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6-10 12:20:33

《入菩萨行论》讲记(76)[静虑品]

《入菩萨行论》讲记(76)[静虑品]
作者: 达真堪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前文讲了身要远离愦闹,依止寂静处。要对寂静处生起欢喜心,就要了解住在闹市的过患和寂静处的功德。

  住在闹市区,修行就会受影响,受到干扰。了解了闹市的这些过患,才会对闹市、对世俗间生起真正的厌离之心。若是不去了解、思维这些过患,不可能生起厌离心,这样永远都不能远离闹市,远离世俗。

  能依止寂静处,就能生起禅定。思维寂静处的这些功德,才会对寂静处生起欢喜之心,才会依止寂静处,才能真正依止寂静处。对寂静处生起欢喜之心,然后自己能够依止,这样才是真正的依止寂静处。若是对寂静处没有生起欢喜心,也不知道依止寂静处有何种意义和功德,虽然身在寂静处,但是心不寂静,也没有意义。若是对寂静处生起真实无伪的欢喜心,以这种心态去依止,这些欲望、所谓的妄念自然就会息灭,心相续中自然就会生起禅定的功德。

  前面讲了身寂静和心寂静,心寂静是最重要的。若是心寂静,即使身没有离开闹市,但一定能成就。若是心不寂静,即使身在寂静处,但仍然会有很多妄想、欲望,这样不会有真正的修行或成就。

  若要心寂静,首先就要断除欲望,放下妄念。妄念越少,内心越寂静。

  庚二(弃妄念)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尽弃俗虑已,吾心当专一,
  为令入等至,制惑而精进。

  心除了思维善法以外放下一切,只是一心一意千方百计使我的菩提心增上,为了以寂止入定、以胜观调柔而精进。

  书上讲“心除了思维善法外,要放下一切”;我们也有一句法语:“除了学佛修行,世间的一切都要放下。”这二者是一个意思。

  除了提起善念,保持善念,除了行善,除了学佛修行,其他一切都要放下。有些人会有疑惑:“那是不是就不能生活,不能工作了?”不是这个意思。

  若是你以佛法、以智慧去生活、工作,这本身就是学佛修行,最终能解脱,能圆满。我们为什么要生活?为什么要工作?就是为了解脱,为了圆满。若是你离开了学佛修行,就是你离开了正知正见,离开了佛法、智慧,这样生活、工作不会快乐,也不会圆满。这样生活、工作,都是没有意义的,可以说是造业,也可以说是搞轮回,给自己带来的只有痛苦和烦恼。

  出家也好,在家也好,各有各的生活、工作。作为出家人,弘法利生是我们的工作。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都不能离开佛法,离开智慧,这样才能达到目的,才能实现愿望,才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工作,这样才是快乐的。

  我们现在之所以烦恼,痛苦,就是因为我们不会生活,不会工作。若是会生活、工作,结果肯定都是圆满的;但是我们不会生活、工作,所以结果就是烦恼的,是不圆满的。如果你离开了佛法、智慧,生活和工作都没有意义了,这不叫真正的生活,也不叫真正的工作。

  生活、工作不离学佛、修行,学佛、修行不离生活、工作。除了生活,除了工作,没有学佛,没有修行。生活本身就是学佛,工作本身就是修行。若是你离开了佛法,离开了智慧,你不会生活,不会工作,这不是真正的生活,也不是真正的工作。生活、工作不离学佛、修行,学佛、修行不离生活、工作。二者是不矛盾的,是一体的。这就是佛法里经常讲的二谛双运。

  所谓二谛双运的真理,通俗易懂地讲解,就是生活、工作不离学佛、修行,学佛、修行不离生活、工作,二者说一也是一,说二也是二。我们讲“二谛双运”的时候,讲到空分、现分或明分,这时是两个,但空性不离显现,显现不离空性,显现本身就是空性,空性本身就是显现,这叫二谛双运。同样,生活、工作本身就是学佛、修行,学佛、修行本身就是生活、工作。若是二者脱节了,没有圆融,这叫造业,也叫轮回。若是二者没有脱节,能够圆融,就是涅槃。涅槃是不烦恼的,轮回是烦恼的,这是差别。烦恼即轮回,涅槃即无烦恼,息灭一切烦恼是涅槃,有烦恼就有轮回。若二谛分开了,就是分别、执着,烦恼就是这样引起的;若二谛能双运,就没有烦恼了。

  所以,心除了思维善法以外,放下一切。也就是说,除了学佛修行,其他世间的这些都随缘。随缘了就放下了,放下了才能随缘,都是一个意思。

  这里可能还有这样的疑惑:“既然说除了思维善法以外,一切放下,那么这个善法就不用放下了?”不是。看似不能放下善法,其实善法本身就是放下。放下,叫善法;没有放下的时候,没有真正的善法。

  “除了学佛、修行,一切都要随缘”,也是如此来理解。难道学佛、修行就不能随缘了?不是,学佛、修行本身就是随缘。若是你不随缘,就不叫真正的学佛;你不随缘,也不叫真正的修行。

  偈颂中讲“尽弃俗虑已”,所谓俗虑,也就是妄想。什么叫妄想?想过去的事,想未来的事,想现在的事。其实忆念、想本身没有错,但若是没有放下分别、执着,这才是错,这都叫妄念,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一切法都离不开无常的本性,都离不开因缘和合的真相。一切法都没有实质性,这就是因缘和合。比如,十个人聚在一起而成“团”,当这十个人散开时,就没有“团”了。所以,“团”只是我们以自己的分别念假立的而已。一切法都是如此,都是因缘和合的,都是没有实质性的,都是无常的,都在刹那刹那当中变化,实际上不存在。所以,你去分别、执着过去的事、现在的事和未来的事,都是多余的,这叫妄想。

  我们可以向内观察自己:我们的思想没有停留过,我们的意念也没有停止过,它们都在想什么?就是东想西想,胡思乱想,都是妄想;想什么都想不透、想不明白,只是瞎想;看什么都没有看透,只是在那儿瞎评论。

  不要增加自己的分别念,不要增加妄念,大家应该去寻找真相、真理。只有找到了真相,明白了真理,内心才能专注。什么叫转识成智?当你明白真相、真理时,意识就会变成智慧,尽管这个时候也想过去,想未来,想现在,但这是“智”,不是“识”,成为智慧了。之所以这样说,因为这个时候不会再迷惑了,你已经明白了真相、真理,心里有正知正见,这些都是智慧。很多人都认为,这个时候,思想和情绪是不是都不能有了?不可能没有。有大海就有波浪,但是没有事,大海不影响波浪,波浪不影响大海。有大海、波浪,这都是正常的。大海、波浪二者说一也是一,说二也是二。这是比喻,说明有心就有心的作用,但是这个时候,转识成智了。

  有些禅宗的大师们讲:“不知道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人。”这种状态似乎如同傻子一样,其实不是,这是不执着任何东西的意思。如果什么也不知道,那就不是成佛,而是成傻子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成就的状态怎么能是这样的呢?若什么也不知道,不知道吃饭,不知道睡觉,也不知道走路……哪有这样的佛?

  自己以寂止入定,以胜观调柔,精进修行,这是最重要的。我经常跟大家讲:学佛是最重要的,修行是最重要的,应该把学佛修行放在首位。这样一说,看似生活不重要,工作不重要,其实不是这个意思。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不离开佛法,不离开智慧,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只有这样,你才可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才可以解决工作上的问题,才能对治烦恼,解脱烦恼。你看,佛法重要吧!

