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白衣智证 发表于 2015-11-13 16:38:26

『金刚经新注』释“一相无相分第九”(唐思鹏居士)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①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②,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③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④,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⑤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⑦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⑧。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⑨,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⑩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1.“须陀洹”:汉译预流或入流,意谓预入圣人之流。此属小乘见道的初果圣人。  2.“实无所入”:小乘入流,如梦如幻,实无有情入流,亦实无入流可得,故名实无所入。  3.“斯陀含”:汉译一来,意谓只在人间天上一往一来,即能圆证阿罗汉果。此斯陀含属小乘二果圣人。  4.“实无往来”:斯陀含虽在人天一往一来即能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人法如幻,一切皆是心识所现的影像,圣者净法亦复如是,所以无有实在的人我证斯陀含果,也无实在的斯陀含果被我证,一切不实,了不可得,故名实无往来。  5.“阿那含”:汉译不还,意谓不再从天上到人间受生,直接可在四禅广果天里的五净居天中的第一无烦天证无学果位的阿罗汉果。  6.“实无不来”:不来亦如幻,本性空寂然,远离于取舍,是名阿那含。  7.“阿罗汉“:属五不翻中之多义不
翻。此有三义:①无生:指证得了无生无灭的有余依、无余依二涅槃;②杀贼:以无漏智慧实证我空真如,而彻底杀灭了烦恼怨贼;③应供:阿罗汉已证得常乐我净的涅槃,彻底出离了有漏三界,理应受到人天供养。具此无生、应供、杀贼三义,故名阿罗汉。  8.“实无有法名阿罗汉”:阿罗汉是小乘四果无学圣者。圣者仍然是幻化不实的。《证道歌》云:“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世界海中沤,一切贤圣如电拂。”《坛经》亦云:“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由此说明凡不可得,而圣亦不可得;染法如幻无体,而净法亦如幻无体。因此,所谓的阿罗汉仍无有实在的法,名阿罗汉。同时一切诸法本无名言,而阿罗汉亦只不过是语言文字的代号而已,实无有阿罗汉可得。这就是无有实法名阿罗汉的所以然。  9.“无诤三昧”:阿罗汉已破人执,已尽烦恼,不再有人我执著所引起的斗争,故名无诤。《涅槃经》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三昧”又名三摩地,汉译等持或静虑。总的意思是:由彻底破除人我执著,断除烦恼业障,而心平气和,寂静安祥,如如不动,不与人诤,故名无诤三昧。  10.“离欲”:此有二种:①世间离欲:即厌离欲界之欲而生色、无色之乐;②出世离欲:即厌离三界生死之大苦,欣羡安住涅槃解脱之安乐。具此二义,故名离欲。而此处所说阿罗汉离欲是指后一出世离欲而言。  11.“阿兰那行”:阿兰那,汉译寂静或无事。空生已证小乘罗汉,内不动心,外不染尘,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内外寂静,身心安乐,已破人我之执著,常修无事之梵行,故名乐阿兰那行。
  本段佛陀以小乘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四果圣人的修行过程来说明大乘菩萨在度众生的现实生活中亦应远离一切执著,内心无挂无碍。如对预流须陀洹果了知其如梦如幻,无有实体,不要认为有我证此须陀洹果,也不要认为有须陀洹果被我证,离能所,绝对待,无执著,无分别;对一来、不还、阿罗汉等果亦作如是观,心不取相,通用无滞,于人我不见有自他生死相,于法我不见有染净生灭相,妙湛圆寂,荡荡无著。如是修行,方能获得如《解深密经》所说的“相解脱”和“粗重解脱”,也只有获得了两种圆满的解脱,才能成就两足尊的佛果。


摘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新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金刚经新注』释“一相无相分第九”(唐思鹏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