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gvpr.org/ex/1/ex_166.htm
《藥師經》從一開始淨土的分析,
到十二大願的闡述,再到行門的提示,
都離不開現世人間,在在教人如何正確認識人生。
經文指出仰仗藥師佛的願力,稱念藥佛的名號,
可以獲得本來的德行清淨、諸根完善;
從修行層面來看,也是暗示學佛之人應該積極學佛,
經由自身的身、口、意三業做起,成就心中琉璃淨土。
且讓我們點燃一炷清香,翻開經書,
深入經藏,一探《藥師經》的智慧法海。
張錦德˙辜琮瑜 撰
中心旨趣:現世得安樂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簡稱《藥師經》,經文首先描繪了東方琉璃淨土,宣說藥師如來的本願功德。藥師如來梵名Bhaisajya-guru-vaidurya-prabha-rajaya,通稱為藥師琉璃光如來,簡稱藥師佛。藥師是譬喻,因為世間眾生的所有苦惱,皆是從身與心兩個方面生起,心病須用心藥醫,佛法就是最好的心藥,諸佛皆為大醫王,善治一切眾生心病,而藥師如來,除了醫治眾生心病,也治眾生一切身病,這是藥師法門的重點與特色。
說法緣起
《藥師經》是佛陀遊化恆河一帶,在廣嚴城(即毘舍離)外的樂音樹林下所說的法;乃是佛陀宣說西方彌陀極樂淨土之後,應文殊師利菩薩的請求,繼說東方藥師琉璃淨土的一部佛法要典。依《藥師經》所言,東方琉璃世界在距此十恆河沙國土以東,有佛土名為淨琉璃,其佛號為藥師琉璃光如來。不同於一般的淨土法門,只強調臨終往生淨土,在經中,莊嚴清淨的東方琉璃世界不只是他方想像的桃花源,也是藥師佛因地本願所證成的世界。
印順長老在《成佛之道》一書中指出,十二大願是藥師佛未成佛前行菩薩道所發的大願,目的在:開發眾生的知識,促進事業;救治身體殘廢,獲得豐富的衣食康樂;不信邪外,不犯法受刑,使一切眾生成佛。他說:「以這樣的願行,在『東方』世界,『現』起與極樂世界一樣清淨,一樣莊嚴的淨琉璃『淨土』。」強調《藥師經》的淨土法門,決非求死後的安樂,而是離不開現世人間,只要依藥師如來的本願來行願,在有生之年就能看到現世利益。
佛陀在世時,摩竭陀國韋提希夫人深感世事的痛苦,不願再生此世界,所以佛陀為他說極樂淨土,弘揚彌陀淨土法門;但對於現實人間──如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並沒有厭棄的心情,為了攝護這一類「不捨現法樂」的初心學人,使他也能「向於菩提」,於是佛陀又開示藥師佛的淨土,充分顯出了後世樂與現法樂的差別。
經文在說完十二大願後,並以西方極樂淨土比喻東方琉璃淨土的莊嚴殊勝,以日光、月光二菩薩的功德智慧輝映藥師如來的果德。接下來開示三種方便法門,以幫助眾生離惡趨善,分別是一、「憶念佛名」法門,二、「持咒」法門,三、「供養」法門。
中心旨趣
「這些方法是信仰、皈依藥師佛的具體方法,而且還是與現世生有關,經由自身的身口意三業去改善。」永修精舍的住持寬謙法師以「憶念佛名」為例,指出所離的惡法,都是來自貪、瞋、痴、慢等宿世的習性、知見上的錯誤,必須透過聽聞藥師如來聖號,進而至心稱念,如法修持,逐漸轉變心量,才能成就利益。
經文最後再次重申藥師佛的功德願行是不可思議,無法衡量,並透過弟子阿難與救脫菩薩的一問一答來普示大眾,要藉由對佛生起信心才能去了解。
其中阿難對於救脫菩薩所提到的造藥師如來像,誦讀《藥師經》、燃七層燈、懸五色幡,可以延壽續命、解脫眾生感到疑惑,並以「云何以盡之命而可增益?」向救脫菩薩提問:每個人都消災延壽,免厄除難,豈不都成為無量壽,解脫生死?對此,救脫菩薩帶出「九橫死」九──種不該死而死的災禍。
「這段對話非常精彩,同時也暗示了藥師法門雖能消災延壽,終究無法解決生死問題。」寬謙法師解釋,生死問題要透過佛法的智慧,要對生命的無常、無我有所體會。儘管如此,法師強調,《藥師經》提供了宗教信仰上的光明與信心,而修行佛法以信心為先,有信心,心才能清淨安定,深切地領受佛法的智慧,他進一步指出:「不論是王法、火焚、水溺、毒藥、詛咒等橫死,所解決的還是現世的問題災厄。」
事實上,《藥師經》從一開始淨土的分析,到十二大願的闡述,再到行門的提示,都離不開現世人間,在在教人如何正確認識人生,在現世混亂中求得安定與清淨,解脫眾苦,是切實關注人生的安樂大法,而這也正是本經最殊勝的妙趣。(張錦德)
十二大願:修行的典範
藥師佛的十二大願,是藥師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感受婆娑眾生現所受的種種苦惱,悲憫而發的十二大願,誓願救脫眾生一切病苦與厄難。分別是︰
