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慧律法师的忠告:诸位,要一门深入可以,但要有大前提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3 19:1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所以有一个法师讲的我不是很认同,他常常说:「慧律法师啊,现在是末法时期。」我跟他讲:「没有什么叫做末法。内心不开悟叫做末法,内心证悟有证量它叫做正法。法师、护法居士有正知正见,这个叫做正法。」世尊在世叫做正法,六祖惠能大师是个有个证量的人,你说六祖是什么法?他当然是正法啦。大彻大悟有证量的人他叫做正法。佛教具足正知正见,每个人都知道缘起性空、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的道理。正法就立刻重现了。所以,正法像法末法是方便说。每次一碰到就说:「哎呀,我们末法根器众生根器陋劣,一部《无量寿经》、一句阿弥陀佛,我念到死了。」念,念……执著还是存在,分别心还是存在,颠倒还是存在,嫉妒心还是存在,嗔恨心还是存在,愈念愈烦恼。

诸位,要一门深入可以,但要有大前提的。要广学多闻,一门深入,不要忘记前半段,只顾虑到后半段啊。广学多闻再来就是一门深入。而不是说我今天死执一个法门,一部《无量寿经》念到底,一句阿弥陀佛念到死。对!这样并没有错。问题你的内心烦恼解决没有?所以我就告诉这个法师:「这样讲是方便说。大彻大悟、内心有正知正见,有证量叫做正法。研究经典、认真用拜佛、念佛、打佛七,虽然没有证悟就像是像法——法就是类似,也类似正法,那是因为没有开悟没有证量。一个人内心散漫,于菩提心不想发,对于正法不想护持,懂得一点皮毛就颠三倒四,搞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这个叫做末法。」


大乘的悲哀就是把方便当究竟,叫做大乘的悲哀。我们已经忘记佛陀真正的精神是什么了。今天来拜拜忏他认为这就叫做修行,今天来念念佛他认为这就是修行,今天来诵诵经他认为这就叫做修行。从来不处理内在里面的矛盾,只任凭内在的情绪一直发挥。忘记了四大本空,五蕴无我,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要拥有这样的正知正见,任何的法会、拜山,统统有意义,统统叫做正法。正法、像法、末法,在心不在于外形。如果在座诸位法师跟、护法居士跟师父合作推广正法,正法立刻重现,每个人都拥有正知正见。

摘录于《说僧过恶,犯大重罪》


智敏上人:谈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因此,希望大家在听开示之前,思想要有个准备,所谓密法对显教并不是矛盾的,而且是有帮助的。
  我们修净土的,发愿要往生净土,在《无量寿经》里面,就有这句话,三辈往生,都离不开“当发无上菩提之心”。我们如果不学教理,单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什么叫菩提心也不懂,如何发?更无从发起。菩提心是有一定涵义的,要发起来,也是有一定的修法的。这些教理和方法,在显教里面都有,我们密宗也必须要修这个法,菩提心是显密共同的。没有菩提心,显教里面成不了大乘,密法里面更谈不上金刚乘,密法是大乘里面特殊的一种,因为他发了菩提心,观众生苦,深心不忍,欲快速成佛,救度一切父母众生,所以要修密法。总之,都是离不开菩提心。

  假使说,有念佛的人,他说我就一部《阿弥陀经》已够了,这个,当然,曾经学过很多法,达到一定高度的人来说,或许是够了,等于说,这是大学教材,讲得内容很全面,够了。但是如果你小学、中学没有念,是无法接受它的。同样,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菩提心愿。念佛的人菩提心有没有?如果没有,怎么能感应呢?又怎么能把你摄引到西方去呢?那么,什么叫菩提心?没有学过,不知道!大家都会说,啊发菩提心...等等,好像这样子就是发了菩提心了,大家都会。但是什么叫菩提心呢?问问看,“哦,菩提心么,就是菩提心么!”哈!这句话等于没说。我们说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是成佛的因。有了菩提心的因,才有菩提的果,佛就是菩提果。但是菩提心的涵义是什么呢?且说世俗菩提心,就是看了众生受苦,心里不忍,要把他们一个不漏的全部救度到最极安稳之处。我们现在这样的人,不要说把众生全部救起来,就自己能不能度脱,也不敢打保票,那么怎么办呢?要自己快快修行,成佛,才能有办法度一切众生,这个发心,就叫菩提心。菩提心有怎么能发起来呢?有人说,我们天天在发啊!诸如“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乃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还有:“无上最胜菩提心,我今正真令生起。”“菩提最胜心者生复生”等等,不是每天都在念吗?哦,这样念念,菩提心就生起了?这个是不够的!没有那么简单。佛教是讲缘起的,一切法从缘起,因缘和合,才生起一个法。单是发一个愿,说“我要生菩提心,我要生菩提心”,这个仅仅是一个因素,而生起菩提心的各种必须的因缘,远远不够,所以是生不起来的。那么菩提心怎样才能生起来呢?在一般宗派,它就是说把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加以扩大,扩大以后,菩提心就因此引生而起,这是共同的修法。但是,宗大师圆满教法里面,还有特殊的两种最殊胜的修法。这两个修法“一个是弥勒菩萨,月称论师传下来的七重因果;一个是文殊菩萨,寂天论师传下来的自他交换。这两个方法能够很有效地、很快地把菩提心生起来。

