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梵住的修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3 22:5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向智尊者著

心常停留的居所

佛陀曾教導四種崇高的心:慈(metta)、悲(karuna)、喜(mudita)、舍(upekkha)。在佛經中,這四者以峇里語Brahma- vihara(梵住)為人所知。「梵住」一詞可解釋為心的超越、崇高或偉大的狀態,或似梵、似天、似神的住所。

這四種態度之所以超越或崇高,是因為它們以最正確、最理想的行為模式對待有情。事實上,慈、悲、喜、舍四梵住,為人與社會接觸所發生的各種狀況提供瞭解決辦法。它們是緊張的紓解劑;是社會衝突中偉大的和平締造者;是生存奮鬥中創傷的療愈者;它們打破社會界限,建立和諧社群,喚醒人們遺忘的寬容,恢復早已失落的喜悅與希望,提倡人類四海一家的精神,對抗自私自利的力量。

梵住與瞋心並不相容,這樣的心類似梵天(Brahma)—佛教傳統宇宙觀裡的神,是更高層天界的短暫統治者。梵天沒有憎恨,這與許多東西方對神的概念相反 —那類神的信徒認為自己的神會表現憤怒、嫉妒與「正義的憤慨」。以持戒與禪修勤勉培養四種崇高心的人,被認為可達到等同梵天的境界。若四種崇高的心成為行者心中主導的作用,就能投生到相應世界—梵天界,因此說這四種是似天、似梵的心。

「梵住」之所以稱為「住」(vihara),是因為我們應當使這四者成為心時常停留的居所,感覺像在「家」一樣,而不是偶爾短暫拜訪而隨之遺忘的地方。換句話說,要讓四者完全充滿我們的心而成為不可分的夥伴,在一切日常活動中好好注意它們,誠如《慈經》所述:行住坐與臥,無有疲倦時,善安住此念,此即謂梵住。

慈悲喜舍四者也稱為「無量心」(appamanna),因就其圓滿與真正的本質而言沒有任何侷限,如受限於其所遍及的某類眾生,沒有排他性、不公平性,且不被選擇性偏愛或偏見所障礙。已達四梵住無量境界的心,對任何國家、種族、宗教與階級不會懷有瞋恨。

但除非與這種心態建立起穩固的自然關係,否則很難審慎地以意志努力來運用「無量」,也很難避免各種程度的偏執。若要成就這點,在大多數情況中不僅必須以這四種特質作為行為準則與省思課題,還要將之作為有系統禪修法的業處,這樣的禪修稱為「梵住修習」。修習目標是藉助這崇高的心,成就高層次的心專注狀態— 「禪那」。修習慈、悲、喜三梵住能成就前三禪,而修習舍梵住只能成就第四禪,其中「舍」是最關鍵因素。

一般而言,持續的禪修會有兩種至高的成果:
第一、禪修將這四種特質深深地烙印在心上,成為不易動搖的自發態度。
第二、禪修造成並確保無量的延伸—擁抱一切眾生的展現。事實上,佛經對這四種修法的詳儘教導,明顯是要逐漸展現這崇高心的無量性,它們有系統地破除一切界限—一切限制這些方法運用於特定的人或地域的界限。

禪修時,選擇散發慈、悲或喜等心的物件,要由淺入深,例如修慈無量時,先從渴望自己的幸福開始,以此作為基準點而漸漸擴大範圍:「正如我希望自己能無苦、安樂一般,願那有情,願一切有情也能無苦、安樂。」之後,將此慈愛的想法擴及自己敬愛的人,例如老師;再擴及到深愛的人、漠不關心的人;最後,如果有的話,擴及到敵人或厭惡的人。既然這修法是關心活著的人的福祉,就不應選擇已過世者,同時也應避免選擇對你而言具有性吸引力的人。

當我們已能應付最艱難的任務—將慈心散發給厭惡的人,就應進一步「破除界線」—將慈心無分別、平等地遍及以上所說的四種人。「破除界線」時,會使我們達到更高層次的定:隨著似相(patibhaganimitta)的顯現,而成就「近行定」(upacara- samadhi),進一步達到初禪的安止(appana),再進入更高的禪定。

在「空間的擴展」上,先從身邊環境開始,例如家庭,之後擴展到鄰居、整條街以至整個城市、國家其他國家與全世界。在「方位的擴展」上,先向東方散發慈心,再來西方、北方、南方、介於四維居間的方向、上方與下方。

適度地變換選擇物件,同樣的修習原則即能運用在悲、喜與舍的禪修上。修法細節可見諸經文(見《清淨道論》第九品)。

成就梵住的禪定,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出一種心態,以作為導向解脫的「觀」的穩固基礎,以洞察一切現象的真實性是無常、易受痛苦與沒有實體的。因四梵住而成就禪定的心,清淨、寂靜、堅定、鎮靜,沒有粗相的自私自利,因而為唯一能完成解脫最後工作的「觀」作好準備。

以上論述顯示兩種修習梵住的方法,一是以之作為實際行動與適當思考方向,另一則是以禪定為目標的有系統禪修法,此兩者彼此相輔相成。禪修有助於使慈、悲、喜、舍成為自發反應,當我們努力在身、語、意中保有這四種特質,卻面臨生活中無數苦惱挑戰時,這自發的反應有助於使心更加堅定與平靜。

另一方面,若實際行為漸漸受到四梵住約束,心中的仇恨、緊張與暴躁就會減少,這些情緒的影響力常常狡猾地闖入禪修時段,變成禪修中的「掉舉蓋」。日常生活與思惟,對禪修的心有極大影響,只有在兩者間的鴻溝持續縮小時,穩定的禪修進展與修行最高目標的達成才有可能。

不斷反思這四者的本質、利益與相反特質的過患,將有助於四梵住修習,誠如佛陀所說:「人長久思惟與反省的事物,即是心專注、傾向之處。」

佛陀開示四梵住的基本內容

一、諸比丘!弟子以慈心遍滿一方,如是遍滿第二、三、四方而住,乃至上、下、四周,他以慈心豐沛、廣大、無量、無憎與無苦,遍滿一切世間平等而住。

二、諸比丘!弟子以悲心遍滿一方,如是遍滿第二、三、四方而住,乃至上、下、四周,他以悲心豐沛、廣大、無量、無憎與無苦,遍滿一切世間平等而住。
三、諸比丘!弟子以喜心遍滿一方,如是遍滿第二、三、四方而住,乃至上、下、四周,他以喜心豐沛、廣大、無量、無憎與無苦,遍滿一切世間平等而住。
四、諸比丘!弟子以舍心遍滿一方,如是遍滿第二、三、四方而住,乃至上、下、四周,他以舍心豐沛、廣大、無量、無憎與無苦,遍滿一切世間平等而住。(《長部》13)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5-29 07:1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