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參見[法]戴密微:《吐蕃僧諍記》,耿昇譯,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
②參見McRae, The Northern School and the Formation of Early Ch'an Buddhism, Hawaii:1986,第71、72頁。
③參見王森:《西藏佛教發展史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4月修訂版,第14、15頁。
④⑤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大正藏》第48卷,第399、 402頁。
⑥轉摘自印順:《中國禪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2版,第115頁。
⑦石峻、樓宇烈、方立天等:《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2卷,第4冊,中華書局1983年6月版,第112頁。
⑧《續藏經》第1輯,第14套,第2冊,第258頁。
⑨⑩[11][12][13][14][15]土觀· 羅桑卻吉尼瑪:《土觀宗派源流》,劉立千譯,民族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40頁。
[16][17]轉引自劉立千:《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及密宗漫談》 ,民族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28、67頁。
[18]轉引自班班多傑:《藏傳佛教哲學境界》,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161頁。
[19][20][21][22]見注⑨,第80、67、77、66頁。
[23]《景德傳燈錄·大正藏》卷51,第440頁。
[24][25][26][27][28][29][30] 見注⑨,第82、111、110、111、110、108、108頁。
[31]三身指佛身、法身、報身;四智指大圓性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
[作者簡介]邱環,女,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學術研究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