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琉璃光 发表于 2015-2-16 09:20:04

《法华经》的“如来使”

《法华经》的“如来使”


佛教三部大经之中,《法华经》历来被誉为成佛的法华,这部经倡导修行以一佛乘为归,将大乘菩萨行者称为佛子、如来使。经中把佛子定义为明了佛乘、修习六度的菩萨,佛子应当具足定慧双修、精进求道、忍辱大力、对机说法等等的德行。关于佛子这一名称的来由,《法华经·譬喻品》说到,舍利弗尊者听闻了佛陀应三请方说的一乘妙法以后,欢喜表白说:“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这里的佛子即是志求一乘妙法的菩萨。

《法华经》又将具有大乘菩萨行的佛子称为如来使,因为,佛子的使命是弘扬佛法,护念众生,无论是轮转六道的人乘、天乘,还是已得寂灭之乐的声闻、缘觉,统统令他们趋于一乘佛道。


如来使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弘扬大法的使命感。神圣使命感会带给佛子一种源源不竭的力量,是菩萨积极献身于度生事业的起点。一个人在弘法度生过程中难免要遭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毁谤、侮辱或伤害,但只要心里有一神圣的使命感在,这位佛子就能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奋力地传授佛法的教义,乃至在不能完成任务时产生以身殉教的勇气。


在末法时代,能够热心护持佛法,积极弘法利生、护持佛法的人都是光荣的如来使,是十方诸佛赞叹的大乘菩萨。

一、《法华经》所说的如来使
如来使同佛子一样,是弘扬佛法的菩萨行者的别称。但佛子一词广为人知,其最为人知的意义是信奉佛陀教法者的通称,如来使则是《法华经》中特有的称呼,是指能够在末法时代不畏邪恶艰难、负起弘扬佛法使命的悲智双运的深心佛子。


谈到如来使,就要提及《法华经》的流通分。此经的流通分比较特别,一般经典流通分十分简短,《法华经》的流通分却占了很大比例,共有十七品[1]。而且,其他经的流通分说到佛陀诸弟子信受奉行而已,《法华经》的流通分中却有许多菩萨反复多次发愿流通本经,并特别强调如来使在末世的弘扬作用。


如来使即是迹门流通分《法华经》卷四〈法师品〉第十中出现的名称:

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这是佛在《法华经》中对如来使所下的定义。如来使者,主之所使曰使,如来为一化之主,如来使的任务就是“行如来事”。什么是如来事?如来已证成佛道,更无他事,唯以说法化生为事。所以如来使即如教而宣,如理而行、代佛说法的大乘使者。


《法华经》倡导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一佛乘思想,认为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圆融绝妙的,即使有深浅大小的不同,最终都能融入佛之知见。如来使的任务是弘扬这一思想,也即宣扬圆融的菩萨道精神,所以凡是发心上弘佛道,下化众生,不论弘扬什么法门,身份级别如何,都是如来的使者。他们可以是任何的善男子、善女人。即使他们能为一人说一句《法华经》,也是度化众生,行如来事。因为《法华经》是教化一切、显示诸法实相的无上妙教,所以有人能以大悲心将此经的诸法实相之理,为余人说法,令得利益,就是如来使,就是在行意义重大的如来事。


因此,从广义上说,如来使的身份并不仅仅限于弘扬法华者,而是涵盖了弘扬一切佛法的菩萨。历代有许多祖师并没有专门弘扬法华,但往往因其对佛教的重大贡献被后人赞为如来使,如道宣律师因他对律宗的重大贡献,在他圆寂后被穆宗皇帝赞叹为如来使即是一例[2]。


二、如来使应当具备的品质
说如来使是一切发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都可以担任的一个角色,并不是降低如来使的资格,而是鼓励一切发心菩萨勇敢承担如来家业。因为忍难弘法,深位菩萨犹可做到,初发意菩萨则未必都能做到安忍顺逆各种境界,所以经中对如来使的个人修持以及所应具备的品质做了详细阐述,以使如来使者顺利圆满完成所担负的使命。在实践层面,《法华经》中有很多的菩萨已经为末世众生作了示范,比如常不轻菩萨、药王菩萨等;教说层面,主要提到弘经三轨和四安乐行等修行要领。


