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了知開緣犯緣後之善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7 23:1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企美诺布 于 2010-5-7 23:17 编辑

大法王白瑪旺甲 造 堪布益西彭措 譯

頌曰:
    對他有利身口七不善,
    可有開許其實成善法。


  當對他人獲得利益成了殊勝方便的時候,十不善業中身口之七不善業有開許的機會。譬如:

  為了救度很多眾生的生命而殺一屠夫;
  遇到一個快餓死的人,自己去一個富人家偷東西給他吃,使他免於死亡;
  若有一女人貪淫煩惱熾盛,若不與淫,她將死亡,為救度她而行邪淫;
  若有一人即將被殺,藏於自家而妄語說見他逃別處;
  若有一惡友欺騙另一人,將彼引入墮落險地,為救彼而作兩舌;
  若有一人內心痛苦,為減輕其苦惱,或有喜歡言語之人,為引導他進入佛門,有這種必要而綺語;
  或為調伏某人而呵斥責罵等作惡口。

  如上所說皆為開緣,表面看起來為不善業,實是善法。身口七支之開緣如下作詳述。

  一、殺生開緣。如果菩薩得知有一盜賊為了獲得財物即將殺害許多生命,或者將殺害大德聲聞、獨覺、菩薩,或者他將造多種無間罪業,菩薩這樣想:「如果我殺死那個惡人,自己就會墮地獄,如果不殺,他將造無間罪業,受無量大苦。我自己寧可殺那個惡人墮地獄,而不讓他受無間地獄大苦。」菩薩如此思考之後,生起意樂,為將來的緣故生起憐愍心而斷惡人性命。在正行殺時,自己懷著善心或無記心,不間雜惱恨。又因為沒有其它方便可得,所以深生慚愧。由這樣的因緣,雖然殺了那個惡人,但不違犯菩薩戒,反而能引生很多功德。

  二、不與取開緣。如果菩薩看到國王大臣等暴惡成性,對民眾無有慈愍,專行逼惱,菩薩心生悲愍,為利益眾生,廢止或奪取王位,不違犯菩薩戒,並能引生很多功德。又菩薩若看到盜賊奪他財物,或盜僧伽物、塔廟物,盜取眾多物品執為己有,縱情受用,菩薩生起憐愍心,為了利益那個盜賊,不讓他受用這些財物,從而使他免受長久的痛苦果報,隨自己所能奪回財物,歸還物主;或者,如果菩薩見執事人及守園人取僧伽物、塔廟物縱情受用,菩薩思維抉擇其人之惡業,生起憐愍心,為了不讓他因此邪受用而受長久苦惱,隨力所能廢除其人的職務,如上所說,菩薩雖行不與取,但不違犯菩薩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三、欲邪行開緣。如果在家菩薩見有女人熏習淫慾法,希求菩薩行非梵行,菩薩思維:「不要讓她心生嗔恨,多生非福,若隨順其欲,便得自在,若不隨者,她將死亡。」於是隨她方便安處,並且讓她學習善法,捨棄不善之業。如此菩薩住慈愍心行非梵行,雖行穢染之法,但不違犯菩薩戒,能引生很多功德。出家菩薩為護持別解脫戒,一切時一切處不應行非梵行。《梵網經》云:「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眾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集學論》云:「諸梵行者,為利他故,於彼應作母姊之想,遠離邪行。」《律儀二十頌新疏》云:「淫慾行者,是有罪犯,無間能令墮那落迦,令多所化不信聖教,諸世間人多住此行。由見此故,大士不應習近淫慾。」

  四、妄語開緣。如果菩薩為了使許多眾生解脫命難、囹圄縛難、剁手足難、割耳鼻難、剜眼等難,雖然菩薩為自命難也不明知故說妄語,但是為了救脫那些有難眾生,故說妄語。即菩薩觀知有情義利,自己沒有染著心,只為饒益有情的緣故,掩蓋正知而說妄語,如此說時,不違犯菩薩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五、離間語開緣。如果菩薩觀見有情被惡友所引誘,菩薩心生憐愍,為了使他得利益安樂,不讓他因接近惡友而受長久損害,隨己所能說離間語,使他遠離惡友。菩薩以此饒益心說離間語,不違犯菩薩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六、綺語開緣。如果菩薩觀見有情喜歡猖、吟、詠、歌、諷,或喜歡談論有關王賊、飲食、淫蕩、街頭巷尾無義之事,菩薩為了使他出離不善行,安立善行,而說綺語,先使他歡喜,再以善法方便引導。菩薩如此說綺語,不違犯菩薩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七、粗惡語開緣。如果菩薩見有情離開正路而行非理事,為了讓他出離不善行安立善行,菩薩說粗惡語,猛利呵斥責備,菩薩如此以饒益心說粗惡語,不違犯菩薩戒,能引生很多功德。

  所謂行非理事,《傳釋》說:「行十不善,或雖善知大乘道而行小乘道,及知小乘而行外道,名越路行,雖知正理而於學處不敬緩慢,名非理行。」越路行即離開正途,非理行即行非理事。

  如上所說,表面上看起來不善之行為,其實於眾生有利益,為善法,佛均開許。《大日經》等經論只開許身語七支,於意之貪嗔痴不開許,因為判別善與不善唯依發心。《清淨心之罪障經》中有這樣一則公案,頌云:「善意將鞋墊,置於能仁頂,他人捨棄彼,二者得王位。」《中觀四百論》云:「菩薩由意樂,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菩薩戒二十頌》云:「具足悲心與慈心,及善心者悉無犯。」宗喀巴大師說:「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一切依賴於自心,故應精勤修善心。」寧瑪巴大成就者無畏持明洲在《功德藏》中說:「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相大小。」因此,判斷善惡的根據是發心,意之不善業何時也不開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9 08: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