一、眾生與佛平等,身相莊嚴。
二、身琉璃光,開曉幽冥。
三、智慧方便,令眾無缺。
四、令邪歸正,導小向大。
五、具足戒行,毀犯清淨。
六、令諸殘疾,根具無苦。
七、令諸病苦,身心安樂。
八、轉女成男,證得菩提。
九、引攝魔外,正見修行。
十、令諸刑難,解脫憂苦。
十一、令諸飢渴,得妙飲食。
十二、令諸貧乏,得妙衣具。
十二大願特色
「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含有『稱名之簡易』、『密法之方便』、『淨土之依歸』的特色。」法鼓山台南分院監院果謙法師解釋,在藥師法會上常會有「拜願」的儀軌,主要是以藥師佛「名號成就」的萬德功能,有如咒語一般,具有攝受一切佛力、福德的特質,來度化眾生消災解厄、消業得福。
另外,經文又提到十二藥叉大將,在聞佛說《藥師經》後,共同發願,盡形壽皈依三寶,作護法將,護持修習藥師法門者,使其解脫一切厄難,獲得種種利益。數字上的巧合對應,彷彿每一藥叉為每一大願的象徵,在拜願的同時,不但能夠仰仗藥師如來願力,還能得到十二藥叉大將及八萬四千眷屬的擁護而離苦得樂。
除了諸佛菩薩的護持,藥師佛的大願也可以做為修行的依據。細分十二大願,不難發現其中有不少願是圍繞在眾生的生理、心理等現實問題。例如第六、七大願皆在關心眾生的病苦;眾生為生活的貧乏受苦,藥師佛所發的第三、十一、十二大願,都是在幫助有豐足的衣食生活。這些願望對現代人的生活而言,是具有積極的鼓勵意義。
「十二大願雖是藥師佛架構東方琉璃淨土的藍圖,也為現實世界提供了典範,其意義在於針對現實世界的缺陷而積極地提出了理想世界。」新竹永修精舍住持寬謙法師表示,十二大願也是學佛的觀念與方法。
第一願是願人人平等,第二願是願眾生能隨意所去開曉事業,展露的是藥師佛救眾的慈悲心,到了第三大願資生無盡,則以無量「智慧方便」開展無盡的功德法財。「重點在於智慧,有智慧才有資生;智慧就是人生無限的寶藏,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的。」他說。
十二大願架構學佛藍圖
而第四大願「安立大乘」,經文中「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則強調學佛要有正知正見,以大乘自利利他的廣大菩提心為依歸。
至於第五、六、七大願,經文指出仰仗藥師佛的願力,或者稱念藥佛的名號,可以獲得本來的德行清淨、諸根完善,果謙法師從修行層面來看,認為這也是暗示學佛之人應該積極學佛,精進藥師法門,他說:「這三個願比較著重自身基礎,基礎對了,學佛的方向才不會偏。要如何端正基礎?經文提醒要修行梵行,也就是持戒清淨,對於過往的錯失,要至誠發露懺悔,廣修佛德智慧。」
第八願轉女成男,近代大師如印順長老,在解釋上都重新詮釋經文中的女身、男身,重點不是現象上的外表,而是心量上的大小,學佛應修菩薩行,要有廣闊的胸襟。而從轉女成男,到第九願回邪歸正,強調的都是心性端正。
「滿願就是成佛的狀態,從經文來看,滿願非由內往外求,而是從端正自己做起。」寬謙法師笑說十二大願再次印證了佛法離不開人間,經由自身的身、口、意三業做起,逐漸讓心性轉染成淨,然後擴及他人。
印順長老在《藥師經講記》一書中,總結藥師十二大願都為利益現世的人民;「第一大願為生佛平等願;此後,便是思想的正確,行為的合理,生活的豐富;缺陷的加以彌補,病患的予以救治,苦痛的予以安樂。不但著重衣食等物質生活,又注意到教育、健康、正常的娛樂,達到人類的和樂生存。」長老再三強調學佛,決非死後才有好處,依照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如法修行,確實能在現世人生領受實惠。
因此參加藥師法會,在拜願的當下,除了仰仗諸佛菩薩的願力,也別忘了要發願學藥師佛行菩薩道,濟度眾生,在人間成就一片清淨無垢的琉璃淨土。(張錦德)
琉璃世界:淨土在人間
在《藥師經》中,佛陀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距此世界十恆河沙國土以外的東方,有一個「淨琉璃世界」,是藥師佛居住、化導眾生的佛土,也就是藥師如來的淨土,也稱藥師淨土、琉璃淨土、東方淨土。
依《藥師經》描述,東方淨土由淨琉璃鋪地,宮殿、樓宇、寺院等建築都是由金、銀、琉璃、瑪瑙等七寶所建成。在東方淨土中,沒有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更不會聽聞到人們因痛苦而發出的呻吟。這是依藥師佛因地本願所證成的依報世界,是可與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相互輝映的佛化國度。
