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2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佈施的四種障礙及其對治法--益西彭措堪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13 22:0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佈施的障礙,按照《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所說,略有四種:一、未串習;二、匱乏;三、耽著;四、未見大果。

  第一障礙——未串習,即:菩薩雖然現有種種可佈施的財物,但見乞者來時,內心卻不樂於佈施。

  能對治此障礙者,即:菩薩應以智慧迅速了達,自己現在不喜歡佈施,是由於前世沒有串習佈施所致,如今若不勉強自己佈施,來世也會不歡喜佈施。這樣如理了達之後,努力思擇而行佈施,不隨先前未串習的過失而轉。

  這是教導菩薩應違逆自己以往不愛佈施的習氣,不隨順慳吝的習氣,不讓慳貪惡習更加堅固,而發起決心:它不佈施,我偏要佈施。

  第二障礙——匱乏,即:因為財物極度缺乏的緣故,而生不起捨心。

  能對治此障礙者,即應思惟:我在生死中流轉之時,或者由於宿業的過失,或者因為資財缺乏、系屬於他人,而對有情不能饒益,自己也因此備受飢渴等苦。

  如果我今天因為饒益他人,而要在今生中感受諸般痛苦乃至失去生命,這樣的佈施對我來說,仍是最殊勝、最有意義的。因此,我不能讓乞者空手而返,縱然我將一貧如洗,但仍有菜葉等可以活命,我為何不攝取珍貴的菩提資糧?

  這樣思惟後,菩薩安忍匱乏之苦,毅然放下執著而行持佈施。

  以上實際是思惟業果而對治慳貪:

  一、思惟造作等流果(同行等流果),即思惟:因為前世沒有串習,才導致今生不歡喜佈施,今生再不串習,來世將更不歡喜行施,如此永遠無法成就佈施度,而且將因慳貪的惡業墮入惡道。如是思惟之後,便不能再容忍讓惡習相續,而將心引入佈施。

  二、思惟領受等流果(感受等流果):正是由於前世不佈施,才導致今生資財匱乏,今生再不佈施,來世將更加貧窮下賤。因此,無論如何也要勉強自己克服困難而佈施。

  《阿育王經》中有一則公案:

  古印度的阿育王虔誠信仰三寶,常常迎請僧眾到王宮應供。

  當時,宮中有個女僕,非常貧窮下賤。見國王廣修福業,她便自責說:「國王因為前世供養佛陀一掬土,竟感得今生的大富大貴,今生又這樣廣修福德,來世的福報必定更不可思議。而我因前世的罪業,今生才如此貧窮下賤,無力修福,將來仍會轉為貧賤之身,要到何日才能出頭?」她想到此處,不禁痛哭流涕。

  僧眾應供之後,女僕在掃地時撿到了一枚銅錢,便立即把錢供養給僧眾,並且心中無比歡喜。

  不久,女僕得了重病,她死後投生為阿育王的女兒,容貌端正殊妙,舉世無雙,但女孩的右手始終緊握著。

  女孩年滿五歲時,夫人對國王說:「我生的這個女兒,一隻手總是緊握著。」

  國王便把女兒叫來,抱在膝上,並親手按摩女兒的手。當她鬆開手掌時,只見掌中有一枚金幣,取下之後又生出一枚,隨取隨生無有窮盡,不久金錢就裝滿了倉庫。

  國王感到驚奇,便詢問夜奢尊者:「我的女兒前世作了什麼福業,竟能從手掌中生出金錢,而且取之不盡?」

  尊者回答:「您這位女兒前世是宮中的僕女,因為將掃地時撿到的一枚銅錢供養了僧眾,以此善根而轉為王女。她是以一枚銅錢佈施僧眾的善緣,而感得手中常握金錢,取之不盡。」

  第三障礙——耽著,即:菩薩見乞者來時,因為貪著可施物極為悅意、最上勝妙,而對求者不能生起施捨之心。

  我們觀察產生這種耽著的原因,就是執著財物為悅意殊勝,以樂顛倒而產生貪執。其能對治的方法,自然是從反面觀察財物的苦性。

  能對治此障礙者,即:菩薩應以智慧迅速了達,這是由自己的耽著所造成的過失,我現在對苦性的財物生起虛妄的顛倒樂想,由此能產生將來的許多痛苦。這樣了知後,遣除耽著,即以此物而行佈施。

  譬如施身時,應想:此身前際不來、後際無去,但由父母和合的不淨種子,才有這個身體,猶如以樹種等因緣和合而枝繁葉茂、開花結果,我的身體也是如此。以苦為樹枝,憂悲為樹葉,欺誑為樹花,愚癡為根本,嗔恚的羅剎棲息於樹中,惡業的虎狼等將樹團團包圍,我現在只是在樹下暫時休息,為何要愛惜這棵毒樹?

