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南嘉楚仁波切》 資料來源:宗南聯合佛教基金會會訊第二期1997Dec
1997年開示於斗六
李樹洋翻譯
王敬娃整理
仁波切在開示之前,希望大家發起經由正確持咒更能幫助眾生的菩提心。佛陀在初轉法輪時,對於小乘與緣覺的開示是以巴利文所寫;大乘和金剛乘大部份是以梵文寫成,而所有金剛乘則是全部皆用梵文。當時印度有四種語文,最重要的是梵文,它為王室貴族與學者等受過教育者所使用。巴利文是一般村莊百姓所用的語文。
梵文英文稱為Sanskrit,其意為完美造合乎邏輯的文字。
這些梵文的經典後來再被翻成許多國家的文字,如中文、英文、藏文等等。但是佛經的翻譯者對經文的名稱與開頭,都先保持梵文之原音,然後再以其國家的語言翻譯之。仁波切建議大家好能多少學習一些梵文,因為這對於我們瞭解經典是很重要的,而未來佛住世傳法時,也是使用梵文,如果我們現在開始學習,將有助於未來親聆佛陀講法。
尤其是金剛乘的咒語是全部以梵文來寫。一般只有經典可以翻譯,咒語則從來沒有被翻譯過,因為咒語主要在於它的音,只有發音正確咒語的力量才會大,所以咒語是能夠正確發音比明白含意重要。
由於藏文似于梵文,所有梵文的字母在藏文中都可找到對應的字,所以梵文很容易將它的音翻譯成藏文,這也是金剛乘在西藏廣傳的原因之一。
許多咒語被翻成藏文,雖然二者的字母拼字一樣,但是以藏文念誦咒語時還是會失去用梵文念誦的腔調而多少會有所差錯,所以即使是西藏人要學習梵文也需從頭開始,而無法不經過學習就可念得正確。因為藏文有許多字是不發音的,但也有些字是一個字發許多音。
仁波切舉了一個例子,假若有兩位西藏人,其中一人念一段文字要另外那位元來聽寫,寫的人總會有錯誤漏失,因為藏文裏有許多字是不發音的,而有些字雖不同,音卻一樣。但是若以梵文來聽寫,就可一字不漏亳無偏差的記下來,因為梵文每個字都有發音,所以聽者後容易將所聞正確地寫出。
早期西藏的一些上師他們前往印度學習經典與梵文,所以可將咒語以很正確的音念出來,但是後來前往學習梵文的上師漸漸減少,要找到可用梵文正確地將咒語念出者也就日漸困難,當時有些西藏大成就者察知此情況,因此特別著述教導後人如何正確的以梵文來念誦咒語。不過如今此現象已逐漸有改善,現在許多僧尼深知梵文對瞭解佛經的重要,而紛紛前往印度學習它,懂得梵文的人又慢慢增多。
宗南嘉楚仁波切表示:有人或許會疑惑,為何仁波切念誦的咒語發音與其它的上師不同?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學習梵文,所以念誦的是藏文,而仁波切念誦的咒語是梵文。所有本尊的咒語都具有二種功德:
《共同成就與不共成就》 【共同成就】:是指【息、增、懷、誅】四種世間事業成就。 【息】是息滅災病。 【增】是增益財富。 【懷】是懷愛敵人。 【誅】是誅除邪魔。 【不共成就】是了知心的本質而達到究竟證悟。
[size=+0]縱使持誦咒語的發音不是十分正確,只要我們有純正的發心並精進修持,都能得到不共成就。但是如果咒語的發音不準確,要得到四種世間成就的力量就會相對地減少。 所以仁波切特別再強調,持咒正確的發音是非常重要的。梵文有【子音與母音】兩個特點,[size=+0]如果沒有母音來協助的話,就無法將子音念出。所以每個子音都有特定的母音來對應它。母音又分有長短音,其中有五種母音的長度只一彈指間,其餘長母音則需二至三個彈指的時間。梵藏文都有兩字相疊之文字;藏文此種文字並不是每個子音都有發音,如此一來即違反梵文每個子音都發音的原則,這也就是為何將梵文翻譯成藏文在發音上會所差錯。
仁波切舉例[size=+0]【金剛薩埵百字明咒】以梵文與藏文念誦有何不同?如果用梵文正確地念誦,剛好是一百個字;可是若以藏文念就會變成只有九十個字或超過一百個字。
在法會中仁波切慈悲地當場為大家示範了金剛薩埵的正確發音,首先是開頭的【嗡】字是長母音,我們通常都發音太短。
仁波切認為:雖然我們不能學會所有咒語,但【嗡】是咒語基本的字音要學好。【班雜】是錯誤的;正確的音是【哇佳Vajra】,【薩埵】是錯誤的;正確的音是【薩垛哇】....
仁波切作了一些梵文與藏文念誦相異處之比較後,在場的弟子都發出懊惱的聲音:念了這麼久,都念錯了!!!
仁波切笑著安慰並鼓勵大家,雖然過去一直念錯了音,但是不共成就的功德還是有的;現在開始大家用正確的音來念咒,如此持咒的力量與功德就都俱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