藥師佛本願所證淨世界
淨土中除了藥師佛,還有日光遍照、月光遍照兩大左右上首菩薩,協助藥師佛宣教行教,三者合稱「藥師三尊」或「東方三聖」,此外,還有誓願護持藥師法門的十二藥叉神將,各自率領七千藥叉眷屬,護佑著受持藥師佛名號的眾生。
東方淨土與西方淨土相互輝映,但攝化娑婆世界眾生的方法是不同的。印順長老在《藥師經講記》提到:「西方淨土,從西方落日,生起清淨世界,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二菩薩。這如太陽的落山,所以著重攝受眾生,作為死後的歸宿。……而東方是表示生長,是光明(神聖)的出現處。」所以東方淨土除了淨土的莊嚴與淨土眾生的福樂外,還加被娑婆世界的眾生,猶如天上的日月光照耀大地。因此東方淨土攝受此土眾生,不但死後得安穩,在現生即能免除種種災難危厄。
因此,重視現實安樂、物質豐足、無災無難的人間世中,《藥師經》幾乎成為許多人期望得到最快速有效「保佑」的經典。無論是想離脫生病、貧苦的情境,或祈求消災延壽,都會視這部經為寶典。
本經全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便提示了這部經消災、除苦得安樂的意涵。由於東方琉璃淨土的成就,為藥師佛於行菩薩道時發下十二大願,並於成就佛道後所示現的功德。經中雖也描述東方琉璃淨土的美好,但更多的是藥師佛的願力、行持,以及眾生受苦的因緣、得到救拔後所依止的正見與正行。
正如「藥師琉璃光」所示,藥師佛的本願是以自身光明熾熱、照耀無數無邊世界,身如琉璃,內外明淨無瑕穢,去除眾生病苦災厄,使眾生身心安樂;光明廣大照徹幽冥眾生,消除眾生業障,證得無上菩提。
本經所能成就的消災、除苦功德,與藥師佛的十二大願有密切的關連。佛陀並在講述本經時,提到藥師佛如何救拔所有造作惡業的眾生,於聽聞或靈光閃現藥師佛名號、形象、願力之際,轉化惡業與惡趣,從而開展修行的道途。
此即印順長老所謂,這是一部圓滿眾生「現法樂」的方便法門,因為眾生在懷憂悲苦的人間,需要先對治災難、病苦,而藥師佛的十二大願,願願皆本著慈悲本懷,不但救度眾生離苦,並提供安樂豐足的因緣。
因此聖嚴法師曾對此經作了如下的詮釋:「藥師佛的功德,與其說是鼓勵眾生求生琉璃光淨土,倒不如說旨在救濟眾生現生的疾苦災難。」
此外,聖嚴法師也曾說,本經是一部「懺悔罪障」的經典。因為在佛陀所陳述的藥師佛功德中,皆先說明了眾生所造作的惡業與苦果,以及如何在藥師佛的救拔下,轉生善道,從而修持善業,徹底轉化生命的質地。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感應藥師佛應病予藥、調和身心除病苦的精神。
因此能得藥師佛之庇佑,消災除苦、得現世安樂只是第一階段的接引與轉化,如要真正圓滿,仍須仰賴自己的修持。所以《藥師經》也是一部他力、自力並重的修持法門,既依於對藥師佛至誠懇切的歸依,得其願力救拔;也依於對自己身口意的清醒覺照、領受正法、持守淨戒,方能真正相應消災除厄的庇佑。
此外,從藥師佛所發、所行持的願力中,也可看到如印順長老所言的,是一從治標到治本的過程,藥師佛解脫救拔苦難的方法,並非僅將眾生的苦難去除,或得到物質、現實的安樂;更重要的,是要受苦眾生漸次學習菩薩道、解脫道,從而轉化對苦難的感受與認知,進而從心的解脫徹底解開憂苦,得到深刻的身心安樂。
實踐自淨化他的歷程
而在此願力下所成就的淨土,雖名東方琉璃淨土,也因同時教導眾生懺除罪業、修持善業,從自己出發,從而造就此世間為東方淨土的現實人間版本,完成印順長老所謂的「一面祈求藥師如來恩德的加被,一面依佛因地所發的大願,所行的悲行,照著去躬行實踐,以資自淨化他,完成人間淨土。」
這一自淨化他的歷程,即是聖嚴法師所說的,不是把無論東方或西方的淨土搬到人間,而是將佛所發的願力,依佛所行的觀念與作為「通過思想的淨化、生活的淨化、心靈的淨化,以聚沙成塔、水滴石穿的逐步努力,來完成社會環境的淨化和自然環境的淨化。」(辜琮瑜)
本文感謝: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發行《人生雜誌》第331期
http://www.ddc.com.tw/epaper/C/2011/20110301.htm
授權刊登(著作權為原單位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