  很多人都不明白这点,一听说“学佛、修行最重要,其他的都不重要。”就又开始有偏见了:“那是不是不能生活了?是不是不能工作了?”不是这个意思。

  学佛修行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无论在山上,还是在山下,无论是在家修行人,还是出家修行人,若是没有修行,没有智慧的话,都是烦恼、痛苦的;若是你有智慧,有修行的话,都是快乐的,都能圆满。若是自己没有修行,没有智慧,即使剃度出家了,内心里仍然充满了烦恼,充满了痛苦。即使身在这样一个清净的道场里,本应无忧无虑,但还是在自寻烦恼,自找痛苦。若是没有修行,没有智慧,在哪里都一样烦恼、痛苦;若是自己有修行,有智慧,在哪里都一样快乐、圆满。所以,无论在何处,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学佛修行。

  学佛修行是什么意思?就是不离佛法,不离智慧的意思。若离开了佛法,离开了智慧,就没有所谓的学佛修行。真正的学佛修行是三门不离佛法,不离智慧,尤其是内心。身和语是随心的。若心里有佛法、智慧,你的行为也是佛法,也是智慧的,你的行为不会造业,也不会犯戒。若是你心里没有佛法,没有智慧,即使行为上很精进,也没有用,实际上也都是造业的。

  现在有的人表面上很精进,也很精通佛理,但是一会儿对这个人嫉妒,一会儿又对那个人傲慢,内心里充满了烦恼和痛苦。若内心有嫉妒心、傲慢心,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因为有烦恼的控制和束缚。犹如一个人被关在牢狱里,手和脚都被绑起来了,虽然没有对他做其他的什么事情,但是对他来说,这本身就是痛苦。

  主要是心,内心里要有佛法,有智慧。也就是说,你的内心、观点、见解和世人都应该是相反的,你不能以世俗的眼光或者分别心去看事、做事,因为这都是错误的。

  比如,世间人会想:“我有病的时候,希望身边有人照顾。”而修行人则会希望:“这时身边没有人照顾才好。” 大家好好观察、观察自己:假设今天你生大病了,自己希望身边有人照顾,还是没有人照顾?假设你今天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即将面对死亡了,自己希望可爱的儿子、女儿以及亲朋好友在身边,还是不在身边?大家好好观察、观察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

  现在为什么很多人都不敢出家呢?就是担心:万一有病了,没有人照顾怎么办?其实,如果你真正超越,真正成就了,当你面对死亡的时候,身边无论是有人,还是没有人,都无所谓了。若那时身边有人,没有事,他们干扰不了你,哭就哭呗,说就说呗,自己已经自由了。自己知道:哭都是假的,说一大堆的话也都没有用,自己不会留恋,自由地走,不会受干扰,也不会受影响。如果那时身边没有人,也没有事,正好。所以,若真正超越,真正解脱了,就是这种状态。



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6-10 12:26:27

 但是,在修行刚开始的阶段要有出离心。因此,这时应该持“我不希望身边有人,不希望他们在身边”的想法。思维:若这时身边有人,会影响我,会障碍我。这是刚开始的一种基本的理念,最基础的一种修法。出离心是大乘、小乘共同的修法。大家都看看自己,如果你连出离心都没有生起来,心里就没有佛法,没有智慧了。

  所谓智慧,就是对世出世间的一切法都看得很明白,观得很透彻。从时间上,无始无终;从空间上,无边无际。这正是佛的伟大之处!如果时间有始有终,空间有边有际,就是分别。心里有没有佛法、智慧,就要这样进行观察。

  心里有佛法、有智慧,才叫学佛,才有修行,因为“佛”是智慧。有佛法、智慧,才可以对治烦恼、习气,才可以息灭妄想、分别。

  大家都说:“我在修行,我要修行……”什么叫修行?你去对治烦恼、习气,放下分别、执着,这叫修行。若是你没有对治烦恼、习气,没有放下分别、执着,即使天天在那儿打坐、诵经也没有用,你没有学佛,也不是修行。所以,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啊!别人欺骗不了你,别人糊弄不了你,自己才会欺骗自己,自己才会糊弄自己。有的人说:“别人欺骗了我,糊弄了我……”都是自己的善恶因果啊!这个因是你自己种的,这个缘是你自己结的,归根结底还是你自己的问题。若是你没有种这个恶因,没有结这个恶缘,怎么会有恶果啊?不会有的。所以,别人不会欺骗你的,是自己欺骗了自己;别人不会糊弄你的,是自己糊弄了自己。

  我们现在学佛都是在表面、形式上做,口头上说自己在学佛、修行,其实内心很傲慢:“我学佛了,我修行了,我剃头了,我出家了……”如果学佛就是剃头,那太容易了。为什么要剃头?是断烦恼。为什么要穿袈裟?是要放下世间。若是你没有断烦恼,你剃头也是白剃,没有用;若是你没有放下世间,你穿袈裟也是白穿,没有用。剃头了,就要断烦恼了。烦恼是什么?是贪嗔痴。以什么来断?以戒定慧来断。

  辛二(广说)分二:一、于欲妙生起厌烦;二、于静处生起欢喜。

  壬一(于欲妙生起厌烦)分三:一、观察果报可怕;二、观察本体不净;三、观察因有害。

  癸一、观察果报可怕:

  现世及来世,诸欲引灾祸,
  今生砍杀缚,来世入地狱。

  舍弃妄念,主要是要断除欲望,无论是贪人,还是贪财,都一样要舍去。贪欲心是轮回的根,会给我们的今生、来世带来灾难和祸害。

  一切的灾难和祸害都来自于自己的贪欲心。我们经常怪那些鬼神、怨敌,认为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灾难,是他们让我们遭遇了祸害,其实并非如此。看似鬼神在伤害我们,看似怨敌在给我们制造障碍,这些都是一种假象,一种迷惑。自己的贪欲才是幕后黑手,它有很多诱惑我们的方式、方法。

  看似鬼神在给我们制造障碍,看似怨敌在伤害我们,然后我们就怨恨这些鬼神怨敌,甚至去伤害他们,其实这就是一种诱惑。现在有些人以盲引盲:“你家里有东西,身上有东西,要把他们赶出去。”其实,你能不能把他们赶出去?不能。但是你这个恶念存在了,这个心不好了,这些鬼神都有他心通,他们也是凡夫,心里肯定对你生嗔恨,这样你们又结上了恶缘,这才是恶性循环。你之所以会造这样的恶业,就是因为你有贪欲心,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保护自己而导致的。这样的人现在特别多。

  有些人说:“现在我皈依佛门了,不能再供这些鬼神了,只能拜佛,不能拜他们,只能供佛,不能供他们。”这叫“敬佛不敬众”,也是错误的。只有恭敬众生,才是真正地恭敬佛,但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然后又去伤害这些众生。

  对怨敌也是如此。我们认为是他们在给我们制造障碍,就心生嗔恨,甚至以怨报怨,以牙还牙,去伤害他们,这样就又造恶业了。

  其实,这些都是魔王波旬的诱惑,是我们贪欲的诱惑,别上当了!我们不能上魔王波旬的当,不能上欲望的当!佛已经告诉我们:这是他们的诱惑,这是他们给我们设下的圈套!真的,如果你钻进去了,就跑不掉了,很难跑掉。我执这个“魔王波旬”本身就是贪欲。

  我们今生之所以会遇到这些灾难、不幸,就是因为有欲望,有贪欲。我们贪财、贪人,然后造恶业,因此遭杀,被束缚,受害。我们为了钱财或者所谓的爱人而不择手段,结果自己遭受了种种的灾难,这都是因为贪欲心。无论是追求财富,还是追求人,都是自私的,自己想独自霸占,难道这不是贪欲吗?很多人今生被抓、被杀,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等,种种的烦恼痛苦、灾难祸害都是因贪欲心造成的。贪财、贪人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但是凡夫把苦当成乐,他就愿意烦恼,就愿意受苦,不烦恼不行,不痛苦不自在。

  不仅今生不幸,来世还要堕落地狱,堕落恶趣,要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这一切都是贪欲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断除贪欲心。

  贪欲心是想占有的那种心,“我要”“这是我的”,这里面没有利他心,只有自私心。若是自私的,自己想得到,不想失去,就是贪欲;若不是自私的,就不叫贪欲,而是有利他心的。若想有利他心,就要放下自我。很多人都是找借口,说“我是为了利益众生,我是为了恒顺众生。”这都是找借口。为什么?你完全放下了自我,才没有了自私心,这样才可能有真正的利他心,之前说“有利他心”也是假的,嘴上说是为了众生,其实是为了自己。你没有破除我执,没有放下自我,所以无论是行持善法,还是做功德,都是自私的,别的就更不用说了。

  现在有很多这样找借口的人,口头上说“我是为了众生,我是恒顺众生。”你就“恒顺”吧,到时候你看阎罗王能不能恒顺你。谁也欺骗不了谁,因为因果是不虚的!你造恶业或者行持善法,其实都是你自己的事,将来果报都是你自己要承受的,和别人没有什么关系。若是你造恶业了,将来是你要遭受恶果;若是你行持善法了,将来是你能得到利益,这都是你自己的事,谁也欺骗不了谁。

