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念弥陀 发表于 2013-11-18 10:57:13

2013年,西园戒幢律寺第五届戒幢论坛

2013年11月14日,苏州西园戒幢律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盛会:西园寺第五届戒幢论坛。在为期四天的论坛中,来自佛教界与心理学界的200多位法师、专家、学者将围绕“佛法与心理治疗”的主题进行研讨。

开幕式上,江苏省佛协副会长、西园寺方丈普仁大和尚致欢迎辞。大和尚对西园寺的弘法理念作了简要介绍,并对此次论坛提交的论文给予高度评价。

  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在发言中指出:目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受西方影响,开始重视佛法的智慧。而对佛教界来说,也要以更多的渠道走向社会。举办“佛法与心理治疗论坛”,对教界的弘法实践和心理学界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并能有效促进人心改善与社会和谐。
华南师范大学申荷永教授认为:虽然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有了快速发展,但人们的心理问题仍层出不穷,并未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得到有效解决,解决深度心理问题的关键,是“心病还需心药医”。

  华东师范大学徐光兴教授认为:心理学从象牙塔中解放出来,佛法从寺院中走出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论坛正式开始后,济群法师首先就“《坛经》与心理治疗”作了报告。《坛经》指出,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迷”。同时,每个人都有觉悟潜质,即自我治疗的能力。建立在这一认知基础上的治疗方法,就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种视角和方法,对于认识禅宗和心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接着,华南师范大学申荷永教授就“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佛教”作了报告,论述了荣格心理学和佛教的渊源,并通过沙盘游戏治疗个案,展示了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佛教结合的成果。

下午,中国地质大学吴和鸣教授探讨了“代际创伤的传递与转化”。吴教授在阅读大量佛教经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业力果报、善恶、轮回的认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现代研究成果,在创伤的代际影响、代际传递的轮回和转化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澳门城市大学李孟潮博士探讨了“慈悲喜舍与感应转化”,提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治疗原理,以及治疗中的操作步骤。李博士还分享了自己对佛教“牧牛图”的认识,通过自己接待来访的实际案例,分析了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心理,并以“牧牛图”的不同阶段来观照治疗师的心理和治疗来访者。

 南京大学净因法师就“无我——佛教心理学情绪转化的着力点”作了报告,从“有我、无我、忘我”三个层面提出化解烦恼的原理。法师海提出“心理学是佛教在当代社会传播的最佳载体”的理念,认为佛法是心理学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双方应该加强沟通和借鉴,并对佛教在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每位专家分享后,现场嘉宾就分享内容提出疑问和个人观点,进行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在时时爆发的热烈掌声和欢愉笑声中,与会者享受着佛法与心理学的盛宴。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3d4edb0102e5go.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3年,西园戒幢律寺第五届戒幢论坛