(一)弘经三轨


弘经三轨是室、衣、座三轨,这是《法华经·法师品》中的内容,强调弘扬一佛乘的如来使应当具足空性见和大悲心: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举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


这是说,佛灭后的五浊恶世,弘扬佛法的如来使应当具备三方面的素质,即具足室、衣、座弘经三轨,始足以上弘下化,自利利人,堪担如来家业。

1、如来室。这是譬喻利益一切众生的大慈悲心。慈悲是能缘之心,众生是所缘之境。因众生无边,故慈悲亦应广大。室有二义:一依止,二荫覆。大慈大悲之心,既为众生依止,又能荫覆众生,这是“室”的内涵。所谓悲能拔苦,慈能与乐。入如来室,不是小乘以空寂为室,无慈悲心,不肯度生;而是于九界众生,起悲济心,拔一切二种差别生死之苦,作无缘慈,与一切一乘平等涅槃之乐。世间生死凡夫,障深慧浅,如来使者惟有低眉垂怜,委屈求全,再加以种种化导,循循善诱,方足以引入佛道,助其解脱。所以慈悲心是如来使者首要具备的条件。



2、如来衣。这是譬喻柔和忍辱之心。衣服的作用是外调寒暑、内护身命,菩萨行者能柔和忍辱,则足以外遮暴恶,内持贤善,这称为着如来衣。忍辱是菩萨行者必须修行的要目,要求在对境的时候心能安住而堪忍侮辱或恼害,所谓柔能克刚,和能摄物。这实际上是一个修行上如何去除我执的问题。
如来使者,心中一片柔和,故能随时安忍外境所加之于身的忧苦逼迫,而不起嗔恨恼怒之意。如《法华经·劝持品》云:“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我等敬信佛,当着忍辱铠。为说是经故,忍此诸难事。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这是如来使为了弘经,可以忍辱一切毁谤辱骂,乃至不惜生命。因为,着如来衣,并不是小乘离垢之衣,超出三界不能忍苦;而是以大悲愿力甘愿出入尘劳,令九界众生,修寂灭定,得一切事究竟。这柔和忍辱心,是如来使须具备的第二要件。



3、如来座。这是譬喻一切法空。座有二义:一威严,二承受。一切法空,既能承受诸法,又能说法无畏,于诸法中得最自在,故称为座。法空是佛自证的平等妙法,实相真空,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如来自证的第一义空法性,即为如来所安之座。佛法对有所得、有执着、能产生定见的东西统统加以否定,连所得空亦空,称为第一义空。


如来使者必须了知一切诸法本来空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身心世界,因缘生灭,哪有人我是非?法幢虽举,亦不过只是水月道场,空华佛事,何能常住?所以无喜无忧,无得无失。坐此法空之座,心中坦荡荡,随缘做佛事,而不执著高踞。教坐如来座,并不是小乘人空座,不达法空;今既作佛,应坐法空之座,说一切诸佛权实之法,使悟无二无三,证一切诸佛实智之道,令众生皆入一相一味。坐此座者,终日说法不见有法可说。所以坐法空座乃如来使所应具备的第三要件。


室衣座三轨是末世弘经不易的方轨。利物以慈悲为首,涉有以忍辱为基,说法以无我为本,能行此三法,则大教弘宣。如来使必须安住于这三法,乃得化满尘方,用周三际,生无不度,道无不行。


(二)四安乐行


四安乐行是《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第十四中提出来的。本品是迹门流通分的最后一品,主要谈如来使的行持。因为前品〈劝持品〉第十三谈到诸菩萨敬顺佛意,发愿于恶世中,周旋往返十方国土,不惜身命,忍难弘经。事实上在末世流通此经的过程中必定遇到更多磨难,如人为的扰乱、骂詈毁辱以及恶鬼入身等种种苦难,使得初发心者,可能望而却步。所以文殊菩萨代表一切初心菩萨,启问如来行何方法才能顺利在佛灭后的恶世末法弘扬此经。世尊为其开示,佛灭后恶世末法中弘扬《法华经》的五种法师应当住于行处、亲近处,而修身、口、意、誓愿四种安乐行。