  做人要表里如一,不能有当面和背后的差别,因为谁也欺骗不了谁,你自己的因果是不虚的嘛。很多人在别人面前,尤其在上师面前,装得都很清净、善良;跟道友在一起的时候还可以,跟上师在一起的时候就更可以了,但是一旦离开了上师,离开了道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作为凡夫,造业是正常的,但是可以忏悔。忏悔就是不覆不藏,但是作为凡夫,谁能做到不覆不藏啊?若是能做到不覆不藏,业障就消除了,不覆不藏本身就是消业。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有这样一个公案:从前,奔贡嘉格西到一位施主家里的时候,施主们都到外面去了。他想,我没有茶叶,应当偷一些,以后作住山修行时煮的茶叶。当他把手伸进茶叶袋里时,立即以正念摄持。于是,他大声呼喊施主们:“我这个人正在(偷茶叶),将这只手从手腕砍断。”

  若是将公案里的奔贡嘉格西换成我们自己,肯定做不到这样。我们能提起正念,能停止这种行为就不错了,根本不可能这样大声告诉众人。其实,我们这种想隐藏、隐瞒的心,本身就是一种过失。

  以前佛在世的时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成就者呢?因为他们没有隐瞒心。若是犯戒了,一见到佛就会说出来,有什么事就说什么事,不会有一点隐瞒。他们的思想多单纯,内心多清净啊!

  其实,犯错误、犯戒不怕,因为都是凡夫,不犯戒是不可能的,不犯错误也是不可能的。只要能够不隐瞒,就可以了。佛关于戒律方面,讲了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怎样受戒;第二,受戒后应当怎样保护戒体;第三,万一犯戒了,怎样去弥补与恢复戒体。

  并非任何人都可以得到戒体。得到戒体是有方式、方法的,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去受戒,才能得到戒体。

  得到戒体以后要保护戒体。保护戒体也是有方式、方法的,你以这些方式、方法去保护戒体,才能保护住这个戒体。佛讲了堕罪之四门,也就是犯戒、造业的四种原因:第一个是不明白,第二个是没有相信,第三个是烦恼重,第四个是习气重。若你不明白,可以学。若你没有深信,可以通过再三地思维、观察而生起坚定的信心。若你因贪心、嗔恨心等烦恼特别强大、强烈而难以对治和克服,或者因无始劫来的习气深重而不知不觉地造业、犯戒,这样就要去降伏烦恼、习气,这要通过修行慢慢解决,不是一下子就能断掉的。比如,罐子里的葱容易倒出去,但是里面的葱味儿要慢慢才会散除。烦恼犹如大葱,习气就如同葱味。习气更难改,断掉习气是有过程的。

  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要不覆不藏,哪怕在佛面前或在上师面前能做到也行啊,但是很难做到。所以,大家要想彻底忏除业障,忏悔就要不覆不藏。

  这里主要讲的是贪欲的果报。所有的不幸和灾难都是我执、贪欲引发的。如果没有破除我执,没有放下自我,那肯定就是自私的;若是有自私,就有贪欲。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6-10 12:30:32

{:3_267:}{:3_267:}{:3_267:}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6-11 11:36:15

《入菩萨行论》讲记(80)[静虑品]选段
作者: 达真堪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壬二(于静处生起欢喜)分二:一、略说连接文;二、广说。
  癸一、略说连接文:
  
  故当厌诸欲,欣乐阿兰若。
  
  如是应当对欲妙生起厌烦之心,而对寂静处生起欢喜之心。
  
  前面已经仔仔细细地讲了贪爱世间的过患,也讲了身心寂静的功德,大家要认真思维,这样才能对世间所谓的利益、安乐以及贪欲生起真正的厌离心,对寂静处生起真正的欢喜心。
  
  世间所谓的利益不是真正的利益,所谓的安乐也不是真正的安乐,但是我们愚痴颠倒,把它当作利益与安乐,然后去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都是烦恼,都是痛苦,最终没有获得真正的利益,也没有获得真正的安乐。若是不以智慧认真地去观察、思维,很难了知真相,很难证悟此真理。所以,大家以智慧仔细观察、仔细思维,这是很重要的,这样才会生起厌离心,才能断除贪恋。
  
  前面讲了身心寂静的功德。若是身心真正寂静了,才是真正的利益,这时候才有真正的快乐,但是我们若是不以佛的教言,不以上师的窍诀去认真地思维、观察,也很难了知。我们凡夫愚痴颠倒嘛。愚痴就是很难明白真相,很难了知真相。颠倒是什么?若是你不了知真相,你不明白实相真理,身心就是颠倒的,不可能对寂静生起欢喜心,心里也不可能产生寂静。所以应该对欲妙生起厌离之心,而对寂静处生起欢喜之心。这个道理是前面已经讲过的,大家如是地去思维、去观察,就能对世间生起厌离心,也能对寂静生起欢喜心。
  
  癸二(广说)分二:一、圆满之特点;二、安乐之特点。
  
  子一、圆满之特点:
  
  离诤无烦恼,寂静山林中,  
  皎洁明月光,清凉似檀香。  
  倾泄平石上,如宫意生欢。  
  林风无声息,徐徐默吹送。  
  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这是依止寂静的功德。这段偈颂讲的是“圆满之特点”。若是身心能依止寂静,身远离愦闹,心远离妄想,这样一切当下就是圆满的。
  
  若是自己如理如法地去依止寂静处,就没有外界的诤论,也没有内心的烦恼。一个修行人在寂静的山林,除了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具,别的什么也没有,这样也不用担心、害怕盗匪等威胁,身心也就寂静了。这个时候,修行人就像国王在檀香涂敷的王宫中散步。国王在王宫里散步,王宫里面檀香涂敷,散发出清凉。同样,皎洁的月光散发出檀香般的清凉,使宽阔平坦的岩洞更加舒心悦意,森林中悄无声息、柔和的林风徐徐吹送,具有福德的瑜伽行者一边缓缓踱步,一边心中思维利益他众之事。我们这些世间人都觉得国王在王宫里面很舒心悦意、很安详,所以用此来比喻。其实真正能在寂静处这样修行,更舒心悦意,快乐无比。
  
  不仅外界没有诤论,内心也没有烦恼,这是依止寂静的功德。主要是心里没有烦恼。如果心里没有烦恼,就没有痛苦了;如果心里有烦恼,无论在哪里都一样,都一定是痛苦的。所以我经常讲,若是内心自在,内心清净,街上的乞丐和王宫里的国王没有什么差别。内心没有牵挂,这叫自在;内心里没有烦恼,这叫清净。这样的人在哪里都一样,都是快乐的,都是幸福的。
  
  在世人眼中,王宫里的国王和山洞里的修行人在表面上有很大差距。比如,密勒日巴在山上修法,有一天,来自贡塘地区的五姐妹,看到密勒日巴,觉得他非常可怜,就嘲笑他。为什么嘲笑他呢?因为密勒日巴连身上穿的衣服都没有,满身长着绿毛,根本看不出来是人还是动物。密勒日巴没有吃的,没有穿的,住在山洞,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所以她们觉得他可怜。但是密勒日巴觉得五姐妹可笑、可怜。
  
  在世人看来,国王和修行人差距很大,但实际上都是一样的:若是真有修行,内心清净,在哪里都一样,都是自由的,自在的,都是快乐的,幸福的;若是没有修行,内心不清净,虽然在寺院里,在山洞里,也一样是烦恼的,是痛苦的。
  
  其实,偈颂里所讲的这些是种形容,用来形容寂静。现在大家都在山上出家修行,别的我们不讲了,只讲山上的空气吧。山上多好,空气多新鲜啊!山下哪有这么新鲜的空气,你在山下到哪里都找不到。但是有些人根本就没有觉得这些有什么特别的。若是对寂静处没有生起欢喜心或者心里没有真正放下世间,在山上也是很难的。有的人到了山上,到了寺院,觉得这里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玩不好……都是不好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对寂静处没有生起欢喜心。这样的人即使真正到了寂静处,也不会得到寂静处的功德、利益。
  
