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5-1 23:07:11

专心诵持金刚经 功德圆满往生极乐


[金刚经]
专心诵持金刚经 功德圆满往生极乐
  明朝万历辛丑年,顺城门太监张爱,晚年受持金刚经。临终时,家中嘱咐他不要忘记持经念头,张爱心里明白,但口已不能回答。忽见两个公差押着他去,并对他说:“你到山东去投胎。”路上像飞一样快,刹那已到山东,见那面山水土地及受生父母,张爱只是一心念金刚经,押到一宫殿,疑心是泰山东岳,殿上没有牛头狱卒,一个帝王模样的人对他说:“你应该在这里投胎。”张爱说:“我一生念金刚经,只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愿投胎做人。”王者说:“你念经的功德还不够。”张爱说:“曾经听说十念就能往生,何况我持经已经数年之久了。”王者就叫公差再带回去持经。那时张爱已经死过去九天了,因为心尚温暖,没有大殓。苏醒过来后,住到西山碧云寺专持金刚经。
  十一年后的一天,张爱聚集大众说:“我因持经的功德,今往生到西方去了。”沐浴更衣,端坐而化。
诵经延寿 满愿往生

  何轸的妻子刘氏,二十六岁那年,梦入阴司,判她明年春三月死亡,醒来后忧愁哭泣不止。何轸和亲属们问他有什么原因,如此悲伤,他说:“我梦中到阴司,判我只有半年寿命,我死没有关系,一周岁的女儿,二周岁的儿子,没有母亲抚养,会受多少痛苦!我怎能舍得了他们呢?”
  忽一日自忖,每日痛哭也不是办法,于是请人画了一张佛菩萨像,恭敬供奉,日夜对佛礼拜,持长斋,诚心念诵金刚般若经,愿此功德,增长寿命到四十五岁,儿女成家后。
  如此专心礼念,到四十三岁儿女各已婚配,满足了所发的愿。四十五岁那年,将自己的衣服首饰等变卖,庄严佛像,救济贫困,买物放生。到年终刘氏通知亲戚朋友说自己死期已到,请了大德高僧,在佛前受八关斋戒,沐浴更衣,在房内独自趺(fū)坐,高声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诵毕就没有动静。儿女亲属进房一看,已经端坐着化去了,面色如生,头顶热得烫手。大众见到听到的人都啧啧赞叹,回去也供佛诵金刚经了。
  她的丈夫开始不相信,认为妻子遇着鬼魅缠身了,今天见到实事,就依照妻子的愿望,用亡僧的礼节火化,安葬在荆州北门的塔中。
烦恼本无我相谁恋

  明朝万历年间,王方麓,金坛人,官至右都御史。病重弥留之际,神情非常烦躁,他的儿子肯堂见状,向他进言道:「您平日存养的功夫,此际正可得力,愿您澄心听孩儿诵念金刚经。」方麓点头答应,当儿子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时,方麓微笑的说:「烦恼本无,我相谁恋?」遂合掌而逝。
  出自《新异录》
诵经念佛舌如金石

  明朝相城有位皮工,名叫严江,中年时辞去工作,到佛寺担斋饭,专心修持金刚经,并念阿弥陀佛,声不绝耳。
  到了六十多岁,忽然断食一月,平日只饮水数杯,向别人说:「我在某日某时去。」届时,他更衣沐浴后,跏趺坐化,焚化得到舍利子数合,舌头坚硬如同金石,用手敲它,铿锵有声,这是正德三年的事。
  出自《金刚持验》
诵满十万必能往生

  唐朝永徽元年,有个和尚名叫明浚,忽然暴死,见到两位穿青衣的人引他去见冥王,冥王问他:「您这一生如何修行呢?」明浚回答说:「诵金刚经」。
  冥王说:「善哉!若诵十万遍,明年必定往生净土,那时弟子就不能见到师父您了。」随后就放他回阳,明浚从此更加精进。翌年三月坐化,旁边的人都闻到异香扑鼻。

