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5-24 13:49:42

《入菩萨行论》讲记(100)[智慧品]


作者: 达真堪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辛二(受念住)分四:一、受之自性;二、受之因触;三、受之对境;四、执著不成立。

  壬一(受之自性)分二:一、胜义中受不成立之理;二、修分别彼之对治。癸一(胜义中受不成立之理)分二:一、遮破之理证;二、破彼之回答。

  在胜义谛中,感受不成立。其实这些快乐、痛苦的感受都是迷乱的现象,不是真实的,在究竟的胜义谛上是不存在的。

  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也可以说在抉择诸法究竟实相的时候,若承许“受”存在,那“受”就成为了实成法。实成法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是恒常的。龙树菩萨《中观根本慧论》云:“设若自性有,则彼不成无,自性成他法,永时不应理。”在究竟上,若任何法有自性,那么它永远都不能成为无。“无”就是没有。它永远都有,就是恒常。若变成其他法了,也是不应理的,所以永远不能变成他法。抉择胜义谛的时候,任何法若是真有自性,它就是恒常的,先有后来没有了,或者后来变成他法了,发生变化了,就不能是实成。

  第二,不能观待。若是观待于他法,就是假立的,不是实有的。比如说左和右,长和短。长和短是观待而安立的,没有绝对的长,也没有绝对的短;左和右也是这样,观待左而安立右,观待右而安立左。左右也是有变化的,没有绝对性的左右,因为观待的缘故。

  究竟上实有叫实成,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以不能是观待。若是观待,就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假立的。

  第三,实成是独立的、独一无二的,它不能变成多法(几个或很多),若是多法就不是实成。我们通过观察量分析过,这个法若是能分解,就不是实质性的法,不能分解的才叫实有。苦的感受和乐的感受若都是事实存在,那就成为了实成法,成为了永恒法。

  子一、遮破之理证:

  苦性若实有,何不损极乐?

  乐实则甘等,何不解忧苦?

  “苦性若实有,何不损极乐”:苦的感受若是实成的,就是恒常了,就要永远存在、显现。因为苦受和乐受相违,所以在一个人的相续中不能共存,或者只能有苦受,不能有乐受,或者只有乐受,不能有苦受。

  每个众生只能有一个心的相续,不会有两个相续。这个相续若是有苦受,就不能有乐受;若是有乐受,就不能有苦受。好比黑暗和光明,这两个法是相违的,有黑暗就没有光明,有光明就没有黑暗。同样的,苦受和乐受是相违的,有苦受就不会有乐受,有乐受就不会有苦受。

  若苦受是恒常的,就会阻碍产生快乐,即在它的相续中永远不能产生快乐。

  “乐实则甘等,何不解忧苦”:若乐受是恒常的,只能有乐受,不能有苦受。快乐的感受是怎么产生的呢?因为有甘美的食品等,就会产生快乐。通过这些好吃的、好穿的,应该能永远产生快乐。这些对具有忧愁、疾病等极度折磨者也应该要起到作用,但是没有起到作用。对因忧愁、疾病而非常痛苦的人来说,即使给他们好吃的,给他们好看的,他们也快乐不起来。他们的痛苦太大了或内心的苦受太强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说一些好听的话,给一些好吃的东西,仍然对他起不到作用,他不会快乐起来,也不会有乐受。

  按你们的这种观点,快乐的感受是恒常的,它应该是永存的。那对这种极度痛苦的人,他们内心里也应该有快乐,也应该有乐受。这些快乐的感受是通过因缘产生的。那么,通过同样的因缘,也应该令那些极度痛苦的人产生快乐,也应该能起到作用。

  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其实,快乐的感受若是恒常的,那就要永远快乐,不会有痛苦的时候。否则,若是快乐的感受没有了,就不能说是自性法;若是变成痛苦的感受了,变成他法了,也不能是自性之法。

  若是实有的,跟实际情况不符合,统统是不应理的。只有快乐,没有痛苦,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人有时候快乐,有时候也有痛苦,有的人痛苦过后也有快乐的时候。

  所以大家要明白:无论是快乐的感受还是痛苦的感受,都是无常的,都不是实有的,都是一种迷乱的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假象,不是实有的。

  子二、破彼之回答:

  若谓苦强故,不觉彼乐受。

  既非领纳性,云何可谓受?

  “若谓苦强故,不觉彼乐受”:如果对方说:痛苦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但如果在相续中生起了强有力的快乐,便会压服痛苦。也就是说,内心的痛苦是真实存在的,并非没有了,但是当相续中生起了力量非常强大的快乐时,痛苦就被压服,感觉不到痛苦了。这个时候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因为快乐的感受太强大了,所以痛苦被压服而感觉不到痛苦了。

  “既非领纳性,云何可谓受”:“受”是领受。它不是领受的本性,苦就不是“受”了,即它就不是痛苦的感受了。所谓“受”,是领受的本性。某种法的本性是领受的,才叫“受”。但你们说的这个痛苦不是领受之本性,它没有领受,所以它不是“受”。受的法相是领受之本性,而它不具有受之法相,没有领受的本性,所以它不是苦受。

  若谓有微苦,岂非已除粗?

  谓彼即余乐,微苦岂非乐?

  对方认为,若相续中生起了快乐,而且这种快乐特别强大时,这时虽然没有粗大的苦,但有细微的苦。

  这种说法也是不合理的。相续中产生快乐,由这个快乐遣除了相续中粗大的苦。既然能遣除了粗大的苦,怎么还会剩下细微的苦呢?为什么不能遣除细微的苦呢?

  对方解释道:细微的苦不能说是苦,是一种欲乐。细微的苦受,其本体是粗大快乐以外的一种微弱的喜乐。

  这也是不合理的。你们说这不是痛苦,是一种快乐,但不是那种粗大的快乐,而是粗大的快乐之外的微弱的喜乐。若是这样,细微的苦就无法成立了,它就是快乐,就不能说是痛苦的感受了。尽管是微弱的,也是快乐。

  这一段中,双方进行争辩。对方认为,乐受或苦受都是实有的,可以说是恒常的。痛苦或快乐过后,看似没有了,其实都有,在相续中一直存在着。只是快乐强大的时候,就感觉不到痛苦了;痛苦的感受强大的时候,就感觉不到快乐了。当相续中快乐的感受强大时,会压过痛苦的感受。虽然痛苦的感受也存在,但是特别细微,因为快乐的感受太强大了,没有感觉到痛苦。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既然没有感觉到,就没有领受,没有领受就不是“受”。你们也只是这样说说而已,其实进行观察的时候,这都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你没有感受到,就不能是快乐的感受;你没有感觉到,就不能说是痛苦的感受。若没有感受到,那就不存在这些感受了。

  尤其有些外道会这样讲:“噢,另一个法强大的时候,此法就显现不出来,感觉不到……”有这些说法。但这都是不合理的。没有显现出来,就不能说是显现;你没有感觉到,就不能说是感受了。如果是感受,肯定要感觉到,没有感觉到的就不能说是感受。所以这种说法也是不合理的。

  倘因逆缘故,苦受不得生,

  此岂非成立,分别受是执?

  “倘因逆缘故,苦受不得生”:痛苦的逆缘是快乐。因为快乐的感受是恒常的,所以痛苦的感受不能产生。若是有快乐,就不能有痛苦。在同一个相续当中,苦受和乐受不能同存,若快乐存在,痛苦就不能产生。

  “此岂非成立,分别受是执”:既然这样,痛苦怎能成立?痛苦就不成立。如果对于未生起的痛苦分别为受,难道这不是一种颠倒执着吗?一定是颠倒执着!