  主要是心。尤其是作为大乘修行人,作为密乘弟子,要放下世俗,自己内心要自在,不要被贪心、欲望束缚和障碍就可以了。不被贪心、欲望束缚、障碍,就是自在。否则就变成压力了,不会有自在的。若是你内心不自在,就是散乱,这样也不会有所谓的禅定。所以自己的内心要自在,不能被贪心、欲望束缚。
  
  这段讲的是圆满之特点,心清净则一切清净,心圆满则一切圆满。下文是安乐之特点:
  
  子二、安乐之特点:
  
  空舍岩洞树,随时任意住,  
  尽舍护持苦,无忌恣意行。
  
  自己在空无一人的房舍、树下、山洞中可以随心所欲而安住,远离执着守护欲妙的痛苦,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而修行。
  
  在空房中,山洞里或树下,没人管你,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自己随心所欲而安住。想住山洞就住山洞,想住大树下就住大树下,处处都当作家,处处都是家,住哪里都可以。为什么非得要跟别人争呢?这样与外界就没有争论,不要争论了。有地方住,就住;没有地方住,就住在空房、山洞或森林里。住别墅、山洞都一样,在哪里都一样毫无烦恼,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有些居士们也总是担心:“没有房子怎么办,住哪呀?”对山下的在家人而言,这肯定是个问题。其实,应该这样想:若是没有房子,住大道,住森林呗。我们作为修行人,就要有这种心态。
  
  不是必须去森林里住,也不是必须去山洞里住,但若是有一天真要住山洞了,“可以,和住别墅感觉一样舒服,一样好……”就行了。
  
  还有人担心:“我不去工作,怎么生活?没有钱,怎么生存呀?”可以生活,可以生存的。你就去要饭,吃剩饭、剩菜呗,那又怎么了?所谓化缘,也是一种乞讨。这是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定的一种生存方式,有什么呀?修行不是必须要去要饭,但是真的去要饭了,也可以,心甘情愿,这叫随缘。
  
  禅定的违品是散乱,若心要远离散乱,身就要远离世俗,心里要舍弃贪欲、欲望等妄念。身远离世俗,看似要离开家庭,要到山上,其实不是。
  
  若是自己真有这个福报,身可以寂静,心也可以寂静,做一个上等修行人。
  
  其次,也可以做一个中等修行人,虽然身不寂静,但是心寂静。一些缘还没有了,所以还要在红尘啊!但是心要寂静,可以没有贪心、欲望。能不能做到这样?能做到。大乘佛法里,尤其是密宗里,有很多窍诀,可以让我们的身不离开红尘,但是心里可以断除贪婪和欲望,这样就是心寂静了;心寂静了,即使身没有远离红尘,没有离开世俗,但也是寂静的。比如一些争吵、争论,可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也可以说是为了表法,在表面上、口头上也许有争论,但是心里不当事,心里没有争论。针对自己的境界来讲,即使口上有争论,也是为众生,不是为个人,这样就是没有争论。因为心不受外在的影响,心仍然平静,就是没有争论。
  
  第三种,下等的修行人是身在寂静,心却不寂静。到寺院等寂静处(现在很多寺院不具备寂静的功德,这是寺院的问题,真正的寺院属于寂静处)出家了,远离了世俗。身已经依止寂静了,但是心不寂静,没有断除对世间的贪恋,还总想着家里的财产,考虑这些世俗的事儿,还总牵挂着亲人。既然上山出家了,还想着家里的财产,为什么要这样啊?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就不是你的。若是你自己有这个福报,到哪里都一样,都会有的;若是自己没有这个福报,再留恋、执着也没有用。
  
  这是下等修行人,为什么说是下等修行人?因为他表面上在修行,实际上没有修行;表面上放下了,实际没有放下。这种下等修行人容易出现在我们在座的各位中,在寺院常住,甚至剃头出家了的这些人中容易出现这种人。
  
  第四种则根本不属于修行人,即身没有远离世俗,身不寂静;心也没有远离欲望等妄念,心也不寂静。这种欲望特别重的人越有越觉得穷,有了房子还想住别墅、开宝马,不知道什么叫快乐,这就是身不自在,心也不自在。
  
  现在有些人虽然也皈依了三宝,表面上也在闻思修行,但是根本不靠边,根本就不是修行,身不寂静,心也不寂静。山下的学佛居士中容易出现这种人。这种人不拿佛法造业就不错了,不去破坏佛法就不错了。
  
  这里所讲的四种情况讲的都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人都可以反省反省,自己属于哪一种人?是上等修行人,中等修行人,下等修行人,或根本不是修行人?虽然自己得到了人身,闻到了佛法,但是自己这么多年到底在干什么?自己到底怎么样?……若是自己真能反省,真能找到问题所在,这也是个好的开始,就怕你不知道反省,就怕你有问题,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6-11 11:41:07

总的来说,学佛修行人就是要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否则,无论是什么束缚、障碍了你,都是一样要断除的。无论是显得清净,还是显得不清净的,只要束缚、障碍了你的内心,使你的心不得自在,不得解脱,都是要断除的。所以,最后对佛、对法的执着也要放下。
  
  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  
  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这句偈颂讲的是内心知足少欲。现在很多人不明白,认为穿得破破烂烂的,住得破破烂烂的,就是知足少欲,其实不是。知足就是内心里知道满足,少欲就是心里没有太多的欲望。我们有句法语:“有多大福报就享受多大福报。”有这个福报就住别墅,没有这个福报就住山洞,这叫知足少欲。
  
  偈颂里讲,修行人随自己的心愿自由自在行持,对一切资具无有贪执,与任何众生都无有牵连,享受知足少欲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恐怕连帝释天王也难以得到。
  
  帝释天王也不会有这种快乐,因为他的内心没有知足少欲。他已经是帝释王了,统治欲界的最高层三十三天,但是他还想得到色界、无色界的王位。帝释王的果位已经很了不得了,福报已经相当大了,但是他没有知足少欲,所以他也没有快乐。
  
  如果你能知足少欲,街上的乞丐也是有福报的,也可以快乐;若是没有知足少欲,无论是帝释王,还是世间所有的众生,都不会有快乐的。所以要知足、要少欲。
  
  所谓知足少欲,就是认识到你现在已经相当好了。如果能知足少欲,无论你现在是什么身份,什么条件,当下你就圆满了。你看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是,觉得自己缺这个,少那个:“我还要争取,还要努力。”这就是不知足,不少欲,所以你的功德不能圆满,你的福德也不能圆满。若是你真正知足了、少欲了,功德当下就圆满,福德也是当下圆满。
  
  为什么现在我们不圆满?是谁在作怪?是这个心在作怪,因为我们内心不知足、不少欲。“我现在学佛修行,还要学很多佛理,还要积累很多功德。”其实这也是不知足、不少欲。“那怎么办?是不是我不能学佛理啊?是不是我不能积累功德啊?”不是。你无论是学佛法,还是积累功德,都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圆满,或者你会想这是为了利益众生。若是你真正知足了、少欲了,你真正放下心态了,当下就圆满了,就明白了。一精通则一切精通,只需要一句话或一个字,你就通达了。其实这一句话、一个字讲的就是心,讲的就是心态。心态放下了,心地清净了,就是那一句话,也是那一个字。这样一切就都OK了,精通了。佛法字字句句都在讲心态,你心态放下了,心地清净了,这叫精通——精通了这一个字的含义,也精通了这一句话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讲“阿”字或讲“吽”字,都是一个字;我们念“阿”字或念“吽”字,就一个字。如果你心态放下了,心地清净了,这个时候你就是精通了“阿”字的含义,也精通了“吽”字的含义。一精通一切精通,真是不得了啊!
  
