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 发表于 2015-4-11 19:25:06

苏州范仲淹家,为何八百余年,家风不坠【印光大师法语菁华】



【译文】  凡是能够考取功名的人,都是他的祖上有相当大的阴德所致。如果没有阴德,而单单只是通过调整阴宅、阳宅,以及别的方面人力来取得富贵荣华,必定会有大灾祸报在自身或者子孙的身上,反而不如不得到功名富贵为好。历观古今从来大圣大贤的根本,都是他的祖父修善积德而来的。大富大贵也是同样的。可惜的是,这些生于富贵之中的孙子们,往往只知道享受富贵造作罪业,完全忘记了他的祖父所辛辛苦苦培植来的福报。往往丧失祖父的阴德,败坏祖宗的功业,导致最终的贫贱。这一点,是全世间富贵的人所通通都会犯的毛病。
  能够世代守住祖先的阴德,永远不改变的人家,只有苏州范家,可算作古今第一。自从宋朝范仲淹以来,一直到清朝末年,八百年的时间中,范家纯净的风气没有堕落,考取功名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可算是世代积德的书香门第。还有长洲的彭家,自从清朝初年以来,所取得的功名位居全国第一。他家的状元有四、五个人,有兄弟三个全部考中第一名的。而他家世世代代奉持佛法,虽然位居状元、宰相,仍然天天读诵《感应篇》、《阴骘文》,用来作为端正身心、报效皇帝、造福百姓的圣典。那些狂妄的后生,说这些书不过是吃素的老头、老太婆所做的愚昧的事。这些人,非但不知道圣贤之所以为圣贤的道理,并且连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也不知道。这种人邪知邪见,阻碍别人向善的人,生只不过是行尸走肉,死后与草木一同腐烂,没有人会记得他们。而且恶业难以消除,将会永远沉沦恶道。这些洋洋得意自命为博学儒雅的通达之人,最后导致来生连同天地、父母的名字也听不见了,这样的人数都数不过来。(佛弟子 敬译)

【原文】  凡发科发甲(发:产生。科:科举名目,甲:铠甲。指文武官员),皆其祖父有大阴德。若无阴德,以人力而发,必有大祸在后,不如不发之为愈也。历观古今来大圣大贤之生,皆其祖父积德所致。大富大贵亦然。其子孙生于富贵,止知享福造业,忘其祖父一番栽培,从兹丧祖德以荡祖业,任其贫贱,此举世富贵人之通病。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苏州范家,为古今第一。自宋文正公以来,直至清末,八百余年,家风不坠,科甲相继,可谓世德书香之家。而长洲彭家,自清初以来,科甲冠天下,其家状元有四、五人,有同胞三鼎甲者,而世奉佛法,虽状元、宰相,犹日诵《感应篇》、《阴骘文》,以为诚意正心、致君泽民之鉴。彼狂生谓此等书,乃老斋公、老斋婆之所从事者,非但不知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并不知人之所以为人,生为行肉走尸,死与草木同腐,而且恶业难消,永沉恶道。彼嚣嚣然自命为博雅通人,致令后世并天地父母之名字亦不得闻者,何可胜数!
——辑自《印光法师文钞》•与永嘉某居士书


祥瑞 发表于 2015-4-11 19:29:24

https://mmbiz.qlogo.cn/mmbiz/LhYLvfCzex8MP1PWymnJA6zxIm3W4KtXaVyhf6R6hZbmicnPgTN9lh4B70lRjF8jkyzfT01eJUnFZQLuFicFF7uw/0从北宋延续到清宣统年间,不只是事业传承,也是人格传承!