  既然你们说快乐是实有的,就会有这样的过失。若认为痛苦是实有的,前面已经分析过,也同样有这个过失。若快乐是实有的,就要永恒,这样痛苦就不能产生。痛苦不能产生,痛苦就不存在了。若还将不存在的痛苦分别为苦受,完全是一种颠倒,一种分别执着,这是愚痴颠倒!痛苦也一样,若痛苦是实有的,它就是恒常的,这样快乐就不能产生。将未产生的快乐分别为受,这也是愚痴颠倒,完全是自己的分别执着。所以,痛苦或快乐都不是事实存在的,不是实有的本性。

  前面,我们讲了实有,即在究竟上有。自宗必须要明白:这时是万法抉择为空性的时候,也可以说是在抉择诸法最究竟的实相的时候。在抉择诸法究竟实相的时候,若是说苦受或乐受等任何法是实有、真有,那就是实成法。若是实成法,就有三个特点。实成法和缘起法是相违的。缘起是在世俗谛上讲的。这时二谛已经分开了,在世俗谛上这些都是存在的,但是在世俗谛上存在的实际上是迷乱的一种显现。

  二谛也有不分的时候。讲《入行论•智慧品》的时候,二谛应该是不分的。为什么?寂天菩萨属于应成派,他直接抉择的是大空性,也可以说他抉择的是最究竟的胜义谛,这个时候二谛是不能分开的。但是,自宗宁玛派全知麦彭仁波切讲过,胜义谛上不存在等于在胜义谛上不存在,但不等于在世俗谛上不存在。所以在抉择最究竟的胜义谛的时候,这样理解也可以。

  癸二、修分别彼之对治:

  故应修空性,对治实有执,

  观慧良田中,能长瑜伽食。

  “故应修空性,对治实有执”:在这里,执着受——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完全是一种迷乱,因此应当修持这种迷乱的对治法。对治法是什么?即分析诸法无有自性的智慧。通过此法,才可以对治迷乱。

  我们执着快乐的感受,执着痛苦的感受,为了获得快乐或摆脱痛苦而不择手段,因此造业而导致轮回,令自己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那怎么对治啊?怎样才能不执着、不颠倒啊?学修智慧!学修分析诸法无自性之智慧。

  “观慧良田中,能长瑜伽食”:智慧观察的良田中所生的果实禅定,是能长养证悟瑜伽实相身体的食物。

  现在有很多人说:“我要修禅,我要坐禅……”你坐禅,有没有“分析诸法无有自性”这一智慧啊?若是没有这个智慧,你坐禅没有用。即使真的有功夫了,也就是可以入定了,那也不是禅宗,也不能解脱。

  现在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学大圆满法的人也说:“我直接修正行就可以了吧,直接静坐就可以了吧?”你明白了吗?见性了吗?如果你见性了、真的明白了,就可以,这时尽量安住就行了。此处所讲的禅定,即智慧观察的良田中所生的果实禅定,这是最有力量的,是最好的对治法。但是,恐怕你没有啊!“给我传窍诀了,我现在已经可以……”有的人到处求窍诀,得到窍诀后,就认为自己可以修正行了,可以直接安住了。哪有这么容易啊,像到县城取邮包一样。有那么容易吗?若这么容易,众生应该差不多都解脱了,轮回也快要空了,尤其是地狱里的那些狱卒们也即将要下岗了。没有那么容易,别欺骗自己!

  我们是寂止和胜观双修的,是慧中修定。若是有寂止和胜观双运,有这样的禅定的食物,这个修行人、瑜伽士就会成长得特别快啊,很快就会成熟、圆满的。

  壬二(受之因触)分三:一、破根境相遇;二、破与识相遇;三、摄义。

  癸一(破根境相遇)分二:一、总破相遇;二、破微尘相遇。

  子一、总破相遇:

  根境若间隔,彼二怎会遇?

  无隔皆成一,谁复遇于谁?

  受是怎么产生的?通过触产生受。我们现在就分析触。

  首先分析根和境(尘)接触。根,指耳根、眼根、鼻根等六根;尘(境),指色、声、香等六尘(境)。它们之间的接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根和境有间隔,一种是根和境无间隔。

  二者若有间隔,就不能说相遇。此处讲的间隔不是时间间隔,而是空间有间隔、有空隙。若有间隔,就像东山和西山一样,不能说它们二者相遇,所以没有接触。

  二者若无间隔,就是“二成一”。这是什么意思?根和尘若没有间隔,就要全面相遇(接触)。一部分相遇(接触)就不能说这两个法接触(相遇)。此处讲的相遇指的是接触,有相遇就可以说接触。



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5-24 13:56:11

 前面已经分析过。不观察的时候,可以说“部分接触了”“张三和李四接触了”,但这是很粗大的“接触”。在名言谛上,可以说他们接触了。但若仔细观察,二者根本就没有接触。法的部分不是法,就如前面所讲的,手不是身体。手是手。若手是身体,那手没有的时候,身体也应该没有了,这是不合理的。某法的部分不能是某法,所以部分法接触了不能说是法接触了。

  若不观察,笼统地可以这样说,可以这样认识。若细致进行观察,就不能这样说了。因为身体的部分不是身体,部分接触了不能说这个法接触。比如,即使前面接触了,还有后面呢。若是前面接触了就说接触了,那么后面没接触就可以说没接触,一个道理嘛。

  若不仔细观察,在名言上我们是可以这样沟通的,可以这样说,诸如“张三和李三接触了”“他的手碰他的手,接触了”等。但若仔细观察就不是了,这种说法就不合理了。

  大家就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根和尘无间隔而接触,就要前后、上下、里外等全面接触。这样的话,二者就成为一个了,即“二成一”,根和尘就成为一个法了。就要这样观察,就要这样分析,这样才能明白。

  若是二者成为一体了,只有一个法,谁跟谁相遇啊?谁跟谁相接触啊?不能说自己跟自己接触,不能说自己跟自己相遇。

  所以,二者有间隔不能接触,没有间隔也不能接触。有间隔肯定不行,那就没有接触了。若没有间隔,二者就成为一体了,也不能说是相遇。所以,二者没有相遇。若仔细观察,都不合理;若不观察,名言上都是这样安立的,世俗上都是这样成立的。

  子二、破微尘相遇:

  尘尘不相入,无间等大故。

  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

  “尘尘不相入”:属于根的微尘和属于境的微尘之间接触的时候,不能相入。

  有部和经部认为,极微尘是实有的,很多极微尘聚到一起组合而成柱子、宝瓶等这些粗物。其实这是不合理的。这些微尘和微尘之间不能相遇。与前面所说的道理相同。若是这些微尘之间要接触,就要全面接触。若全面相遇,就要融为一体。但二者不可能融为一体。

  “无间等大故”:两个微尘体积一样大。其中一个已经占了它自己的全部的位置。若另一个微尘跟它相融,那一个微尘的这个位置上不能融入另外一个微尘。若一个微尘的位置或它所占的体积上融入另外一个微尘,那这两个微尘就变成一个微尘了。这样,第三个微尘融入其中,第四个微尘又融入其中……最后,须弥山都融入到一个微尘里,或者说一个微尘的重量和须弥山等同。这是多大的一个过失啊!

  一个微尘的空间已经被自己占满了,另外的法不能融入到这个位置。如果能融入,那么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微尘都能入……最后整个须弥山的微尘都融入到一个微尘里。须弥山就变成一个微尘了,须弥山的大小和一个微尘的大小等同,须弥山的重量和一个微尘的重量等同。

  “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所以微尘和微尘不相入。若是承许二者相入,就会有这么大的过失。不相入则有间隔,就不能说有相遇。

  无分而能遇,云何此有理?

  若见请示我,无分相遇尘。

  《入行论释•善说海》中讲:承认无分微尘一方能相遇的说法怎么会合理呢?倘若如此,显然就成了相遇与未遇的两部分。假设见到存在相遇并无有方分的情况,请显示给我看看,根本无法显示。

  若是无分微尘,就肯定无相遇,有相遇就肯定不是无分。

  癸二、破与识相遇:

  意识无色身,遇境不应理。

  聚亦无实故,如前应观察。

  “意识无色身,遇境不应理”:意识不具色相,所以不可能存在跟对境相遇的情况。若是它有色相,也许可以说跟别的法相遇。

  “聚亦无实故,如前应观察”:对方认为,根尘识三者聚合时就有触,然后就产生受。尘、根、识三者聚合,然后产生这些乐受、苦受等意念。但是在胜义谛上,这个聚是假立的,若进行观察,都是不存在的。前面已经观察过,已经讲过。

  聚不是实有。前面讲,“手复指聚故,理当成何物?能聚由聚成,聚者犹可分。分复析为尘,尘析为方分,方分离部分,如空无微尘。”这是对聚进行分析。这样进行观察,聚也是不成立的。

  所以,意识直接跟外境相遇、接触,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癸三、摄义:

  若触非真有,则受从何生?

  何故逐尘劳,何苦伤何人?