  也许你不能讲那么多大道理,不能做那么多的事情,但是用不着啊。成就者答的都是点,抓的都是根。世间人的千言万语,不如成就者的一句话、一个手势。那都是持明表示!最后表示都不用,就是心心相通,根本不用语言。所谓“迷时千卷少,悟时一字多”,当你迷惑时,读一千卷佛经、一万卷佛经也没有用,仍然不能开悟,不能成就。所以,只要知足少欲就OK了,心态就放下了,心地也就清净了。
  
  知足少欲有很多种解释,但是最究竟的知足少欲就是放下心态,心地清净,这个时候一切都圆满了,当下就圆满了。若是你现在能放下心态,当下就是圆满的。真的,活在当下嘛,已经圆满了!为什么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刚才你还是个凡夫,若是你真正能把心态放下,心地清净了,一下子就能成佛了,圆满了。我们在讲的时候,有很多程序,有很多次第,要一步一步地走,一步一步地爬;若是你真正看破了、放下了、知足了、少欲了,一下子就圆满了。尤其我们现在修的是大圆满法,就像坐火箭,一瞬间就到了,一刹那就能圆满。真正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就是真正的大圆满!什么叫知足?什么叫少欲?这就是。
  
  无论有身份,没有身份,无论有钱,没钱,无论有文化,没文化,都能成就。为什么说大圆满法是“放牦牛的人学的法”?它可以让那些放牦牛的人轻松地就能成佛,也就是说,成就不需要文化,不需要知识。放牦牛的人没有文化,也没有知识,但是他有信心,思想单纯,很容易就能做到一心,很容易就能专注,这样的人容易开悟,容易见性。其实,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不一定能成就,没有文化,没有知识的人也许更容易成就。
  
  所以,不要给自己增加压力,不要自寻烦恼。你已经很圆满了,真的。但是,在你没有真正明白的时候,可不要不学不修,否则那叫懈怠,也叫放弃。当你真正明白了、开悟了,那个时候,学而不学,修而不修,都一样。
  
  为什么说这种快乐帝释王也难以得到,甚至根本没有?就是这个意思。若是内心里没有知足少欲,没有看破放下,你再有学问没有用,再有权力也没有用。所以,佛法里讲平等,不分有钱,没钱,不分有身份,没身份,更不分男女老少,如果知足少欲了、看破放下了,都一样是自在的、快乐的;若是内心没有达到那个境界,无论有身份,没身份,无论有权力,没权力,无论有地位,没地位,无论有钱财,没钱财,统统都一样是烦恼、痛苦的。你看,这样讲平等,大家就明白了吧?都是平等的!但是,世人就觉得有钱的人好,没钱的人不好;有身份的人我们就喜欢,没身份的人我们就不喜欢……这都是分别!   以前我们讲过,无论是什么身份、条件,凡夫的内心和肉体都是一样的。有钱人的肉身和没钱人的肉身,这二者一点儿差别都没有:头发是一样的,指甲也是一样的,皮肤、血肉等也都是一样的。“哦,这个是有钱人的骨头,这个好,我可以供起来;那个是没钱人的骨头,就不好。”没有这样想的,都是一样的。有钱人的内心和没钱人的内心,这二者也是一样的,都是贪嗔痴慢疑,都是杀盗淫妄酒,都是烦恼、痛苦的。
  
  这样进行观察,这二者哪里有什么差别啊。也许你会说:“一个有钱,一个没钱,不就是他们的差别吗?”若是有钱的话,这个肉身就能变成黄金或钻石吗?不能!能变成更清净、更殊胜的东西吗?不能!若是有钱,内心的烦恼和痛苦能减少吗?不能!也许你会说,“那不一样,有钱的话可以吃好的,穿好的,做什么都行。”这有什么意义啊?若是内心痛苦,烦恼重重,吃好的有什么用?这个“好”也是我们自己用分别心假立的。“这个是好吃的,那个是不好吃的”等等,这都是我们自己的概念,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心假立的。你说这个好吃,外国人可能说这个不好吃;你觉得那个不好吃,其他人可能觉得好吃;别人觉得好吃的东西,你可能觉得不好吃……哪有一定的好吃与不好吃?比如,有些人喜欢吃肉。假设在这个地方放一块儿新鲜的肉,再放一把青草,然后让山羊选择,山羊不会选择肉,而会选择青草。它就觉得青草好吃,肉不好吃。可见,哪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吃”与“不好吃”?
  
  有人说:“有钱好啊,可以做更多的事儿……”若是你没有真正放下,事儿越多越麻烦。现在我深深体会到,当菩萨不容易。无论你为他人也好,为众生也好,还是为社会也好,想做点事不容易。虽然你有点能力,虽然你能做一些,但是很难说能真正利益到他人,很难说真正能利益到众生。你所做的对众生是伤害,还是利益,也不好说。在这个过程中,若是自己没有看破、放下之前,感受的都是烦恼,都是痛苦;若是自己真正看破了,放下了,感受的都是快乐,也是自在,在哪里都行,怎么都行。
  
  所以,我现在真的越来越觉得佛法太伟大了,在佛法里,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宿,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脱。除此之外是不会有的,有钱有什么用?拥有再多有什么用?拥有的多了,连放的地方都没有,处理都难。所以,大家依佛法,依智慧去做事是没有错的,这个是真实的。不要按世俗,不要随自己的烦恼,因为这都是错误的。
  
  我们现在做事总是依世俗,随自己的烦恼。觉得这个好,就做这个;觉得那个好,又做那个;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就这样做;觉得自己应该那样做,就那样做;觉得这个讨厌,就生嗔恨心;觉得那个可爱,就生贪心……这都是依世俗,随我们的烦恼、习气的。现在我们要学佛修行,这些都是要改变的,再也不能依世俗,再也不能随烦恼,而是要随佛法、依智慧,大家是否明白这一点?
  
 

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6-11 11:45:29

 我们若是要分辨、取舍,应该看看佛法里是怎么讲的,依佛法,依智慧去分辨、去取舍就不会错。
  
  若想解脱、成就,说容易太容易了,说难也太难了。对一个有缘者,对一个具有善根的人来说,解脱、成就太容易了,当下就是;但是对一个凡夫,对一个业障深重的人来说,解脱、成就太难了,比登天还难。
  
  大家尽量学会放下。要学会放下,首先就要看透诸法的实相真理,所以大家不要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般地闻思,要深入再深入。如果能这样,那就不一样了,你会发现刚才明白的和现在明白的是完全不同的,去年明白的和今年明白的也是不同的。比如说,同样的一段开示或者一个偈颂,你在不同时间里所明白的义理都是不一样的。
  
  佛法句句都不离闻思修。你听明白了,这是第一;你思维明白了,这是第二;通过修行明白了,这是第三。这三个阶段中得到的分别是闻慧、思慧和修慧,虽然都是智慧,但是都不一样。若是真要去面对敌人的时候,力量就不一样了。这三种智慧相当于三种武器,闻慧如步枪,思慧如导弹,修慧如原子弹。虽然都是兵器,都可以拿着去面对敌人,但力量不同。你拿着步枪去打鸟或一只可爱的兔子,也许也行,但是有什么用啊?导弹就不一样了,它有更大的杀伤力;原子弹就更不得了,敌人再强大都能去降伏。敌人指什么?指这些烦恼。
  
  只靠闻慧是根本不行的。对在座的大部分人而言,也许只达到了闻慧的程度,当然也有极少数人是不好说的。有的人说:“自己一遇到对境,一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不行,把握不住,控制不住。”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肯定是这样的,因为你没有智慧。如果有智慧,也只是闻慧,遇到对境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力量,遇到事情的时候根本就起不到什么作用。怎么办?再精进学修呗,等到自己生起思慧,尤其是有修慧了,那就行了。有思慧也可以,但是还不彻底;有了修慧,才可以彻底毁灭烦恼怨敌。否则,很难啊!
  