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5-1 23:12:21

《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心经]
\
  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萨婆诃。
  白话译文:

  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 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舍利弗啊!肉体以及一切的物质现象,不是真实的存在,不外乎是因缘相互依存的生灭关系,所以物质和空并无差别;而空和 物质二者在本质上也没有不同,因此空不异於物质。 有人认為空是没有,物质是有,而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彻见到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犹如水和水波的关系,二者既是各别的,也是一体的。感受,思想,意志, 心识,同样也是如此。
  舍利弗啊!这五种集聚的要素,从它缘起性空的本质来说,它既没有生起或灭失,也没有所谓污垢或清净,更不会增多或减少。所以,在缘起性空的本质上,物质,感受,思想,意志,心识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人对外界的认识,需透过眼,耳,鼻,舌,身体,意识六种感官与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等六种外境,分别相对应而认知一切,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人的一切认识作用各有不同,包括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甚至於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的识别作用共十八种,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不经由佛教导而独自开悟的缘觉圣者,因观照十二因缘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照见十二因缘是缘起性空的,所以不论是导致生死轮回的主因无明;或是灭尽无明, 甚至於生,老,病,死,或是因灭尽无明而脱离甚至於生老病死,也都不是实体的存在。 亲自听闻佛说法而证悟得声闻圣者,因观照四諦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见苦,苦的原因,灭苦而解脱,灭苦的方法这四諦是缘起性空的,不是实体的存在。
  菩萨所证得的境界中,既不存有能证悟得般若智慧,也不存有所证得的境界,因為菩萨彻见一切是缘起性空的,一切是不可得 的,心不执著於一切。 使自己及一眾生都获得开悟的菩萨,由於修行可至生死彼岸的般若智慧,而通达空得真理,所以心中没有一丝牵掛及烦恼障碍;因而不恐惧生死,远离一切错误,不合理的思想,行為,妄想等等,终於达到寂灭无為的最高境界。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都是由於般若智慧,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 因此,由以上可得知般若智慧是具有不可思议力量的密咒,是可破除一切愚痴黑暗的密咒,是至上的密咒,是可达成涅磐妙果无与伦比的密咒。它能去除一切的痛 苦,灾厄,是真实不变的真议真议。因此,宣说般若智慧的密咒如下:去!去!去到生死的彼岸!与眾生一起去到生死的彼岸!愿迅速同证正觉,获得大成就!

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5-2 10:19:36

诵经的十二条诀窍
[佛学常识]
  诵经的十二条诀窍

  目录:

  1.专诵一经
  2.一日几遍
  3.经文熟练
  4.字当念对
  5.速度宜稳
  6.气要顺畅
  7.口中甘露
  8.心生恭敬
  9.心生法喜
  10.不起妄念
  11.自然背诵
  12.心开悟解
  1.专诵一经:

  有的人选诵好几本经,有的人选诵一本经,我建议你专诵一本,除非已经诵得很习惯的不勉强,为什么要专诵一本?它的利益在哪里?因为一经通,则窍窍通,所以一悟了就悟了。那你诵那么多经的意义是什么呢!事实上还是要大彻大悟啊!所以诵一经能开悟,诵那么多经也能开悟,但是诵一经比较容易契入,诵多经很难契 入,除非这一经已经通达了。
  我曾经遇过一位老和尚,此人诵金刚经差不多十七、八 年。当我再遇到他的时候,已没有诵金刚经,而是诵妙法莲华经,我就问他老人家为什么不再诵金刚经,他告诉我说:“金刚经我已经懂了!〈诸位,人家是真懂哦!〉所以我要选一本妙法莲华经来诵。”诸位,如果你有这样的气魄也可以试试?自己懂不懂,应当很清楚。所以最好专诵一本经,如心经或金刚经…等,自己决定。当你要诵经的时候,你先确定要诵哪一部经,如果连哪一部经都不能确定,就代表你内在不安稳,你的欲望很多。你一直在贪佛法、贪所有的功德,听说念哪部经、哪个咒、哪尊佛菩萨,有很大的功德力,你就通通都诵。
  诸位,礼敬一佛就是礼敬诸佛,专诵一本经就是三藏十 二部经都让你诵完了,所以不要落入那种不正确的知见里,心要专才能定。简单比喻给你听,现在一个靶心,你是射箭的选手,你只能够专心射那个靶心,直到你百发百中,你才有资格讲:我可不可以射远一点。再射,我可不可以再远一点。要到这样的程度,你才有资格讲,不要十公尺都射不到,就说我可不可以射五十公尺, 不能讲这句话。连一本经你都不了解,那你要诵了三、四本经,不要这样,甚至有的人清早诵一种,下午诵一种,晚上再诵另一种;或初一诵一种,十五又诵另一种,然后诵到很忙很累,所以各位要专诵一本经。
  2.一日几遍:

