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标题:
黛螺顶五方文殊菩萨的来历
[打印本页]
作者:
祥瑞
时间:
2011-11-4 21:06
标题:
黛螺顶五方文殊菩萨的来历
本帖最后由 祥瑞 于 2011-11-6 22:20 编辑
wenshu_pusa.jpg
(279.18 KB, 下载次数: 5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1-6 22:20 上传
黛螺顶五方文殊菩萨的来历
五台山台怀中心寺庙集群区东,有一座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从山下仰望,只见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间又耸起一座小山,山顶寺宇的山门和牌楼围在树木之中,常有云雾缭绕。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这就是五方文殊的集中地黛螺顶。这里原先也是供着和五台其他寺院一样的文殊菩萨。因清朝皇帝弘历(乾隆)几次上五台拜台,总是天公不作美,拜不成五台,十分遗憾。当地僧人便想出了个办法,把五个台顶的文殊一起请来此院,塑了五方文殊菩萨像。这样弘历皇帝来到黛螺顶,便能朝拜五个台顶的文殊菩萨。一来省了他的时间,二来也免去了他上五个台顶的鞍马之劳。为什么清朝的玄烨(康熙)、弘历(乾隆)要三番五次地来五台朝拜,而很少去其他地方呢?作为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知道,能用武力征服天下,却治不了天下人心,治人心还得靠教化。封建社会的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是接受不到教育的,在他们看来只有宗教才是教化老百姓最直接的方式。清朝满人信仰佛教中的黄教。他们的法王在他们看来是文殊化身。正如在《华严经入法界品》,
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说:“文殊大愿,非除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常有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这就是清代皇帝信奉文殊的原因。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认为,天下要想太平,就必须用文殊菩萨的大智来治理国家。因为文殊菩萨在大乘佛教里为诸菩萨上首,常与普贤菩萨侍佛左右。佛弟子都把文殊菩萨当作智慧的化身,例如说:“
般若为诸佛之母,文殊为七佛之师
。”就是从文殊的塑像来看,顶有五髻,表示如来的五智,左手执一朵莲花,花中安放《般若经》一部,
表征般若一尘不染,如大火聚。
右手执宝剑表示大智,能断一切无明烦恼及摧毁愚痴。坐在莲花座上表示清净;或乘狮子、孔雀,表示威猛。这些都是修行必要具备的条件,
所以上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的人包括上至皇帝下到百姓特别多。对文殊菩萨真是顶礼膜拜,三步一叩首,九步一顶礼来五台朝山拜见文殊菩萨。
从前浙江杭州有个文喜禅师发心来五台朝见文殊,用了三年时间从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拜到五台山下。正是日薄崦嵫之时,遇见一个迎面来的小沙弥,问他到清凉寺还有多远路?小沙弥说路途尚远,把他带到一个叫做“金刚窟”的岩洞里去休息。他入洞见到一个老僧,问他:“此间佛法如何住持?”他说:“龙蛇混杂,凡圣交参。”又问他清凉寺里住有几百人,文殊菩萨在那里?老僧示以一偈:“千峰顶上色如兰,谁问文殊谁对谈?欲知清凉多少众,前三三与后三三。”他对偈中所含之意,未多明白,就去休息。睡到第二天醒来,只见自己身卧石山,什么金刚窟也没有了,老和尚与小沙弥也无踪无影了。这时他才恍然大悟,知道昨晚“对谈”的老僧,便是文殊化身,而当面错过,心里有所不甘,因经过千辛万苦,求见文殊就当面错过,乃发奋归来自己用功,从开始做起,在一丛林当了一名火头军。这个故事就是说的文殊智慧是扎扎实实的功夫,不是拜过一次佛或做几次的佛事活动得来的;是要从平时的行、住、坐、卧,起、食、行、居来体现文殊菩萨的智慧。
我们当代的人都想得到智慧,但究竟文殊的智慧是什么?知之很少,更有人认为自己的头脑聪明,琴、棋、书、画一学就会,一点就通,再去庙里拜一下文殊就是开了智慧。在佛教看来,只是这种人天智聪明,并非是智慧而是一种智商高而己,这种人还容易坠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悲惨结局。所以文殊的智慧是他的中道思想,
他是以修“一行三昧”而闻名。而一行三味的重点,就是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从规律或法则的总体上著眼,而不是就事论事的去分别它的差别相。居高临下,高屋建瓴。
文殊菩萨在他智慧中所表现是大乘空义。其空义的特点,是不著空不执有的“不二法门”。实际上文殊菩萨的不二法门,是离二边的即无而有,亦有亦无的中道观。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心经》里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正因为这些特点,文殊菩萨才成为菩萨上首,他在福城(孟加拉湾)的大塔寺开讲《普照德界经》。对象大多是龙族,使得龙王、龙子、龙女都归信了佛教,文殊行开辟了大乘佛教的根据地。善才童子在大塔寺听了文殊的说法,发菩提心立志住普贤行。文殊菩萨指导他求见善知识进行参兴,是入普贤行的不二法门,就是著名的善才童子五十三参。善才童子五十三参,就是向五十三位善知识学习。这样的五十三参,使善才的佛学知识大为长进。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就是要向各种不同的人学习,不但佛教界的人要这样做,广大群众也都应该向一切比我们有学问的人学习,来丰富我们的学识,提高我们的责质。
佛教徒更应该放下架子,虚心的向一切善知识学习,向周围的人长处学习。在学习上就要有善才的五十三参精神,不耻下问,才能融会贯通,日日长进。这就是文殊在学习上的智慧。
再说五台山五个台顶的文殊菩萨,即
中台的孺童文殊,北台的无垢文殊,南台的智慧文殊,东台的聪明文殊,西台的狮子文殊
,这五个台顶的文殊集中地供奉在黛螺顶。
这五方文殊本身就体现了文殊的和谐精神,文殊的和谐精神又集中在智慧上,这种智慧又体现在五方文殊的表法上。
中台的孺童文殊是表现天真无邪的学习智慧;北台的无垢文殊是表现清净无染的智慧;南台的智慧文殊是表现大彻大悟的智慧;东台的聪明文殊是表现天智聪辩的智慧;西台的狮子文殊是表现勇猛威严,说法狮子吼的智慧。
在《文殊般若泥洹经》说:“文殊住三昧力,能於十方世界,化现诸形,教化众生,偈云:文殊大菩萨,不拾大悲法,变身为异道,或冠或露体,或处小儿丛,游戏於聚落。或作贫穷人,衰容为老病,及饥蹇寒苦,处方面求乞,令人发一施,与满一切愿,令发信心已,为说波罗蜜。”就是说文殊菩萨不但在五台现五种智慧,而且化现诸形,如经中所说的化形僧人、穷人、老人、病人、乞丐,化这些的形的目的只有一个,令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也是他的不二法门。
在今天看来,文殊的智慧是一种大智慧,如果用这种智慧来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也是大有益的。用佛教的话说,人人都能“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度一切苦厄”的根本所在,它“能度一切苦”。众生也就没有了苦,这里的苦就是指的生老病死以及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如果佛教界的信徒以及我们的大众,都能用文殊的智慧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和理念,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非常和谐的社会。
作者:
祥瑞
时间:
2011-11-4 21:06
{:3_115:}{:3_115:}{:3_115:}
作者:
忏悔的徒弟
时间:
2011-11-6 10:58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作者:
离尘向觉
时间:
2011-11-6 11:07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欢迎光临 琉璃光 - 傳統醫學論壇 (http://www.ysbh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