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惭愧佛子 发表于 2017-4-4 20:08:46

世俗谛为何称为迷乱之相

普巴扎西仁波切

凡夫未通达五蕴所摄世俗的自性,我执和法执非常强烈,就是迷乱。此中“迷乱”是指本不具有的人我和法我遮止本来面目,而使一切显现成为迷乱之相。比如在我们面前,有时候黑一点,有时候稍微亮一点等。如果有人对人我和法我实在不理解,可以把它树立在意识当中。比如我们从逆缘的角度当中,一法是起心动念的意识,二法是能所二取,也叫人我法我,三法是身口意三门,五法是五蕴,六法是六聚,继续支分即十二处、十八界、二十随烦恼、五十一心所法、八万四千种烦恼,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一法,也就是意识。平常学理论的时候,可以尽可能细致支分,不要仅仅停顿在一法意识之上,比如小乘讲解人我和法我,缘觉讲解十二缘起,唯识宗讲解八识,中观讲解二障与四障,密法讲解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当然也同时讲解身口意三门、五蕴、六聚、十二处、十八界、二十随烦恼、五十一心所法等,这是通常闻思过程中必须了解的一些道理。在讲解五道十地的过程中,五十一心所法如何转变为智慧的过程,也需一一通达。比如资粮道要具备什么智慧,断除什么心所,加行道、见道断除多少心所,学道、无学道圆满断除而证悟佛果等一系列都要通达,至少也要懂得五十一心所法。

常惭愧佛子 发表于 2017-4-4 20:10:48

五十一心所法依境和有境各分二十五种,加上无明作为起因,总共五十一种。如果在实修过程中一一对应调伏,就像口中上下两排牙齿,要一一对应各咬一粒米般,非常困难。平常吃饭,没有见谁这样吃,都是用牙直接咀嚼的。所以修学密宗时也尽可能往回收,八万四千种烦恼汇聚到五十一心所法,五十一心所法汇聚到二十随烦恼,然后十八界、十二处、六聚、五蕴、三门和二我,最终归于一法,就是意识。只要有起心动念就做调伏,这样就方便多了。否则对治这个心所法要提起来,对治另一个心所法也要提起来,提得时间太长就会很累。

下乘派修行过于太戏论的缘故,对于年龄的依赖很大,有些法年龄大的人修不了。尤其像生圆次第,年龄偏上的人基本修不了。我们在讲成熟口诀法时讲过,未能安住之心让它安住,为声闻寂止修法;安住之心让它稳固,为菩萨修法;稳固之心让它获得解脱,为忿怒修法。通常菩萨修法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代替,如宝瓶气等,但对年龄稍微偏上一点的人,我很少讲宝瓶气,因为宝瓶气修法对年龄大小非常倚重,必须是年轻力壮的年轻人才适合这种修法。年龄稍微大一些的人,由于四大衰弱的缘故,呼吸短促,加上高原环境、气候恶劣,如果再憋气修宝瓶气,就不适合。如果仅仅走个形式,我想也没什么意义,所以还是站在真实的立场之中,讲解调伏妄念,这就是实修与闻思的区别。无论平常闻思的词句是人我还是法我,是烦恼障还是所知障,总之一切都归纳在意识之中。由于我们常年都在观察内心的缘故,就像牧童放牛、农民种庄稼、木匠做木工活一般,观察内心是我们一生成办的事情,也是我们的强项。如果有人对我说,哪位修行人比学闻思的人讲法讲得好,我觉得这个一点都不神奇,因为在修行中获得的法,比闻思更细致,所以仅仅会在口中说,一点都不神奇,必须要在内心中呈现境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俗谛为何称为迷乱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