  “若触非真有,则受从何生”:刚才已经进行了分析,相触不合理。若没有相触,哪来的受啊?有触才有受。没有受,就没有快乐或痛苦的感受。

  “何故逐尘劳,何苦伤何人”:快乐的感受不是实有,它是虚妄的。为什么要为了获得乐受而辛苦劳累呢?完全是徒劳无益的。这样令自己筋疲力尽,何必呢?放下吧!放下就是快乐,放下就有真正的快乐。

  痛苦的感受也是虚妄的,苦受不存在,犹如空中的鲜花。若无痛苦,痛苦不存在,“痛苦”又如何能伤害人?又能伤害何人?为了摆脱痛苦而不辞辛劳,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执着痛苦,想摆脱痛苦,这个执着本身就是痛苦。你执着痛苦,甚至想去逃避痛苦,这个时候不可能没有痛苦,痛苦会和你形影不离。一旦你不执着痛苦,不去逃避痛苦的时候,痛苦就烟消云散了,就解脱痛苦了。这叫放下,放下就不痛苦了。归根结底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执着快乐,追求快乐,就不会有快乐。这种心本身就是一种苦——求不得苦。患得患失本身就是一种苦。人为什么苦?就是这个原因。有一天我们不执着快乐,不去追求快乐的时候,放下了,这个时候快乐自然显现,当下就是快乐。

  所以,大家别太在意这些感受。若在意这些快乐的感受并想获得,在意这些痛苦的感受并想摆脱,有这样的分别取舍,内心就不会平静,不会快乐。

  前面进行分析观察,无论是乐受还是苦受,都是无自性的,都是刹那变化的。观待痛苦的这个快乐是不会永恒的,很快就会变。暂时感到痛苦了,遇到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了,也不要太执着。它是观待快乐的,也是无常法,很快就会变。人要做到在一切境当中稳重、淡定。所谓的快乐也不会永久,所谓的痛苦也不会永久,都是暂时的,都会过去的。内心平静下来,没有这些分别了,大乐就显现了,那才是永恒的、真正的快乐。

  放下,不会有事的。都是如梦如幻的,主要不会影响你自己的内心就行了。即使暂时不太顺利,内心也应当保持愉悦;当比较顺利如意的时候,也不能得意忘形。一切都是暂时的。所以,人要稳重,要淡定,不能总是飘忽不定。像被风刮的吉祥草一样,往东面刮就往东面摇,往西面刮就往西面摇。人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有自己的做人标准,谁说也没有用。飘忽不定的心态是成就最大的障碍,是一切祸害的根。所以在任何境界当中,大家要学会放下,学会淡定。

  生老病死是正常的。有生就有老、病、死,正常啊!一个肉体,能没有病吗?再先进的机器时间久了,都有出现故障的时候,有坏的时候。我们就是太执着了!你看看,这个身体里里外外哪有一处是坚固的呢?老又有什么,正常啊!有的人不愿意老,因为老了而苦恼,还保密年龄,有意义吗?谁也没法控制啊!现在流行整容,整来整去,最后整成什么样了?自然多好啊!能够做到自然,才是最庄严、最美丽的。保持这种自然、原本的状态,那才顺眼、顺心。有些修行人看似挺脏,穿的挺破,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洗过澡,没有换过衣服。但是接触他们的时候,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给人的感觉真的不一样。

  所以,大家别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有时候你们装得太假了。包括说话也是,心里想说什么直接说就OK了么!你内心是什么样的,一看就能看出来,一听就能听出来,没有必要还说一些好听的话掩饰自己。自己敢说实话,就有力量。虽然当时可能有些人接受不了,但是之后他一定会理解,甚至会接受的。

  我就有一个毛病,不会装。现在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毛病,但是我不觉得。很多人认为我不会说好话,觉得这样不好。但是我装不出来,说话文绉绉的,做起事来柔柔软软的,我真的不会这样。

  只要心里清净,没有恶念,就可以了。什么叫真诚?什么叫恭敬?不是在表面上去做,而是在内心里对他没有不好的一些念头,没有害心,这就行了。要自然,尽量保持原本的状态,就好了。

  若见无受者,亦无实领受,

  见此实性已,云何爱不灭?

  《入行论释•善说海》中讲:一旦彻见到了既无有任何受者的我,也不存在感受本身这一阶段,当时已远离了苦乐,贪爱怎么会不灭除呢?一定会灭除。

  前面已经观察了,没有受者,也没有受。若有快乐的感受,想获得,这就是贪爱;有痛苦的感受,想摆脱,这也是一种贪爱。有受才有贪爱,没有受就没有贪爱了。没有贪爱,就不轮回、不痛苦了。

  壬三、受之对境:

  所见或所触,性皆如梦幻。

  无论是所见还是所触,一切这些外境法不存在了,不是实有。既然外境不存在了,内心的感受也就不存在了。没有所取境,能取心也就没有了,乐受、苦受等这些受也不存在了。

  这是通过分析对境不存在,说明能受的心也就不存在。

  壬四、执著不成立:

  与心俱生故,受非心能见。

  后念唯能忆,非能受前心,

  不能自领纳,亦非它能受。

  这里主要是从内心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若见受的这个心与受二者同时产生,这是不可能的。所见受和能见心二者,先有所见受才有能见。若二者在同一时间产生,就没有因果关系,也不能说是跟它同一产生的这个心见到这个受或了知这个受了。

  若在受之前或之后产生的心来了知或见到这个受,这也是不合理的。后产生的心只能忆念它,前产生的心只能希求它,并不能亲自体验,因为没有在同一时间里。

  受之前的那个心,产生受的时候已经灭了,没有了;受之后的那个心,受存在的时候,那个心还没产生。所以两个心都可以说是无为法,这样也不能安立因果关系,也不能说它能见到。

  若是受存在,心应该能了知。但跟它同时的现在心不能了知它,在它前面的、后面的心也不能了知,所以没有能见的心。

  毕竟无受者,故受非真有,

  谁言此幻受,能害无我聚?

  前面已经进行观察了,受者众生没有,苦受和乐受这些感觉也没有,都不是实有,都不存在。如此一来,还怎么能以乐受利益,以苦受加害这个无我的蕴聚呢?因为能利与能害均不成立。

  乐受和苦受都不成立。乐受不能利益,苦受也不能伤害,受者“我”也不存在。进行观察的时候,没有“我”的蕴聚,怎能受到利益或伤害呢?都不成立。

  这是受念住。

  前面讲的是身念住,今天讲的是受之念住,明天开始讲心之念住。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5-24 14:03:04

《入菩萨行论》讲记(101)[智慧品]
作者: 达真堪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辛三(心念住)分二:一、意识不成立;二、五根识不成立。

  壬一、意识不成立:

  前面讲了,身抉择为空,受抉择为空。下面主要讲心抉择为空。

  意不住诸根,不住色与中,

  不住内或外,余处亦不得。

  “意”就是意识。我们都认为有意识,而且是实有,但意识也不是实有的。

  意识和六根、六尘,二者以一体的方式存在,这是不合理的。因为意识——所谓的心,应该是一个,但根有六个,色等这些境也有六个,所以不能说是意识。六根、六尘坏灭了或是不存在的时候,意识还是存在的。比如说耳根不存在的时候,意识还是存在的。如聋人,他没有耳根,但他有意识。再如盲人,他没有眼根,但他有意识。说明这些都不是心。色等六尘也是这样的。比如说即使没有色法,看不见东西,但意识也存在;即使听不见声音,意识也存在。色等六尘都没有的时候,意识还是存在,所谓的意识还可以有。由此可见,色等六尘这些都不是意识。

  意识和六根、六尘,二者以多体的方式存在,即通过眼、耳、鼻、舌、身、识这些六根而产生意识,这也不合理。我们在前面对此已经分析过了。只有六根和六尘有接触(相遇),才可以产生意识,但它们没有接触(相遇)。没有“触”,就没有“受”。没有这些感受,就不会产生意识。每一根、每一境都不能产生意识,它们都没有产生意识的能力,所以不可能有依六根、六尘产生意识的情况。

  通过分析可知,意识不能产生,没有产生就不会有存在了。

  六根和六尘无论是以聚合的方式,还是以单独的方式,都不能为意识。前面讲过,“聚”是虚幻的,没有实质,所以它也不能是意识。若它是意识,这个意识就是虚幻的,就不是实有。若是单独的方式,也不成立。六根中的每一根、六尘中的每一尘都不能为意识。即使六根、六尘坏灭了、不存在,意识仍然存在。所以不能把这些根尘视为意识。