史上那些慈善  慈善事业是一项输送工程,将大众的爱心、怜悯心,畅通无阻、准确无误地输送到它们该去的地方,将“有余”输送到“不足”的地方去,而不是输送到名包名车名媛上面去。  保证爱心输送到位,从近来的一些争议和质疑来看,真的很难。古有名相范仲淹老师,也建立了自己的爱心输送系统。这套系统,从北宋持续至南宋,至元,至明,甚至维持到末代皇帝宣统时期,操作时间达八百余年,系统不死机,不卡壳,能及时清除病毒,个中有什么奥妙?我们该学到什么?且来请教这位先天下之忧的范老师。(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刘黎平)


https://mmbiz.qlogo.cn/mmbiz/LhYLvfCzex8MP1PWymnJA6zxIm3W4KtXfLhMRmYOib9xv70rlCGWeV8PzVHuwfRgcicTruGjkPsQ2BVcnwcGicAwg/0
【发起】  发起人的素质和品质  决定慈善业的素质和品质
  慈善事业,是从操心别人的冷暖开始的,而范仲淹老师做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操心别人,操心天下人。他的金字招牌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忧,就是操心。
  暂且列一个不完全的清单,看范老师是怎么操心的。
  江、淮和京师闹蝗灾,他操心,请中央派干部下去检查灾情,皇帝不回应,范老师居然跑到皇帝那里说:“要是宫中半天吃不上饭,皇上您感觉会怎样?”既然范老师这么操心,你就自个去,仁宗打发他去办。他真的去了,一到地方就开仓放粮,免除茶税,盐税。
  朝廷搞点楼堂馆所,要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在陕西伐木,他操心,担忧会“破民产”,上书朝廷说此举不“顺人心”,不“合天意”,希望停止。虽然说了也白说,但仁宗不得不给了他一个“忠”的年终评语。
  边关延州不太平,西夏屡次来攻城拔寨,他操心,自告奋勇要去守边关。这点操心差点把他儿子给断送了,范公子亲自带兵冒着西夏兵的箭雨,在作战现场修筑堡垒。于是,边关人民都感激地称他为“龙图老子”。

不买豪宅爱慈善  仁宗皇帝见他如此操心,就要他将自己的操心写成报告递交上来,范老师谦虚了一小会,结果一口气交上去十个大大的操心:从用人到农桑,从地方官的薪水到乡镇机构的合并,他都毫不客气地表白自己的看法,仁宗皇帝伤不起啊,将他写在纸面上的操心变成了实际措施,一口气实践了九条。
  从朝廷到民间,从京师到边关,范仲淹老师操的心可大了。岂止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简直是忧常人之所不忧,忧天下人之所不能忧,这种不可承受之“忧”,沉甸甸的,正是宰相之忧,是宰相级别的操心。这种级别的操心,覆盖面广,用在别人身上比用在自己身上多。
  范老师算是位职业慈善家,操心别人确实比操心自己多。手里薪水多了,他不操心给儿孙置田买地,而是操心范氏家族中贫困线以下的人。他说要使“至贫者,不复有寒馁之忧”。于是大把银子买千亩良田做扶贫基金,宋代钱公辅的《义田记》说:“方显贵时,置负廓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什么是“负廓田”?就是那种靠近城廓,旱涝保收的良田。本版的《岳阳楼记是个大鸭梨》曾经交代过,家族中贫寒不能自立的人,其生存基本能从义田的田租收入中得到保障。至于具体救济条件,本文不再重复。
  作为义田主人,慈善业总经理范仲淹,不仅不从慈善基金中获利,反而还要从自己薪水中倒贴出去。这只基金对于族人来说是保本基金,对于范老师本人来说,却是贴本基金、烧钱基金。据《宋史》记载,范大人家中,只有来了客人才能吃上两分肉;老婆儿子的生活资金,“仅能自充”。《义田记》记载:范老师去世的时候“身无以为敛”,连装殓经费都没有。 其实,在置办义田基金之前,有人劝范老师用这笔资金在洛阳置办房地产,买豪宅,用以养老,但被范老师否决了。
  正是这种自己敢烧钱办慈善,操心别人比操心自己多的人才有资格办慈善业。别小看慈善业,主办人必须得有宰相的气度,办大慈善必须得有大气度。
  一项事业,要看它能否长远发展,首先得看它的起点,而发起人就是它的起点,发起人的素质和品质决定事业的素质和品质。而范仲淹总经理就是范氏慈善业最光明的起点,范老师的高尚人格决定了它八百年的基业。
https://mmbiz.qlogo.cn/mmbiz/LhYLvfCzex8MP1PWymnJA6zxIm3W4KtXgxD5Dak4k6ALq0jib2MhuDMNsN6jzt4Lw3xNxZMU8WPqArvCHlmjOyQ/0
【传承】  慈善的传承不只是事务传承  更重要的是人品的传承
  一项事业的交接,并不是说办个手续、签个名就行了,具体业务的交接只是表层,核心的传承应该是人品的传承,这是事业长久的人格保证。慈善事业是有人格的,人格没传承下去,慈善事业也就行尸走肉了。
  义田慈善基金总经理范老师是很重视人格传承的。看他的《告诸子书》:“今而得厚禄,欲以养亲(母亲),亲不在矣。汝母亦已早世(去世),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我现在高薪了,想用来孝顺母亲,母亲却不在了。你们的母亲也不在了。本来想要你们祖母和母亲享受的,却让你们这帮小子享受了。这是范经理用孝教育慈善业的接班人,在中国的道德范畴里,孝是一切美德的出发点。未来的慈善基金经理是孝子,就不用担心未来慈善业的品质了。

