还是网络 情缘的载体都是活生生的人.倒是网络为缘分的聚散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爱是一种自疟性的沉溺 一种情感超乎于理智之上的苦恋.它与痛苦紧密胶粘 没有人可以逃得开伤痛.然而:
  谁见过为劈头而来的巨石而焦灼回避的流水?
  谁见过为接踵而至的风雨而拒绝绽放的玫瑰?
  我相信 爱恨交织的相遇 比苍白的神话更加深入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离自己的心更近.
  无论缘深缘浅都珍惜!把每一份情缘像折叠伞一样珍藏在心的深处 悄悄滴落雨滴 滋润我们的心灵.
  随缘
  缘起 缘灭.缘聚 缘散.没有理由 没有原因.就象命运的那张多变的脸叫我们无所适从.
  如果情缘散尽 感情注定难以为继 为什么不选择有尊严的结束 总比伤害纠缠到最后 把所有美好的记忆都磨损掉更加合理.至少 你还拥有记忆.因为生命中感动过我们的人是不会离开的 他将驻留在我们记忆深处 在偶然空闲的午后或者寂寥的夜里 涌现出来 和现在的我们相见.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聚 离别苦 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 只影向谁去?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7:53:06 | 只看该作者
随缘不染心念佛法:
在法学发现老师那里看到《如何念佛》,大受启发,在此恭录一小段。

顶礼一切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十方护法菩萨金刚梵天龙神圣贤等众!


(第六意识心)“想”是攀缘心。要除“想”,就要除去攀缘心,即是“六根”不攀缘“六尘”。前“五根”,虽然能“随缘”而不“攀缘”,因为前“五根”没有“想”的功能;产生攀缘而起“想”的是在“意根”。所以“前五根”是随缘而不是攀缘;入了“意根”,就要“攀缘”,而不再“随缘”了。因此,要除“想”,下手处应在“意根”。平时,应随时要求自己,前“五根”随缘时,都不攀缘(想),都不染心,看了、听了、嗅到、尝到、觉触到就算了,都不染心。所谓“万般随缘过,不教它染心”。若万般不能随缘过,都是以“意根”去攀缘染心,“意根”一染,于是“佛性”就被埋没了。
要使“意根”不染心,须知道,“意根”的“作用”,仅仅在“过去或未来”, 不在“现在”。就是说,“意根”只是攀缘‘前五识’所落谢的“过去、未来”的“影像”即(法尘),它不攀缘“现在”(当下);如果“意根”也有攀缘“现在”(当下)的功能,那末,“意根”也应该能够“见”、“听”、“嗅”、“尝”、“触”了。因此,要“意根”不攀缘(即不染心),办法是:当前五根接触五尘时,让它随缘过去就算了。即如大圆镜,照而不留影,雁过空绝迹,蜻蜓点水无余波……,不要再“忆想”它,也不要“设想”它。“忆想过去”,“设想未来”,都是属于“攀缘”,是要不得的。时时刻刻这么用功!!!注意:千万不要错会了,不是不要“前五根五识”的“作用”,而只是不染心。若是“意根”一“想”,身、口二业就起,由此,造诸恶业也。所以,平时要锻炼,凡是“五根”接触的“东西”,“意根”要“不受”、“不忆想”、“不设想”,这样用功长久了,就叫“不受诸法”,心自然清净。“心清净”可以“随缘不变”;即是“缘起性空”,五根对五尘自然地“起用”,是“不变随缘”,即“性 空缘起”。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7:56:33 | 只看该作者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作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皆空。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无离垢。无减。无增。舍利子。是故尔时空性之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亦无有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是故舍利子。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心无障碍。无有恐怖。超过颠倒。究竟涅盘。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舍利子。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诸苦之厄。真实无倒。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秘密咒。即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峨帝峨帝。波罗峨帝。波啰僧峨帝。菩提沙诃。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7-4 22:0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