  心不在心内,也不在身外,除此之外,他处也得不到心。

  我们经过观察,了知意识不存在。若是存在,应该在这些根尘当中存在,但是没有,这就是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这个分析是有必要的,这样进行分析以后,所得到的结论才是正确的,才是真实的,这叫做正见——正确的见解,所以需要分析。否则,仅笼统地去理解,模糊地去了知,似乎明白了,觉得知道了,但若进一步问你原因,就会变成一种疑惑。它不是真正的见,见是不会变的。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

  无少实性故,有情性涅槃。

  “非身非异身,非合亦非离”:心不是身,身也不是心。若心不是身,那是不是心之外的实有法?不是。为什么?若心是身之外的一种实有法,却可见不可得。身里身外都找不到这个心。在身外,你找不到心。这些物质,头啊,手啊,脚啊,都不是心。腿、腹部、脸、耳朵、鼻子都不是心。再从身内找,内脏、大肠、小肠、肝、胆、肺等都不是心。其中最可疑的,心脏是不是心?心脏也不是心,科学家最初研究时说心脏是心,后来推翻了这个观点。心脏可以没有,但是人还可以有意识。再看看大脑是不是心?大脑也不是心。虽然没有大脑,也可以有意识。这样,身内找不到心,身外也找不到心,就是没有心。我们现在不明白这样的真相,就觉得心在这里似的。这里哪有心啊?若你去寻找,找不到。心也不是与身混在一起。若离开身,另外也不存在心。

  “无少实性故”:我们已经进行了观察,心不是身,也不是身之外的实有法,不是跟身混在一起,也不是离开身有另外的心。心毫无实有。

  《宝积经》云:“迦叶,心内无有,外亦无有,二者亦无有且不得。迦叶,心无有色。无有所说。无有阻碍。非为所依,无有显现,无有有表,无有住处。迦叶,心者诸佛亦未见、不见、无见。”心不可得啊。心不能见到,不能听到,不能触摸到。以佛的智慧去寻找,也找不到心。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当中都没有见到,都寻找不到心的自性啊。这里讲的是空性,心的本性是空的,这叫心。空怎么是心呢?心的本性是空的。没找到、没见到是什么意思?就是没找到实有的心,实成的心。

  “有情性涅槃”:众生本来即是涅槃的本性。

  一切显现、一切法都是心。心是空性,所以可以说心无处不在,也可以说无处在。站在空性的角度讲,心无处在,哪里都没有心,都不是心;从显现的角度讲,心无处不在,都是心。“怎么都是心?那我吃饭的时候,是不是吃心啊?”是!你是心的显现,你所吃的东西也是心之显现。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虽然屏幕里的人吃的东西、穿的衣服都是虚幻的,但都可以显现。同样,一切都是心的显现,都可以互不混杂地安立。

  一切都是心的幻化和游舞,也就是心。就像大海和波浪似的,波浪的本性也是大海。同样,心的幻化也是心。没有明白的时候,可能很难理解。就像我们看魔术师表演一样,若是你知道了这里的奥秘,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若是不知道,就会觉得奇怪啊。同样的道理,你不明白的时候,会觉得很神奇,会有疑问:“怎么都是心呢?怎么都是心的幻化呢?怎么幻化的呀?”若是你真的明白了,一点都不神奇,很自然,很正常的。对魔术师自己来说,他演的这些太简单了,太平常了!同样,对一个明白的人来说,“都是心的幻化,都是心”这太简单了,太平常了,一点都不神奇,一点都不奇怪。所以,心无处不在,一切显现即是心。

  有人质疑:“这是不是唯心主义啊?”不是。心的自性是空的,唯心主义哪有这么高的见解?不会有的。

  心无处在,心无处不在,你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这叫见性。很多人都说:“我见性了,我已经可以了……”有没有见性,就看你是否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

  壬二、五根识不成立:

  离境先有识,缘何而生识?

  识境若同时,已生何待缘?

  识若后境起,缘何而得生?

  若认为:五根取五境而产生五识;若不取五境,不会产生五识。那么,是先有境还是先有识?比如,以眼识和色境为例。是先有眼识,还是先有色境?

  “离境先有识,缘何而生识”:若是先有眼识,然后才有色境,那眼识是怎么产生的啊?就堕入无因了。眼识的因——色境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它已经产生了,这样它就是无因而产生。若是不依靠自己的因而能产生,那一切时、一切处当中,一切法都能产生、能显现,这是不可能的。

  “识境若同时,已生何待缘”:若眼识和外面色境同时产生,这说明眼识没有观待它自己的因。为什么?若是观待,应先有因,然后通过因再产生果。应该先有色相外境,再产生眼识。但这二者是同时产生的。若二者同时产生,在因产生时,果自己也已经产生了。这样,果就没有观待自己的因了,还是无因而产生的。因和果是观待的,果观待因而产生,但是它们同时产生,所以没有观待。

  “识若后境起,缘何而得生”:若先产生境,后产生识,这也有无因的过失。比如,色相这个境先产生,取外境的眼识后产生。这样,识产生的时候,它的因——色相这个境已经灭了,成为无实有了,如同虚空。这样,它还是没有因。它是以什么因法而产生的?不能产生了。因为它的因(这个境)刚才已经灭了,没有了。

  若仔细观察,就是这样的,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虽然在名言谛上可以安立,但这是假相,不是真实、实有。因果关系是由我们自己的分别念来安立的。所谓“这是因,这是果,通过因产生果……”这些联系就是我们的分别心来造作的,否则不会有的,事实上不会有的。如前面所讲,都是不应理的。

  在前、后、同时这三时当中,怎么安立都是不合理的。若是真正这样进行观察,都是假相。因果关系就是这样,也是假的。在世俗谛上,在众生的分别念面前,都是真实无欺的。但这不是胜义谛,也不是圣者的境界。在胜义谛上,在圣者的境界中,这都是假的,如幻如梦,如梦幻泡影,看似有,实际没有。

  众生肯定有分别念,在这些分别念面前有。众生执着这些,也一定会受影响。而菩萨知道是假相,他就不会执着,不执着就不会受影响,尤其是那些大菩萨。

  怎样都是不合理的。我们说通过六尘就可以产生六识,但经过仔细观察,都是不成立的。这样,心(意识)也是空性,没有自性。为什么呢?我们进行观察的时候,都没有经得起观察量的观察,统统都遮破了,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就是无自性、无实有,就是空性,这叫空性。

  这个空性不是什么也没有。前面讲,以胜义谛的观察量去观察,以究竟的智慧去分析的时候,丝毫也得不到。佛讲了,不用说轮回,涅槃也是空的,不可得。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有比涅槃更殊胜的法,也是空的。这是站在本体空性的角度而讲的。这时就要很肯定地这样说,事实真相也是这样的。有人质疑:“若是这样,这些显现是不是都断灭了,都没有了?而且,我们不是还要建立大光明吗?”没有关系,这一点都不矛盾。对此,我们可以无有过失、无有矛盾地建立和说明。

  辛四(法念住)分二:一、诸法成立无生之理;二、遣除于彼之诤论。

  壬一、诸法成立无生之理:

  法念住,即善恶等一切法皆是空性,都不可得。

  善恶一切法没有实实在在的生。没有实实在在的生就没有实实在在的灭。此处先讲没有实实在在的生,所用的方法、观察量也很简单。

  故应不能知,诸法实有生。

  依“前、后、同时均不能产生”这一理证,可通达一切诸法并非实有产生。

  心识、眼识等在内的一切法若要实实在在地生,就必须要靠因缘。若要靠因缘,就必须要安立因果关系。但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当中,这种关系都不能安立,所以说“不生”。

  若是“先有因后产果”,不合理。我们往往会认为“二者不能同时存在,应该先有因后有果”,这种产生的方法也特别符合我们的观念,我们就是这样想的。若是笼统而言,可以这样说。但若仔细观察,这是不成立的。

  一切法都是刹那刹那当中生灭的。若先有因后产果,果产生的时候因已经灭了、没有了;因产生、存在的时候,果还没产生,这时果是不存在的。这样,因和果二者无法接触。一个是有为法,一个是无为法,怎么能接触呢?虚空和手指怎么能接触呢?若手指能接触到虚空,那在虚空上画画肯定也不成问题。只要能接触到,就能做这些。但是不能啊!因为虚空是无为法,手指是有为法,这两个法不能接触。没有接触的两个法彼此怎么利益(起到作用)?这个因对产生果怎么能起到作用呢?

