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白衣智证 发表于 2015-11-13 17:04:02

『金刚经新注』释“庄严净土分第十”(唐思鹏居士)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①所,于法有所得不②?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1.“然灯佛”:古佛名。据佛典记载:因他出生时,身如紫金色,周身发光,光如灯焰,炽然明照,由此之故,在成佛时,便尊称为“然灯佛”,旧名“锭光佛”。  2.“于法有所得不”:释迦牟尼曾在然灯佛前而受记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是否释迦牟尼有法可得呢?答:得无所得,无得而得。也就是说他于然灯佛所得了一圆圆满满无所得之法,故然灯佛才与他授记;若有一法可得,则有一分迷事与迷理的无明存在,有此一分无明,便不能证得一切智智,当然然灯佛也就不会与他授记了。但事实相反,这就说明如来无有少法可得,方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本段说明了“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亦无有一法,而不是空者”的道理。《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云:“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都无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因此,世间无有少法可得,而出世间亦无少法可得;有漏凡夫是影像,而无漏受记圣果亦是影像。一切本性空,实无所得法,明白此理,方为圣者。故须菩提答释迦佛云:“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①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1.“庄严佛土”:菩萨云集在佛陀的道场中,一来聆听大法,二来振威降魔,三来庄严道场,四来助佛扬化,五来人法双忘,故名庄严佛土。  真正的庄严佛土,菩萨一方面不舍世间,广度众生,集积福德,而另一方面菩萨内心清净,不取众相,远离执著,以集积智慧,福慧双修,故名庄严佛土。也就是说不庄严佛土,不名菩萨;认为有我庄严,或者有佛土被我庄严,亦不名菩萨。一定要庄严而不庄严(离执著),不庄严而庄严(不舍成佛度生之事),这样才是真正的庄严佛土。 是故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①,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生清净心“:一般凡夫,内心昏暗,愚迷执著,心常不净;学佛之人,发菩提心,上成下化,自利利他,常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自尔生起光明湛寂的清净心。所谓生清净心,也就是原来没有清净心,而是后来通过学佛,见到了诸法的实相,生起了般若智慧,犹如太虚,无有云烟障蔽,故可说名生清净心。而不是先有清净心,通过拂尘去妄,最后还归到本来的清净心上去。智者于此,应
当明了。  本段主要说明菩萨应于色等六尘的境界上,念念观空,不住于相。临济义玄禅师云:“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著,在足运奔,汝若无心,随处解脱。”这也就是于六尘中念念观空,不住于相的修行境界。因为真正的修行是不离见闻觉知,不即见闻觉知的,就在根尘相触时,心不住于境。这就是学佛者在修行上的真正下手处,也是惠能所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的功夫。惠能又云:“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是名般若三昧。”这段祖师语录恰好就是对佛陀所说:“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段圣言的最好注脚。  古人说:“念念无住,即释迦出世;步步离相,即弥勒下生。”真正的学佛者不是在深山古洞中闭关死修,也不是消极无为,逃避现实,而是不舍众生,不舍生活,就在日常的工作中,或度生里,见而实无所见,闻而实无所闻,内心如如不动,远离我法执著。这种修学恰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不取不舍;也是修悲智等运,真俗圆融的菩萨行,此理微妙殊胜,凡学佛者,必须遵而行之!  昔时五祖弘忍大师给惠能六祖读《金刚经》印心时,就读到“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竟豁然大悟,而云:“师父不读了,弟子全明白了。”随即很有感慨地道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此之后,惠能便成了禅宗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祖师。由此可见,《金刚经》是多么的伟大殊胜啊!  现在有不少初学佛法的人,不知从何处下手,始终于修学佛道无门可入。而本段恰好是如来为修学佛道的人打开了修行的大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依之修学,定证圣果。  总之,此段经语,意义伟大,菩萨修行,当生净心;但是欲生净心,又必须于见色闻声的各种境界上“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才是生清净心。若心有住,则是心随境转的凡夫;若心迷执,认为不见不闻,是为无住,则是堕入顽空断灭的外道。因之,欲证菩提成就佛果者,只有当言而言,言得合理,不取言相;当行而行,行得合度,不取行相。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之不得”。这样才能超凡入圣,成佛作祖,而常起“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①,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②。  1.“须弥山王”:须弥山,汉译妙高山,因此山由众宝合成,故名妙,独出群山,故名高。须弥山在咸海中央高八万四千由旬,上至忉利天顶,四大王众天皆依此半山东、南、西、北四面而成。故此山非常高广庄严,为山中之王,名为须弥山王。  2.“大身”:大身指菩萨。菩萨名大士,已成就了清净的法身,故称见道以上成就了法身的菩萨,名为大身。  此段显示了发心学佛的人能于相上见性,有上观空,即于世间而得出世,这样的人已是超凡入圣、自觉觉他的真实菩萨,已是顶天立地、出类拔萃的圣者,当然不是一般凡夫可以与之相比的,故佛陀譬喻为如山中之王的须弥山一样。但是菩萨虽已见谛,成就了清净寂灭的法身,同时又须远离增上慢,不要认为自己已见法身,也不要认为有法身被自己成就,内心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当下便属见到了清净的法身。把这种既证法身,又离增上慢的菩萨,称为大身,也可称为真正的大士。这就是佛陀在“无所住而生其心”后又说“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一段经语的所以然。


摘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新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刚经新注』释“庄严净土分第十”(唐思鹏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