第一、身安乐行。一是安乐住于菩萨行处;二是安乐住于菩萨的亲近处。
菩萨行处是指菩萨的大行,即如布施等六度、普贤菩萨所修的诸大愿行。本品主要指菩萨的事理融通的心行:“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非事无以涉俗,非理无以契真,理事兼通,才能真俗不碍。以这样的智慧与方便说法利生,才能身心安乐。亲近处是指菩萨应当亲近的善知识。凡是知法知律的具德善知识,均宜亲近,广则如《华严经》的善财童子,在文殊师利菩萨指引之下,参访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

相对于亲近善知识,经中用否定的方式列举了不该亲近的人及恶知识等,主要有十种恶缘之处: 1、豪势;2、神人邪法;3、凶险嬉戏;4、旃陀罗;5、二乘众;6、欲想;7、五种不男之人;8、危害之处;9、讥嫌之事;10、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 这些恶缘是戒律所不允许或妨碍修道的人事,所以应当远离。身远离此十事,平日以坐禅为要务,修摄其心,故此名身安乐行。这可看成是由戒生定。此称为初亲近处。


菩萨另一种亲近处是指行中道实相观,即由定发慧。如经云: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这是说,一切法体性皆空,实相亦即如是,属空观。真空故,因缘和合而幻有,根身器界莫不由迷妄而成、颠倒而有,此属有观。菩萨常作如是观,则佛智自然显现。所以身安乐行实际上已概括了戒定慧三学的基本内容,是菩萨弘法的修学基础。


第二、口安乐行。要求菩萨离口业的种种恶而修善行。主要是指法师宣说《法华经》时,口应远离说人过、说经典过、说人好恶长短、轻慢诸余法师、赞小乘、怨嫌小乘等七种过恶。修善行是指他人有所难问,菩萨善巧方便,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渐渐增益,令得一切种智。口安乐行实际上是菩萨处世的一种圆融和智慧,以及大乘包容小乘的心胸。


第三、意安乐行。要求菩萨离恶、集善。离恶行是指法师应远离嫉妒心、谄心、诳心、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之心、恼乱他人、戏论诸法等六种意恶行。意集善行是指菩萨意业应住三想中: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将四生九有众生皆纳在吾人恻隐之心,愍其沉迷,运悲思济;于诸如来起慈父想,因为行者所成就的四十二位功德尽在如来范围之内,由如来方能檃括规正;于诸菩萨起大师想,因为菩萨之道皆我之成法,如文殊成我智,普贤成我行,非观音不成我普门之德。为了报恩,故以无骄慢心对十方诸大菩萨深心恭敬礼拜,以平等心为一切众生说法。意安乐行是菩萨悲天悯人的胸怀和意志,由此能将心量扩展到与众生同体的无缘慈[3]上来。


第四、誓愿安乐行。发菩萨行的大誓愿,对于众生的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一乘妙法,菩萨誓愿于得无上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智慧力引导众生,令得住是法中。这一誓愿实际上就是普贤菩萨无尽的普贤大愿行,是成就佛道、精进不息的动力。天台二祖慧思禅师受四安乐行影响,也立了大誓愿,在他的《立誓愿文》中说,欲求如来一切神通,度尽十方无量众生。


总体来看,四安乐行是教示初发心菩萨要修习戒定慧使三业清净,以慈悲心、中道正观和逗机智慧来弘通妙法。事实上,《法华经》强调修习四安乐行即是修习一乘之行,由此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得一乘之果,并以此作为末世佛弟子自行化他的轨范。


三、如来使的身份和角色
《法华经》对如来使没有明确的身份级别限制,如来使可以是各行各业的人非人等,除了上文所讲一切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可以担负外,还提到,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法华经》的五种法师亦是如来使。此五种法师可摄为三业:受持为意业,书写是身业,读诵解说是口业。以三业自修,即自行法师;以三业教人,即是化他法师。所以《法华经》中的法师并不局限于出家身份者,任何一位以三业行化的人皆可称为法师,皆是如来使。


如来使有弘法和护法两类。以弘法者身份出现的菩萨在《法华经》重要的有:智慧著称的妙光菩萨(即文殊菩萨),敬视法华、礼拜一切四众的常不轻菩萨,烧身燃臂供佛供《法华经》的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即药王菩萨),教化父王受持法华的净藏净眼菩萨等;以护法者身份出现的有:普贤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毗沙门天王、持国天王、十罗刹女及鬼子母等。护持《法华经》的人也可以称为如来使,包括护持佛法的神灵之类,如护法神。