  我願意將此身奉獻給眾生,終究沒有吝惜之心。因為這有毒之身被三種惡法纏繞,一是不清淨,二是極苦,三是無恩德。(即身體本來污穢,是行苦、壞苦、苦苦性,無論如何養護它,它終究不會報恩,因此是被三種惡法纏繞的有毒身。)

  若有人在這羅剎毒害、猛獸圍繞之中救護我,應知他對我有大恩德,是對我做大利益,我尚且應對他的恩德永念不忘,哪裡還會對此身吝惜不捨呢?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乘莊嚴經論釋》中說:「為了圓滿佈施波羅蜜多,應恆時了知耽著五欲的過患。自己心中常常思惟:三有妙欲無常,如同浮雲閃電,如果貪執它,則會成為諸苦生處,就像毒蛇、火坑、刀刃和蛇穴,無有堅實,猶如夢幻。」

  第四障礙——未見大果,即:並未見到佈施能引生無上菩提之最大利益,而僅僅觀見能得廣大資財之利益而發起佈施心。

  此處應知,第四障礙是對佈施的果報——廣大的資財勝利見為殊勝,唯獨對這樣的異熟果生起欣求心,而不希求無上菩提。這是以邪果見而不希求菩提。其對治法即是觀察異熟果無常壞滅、無有實義。

  能對治此礙障者,即:菩薩應當以智慧速疾了達,這是由邪果見所造成的過失。因此,總的應當如實觀察一切諸行都不堅牢、一切諸行唸唸壞滅,特別應當觀察所受用的資財也是速疾滅盡、速疾離散。這樣觀察時,就能斷除引生欣樂邪果的惡見,一切所施都應回向廣大菩提。

  如果只重視財物等異熟果,就只能獲得廣大財位,而不能獲得解脫。就像商人為了賺錢,而毫無吝惜地把所有資財拿給顧客,這樣只能獲得利潤,並不能得到福報。

  「商人只追求利潤」,比喻只求異熟果報,只能得到廣大財富;「商人不能獲得福報」,比喻只求異熟果而行施,不能得到解脫。

  《四百頌》曰:「雲於此行施,能生大果利,為報而行施,如商利應呵。」

  《四百論》說:認為今生行施,將來能產生大果報,為了獲取果報而佈施,這就像商人施捨物資只是為了追求利潤一樣,理應受到聖者呵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10-7-14 10:49:30 | 只看该作者