  现在有的人觉得自己已经出家了,也明白了许多佛理,身边的人也开始恭敬自己了,好像自己有一定的能力了。其实不行,什么都不是恒常的,都会变的。在自己没有真正明白,没有彻底放下之前,不要太傲慢,否则到时候你一定会失败的,什么也不是,还是个凡夫。所以,大家要深入再深入,去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
  
  你真正明白了、放下了,那个时候就像哑巴吃糖块一般,不可能还是糊涂的,你一定会明白的。那个时候,你的内心是自在的,已经彻底无有恐怖,而不是暂时地内心里没有恐惧了。那种境界怎么说呢?那是非常稳重的,也可以说是恒常的。你看那些大德高僧,他们真的是无牵无挂,真的是大自在。
  
  修行是个人的事,最后成就了也是自己成就。所以,即使其他人都没有修行,自己不能因此也不修行;即使其他人都没有获得解脱,自己也不能因此也不去获得解脱。真的,是自己要修行,别人修行不修行跟你没有关系,别人能不能看到跟你也没有关系。“当他人能看到或者在他人面前时,自己就念一念、修一修;当别人看不到或者身边没有人的时候,自己就不学不修了。”这是错误的!你学佛修行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吗?这跟别人有关系吗?要明白,这都是自己的事。现在是末法时期,真正能精进的人少啊,但是自己能精进就行了。
  
  佛法是真正的如意宝,但对有些人来说,也许它什么也不是,这也没办法。佛法是无价之宝,它没有主人,谁学谁就是主人,谁修谁得。修行是个人的事。我不修是我的事,你不修是你的事;如果我修了,我就能成就,如果你修了,你就能成就。比如说我们受戒律就是如此,所谓别解脱戒,谁受戒谁就能解脱,谁不受戒谁就不能解脱。佛法都是这样的。所以,大家要对自己负责,各走各的路就行了。如果你真正能自己做自己的主,自己走自己的路,那就已经不得了了。现在,大家能不能修行,能不能成就,就看自己了,就靠自己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6-11 11:47:23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6-12 12:13:45

《入菩萨行论》讲记(84)[静虑品]
作者: 达真堪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庚二(自他相换)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自身换他身,是故亦无难,  
  自身过患多,他身功德广,  
  知已当修习,爱他弃我执。
  
  慢慢串习以自身相换他身、他身相换自身,就可以像爱护自己一样地爱护他人。
  
  他人感受痛苦的时候,自己也有难以忍受的感觉;他人欢喜,得到一些利益的时候,自己也能生起欢喜心,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随喜。这都没有什么难的。但是首先要明白,爱重自己的过患和爱重他人的功德。
  
  我们为什么在六道中轮回?就是我们一直爱重自己导致的。这也是一切痛苦的根。我们为什么要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也是一直爱重自己导致的。我们也会找很多原因,但那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当我们明白了爱重自己的过患,就要抛弃对自我的贪爱与执着。
  
  所谓的爱重指的就是贪爱自己、执着自我,这是轮回的因,是一切痛苦的根,所以要抛弃我执我爱。去掉了这个根,断除了这个因,个人的轮回就结束了;没有轮回,就没有痛苦了。所以,别的都不是真正的原因,也不是真正的理由。想解决就要从根上解决,想改变就要从因上改变;从因上改变才是彻底的改变,从根上解决才是究竟的解决。这是最重要的。
  
  爱重他人的功德。所谓解脱,是永远地解脱痛苦。所谓成就,比如说成就佛果,也就是福德圆满、智慧圆满。我们的一切所求都在这里。你功德圆满,福德圆满了,一切都圆满了,就永远地解脱烦恼、解脱痛苦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里主要讲的是爱重他人,自他相换。喜爱他人、利益他人的方法就是自他相换,也可以说是抛弃我执我爱的方法。
  
  为什么要修自他相换呢?要对治贪爱与执着,这就是方法。把他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要这样练。比如说,当自己享受一些利乐的时候,把他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这些利乐分享给他人;当看到了他人遭受痛苦或灾难的时候,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去分担他人的痛苦;当自己遭遇痛苦、不幸的时候,把众生所遭遇的这些痛苦、不幸都拿到自己的身上来,由自己来代受。这个时候已经是自轻他重了,就要这样练。当发现他人喜乐的时候,千方百计地让这种喜乐增上。我们就要以这种方式磨练心态。最后我们才可以做到自他相换、自轻他重。最后,我们才能真正放下自我,才能真正地利益众生,才有真正的利他心。
  
  之前,我们能放下自我吗?你说放下就能放下了?你说不自私就可以不自私了?不是这样的。这是无始劫以来的串习,没有那么容易。修练自他相换、自轻他重,最后才可以放下自我,才可以真正地利益众生。这就是利益他众的功德。我们要去珍爱他人,取受他众之苦。
  
  辛二(广说)分二:一、宣说法相;二、宣说事宜。
  
  壬一(宣说法相)分五:一、代受他苦;二、舍弃自己;三、自他为主之功过;四、自他不相换之过患;五、摄义。
  
  癸一(代受他苦)分三:代受他苦应理;二、退失不应理;三、摄义。
  
  子一(代受他苦应理)分四:一、理当代受;二、能够代受;三、彼之功德;四、教诫代受。
  
  丑一、理当代受:
  
  众人皆认许,手足是身肢,  
  如是何不许,有情众生分?
  
  人的手足等很多身体的支分,都可以承许为一身,可以视为一个身体。这是一种错觉,实际上都是他体的,也可以说是各不相同的物质,但是一执着就成为一个了,在其上可以生起“我”的概念。也可以说,都可以执着为一个“我”。
  
  同样,一切有情都是众生的支分,那么也都可以承许、视之为一个众生,都是一体的。这二者是一个道理。为什么手、足等这些身体的支分可以视为一个身体呢?因为这都是身体的支分,都可以成为一个身体。同样,每一个有情都是众生的支分,那么也可以成为一个众生,也可以成为一体的。因此,如同手去保护脚一样,我们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去保护其他有情。
  
  你看,若是脚出事了,不用特意让手去为脚做事,手自然就会去做。这个时候,手认为“我的脚有事了”,自然而然就去保护脚了。因为它们都是身体的支分,都是一个身体,所以它自然就有这个动作,自然就去保护了。
  
  同样,一切有情都是众生的支分,都是众生,都是一体的。像手去利益脚一样,只要是众生,就是要去保护的;只要是众生,就是要去利益的。比如说我们穿鞋,手会无怨无悔地为脚做事,因为它知道手和脚是一体的。再如因为孩子等家人和我是一体的,都是众生,所以不用特意想,我们就可以去培养他、照顾他。那么,一切众生都是一体的,为众生做是自然而然的,不要什么回报,没有那么多事。
  
  真的,不是特意转念。刚开始我们是要特意转念,但是到最后不是特意转念,而是自然而然的。“哦!因为是众生,所以我要照顾;因为是众生,所以我要关心;因为是众生,所以我要帮助;因为是众生,所以我要利益。”这就对了,这就是利他心,这里有真正的利他心,因为这里面不掺杂“我”。
  
  有“我”就有“他”,自他是分别的。自他是不是事实存在的?不是,就像左与右、长与短一样。和这个比是长的,但是和那个比又是短的。我们站在这边,那边是左,这边是右;但是站在那边时,这边是左,那边是右。可见,这些都只是概念而已。这叫相对法,是相对的,不是实有的。若是实有法,则它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是一样的,都是不变的。但是,左与右、长与短等都是相对法,自他也是如此。从我的角度而言,我是自,那个是他;从他的角度而言,他是自,我是他。哪有实有的自他啊?如果是实有的自他,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自与他应该都不会变,自就是自,他就是他。同样,干净和不干净也是如此:对你来说是干净的,对我来说是不干净的;我觉得脏,你觉得干净;刚才你觉得脏,现在又觉得干净了。好和坏也是如此:今天我觉得这是个坏人,一到明天又变成好人了。所以,这些都是概念而已,没有别的。
  
  丑二、能够代受:
  
  于此无我躯,串习成我所,  
  如是于他身,何不生我觉?
  
  “于此无我躯,串习成我所”:经过长久串习,对本来无我的身体也能执着为“我”,也可以产生“我”的概念。这个身体上面有没有我?没有我。无始劫以来轮回于六道,从前世转到今世,从今世还要转到来世,这个身体上面没有“我”,但是我们把它视为了“我”,在这上面可以产生“我”的概念。“不允许看我,不允许碰我……”没有碰你,没有看你,看的是那个肉身,“不行,那是我!”把它当成“我”了嘛!
  