  若是“先有果后有因”,就更不行了。这个不用分析,一般普通人都不会这样想。除了一些外道,他们经过观察后安立怎样的观点都是有可能的。

  若是“因和果同时产生”,也不行,也不合理。前面对此已经进行过遮破了。

 

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5-24 14:09:26

 可见,三时当中都不能产生果,所以就没有“生”了。若有生,或者在过去当中生,或者在现在当中生,或者在未来当中生,但是都没有啊!在三时当中没有产生果。也可以说,通过过去的因、现在的因、未来的因都不能产生果。你看,哪还有因啊?若是有因,或者是过去的因,或者是未来的因,或者是现在的因,这都不合理。

  无论怎样进行分析都一样,最终得到的结论是:没有实实在在的生。过去时当中不能生,未来时当中也不能生,现在时当中也不能生。以“先有果后有因”这种方式产生不合理,以“先有因后有果”这种方式产生也不合理,以“因和果同时存在”这种方式产生也不合理。这样,就没有实实在在的生。这样看很简单。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讲得很细,就是不生。若有生,就是自生、他生、自他生、非自非他生,而这些都不合理。自生——依靠自己而生,这不合理;他生——通过他法而生,这也不合理;自他结合而生也不合理,非自非他生即无因生也不合理。今天我们不详细讲解这些内容,以后学习《入中论》的时候,大家可以仔细研究。之前我们讲《中观根本慧论》的时候,也简单讲过这些,应该都知道的。

  若不生,就不灭。《中论》中讲:“不生亦不灭”,不生就不灭;“不常亦不断”,没有生灭哪有常断啊;“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没有来就没有去,来去是假的,是观待的。这就是远离八边的大空性。

  壬二(遣除于彼之诤论)分二:一、遣除无有世俗之过失;二、遣除分析不合理。

  癸一(遣除无有世俗之过失)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子一、辩诤:

  若无世俗谛,云何有二谛?

  世俗若因他,有情岂涅槃?

  “若无世俗谛,云何有二谛”:对方说:你们中观进行抉择的时候,真的是无法抵抗啊。但是,若没有生灭,那么一切显现就都没有了。主要是没有生,没有生就没有灭,那一切显现法都没有了,就没有世俗谛了。若没有世俗谛,胜义谛也没有了,因为二者是法和法性的关系。没有法,哪有法性啊?没有世俗谛,也就没有胜义谛了。佛讲二谛,你们中观宗也要承认,那么你们怎么安立二谛呢?

  其实没有这样的过失,二谛可以安立。我们抉择胜义谛的时候,的确是一切法都不可得,都是无自性的空,但是世俗谛上可以有。众生不明白,他分别执着啊,所以在他的境界里都可以有——有生灭、轮回等,但这都是迷乱心的显现。这样,就可以有世俗谛,也可以有胜义谛。为什么要抉择胜义谛呢?也是为了众生。众生分别,所以为了众生,可以抉择胜义谛。在他们的境界当中、在世间上,可以有世俗谛和胜义谛,二者也可以安立法与法性的关系。

  “世俗若因他,有情岂涅槃”:对方继续说:你们说他人有分别妄念,所以有生灭、轮回。若是这样,众生无边无尽,分别念也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些迷乱的显现(如生灭、世俗等)就没有熄灭的时候了。若是这样,众生怎么解脱,怎么涅槃啊?

  子二、答辩:

  此由他分别,彼非自世俗。

  后决定则有,非故无世俗。

  “此由他分别,彼非自世俗”:对于一个觉悟者、成就者来说,这些迷乱的显现是没有的,这不是他们的显现,不是他们的世俗,而是其他众生的分别,是其他众生的世俗。

  虽然是有这些迷乱的显现,虽然是有生灭,但是并不影响觉悟者、成就者。比如张三和李四同时做噩梦,李四醒过来了,他不会害怕了,而张三还没有醒,还在做噩梦。张三的噩梦中所出现的恐怖的梦境,不可能影响到李四。李四已经醒了,他不会害怕了,而张三还在害怕,但他的梦境不会影响到李四。同样的道理。对于这些迷乱的显现,是否会受影响,就在于迷和觉。谁觉了,谁就不迷惑、不痛苦了。如果不觉,那就肯定会恐怖,会很痛苦的。有挂碍就有恐怖,无挂碍就没有恐怖。这些恐怖、痛苦等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因为迷,不明真相。明白了,就像睡醒了一样,他就不迷了,没有痛苦了。

  “后决定则有,非故无世俗”:“后决定”有很多解释方法,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理解。若是有人通过修行趋入涅槃,尔后若还有生死等迷乱的显现,那可以说是在究竟上有,在觉悟者、成就者的境界中有。但是,没有啊!这些迷乱的显现不是他的世俗。

  此处讲,显现都是生灭,都是轮回。本论中,尤其“智慧品”里抉择的是佛二转法轮的内容,强调的是诸法的本性——空性,这个时候它不注重光明,也不抉择光明。所以,有显现的就是生灭、轮回,这是不清净的显现,是凡夫的所见、众生的境界。若真正趋入涅槃、见性成就了,不会有这些生死轮回,不会有这些不清净的显现。那么,这些佛菩萨是不是没有显现了?有显现,但是都是光明、清净的,那不叫“生灭”,不叫“轮回”。而此处不是要抉择这些,所以没有强调。

  这也是显宗和密宗的差别之一。显宗里最高的境界就是应成派所抉择的境界。寂天菩萨也是属于应成派,他在《智慧品》里抉择的是诸法的究竟实相,即远离八边的大空性。但是在密宗里,也讲大空性,但这是基础,在大空性的基础上还强调大光明。密宗里的显现,不仅有不清净的,还有清净的显现。佛菩萨也有显现。菩萨也分八地以下的菩萨和八地以上的菩萨,这都不一样。当然,关于八地以上菩萨的显现,这都是有争论的,在此不讲了。

  菩萨境界中的显现是清净的,不属于生灭、轮回,此处只是不强调,并不矛盾。

  癸二(遣除分析不合理)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子一、辩诤:

  分别所分别,二者相依存。

  对方认为:这个观察量、智慧也属于能取。既然没有所取境,哪有能取心?所以这个分析不合理。为什么?因为没有所取境,这是你们中观宗抉择的。没有所取境,哪来的能取心?既然没有能取心,怎么分析呢?所以,分析不合理。

  子二(答辩)分三:一、能分析不需要实有;二、若需要则有太过;三、未分析亦成立空性。

  丑一、能分析不需要实有:

  是故诸观察,皆依世共称。

  的确如此,所取境不存在,能取心也不存在。那是怎么分析的呢?没有事,分析不用实有。不用以实有的心来分析。有虚幻的所取境,同时也有虚幻的能取心,所以可以进行观察、分析。但是它们统统都不是实有的,都无有自性。

  这并不矛盾。一切分析都是在世俗上安立的,在这些分别念面前安立的。世间都是这样安立,都是这样以分别心假立的。所以,不是实有,但可以有,可以分析,可以假立。

  丑二、若需要则有太过:

  以析空性慧,究彼空性时,

  若复究空智,应成无穷过。

  以心对这些法进行分析,最后抉择为空。但是,能分析的这个心也是虚妄的、空性的,还要把它作为对境进行分析、抉择。用来分析的这颗心,又要作为分析的对境,让另一个能取心来进行分析,这样就无穷了。

  以心分析的时候,一切法都抉择为空了,但是这个分析的心还没有抉择为空,还得分析,再由另一个心来分析刚才这个心,还需要再将这个能分析的心作为对境,由一个新的心对它再继续进行分析……这样就有这样无穷无尽的太大过失。

  丑三、未分析亦成立空性:

  悟明所析空,理智无所依,

  无依故不生,说此即涅槃。

  其实,对所分析的对境进行分析,最后都能成为空性。不用再分析,因为刚才用来分析的这个心(正量),它没有所依对境了,所以自然就息灭了。所取境没有了,能取心就离开所依了。若离开所依,也就不生了,也就寂灭了,寂灭了就是涅槃。

  所取境和能取心无二息灭为无生,这就是涅槃,就是前面讲的“无缘最寂灭”。在《入中论》讲:“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证身。”无薪则无火,薪没了,火也生不起来,同时也灭了。同样,所取境没有了,能取心自然就不生了,这个时候是“无缘最寂灭”。

  这就是法念住。

  好,今天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5-24 14:18:08

《入菩萨行论》讲记(102)[智慧品]
作者: 达真堪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己三(破除所断实执)分三:一、总说;二、遮破能立;三、宣说能害。

  庚一、总说:

  心境实有宗,理极难安立。

  实有宗认为外境、意识都是实有的。若要依理证安立这个观点,非常困难。在前面已经分析过,无论是外境还是内心,最终都是虚妄、无自性的,这样很难安立。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都是无实有、如梦如幻的,都是虚假、不可靠的。

  庚二(遮破能立)分二: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二、破彼遣过之回答。

  辛一、相互依存故不成立:

  若境由识成,依何立识有?