  布施的障碍,按照《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所说,略有四种:一、未串习;二、匮乏;三、耽着;四、未见大果。
  第一障碍——未串习,即:菩萨虽然现有种种可布施的财物,但见乞者来时,内心却不乐于布施。
  能对治此障碍者,即:菩萨应以智慧迅速了达,自己现在不喜欢布施,是由于前世没有串习布施所致,如今若不勉强自己布施,来世也会不欢喜布施。这样如理了达之后,努力思择而行布施,不随先前未串习的过失而转。
  这是教导菩萨应违逆自己以往不爱布施的习气,不随顺悭吝的习气,不让悭贪恶习更加坚固,而发起决心:它不布施,我偏要布施。
  第二障碍——匮乏,即:因为财物极度缺乏的缘故,而生不起舍心。
  能对治此障碍者,即应思惟:我在生死中流转之时,或者由于宿业的过失,或者因为资财缺乏、系属于他人,而对有情不能饶益,自己也因此备受饥渴等苦。
  如果我今天因为饶益他人,而要在今生中感受诸般痛苦乃至失去生命,这样的布施对我来说,仍是最殊胜、最有意义的。因此,我不能让乞者空手而返,纵然我将一贫如洗,但仍有菜叶等可以活命,我为何不摄取珍贵的菩提资粮?
  这样思惟后,菩萨安忍匮乏之苦,毅然放下执着而行持布施。
  以上实际是思惟业果而对治悭贪:
  一、思惟造作等流果(同行等流果),即思惟:因为前世没有串习,才导致今生不欢喜布施,今生再不串习,来世将更不欢喜行施,如此永远无法成就布施度,而且将因悭贪的恶业堕入恶道。如是思惟之后,便不能再容忍让恶习相续,而将心引入布施。
  二、思惟领受等流果(感受等流果):正是由于前世不布施,才导致今生资财匮乏,今生再不布施,来世将更加贫穷下贱。因此,无论如何也要勉强自己克服困难而布施。
  《阿育王经》中有一则公案:
  古印度的阿育王虔诚信仰三宝,常常迎请僧众到王宫应供。
  当时,宫中有个女仆,非常贫穷下贱。见国王广修福业,她便自责说:「国王因为前世供养佛陀一掬土,竟感得今生的大富大贵,今生又这样广修福德,来世的福报必定更不可思议。而我因前世的罪业,今生才如此贫穷下贱,无力修福,将来仍会转为贫贱之身,要到何日才能出头?」她想到此处,不禁痛哭流涕。
  僧众应供之后,女仆在扫地时捡到了一枚铜钱,便立即把钱供养给僧众,并且心中无比欢喜。
  不久,女仆得了重病,她死后投生为阿育王的女儿,容貌端正殊妙,举世无双,但女孩的右手始终紧握着。
  女孩年满五岁时,夫人对国王说:「我生的这个女儿,一只手总是紧握着。」
  国王便把女儿叫来,抱在膝上,并亲手按摩女儿的手。当她松开手掌时,只见掌中有一枚金币,取下之后又生出一枚,随取随生无有穷尽,不久金钱就装满了仓库。
  国王感到惊奇,便询问夜奢尊者:「我的女儿前世作了什么福业,竟能从手掌中生出金钱,而且取之不尽?」
  尊者回答:「您这位女儿前世是宫中的仆女,因为将扫地时捡到的一枚铜钱供养了僧众,以此善根而转为王女。她是以一枚铜钱布施僧众的善缘,而感得手中常握金钱,取之不尽。」
  第三障碍——耽着,即:菩萨见乞者来时,因为贪着可施物极为悦意、最上胜妙,而对求者不能生起施舍之心。
  我们观察产生这种耽着的原因,就是执着财物为悦意殊胜,以乐颠倒而产生贪执。其能对治的方法,自然是从反面观察财物的苦性。
  能对治此障碍者,即:菩萨应以智慧迅速了达,这是由自己的耽着所造成的过失,我现在对苦性的财物生起虚妄的颠倒乐想,由此能产生将来的许多痛苦。这样了知后,遣除耽着,即以此物而行布施。
  譬如施身时,应想:此身前际不来、后际无去,但由父母和合的不净种子,才有这个身体,犹如以树种等因缘和合而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我的身体也是如此。以苦为树枝,忧悲为树叶,欺诳为树花,愚痴为根本,嗔恚的罗剎栖息于树中,恶业的虎狼等将树团团包围,我现在只是在树下暂时休息,为何要爱惜这棵毒树?
  我愿意将此身奉献给众生,终究没有吝惜之心。因为这有毒之身被三种恶法缠绕,一是不清净,二是极苦,三是无恩德。(即身体本来污秽,是行苦、坏苦、苦苦性,无论如何养护它,它终究不会报恩,因此是被三种恶法缠绕的有毒身。)
  若有人在这罗剎毒害、猛兽围绕之中救护我,应知他对我有大恩德,是对我做大利益,我尚且应对他的恩德永念不忘,哪里还会对此身吝惜不舍呢?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乘庄严经论释》中说:「为了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应恒时了知耽着五欲的过患。自己心中常常思惟:三有妙欲无常,如同浮云闪电,如果贪执它,则会成为诸苦生处,就像毒蛇、火坑、刀刃和蛇穴,无有坚实,犹如梦幻。」
  第四障碍——未见大果,即:并未见到布施能引生无上菩提之最大利益,而仅仅观见能得广大资财之利益而发起布施心。
  此处应知,第四障碍是对布施的果报——广大的资财胜利见为殊胜,唯独对这样的异熟果生起欣求心,而不希求无上菩提。这是以邪果见而不希求菩提。其对治法即是观察异熟果无常坏灭、无有实义。
  能对治此碍障者,即:菩萨应当以智慧速疾了达,这是由邪果见所造成的过失。因此,总的应当如实观察一切诸行都不坚牢、一切诸行念念坏灭,特别应当观察所受用的资财也是速疾灭尽、速疾离散。这样观察时,就能断除引生欣乐邪果的恶见,一切所施都应回向广大菩提。
  如果只重视财物等异熟果,就只能获得广大财位,而不能获得解脱。就像商人为了赚钱,而毫无吝惜地把所有资财拿给顾客,这样只能获得利润,并不能得到福报。
  「商人只追求利润」,比喻只求异熟果报,只能得到广大财富;「商人不能获得福报」,比喻只求异熟果而行施,不能得到解脱。
  《四百颂》曰:「云于此行施,能生大果利,为报而行施,如商利应呵。」
  《四百论》说:认为今生行施,将来能产生大果报,为了获取果报而布施,这就像商人施舍物资只是为了追求利润一样,理应受到圣者呵责。

3#
发表于 2010-7-14 10:49:5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17 12:0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