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宏元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關齋戒──關閉流轉生死之門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0:19:37 | 只看该作者
八關齋戒(二十一)──不飲酒戒的制戒緣起
於自由時報93.02.05(四 )刊載

 

  佛陀最初弘法的十二年間,並未制戒,只說一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陀弟子皆依此偈修行,即能成道證果。但後來人心惡念漸多,根機漸鈍,佛陀才依弟子所犯隨犯隨制,目的是讓弟子依止戒律的規範而斷惡修善。所以每一條戒,都有它的制戒緣起,不飲酒戒也是如此。

  佛陀時代,某處村莊裡有一條毒龍,這條毒龍性極暴惡,時常危害莊稼及當地居民,佛陀弟子中有一位證得阿羅漢果位的尊者聽說了這件事,就運用神通降伏這條毒龍。因此村民對他極為敬重,紛紛請他到家中接受供養。一天,有一位信徒供養他飯菜及酒,這時,因佛陀尚未制不飲酒戒,所以這位尊者慈悲接受居士的所有供養,結束應供之後即離開居士家。快要到達精舍時,酒性大發,頭暈目眩,倒在地上失去知覺,且方才所吃的食物都吐了出來,小蟲、蟾蜍聞到臭味,都爬上尊者的臉,吃這些嘔吐物。

  這時,釋迦牟尼佛帶領了很多弟子由此經過,恰好看到這個情形,就告訴大眾,這位尊者能以神通降伏毒龍,而酒醉了之後,不但不能降龍,連蟾蜍都降伏不了。因為這位尊者的示現,讓大眾明白飲酒有無量過失,所以佛陀制定不飲酒戒。由此可知,戒實非束縛,而是佛陀為避免眾生造惡業之慈悲護念。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0:19:45 | 只看该作者
八關齋戒(二十二)──戒除飲酒 智慧清明
於自由時報93.02.07(六 )刊載

 

  飲酒有無量過失。中國古代有很多英雄豪傑,都是因為貪杯中酒的緣故,而葬送了自己的前途、事業,歷史上也有很多帝王,因為沉迷酒色,失去江山。古人說「酒色財氣四堵牆,當中埋的是英良,若能跳出牆兒外,便是長生不老方。」正因酒對我們的危害甚大,所以佛陀慈悲制定不飲酒戒。

  不僅佛教提倡戒律,儒家也注重戒,如至聖先師孔子曾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能戒除這些,自己便能得到利益,而戒酒亦然,能作到不飲酒,無論是對自己的事業與道業、以及對家庭、社會,都有很大的幫助。

  或許有的人會說,飲酒過度才會造成過失,那只要節制飲酒就可以了,何必滴酒不沾?其實,人有貪心,初初開始先喝半杯,習慣了之後成了一杯,幾杯下來不知不覺就喝了一瓶,到最後上癮了就成了酒鬼。過去大陸有一位喜歡喝高梁酒的老先生,喝完酒馬上就抽煙,當時在大陸是抽旱煙,老先生點燃煙草之後,用嘴一吹,因為他酒喝太多,引火上身,活活燒死。關於飲酒傷身乃至於致命的公案還有很多,都在告誡我們不飲酒的重要性。所以持不飲酒戒,不僅要作到滴酒不沾,還要更進一步作到不思念飲酒之事,不勸人飲,及不涉足賣酒、喝酒的場所,漸漸將飲酒的習氣斷除,才能完全不犯惡因,未來即不會招感苦果。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0:19:58 | 只看该作者
八關齋戒(二十三)──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
於自由時報93.02.10(二 )刊載

 

  第六條戒是「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及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受此戒者不得使用脂粉、香水,不可穿戴耳環、項鍊及華麗的衣服,亦不可賭博。古時印度人喜歡將香花貫串起來,戴在頭上或身體上作裝飾,此即是鬘。香花鬘為妝飾品的代表,「不著香花鬘」,包括不得戴耳環、項鍊、手鐲、戒指等妝飾品。

  「不香油塗身」指不使用脂粉、香水及有香味的產品。市面上有很多含香料的產品,喜歡使用的人認為這味道是香,但有些人一聞到這香味就會打噴涕,或認為這味道難聞,所以味道好不好聞是因人心的執著不同而定;又如人們認為糞便是臭,廁所裡的蛆蟲卻認為糞便是香,香與臭其實都是虛妄的。所以仔細去思維便會發現,使用這些物品其實對自己並沒有好處,還浪費錢財。