  你一天读几遍,这个很重要,以金刚经感应录的例子,没有人一天只诵一次的,最少每天10遍的,最多的一天60遍。一天60遍要多久时间呢?如果已背诵起来的人,一遍诵十分钟,至少每天就要5小时以上啊!哪一个人心可以稳定5小时以上的,那这个人不简单。但我的意思不是叫你要读诵很多次,而是你自己要为自己做一个定课;定课是我每天一定要做的,我有多余的时间再学别的或诵别的,就像心有余力,则于学文。定课跟散课不一样的,先规划针对个人需要设计表格,就是○○人的定课,按照个人想要怎样的修,来做这样的功课,然后自己做这样的演练,所以一日诵几遍,以金刚经来说,奉劝各位一天最少诵3遍约1小时。其他内容较多的,如地藏经、六祖坛经,则一遍就可以。
  3.经文熟练:

  如果念很久,经文还不熟练,事实上是你念起来没有味道,举个例子,假如请你们唱一首歌,如〈何日君再来〉,这首歌歌词还记得吗?若不记得,就拿歌词给你看,请你唱。若你照着唱,事实上感情还是没有办法百分之百的表现出来,因为不熟,就无法将感情百分之百的表露无遗。同样的,若你诵经诵到如行云流水,自然 就会有法喜;诵经诵到突然之间不见经,不见身,也不见人,那是个什么情形,自己去体会。也就是说这经文你要相当的熟练,读起经来身心才会投入。
  4.字当念对:

  是不是每个字都念对,是不是每个字都没有漏掉,还是多念一个字,为什么念经文最后都要再念补阙真言,为什么要再念补阙真言,诸位你有把握每次念都念对,都没有念漏掉吗?我们察觉到,几乎每次念都有这样的问题存在,所以要选诵经这法门的人,你的诵经就要每个字都要念对。先看到字,一字一字的念,自然不会念 错。
  5.速度宜稳:

  我们常常会念顺,但速度不稳,我们比较熟的地方常会快速的念过,这样不对,要稳每个字都要稳,都要跟第一个字一样的稳,往往我们熟悉的文章或句子,一下子就念过去了,这是习气,不能这样习气作祟,要有定力,所以在念的当中全部要稳,但稳的时候又常常有个地方会断掉,段与段之间会断掉,会停顿一下。诵经要段 与段之间速度要一样,字与字之间速度要一样,不能断,尤其念到断句很明显的时候常常会断掉。
  6.气要顺畅:

  最困难的,气要顺畅相当不简单,所谓气要顺畅就是念这本经从头至尾,都不断掉。举个例子:你听邓丽君唱歌,她在换气你听得出来吗?听不出来嘛!不过我们一般唱歌换气时,是听的出来,如果大家一起诵经时,我们在换气我们就不诵,对不对!会停一两句没诵。我的意思是,换气要换到自然而不断掉任何一句。所以稍有 不顺,就会断句。每次念一直断气,那这本经念起来就会不顺畅,如果念起来很顺利的话,那会身心都很舒服,就像打坐要数息,数息当中要本身要去调息,息调的好,坐起来很舒服,息调不好,坐起来相当的累。因此诵经要有诀窍:注意力摆在丹田不要出力(不是小声)用丹田的力量,不要念的很僵硬,要念的柔软,会愈念 愈稳定。
  7.口中甘露:

  在打坐时舌顶上颚,为什么要舌顶上颚,好处为:(1)不会口干舌噪,(2) 不会上火。同理,不会诵经的人,很用力念的人,诵一部经下来没声音了,尤其是大部经一次诵下来好几个钟头的,一念下来都失声,而且边念边喝水。如同爬山的人,真正会爬山的人很少喝水,同样的道理,会诵经的人、会打坐的人,也是如此。举个例子:现在要打坐四小时,心想没好好的喝一下水,等下渴死了,真正会打 坐的人,一坐下去,就会产生唾液,那唾液一直出来,就一直吞下去,一出来就吞下去,这样就好了,所以懂这个方法口中甘露唾液自然会生起。
  8.心生恭敬:

  做任何事态度是最重要的,这个态度会决定你刚才诵经有没有意义。我们诵经完,一定会回向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是用你清净的心,去庄严佛净土;如果你没有恭敬的心,你根本就不清净,不但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三宝,所以诵经要心生恭敬。
  9.心生法喜:

  你有没有诵经诵到法喜充满?还是偶尔有,偶尔没有呢?举个例子:现在有一个神枪手,他应该百发百中,如果百发中,一发没中,则不能称他为神枪手。如果你能每次诵经,都法喜充满,就如同那位神枪手般。但我们有时心情好,诵起来就法喜充满;心情不好时,诵起来就不法喜。所以你诵经时,要常常法喜充满,如果你每 次诵经都法喜充满,这表示你已进入状况。
  10.不起妄念:

  诵经不起妄念,谁能不起妄念?除非是个开悟的人,所以几乎诵经都会起妄念,但你不用害怕妄念起,继续诵你的经,甚至你还会边诵时,边想到诵完要做什么事情!我们的心实在太不可思议,所以不起妄念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但是我们现在还会起妄念是很自然的现象,不要让它困扰你,不要让它产生挫折感。因为这是正常的过程!
  产生一个念头让自己产生挫折感,这是最糟糕的念头,不论是做事业,不论是做人,不论是学习,只要内心升起说:学那么久没效,那这个概念足以打败你。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他做了1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灯泡,换上我们老早没耐性,所以知道起妄念就好,只要心存恭敬,继续诵经,自然会降伏其心的。
  11.自然背诵:

  我们常常看到不懂字的阿婆,跟着师父念经,到最后整部经都背起来。常听人说老人痴呆症,反而年轻人犯痴呆症,背都背不起来,阿婆为什么可以背起来呢?研究的结果:当一个人懂文字,随时要看都可以,但是对完全不懂文字的阿婆来说,当她在与别人读经时,她会特别的专心,反而我们懂字的不专心。所以一个懂字及一 个不懂字的人一起背大悲咒,大部分反而认识字的比较慢背起来,就是这个道理。
  12.心开悟解:

  我们说修行,要修戒、定、慧,诵经时戒、定、慧三个同时俱足,三个全部都有,所以会开悟。为什么?因为诵经时不会去犯戒,所以是能持戒;专心诵经,就是有定;经诵久了,其义自现,自然就有慧。
  我听一个老和尚说:“他金刚经不是看注解而懂的,是 诵金刚经十几年,有一天中午诵完金刚经后,自然就懂了。”诸位,这对知识份子来说最不能接受,为什么?知识分子就是用意识心,要去理解佛法,举个例子来说:过去学生时代,有的书或句子看不懂,直到出社会后,再看过去看不懂的书或句子,居然意思都懂了。一样的道理,既然会懂,诵经文诵过好几百遍,好几千 遍,有一天那个部分你突然会懂的。