范仲淹儿子做人都厚道  范经理对慈善继承人的家教成果如何?有史为证。《宋史》记载,长子范纯佑,“事父母孝,未尝违左右,不应科第”,照料父母,不离开半步,连公务员也不去考。评语:孝。
  次子范纯礼,徽宗年间任开封府府尹,有个市民忽然很萌,做了个桶子当道具,戴在头上,问:“我像不像刘备”。平民百姓在那个时代说自己是帝王,那是相当于危害国家安全罪,颠覆政府罪。革命觉悟较高的开封市民拿这个自称刘备的倒霉蛋送交有关机关,事情闹到徽宗那里去了。范纯礼说:如果因此治罪,“空辜好生之德”,恐怕辜负好生之德,连板子都省了,教育一下就行。评语:仁。
  三子范纯粹,看到同僚搜刮民膏,他叹气:怎么能忍心取百姓的膏血呢?后来他任京东转运使,将那些搜刮民财的项目全部废除。评语:慈。
  四子范纯仁,曾在太后帘前劝诫:我大宋朝要厚道,要宽容,不要因为一两句话就贬谪官员。又打报告给哲宗,认为君臣犹如父子,不要太计较臣子,不要置之于死地。评语:宽。
  四个继承人孝、仁、慈、宽四项素质具备,这样去做慈善业,起码有了品质的保证。
  继承人有了发起人那份为别人操心多过为自己操心的利他主义精神,范纯仁经理一直当到宰相,他大部分的俸禄赏赐基本都捐献给了慈善基金,扩大了基金的规模,将其从1000亩扩大到3000亩,本金增了两倍。
  到了南宋,慈善基金的设施遭战火破坏,房屋被占用,基金业岌岌可危。谁还来维持这份只烧钱不赚钱的产业呢?还是人品发挥了作用,范仲淹经理的五世孙范良器、范之柔兄弟勇敢地承担起重振慈善基金的任务,他们将自己的私有财产捐献出来,重新建造房屋、仓库,恢复原来的规模,范良器还亲自掌管具体业务达一年之久,以提供一种管理模式,供人仿效。是谁逼迫他们出来重操旧业?是他们的人品逼他们出来的,是他们老祖宗——范文正公的伟大人格感召他们出来做的。
  范仲淹这个伟大的起点不仅感召子孙,也感召了天下人。范良器兄弟恢复义田基金时,南宋朝廷下令免税,天下的慈善达人有的出钱,有的出力,没钱没力的就写诗写文做宣传,帮着吆喝。例如同时代的大学士楼钥,就写了《范氏复义宅记》感叹,文正公(范仲淹)孤贫时,未曾得到范家人半点资助,但他发达时,却将恩惠给予全族,“阖族受解衣推食之恩”。这篇文章说明,正是因为第一代慈善人操心别人多过操心自己的品德,感召了天下读书人士大夫去追随他的事业。