  若识由境成,依何立所知?

  “若境由识成,依何立识有”:若问:外境实有,且通过心识成立,这是谁了知的呢?答:就是心识了知的。若问:心识实有,心识事实存在,这又是谁了知的?没有谁知道。既然没有依据,谁也不知道,这个心识就是不存在的,不是实有的。外境也不是实有的,因为心识若是实有的,依它可以了知,可以作为依据。但心识不存在,外境怎么存在呢?

  “若识由境成,依何立所知”:有外境就一定有心识,因为有所取就一定有能取。既然心识实有,这是通过外境知道的,以外境可以作为依据,那么外境实有,这又是谁知道的?可见,要靠实有的心识才能成立外境实有,而实有的心识要靠实有的外境才能安立,二者互相观待,互相依存,最后都不成立。若是依存、观待的话,也不是事实存在了。比如前面讲过的“左右”观待的例子。

  心境相待有,二者皆无实,

  无子则无父,无父谁生子?

  无子也无父,如是无心境。

  “心境相待有,二者皆无实”:心识和外境二者相互观待,由一者而推出另一者存在,如果其中一者不成立,另一者也不成立,这样就都不成立。观待法就是如此。

  一切法都是观待法,所以没有绝对性的。了知这个真理,对我们非常有帮助。只要是观待而成立、安立的,就不是绝对。在生活中我们怎样运用呢?

  什么事都没有绝对的,都是观待。所谓“好人”与“坏人”,“善”与“恶”等,都是观待,没有绝对的,没有一定的。所以,大家不能太执著,要放下。“必须要如何如何……”这都是我们的分别,都是自己的执着,其实没有这些。

  就要明白一切都是观待,没有绝对,“善”“恶”“好”“不好”都没有绝对的。对你来说是“好”,对其他人来说不一定好;对你来说是“清净”的,对其他人来说不一定是清净的。

  下面是通过比喻而说明:

  “无子则无父,无父谁生子”:若没有儿子,就没有父亲;若没有父亲,谁生儿子啊?父与子二者是互相观待的。若问:先有父还是先有子?很多人一定会说:“是先有父亲,再有儿子。”难道父亲不是儿子?儿子不是父亲生的吗?是父亲生的呀。先有父亲,说不通;先有儿子,也说不通。这是观待法,观待父亲安立儿子,观待儿子安立父亲。为什么称“父亲”?他生儿子了,所以他是父亲。为什么称“儿子”呢?他是由父亲来生的,所以成儿子了。

  “无子也无父,如是无心境”:最终父与子二者均不存在,同样,外境和心识也终归无有,都不存在,都不是实有。

  辛二、破彼遣过之回答:

  如芽从种生,因芽知有种,

  由境所生识,何不知有境?

  这是对方的观点。

  对方说:比如苗芽从种子中生,通过苗芽可以了知种子的存在。若是没有种子,不会有苗芽。通过苗芽,就可以了知有种子。同样,心识是通过外境而生的,通过意识,可以了知有外境的存在。

  这是对方打的比喻。

  由彼异芽识,虽知有芽种,

  然心了境时,凭何知有识?

  对方的比喻不成立,二者不同。

  通过苗芽可以了知种子存在,但这不是苗芽知道的,而是苗芽之外的心识知道的。心识通过苗芽的产生,可以了知种子的存在。你们说,通过意识可以了知对境,这是凭借什么而了知的呢?谁知道的啊?既不能说是心识自己知道的,也不能说是另外的一个心识知道的。

  以心识知道苗芽的产生,并以此可以去推测和了知有种子的存在。若说意识是由外境产生的,若有意识,外境就可以成立。但是,这个实有的意识是谁见到的?谁知道意识是实有的?没有啊!若是有,就可以知道意识是实有的,并能推测肯定有实有的外境。但是,没有见到的,没有知道的。

  对苗芽的产生,这是有知道的。知道苗芽产生了,通过苗芽能推知肯定有种子。但是,存在实有的意识,这是谁知道的?若是知道存在实有的意识,就可以推测肯定有外境的存在。但这个是没有的,不合理,不存在。无论是对境还是心识,都不是实有的。若承许实有的话,很难安立,不可能有结果,不可能成立。前面已经对此详细分析过,很彻底地抉择过,所以大家都应该明白了。

  庚三(宣说能害)分三:一、由因建立空性;二、由果建立空性;三、成立之摄义。

  辛一(由因建立空性)分二:一、真实无生建立空性;二、名言中由因生建立空性。

  壬一(真实无生建立空性)分三:一、破无因生;二、破常因生;三、摄义。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逻辑抉择空性,抉择万法无有自性的真理。在此处由因建立空性。

  “无生”,这个生不是实有,不观察的时候看似有产生,但是若仔细观察,真正以智慧去分析的话,这都不是实有的。

  若是有生,则有自生、他生、自他生、无因生几种情况。首先讲无因生。

  癸一、破无因生:

  世人亦能见,一切能生因,

  如莲根茎等,差别前因生。

  顺世等外道都认为,万法无因而生,自然成立。他们在经中说:“日升河水向下流,豌豆圆形刺尖长,孔雀翎艳等诸法,谁亦未作自性成。”

  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人持这种观念,如“人死如灯灭”就是属于无因生的观点。实际上,有因才有果,若因不断,果是不会断掉的。

  我们不用胜义谛的观察量,先通过世俗谛的观察量来观察。

  “世人亦能见,一切能生因”:除了持邪见的人以外,一般世人都认为有因有果,果是从自己的因而生的。世间也现量见到这一实相,即先有因再产生果。如农民种地,若不承许“由因生果”,那农民种地就没有意义了。有因有果,通过因可以产生果,所以农民要种地,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如莲根茎等,差别前因生”:这是比喻。如莲花的根、茎、形状和颜色等都不同,这些差别完全是由各不相同的因导致的。因各不相同,产生的果也各不相同。

  比如我们种花。开始时就是种子,种子上有很多各不相同的因,所以花长出后,根、茎、形状、颜色都各不相同,为什么这样?因上有各不相同的因,所以果上也产生了各不相同的果。

  又如我们人类。这么多人都不一样,出生地、出生时间、因缘、父母等都不一样。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有各不相同的因,所以有各不相同的果。即使是在同一个出生地、同一个时间里,由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儿女,也是不相同的啊。即使是双胞胎,长相、想法也不一样,命运也不同,一个一生一帆风顺,一个一生坎坷不断;一个快乐,一个痛苦。为什么?因为有不同的因缘。

  在座各位此时在一个大殿里,在同一个时间内相聚,这也是有因缘的。但是每个人的感受、想法都不同,包括坐姿、表情也不同。这是为什么?因为有不同的因缘,所以有不同的结果。假如都是无因而生,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差异,应该长相都一样;心情也一样,都乐着;表情也一样,都笑眯眯的。但不是这样啊!

  所以,佛讲“如是因,如是果”,自造自受。既有共业,也有个业。今天大家能在此相聚,这里有共业,但是每个人自己也有自己的个业,所以感受都不一样。有的内心快乐,有的不快乐;有的内心清净,有的不清净。这么多人听我说法,都有不同的反应。有些内心很喜悦,越听越想听,爱不释手的感觉;有些心里厌烦,甚至开始看表了,心里想:怎么还不结束呢?