  在我们的概念中,我要吃饭,我要睡觉,都把身体当成我了。刚开始身体是父母的精卵结合产生的,后来长大了,形成了这样一个东西,最后它会变成尸体,然后火化变成了灰,没有了。哪有“我”啊?但若是串习,去执着,就可以产生“我”的概念,真正变成了“我”。
  
  “如是于他身,何不生我觉”:那么,对他身也一样,若这样去执着,去串习,也可以变成我。
  
  也许有人会问:不是不能执着吗?那你为什么要执着他身为“我”呢?这是要对治我执我爱嘛,也是以毒攻毒。自己的身体和他人的身体都不是我,既然自己的身体可以变成我,他人的身体也可以变成我;在自己的身体上可以产生我的概念,在他人的身体上也可以产生我的概念。这样你不用特意想,自然而然就会像保护自己一样保护他人了,像喜爱自己一样喜爱他人了。
  
  讲平等的时候,自他都是一样的,体上是平等的,相上也是平等的。实际上,在自己的身体上没有我,在他人的身体上也没有实实在在的我,本体都是无我的。若是这样串习、执着,自他一样都可以变成我,在自己的身体上可以产生我的概念,在他人的身体上也一样可以产生我的概念。因此,你可以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他人。
  
  丑三、彼之功德:
  
  故虽谋他利,然无骄矜气,  
  如人自喂食,未曾盼回报。
  
  若真正在他众的身体上产生“我”的概念,真正把他众视为自己了,这样去利益、帮助他人的时候,这个过程中不会有自以为是、洋洋自得的傲气。
  
  比如你自己吃饭,你会不求回报吧,你不会说:“给你吃饭了,你要理解我,你要回报我……”你自己吃饭,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吧?你没有这样想,更没有这样说,因为这是自己利益自己,自己让自己享受啊!你不会说:“我很好,我有能力帮助你,我有能力利益你。”没有这些说法啊,觉得这就是为我自己,这就是自己享受,让自己快乐。
  
  就像自己吃食物不会希求回报一样,你不会有图报之心。你明白了这些真理以后,就不求回报了,之前你不求回报也是求回报。这种不求回报是自然而然的,就像自己吃食物不会求回报一样,这叫不求回报。
  
 

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6-12 12:14:08

 大家必须要在理上通,不通不行。只有在理上通了,才能真正做到;若在理上没有通,做不到,即使做,也是假的,没有多大意义。道理明白了以后,心态自然就放下了;道理明白了以后,不用特意让心平静,心自然就平静了。你特意让心平静,无法平静;你特意让心放下,也不可能放下。我经常强调:放弃不是放下,放下不等于放弃!若是在理上没有通,没有真正明白诸法的真理,没有真正精通,放不下!即使放下了,也不是真正的放下。明理很重要。明白道理了,心量自然就打开了;看破了,自然就放下了。
  
  丑四、教诫代受:
  
  微如言不逊,吾亦慎防护,  
  如是于众生,当习悲护心。
  
  前面也有类似的偈颂。对自己而言,纵然是如出言不当等微乎其微的事,也会谨慎防护。也许只是一句不太礼貌的话,自己不爱听就会生气,甚至跟别人打架,这是爱护自己(其实,这都是真正的损害)。
  
  一句不礼貌的话或者一句不中听的话,对你没有任何伤害,但是你却小心翼翼、慎重地防护自己。那么,对他众也要这样修爱护心、慈悲心。像爱护自己一样地爱护他人,像慈悲自己一样地慈悲他人,因为自他是一体的,都是有情众生。
  
  怙主观世音,为除众怖畏,  
  涌现大悲心,加持自圣号。
  
  大慈大悲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的心情非常急迫,她用尽了一切办法,最后没有其他的路了,就加持自己的名号,即发愿:忆念三次我之名号者,愿彼于轮回中无有恐怖感。
  
  她把自己的名字做了这样的加持:谁能忆念我的名号,就能消除恐惧。也许很多人认为,哪有那么多恐惧?其实六道众生时时不离恐惧,只是有时候能感觉到,有时候感觉不到而已,但都是不离恐惧的。观音菩萨发的是清净的愿,只要忆念她的名号三次,就能消除一切恐惧。
  
  也许很多人在想:“我也念过,而且不止念三次,我天天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也没有消除恐惧啊!”观音菩萨发的是清净的愿,你只有以清净心才能和她相应。所谓“忆念三次”,是指以清净心做忆念。
  
  观音菩萨发的是清净的愿,她的愿已经圆满了,她已经成就了,所以现在不论何种众生,只要这样做,就一定能远离一切恐怖,也可以说当下就可以解脱。但是,必须要有这种清净的心、虔诚的心。虔诚的心也不离清净的心。有清净心,才有虔诚,之前不可能有虔诚。因为有我执的掺杂,就有自私,有我执或有自私,就不能说有虔诚。
  
  很多人都说:“我虔诚祈祷,一心祈祷……”做到一心,难啊。如果是一心,就好了。一心本身就是加持,而且是不可思议的加持;一心本身就是力量,是真正的力量!但是,恐怕做不到一心啊!你心地不清净,能做到一心吗?能一心祈祷吗?“一心”是不怀疑的意思,不怀疑是没有疑惑的意思,那完全是净土。登地的时候,初次要断的就是惑。有惑就没有一心;断了惑才是一心,一心的同时就见性了,就登地了。诚心也是一样的,这是诚心诚意、一心一意的意思。诚心诚意、一心一意忆念观世音菩萨,才能获得加持,才可以获得如是的功德,之前是不可能的,不要怀疑。“我念了那么多观音菩萨的圣号,我天天祈祷观音菩萨,但是你看,我还这么倒霉,还天天这样遭受痛苦。”这是因为你自己的心不够清净。
  
  成就没有那么容易,但有的人把它想得太简单了。在讲这些名号、咒语的功德的时候,讲的是法的功德、法的利益,法能没有那些功德与利益吗!但是,这个法能不能入你的心,能不能融入你的相续,这是最重要的。若是你把这个法真正融入你的相续了,你才能获得这些功德,因为法和你的相续成为一体了,这个时候才具有功德,才能得到利益,之前是不可能的。
  
  若要法融入相续,自己就要先成为法的法器,这就难了。比如说我们今天要闻法,闻法有闻法的方式,你按闻法方式去做,若做到了,就成为闻法的法器了,你才可以得到闻法的功德和利益。除了闻法之外,其他闻思修等,道理都是一样的。
  
  子二、退失不应理:
  
  闻名昔丧胆,因久习近故,  
  失彼竟寡欢,知难应莫退。
  
  若想:虽说功德巨大,也有能力,但还是极为困难。
  
  不应当因难而退,如果长久串习,就会变得轻而易举。因为通过如此的串习力,甚至与曾经闻名丧胆的众生朝夕共处,久而久之,一旦失去也会郁郁寡欢、闷闷不乐。
  
  即使有困难,也不能退心。我经常给大家讲:如果有信心,有决心,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虽然对一个凡夫来说,要解脱、成就是很难的,但若是你有信心、有决心,也不难;即便再难,长久串习,或者长久坚持做,也会变得轻而易举,也能完成。就像偈颂中所讲的,与曾经闻名丧胆的这样一个不好相处的人朝夕共处,久而久之也会难以割舍,一旦失去了,也会因此而闷闷不乐。同样,即使是再难的事,慢慢串习,也会变得轻而易举。
  
  在修行的道路上,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对境,但若是自己能坚定信念,能坚持到底,最后都能成就,都能圆满。即使是再难的事,最后也能变得容易;即使是再不好相处的人,最后也有办法与之相处。所以,作为修行人,在遇到对境的时候,不能心慌意乱,不能手忙脚乱,没有事,有佛法就有办法。一切都是很正常的,都是自自然然的,有什么啊?不能心慌意乱,你的心平静下来了,智慧就显现出来了。
  
  我们在面对一个对境的过程当中,也有戒定慧三学。你可以思维:这是因果;或一切无常,好的会变,不好的也会变,没有事;如果你有再高的境界,可以把一切都观为空性,都没有实质性的,所发生的这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若是你的境界更高,可以将一切都观为大光明、清净的。这样一思维,当下心就平静下来了,智慧立即就会涌现出来。刚开始的时候,戒定慧是有程序的,可以说是三个境界或者三个学处。但若是你在对境中真正能把握,戒定慧三学都是一体的,圆满的。心定下来了,心清净了,也就如如不动了,也可以说是一种觉性,不离觉性,戒定慧三学当下圆满。
  
  作为修行人,在遇到对境、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和以前一样,不能和世人一样。这时应该想:“会好的,会有办法的。”稳重很重要。天塌、地陷……,这都是世人的观点。对一个智者来说,天不会塌的,地也不会陷的,什么事都没有。生啊、死啊,来啊、去啊,聚啊、散啊,好啊、坏啊……一切都是自然显现,一切都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别大惊小怪的,没有什么。
  