  以佛法的觀點來看,脂粉、香水、耳環、華麗的衣服等,都是不必要的東西。一個人如果擁有很多華麗的衣服、珠寶、項鍊,這些穿戴在身上,可能連走路都要提心吊膽,時時擔心自己數十萬元的衣服,會勾破或被他人手中的香煙燒壞。假使惡人看到自己擁有這些,起了貪心,可能連性命都會因此喪失,體悟到這些道理,就能明瞭如果沒有這些妝飾品及華麗的衣服,心中無所牽掛,實在是很自在。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0:20:08 | 只看该作者
八關齋戒(二十四)──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於自由時報93.02.12(四 )刊載

 

  「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這條戒包含不唱世俗歌曲、不跳舞演戲,作種種娛樂性的活動。「不往觀聽」,不但自己不作,連看都不要看,聽都不要聽,因為這些塵境會使心意識散亂顛倒,失去正念。這些聲色只是刺激感官,迷惑心理,使自己得到暫時的滿足,等到刺激一過,心當中依舊空虛、煩惱。這些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追求攀緣只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佛法中提到,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產生六識,塵就是塵勞,塵就是一種刺激、一種塵境。譬如說我們看外面的東西,起初認為好看,但看久了眼睛會疲勞,接著會打瞌睡,這是因為塵勞刺激眼根,使眼睛漸漸中毒,對生理、心理產生許多副作用;六根染著塵境時皆是如此。

  一般人都等到六根產生病症,才去就醫,其實這些病源來自平時貪著外境,不斷地接受刺激所造成,因此最後就是生病的果報。老子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實在是如此的。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0:20:21 | 只看该作者
八關齋戒(二十五)──遠離聲色 心得解脫
於自由時報93.02.14(六 )刊載

 

  「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這條戒就現代來講,不僅是不要去聽、去看歌舞表演,連電視、電影都不要看,如此更能使自己這念心清淨,真正達到持戒的目的。所以受持八關齋戒這一日一夜期間要住在道場裡,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收音機、電視機,親人在觀看,自己不能不聽、不能不看,最低限度眼睛一定會看到、耳朵也會聽到,雖然只是短暫的時間,無形當中持戒就不清淨了。

  所以持戒有粗細之分,粗就是不看、不聽,不過雖然作到自己不去看、去聽,不小心聽到或看到了,心當中還是會蠢蠢欲動,這就是六根攀緣所造成的習氣。所以持守八關齋戒,先藉由事相上的實踐,戒掉粗的習氣,然後再慢慢將細微的習氣除掉,由淺入深,最後就能達到解脫自在的境界。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0:20:29 | 只看该作者
八關齋戒(二十六)──不坐臥高廣大床
於自由時報93.02.17(二 )刊載

 

  第七條戒為「不坐臥高廣大床」,舒適柔軟、高廣的床,能令人心生淫念,所以不宜坐臥。佛法是先斷外緣,譬如大眾到道場中打禪七,看到禪凳就想打坐,如果回到家裡看到舒適柔軟的床,就易心生懈怠之念,甚至想入非非。

  所謂「心隨境轉」,一般人會隨外面境界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心念;外在的境界很清淨,我們的心就會產生清淨的念頭;若身處燈紅酒綠、花天酒地的環境中,我們的心就會想入非非。所以佛陀慈悲制定「不坐臥高廣大床」戒,為保持心念的清淨,最好遠離種種思念惡法的因緣。

  高廣大床的「高」是指高度,從地面一直到床面如超過如來八指就算高。如來指釋迦牟尼佛,佛的手指很長,一指有二寸,八指即一尺六寸左右。廣就是一個人睡覺翻身不會掉到床下的寬度,約一公尺半左右。超過以上尺寸,就算是高、廣。道場中大眾睡在通舖,雖然高超過一尺六寸、寬超過一公尺半,但不算高、廣,因為每個人所睡的空間還等於是一個單人床。

  以上是以尺碼論高廣,還有以質料論高廣,漆彩雕刻及紗絹帳褥之類的精美床座,亦算高廣大床。坐臥高廣大床不但易使人產生淫念,而且會產生我慢、懈怠、放逸等不好的心念,為了避免這些煩惱,所以不要坐臥高廣大床。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0:20:38 | 只看该作者
八關齋戒(二十七)──坐臥高廣床座的過患
於自由時報93.02.19(四 )刊載

 

  在未證到佛果之前,心當中仍有習氣存在,易受外境影響,產生種種心念。如坐臥高廣床座易引發人們的貪心、我慢、懈怠、放逸等惡念,為了避免這些煩惱,佛陀制戒佛弟子們不可坐臥高廣大床。