  每个人对我的看法也是如此。也许是因业或自己的因缘而产生了这样一个人,而你们的看法肯定各有差异。有的觉得庄严,有的觉得不庄严;有的觉得清净,有的觉得不清净;有的认为是好人,有的认为是坏人。这都是为什么?缘分不同啊,这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因缘,所以就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显现。

  谁作因差别?由昔诸异因。

  何故因生果?从昔因力故。

  “谁作因差别?由昔诸异因”:果上为什么有差别?说明因上有差别。因上为什么有差别?作为因的法也有它自己的因。观待它的因,它就是果;观待它的果,它就是因。它可以如何如何,这是由往昔不同的因而来。它有它的因,它的因上有差异,所以所产生的它也是不同的。

  如果我们想改变命运或改变生活状态,若仅在表面上做一些,是没有用的。如果想改变,就要从因上入手,那就不一样了。多结善缘,多种善根,这样将来的命运、生活就会好。这是在因上改变,在果上是很难改变的。

  若想改变果,先改变因。我们有一些痛苦或不如意的事情,这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是有因缘的。现在我们要改变它的因缘。父子之间也好,夫妻之间也罢,结的缘分都不同,所以有的能和睦相处、互相利益,有的却反目成仇、互相伤害。虽然是一家人,但是成为仇人了;虽然是一家人,但是互相伤害。怎么没伤害呢?让你烦恼,让你痛苦,这叫伤害。除此之外,哪还有什么伤害啊!这是结的缘不好,结的是恶缘。我们曾经肯定种过恶因,结过恶缘,所以今天才有这样的结果。

  现在要改变,要将恶缘变成善缘,所以彼此之间要包容,要用真诚心来对待对方。真诚心的力量不可思议!真诚心是什么?是无私的心,真心地希望对方好,希望对方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要真心地希望对方能离苦得乐,不能有私心。若是担心对方若不健康会连累自己,对方若不顺利会拖累自己……这都是私心,里面没有真心。

 

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5-24 14:27:33

 因为是“我”的儿女、“我”的家人,而希望他们好,这还是因为“我”啊,这就是私心。你把“我”去掉,不要“我”了,你还会关心“儿女”“家人”吗?世上的儿女有很多,家人有很多,你会去关心吗?不会的。这就是自私了。

  佛法就讲破我执,放下自私。“这是与我有缘的众生,这是需要我的众生……”这样去对待、去利益,这叫真心。因为没有私心杂念,所以可以化解你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才可以了缘了债。否则难啊!不会有真正的关心,也不会有真正的利益。有私心杂念,就感化不了对方,就无法了缘了债。这叫真心对待!若在生活中这样去做,不用太长时间,很快就会有效果,不相信看看,回去试试。夫妻之间也好,儿女与父母之间也好,都要真心地对待对方,真心的力量是不可以思议的,非常大!若总是埋怨、嗔恨,解决不了问题啊。

  能成为一家人,这是缘分,互相都是有缘的众生,应该珍惜啊。能生活在一起,互相都是最需要帮助的众生,都是最有缘分的父母众生,如果能以这样的心态去对待,真的不得了啊!若想改变,就要这样改变。总说那些埋怨的话,总恨对方,是没有用的,又继续结恶缘了,又继续种恶因了,将来还要不断地感受这些苦果!

  把心量放大,学会原谅对方。都是受烦恼控制的众生,不自由的啊。他也不想吵,他也不想烦恼,但是没有办法,无法控制,因为是凡夫啊。生烦恼了,他也不愿意吵,也不愿意造业,但是没有办法,控制不了啊,一旦生起烦恼,他也不自由啊!而我们现在学习佛法,明白这个道理了,应该包容对方,理解对方。“哦,都是凡夫啊,有烦恼是正常的;受烦恼的控制而跟我吵架,无理取闹,正常啊……”这样一想,自己就不烦恼了,对方也就不烦恼了。若想改变,就这样改变。夫妻之间、父女之间、母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同事之间、朋友之间的关系,包括道友、佛友之间的关系,都要这样去改变。

  的确如此,每个人的因缘不同、想法不同,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对方呢?为什么一定要随自己的因缘呢?我们现在就是这样要求对方的。除非他(她)超越你了,没有办法了,就得随着他(她)了,听他(她)的。若是没有超越,自己就非要如何如何,必须按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对方,必须要随自己的因缘,否则就生气、烦恼啊……就闹。你看,这就是凡夫!不能这样啊。总想主宰他人,想霸占对方,这是不合理的、不公平的。什么叫恶?这叫恶,这叫造业,造恶业!没有别的。

  癸二(破常因生)分三:一、破由大自在所生;二、破由微尘所生;三、破由主物而生。

  子一(破由大自在所生)分三:一、大自在不成立;二、由彼所生不存在;三、大自在不能作为能生。

  丑一、大自在不成立:

  自在天是因,何为自在天?

  若谓许大种,何必唯执名?

  外道自在天宗派认为,自在天是造物主,一切都由他来创造。外器世界、内情众生都是由他创造的,快乐和痛苦也都是由他来创造的。自在天是恒常的、实有的,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他是清净的、独一的、应供的(值得崇拜和供养),一切由他创造。

  现在也有这种邪见,认为有这样一个神,他是清净的、恒常的、独立的,他是作者,一切由他来创造。

  为什么说佛教不是宗教?二者的主要差别就在这里。这些普通宗教都安立有万能的神,一切都由神来造作。外器世界和内情众生由他来创造,快乐或痛苦也是由他来创造。众生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中,他高兴了就可以让人快乐,他不高兴了就可以让人痛苦。

  佛教不承认这个观点。佛是神吗?佛不是神。佛是什么?是究竟的智慧。我们皈依佛,佛是引导我们的导师,教我们解脱的方法。佛讲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己才是自己的主宰。快乐是自己创造的,痛苦也是自己创造的。

  佛成道以后说:我已经解脱了,已经圆满了,现在若是有人想跟我学习解脱和圆满的方法,我可以教给你。这是佛发的愿。接着佛又说:能否解脱、圆满,还是取决于你自己,我只能教给你方法。

  佛已经解脱烦恼和痛苦了。再也不烦恼,永远不痛苦了,这是佛,这是解脱。“解脱”这个词语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所谓“此岸”“彼岸”“从此岸到达彼岸”,好像有个地方似的,其实不是。你永远地解脱烦恼,解脱痛苦,这就是解脱地,这就是所谓的“彼岸”。

  什么是成佛?你的福德圆满了,智慧圆满了,就成佛了。其实人人都可以成佛。为什么说人人都有佛性?为什么说众生都有这个本能?功德是学来的,福报是积累的。每个人都有这个本能,都可以学功德,都可以积累福德。只要你坚持不断地学功德,最后能达到圆满了,这就是功德圆满;只要你坚持不懈地积累福德,最后能达到圆满了,这就叫福德圆满。功德圆满了,福德圆满了,这个时候你就成佛了。

  大家不能失去信心啊!每个人都有这个本能。要多学功德,多积累福德。也许你现在没有福德,没有功德,只是一个普通的凡夫,但一到明天也许就圆满了。每个人根基不同,有些人真的一瞬间就能达到圆满,对这样的人来说,时间可以缩短,所以可以说“今天没有功德,一到明天功德就圆满了”。但对一般人来说,今年你没有功德和福德,只要你用心学,精进积累福德,一到明年你就有功德和福德了,你这个人完全不一样了。

  的确会如此。十年前,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凡夫,没有功德,也没有福德,就是一个普通的僧人。没有去学其他的功德,也没有积累什么福德。但是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大家讲经说法,这个功德、福德大啊,真是不得了啊!现在真的可以说是心想事成。尽管我是个凡夫,但是在一切对境中也能保持点儿安定或平静的心态,不敢说不动摇,但是能保持一点儿。

  为什么今天要讲这些?主要是想劝大家,不要失去信心,用心学修,真的可以改变啊。自己要有信心!

  密勒日巴尊者后来有很多弟子。弟子们都特别崇拜他,都说尊者肯定是菩萨转世。密勒日巴批评他们:你们这样说,对上师而言是一种恭敬,但是对法来说,对因果来说是一种诽谤。我是通过苦修,通过自己的精进努力而获得了这样的成就。

  为什么密勒日巴尊者会这样说?也就是想对弟子们说:你们也一样,若精进学修,不顾一切艰难困苦,去磨练自己的心态,一样能获得成就,一样可以达到圆满啊。就是这个意思啊。

  有些人总认为,“某某上师、某某大德都是菩萨再来,都是佛转世的,我怎么能与他们相比,怎么能赶得上呢?”不能这样想啊。这个时候应该思维:上师或这些大成就者们刚开始也是凡夫啊,也是一无所有,后来通过学佛修行才获得了成就,达到了圆满。我也要这样!