  诸位,会懂的意思,是你不能放弃,才有机会懂;如果你放弃,是没有机会懂的。

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5-2 10:38:29

什么是咒语?
[佛学常识]
  咒语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语句所组成的符号,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萨的尊称和力量,从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即已发生,不论东西方,都有咒语的流传、使用和信仰。
  一提到咒语,人们常把它和迷信连在一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咒音有奇特的力量,科学界有人作过检测,初步认为咒音是一种音频,是一种特殊的音频。进一步的机制尚有待于科学发展后的深入研究。当然,不能因为尚不理解就给它一顶迷信的帽子。记得五十年代曾批判过中医,说它是封建糟粕,最不科学的,但逐步地,人们也认识了中医。中医现在同样以其闪光的风采,屹立于科学之林。近些年又有人批判气功,给气功扣上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帽子,这也是不认识不理解所致。当人们用科学手段逐步认识气功后,气功科学也会同样以闪光的风采屹立于二十一世纪的科学之林的。对于暂时还不认识的事物,不能简单地否定,因为简单地否定甚至扣一顶大帽子,并不是科学的态度。咒语,梵文称陀罗尼,又名真言,是佛菩萨于禅定中发出的秘密语,从自性真心中流出。神咒的句义,总持无量文义,无尽功德。“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无尽藏”。因为有无数量的佛和菩萨,所以咒语也多得不可以数计。
  咒语从根源上讲分为与特定神明和佛菩萨相应的两类。如道教、苯教等教派中的咒语大部门相应特定的神明,这些咒语一般是透过所谓通灵者的媒介,由神明所传授,而为民间所采用。佛教中的咒语大多与佛菩萨相应,但有的也为入世方便法门,则与护法神或其他特定神明相应。这些咒语一般是佛菩萨对修行者定中相授,通过世代传承,心口相授或伏藏等形式留传下来。
  从形式上来讲,道家的咒语大多数是由汉字组成,有明白通晓的意义,比如净心神咒:“太上台星,应变无停,驱邪缚魔,保命护身”。而佛家的咒语又因传授的法门不同而分普通和密咒两种,普通咒语如“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等,是语意明了的咒语,通过念诵佛菩萨名号来请求加持护佑,大多为佛教显宗各派和民间采用,不需要师承相授。密咒又称陀罗尼,意译成真言,或名总持,就是藉着咒语来总持一切的意义,出现在那些被西藏佛教列为高层次的密法,即瑜珈密及无上瑜伽密中,如“大白伞盖佛母心咒”、“大威德金刚心咒”等,有一定的仪轨和修法的程序,重于心理的引导,故需要师师相传才能相应。
  由于释迦摩尼是在古印度成佛,他传法均是采用梵文,所以现在密咒为保持特有的加持力,将梵文的咒直接音译过来,这些梵音咒语,在我们看来,好象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其实这是误解。比如六字大明咒,在古梵文里的意思是:“敬礼莲花宝”。翻译到汉地时,译经师译经不译咒。这是因为译经师已经真正彻悟了咒音的真正密意不在于思维咒与音的书面意义,不被咒语表层的意思所拘束,而是“要有口无心,心死神活”,是借咒音直入光明境界。
  从境界和意图上讲,与特定神明相应的咒语大多用威猛法,达到驱邪、避凶、趋吉、延寿等目的,与佛菩萨相应的咒语,是诸佛菩萨悲心的凝聚,是诸佛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能量凝聚,更是诸佛菩萨从因地起修至成就佛果的福德资粮的体现,通过持诵者的定力,与诸佛菩萨产生一份感应道交的作用,其方法不是在於趋赶,而是在於化解!
  念咒不能仅强调其“咒力”的神秘性,若一味的将之神秘化,那便跟“喃巫”没有区别。民间信仰的符咒力以达到驱邪、避凶、趋吉的目的,然依根本佛法,应该是有病看医生,有灾难要忏悔、存善心、做善事,才是逢凶化吉、解冤释结,消除业障最好的办法,原则上并不重视咒语的使用。但是,以同一种特定的语句反覆地持诵,便会产生咒的力量,重要的是持诵者的心念集中之力。所以,持咒者持诵越久,效验越强;如果专心一致,反覆持诵同一咒文,也能达成统一身心,从有念而至无念的禅定效果。所以,后期的佛教,也不反对使用持咒的法门,以一咒的咒法,统摄一切法,任何一咒语,只要修之如法,持之以恒,都有相当大的效验。主要是因持咒兼带持戒、修定,产生慈悲心和智慧力,必然能够去执著而消业障,这样也必定能感通诸佛菩萨的本誓愿力。