印光法师曾为普陀山撰联赞叹四大天王为如来使:“企慈云普覆尘寰,以天王身作如来使;期法雨均沾沙界,现大人相镇圆通场。”又如潮州开元寺的韦驮天将左右两阙楹联分别是:“现将军身具慈悲念,摧邪辅正兮威而不怒”,下联“为如来使发菩萨心,护国安民兮劳而不辞”。这是赞叹韦驮为如来使。所以,如来使可以是弘法者的身份,也可以是护法者的身份。

从身份来看,弘法者以出家菩萨为主,也有在家菩萨;护法者也是僧俗不拘,出家在家、人非人等皆可。故无论弘法、护法皆是如来使,两者在某些特殊因缘下还可以进行角色转换。

经中的护法者对恶世弘经者都发愿护持,并说了神咒以示守护,以便佛子顺利弘通大教。虽是护法者的身份,他们的护持功德也和弘法者一样殊胜,特别是末法时代,人多蔽恶,弘扬正法举步维艰,需要有人来担当起弘法的重任,更需要有人大力护法。


清末杨仁山居士,在当时时局极为混乱,许多佛教典籍毁于兵火的艰难情况下创办了金陵刻经处,为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金陵刻经处百余年来的历程,赵朴初居士赞叹金陵刻经处“历时一百二十年之佛教文化中心,几经沧桑而慧灯不熄[4]”。这位伟大的在家菩萨就是既能护持法藏又积极弘法利生的如来使!


又如近代重兴南山律宗弘一大师从末法时代律学不振的颓败气象入手,认为要抵制当今时代道德腐败、罪恶孳生之潮流的冲击,一定要严持毗尼,以戒为师。所以他曾两次燃臂香和发愿,以弘扬南山律为自己的使命,并身体力行严持佛戒。他就是光大正法、不辱使命的如来使!


在这五浊恶世能保持不退心是非常艰难的,尤其是初心菩萨。《法华经》中讲到菩萨和声闻因为愿力的差别而选择清净或污浊的弘经国土。其中,以药王与大乐说为上首的二万菩萨发宏誓愿,不怖恶世、不惜弃命而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中奉持《法华经》;得到佛陀授记的五百罗汉、八千有学、无学、六千比丘尼等四类声闻于佛前发大誓愿,于他方清净国土奉持此经。

为什么声闻不在娑婆,要往他方国土弘经?这是因为声闻一向自求涅槃,虽受佛记,但仍怖畏生死,不易于浊世中行菩萨道,所以发愿往他方清净国土持经。由此看来,能够在娑婆国土这样的五浊恶世行菩萨道的人实是非常难得,他们是真正荷担如来家业的菩萨,是秉佛遗命、光大释迦教法的如来使。


《禅林宝训》说:“与其守道老死丘壑,不若行道领众于丛林”。[5]有人行道,有人弘法,佛祖之道才能恒存而不亡。五浊恶世,需要有更多的佛子发心拯救众生。佛教徒无论在家出家都应当以佛法的宏大誓愿和慈悲心行主动承担起净化人心、化导社会的重任,让沉迷在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贫困中的芸芸众生能够提升精神品格,重塑人生理念,最终皆入一佛乘。这是摩诃衍教下的如来使在新时代应当担当的神圣使命。


【注 释】


[1]《法华经》的科判为二门六段的分科方法,前十四品的迹门和后十四品的本门各有两个序、正、流通,共六分。《法师品》至《安乐行品》是迹门的流通分。《分别功德品》后半品到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是本门的流通分。


[2]其赞偈为:“代有觉人,为如来使,龙魔归依,岳神奉侍。声飞五天,词惊万古。金乌西沉,佛日东举。稽首归依,肇律宗主。”

[3]无缘慈悲是指照见生佛同体,无有所起慈悲之境及能起慈悲之心。

[4]吕建福《杨仁山与金陵刻经处》,《法音》1997年第6期。


[5]宋妙喜、竹庵辑《禅林宝训》卷四。 作者:心皓来源:《法音》 转帖

霖然 发表于 2016-9-19 08:32:17

{:3_272:}

霖然 发表于 2024-2-7 05:52:23

南無妙法蓮華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法华经》的“如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