  唐朝有一位悟達國師十一歲即出家,出家之後非常精進用功,精通三藏,十三歲就陞座說法,唐僖宗還拜他為國師,當時的詩人李商隱非常敬重悟達國師,曾作一首詩讚歎:「十四沙彌解講經,似師之年祇攜瓶,沙彌說法沙門聽,不在年高在性靈。」沙彌是指出了家受沙彌十戒,但還沒受三壇大戒的出家眾,所以無論年紀大小,只要沒有受過大戒的出家眾都稱為沙彌。悟達國師在還沒受大戒時就陞座說法,當時出家、在家四眾弟子,聞名前來聽講的多達上萬人,所以說是「沙彌說法沙門聽」。「似師之年祇攜瓶」,一般像悟達國師這個年紀的出家眾,只是幫師父端茶遞水,可是悟達國師卻能登台說法給這麼多人聽,所謂道無老少,有道不在年高而是在性靈;這念心性人人本具,對道有所體悟,非關年齡的大小。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0:20:49 | 只看该作者
八關齋戒(二十八)──三昧法水洗愆尤
於自由時報93.02.21(六)刊載

 

  為表達對悟達國師的崇敬,唐懿宗特別送他一個沉香座,這個沉香座不僅高,且雕刻十分精美。悟達國師看到連皇帝都來聽經,又贈與名貴的沉香座,表示自己很有成就,就因這一念我慢心,前世的冤家就附到他膝蓋上,形成一個人面瘡,人面瘡的眉目口齒具備,還會吞咬食物,令國師痛苦不堪,遍請國內名醫診治,都束手無策。悟達國師忽然想起以前曾照顧過一位病僧,僧人痊癒後感謝悟達國師的照顧,臨行之際特別叮嚀:「以後如果您碰到磨難,或者有生命的危險,那時就到四川九隴山來找我,那地方有兩棵大松樹作為標誌,只要敲敲松樹,我就會出現了。」

  想起過去那位病僧臨別的叮囑,悟達國師便前往四川的九隴山拜訪那位僧人。僧人派了一位童子帶悟達國師到巖下的清泉旁,指示他用泉水來治療人面瘡,當悟達國師正要用泉水洗人面瘡時,人面瘡忽然出聲說:「慢一點!今日迦諾迦尊者賜你『三昧水』洗滌,使我得到解脫,從今以後我再也不會找你,不過我要把這當中的因果說清楚,讓你了解。」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0:20:57 | 只看该作者
八關齋戒(二十九)──從起心動念處修行
於自由時報93.02.24(二)刊載

 

  悟達國師膝蓋上的人面瘡說道:「你我以前都是一殿之臣,在漢朝的時候,你是袁盎,我是晁錯,當時我主張削除諸侯的封地,而演成七國之亂。為了撫平諸侯的憤怒,你建議將我腰斬以平息諸亂。由於你的一句話,使我無辜冤死,從此以後我生生世世都想要報這個仇恨。然而你十世以來都是高僧,守戒嚴謹,因為戒德所以舉身光明,使我無法靠近。現在因為唐懿宗所贈的沉香座,你起了一念貪心與慢心,你身上的光明便消失了,我才能趁機附在你的膝蓋報仇雪恨。不過你有很大的福報,供養了迦諾迦尊者,承蒙尊者出面調解宿世冤仇,我才願意與你了結這段恩怨。」悟達國師聽了,心中不覺凜然,感悟因果可畏,以至誠的心掬起三昧法水清洗膝蓋,人面瘡隨即消失。

  修行要在起心動念處修。悟達國師十世持戒精嚴,只因高廣床座生起一念貪心,便損福招報,一般人想做到不隨外境起心動念,更是不易。持守「不坐臥高廣大床」戒,不用這麼好的物品,就不會起貪心、慢心。持戒是幫助我們先從事上遠離種種染緣,做到事上遠離之後再從心上遠離,事上、心上都能遠離,就能得解脫。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5-21 00:21:05 | 只看该作者
八關齋戒(三十)──不非時食
於自由時報93.02.26(四)刊載

 

  第八條戒為不非時食,即過午不食。《毘羅三昧經》提到:「瓶沙王問佛,何故日中佛食?答云:早起諸天食,日中三世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斷六趣因令同三世佛食。」修行學佛,要向佛學習,行佛所行,言佛所言,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言為己言,以佛行為己行,如此實踐,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佛的加持。因為佛只吃中午一餐,所以身為佛弟子,也要效法佛陀。佛經上講,天人是早上吃,佛是中午吃,畜生是下午吃,鬼是晚上吃,各有各的時節因緣。為了斷除六道輪迴的因,所以要養成過午不食的習慣。

  修行學佛,先從事上開始養成佛的習慣,漸漸使心得到寧靜與安定透過檢討反省,化除所有的煩惱,體悟到這一念心,就能成就佛道。所以受持八關齋戒,持守「不非時食戒」,習佛所行,先從事上開始練習,事上、理上皆精進,漸漸便能趣入佛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访问|Archiver|琉璃光傳統醫學論壇 ( 京ICP备10003003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9 09: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