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标题:
生活與生命的環保
[打印本页]
作者:
宏元
时间:
2010-4-10 09:07
标题:
生活與生命的環保
佛陀是人間的覺者,是親身體驗人間苦難而證悟的導師,所以佛教除了一般宗教信仰的出世間性,更有入世間的人生況味。因而我們可以說,佛教原本就是要在人間實踐的,一種積極的宗教。
▓(持戒者,)如闇遇明,貧人得寶──遺教經
佛教的根本精神,在於對治貪瞋癡三毒的戒定慧三學,且以戒為眾善之基石。為此,佛陀在臨入涅槃之際,切切囑咐弟子「以戒為師」,然而我們往往只是祈求,而不往自己內心下功夫,這種裝飾性的學佛是沒有意義的。
在字義上,持戒似是束縛,實際上卻是人我兩利的善因好緣,像是我們平日生活中,經常無意間脫口的「妄語」就是一個例子,如果我們能夠減少浮濫的言詞,不僅可以避免傷人誤人,更能獲得他人的信賴與尊重。
▓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六祖壇經.坐禪品
禪與定向來被視為一體,所以定學通稱禪定。禪是有情眾生的清淨本性,禪坐則是開發我們這種潛能的入門方法,雖然禪坐不一定能夠成就佛道,卻是佛弟子學習安定心性的基礎訓練。
禪門歷代祖師參禪並不求成佛,只求開悟,我們也是一樣,儘管我們此生不足以成就多大的善法,也有機會開悟,灑脫自在地面對生活與生命。
事實上,在生活中落實定境、提升生命的品質,才是參禪的本意,離開了生活,禪是不存在的。
▓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大智度論
正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所揭櫫的真理,我們的人生並沒有一種常態性的自我與外境,歡悅是無常的、憂苦也是無常的,也就是說歡悅與憂苦都會改變、總有一天都會過去的,這也就是佛教所謂的「空」、「空性」。
一般人多以為佛教消極地講苦論空,其實佛法是要我們知苦識「空」,才能積極地滅苦,讓我們的心性更加柔軟、更加有力,拓寬人生的格局,以平常心面對順境與逆境,而這也就是佛弟子的「般若」了。
▓一切眾生,猶如己身──楞伽經
佛教是倡導眾生平等的宗教,關於這點,星雲大師在書中對禽流感的幾句簡語,在生態危機已經鳴笛的此時,格外具有警醒意義。
大師在書中提到,所謂禽流感,只不過是一隻小動物感冒了,而我們人類無法對抗這種病毒而已。
這樣簡單的舉例,卻讓人心頭一醒。從小我們所受的教育是西方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然而實踐眾生平等的精神,愛護生命與生態,才能夠挽救我們人類現在與未來的危機。
如果我們能夠及時,以戒定慧三學開展我們的生活與生命,實踐這種已經持續兩千五百多年的環保觀念,想必我們內在與外在的生活,都會是豐富,而具有意義的。
▓註一 / 六度: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註二 /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欢迎光临 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http://www.ysbh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