  子三、摄义:
  
  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  
  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
  
  自他相换就是秘诀、妙诀。
  
  为什么说是“秘密”呢?对非法器的人要保密,不能讲。因为非法器的人消化不了这个方法,领悟不到这个真理。现在我们中的很多人虽然还没有生起真正的境界,但都是对大乘佛法有信心的,所以也可以称为法器,或者可以说是法器。
  
  为什么说“胜妙”呢?只有通过自他相换这种修行,才能真正放下自我,利益他众。若破除了我执,放下了自我,就解脱了,再也没有烦恼,再也不会痛苦了,难道这还不胜妙吗?世间哪有这样的密诀?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的财产、财富,也无法能做到这点。你拥有了整个世界的财富,也不可能解脱,一样有烦恼,一样有痛苦,无法解决烦恼,无法断除痛苦。
  
  修自他交换,自然就没有烦恼、痛苦了,也就解脱了,甚至还可以成就佛果,功德圆满,智慧圆满,一切圆满了。我说过,不求,没有什么可求的。已经圆满了,还求什么啊!这个道理和昨天讲的“大乐”“大喜”是一个道理。真正利他的时候,那是大乐、大喜,还求什么自我解脱啊?此处讲,修自他交换,一切都圆满了,所以不用求!当有真正的利他心,能真正利益众生的时候,你的功德、福德自然就圆满了,这叫胜妙窍诀。
  
  自他相换是唯一的窍诀。也许你会说:“不是吧,不是说还有‘大圆满’,不是说还有很多方法吗?”其实,这些都是一个意思,真正把自他交换修圆满了,也就是大圆满了。只有一个点。犹如一个房间有很多门,可以从不同的门进入,但进去了以后就是一个地方。
  
  学佛、修行要稳稳当当,学会把什么都放下。也许有人想“我怎么还在修加行?什么时候才可以修正行?”若是你相续成熟了,加行就是正行;若是你相续不成熟,正行就是加行。在实修中心,大家基本都明理了,这种情况不太多。但是在山下,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很多人问:“有没有捷径?有没有更捷径的方法?能不能直接修正行?”真的,这种漂浮不定的心态非常可怜。没钱不可怜,有病不可怜,虽然得到了人身,闻到了佛法,还在那儿漂浮不定,这才真正可怜。
  
  我讲过,法门不分高低,主要看所修的法是否与自己的根基相应,是否与自己的意乐相应。自己的根基在哪里?自己的意乐在哪里?有的人可能是缘分不到,或是善根不足,眼前虽然有门,但就是不进,非要绕一下,非要走别的路或进别的门。没有办法,让他绕去吧,让他转去吧,什么时候能进再说吧。
  
  像爱护自己一样地爱护他人,修自他相换菩提心,就可以迅速成就,这就是捷径。若是你真想迅速解脱、圆满,就修自他相换菩提心,处处像爱护自己一样地去爱护他人,以这种方式去对治我执我爱,这就是最捷径、最迅速的方法,这也是窍诀。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6-12 23:36:27

《入菩萨行论》讲记(86)[静虑品]
作者: 达真堪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壬二(宣说事宜)分二:一、意乐;二、行为。
  
  癸一(意乐)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子一、略说:
  
  易位卑等高,移自换为他,  
  以无疑虑心,修妒竞胜慢。
  
  凡夫都是如此,对高者——相对自己比较好的、高于自己的人会嫉妒;对平等者——和自己各方面差不多的人会竞争;对下者——比自己差的人会傲慢。一般凡夫都有这些过患。因为都是凡夫,也可以说这些是凡夫的自性,所以都学会理解吧。有人傲慢,正常,没有什么,傲慢就傲慢呗,让他自己傲慢去吧。有人嫉妒,正常,也没有什么,无所谓。我们还算是学佛修行人,面对这些众生更要稳重,不应该跟这些人一般见识。有人跟自己竞争,正常,那就竞争呗。竞争也没有用,这些要靠自己的善根、福德,看自己的缘分等。
  
  我们现在在学佛、在修行,就要对治这些烦恼,对治这些习气。此处也是通过自他相换的方式去对治傲慢、嫉妒和竞争心。作为一个修行人,不是要跟别人竞争,而是要积福德,结善缘。若是你真想成功,真想有所收获,就靠自己的福德和缘分等。跟别人竞争,对别人生烦恼,互相造业,这都是没有意义的。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这些与你最终的成就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很多凡夫都是愚痴的,跟他人竞争,看似自己能力强,通过搞关系或使用某种手段就能取胜,其实不然。若是你自己没有这个福报,没有这样的机缘,即使你再有手段,再有能力,也不可能胜利的。
  
  学佛人都是相信因果的。可能因为自己的福德、福报成熟了,缘分好一些,所以这次胜利了,但这也是暂时的。你不可能永远胜利,也不可能永远失败,胜败是轮换交替的。有胜利的时候也有失败的时候,有失败的时候也有胜利的时候,这都没有什么。
  
  作为学佛人,就要对治这些烦恼。若是你嫉妒他,想阻碍他,都是没有用的。看似有时候因为你嫉妒他、阻碍他,导致他没有成功或没有得到他该得到的,其实不然,这可能是他自己的福报不够或者因缘没到导致的。你嫉妒他或者阻碍他和这个结果有没有关系?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但是没有太大的关系,也可能只是一些缘,但不是真正的因。这个结果真正的因在于他自己。所以,即使你再嫉妒或者再阻碍,若是他有功德或有福德,你也没办法。
  
  我们也要对治傲慢。人就是这样的,有什么可傲慢的?也许暂时在能力、财产、文化、容貌等各方面比某些人好一些,但你往上比,比你高的人有很多,人上有人,你什么也不是。所以,也没有什么可傲慢的。
  
  任何时候内心都要保持平静,在任何对境当中都要学会稳重。怎样才能稳重呢?把这些事情都看得很平常,这样心自然就稳重、平静了。若是你不明白这些道理,遇到一些对境的时候就会生嫉妒心,遇到一些对境的时候就会傲慢,遇到一些对境的时候就可能有跟他人竞争的想法,这样心就无法平静。若是心不平静,智慧也无法显现出来,这样还会犯错、造业,还要轮回。
  
  现在应该怎样对治?用自他交换的方式来对治,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修嫉妒、修傲慢、修竞争。这都是对治傲慢、对治强烈的嫉妒心的方法,也可以说是窍诀。这也是有必要的,这叫以妄治妄、以毒攻毒。
  
  这个时候,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他是原来的我,然后嫉妒他,对他傲慢,跟他竞争,心里无有怀疑,很虔诚地去修、去做。
  
  子二(广说)分二:一、真实修法;二、彼之原因。
  
  丑一(真实修法)分三:一、修嫉妒;二、修竞争心;三、修我慢。
  
  寅一(修嫉妒)分二:一、于世间法嫉妒;二、于功德法嫉妒。
  
  卯一、于世间法嫉妒:
  
  这个时候自己放在低于自己者的位置上去修嫉妒。跟谁嫉妒?跟原先那个我嫉妒。
  
  蒙敬彼非我,吾财不如彼,  
  受赞他非我,彼乐吾受苦。  
  工作吾勤苦,度日彼安逸。
  
  这个人受到世间其他很多人的恭敬,而我却没有人恭敬;他有很多财产,我却没有那么多财产;他处处被人赞叹,我却处处遭人谴责;他享受快乐,我却遭受痛苦;我经常兢兢业业做事,而他却悠闲自在度日。就要这样嫉妒他。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这样你才能真正地去换位思考,才能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很多人经常说:“你怎么体会不到我的感受呢?”难!作为凡夫,只能体会到自己的感受,很难体会到他人的感受。所以,就要这样修自他相换,不要有怀疑,自己真的就是那个人,很虔诚、真实地如是修持。这也是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把自己换成他人。
  
  其实有很多修炼方式,比如说,我们很难能感受到地狱的痛苦,这个时候自己可以在心里这样想,自己真正到地狱了,感受地狱的痛苦,真正用心去思维、体会,就能体会到。这都是一种修炼的方式,就要以这种方式去修炼,最后才真正能体会得到。不然很难。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入菩萨行论》讲记(76)[静虑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