霖然 发表于 2016-8-28 12:29:46

印顺导师:勿恃多闻

【譬如有人漂没大水,渴乏而死。如是迦叶!有诸沙门,多读诵经而不能止贪恚痴渴,法水漂没,烦恼渴死,堕诸恶道。譬如药师,持药囊行,而自身病不能疗治。多闻之人有烦恼病,亦复如是。虽有多闻,不止烦恼,不能自利。譬如有人服王贵药,不能将这,为药所害。多闻之人,有烦恼病,亦复如是。得好法药,不能修善,自害慧根。迦叶!譬如摩尼宝珠堕不淨中,不可复著。如是多闻贪著利养,便不复能利益天人。譬如死人著金璎珞。多闻破戒比丘,被服法衣,受他供养,亦复如是。如长者子剪除爪甲,淨自洗浴,涂赤栴檀,著新白衣,头著华鬘,中外相称。如是迦叶!多闻持戒,被服法衣,受他供养,亦复如是。】
前三类沙门中,第一类是不必说了。持戒、苦行、头陀、独住,这也说得多了。唯为利名而学教的多闻比丘,上面还少加评责。所以这裡专约多闻的假名比丘,而劝告大家,勿要以为多闻就可依恃。如来举了一连串的譬喻,来说明这一意思。
一、「譬如有人漂没」在「大水」中,却不知道饮水,口「渴」疲「乏而死」,这不是愚昧吗?这洋,「有诸沙门,多读诵经」典,通一切教义。佛的经法,是要我们离烦恼的;而上说的多闻比丘,虽读通一切经,「而不能止」自己的「贪恚痴渴」。虽在经教「法水」中「漂没」,还是为炽然的「烦恼」所熏迫,不得法水的滋闰而「渴死」。由于烦恼炽然,多闻毫无用处,死了多「堕诸恶道」中。
二、「譬如药师」,经常「持」带「药囊」而「行」,随时为人治病。可是「自身病」了,却「不能疗治」,这不是可笑吗?那些「多闻」的「人」,而「有烦恼病」,也是同洋的可笑!「虽有」佛法的「多闻」,经常为人说法,却「不止」自己的「烦恼」,「不能」依佛法而得「自利」。
三、「譬如有人,服」了国「王」所赐的名「贵药」品,论理是应该病好了。但由于他虽服名药,「不能将」养调「这」,饮食等都不如法,与药力相违反。结果,不但无益,反「为药所害」,病势增加严重起来。「多闻」的「人,有烦恼病」,也正是这洋。「得」了如来最「好法药,不能」依法「修善」。这洋,多闻只是增长名利,增长烦恼,反而害了「自」己,损「害」自己的「慧根」。
四、「譬如摩尼宝珠」,本是极清淨,极神妙的。但不慎而「堕」在屎尿等「不淨中」,也就「不可」再作庄严品,而带「著」在冠上了。「如是,多闻」比丘,本是极难得的,但一经「贪著利养」,以利名心说法,也就「不复能利益天」上「人」间了。
末后还有譬说,从正反两面来说明。「譬如死人」,臭秽不堪,即使带「著金」质的「璎珞」,也不能使他严淨。这洋,「多闻破戒比丘」,即使「被服法衣,受他供养」,也不能成为清淨;不能自利,不能利他。那应该怎洋呢?如来又举喻说:「如」世家的「长者子」,身家清白;再「剪除爪甲」,为洗「淨自」身而沐「浴」,「涂」上「赤栴檀」香;身上再「著新」淨的「白衣」;「头」上再带「著」香丽的「华鬘」。这洋的「中外」──表裡「相称」,才能人见人爱,受人敬重。「迦叶」!如「多闻」又「持戒」的比丘,再「被服法衣,受他供养」,才是身心清淨,表裡一致,为人天的福田,值得尊敬了!
这一连五喻,总之是希望多闻比丘,又能持戒,依法修行,成为可敬的实行沙门。
——《宝积经讲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印顺导师:勿恃多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