  我们要求生净土,修净土法门也好,或者修其它的法门也好,如果菩提心没有,那么我们连大乘的“大”字都够不上格,怎么“乘”呢?“乘”就是要乘此法门到彼岸了。所以说,菩提心是一切大乘的根子,没有它,根本就不能算入大乘之列。众所周知,净土宗是大乘宗派,我们希望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往生西方,如果我们连什么叫菩提心都认识不到,如何生起菩提心的方法更没有,怎么往生呢?真正的菩提心生起来是困难的,但相似的菩提心生起来是完全可能的。怎么叫相似的菩提心呢?就是说与菩提心已经靠拢接近了。等于说,我们要去上海市,市区还没有进入,市郊进入了,也可以称已经到上海了。为什么?因为是上海的郊区么!是属于上海市的范围内了。我们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有一定的希望和把握了。《广论》卷四云:“诸能受用大师所集,无数资粮所有妙果,虽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须集其一分。”就是说,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虽不必集阿弥陀佛的一切功德,但是一定要积集其中一分的功德才能相应,其中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

  佛教,是有层次高低的,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如果是高层次的人来念,即是大总持陀罗尼藏,三藏十二部都包含的有。那么就是一即一切,一句佛号,一切法都包涵在里头了;一切法也自然汇归到一句佛号上去了。但是。这个修法是要高层次人才能修得起来。我们凡夫,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是一切。那么,怎么办呢?一点一点把它积聚起来,譬如依止法的修法,暇满的修法,出离心的修法,菩提心的修法,还有其他各种修法,渐渐兜拢起来,积聚在一起,一起汇归到阿弥陀佛一句佛号上,那么,一切功德就都在这句佛号里边,那时候念的佛,功德就不一样了。我们希望,在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一即一切,一句佛号,即是八万四千陀罗尼藏!——的时候,来一个“一切即一”,一切法都是阿弥陀佛,把那些修法功德一个一个积聚起来,最后汇归到阿弥陀佛一句佛号上去。这样做,对我们来说,于修净土宗念佛求生西方,会有极大的利益。

以下节选自
索达吉堪布开示“持诵诸佛菩萨名号念佛法会”之殊胜利益
http://www.folou.com/thread-49254-1-1.html


也许有人这样想:“念佛法门自古以来在汉地比较多,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何必念这么多佛的名号呢?”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以前也说过,虽然念一个佛号、持一部经典,对某些根基的人(如有些老年人不认识字,根本不懂修法,但却很有信心),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确实相当殊胜,国内外很多高僧大德也正在弘扬,但也不能以此就千篇一律,一概否认其他的佛号。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中,所调化的众生根基、意乐千差万别,有些众生依靠念一个阿弥陀佛来度化,有些依靠念一个其他佛号来度化,有些则需要念很多佛号……各种情况都有,所以,不同的佛号有不同的功德及其殊胜性。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讲过:“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这说明念佛法门不仅仅念阿弥陀佛一个就可以了。


……



现在世间上乱七八糟的语言,大家没有必要说得很多,而应该把心思用在念佛号方面,有时间就要多念佛。现在净土宗在这方面还是做得非常不错,很多法师提倡一心念佛,不能杂修。
当然,念多佛名号不会成为杂修,坐禅、做其他善法也不会成为杂修,这一点不要有任何怀疑。
所谓的杂修,就是对根基比较低劣、只能念一个阿弥陀佛的人来说,其他什么都不能念,给他教这个、教那个,就成了一种杂修。
而其他大多数的修行人,应该像乔美仁波切为主的藏传佛教的大德,或者汉传佛教的有些高僧一样,既要修禅定,也要念佛号,还要钻研经论。从他们的传记中或弘法利生的事业中可以看出,真正对自己有影响的“杂”,是一些胡思乱想的不如法念头,这对成就有一定的危害。




闻思修行是佛法的精髓(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http://www.folou.com/thread-18027-1-1.html

多闻修学圣典汇编——海涛法师选辑
http://www.folou.com/thread-2849-1-1.htm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14 07:4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