道德偶像具有恒定性  所以说,制度是保证,人品才是根本。在中国古代,道德偶像具有恒定性,不会随着朝代的变更而变更,不会出现在宋朝是偶像,在明朝就是狗屎的情况,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朝代都敬重先圣先贤。范仲淹是公认的先贤,那么他创立的事业也会得到后来历朝历代的尊重和扶持。这也是范氏义田基金绵延发展的社会制度保障。
  有一例可以说明:到明朝时,范氏慈善基金遭到破坏,难以维持,当时天下闻名的清官、神探——苏州知府钟况闻之,立即投入人力物力,重新撑起了这只几百年的老基金。到17世孙范允临时,又加入千亩田产,到清雍正七年,范瑶加入田产10顷。后人不时注入新资产,不是冲着盈利来的,而是冲着范文正公的人品来的。
  https://mmbiz.qlogo.cn/mmbiz/LhYLvfCzex8MP1PWymnJA6zxIm3W4KtXKLXDb2PfYCbTzM41DCUQkxNicqR4SpF2XpH5RZ24c0TuA31icXq9UnuQ/0【制度】  不断完善监督制度  用排他法则保证慈善底线
  第一代经理范仲淹在置办田庄的时候,就定下规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人也不断完善补充旧有规定。这些规定首先保证基金的福利性质,用什么来保证?用排他法,凡是可能将基金转变性质的事情,一律扼杀在萌芽状态。
  原文:族人不得租佃义田。分析:排除族人经办人从义田获利的渠道。
  原文:身不在平江府者,其米绢钱并勿给。分析:排除了外地居住者冒领善款的可能性。
  原文:义仓内族人不得占居会众,非出纳,勿开。分析:排除了将仓库挪作居住、聚众等场所,保证了仓库的用途。一旦挪作他用,可能导致仓库内粮米被转移,被盗窃。
  原文:义宅有疏漏,惟听居者自修完。即拆移房舍者禁之。分析:义宅就是保障房,如果有漏雨之类的毛病,由居住者自己修缮,不能借口拆移,这条措施堵死了拆迁保障房用以盈利的可能性,值得今天借鉴。
  在保证底线方面,义田基金规则铁板一块,但是在慈善措施方面又具备弹性。例如子弟考取功名,发给“裹足费”十千,到南宋的时候,CPI上涨,第五代经理人范之柔就将奖金上涨到“一百千”,是原来的十倍。
  监督措施方面,也不时修改,防堵漏洞。例如旧规规定,基金操作人的长辈不得干涉义田事务。这一项措施在保证经理人独立行使权力的同时,却放松了对经理人的监督,造成掌管人一枝独大的现象,于是出现掌管人带着外人来开仓卖粮的糗事。到南宋时又加一条:一旦掌管人徇私,义庄内的成员可以指正,先在祖宗范仲淹的神位前申诉,然后押送官府处理,还要罚一年的月米。
  结语:慈善之业,须待慈善之人。慈善之人,须有慈善之心。有慈善之心,方有慈善之举。有慈善之举,天下无告之人方得慈善之恩。
  一旦操作人的人品靠不住,整个慈善业便靠不住,发起人用错了心,整个慈善便全盘皆错。范仲淹先生以高尚的人格,给慈善业一个最光明的正确的起点,所以能八百年来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正如他自己所写的那样: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千万不要以盈利之心做慈善,不然的话,不仅不会“山高水长”,恐怕会做得“山穷水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州范仲淹家,为何八百余年,家风不坠【印光大师法语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