  我们作为佛的追随者,作为佛的弟子、学生,就要这样。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想改变命运,仅走形式没有用,形式上的事情我们已经做了很多。若想改变命运,就要改变心态啊。

  心态改变了,命运就能改变,这是真实不虚的。很多人跟着我学修,后来对我说:“以前没有学、没有修的时候,在单位不行,领导对我不好,同事对我不好;在家里也不行,家人对我不好,儿子也不听话。但是真正学佛修行以后,都变了。同事、领导对我好了,家人也对我好了,孩子也听话了……”这是真的。通过佛法,通过修行,自己心量打开了,相续成熟了,生活、工作变顺利了,人变清净了……有人说这是上师的加持!不是,这是你自己认真修行的结果,就要这样!

  看看自己,学佛这么多年,甚至出家这么多年了,有改变吗?生活有改变吗?心态有改变吗?若是没有改变,一切都徒劳无益!大家真的要好好观察自己。上等修行人,日日有进步,日日有改变;中等修行人,月月有进步,月月有改变;下等修行人,年年有进步,年年有改变。自己看看,若是不如上等修行人,也就罢了;不如中等修行人,也可以原谅自己,没有办法;若是连下等修行人也不如,那就该批评、惩罚自己了。不能还纵容自己的习气,“没事,我是凡夫,慢慢来吧……”这样就难了。自己看,能不能对号入座?

  有的不仅没有进步,甚至退步了。的确有改变,但没有往好的方向改变,而是往坏的方向改变了,越来越差了。在座的有些人,刚开始听我讲法,特别专注啊,每堂课都泪流满面,深有感触。听了一个月乃至一年,心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硬了。现在给他(她)讲这些法的功德,讲造业的过患、因果……也没什么感觉,也觉得没什么,看看,变成什么人了?快要变成佛教的油子了!这样真的难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成为佛教油子啊!罪业深重,不怕;对佛法一无所知,也不怕,这些人很容易被感化、调伏。但是,佛教油子很难调化,道理上都懂,表面上都会,但是法没有融入自己的心,没有融入相续,没有用来改变心,这样真的完了!

  所以,尽管你没有明白那么多,尽管你表面上不是太精进,做得也不是太多,但是只要能在明白的基础上尽量去消化,来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这就行了。虽然做得少,但是既然做了,就要表里如一,如理如法。少做一点可以,少明白点也可以,主要是运用!但是,我们现在都是得过且过,一切错过了。若想改变,就要靠心。心改变了,命运可以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也可以改变。

  “自在天是因,何为自在天”:问对方:既然你们说万法是自在天创造的,自在天是万物之因,那么什么为自在天?自在天究竟是怎样的法?

  “若谓许大种,何必唯执名”:若对方回答:所谓的自在天其实也没有什么,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种的结合,是这样成立的。

  既然如此,我们也是这样承许的,所以我们之间就不存在争论了。一切法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结合而组成的,那么说“四大”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说“自在天”呢?而且还承许它是实有的、周遍的、能造物的、应供的……这样就有过患,而且过患很大。既然“自在天”实际上就是四大,你说“四大”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执着这样一个名称呢?

  无心大种众,非常亦非天,

 

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5-24 14:34:24

 不净众所践,定非自在天。

  彼天非虚空,非我前已破,

  若谓非思议,说彼有何义?

  再进行观察,“自在天”并不是地水火风四大。

  “无心大种众,非常亦非天,不净众所践”:“无心”,四大这些法都没有心,是无心的法。“众”指数量众多。你们所承许的自在天是唯一的,只有一个;而四大是众多法,跟自在天的法相不符合。“非常”,你们所承许的自在天是常有的,而四大是无常法,二者也不一样。“非天”,你们所承许的自在天是神,而四大地水火风都不是天神,二者也不相符。“不净”,你们所承许的自在天是清净的,但四大是不清净的,二者也不一样。“众所践”,你们所承许的自在天是应供,是恭敬的对境;而四大是被众人践踏的,是不恭敬的对境,二者也不一样。

  “定非自在天”,可见,四大一定不是自在天,因为没有自在天的法相,和自在天的法相不相符。四大没有清净、应供、常有、唯一以及创造一切的作者这五种特点,甚至相反,四大是不清净的,不是应供的、无常的、众多的,它也没有造作一切的功能。

  “彼天非虚空”:虚空是不是自在天?不是。自在天是造物主,而虚空没有造物主的功能。

  “非我前已破”:“我”为自在天可以吗?不可以,因为“我”不存在。物质为“我”以及意识为“我”,这都不合理,前面已经对此进行过遮破。所以,已经遮破“我”了,“我”不存在,不能为自在天。

  “若谓非思议,说彼有何义”:自在天是“非思议”,即不可思议的。这样回答的人多啊!既然是不可思议的,那你怎么知道由他来造作的呢,还说他是常有的、清净的?只有你了知了,才可以这样讲。你说“他是不可思议的,无法了知的。”既然不可思议,你无法了知,那你所说的不都是乱编的吗?你为什么说是由他来造作的?所以,“不可思议”的说法是不合理的。

  现在也有人这样说:“都由神来造的。”那么,这个神是谁造的?不知道。神是怎么造快乐和痛苦的?也不知道。这个时候就说“不可思议”。既然有,又是不可思议,你依据什么说他存在或者由他来造作?难道都是你猜测的?“老师教的”,那不一定,他是怎么知道的?

  丑二、由彼所生不存在:

  云何此彼生?我及自在天,

  大种岂非常?识从所知生,

  苦乐无始业?何为彼所生?

  “云何此彼生”:再问对方:你们所承认的由大自在天所生的果到底是什么?

  再观察他所产生的法。若是他造的,由他来产生的,则有恒常、不恒常两种情况。

  首先观察恒常的果法。

  “我及自在天,大种岂非常”:“我”,指外道所承许的恒常的我。“自在天”指跟自在天同类的,属于他的相续的,也是恒常的。“大种”,地水火风里的微尘,也是恒常的。这些都是外道所承许的。

  这些都是他所产生的恒常法,神我恒常的,自在天恒常的,四大的成分(微尘)也是恒常的。但是,这些不能由他来产生。他是恒常的因法,他所产生的果法也是恒常的。恒常的法怎么能产生恒常的法呢?从因的角度说,只要是恒常的,就不能有变化,那怎么能产生果呢?他是恒常的,就不能有作用,否则就有变化了,有变化就是无常了。果法也是如此。只要是恒常的,就不能进行作用。若是进行作用,必须要有变化,否则怎么能说进行作用呢?若变化了,又成了无常法。可见,这样承许是不应理的。

  再观察无常的果法,比如眼识、耳识以及苦乐意识等。

  “识从所知生,苦乐无始业”:“所知”,指它的外境。识是通过外境而产生的,它不依自在天而生。痛苦或快乐也是由无始劫以来造的业产生的。恶业或善业产生了痛苦或快乐。苦与乐都是由它自己的因缘产生,也不是由自在天来创造的。可见,这样承许也是不合理的。

  总之,果法若是恒常的,不成立;若是无常的,也不成立。除了此二者外,没有第三种情况了。既不能产生恒常的法,也不能产生非恒常的法,所以都不是由自在天来产生的。

  但很多外道就持这样的观点,也是没有根据而安立的。当时建立这些宗派,可能也有其他的目的,也是为了暂时的一些利益。众生迷茫啊!现在也有信这个那个的,信神的,信主的……众生想法不同,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

  我们是信佛的,就要信智慧,不能信神通。信智慧才叫信佛,信神通就是信神。智慧是佛道,神通是神道,这个要分清楚。现在很多人都把佛当神了,信神通了,这实际就是信外道的。有智慧才能解脱烦恼、摆脱痛苦。

  人为什么烦恼,为什么痛苦呢?就是愚痴颠倒。把诸法的实相真理弄明白了,你就具有智慧了,就不烦恼、不痛苦了。通过神通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即使神通再大,也解决不了烦恼,解决不了痛苦。有神通的众生有很多,连恶道的众生都有神通,但是解决不了烦恼,解决不了痛苦啊!所以大家要明白,我们不能信神通,要信智慧。不能修神通,要修智慧。智慧圆满了,就成佛了。

  我们不是要成神,而是要成佛。要成佛,就是要成为一个具有智慧的人,在一切对境中不迷茫,不动摇。了了分明,如如不动。

  好,今天讲到这。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入菩萨行论》讲记(100)[智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