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5-2 10:40:41

什么是流通分?
[佛学常识]
  什么是流通分?
  流通分是佛经正文的结尾,在佛经教义陈述完结后,还要让佛经在世间流传,进而传于后世,以便利益众生,所以,佛经的结语一般被称为流通分。
  所谓“流通”,是指佛法像水一样往四处流动。譬如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就叫流通到中国。总而言之,佛法传到某地,就叫流通到某地。在许多寺院,都有供僧众交流佛经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也被命名为佛经流通处。
  在佛经中,流通分大多是赞颂佛法的功德,说明修行的利益,也有的是与其他法门进行比较,赞叹佛经的独一无二,从而引起信众的兴趣。
  流通分的基本形式大多是“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意思是大家在听了佛陀的说法后,内心无比欢喜,恭敬地接受了佛陀的教诲,并发愿依照佛陀的教导而修行。
  比如《金刚经》的流通分部分:“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意思就是佛陀讲经完毕后,须菩提长老和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天、人、阿修罗等,因为听了佛陀的法义,无不欢欣鼓舞,诚心信仰并恭敬奉行着佛陀的教诲。
  对于一些篇幅较小的佛经,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判断流通分,但对于一些篇幅较大的佛经,我们就不能简单分析判断流通分了。藕益大师在讲解《佛说阿弥陀经》时说道: “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意思就是三分科经时,一旦经文稍微涉及教义,就立刻将其划入正宗分。这样一来,序分和流通分就成了套路,变成了前面说好、后面也说好的形式。因为对这个模式不满,藕益大师提出应该按照经文的功用来分科:如果是序分的功能,就应该判为序分;如果是流通分的功能,就判为流通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应该是同等重要,各有各的作用。

注意生活 发表于 2017-5-2 10:43:52

什么是序分?
[佛学常识]
  什么是序分

  序分是指佛经中叙述本经产生由来的部分,序分一般位于佛经正文的开头部分。佛经的序分部分,就是为读经的人说明这部经文是因为什么事情或什么人而说,就是所谓的本经因缘。读了序分部分,我们会大概了解一部经书的产生时间、地点、缘由等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佛经的主旨。
  序分,主要分为通序和别序。
  序分的通分

  通序基本为每部佛经所共有,一般包括“信、闻、时、主、处、众”六部分内容。“六事”主要说明了释迦牟尼讲说此经的时间、地点、听众等信息,如果“六事”完全具备,则表明本经真实可信,符合佛法的,所以通序又称为“六成就”、“证信序”。此外,有的佛经为了传诵方便,有时也省略通序部分,《心经》就是典型的例子。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通序的内容,我们以鸠摩罗什所译的《佛说阿弥陀经》为例加以说明。它的通序部分是: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希罗、离娑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侨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菟楼陀,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如是”为“信”,指本经所记述的内容,确实为佛陀亲口所说;
  “我闻”为“闻”,指本经是我亲耳听见佛陀讲说的,这里的“我”是指阿难;
  “一时”为“时”,指佛陀讲说此《阿弥陀经》之时;
  “佛”为“主”,指说法之人,即释迦牟尼;
  “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为“处”,说法的地点,今尼泊尔南境;
  “与大比丘僧……无量诸天大众俱”为“众”,听法的弟子。
  序分的别分

  所谓别序,为每部佛经的序分部分中所独有的内容,是指一部佛经发起的因缘。由于不同的佛经,是世尊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对不同的人讲说的,所以每部经的发起因缘都不相同,所以,别序又称为“发起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心诵持金刚经 功德圆满往生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